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知识点分段整理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四)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四)1、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四)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四)司马迁原文: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见商君。
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
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
’仆不肖,故不敢受命。
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
故不敢闻命。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
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
”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
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
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
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
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
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
由余闻之,款关请见。
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后世。
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
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
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
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
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
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
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译文(一)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译文(一)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一)司马迁原文: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书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
史记·商君列传(5)全文

史记·商君列传(5)全文①什伍:户籍编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
②牧司:检举,监督。
连坐:一人犯法,其他人连带治罪。
坐,因犯罪。
③分异:分家另过。
这是为繁殖人口,发展生产。
④率:标准。
⑤僇力:即戮力。
尽力,致力于。
⑥复其身:免其本身劳役或赋税。
复,免除。
⑦事末利:从事工商业。
末,非根本,不重要的事物。
古代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
⑧收孥:拘挚本人妻子,没收为官奴婢。
孥,奴耀。
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④,以明不期。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⑤,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⑥。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⑦。
明日,秦人皆趋令⑧。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⑨,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⑩,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13),诸侯毕贺。
①具:准备就绪。
②布:颁布,公布。
③国都市南门:指都城后边市场南门。
古代国都建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④辄:就。
金:古代货币单位。
⑤期年:一整年。
⑥法:处罚、治罪。
⑦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⑧趋令:遵照新法执行。
⑨乱化:扰乱教化。
⑩冀阙:古代宫庭外公布法令的门阙。
冀,记。
出列教令,当记于门阙。
(11)阡陌:纵横交错的田塍。
南北叫阡,东西称陌。
封:聚土作为标志。
疆:划定疆界。
(12)劓: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
(13)致胙: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赐给诸侯,表示荣宠的特殊礼遇。
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宠涓①。
02-《史记》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1

2.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承接关系连词)
3.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转折连词)
4.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连词)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假设连词)
6.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因果连词)
7.某所,而母立于兹
(代词,你的)
乃
文言虚词
1.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是,表判断
2.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于是,就(副词)
如: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公子颜色愈合 古:面色
今:色彩
及至于景公
古:到了 今:放在下一句开头,表示另提一事
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两 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一 是词义大多数已发生变化。而词义的演变主要 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在朝廷上)
“在……”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当……” “从 ……“
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 往……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 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 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而朔妇免身
通“娩”,分
娩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穆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韩厥告赵朔趣亡 通“促”,赶紧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披
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 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商君列传》知识点归纳

《史记·商君列传》知识点整理一、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公与语,数日不厌。
厌:通餍,满足(2)君大说。
说:通“悦”二、解释重点实虚词。
(1)吾以强国之术说劝说(2)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宗法制度下指非嫡系家庭的旁支。
(3)未及进。
等到推荐(4)会座病适逢正赶上(5)愿王举国而听之希望全(6)王即不听用鞅如果(7)公叔既死已经(8)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通过经由/趁机(9)子何以中吾君?合乎。
译为“凭借什么”(10)卒定变法之令终于(11)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非议值得赞扬(12)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嗣:继承人(13)令行于民期年期年:一年;(14)居五年,秦人富强。
居:度过;(15)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使:派遣;将:率领(16)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数:多次。
(18)而魏遂去安邑去:离开(19)圣人苟可以强国如果能够三、词类活用。
(1)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2)不法其故。
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制度(3)苟可以利民形容词使动,使……获利(4)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5)将法太子名词用作动词依法惩办(6)刑其傅名词作动词对……施刑(7)黥其师公孙贾名词作动词用黥刑处罚(8)道不拾遗动词用作名词遗失的东西(9)日以削名词作动词一天天四、古今异义词。
(1)于是太子犯法。
在这时(2)河西指黄河以西(3)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遗憾五、解释下列文言多义词(1)修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②恐修名之不立(美好)③将修缪公之业(修整)(2)道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③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④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⑤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⑥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⑦治世不一道(方法,途径)(3)之①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到……去)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这)③蚓无爪牙之利。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商君列传原⽂、注释与翻译王淑艳译注【说明与解析】在这篇列传⾥,主要记述了商鞅事秦变法⾰新、功过得失以及卒受恶名于秦的史实,倾注了太史公对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评态度。
然⽽,商鞅变法却是我国历史上成功的⼀例。
孝公当政,已进⼊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相互攻伐,⽃争异常激烈,谁想⽴于不败之地,谁就得寻求⾃强的途径。
商鞅就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三见孝公,说以强国之术,使孝公“不⾃知厀之前于席,语数⽇不厌。
”君⾂默契,奠定了变法成功的基础。
记述变法的⽭盾冲突是本⽂⼀⼤特点。
变法未⾏,就遭到守旧派的公然反对。
商鞅与⽢龙、杜挚⾯对⾯的⽃争,其焦点就集中在“法古”、“循礼”还是“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的冲突上;变法实⾏,众皆哗然,“⾔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商鞅却⽴⽊悬赏,取信于民;刑太⼦师,以肃其法。
变法⼗年,“秦民⼤悦”,“家给⼈⾜”“民勇于公战、怯于私⽃”,国家⽇益强盛。
率师包围安⾢,俘魏公⼦卬,迫使魏国割地迁都,亦是变法极富成效的佐证。
他悲剧的结局乃是与守旧派⽃争的延续。
与赵良⼀席谈话,其祸已萌,但商鞅终未采纳赵良⾔,受制于⾃⼰的变法,作茧⾃缚,以⾄车裂族灭,并⾮偶然。
从章法结构上看,前有蓄势,后有照应,通篇以变法作⾻。
始⾔商鞅“好刑名法术之学”,为变法作了辅垫;继⽽“鞅欲变法”,导出⾰新与守旧的⽃争;“卒定变法之令”,具体记载了新法的内容;“于是太⼦犯法”,刑黥太⼦师傅、以严法令;⽽终以“嗟乎,为法之敝⼀⾄此”。
材料取舍紧紧围绕变法之⾻,使得⾻坚⽽⾁丰、⾎脉贯通⽽主题突出。
《商君列传》乃历史实录,当是不⾔⽽喻的。
⽽强烈的⽂学⾊彩特别是适当的⼩说因素,更突出了这篇记载的本质真实。
本⽂调动了夸张、⽐照、对偶、排⽐、形容、描写等多种⽂学⼿段,析理透辟、深刻,语⾔⽣动形象。
⽽这些⽂学⼿段多着眼于⼈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使⼈物更为丰满、灵动、传神,⽽⼜不失历史的真实。
商君逃难⼀节,《战国策》并没记载。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教师版)《高祖本纪》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同“债”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同“尝”,曾经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交好,与……友好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向来看不起,轻视(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同“屈”,理亏,不安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将尽用眼睛示意坚持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生,亲生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整理,提起道歉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一同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通过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悬挂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同“掠掳”,抢人财物同“喜”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灭族处死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再说规约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使……明白,知道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犒劳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同“纳”,接纳逐步同“拒”认为……正确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救活,使……活明告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带着,使……跟从谢罪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解脱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伐”意同“功”,功勋计持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同“佯”,假装服从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同“麾下”到……去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是迁.也封……为王流放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使……停下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营垒项羽之卒可.十万。
《史记》第八章商君列传

《史记》第八章商君列传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
他的先祖本来是姓姬的。
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
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还未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恰逢公叔痤生病,魏惠王亲自去探望他,说:“公叔痤的病如有不测,江山社稷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年轻,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将全部国事交给他,听任他去治理。
”魏王默不作声。
魏王刚要离去,公叔痤屏退左右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杀死他,不能让他逃出国境。
”魏王答应后离去。
公叔痤召来公孙鞅向他道歉说“:今天大王询问了可以做相国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表情是没有答应我。
我应当先尽忠君之礼后尽人臣之责,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死他。
大王同意了我的建议。
你可赶快离开,不然,将被捉拿。
”公孙鞅说“:那魏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能听您的话杀死我呢?”始终不愿离开。
魏惠王回去后,对左右侍臣说:“公叔痤病情严重,可悲呀!他想要我把国政交给公孙鞅听任他治理,难道不是很荒谬吗?”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贤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
孝公召见卫鞅后,卫鞅谈了很久,孝公时时打瞌睡,听不进去。
事后孝公怒责景监说“:你的客人不过是个无知妄为的人,哪里值得任用!”景监责怪卫鞅。
卫鞅说“: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规劝他,他的心志不能领悟。
”过了五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
卫鞅又见到了孝公。
这次他把治国的方法讲得更加透彻,然而还是不合孝公的心意。
事后孝公又责怪景监,景监也责怪卫鞅。
卫鞅说“:我用夏禹、商汤、周文、武治国的方法来规劝他,他听不进去。
请再召见我一次。
”卫鞅又被孝公召见,孝公善待他但没有任用他。
会见后卫鞅离去。
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很好,我可以与他交谈了。
”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治国的方法来规劝他,他的意思是想采纳了。
史记_商君列传全文

史记·商君列传 (6) 全文①怨望:怨恨。
望,埋怨责备。
②从孟兰皋:经由孟兰皋的介绍。
③戴者:指善于治理政事而受到百姓爱戴的人。
④反听: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⑤内视:自我省察。
⑥自胜:自我克制。
⑦自卑:谦虚,卑下自守。
尚:尊重。
⑧前一道为遵循。
后一道为主张、道理。
⑨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和五羖大夫比,谁更贤能。
孰与,用于比较,与比,哪个。
五羖(gǔ,股)大夫:即秦名相百里奚。
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晋所俘虏,随秦穆公夫人即晋公子夷吾的姐姐随嫁到秦,后逃离秦国,在宛地被楚人捉获。
穆公闻其贤,就用五张黑色的公羊皮把他赎回,与谈三日,穆公大悦,授之国政。
这与下文赵良所云颇不同。
见卷五《秦世家》参见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原文伊尹为庖,百里奚为虏段关于百里奚的注文。
⑩掖:同腋。
胳子。
(13 )这两句的意思是,武王让大臣们直言谏诤,国家就昌盛;纣王的大臣们不敢提意见,因而灭亡。
墨墨:通默默。
不言,无声息。
(14)诛:责怪。
(15 )貌言华:表面上动听而实际虚浮的话。
(16 )至言:真实的话。
(17) 苦言:逆耳的话。
(18 )甘言:献媚奉承的话。
(19 )事:师事。
(20 )粥(y,育):通鬻。
卖。
(21 )被:同披。
穿。
食:给吃。
(22 )加:凌驾。
百姓:指贵族。
(23 )东伐郑:据《左传》载,鲁僖公三十二年,驻军于郑而代郑设防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送回信息,说郑国让他负责掌管北门的锁钥,如果秘密派军前来,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于是,秦穆公召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孟明等三人东袭郑。
其事在三十三年。
及至孟明等到了滑国,发现郑国已有所防备,怕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就灭滑而还。
按这次秦东伐郑,《左传》不及百里奚本人事,只载当初被百里奚推荐的蹇叔曾谏穆公不要劳师以袭远。
卷五《秦本纪》述及百里奚与蹇叔哭送出师事,卷三十九《晋世家》、卷四十二《郑世家》则未及其事。
( 24 )三置晋国之君:卷五《秦本纪》载,秦穆公九年(前651 ),?晋献公去世,发生里克之乱,流亡在梁的晋公子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穆公许之,使百里奚将兵送夷吾归国为君,是为晋惠公。
《史记》之《商君列传》解读(一)_2023年学习资料

《商君列传》原文-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 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商君: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庶孽:妃妾所生之子。犹树有孽生,故称-刑名: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 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公叔座,战国时期魏相。生年不详,卒 -魏惠王九年(前361年)。-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 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柔2963f8a8b8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0a_--_《史 》之《商君列传》解读(一)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 -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让:责备。-●
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事后孝公迁 景监说:“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卫鞅 :“我用为帝之道劝说主公,他心-里不能领会。”
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 -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不去。
·谢:道歉。-·疾:快,迅速。-·且见禽:将要被擒。且,将要。禽,-通“擒”,拘捕。
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 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 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走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 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
《史记·商君列传》注释译文

《史记·商君列传》注释、译文商鞅变法商君(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者,卫之诸庶孽(庶孽,指庶子。
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指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
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韩非子亦尚“刑名”),事魏相公叔座(战国时期魏国大臣。
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
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
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
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
太史公司马迁于此特著一笔,“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很有深意。
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为中庶子(官名。
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
秦、汉为太子侍从官。
历代沿置)。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逝世的一种委婉说法),将奈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
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
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
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
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mòrán,沉默无言的样子)。
王且去(将要离开),座屏人(bǐngrén,命人退避)言曰:“王即(假如)不听用鞅,必(一定)杀之,无(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令出境。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阅读答案教学提纲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9分,每小题3分)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以卫鞅为左庶子,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
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为然。
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史记《商君列传》二

史记《商君列传》二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商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於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知识点分段整理

史记·商君列传司马迁第一段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好刑名之学:先秦法家学说的别称),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第一段重点知识整理1.实词:(1)孽niè:①<名>宗法制度下指非嫡系家庭的旁支。
②<名>灾祸;罪过。
③<动>危害。
④<动>忤逆;不孝顺。
【孽障】佛教称过去积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为“业障”,后写作“孽障”。
【孽子】古称非嫡妻所生的儿子,亦指孤立无有援的远臣。
(2)庶shù:①<形>众;多。
②<名>平民;百姓。
③<名>宗法制度与“嫡”相对的旁支。
④<副>差不多。
⑤<副>表示可能或希望。
《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庶几】⒈不多。
⒉也许;大概。
【庶人】平民;百姓。
(3)进:推荐(4)会:适逢,正赶上2.虚词:即:如果3.句式:判断句: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4.文化知识:(1)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
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2)姓出现在母系氏族时代,同一个女性氏族区别与其他氏族的符号标记,因此“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既保留了自己的姓,又区别于本氏族中其他部族的符号标志,因此“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芈mǐ:相传来源于黄帝的第八世孙季连,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大名鼎鼎的屈原就是芈姓的。
姜:因为神农氏炎帝,在姜水之畔出生,所以以姜为姓。
祁:源于黄帝姓氏姬姓,春秋时期的晋献侯的第四世孙奚,时任大夫一职,受到食邑祁地的赏赐,故而改姓祁。
曹:黄帝的姓氏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曹振铎受封曹国所以以国为姓,作为曹氏的受姓始祖,曹操,曹植就是其后人。
高三语文史记选读第四专题知识疏理

高三语文史记选读第四专题知识疏理高三语文史记选读第四专题知识疏理课文篇目《孔子世家》*《管仲列传》《屈原列传》枣庄三中时均琪1.考试说明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特殊文言句式不可忽视。
如《管仲列传》中,“管仲既用〞,被动句;“任政于齐〞,状语后置;“齐桓公以霸〞,介词宾语省略;“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判断句。
2.专题学习要点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有明显标志,用“者……也〞“者也〞“即〞“乃〞“则〞“皆〞等表判断,如“项籍者,下相人也也〞“且相如素贱人〞。
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此人力士〞〔《魏公子列传》〕。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如“是齐辩士也〞〔《淮阴侯列传》〕.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应熟记下列被动标志: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或“见……于……〞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信而见疑〞“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用“于〞或“受……于……〞表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02-《史记》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2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何功之有哉
4、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
(四)倒装句
C、主谓倒装
小人哉程婴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 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感 叹句、疑问句居多。
1、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昭王去世后,安釐王继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安帝平素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公车特地征召 授予郎中一职,两次调动担任太史令。
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器物 名、书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单位等专 有名词要保留。
高中 语文 二年级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 知识梳理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 • 2、了解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归
纳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 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 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 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 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省略 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另外,古 汉语的疑问句和固定句式也要引起我 们的重视。
D、省动词
朱亥(出)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三)被动句
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3、管仲囚焉 4、而如姬最幸
有标志的被动句,多用介词 “为……所……” 或“见……于……”表被动。
无标志被动(动词本身表示被动)翻译时要根据 上下文来判别补出被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商君列传司马迁第一段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好刑名之学:先秦法家学说的别称),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第一段重点知识整理1.实词:(1)孽niè:①<名>宗法制度下指非嫡系家庭的旁支。
②<名>灾祸;罪过。
③<动>危害。
④<动>忤逆;不孝顺。
【孽障】佛教称过去积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为“业障”,后写作“孽障”。
【孽子】古称非嫡妻所生的儿子,亦指孤立无有援的远臣。
(2)庶shù:①<形>众;多。
②<名>平民;百姓。
③<名>宗法制度与“嫡”相对的旁支。
④<副>差不多。
⑤<副>表示可能或希望。
《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庶几】⒈不多。
⒉也许;大概。
【庶人】平民;百姓。
(3)进:推荐(4)会:适逢,正赶上2.虚词:即:如果3.句式:判断句: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4.文化知识:(1)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
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2)姓出现在母系氏族时代,同一个女性氏族区别与其他氏族的符号标记,因此“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既保留了自己的姓,又区别于本氏族中其他部族的符号标志,因此“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芈mǐ:相传来源于黄帝的第八世孙季连,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大名鼎鼎的屈原就是芈姓的。
姜:因为神农氏炎帝,在姜水之畔出生,所以以姜为姓。
祁:源于黄帝姓氏姬姓,春秋时期的晋献侯的第四世孙奚,时任大夫一职,受到食邑祁地的赏赐,故而改姓祁。
曹:黄帝的姓氏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曹振铎受封曹国所以以国为姓,作为曹氏的受姓始祖,曹操,曹植就是其后人。
姬jī:古代传说中黄帝在姬水之畔而生,所以以姬为姓,他是姬姓的始祖。
姒sì:大禹的父亲鲧受到尧帝的赐姓,是为姒氏。
妫guī:得姓始祖是舜帝。
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赢、姞jí、姚、妘yún5.翻译(1)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译文: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法家的学说,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
(2)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
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译文: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问候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非常之才,希望您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您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6.分析文中哪句话表现了商鞅的才能?答: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非常之才,希望您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您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第二段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大说。
”第二段重点知识整理1.实词:中:合乎。
符合说:通“悦”2.一词多义:修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③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④掌修国史(撰写)⑤恐修名之不立(美好)⑥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3.虚词:因:通过4.固定用法“以何”,译为“凭借什么”5.翻译(1)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
译文: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向西去了秦国。
(2)公与语,数日不厌。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3)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
”译文:我用富国强兵的道理来劝说君王,君王非常高兴。
6.分析公孙鞅谈及什么内容,让秦孝公非常高兴?由此可见秦孝公是怎样的国君?答: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大说。
可见秦孝公不是以德治天下的国君,急功近利,崇尚武力征伐。
第三段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行动迟疑不决)无名,疑事(做事犹豫不定)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
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卒定变法之令。
第三段知识点整理1.实词①恐天下议己:非议。
②不法其故(现成的法律)法:袭用;故:旧的文中指现成的法律③多:赞扬2.虚词苟:如果卒:终于3.词类活用①圣人苟可以强国强:使强大②苟可以利(使获利)民利:使获利③故汤武不循古而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④治世不一道一道:名词用作动词,遵循一种途径4.一词多义(1)道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③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动词)④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⑤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⑥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⑦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⑧治世不一道(方法,途径)(2)非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②而墨子非之(非难、责怪,反对)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⑥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5.古代文化知识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
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
6.理解下列句子(1)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2)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译文:(1)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出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
(2)圣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律制度;如果能够使百姓有好处,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3)治理国家不必遵循一种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7.问题在上述三句话中,选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四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知识点整理:1.实词令行于民期年期年:一年;君嗣:继承人2.虚词于是太子犯法。
于是:在这个时候。
3.一词多义(1)之①<动>到……去。
《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④<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⑤<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⑦<助>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⑧<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句读之不知。
”⑨<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2)趋qū①<动>快走。
《乐羊子妻》:“妻乃引刀趋机而言。
”【又】<动>小步紧走。
《左忠公逸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又】特指快步上前,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②<动>奔赴;奔向。
《<指南录>后序》:“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③<动>趋向;趋于。
《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动>追求;迎合。
《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⑤<动>争取。
《孙膑减灶》:“百里而趋利者必蹶上将军。
”⑥(尊奉)秦人皆趋令。
【趋庭】承受父教的代称。
4.古今异义明日:第二天5.词类活用(1)将法太子法:名词用作动词依法惩办(2)刑其傅刑:名词作动词对……施刑(3)黥其师公孙贾黥:名词作动词用黥刑处罚6.文化常识(1)太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
(2)黥:黥刑qíng xíng,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7.翻译(1)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2)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译文: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从上层触犯了它。
(3)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译文: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处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8.新的法令施行一年后,老百姓非议颇多,商鞅通过什么方法让老百姓信服的?结合今天的时代,谈谈你对商鞅这种做法的看法。
第五段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第五段知识点整理1.通假字:秦民大说(通“悦”)2.词类活用:道不拾遗(遗失的东西)动词用作名词3.实词(1)家给(供。
见《荆轲刺秦王》“给贡职如郡县”)人足。
(2)道不拾遗:无人捡取路上失物。
形容刑法严峻,无人敢犯法。
也形容民风廉直,社会安宁。
(3)居:度过;(4)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使:派遣;将:率领(5)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数:多次。
(6)乃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
)(7)而魏遂去安邑去:离开4.古今异义(1)河西(指黄河以西)(2)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