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穆见寄》阅读答案
2022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7 Word版含答案

学案7情感概括要精确全面,分析要具体实在学案略语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其设问角度有二:一是概括式,要求直接答出思想感情;二是分析式,不仅要求答出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
概括情感要精确全面,分析情感要具体实在,二轮复习就要为达成这两个答题要求而尽心尽力。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力气短板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①韵辛弃疾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
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下阕表达了哪些简洁的情感?请作概括。
(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际,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黄庭坚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这首词用到“戏马台”的典故,有什么用意?“催酒”和“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问题反思1.你认为情感概括题与分析题在答题上有何异同?如何做到“概括要精确全面、分析要具体实在”的答题要求呢?答:2.答情感分析题要具体实在,为此,要擅长抓“抓手”,“分析”的“抓手”有哪些?答: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1.题目下阕表达了哪些简洁的情感?请作概括。
(6分)[原词见“自我诊断”第1题]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得分剖析现场失分答案↓该答案失分在于概括不全、不准。
对“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一句的概括太表面化了,“绿野先生”实是作者自况,在大好春光里,作者却去寻“诗酒功名”,能答成“欣喜”吗?能说成“对众人……的批判”吗?而忽视“未知明日定阴晴”一句,必定会概括不全。
2019年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2)(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2019年高考(人教版)语文题型整合练(12)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而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卧病穷巷晚, 忽惊斃马来。
知君京口去, 借问几吋回。
驿舫江风引, 乡书海雁催。
慈亲应倍喜, 爱子在霜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属于觐省诗,是古代官员被朝廷批准冋家探望家人的诗歌,本诗中“便觐”是指樊侍御史奉朝廷的命令前往丹阳期间冋家乡省亲。
B•“知君京口去,借问几吋回” 一・句表现了亲人们对樊侍御史的思念,一知道他的去处,就在打听什么时候回来。
C. “卧病穷巷晚,忽惊驰马来” 一句中的“驰马” 一词采用了彖征的手法,彖征“侍御史” 的官职。
D•“霜台”即“御史台S正与诗题暗相呼应。
不称“御史台”而称“霜台”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E•“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一句写出了樊侍御史的家人刈儿子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无比高兴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的妙处。
答:【参考答案】1. BC [B项诗中并非亲人询问,而是诗人。
C项“斃马” 一词应该是借代的手法。
]2.⑴颈联采用拟人的手法,说“江风”牵引着“驿舫”前行,“海雁”催促着诗人早寄家书,使“江风…海雁”人格化,颇有情味;(2)又使用了借物抒怀(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借高大华美的“驿舫”、浩荡怡人的“江风”以及殷勤传书的“海雁”抒情达意,含蓄委婉而又形彖生动;(3)表现了诗人希望友人一帆风顺早日抵达的美好祝愿,也隐约传达出对友人奉命出使、衣锦还乡、显亲扬名的羡慕Z情。
【作者:岑参】简介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
曾祖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
父植,仕至晋州刺史。
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
天宝三载,进士及第,释褐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八载,以右威卫录事参军入参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常书记。
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游,同登慈恩寺塔,有诗唱和。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1)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
(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
2020-2021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2)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A. 两个B. 三个C. 四个D. 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委婉B. 雄奇瑰丽C. 高亢豪放D. 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C(2)D(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
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
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
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这与尾联不合。
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
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
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
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
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
高考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

高考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拟古九首(其九)①[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古典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古典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卜算子·旅雁朱敦儒①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小题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5分)[小题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小题1]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
(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
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
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3分)[小题2]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4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15届山东日照一中10月第一次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这首诗主要抒写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归心”是全诗之眼。
首联讲汉阳城虽然已经远远可见,但坐船还要一天。
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
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
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
“三湘”“万里”,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
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诗歌鉴赏 (5) Word版含答案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江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李弥逊[注]百迭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
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
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注李弥逊(1089—1153),连江(今属福建)人。
曾任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一系列地方官。
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
此词是作者归隐后登览横山阁有感抒怀。
(1)简要分析“缕”字的妙处。
答:(2)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如何描绘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3)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叶梦得睡起流莺语。
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
渐暖霭、初回轻暑。
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①。
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
浪粘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
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苹花寄与。
但怅望、兰舟容与。
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
谁为我,唱金缕②。
注①乘鸾女:据说唐明皇九月十五游月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龙城录》)。
②金缕:杜秋娘所唱《金缕衣》。
其辞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答:(2)“但怅望、兰舟容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耽冈迓陆尉[注]赵师侠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
蔼蔼疏烟迷远树,野航横不渡。
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
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
注耽冈:地名,在吉州城南,其下是平阔的赣江。
迓:迎接。
陆尉:作者的朋友。
(1)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赏析。
答:(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请简要回答。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酬金华山人春日见寄之什阅读答案

酬金华山人春日见寄之什阅读答案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酬金华山人春日见寄之什文彦博漠漠鲜云①习习风,谷莺娇啭小园中。
谢塘初长如裀②草,湘渚难留避弋鸿。
轻雨落花红扑地,惹烟垂柳绿萦空。
寻芳好伴高阳侣③,深忆东山采药公④。
法释:①鲜云:轻云。
②裀:通“茵”,指褥垫、毯子之类。
③高阳:《史记•郦食其列传》中有郦食其投奔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终被重用的典故。
④东山采药公:指东晋的谢安,隐于东山后又复出,淝水之战中一战而胜,于狂澜中挽救了东晋王朝。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由题目中“酬”可知这是一首酬答诗,是因为金华山人曾经于春日赋诗一首送给文彦博,文彦博作此应和友人。
B.首联“谷莺娇啭小园中”一句领起下文对小园春景的细致描绘,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感情基调。
C.颔联“谢塘”句是诗人化用谢灵运梦见谢惠连而作“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来描摹谢塘春草如茵的状态。
D.颈联中“红”“绿”色彩对比鲜明,而“惹”字将婀娜轻柔的杨柳作人格化描述,展现出杨柳如烟的迷人神韵。
(2)诗人想向友人传递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1)B.“奠定了轻松活泼的感情基调”说法错误,由“寻芳好伴高阳侣,深忆东山采药公”可知美景之下是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所以并不轻松活泼。
故选:B。
(3)“漠漠鲜云习习风,谷莺娇啭小园中。
谢塘初长如裀草”,春风习习、黄莺啼啭、绿草如茵,表达诗人对小园春景的喜爱之情;“谢塘初长如裀草”“惹烟垂柳绿萦空”,草长莺飞,杨柳如烟。
诗歌的题目是《酬金华山人春日见寄之什》,面对美景,作者迫不及待要写下来给友人欣赏,表达诗人对友人的酬谢;“寻芳好伴高阳侣,深忆东山采药公”运用了郦食其和谢安的典故。
郦食其投奔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终被重用。
东晋的谢安,隐于东山后又复出,淝水之战中一战而胜,于狂澜中挽救了东晋王朝。
表达诗人渴望有人赏识,得到重用的抱负。
答案:(1)B(2)①表达诗人对小园春景的喜爱之情;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酬谢;③表达诗人渴望有人赏识,得到重用的抱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意思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意思篇一:天地一沙鸥当有一天,我一个人背上自己的背包去流浪的时候,才意识到那句“天地一沙鸥”并不是随便谁都可以领会的。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杜甫的诗,朴实而真挚,如今再读,越发地觉得感动和喜欢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夜,寂静无声。
特别是独自流浪的夜里,这种静越发明显、深厚。
静静地不要说,请你细听,它来自我的心。
“天地一沙鸥”有时是一种难得清欢。
现在看来,我已经习惯了孤单,习惯了一个人,甚至,有时竟喜欢上了孤单。
不知道这种喜欢是好还是坏,我只是体会的到,那种感觉微妙、安静、欢喜。
独处,就像拥有了一份私人的空间,随意、自由。
身体的自由或许可以浸染到心灵。
最初,只是喜欢安静的地方,比如静悄悄的图书馆、一个人的房间或者寂静的深夜,此些时候,我是自由的,心是真实的;后来,渐渐喜欢上了这种感觉,于是无论何地,安静或是喧嚣,内心都可以拥有平静、自由的思考,寂寂然如同独处。
不需要一张人前戴上人后拿下的面具,既欺人又欺己,何必呢?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不虚伪,不做作,感受孩子般的纯真,感到生活里的一切是真实的,所坐的也都是值得的。
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生活的导演,别人,只能是观众。
诚然,“天地一沙鸥”从不缺少悲凉。
人,毕竟是有思考,有感情的,需要倾听与倾诉。
一个人久了,难免会有孤单甚至孤独的低落感。
有时自己和别人聊天,往往话已到嘴边才意识到,有些话并不适合对眼前的人讲。
想想,确是寂寞了。
人在寂寞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物质的拥有与挥霍,而是可以得到心灵的倾听、相知,需要的是一个朋友,一个知己。
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当以同怀视之。
当一个人落魄的时候,对那些雪中送炭的人总会记得最深。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时并不是夸张。
失落感也是一种感情。
每当我伤感、失落的时候,都喜欢一个人听音乐,听那些低落的调调,它们就像一个个知心朋友。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1)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纳兰性德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
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
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重庆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重庆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指劣马。
(1)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答案】(1)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2)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解析】【分析】(1)本诗先言“骅骝失其主”,后言骏马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2)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赋”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
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
其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运,悲剧性逐层加重。
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在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的同情。
又比如“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
开篇以“骅骝”的身份出场,最后以“化作驽骀肉”结束,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至是愤恨。
故答案为:⑴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⑵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酬李穆见寄》刘长卿阅读答案

《酬李穆见寄》刘长卿阅读答案《酬李穆见寄》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酬李穆见寄》习题(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6分)《酬李穆见寄》参考答案:(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
(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
(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
(2分,感情1分,简析1分)《酬李穆见寄》注释⑴酬:写诗文来答别人。
⑵李穆:刘长卿的女婿。
⑶见寄:写给刘长卿的一首诗。
⑷孤舟:孤独的船。
⑸天涯:犹天边。
指极远的地方。
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⑹云山:高耸入云之山。
⑺赊(shē):遥远。
⑻柴门:原指用荆条编织的门,代指贫寒之家;陋室。
这里借指作者所住的茅屋。
⑼远客:远方的来客。
⑽青苔:苔藓。
⑾黄叶:枯黄的树叶。
亦借指将落之叶。
⑿贫家:穷人家。
谦称自己的家。
《酬李穆见寄》赏析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
"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
"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
"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
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
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
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
2020-2021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2)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松树塘万松歌①(节选)洪亮吉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②。
【注释】①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
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
②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
B. 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 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D. 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目睹,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答案】(1)B(2)①景致吸引。
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
②性格狂放。
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③品行刚直。
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
【解析】【分析】(1)B项,“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误,“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意思是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是白云似雪。
故选B。
(2)本题,“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蒙茏。
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
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
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
《题东溪公幽居》《乙巳游日本绝句》《符离吊颍川侯傅公》《酬李穆见寄》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李白《题东溪公幽居》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东溪公幽居李白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
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精盐①。
[注]①“水精盐”亦作“水晶盐”,古人以盐佐酒是常为之事。
1、请说说诗中的“东溪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分)2、诗的第三联除对偶外还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4分)【参考答案】:1、杜陵贤人东溪公是一位高洁清廉的隐士。
他定居东溪,他像谢眺一样很有为,像陶潜一样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同时热情好客。
2、拟人,诗人将“好鸟”“飞花”拟人化,说美丽的鸟儿在后院鸣唱迎春,飘舞的花朵“送酒”为来客喝酒助兴。
不但营造了温暖、热烈氛围,而且暗示了主人对客人的真诚。
表现了诗人对东溪公品质的赞扬,也暗示了诗人对东溪公的敬慕。
【赏析】:《题东溪公幽居》是诗人李白的七言律诗。
前两诗句讲述杜陵贤士清正廉洁、东溪卜筑终老的淡泊言志,开门见山,提出对象及其品质。
接而两诗句借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的高尚品格喻杜陵贤人,以人喻人,含蓄蕴藉。
继而两诗句描绘出一幅鸟儿后院飞翔高歌、飞花落絮送酒的幽静之景,富有画龙点睛之意,突显出诗题中的“幽”字,寓深意其中。
末二句讲述杜陵贤士清以持己、廉以待人的性情,首尾照应,强调情感。
全诗可分前解与后解。
前解清以持己,后解廉以待人,表达了李白对杜陵贤士的敬佩之情,以谢脁、陶潜喻东溪公杜陵贤人,赞赏东溪公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为先的清廉性情。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谿卜筑岁将淹。
”讲述杜陵贤士清正廉洁、东溪卜筑终老的淡泊人生。
其中,“卜筑”强调了东溪公隐居的决心,寓意出东溪公的人品及其决意在此过清贫的生活。
“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
”诗句中含有两位诗人名字: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
谢朓诗歌影响了唐代诗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陶醉过了多少代人。
诗句中借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的高尚品格喻杜陵贤人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生情怀。
古诗词范仲淹《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范仲淹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①尺素半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注】①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和诗,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他。
B.首句里的“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太平安定的社会景象。
C.颈联描写斗茶、饮酒的画面,充满色彩感,可看出参与者兴致颇高。
D.尾句未明写秋光月色中人的具体活动,却意境空明,给人想象空间。
16.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1)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2)《赤壁赋》中,苏轼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观察水与月,认为从变化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因此,并没有什么好羡慕的。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B(“‘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万里承平”是万里太平之意,这句的意思是:就像尧舜时期一样,民风安乐。
司空曙《酬李端校书见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司空曙《酬李端校书见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注:簪弁:籍,冠簪;弁,礼帽。
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B.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
C.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形成对比。
D.“昨日”一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了题中“见赠”二字。
15.王夫之评此诗曰:“温润为中唐首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A15、①首联用“绿槐垂穗”“乳乌飞”点出初夏季节较有生机之景,“作者虽有归去之意、做官孤独苦闷之情,只借一个“独”字隐约透出;②颔联白云映青草,白发对青镜,对比入妙,虽身心相违感情抒发却冲淡平和;③颈联写与林僧夜坐清谈的机会,反而稀少,有厌倦仕途,向往山林之意,但语气依然从容不迫。
附:沈德潜说这首诗:“言己系于一官,不能遂白云芳草之心,未勉其(指李端)坚守初服,勿萦情于簪弁也”。
对该诗题旨的剖析,可谓精当。
此诗是一首酬赠诗。
“大历十才子”的应酬诗除一部分歌颂达官贵人者外,大都写时序的流逝、节物的更迭、人事的升沉离合等等,大都贯穿着伤时悯乱的情绪,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合乎中国美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规范。
这首诗也是借物抒情,只不过感情更进一步淡化,虽也写流年变迁,人事离合,表达思归之情,但并未流露哀伤之感,而是笔调轻松,意味醇厚,达到了“中和之美”的较高境界,王夫之说它“温润为中唐首唱”,就是从这一角度来看的。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附答案解析 (2)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
(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
【名师讲题】范仲淹《酬李光化见寄》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酬李光化见寄范仲淹交亲莫笑出麾①频,不任纤机只任真。
远护玉关犹竭力,人陪金弦②敢周身?素心直拟圭无玷,晚节当如竹有筠。
道本逍遥惟所适,吾生何用蠖求伸?【注】①出麾:官员赴任。
②金弦:金钟和丝弦,泛指宫中乐器,此处喻指诗人任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一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题表明这是首酬赠诗,朋友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这是古人间的雅事。
B. 首句直言自己多次出京为官,“交亲”“莫笑”体现出作者与李光化之间真挚的友情。
C. 颈联的“圭无玷”“竹有筠”运用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高洁无瑕品格的由衷赞美。
D. 尾联中“何用”一词表达出自己对像蠖一样总盼展身爬升之类人的厌弃之情。
16. 本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5. C16. ①为人真诚无私;②为国竭智尽力;③始终保持高洁人格;④顺从己心,逍遥自在。
名师讲题: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高洁无瑕品格的由衷赞美”分析错误,诗人说的是自己,是在向朋友阐明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1)首联“交亲莫笑出麾频,不任纤机只任真”意思是:挚友莫笑我多次被贬出京,我不会耍乖巧之心,率真任情。
通过对友人讨饶式的劝阻,展露了诗人耿直、无私、坦率至诚磊落的品性与襟怀。
(2)颔联“远护玉关犹竭力,人陪金弦敢周身”意思是:在远方保边疆竭智尽力,入朝参政哪敢顾惜身家性命?体现了诗人为国竭智尽力的忠诚,不惜牺牲自己。
(3)颈联“素心直拟圭无玷,晚节当如竹有筠”意思是:始终保持纯洁的心志,如同美玉没有瑕疵;在晚年依然要保持像竹子一样坚贞的节操。
表达了诗人始终保持高洁的人格和坚贞的节操。
(4)尾联“道本逍遥惟所适,吾生何用蠖求伸”意思是:人生的道路本应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为什么还要像蠖一样屈伸求生呢?表达出自己对像蠖一样总盼展身爬升之类人的厌弃之情,坚持顺从己心,逍遥自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酬李穆见寄》阅读答案
《酬李穆见寄》阅读答案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9.一二两句站在访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的角度写;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
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
“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