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篇】民事不可缓也
浅析《孟子》中的法律思想

孟子的法律伦理思想儒家学说重在内圣外王,相比较而言,孟子更重外王之学,建构一个理想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是孟子最根本的追求。
他认为一个理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实施仁政,即要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确立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构的指导思想和前提条件。
孟子的立法伦理思想对后来中国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思孟子的立法伦理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孟子立法伦理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从事实认识的角度而言,人先天的本性无所谓善恶,但是当人们进行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的时候,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这些最基本的社会制度设计的时候,不能不对人性做出一定的假设,因为社会制度的设计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之下进行的,作为人性假设的人性论确定这种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导向,所以,不同的人性假设对社会制度设计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为了给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理论基础,孟子提出了天赋道德的人性本善学说。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四端就是四种善的萌芽状态,是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或者说,是人的道德本能和道德直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虽然人人皆有善的本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将善的本性发扬出来,只有君子或者圣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能够将善的本性发扬的人就是施行仁政的治人者,就是王者,一般的小人不能将善的本性发扬,只能做治于人者,王者将善的本性发扬出来,施行仁政,就可以将天下运于股掌之间。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对人性有不同的认识,人性的善恶是讲人的本性的善恶,所以人性的善恶问题与如何理解所谓“本性”密切相关,其中“本”的意思是“本来是”还是“本该是”,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认识孟子的性善论,首先应该明白,孟子所谓人性本善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当然孟子自己没有真正区别二者,从孟子的仁义礼智是人固有的观点来看,似乎孟子是将人性本善作为事实判断,但是深刻理解孟子的意思,还是应该认为孟子是将人性本善更多地作为价值判断,他认为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是人人就是尧舜,因为不是人人就是尧舜,所以也不是人本来就是仁人、善人,是说人人有向善的可能,人性本该是善的,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
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1(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公孙丑上)【翻译】(公孙丑问:)“大胆请问,先生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擅长于研究别人的言辞,并擅长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气。
”公孙丑问“大胆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
它作为一种气,是极为伟大极为刚强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去培养而不是去伤害它,那么它将充满于天地宇宙之间。
同时,它作为一种气,需要和正义、道理相配合;否则的话,它就没有力量。
(孟子曰:)“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离娄上)【翻译】(孟子说:)“孔子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
’过分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下)【翻译】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狗和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普通百姓;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碎泥小草,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敌寇仇人。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翻译】(孟子说:)“君主讲求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讲求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翻译】(孟子说:)“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人物生平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游说齐宋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孟子》中能体现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名句(紫菱)

《孟子》中能体现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名句1、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3、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4、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5、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0、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车,战国末期思想家,被誉为"亚圣"、"东圣"。
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包括"性善"、"性恶"、"民本"等,其中"民本"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之一。
"民本"一词出现在《尽心》篇中,其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推崇民众,关注民生,倡导民治。
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只有关心民众的疾苦,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民为本,聚集民心,施行仁政,创造和谐。
这种"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在《禅说》篇中,孟子强调了民生的重要性,他说:"人之生也直,政之安也直。
国之安也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不可以石。
海水之涸可以玩车,而不可以涸。
国之政,据民以享。
"可见,孟子认为国家的安定繁荣是有赖于民生的幸福安康的。
君主应该关心民生,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民本"思想强调聚集民心,施行仁政。
在《尽心》篇中,孟子说:"求民所欲,无所不与。
与之有于四海之内也。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了解民众的愿望,为民众谋福利,关爱民众,才能得到民心。
孟子还强调了仁政的施行,他说:"先王有言曰:“臣恶乘风,其唯也哉!”孟子强调君主应该施行仁政,以仁治国,带领民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民本"思想强调创造和谐,实现长治久安。
在《雨乐》中,孟子说:"得天下者为民。
天下莫大于民,人莫大于君。
守是天下,得是民。
"可见,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聚集民心,施行仁政,创造和谐,实现长治久安。
孟子第二篇原文与解析

孟子第二篇原文与解析(正文开始)《孟子第二篇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道德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并解析孟子的第二篇原文,以期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原文如下:「子曰:『盖有不赏以无法,有不罚以无威。
信誉不立,不可守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一章,文中孟子谈到了赏罚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析这段原文。
「盖有不赏以无法。
」赏罚制度的存在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赏识和奖励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树立了正能量的榜样。
如果没有赏罚机制,人们可能会变得懈怠,工作失去积极性和动力。
因此,赏罚制度对于维护社会运行的秩序至关重要。
「有不罚以无威。
」在遵守规则和法律方面,罚款和惩罚也是必要的手段。
它们可以强化社会秩序,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如果没有罚则,违法犯罪行为将会屡禁不止,并导致社会混乱。
罚则的存在带来了法律的威慑力,从而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约束和警示作用。
「信誉不立,不可守也。
」信誉是社会交往中的一项重要财富,它建立在个人的品德和承诺之上。
一个人若失信于人,将可能失去他人的信任,进而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因此,保持诚信和言行一致至关重要。
公民的诚信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之一。
通过对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孟子强调了赏罚制度的重要性以及诚信的价值。
这些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为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通过阐述了孟子第二篇原文的内容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对赏罚制度和诚信的看法。
这些思想也可以引发我们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进而为我们的社会建设和个人修养带来启示。
(正文结束)。
民事刻不容缓 《孟子·滕文公上》

之 为道也 ,有恒 产者有恒 心 ,无J叵产
(何 不 再 实行 助 法 ,使 百姓 也得 到好
者无恒 心。苟无恒心 ,放辟 邪侈 ,无
处呢 ? )《诗 》上说 :‘雨先下到公 田
不为 已。及陷 乎 罪 ,然 后从 而 刑之 ,
里 ,然后 再 落到 私 田。’ 只有助 法 才
是 罔民也 。焉 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
这个 名称 。(这 些 学校 )都是 用 来教
民 事 刻 不 容 缓 多 取之 而 不 为虐 ,则寡 取之 ;凶年 , 道德观念和行为准 则 ,就会 胡作非 为 , 人 懂得伦理 关 系的。在上位 的人 明 白
粪其 田而不足 ,则必 取盈焉 。为 民父 违法乱 纪,什 么坏事都干得 出来。等 了伦理 关 系,百姓在 下 自然就会 相亲
母 ,使 民吟盼然 ,将 终岁勤动 ,不得 到他们犯 了罪 ,然后 加 以惩罚 ,这等 相爱。(您要 这 么做 了,)如 果有圣王 以养其 父母 ,又称贷 而益之 ,使 老稚 于陷害百姓 。哪 有仁爱的人 当政 ,却 出现 ,必然会 来效法 的,这 样就成 了 转乎 沟壑 ,恶在其 为民父母也 ?夫世 做 出陷害百姓 的事呢?所 以贤明的君 圣王的 老师 了。《诗 》上说 :‘岐周 虽
到 时播 种 五谷 。’人 民有 一 个基 本情 食 甚至还不 够第二年 肥田的 用费,而 事”的观 点仍 然具有借 鉴意 义。国 家 况 :有一定 的财产收入 的人 ,才有一 贡法 却非要 足数 征 收。(国君 )作 为 的进步和发展 离不 开人 民的力量和 支 定的道 德观念 和行为准 则 ,没有一 定 百姓 的父母 ,却使 百姓 一年到 头劳 累 持 ,只有 解决好损 害人 民利益 的突 出 的财产收入 的人 ,便 不会有 一定的道 不堪 ,结果还 不能养活父母 ,还得 靠 问题 。 国 家 方 能 长 治 久 安 。
孟子全文及注释

孟子全文及注释《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以下是《孟子》开篇《梁惠王上》的部分。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 - 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 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叟:老人。
•亦:这里是“只” 的意思。
•士庶人:士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苟:如果。
•餍(yàn):满足。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万中取千,在千中取百,不能算不多了。
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照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孟子_民贵君轻_说的非民主性_柯卫

孟子/民贵君轻0说的非民主性柯卫马作武摘要: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孟子的/民贵君轻0说属于民主思想,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民本与民主的本质,割裂了孟子思想的整体性。
其实,孟子之说并没有跳出君主政治前提下有关君民关系的理论范畴,与以人民主权为核心内涵的民主思想不可同日而语。
/民贵君轻0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民本主义的经典表达,将之误读为民主思想,只会导致我们在现代民主政治的追求中迷失方向。
关键词: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民主5孟子#尽心下6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0此语历来见仁见智,至今仍不能达成共识,其分歧关涉一个重大的政治法律命题,即从思想形态看,孟子此语到底属于民本主义抑或民主主义?兹事体大,很有必要进一步评析厘清以正视听。
所谓/民主0说不仅由来已久,且大有市场。
如萧公权说:/孟子之世,魏齐争霸,秦势方兴。
国强君威,专制之萌芽已茁。
商鞅、申不害之徒方致位卿相,大扇重令尊君之说。
一时风气实趋向于贵君而贱民。
孟子乃力排众议,正告天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是孟子不仅以人民为政治之目的,亦且以之为主体。
此其为说固非六国时代一般人士所能喻,即孔子亦未尝雅言以明之也。
盖孔子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之说略含轻民之意,而其君子行仁由近及远之理想复倾向于视君民为体。
孟子始暗示君民之对立,而大明民主君仆、民体国用之旨。
0¹张君劢说: /孟子民贵君轻之义,谓为世界民主论之先驱可也0。
º更有人断言孟子之说/其实并不是民本思想,而是地地道道的朴素民主思想。
0/孟子实质上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民主思想。
这种民主思想尽管和近代意义的民主有低级、高级之分,但其实质都是一致的,都是主张主权在民,否定君主的绝对专制。
0»认为孟子/民贵君轻0为/民主0说的错误首先源自情感,人们往往容易抱持/温情与敬意0¼阅读自己的历史,特别喜欢给一些现代概念找到中国/古已有之0的证据。
滕文公章句上下原文及译文

滕文公章句上下原文及译文一、原文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吾今而后知礼之不可不学也。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夜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事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者乎?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小儿不畏虎文言文》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小儿不畏虎文言文》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 )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原文 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一,l.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3.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4.南辕北辙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5千里之马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百姓怎么样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 "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二,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三,民本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四,舍本逐末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轻重倒置7.齐欲伐魏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长歌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2023年孟子的名言及理解 孟子的名言三年级上册(14篇)

2023年孟子的名言及理解孟子的名言三年级上册(14篇)孟子的名言及理解孟子的名言三年级上册篇一《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重要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仁、义、礼、制的萌芽和根本。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来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
所以孟子强调品德修养,以此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
由于强调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表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
将人性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这个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书的孟子,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少年家贫,有寡母抚养成人。
在孟母“择邻处”、“断机杼”的教育下,他拜子思为师,潜心攻读孔子的儒家学说,终成儒家思想的一代尊师。
在书中他强调个人要自强奋斗,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他强调,只要不断磨砺自己,终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关于我对《孟子》读后感,我定义,孟子是个不吃亏的人。
《孟子》里有很多精彩的辩论,文章里体现出,他的每次辩论都是应变自如,有犀利雄辩的语言,站无不胜。
他的不吃亏表现在,孟子在论辩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立场、观点鲜明,而且感情色彩强烈。
他反对不义之战,歌颂正义之战;反对,赞扬仁政;反对杨墨,推崇孔子;反对穷奢极欲的权贵,同情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他的不吃亏得益于,孟子在论辩中长于说理,显示出他雄辩的才华。
他往往能针对对方的言论,不急不迫、一步紧似一步地论说开来,最后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谬误,确有说理痛切、发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孟子的名言及理解孟子的名言三年级上册篇二1.古代的贤王好,忘了势;为什么古代圣贤独尊?享道忘人之势,诸侯不能急于见之而不朝之。
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

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民事不可缓也”,语出于《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言及于此。
继而解释道:《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1.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2.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意思就是说:与老百姓有关的事情不能耽搁,《诗经》上说:‘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搓绳到通宵。
抓紧时间补漏房,开年又要种百谷。
’(1)老百姓的生活道理是,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有一定生活的信心和操守;没有固定产业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操守和准则。
(2)人一旦没有了一定的操守准则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就会放荡任性和胡作非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3)这样的人等到犯了罪,然后再对他们施以刑罚,这就等于是设下网罗陷害这些老百姓。
(4)哪里有爱民的国君当政,却干出陷害民众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谦恭俭朴,礼贤下士,征税有定制。
阳虎说过:“想要发财就讲不得仁爱,想要仁爱就不可能发财!”《孟子》书中处处透露着“民本”的思想和光辉,还记得那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在反复强调“人和”,强调人、民众、百姓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历史更迭,风沙吹尽,真正的盛世无不是“百姓富足”,如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唐末的大中之治等等。
作为滕文公问国事之篇,个中观点、其主张的态度或许现在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专业角度看来并不完美、甚至有瑕疵。
可是纵观整个奴隶制度王朝,到秦以后的封建王朝,乃至是现在,其认识和思想也都是深刻的。
要知道现在的许多定义和概念,也都是在历史长河里不断总结的,今人看古人不当片面,试想物质积累、精神文明、社会发展不发达,很多“现代的概念”都没有的时代,先贤们就有了这样卓越的思想和认识,并不断影响后人,指导后人,或许也是其能够影响深远的原因吧?或许是先贤们被称谓“圣贤”的原因吧?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却不敢说,也不能说比前人“高明”,因为我们依旧在他们的肩膀上站着!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继往开来,我们不能不敬畏,请不要拿“现代科技”去嘲笑、讥讽古人;因为,每一个现代科技、思想发展的背后站着无数个默默贡献的先贤,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过去,才有了我们的现在;同样,因为有了我们的现在,才有了后人的将来。
《孟子》【民本篇】民事不可缓也

民事 不可缓也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韦编三绝 手不释卷
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
勤学苦读。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
2
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 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名人名言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孟子》【民本篇】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万谷。’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译文】 滕文公询问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说:“人民的事情刻不容缓的。《诗经》上说:‘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搓绳到通宵。’抓紧时间补 漏屋,开年又要种百谷。”百姓的治理之道是,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就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得直打瞌睡。 他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想到了头悬梁的方法。 战国时期苏秦,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吴国孙权教导吕蒙勤读书。
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
孟子新说·民事之说_高二作文

孟子新说·民事之说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今之世道,非昔者之能及也。
现国邦之安宁,黎民之安居,民与政相通,人与信相存,其乐融融,自是不可胜道。
是日艳阳高照,孟子观外,有鸟语花香之景,神气怡然,遂欲出游一番。
及其步于市内,所闻所见者,皆神采昂扬,亦步亦欢。
孟子观此盛景,心自暗叹:噫,国泰民安,吾志终成矣!”其之乐俞飘然至天也。
然忽闻急唤一声,声之强至周甚广,孟子疾顾,见众聚于道之交织处,孟子乃急,欲奔而观其为何事也。
及至,乃奋身而跻前,竟见一垂髫老者卧地而号,而观者渐多。
然孟子未见一人前而扶之,众人皆团围而观,窃窃私语。
孟子甚怪之,问其旁者曰:“此老者今有难于此,彼皆无所助,如视而不见,何也?”对曰:“非余恶也,此状吾见之多也,此老者必欲诈人之钱财,汝无信之。
”孟子曰:“汝莫见此之属否?”曰:“未曾,我乃闻别人所言而知之。
”孟子曰:“别人所言可信乎?”曰:“汝若不信,请从吾暂去,于别处观之,究其终而定。
”孟子曰:“吾当信汝,然若老者不为钱财,吾必请示于州府。
”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孟子与其遂至一楼中,坐于一处,观而待其动静。
久之,日将西矣,孟子观于道,竟无寥寥几人,唯其老者立整衣而远之,终不见。
孟子乃曰:“其可谓怪之最也!此老者何如此?吾未尝闻见,而今却亲视之。
怪哉!怪哉!”旁人乃曰:“何如?吾言诚否?”孟子消沉不语,长思无顾,竟独下而去。
行于路,人皆如故欢笑。
孟子有思:何其怪也!其如今之民不安否?国之不宁否?或是于吾政之过否?生于此世,何故如此欺人?人之过,其亦应咎与吾也。
有人讥孟子,皆不理,独心往其所思,此后处于室不复出也。
未期月,人皆以此事云:“国民安也,孔孟之道不复也。
”茶后饭余,笑谈者甚多。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十句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十句---------------------------------------孟子的名言及翻译十句【篇一:孟子的名言及翻译十句】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
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
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
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
《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
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
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
《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名言精选(带翻译)(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2)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5)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孟子的名言及译文分享

xx的名言及译文分享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以下是孟子的名言及译文分享,欢迎阅读。
1.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释: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原文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注释: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一,l.向2.穷尽 3.被 4.发语词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三,老马识途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3.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一,1.等到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四,以讹传讹4.南辕北辙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一,1.想要2.何,什么 3.良好 4.越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三,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5千里之马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二,1.用2.认为 3.因为 4.用来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百姓怎么样国君怎么样"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一,l.问候2.这样 3.如果二,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三,民本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四,舍本逐末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轻重倒置7.齐欲伐魏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一,l.快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万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
【译文】
滕文公询问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说:“人民的事情刻不容缓的。
《诗经》上说:‘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搓绳到通宵。
’抓紧时间补漏屋,开年又要种百谷。
”百姓的治理之道是,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就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废寝忘食
宵衣旰食
夜以继日
勤能补拙
夙兴夜寐
民事
不可缓也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韦编三绝
手不释卷
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
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他就想到了头悬梁的方法。
战国时期苏秦,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孟子》【民本篇】民事不可缓也
手不释卷
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吴国孙权教导吕蒙勤读书。
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名人名言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