23集体备课 核舟记

合集下载

精选《核舟记》教案三篇

精选《核舟记》教案三篇

精选《核舟记》教案三篇精选《核舟记》教案三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舟记》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核舟记》教案篇1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

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 有奇(yòujī)箬篷(ruò) 髯(rán)衣褶(zhě)袒胸(tǎn)黍(shǔ)矫首(jiǎo)篆章(zhuàn)壬戌(rénxū)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2)一词多义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B.中轩敞者为舱(是)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B.其人视端容寂(那)(3)词类活用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④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23、核舟记集体备课

23、核舟记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贻诎属等;积累文言虚词:之、而等。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及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结构。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二、查阅资料,走进作者.1、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罔(wăng)贻(yí)有奇(jī)黍(shŭ)糁(shăn)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2、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三读课文,读顺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掌握文言词语。

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抢答: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二次备课教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23《核舟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23.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究准确翻译课文究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教学重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走进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知识链接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关于《核舟记》教案四篇

关于《核舟记》教案四篇

•••••••••••••••••《核舟记》教案关于《核舟记》教案四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舟记》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核舟记》教案篇1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3课《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3课《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三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教学设想:
一课文中难句不多,注释又比较详细,因此,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己正音、理解课文的能力上面;方法上采用以小组研究为主,全班讨论为辅,尽量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争取利用课上时间将课文基本背诵下来。
二熟读背诵。
1.重点背诵2、3、4三段。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2、3、4段所写内容的顺序,写如下板书:
第2段舟长高舱小窗刻字
第3段船头三人的位置苏、黄动作神情佛印动作、神情
第4段楫左右舟子位置居右者动作、神情居左者动作、神情
2.给学生10分钟时间将这三段背诵下来。
3.学生自己背完以后,先集体读一遍课文,然后检查背诵。方法可以学生自愿背诵,也可以教师点名背诵。
[说明]视教师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不用提出上面这样多的字;另外,如果前面学生已经提出过上面所列的一些字的读音而且已经做了订正,此时也没有必要提出这么多字。这里提出的这么多字要读准字音,是备课工作的一部分。
5.读好句的停顿。教师在学生读准字音之后,再用卡片出示下面一些语句,请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情、动作)
第五段写船的背面,介绍了哪些内容?
(题名、篆章的内容)
第六段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
(嘻,技艺灵怪矣哉)
3.教师提问:本文说明顺序的安排,既有利于突出核舟“奇巧”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观赏核舟的顺序。那么,介绍核舟的正面是按怎样的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先介绍核舟体积,写中间──船舱(2段),再介绍船头部分,写三人神情、动作(3段),而后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动作(4)段。这个顺序,是人们观赏核舟正面的顺序。“中轩敞者”最先引入注目,船头三人是“主角”,船尾二人是陪衬,“不盈寸”的小小核舟,按这个顺序才能欣赏到它的意境和情趣。

《核舟记》教案九篇

《核舟记》教案九篇

《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九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核舟记》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晶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

注意以下词句。

23、核舟记教案

23、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以空间方位为序,“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二、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三、学生朗读课文。

叫六个学生各朗读一自然段。

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

四、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木石”,“木”,树。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精选】核舟记教案四篇

【精选】核舟记教案四篇

•••••••••••••••••核舟记教案【精选】核舟记教案四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核舟记教案篇1一、主旨概述《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结构内容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

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三、清晰的层次与精巧的布局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

全文分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的一幅立体的画面。

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

文章的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合盘托出,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

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四、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对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尺寸、大小,给人具体清晰的印象。

八年级语文第23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第23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23 核舟记知识与技术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进程与方式1.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画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份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难点理解文章说明语言的简练、周密、生动。

发觉法、探讨法、点评法。

有关核舟的图片。

2课时同窗们,在我国古代,有如此一艘小船,船上有5个人,8扇窗,船篷、船桨、炉子、水壶、书籍、画卷、念珠各一件,还刻有对联、落款和篆字图章,一共有34个字。

而这艘内容如此丰硕的小船,竟然是由一枚核桃雕刻而成的,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这就是微雕艺术。

《核舟记》就是介绍这件工艺美术品的文章,文中详细地记叙了王叔远这位民间微雕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文章属于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选自《虞初新志》。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

他勤学善文,一生没做官。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官史,因上疏弹劾那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入狱,遭暗害。

魏学洢扶柩还乡,悲忿而死。

著有《茅檐集》。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

1.认真念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奇巧”一词,指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讲明“核舟”的?可分几部份?“总—分—总”结构。

分三部份。

上节课咱们通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这堂课让咱们进一步理解课文。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绩。

2.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2023最新-《核舟记》教学设计10篇

2023最新-《核舟记》教学设计10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本文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核舟记》教学设计10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核舟记》教学设计篇一【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纷沓而至。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器皿(mǐn)罔(wǎng)贻(yí)八分有奇(yòujī)二黍许(shǔ)箬篷(ruò)髯(rán)石青糁之(sǎn)不属(shǔ)诎(qū)椎髻(zhuījì)楫(jí)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2)一词多义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②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③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④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头,右端,名词)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3、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选编的《虞初新志》。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学生思考: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是什么?【交流点拨】词:奇巧。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核舟记》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本班级学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全部为住读生。

优生约占1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

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核舟记》选自苏教版教材,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策略: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核舟记》教案精选23篇

《核舟记》教案精选23篇

《核舟记》教案精选23篇《核舟记》教案1教材分析: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

魏学洢以文记之。

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

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

译读课文。

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

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

估计三分钟后交流。

二、精读课文师:我们这堂课啊,同学们要干的是什么呢?一个字:找。

找什么呢?找证据。

找什么证据呢?围绕着王叔远的奇巧,围绕着奇巧的三个方面表现,从课文描写核舟的部分找证据。

老师先抛砖引玉。

第二段写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最后一段里写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见这雕刻舟的果核真小。

接下来,请你们找到佐证表现范围广的证据。

生:最后一段写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字共三十有四”可见所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核舟记教案篇一《核舟记》教案单元教学目的要求: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解释,能比较精准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精准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理解和把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适时代背景。

二十六核舟记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依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实在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精准、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杰出技艺。

课时布置:4课时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及相关学问。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把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1、把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解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同学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爱好。

二、题解1、: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知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p.250)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实在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诚称赞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同学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2、重点词: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衡了了墨又盈简灵怪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1)罔不/因势象形(2)盖/大苏泛赤壁云(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六、作业:1、生字2、朗读全文第二课时理解分析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疏通文意。

核舟记集体备课记录

核舟记集体备课记录
(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四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哪句话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奇巧
分说:船尾---------船顶
总结:通计照应开头








荣广丽:通过加字品读法让学生初步感知核舟雕刻之精妙,加字品读首先我请同学放声朗读课文并找出表达作者赞叹之情的语句。
郭金芬:
在整节课中以读为线,通过加字品读,词语重读,想象朗读三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一次次走近之本在读中收获,在读中感悟,更在读中快乐着,使学生觉得古文不再是天书,而喜欢上古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当堂展示、互相评价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自查
整体感知
品析语言
揣摩语言
课堂小结
作业
一、结合注释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二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集体备课记录
9月8日
地点
八学年组
主持人
郭金芬
参加人员
语文组全体
记录
于艳丽
课题
《陋室铭》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2023年核舟记教案3篇

2023年核舟记教案3篇

2023年核舟记教案3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__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__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__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__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作者及文体简介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__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 __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学生展示“核舟”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抽三位学生读,正音:核舟记教案篇2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大意。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__内容。

2023有关核舟记教案三篇

2023有关核舟记教案三篇

2023有关核舟记教案三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学习__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__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1、学习__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__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借助丰富的想像力,增强__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

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

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__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

(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

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

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2023年《核舟记》教案三篇

2023年《核舟记》教案三篇

2023年《核舟记》教案三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练习诵读,培育语感。

2品尝、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实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育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难点1.读准句读。

2驾驭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依次,以及第5段的内部依次。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育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

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许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学问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留意的是,运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探讨法。

(解说:探讨须要方法,但更须要一种看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打算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

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

的确是这样的。

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支配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同学们信任吗?假如不信任,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

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爱好;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特别必要的'手段。

诵读应分层次,一是精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状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当落到实处。

2023年《核舟记》教案三篇

2023年《核舟记》教案三篇

2023年《核舟记》教案三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材分析1.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学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生动表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__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结构模式,突出重点。

3描写入微,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想象神韵毕具。

学情分析优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__内容,对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现出人物、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宫殿、器物等各种造型兴趣极大。

弱势:初读__感觉描述范围极广、内容较多,与材料的体积很小产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__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入微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__的说明顺序。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朗读第一、三部分2、揣摩文意,回答问题二、整体感知,研读第二部分(2—5)(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2)研读第二段。

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2、文体简介
3、苏轼游赤壁。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小组互助解决翻译质疑难点,准确读、准确译,教师巡视各组,解疑。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知道文体。
2、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为几部分?
3、理清结构
七、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四、积累文言知识。
个性设计
课后拓
展部分
给你周围的人介绍你所熟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语言生动,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居右者佛印::若啸呼状化静为动风助船行矫首昂视使“泛舟”人情更浓
居左者鲁直: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化静为动风景变换
使“泛舟”意味更浓
课后小记及反思
9课题
23核舟记
教学
目标
1、了解本文所涉及到的有关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课堂教
学部分
教学内容
流程建议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魏学洢(约1569-约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县人。他自幼生性孝顺,七岁就能做诗,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成年后以文章闻名乡里,尤擅长作赋,颇受世人欣赏。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又称杂记文。它涉及面广,表达方式多样,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也可抒情。3、苏轼游赤壁背景: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一次是在农历7月16日(“壬戌”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两次游览中所见之景,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三、研讨课文内容。
1、第一部分:作者怎样抓住哪一特征来写雕刻技艺的?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2、第二部分。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那段是总写?哪些是分写?分别都写了什么?各是怎么写的?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三部分作者是怎样对核舟总结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品味语言,体会生动传神的描写。
二、语音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 chǎng箬蓬ruòpeng诎qū
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椎髻zhuījì篆zhuàn
三、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4)约八分有奇“有”通“又”,又有。
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古今异义词
1、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2、比古义挨着今义比较
五、补出数词后面省略的量词
左右各四(扇),各八扇。
船头坐三(个)人
共阅一(幅)手卷古:直接修饰名词
横卧一(支)楫
倚一(根)横木今:数词+量词+名词
为字共三十(个)有四(个)
六、辨析下面虚词的用法
1、为宫室、器皿、人物(制作,做)
中轩敞者为舱(是)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有)
2、能以径寸之木(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闭之(代词,指“窗”)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
启窗而观(表修饰)
七、重点词语解释(1)贻:赠送。(2)罔不,无不,都。(3)轩敞:宽敞、明亮。(4)糁之:涂。(5)相比:靠近。(6)袒:裸露。(7)矫首:举。(8)不属:相关联,相类似。(9)绝类:极像。(10)容寂:神色平静。(11)椎髻:梳成椎形发髻。(12)盈寸:满。(13)历历:清清楚楚。(14)了了:清清楚楚。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八、扩展延伸:古代艺术家技术高超,让我们叹为观止,那么,我国民间手工艺家还有哪些杰作呢?看过了这些精彩的手工艺品,你能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介绍你所熟悉的一种)介绍给你周围的人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教学方法
读想法、发现法、探究法
总课时
3课时
主备人
成兰
课型
略读课
参与人
吴伟、周邦贵、郭亚娟
研讨时间
2012年9月25日
教与学方案设计
课前预
习部分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2、了解苏轼游赤壁3、通读全文,圈点不认识的字词,4、尝试结合注释翻译全文5、读《资源与学案》“锁定目标、攻克目标”,完成“识别目标”“目标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