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记》“四公子列传”中“士为知己者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目 《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列传》 《春申君列传》 侯嬴 朱亥 朱英 魏子 冯谖 毛遂 公孙龙 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用 “鸡鸣狗盗” 者 知己关己、 知遇 知己、 知遇 知遇 知遇
神州文化
浅析 《史记》 “四公子列传” 中 “士为知己者用”
范冰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 战国时期新型贵族和地主阶级为了自身夺权, 招致 门客并与其在利益基础上建立起 “知己” 关系, 门客为报恩而 发挥自身才能为其服务, 即 “士为知己者用” 。 《史记》 “四公子 列传” 中对战国四公子养士情况进行了详细刻画, 门客 “为知 己者用” 的原因除了报恩之外, 还有实现自身理想抱负、 追名 逐利、 表明自身之 “贤” 。而 “为知己者用” 发展为 “为知己者 死” 则与个人的道德意识和主客双方的知己程度有关。门客 “为知己者用” 甚至 “为知己者死” 体现了当时士人重 “义” 轻 “生” 的价值取向和利己主义的转变趋向, 且作为一种良好的 人才选拔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 《史记》 ; 四公子; 士; 门客; 重义 一、 绪论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而言, 对战国时期门客的研究最直 接著作有很多①, 但是对于 《史记》 中 “士为知己者用” 的论述则 多是关于 “刺客列传” 的, 很少有着重于 “四公子列传” , 在此, 本文以 “四公子列传” 中的门客为代表, 分析司马迁所阐述的 “士为知己者死” 理念及其所反映的历史问题。 司马迁在 《史记》 “四公子列传” 中记载了冯谖、 毛遂、 侯生 等门客, 他们作为战国 “士” 中的一类代表, 通过劝谏、 出策、 效 死等各种方式为四公子服务, 展现了 “士为知己者用” 的情怀, 但是为什么 “士为知己者用” 会发展为 “士为知己者死” 呢?士 人为何要为 “知己者用” 甚至效死呢?而 “士为知己者用” 展现 了当时怎样的士人与养士风气呢?本文试图以 《史记》 “四公 子列传” 中的门客为例, 立足于文本, 从 “士为知己者用” 的本 义出发, 探求 “士为知己者用” 的相关问题。 二、 “士为知己者用” 释义 “士为知己者死” 最早出于 《战国策 · 赵策一》 “晋毕阳之 : 孙豫让, 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曰 ‘嗟乎 : ! 士为知己者死, ② 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 ” 记述了 “士” 即豫让为 “知己” 者报仇而效死, 此时 “士为知己者死” 是 “士为知己者 用” 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是实际上, “士为知己者用” 这一 思想出现的时间早于 《战国策》 所记述的时间, 其定义也不局 限于 《战国策》 的 “士为知己者死” , 那么如何定义 “士为知己者 用” 呢? (一) “士为知己者用” 的行动主体: “士” 《春秋谷梁传 · 成公元年》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 ③ 农民, 有工民。 ” 《管子 · 小匡》 : “ 士农工商四民者, 国之石, 民 ④ 也。 ” “士” 发展到春秋时期已非贵族, 且强宗大族兼并斗争失 败, 氏族组织亦随之崩散, 大批士失去依附沦为 “游士” 。春秋 末期, 一些诸侯、 卿大夫身份下降为士, 一部分农、 兵通过学术 及战功等上升为士。至战国时期 “士” , 已几乎变成有技能的 人的称呼。诸侯国兼并战争愈加频繁, “夫争天下者, 必先争 ⑤ 人” 新兴贵族与地主阶级要开疆拓土、 招纳人才, 实现自身夺 权、 巩固自身权力的目的, 致使养士之风兴起, 从而 “门客” 大 量出现。 “ 门客” 作为 “士” 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为客主所 用, 成为 “士为知己者死” 的重要行动主体。 (二) “士为知己者用” 的前提: 知己 “知己” 一词在文本中常出现, 如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 ⑥ ⑦ 我者,谓我何求。 ”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一般 意义上 “知己” 是双方不涉及利益关系的互相理解认同, 建立 在双方精神平等的基础上, 那么, “士为知己者用” 中的 “知己” 是否特指此种双方的心灵认同呢? 平原君曰: “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 左右未有所 ⑧ 称诵, 胜未有所闻, 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 先生留。 ” 民家有躄者, 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 临见, 大笑 之。明日, 躄者至平原君门, 请曰: “臣闻君之喜士, 士不远千 里而至者, 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平原君笑曰: “观此竖 子, 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 不亦甚乎! ” 终不杀。⑨ 从平原君对毛遂自荐的回答看来, 平原君在召纳士的时 候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其才能的发挥问题, 两人距双方相互理 解的 “知己” 关系有很远的距离, 平原君对 “躄者” 的做法可见 其并没有把门客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看待, 甚至我们可 以认为其 “贵妾而贱士” , 其与 “门客” 更多的是一种利用与被 利用的利益关系。 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 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 楚, 为玳瑁簪, 刀剑室以珠玉饰之, 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 ⑩ 三千馀人, 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 赵使大惭。 ” 此时养士之风盛行的一个原因是诸贵族之间的争斗及对 名利的追求, 有时养士是为了扩大影响力, 具有较强虚荣性 质, 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养士更难言 “知己” , 只能说对于这些 门客而言, 客主有 “知遇” 的恩情了。李珺平言: “所谓知己, 就 是你给我最高待遇, 意味着把我当 ‘人’ 看, 因而我也不能含 ������ ������ ������ 糊, 要为你效死。 ” 这种 “知己” 双方存在着地位或者是其他方 面的不平等, 双方形成了一种以一方利用而另一方报答为形 式的关系, 这种形式的 “知己” , 也可以叫做 “知遇” 。 三、 “四公子列传” 中的 “士为知己者用” 门客与客主建立起一种 “知己” 或 “知遇” 关系后, 为了对 客主的财物供养及精神理解进行报答, 门客往往会充分发挥 自己的才能为客主服务, 即 “士为知己者用” , 是士人的一种独 特的文化价值观。 “四公子列传” 中的 “士为知己者用” 现象包 含 “士为知己者用” 与 “士为知己者死” 两种情况, 例举如下:
神州文化
浅析 《史记》 “四公子列传” 中 “士为知己者用”
范冰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 战国时期新型贵族和地主阶级为了自身夺权, 招致 门客并与其在利益基础上建立起 “知己” 关系, 门客为报恩而 发挥自身才能为其服务, 即 “士为知己者用” 。 《史记》 “四公子 列传” 中对战国四公子养士情况进行了详细刻画, 门客 “为知 己者用” 的原因除了报恩之外, 还有实现自身理想抱负、 追名 逐利、 表明自身之 “贤” 。而 “为知己者用” 发展为 “为知己者 死” 则与个人的道德意识和主客双方的知己程度有关。门客 “为知己者用” 甚至 “为知己者死” 体现了当时士人重 “义” 轻 “生” 的价值取向和利己主义的转变趋向, 且作为一种良好的 人才选拔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 《史记》 ; 四公子; 士; 门客; 重义 一、 绪论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而言, 对战国时期门客的研究最直 接著作有很多①, 但是对于 《史记》 中 “士为知己者用” 的论述则 多是关于 “刺客列传” 的, 很少有着重于 “四公子列传” , 在此, 本文以 “四公子列传” 中的门客为代表, 分析司马迁所阐述的 “士为知己者死” 理念及其所反映的历史问题。 司马迁在 《史记》 “四公子列传” 中记载了冯谖、 毛遂、 侯生 等门客, 他们作为战国 “士” 中的一类代表, 通过劝谏、 出策、 效 死等各种方式为四公子服务, 展现了 “士为知己者用” 的情怀, 但是为什么 “士为知己者用” 会发展为 “士为知己者死” 呢?士 人为何要为 “知己者用” 甚至效死呢?而 “士为知己者用” 展现 了当时怎样的士人与养士风气呢?本文试图以 《史记》 “四公 子列传” 中的门客为例, 立足于文本, 从 “士为知己者用” 的本 义出发, 探求 “士为知己者用” 的相关问题。 二、 “士为知己者用” 释义 “士为知己者死” 最早出于 《战国策 · 赵策一》 “晋毕阳之 : 孙豫让, 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曰 ‘嗟乎 : ! 士为知己者死, ② 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 ” 记述了 “士” 即豫让为 “知己” 者报仇而效死, 此时 “士为知己者死” 是 “士为知己者 用” 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是实际上, “士为知己者用” 这一 思想出现的时间早于 《战国策》 所记述的时间, 其定义也不局 限于 《战国策》 的 “士为知己者死” , 那么如何定义 “士为知己者 用” 呢? (一) “士为知己者用” 的行动主体: “士” 《春秋谷梁传 · 成公元年》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 ③ 农民, 有工民。 ” 《管子 · 小匡》 : “ 士农工商四民者, 国之石, 民 ④ 也。 ” “士” 发展到春秋时期已非贵族, 且强宗大族兼并斗争失 败, 氏族组织亦随之崩散, 大批士失去依附沦为 “游士” 。春秋 末期, 一些诸侯、 卿大夫身份下降为士, 一部分农、 兵通过学术 及战功等上升为士。至战国时期 “士” , 已几乎变成有技能的 人的称呼。诸侯国兼并战争愈加频繁, “夫争天下者, 必先争 ⑤ 人” 新兴贵族与地主阶级要开疆拓土、 招纳人才, 实现自身夺 权、 巩固自身权力的目的, 致使养士之风兴起, 从而 “门客” 大 量出现。 “ 门客” 作为 “士” 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为客主所 用, 成为 “士为知己者死” 的重要行动主体。 (二) “士为知己者用” 的前提: 知己 “知己” 一词在文本中常出现, 如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 ⑥ ⑦ 我者,谓我何求。 ”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一般 意义上 “知己” 是双方不涉及利益关系的互相理解认同, 建立 在双方精神平等的基础上, 那么, “士为知己者用” 中的 “知己” 是否特指此种双方的心灵认同呢? 平原君曰: “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 左右未有所 ⑧ 称诵, 胜未有所闻, 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 先生留。 ” 民家有躄者, 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 临见, 大笑 之。明日, 躄者至平原君门, 请曰: “臣闻君之喜士, 士不远千 里而至者, 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平原君笑曰: “观此竖 子, 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 不亦甚乎! ” 终不杀。⑨ 从平原君对毛遂自荐的回答看来, 平原君在召纳士的时 候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其才能的发挥问题, 两人距双方相互理 解的 “知己” 关系有很远的距离, 平原君对 “躄者” 的做法可见 其并没有把门客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看待, 甚至我们可 以认为其 “贵妾而贱士” , 其与 “门客” 更多的是一种利用与被 利用的利益关系。 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 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 楚, 为玳瑁簪, 刀剑室以珠玉饰之, 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 ⑩ 三千馀人, 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 赵使大惭。 ” 此时养士之风盛行的一个原因是诸贵族之间的争斗及对 名利的追求, 有时养士是为了扩大影响力, 具有较强虚荣性 质, 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养士更难言 “知己” , 只能说对于这些 门客而言, 客主有 “知遇” 的恩情了。李珺平言: “所谓知己, 就 是你给我最高待遇, 意味着把我当 ‘人’ 看, 因而我也不能含 ������ ������ ������ 糊, 要为你效死。 ” 这种 “知己” 双方存在着地位或者是其他方 面的不平等, 双方形成了一种以一方利用而另一方报答为形 式的关系, 这种形式的 “知己” , 也可以叫做 “知遇” 。 三、 “四公子列传” 中的 “士为知己者用” 门客与客主建立起一种 “知己” 或 “知遇” 关系后, 为了对 客主的财物供养及精神理解进行报答, 门客往往会充分发挥 自己的才能为客主服务, 即 “士为知己者用” , 是士人的一种独 特的文化价值观。 “四公子列传” 中的 “士为知己者用” 现象包 含 “士为知己者用” 与 “士为知己者死” 两种情况, 例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