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八上23《核舟记》导学案

八上23《核舟记》导学案

主备人:备课组审核审核人班小组姓名湛江二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科导学案(第23号)课题: 23《核舟记》课型:预习+展示课时:3课时一、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把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起来。

(重点)2.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的对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赞美之情。

(重难点)3.牢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重点)4.记住课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和说明常识。

(重点)二、预习,积累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贻.()八分有奇..()()箬篷.()糁.()髯.()楫.()篆.()我的补充:2.重点词语解释:理解下面加点词语: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尝贻.余核舟一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其船背稍夷.我的补充:3.通假字理解:理解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字共三十有四4.诎右臂支船5.左手倚一衡木4.一词多义理解: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以: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盖:盖.大苏泛赤壁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我的补充:5.古今异义理解:理解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今义: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今义: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今义: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今义:我的补充:4.词类活用理解:理解下面加点词语:(1)箬篷..覆之:(2)石青..糁之(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4)居右者椎髻..仰面:我的补充:5.特殊句式1、判断句: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以上两句用动词“为”表示判断)2、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3、省略句: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6.作家作品:(1)关于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末散文作家。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23 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解释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合作探究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四、布置习题: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23《核舟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23.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究准确翻译课文究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教学重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走进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知识链接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核舟记》姓名课题课型时间梁彩星《核舟记》问题解决课学导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2.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导重点及方法学习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及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问题预设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并注音或写出对应的汉字。

(结合目标1)器皿( )wǎng不()yí()有奇()shǔ( )箬篷( )sǎn( ) 峨冠()rán ()衣zhě() 诎()楫( )chu íjì( )壬戌()虞山()篆章()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结合目标1)①左手倚一衡木。

通,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③诎右臂支船. 通,④八分有奇。

通,3.再读课文,根据提示写出原文中得句子.(以下结合目标2)①文中总说王叔远构思精巧,技术高超的句子。

②描写佛印洒脱神态的句子。

23核舟记导学案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答案

23课1.《核舟记》主题: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对民间微雕技艺的赞美,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对古代人民的智慧赞叹。

精湛表现:1、核舟用料的桃核体积极小.2、舟上所刻事物繁多.3、舟上所刻人物事物情态精致必备.2.安排说明顺序: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总—分—总结构好处:简短,准确。

本文写核舟的正面时并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最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3.“大苏泛赤壁”。

“盖......云”三、1. 奇巧;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灵怪 3. 叙述和议论说明和议论议论4.C5.①可以大约②(东西的)一头正 6.①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浓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②(佛印)敞胸露怀,抬头仰望。

③苏东坡、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7.①总分②描写③空间④执、抚、指、语、矫、视等四、1.①左右②门③征兆④共2.①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

②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

3.①大苏泛赤壁桃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②总分总空间4.提示: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艺术品来介绍。

要仿照本文的介绍方法。

如总分总的结构,空间顺序,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2.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示。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罔.不(wǎng) 轩敞..(xuān chǎng) 峨.冠(é) 衣褶.(zhě)矫.首(jiǎo) 椎髻..(rén xū) 袒.露(tǎn)..(zhuī jì) 壬戌器皿.(mǐn) 箬.篷(ruò) 黍.米(shǔ) 糁.之(sǎn)多髯.(rán) 右趾.(zhǐ) 虞.山(yú) 篆.章(zhuàn)2.理解重点词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核舟记教与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重点与难点:【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汇。

2、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与学方法读想法、发现法、点评法。

练习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结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与学过程:一、作者、作品:见《金榜行动》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并说说每句的意思。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珠/可历历数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结合常考字词注释表,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三、展示、评议四、课后强化读文、译文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学习、探究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一名学生背一句课文,另一学生说译文。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找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第一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第二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5、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6、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7、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8、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9、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10、第四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结构?结合内容做证明。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23.核舟记》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23.核舟记》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2014教材)初中八上《23.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知识要点】一、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自主学习1.生字注音:yī mǐn wǎng yí yîu jī xuān ruî sǎn rán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zhě tǎn jiǎo zhǔ qū jì rén xū yú fǔ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2.重点词:为:做罔不:无不,都尝:曾经贻:赠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许:上下,光景启窗:打开比:靠近不属(zhǔ):不相关连诎:通“屈”,弯曲衡:通“横”了了:清清楚楚为人五:刻成曾:尚,还盈:满简:挑选修狭:长而窄灵怪:奇妙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1)罔不/因势象形(2)盖/大苏泛赤壁云(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总—分—总”结构。

分三部分。

3.结构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 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 新

《核舟记》【预习检测】(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魏学洢字,末嘉善人。

著有《》。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罔不()袒胸露乳()箬()篷矫首()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左手倚一衡木通⑵、诎右臂支船通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⑷、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4、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设问导读】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自我检测】按要求填空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4.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5.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

6.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7.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8.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9.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10.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课堂检测】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核舟记【学习目标】1.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 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 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2、品味语言, 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 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 却说明顺序合理,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 确实令人惊叹。

2.走近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 字子敬, 明末嘉善人。

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 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 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 晨夕号泣, 不久悲愤而死。

他好学能文, 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 著有《茅檐集》。

3.课文简介课文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 却说明顺序合理,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 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 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自主学习】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 力求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膝()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朗读示范:明 \有\ 奇巧人\ 曰王叔远中 \峨冠\ 而多髯者\ 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 借助工具书, 理解文句, 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2. 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核舟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核舟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核舟记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掌握文言词语,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语言。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魏学洢,明末嘉善人。

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

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第一课时1.读准字音。

罔 髯 箬.篷 峨冠. 八分有奇.. 石青糁.之 贻 髻 篆.章 诎.右臂 天启壬.戌. 钩画了.了 2.朗读课文,把握节奏。

① 明\有\ 奇巧人\ 曰王叔远 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 珠\可历历数也。

④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3.解释词义。

①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顺着,就着 高可.二黍许.大约 上下 尝贻..余核舟一 曾经 赠 启.窗而观 打开 盖.大苏泛.赤壁 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舟 石青糁.之 涂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佛印绝类..弥勒 极像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其船背稍夷.平 ② 解释下列一词多义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特别奇妙 高可.二黍许 大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如有所语. 说话 盖大苏泛赤壁云. 句末语气助词 此中人语.云 告诉 自云.先区避秦时乱 说 ③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原句,并解释词义。

明确: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1. 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核舟记(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核舟记(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23 核舟记【学习目标】1.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2.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重点: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难点: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上节课的相关内容过后、本文通过介绍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反映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文章语言精炼、生动。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文章语言的魅力。

二.预习展示1.解释多义词①奇:明有奇巧人()②可:高可二黍许()长约八分有奇()珠可历历数也()③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④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从文中找出刻画鲁直、东坡、佛印的语句,写下来。

鲁直东坡佛印三.课堂讨论理解说明顺序。

1.读课文,找出显示说明顺序的词语。

(中轩敞者船头船尾船背)2.在文章的主题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空间顺序)学习说明方法。

3.小组合作讨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表达作用?(打比方列数字等)(作用略)品味语言。

4.赏析下列语句,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简洁。

(1)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

(略)(2)居左者……若听茶声然。

(略)5.文中刻画的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略)四.学后反馈(一)解释加点的字。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钩画了了..,其色墨()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翻译句子。

(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珠可历历数也。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三)解释多义词①奇:明有奇巧人()②可:高可二黍许()长约八分有奇()珠可历历数也()③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④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四)写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学案(含试卷)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学案(含试卷)

.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

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多以计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画了了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疏通文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船。

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5月10日,50多个市镇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待人接物如梦初醒长途跋涉采菊东篱B.广袤无垠眼花缭乱自出新裁动心忍性C.从流飘荡威猛犀利因地制宜春寒料峭D.豁然开朗正人君子触目伤怀摩肩接踵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聪明可爱的雨柔说起表演来真是滔滔不绝,直叫主持人张目结舌....。

B.初春,云南昆明的杜鹃开得正盛,密集的杜鹃花形成了连绵不断....的“花海”。

C.这片昆明的花海呀,美得让人故步自封....。

D.读书,仿佛与许多境界高、情味..深的人交友,从他们的文字里,又能获得许多人生经验。

4.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一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核舟记》参考答案么站中学李旭一、用“/”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⑴虞 ft/王毅叔远甫/刻。

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2. 尝贻余核舟一(赠)3.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首表示推测语气)4. 启窗而观(打开)5.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6.神情与苏、黄不属( 相类似) 7. 其人视端容寂( 视线)(神色)8. 其船背稍夷( 平) 9.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诎右臂支船( .通“屈”弯曲)3.左手倚一衡木( 通“横”)4.虞ft王毅叔远甫刻(通“父”,男子的美)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以至鸟兽、木石(树木)文曰“初平ft人”(是)③奇:明有奇巧人(奇异)④有:明有奇巧人(动词表示存在)长约八分有奇(零数)长约八分有奇(通又)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启窗而观(表示顺承)为人五;为窗八(雕刻)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⑦可:高可二黍许(大约)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词)珠可历历数也(可以)此中人语云(说)五、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六、按要求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作者是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

“ft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教案备课时间:8、14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明审查人:李秀荣名言警语:艺术的目的不就是要去表现事物的相貌,而就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乎义、—亚里士多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累积并扎实掌握常有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经过合作研究,正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绘生动的特色与按空间来说明的次序。

3、激情展现,阳光参加。

认识我国古代艺人高明的雕琢技艺。

【学习要点】1、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核舟的空间观点,掌握文章的说明次序。

2、品尝语言,真实感觉本文察看仔细、描绘生动的特色。

【学习难点】研究课文主体部分依据空间次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就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资料就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朝文坛上的一个有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就是微型雕琢的简称,就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色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琢时肉眼瞧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达成创作,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神故意雕”,作品拥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愈来愈为人们热爱,愈来愈被艺术家、鉴赏家、珍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就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类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能够记人与事,能够记山川名胜,能够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谈论、抒怀成分。

我们在此后还会学好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就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以后,还有一段谈论(见“相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多半,只保存了最后一句,也就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所以,此刻瞧来,它跟我们常有的说明文可算就是很相像了。

3、认识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别名苏东坡,后代习习用大苏与小苏来称号苏轼与她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诋毁朝廷,坐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核舟记学习目标——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看简介魏学咿(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

明末散文家,著有《茅檐集》(8卷),但《核舟记》未收录,却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早期的微雕艺术代表魏学咿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刻。

当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3.关于体裁“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课文采用什么结构方式来介绍“核舟”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作者是怎样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的?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象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

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

“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

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FT《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

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①苏轼游赤鼻矶,也曾“摄衣而上,履峻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但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

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③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

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

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

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

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③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

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

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象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④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⑤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来了。

(3)作者按什么顺序说明“核舟”?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

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

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句说长度,一句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

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

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

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一中间一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写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人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课堂达标一、语言知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器皿.( ) 罔.不( ) 有奇.( ) 箬.篷( )糁.之( ) 多髯.( ) 壬戌.( ) 篆.章(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这个字。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径.寸之木( ) 因.势象形( ) 泛.赤壁云( )二黍许.( ) 雕栏相望..( ) 如有所语.( )相比.者( ) 绝类.弥勒( ) 矫.首昂视( )可历历..( ) 曾不盈.寸( )..数( ) 钩画了了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嘻,技艺灵怪矣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轩敞者为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学常识5.《核舟记》选白_______(朝代)_______编辑的《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 (朝代)人。

三、重点语句6.作者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刻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强化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A.为(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

B.尝贻(赠)余核舟一。

C.盖大苏泛(广泛)赤壁云。

D.而计其长曾不盈(满)寸。

2.与“为人五、为窗八”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中轩敞者为舱。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能以径寸之木。

(以:介词,用)B.盖大苏泛赤避云。

(大概)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D.技艺灵怪矣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尝贻余核/舟一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D.罔不因/势象形5.按课文原句填空。

(1)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苏东坡外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描写一个人在核舟上专注地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