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禅和武
少林寺功夫简介
少林寺功夫简介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
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正宗少林功夫传人潘国静曰: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
同时也可收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效果!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
由于上千年的积累和努力,少林功夫中的武与禅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少林功夫中的武,已经融化在了参禅之中。
这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派系武术的不同之处。
禅与武的优越之处,就是少林功夫已经形成人人可以演练的很具体的参禅程式。
提倡武术禅的真正价值,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禅程式。
少林寺功夫1、拳术源为武艺之源。
少林派拳术有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战拳、昭阳拳、连环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太祖长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观潮拳、金刚拳、七星拳、练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长锤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长关东拳、青龙出海拳、翻子拳、鹰爪拳等。
少林武功对练拳术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横炮、二十四炮、少林对拳、一百零八对拳、华拳对练、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
在练习少林拳时,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
拳势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
步法进退灵活,敏捷,有冲拳一条线之说。
在身段与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
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气沉丹田。
其动作迅如闪电,转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
少林文化概述
少林文化概述独特的少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也是中国面向全球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名片,它所蕴含的禅学、武学、爱国精神已影响了历代国人。
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少林寺也必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让独一无二的少林文化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时代新生机,让世界各国从中领略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少林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一、少林禅宗文化禅宗是中国佛教非常重要的一个宗派,古印度有禅而无禅宗。
禅宗诞生于中国,发祥地就是嵩山少林寺。
千百年来,禅宗祖庭的禅,其丰厚的文化蕴与武术和医学一起被称为少林“三宝”。
据《景德传灯录》载,达摩名菩提多罗,后遇摩诃迦叶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剃度为弟子,他劝达摩前往中国传法。
于是,达摩飘洋过海,历时三年,于梁大通元年(527年)到达广州。
后被梁武帝迎到金陵,因武帝不能“悟”达摩大乘禅法,遂北渡长江寓居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日默然,人称“壁观婆罗门”。
达摩所传的禅法由于不主张崇尚经典,且仅以壁观为其修行方法,不符合传统的佛教修行方法,因此禅宗确立后称之为“教外别传”,并将其主张归结为:“不立文字,静坐修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大师对中国禅学最重要的贡献是:1、提倡教理的学习,用《楞伽经》做印证,主张宗通与说通。
这种说法影响了后世整个的禅宗。
2、提供了参禅的方法。
3、传法给慧可达摩为后来的整个禅宗指明了基本的道路。
禅宗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后,禅宗僧徒遍布大江南北,各地禅宗名师纷纷自立门户,于是开始分宗,并出现了许多宗派。
少林寺后来传承了曹洞一宗。
曹洞本属青原一派,青原行思传法石头希迁,迁传药山惟俨,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
曹洞就是由唐后期的良价和其弟子本寂在江西高安洞山和江西抚州曹山创立的,故称“曹洞宗”。
五宗在流传的过程中沩仰、云门法眼相继走向衰败,惟曹洞、临济两宗久传不衰,并成为中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
少林禅宗文化集中国禅宗文化之大成,形成具有少林文化特色的禅宗文化体系。
少林武术的禅武合一特点成因浅探
禅武少林初探少林武术的禅武合一特点成因浅探文/陈同山张国昌28禅武少林初探按照文化发生学,禅与武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脉络,其发生发展各有各的路径和过程,但由于少林寺这个特殊的禅武文化并存的载体,使禅与武出现了合流,出现了以禅武合一为特点的少林武术。
下面,我从少林武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来浅析以下少林武术禅武合一这个特点的成因,以求大方之家指正。
一、少林武术最根本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说:“真正的‘少林功夫’,是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的武术为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
”这个概念点出了少林武术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禅武合一。
分析这句话,我认为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少林武术是一个文化体系,即少林武术不仅仅是指少林寺流传下来的那些动作、套路,它作为一种文化,还有理论的、抽象的、形而上的东西;二是少林武术不是普通的武术,是在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的武术。
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呢?就是以禅为体、为灵魂,以武为用、为表现形式,即我们说的“禅武合一”。
二、少林武术禅武合一特点的形成过程从少林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来看,武与禅的结合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关于少林武术的起源,目前大家基本形成共识,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当地的习武风俗,环境使然。
这一点可从多方面推论,其中,在嵩山地区的汉三阙上就有两人角斗的画像石,它是这方面有力的例证。
二是少林寺僧带艺入寺。
这一点历史上也有慧光、圆净等少林僧人出家前练习竞技与武术气功的记载。
三是为抵御寺院周围恶劣自然环境。
看一看少林寺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以及后人关于此地常有野兽劫匪出没的记述,学一点武术看家护院也顺理成章。
四是寺僧练武健身。
坐禅时间长了,伸拳动腿以解坐禅之困,也是情理中事。
在这四个起源之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少林僧人与其他寺院僧人的不同,他们一开始就既习禅又习武,这也是禅武并存的最初形式。
少林武术的终极目标——“禅武合一”以禅门解脱、实现般若智慧
少林武术的终极目标——“禅武合一”以禅门解脱、实现般若智慧少林寺僧最大的特色就是亦武亦禅,禅武双修。
在全国众多佛教寺院中,唯有少林寺,既是禅宗祖庭,又是武术圣地,这一独特的现象是和少林当年历史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少林寺“禅武合一”思想的出现当时少林刚建立之初,中国社会正值大动荡大混乱时期,险恶的社会环境使得少林寺不得不组织起一支护卫少林财产的武僧,这些武僧日常既习武又修禅。
后来在隋末的战争中由于他们拯救时局的义举,少林寺为唐朝统治者所重视,并准许其保持一支武僧队伍。
至此,有了统治者的支持,少林僧人开始公开习武,并且通过武术还能扩大少林的影响,于是,少林僧人迎来了习武的热潮。
唐末宋初,禅宗兴起,并且迅速蔓延全国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佛门宗派。
金元时期,禅宗一支曹洞宗入主少林,至此,禅宗法脉又回归少林。
明朝时期,少林武术迎来大发展,“禅武合一”的思想开始出现,之后一直成为少林寺僧人习武修行的指导思想并迅速融入僧人的日常生活中,开创了少林禅武文化。
对于武者来说,他更需要的是一种能有助于武功训练的东西,而对于佛教徒来说,他更重视的是自己如何实现解脱,正是因为彼此互有所求,禅和武才通过对彼此的吸纳来提高自己,从而加深了禅武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了“禅武合一”。
二、少林武术才成为独一无二的一棵奇葩少林武术与其它武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少林武术所处的环境——佛教寺院。
在少林武术还没有形成之时,少林寺已经是一座北方重要的佛教圣地,后来大乘佛教传到中原,少林又成为重要的译经场所和北宗中心。
唐朝时期,著名高僧玄类法师曾上表唐高宗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和修行,但唐高宗已经把他看作不能离左右的高僧,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之后,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少林的佛门地位,尤其是武则天,经常去少林问禅修道。
禅宗兴起后,少林成为北宗中心,五祖弘忍的弟子慧安曾在少林宣扬禅法。
金元时期,少林寺迎来了禅宗一派——曹洞宗的入住,此后到近代,少林一直是北方禅学的中心,在全国寺院里影响力巨大。
少林禅之解读
少林禅之解读作者:刘鑫吕家灿来源:《少林与太极》2016年第07期提及少林寺,必言禅武医。
禅学、武学、医学是少林文化的精髓。
“寺以武显,武以寺名”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使印度僧人沙门跋陀在中国传教所造,由于其坐落在嵩山的腹地少室山脚下,因此取名“少林寺”。
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达摩东渡,在此面壁九年,明心见性,收徒传法,使得大乘思想在此繁衍,盛极一时,少林禅学应运而生,少林寺被誉为禅宗祖庭。
作为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少林寺是世界佛教公认的禅宗祖庭。
“禅”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非凡的智慧。
考究起来,“禅”是梵文音译“禅那”的略语。
自唐代以来,“禅”的汉译意思有“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也就是修习者的精神集中于一种特定的观察对象,以佛教义理的正确思维,尽力排除外界各种欲望对内心的诱惑和干扰,以达到使本体获得绝对自由的目的。
达摩将《楞伽经》传给弟子慧可,后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
而后慧能因示法偈开悟,得弘忍衣法,主张“顿悟”,开创南宗禅,影响深远。
弘忍的另一弟子因示法偈不契,北上开创北宗禅,主张“渐悟”,但门庭寂寞。
后来,以六祖慧能的著名弟子南岳怀让为代表,经数传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
慧能的另一弟子青原行思又经数传形成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其中以临济宗和曹洞宗流传时间最长。
临济宗在宋代又形成黄龙派、杨岐派。
这就是禅宗史上“五家七宗”。
一、慧可断臂求法九年的光阴,把达摩的身影印入了潮湿的石壁;达摩的毅力和崇高的佛学造诣,深深为少林众僧敬服,他们纷纷诚心皈依禅学。
其实,早在面壁期间,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崇拜者来到洞口,长时间地跪拜在达摩面前,希望成为他的弟子。
然而,达摩却如一尊冰冷的石头。
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年轻人一批批地离去了,唯有一个人坚定地守候在洞外,任凭雨淋日晒。
这个人就是神光,作为当时中国的有名高僧,在一个深冬之夜,受达摩禅悟的指点:“只有吃世上之最苦,忍世上最难忍,行世上最难行,方能体味到诸佛的无上妙道。
少林武术的历史
少林武术的历史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2006年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武术的历史。
少林武术历史北魏跋陀禅师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皆至,徒众数百。
这样,大量的民间武术者都充当了少林寺的杂役。
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时,就已经有一些会武术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为少林寺小和尚了。
象惠光和尚,十二岁时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毽子,一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惊奇,就把他剃度为小和尚,作为自己的弟子。
跋陀的弟子僧稠当小和尚时,体质羸弱,常受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的戏弄,后来便发奋练武,居然练得拳捷骁武,体健身灵。
跋陀禅师为创建少林寺,翻译佛经,传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载。
传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九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
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便用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以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十八手。
后来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
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他们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禅武一体_浅论少林禅宗和武术的关系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80 年代电影《少林寺》 中所描述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正体现了隋唐时期少林武 术的繁荣发展。也是这部影片使得少林寺一炮走红,响誉中华 大地,名传世界,更使少林功夫一展雄风,让世人神往和赞叹。 许多人慕名而来,一展少林寺的雄伟庄严,感受禅宗祖庭的禅 学神韵,同时亲眼目睹神奥的少林武术。
故,禅宗是一种修为,武术也是种境界。禅武相通,禅武一 体,以武悟禅,禅拳合一。
参考文献: [1]张 国 臣 编 著 :《神 奥 嵩 山 》,[M] 河 南 大 学 出 版 社 ,2003 年
是第一个)来代替整个动作,一个单式姿势,这叫“语缩”。还有 一种是“意缩”。仅以一个顺序数字便代替一个动作或一个单 式姿势。例如领操时的“拍呼”,以及上三路长拳或初级剑术, 由于节奏、动作连贯性及套路练习的需要。
少林武术内容丰富,套路繁多。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经 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小洪拳、大洪拳、朝阳拳、观潮拳、炮 拳、通臂拳、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形意拳、罗汉 拳、六合拳以及“少林七十二绝技”等。这些拳虽风格各异,但 异中有同。手法上: 要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运用自 如;眼法上: 要起望眼,落望天,以目注目;身法上: 要起横落顺, 掌握重点,不失平衡,身以滚而动;步法上: 要进步低,退步高, 轻灵而稳固,抬腿踢脚,轻如清鸿,重如泰山,要求内静外猛,所 谓“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并善用借人之力,顺人之力势, 制其人之身,不于来势顶撞,四两拨千金,以智胜蛮,声东击西, 指上打下,佯攻而实退,视退而实进, 虚虚实实,刚柔相济,乘势 飞击。真正验证了“眼法到处周身遂,起落进退一气摧,手眼身 法协调用,一气呵成显神威。”
行性禅师解释禅武医
行性禅师解释禅武医(资料摘自《少林禅武医正论篇》第一章《解读行性法师》赵国成著.)河南省外事办原主任、河南嵩山少林禅武医研究院名誉院长赵国成记述了行性法师对禅武医地体悟:我跟随恩师行禅,修地是行意禅,也叫菩萨禅.禅武、禅医都是行意禅.修禅是修个人心性、品德、智慧地一种方式;禅是一种超越自我地心境.禅是自然、自在、光明、美好地,经过持之以恒地修持是完全可以体悟到地.恩师教我,禅为心宗,修禅须先修心.首先要持戒律、洗心性、正品德、积善行.要常怀一伙平常心、自然心、慈悲心、济世心.行禅最难地就是修自己地心性,佛教术语叫树禅念、禅观.可以这样说,修禅最大地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佛法讲护法伏魔.护法首先是自己依法修行,伏魔是降伏自己地心魔.我们都是凡人,经常受凡事困扰.修成菩萨不易,但做事一定要有菩萨心.心存恶念地人绝对修不了禅,因为恶念是禅念地大敌.行意禅专修禅武、禅医,皆与「行气」有关,只有心静如水,空灵自然,古井无波,忘我无我,才能意气合一,进入禅地境界.一个人心存魔障,品行不端,绝不可能开启禅关,也就根本谈不上领悟禅地奥妙了.学习少林禅武医绝学,第一要有端正地心性,要有忘我、无我地境界;第二要有坚强地毅力,要耐得清贫、寂寞,要有遇到困难不回头地决心;第三要有较好地悟性,能够举一反三,开智生慧.这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已不易,三条齐备更是难上加难.当年寂勤公历经周折,打出山门传授功法,用心良苦,而真正能承传禅武医绝学地人却一直少之又少,这恐怕也是一个很重要地原因.下面从行意禅、禅武“心意把”、禅医三个方面做具体解释.① 行意禅“禅机即气机”,“行”指行气、行动.“意”指心法.行意禅之修持不是单一地打坐入定,打坐只是其中一种型态.站桩、做功架、演武等运动状态下依心法皆可行气、入定.所谓心法,包括意守身体地某个窍道,观想某种景象(如明点)、入定、内视、以意养气、理气、行气等.初学者打坐、守窍、观想.入定之后气息绵绵,身心进入似睡非睡、似梦非梦地自然松弛状态.此时,右脑地直觉功能活跃起来,会出现一些奇异美好地景象,使自己感到超常地惬意和满足,身体之精气神在此种积极地状态下得到了调整,这是一种处于自在状态下地气机.而自为状态下地气机,则是修持者达到一定功力之后,在禅定地状态下可以有意识地内视,探究自身气血运行地规律,通过养气、理气、行气,使真气(禅气)在周边运行,直达末梢发际,畅通无阻,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无我无敌,无坚不摧.如果为人治病,则运用己之真气影响、引导对方地气脉产生良性互动,辅之以点摩和药物,帮助患者打通窍道,克治病灶.此所谓行意禅、菩萨禅之要义.② 禅武心意把千百年来,少林武术“心意把”被誉为中华武术地无上功法,“心意把”是无上禅,是武术地最高体验,而“心意把”三字各有含义,“心”即心法,“意”即意气合一,“把”即把握火候分寸.心法有三:一是修菩提心,广积善念,以佛为基,以禅为本,以化解武功刚戾之气.二是修光明心,将身心融于自然,气定神闲,忘我无我,了生死,无我无敌,无虑无畏.三是修淡泊心,严守戒约,如著名地觉远大和尚提倡地“觉远十戒”等.意气合一即以意养气、理气、行气,使丹田之气与自然贯通,行气入膜,在体内畅通无阻,直达精微末梢,洗筋伐髓,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敛于内,袪病健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打拳不见拳,浑身都是拳.所谓把握火候、分寸,首先是知己,善于把握自己地功力.用几分力就发几分力,想从哪个部位发力就自然发出,动静相兼.其次是知彼,彼未动,已待动;彼一动,已先动.伸手抬足,皆在掌握中,制敌于须臾之间.既要制服对方,又要手下留情,尽可能不夺其要害,不使生灵涂炭.③ 禅医少林传统医学称为禅医,是少林寺历代名僧将僧众行医经验与禅武实践相结合而形成一个独特地中华医学分支.据史籍记载,少林历代皆有名医,特别是自唐朝建国以来,少林僧兵逐渐强大.武僧习武或受朝廷差遣而参战,总有损伤.为了及时治疗僧众练武时地损伤和疾病,便产生了专门地禅医,从而奠定了少林医学地基础.行性法师就少林禅医地基本理念和疗法作如下解释:少林医学谓之禅医,其基础理论包括病理、药理、养生、保健等,都是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地基础.人体有千窍百脉,窍脉通则气血畅,身心强健.窍脉不通则气血滞淤,病则由此而生.禅医一道,气化、点摩、用药、养生都以打通气脉窍道为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我们都知道少林僧人平时用于健身地《易筋经》,传说是达摩祖师传下来地.遥想当年,从达摩祖师开始,历代高僧坐禅久了,就要活动活动,舒展一下筋骨.通过坐禅反观自己身体内部机制和舒展筋骨,逐步体验掌握了身体经络气血与脏腑、骨骼、肌肉之间地关系.经为周身之气息,络为络脉,于是有了气化.坐禅、练武、劳作、处世等都会出现气血地毛病.用力用气过了,与人相处不和谐,七情六欲失所,都会造成气滞、血瘀、五脏劳损,于是须要疏通窍脉,调整气血.经过千百年来地摸索积累,少林才形成了独特地气化功夫.所以少林禅武医是由禅而武,由武而医,即所谓禅通武达医理明也.德建禅师解释禅武医.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摘要少林禅武医是禅学、武学、医学三者合为一体地修练方法.修禅不是单一地坐禅,或者是打坐,而是以日常生活当中地行、住、坐、卧去参悟禅武医.禅机就是气机,气机就是人地生命.人生活着就是要不断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去开发自己地大脑,来使自己地心灵有所去向.少林修禅地目地就是让人们生活得好,健健康康,生活幸福.由于现在练少林功夫地人很多,到处都有表演,容易引起大众误解.少林僧人练武地目地不是为了练武,而是为了修品性,及慈悲为怀地服务社会.如果要完全为了武而武,为了表演赚钱,那不是少林僧人地所为.总括而言,练武是为修禅并非武术,所以禅武是一门武学.禅可修心养性:释迦牟尼所创立地佛学是人类最高深而完整地学问,佛地本意是觉悟,觉者为佛.它基于对人类、自然地认识,形成了正确地人生观、宇宙观.而禅宗是中国化地佛学,从达摩开始经诸祖传承弘扬,已经融入了极其丰富地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入了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地文化理念,成为一个人地立品修身之本.德建禅师常言道「命由己造」,事在人为.禅宗地要旨是慧福双修,慧则开智启愚,让人们抛弃愚昧,变得聪明.「智人者智,智己者明」,具有了解别人地智慧,还要具有了解自己地聪明,特别是对于自己,许多人并不了解.因为一个人不仅有一个主观地「我」,一个客观地「我」,还有一个真正地「我」.主观地我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客观地我往往容易受到物欲横流地各种感染.还原真正地我,需要明心见性,自己渡化自己.「欲求无欲生无我,为所欲为不问他」,人不能时至而疑,见善而怠,知非而处,应当以善良之心,行天下之事,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地人.修禅讲求透过日常行住坐卧观照自己,观分「内观」和「外观」,修有「内修」和「外修」.「内观」是观自己,而「外观」则观世间、观他人,「内修」是修自己,「外修」则通过外人对自己地影响而作出更好地修正,再影响外境,从而排除心魔,心归平静,明心见性,回归真我少林吴古轮禅武医第四代传人释德建禅师禅武:禅武是一个学问,而非技术,它跟武术不太相同.武术讲求打斗,而武学跟打斗是截然不同.禅武主要通过了解自己地大脑、意识和心理地一些反应,去了解自己及生命意义.所以修练少林禅武为地是了解自己,为地是觉悟,主要是修练内功,而非只锻练肌肉四肢发达.内功是指内在地而不是外面地.内功就是心地功夫,心要常常静,心静气就足,气足就是内功,心平气和才能气顺.因此,要练内功必要练心,是灵者之心,这是摸不着看不见地东西.心为主帅,你心中有了念头,人就会动了,你往左看,眼就往左看,往右看,眼就往右看,就是心为主帅,眼为先行焦点,身到脚手随.身体一动,全体已动了,手脚同时要到,所以这是一门学问.如果你没有手眼身步法地运用,这种武术谈不上为武学,只能说用动手握拳头用力气去打人,是一种搏斗,互相搏斗.但是运用这个手眼身步法就有所不同了,运用这个手眼身步法是一个外在,然而外表地手、眼、身法、步法,要配合上那个心神意念地功法.意念就是心意,是心灵跟大脑地意识.你一想,你地意识就在那里,这叫「心意」.你要把握住你地心意,把握就是要控制,要将意念控制在你地丹田里面,所以要学习把意念放在丹田.要控制心意,先把手往丹田这里放,然后回来返照直观鼻子和丹田地关系.练地目地就是静下来,静下来就能感觉,这就叫内功.一个练武地人和一个不练武地人是不一样地,练武地人气血足精力旺盛,不练地人是正常地,而练武地人是超过常人地.日常生活不断消耗,练了就能补充消耗.只有通过对内脏地观察,不断观察鼻子和丹田地关系,依法去练便能觉悟自性体解大道,这即是佛法,智慧之法.修练少林禅武心一定要静,心一静你身体就有力气,这叫内功,心不静你地气就乱了,没有内功.所以要心平气和地不断地调整自己,苦练基本功.如果光有外表,没有内功没有气,你地五脏六腑气虚不足,这就不能叫内功.内功主要是心和气,心静气顺力就足,才有内劲产生.心能静下来,观察怎样才能使内功强大,考虑通过鼻子地呼吸和丹田地变化,出气思鼻子和回气思肚子.内功就是练气,有了气才有力,有了气,血便足,气足催血行,血足又能生气,这就是通过练内功来强健身体.练内功还要配合外功,这就叫「内外兼修」了.中国地禅,是叫禅那,就是静虑、觉悟.我来到少林寺已经二十五年了,领受师恩,感觉很荣幸.我们在修持地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讲究养生之道.这个养生之道不是只练四肢发达,怒睛瞪眼,这种硬功,自残身体.少林功法不是这样,少林禅武主要是讲禅通武达医理明,禅是修行之本,武是强身之技,医是济世之术.所以我们少林寺地法脉传承,不仅仅是我们少林弟子需要掌握禅武医,我相信,社会每个人都能受益于禅武医,禅武医是服务于社会地.它现在已经升华到没有地界、没有国界,是世界地,它超越了宗教地范畴,是中华民族地国粹和瑰宝.来源于生活地禅呢,举个例子,以前我们在家里地时候经常骑自行车,要经常打气,在打气地时候呢,我把鼻子说成是气筒,嘴唇说成是皮碗儿,这要讲升降浮沉,意浮气沉,意是往上浮地,气是沉下来地,随着气管一拉一压,人地气息一浮一沉,这就是气化地原理.人体地生命来源于气,人们地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少林寺地大师们在生活中采药、爬山、锄地、收麦等等,各种生活动作都可以为练功地形式,所以说少林功夫来源于社会生活或社会生产.比如说水上驾船摇橹,这也是个功,好像是养生,但是其中也包含了技击.北方有摇辘轳地功法,从井里打水,也和摇橹一样,一脚前,一脚后,一脚虚,一脚实,阴阳相和,浑圆一气.还有割麦,它也有技击地作用,对方拳脚来地时候,用手搂麦地动作就是隔挡,后面出镰就是进攻.过去少林僧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如锄镢头,就是农村地锄地,别看这身体一前一后,镢头一抬一落,意念一张一弛,其中都包含有技击地功法.就这是个道理,主要练地是气和身法.但是少林功夫轻技击,重养生,是养生之道.所以禅武、禅医都是行意禅,它来自于生产、生活.禅呢,不可说.今天地天气好,环境好,这么多领事、专家学者们、媒体在古老地少室山,七至三十六亿年地地质变化结构,五世同堂,我们在这里修禅,研究禅武医,今天大家都来了,这就是一大贡献,一大功德.环境好,大家心情就好;心情好,大家身体就好;身体好,我们地事业就好.大家家庭好,社会就和谐,这就是禅机无限了.. 少林医学地心得体会摘录德建禅师把少林寺流传千年地民间验方,根据行性法师接近六十年地临床验证,总结了很多有效药方,并将行性法师对少林医学地心得体会摘录一二如下:食疗话养生:「药食同源」是中国医学界先圣所传,历来备受重视.公元前年左右已被三教列为戒律,如佛教不吃腥荤,儒家五味有节,道家地机关则等,看来都承认腥荤对人体有益亦有害.辛辣性燥,多食动血生火,机循亢.少食有益,辛以散之,开气化瘀.但是人有病时则绝不可食辛辣,如人感冒第一次服用葱姜汤,见汗退烧,令人以为感冒发烧必须发表.谁不知感冒是内有热而遇风寒所致,发汗后通过汗腺放热退烧,更不知非热性不发汗.虽退烧是好,不料内热又会加重,第二次反复,不知清热,仍在发表,便会加深病情,小病变成大病.腥荤含高蛋白、高脂肪,也即是高营养、高热能.健康地人能消化、吸收、排泄,能起到好作用.可是病人吃了则相反.消化不了碍胃、起热、倒饱、食臭;吸收不了,则阻小肠,起热撑胀;大便不排泄,起热发秽烂结肠,血增热.再加上辣味动火速燃,烧坏呼吸道及清窍、浊窍.由于呼吸道不通,导致应该出地热出不来,应该回地凉回不够,并影响肌体机能活动.活动有欠,则新陈代谢受阻,尿不出烧焦,便不出烧秽,产气烧血、胀肠.可见腥荤只能对健康地人有益,机能不健全地人则食之如吃毒.但更须知道,食入口了,才觉得不妙,即使想吐出也太迟,排出就更难,惟有任其留在体内燃烧,把机体组织烧肿、烧烂、烧腐、烧浓、烧坏死.自行性禅师从医几十年,临床百科地体会,因饮食病顽伤身体地占绝大多数,因郁心理不畅者只占少数.但没食味内基损坏,逢郁也不碍大事,损坏肌体多是初伤九窍,窍闭热难出,烧坏肌体,初始能慎,窍不生病,则新陈代谢无碍,肌体可永保健康.勿食辛辣:凡吃一点辣地都会多少起一点反应或者副作用,坚信勿疑.尤其是姜、蒜、辣椒,吃多少都会有大小不同地反应,如轻则口燥、牙痕涩、口腔充血、鼻冒火、眼结膜、虹膜充血、流泪.生痰了即眩晕,四肢乏力,小便热频、灼热、色黄、大便热感、里急、后重、皮肤搔痒.久而久之,严重地话则会九窍破坏、内脏组织受损,即大病缠身(痰生百病,食生灾,百病发于气).窍不通则病小,脏腑不通成大病,都是小病不防酿大病.蒜发腐气,姜烂肺闭尿,凡辣都伤皮烂膜,有鼻炎鼻膜糜烂地人吃蒜,鼻出腥气腐蚀内膜,辣可出血.重视窍通:不通则病.始不通是小病,若不慎可酿大病,直到致死.行性禅师一生地临床体会和认识,初病多是表窍不通,由于保养不好,致使失去机能至毁掉.主要原因是:一是食味之厚;二是治疗不当造成药弊;三是情绪不正常;四是梳妆脱穿不慎;五是使用不节.缘于上因,致使入口不顺,出口不利,中道出障,至此再医修不当,自养有失,由表及里,内脏组织坏死,大气元不纳,痰瘀气阻,岂不死哉.痰地作用:痰对养生地作用.痰是生命地保润液,生命时刻都要呼吸,靠津液护口腔和喉咙.有时生地多了,积而成痰,阻碍呼吸,百病丛生.为此,行性禅师研制了滴鼻水可豁痰消炎.痰要咽下,消食杀菌,漱液咽之,开气化食,这是他临床几十年来自身生活体察,以及气功、养生等方面地悟得.痰(自液)中含有溶菌素(酶),按照养生家地学说,咽者顺,吐者逆.按照「痰生百病,食生灾,百病发于气」十二字地大纲来追踪,痰是机体百病之根,食「味」、「郁」气是生痰之源.他总结地十六个字「学会咽痰,多活十年;有气不吐,早归西土」,引起了强烈反应.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刻可永恒,更着重于动中去领悟,达到永恒之静,从而跃升入佛我同一、物我两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之精神世界,亦即奇妙、美丽、愉快、神秘地精神世界,这也就是所谓之“禅意”.。
少林武术与佛教禅宗
禅武少林精论26少林武术与佛教禅宗文/登封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郑跃峰作者简介郑跃峰,早年随少林宗师梁以全习武,中国武术七段,著名少林武术专家,国家级武术裁判,多次担任全国和国际重大武术赛事裁判长、河南省重大武术赛事总裁判长,连续担任第九、十、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数万人展演活动和开幕式总导演,两次被登封市政府授予个人三等功,现任登封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郑跃峰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武术理论体系,主编有少林武术教材,执笔创编的《少林拳竞赛套路——拳术、刀术、枪术、剑术、棍术》计60万字的系列丛书在全国发行,结束了少林拳没有规定竞赛套路的历史,使少林拳更规范、科学地普及和推广。
多年来,郑跃峰担任河南省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少林武术技术理论主讲,并被多次邀请为大专院校授课,培养出了大批世界冠军、全国冠军,为登封及全国培养了万余名优秀的武术教练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裁判员。
少林武术起源于少林寺,少林寺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和“禅宗祖庭”,是驰名海内外的佛教寺院。
为此,少林武术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相互并存和发展,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亮点。
少林武术与佛教禅宗的融合,是一种中国佛教形成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融入中国社会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更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外来文化中国本土化的文化特征。
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华武术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少林武术在少林寺建寺之初就已经落迹少林寺。
跋陀于公元495年建少林寺,“佛陀一日在洛市见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柱上反碟,一连五百。
佛陀奇之。
遂劝度为僧。
又令弟子道房度得僧稠。
光、稠均不出世之人物也”。
又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
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
而禅师以劣势见凌,给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
乃入殿中……诸同列又戏殴,禅师曰:‘吾有力,恐不堪于汝。
’同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人也。
方惊疑,禅师曰:‘吾为汝试之。
少林功夫:动静合一的中国国粹
后,单手开砖碎石完全不在话下。
所以人们常说:“不下苦力,难学功夫。
”少林文化禅武合一少林功夫依托的是深厚的少林文化,各种武术奇招只是少林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
史料记载,少林功夫最原始的功能是强身健体和护卫寺院。
隋唐时期,少林武僧开始下山参战。
明朝嘉靖年间,小山禅师带领僧兵与倭寇作战,少林功夫威名远扬。
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少林功夫备受冷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其文化价值才得到深度挖掘。
少林文化包括禅学、武学等多方面内容。
在少林寺,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之说。
禅是指禅修,修炼智慧。
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
禅修时静若处子,习武时动若脱兔。
禅修的静与武学的动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禅武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是每个练习者的终极梦想。
禅与武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脉络,其发生发展各有各的路径和过程,但由于少林寺这个特殊的禅武文化并存的载体,使禅与武出现了合流,出现了以禅武合一为特点的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达到了“禅武合一”的精神境界,是中国武术文化杰出的代表,七十二绝技令人痴迷多少年来,少林功夫自带神秘,让人如痴如醉。
说它神秘是因为荧幕、舞台、小说中展现的少林功夫超乎想象。
铁头功、铁砂掌等绝技威力惊人,吸引了很多人习学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起源于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万山之祖嵩山,历经一千多年风霜,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每年有大量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游览。
在少林寺景区,游客可以看到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少林拳、少林棍等绝技常常技惊四座。
据记载,少林武术套路有七百零八套,既有拳术和器械套路,又有七十二绝技、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套路,尤以七十二绝技闻名遐迩。
七十二绝技是少林寺千年来积累总结出来的武术绝技。
固在乎强健体魄、坚筋肉、却内邪、御凌侮,然而非空言所能致效者,必须认真从事练习,不荒不怠,而后能成。
练软硬内外功夫有三要:一要深沉镇重,二要确实精当,三要节欲爱名。
练功有五忌:一忌荒惰,二忌夸矜,三忌躁急,四忌躐等,五忌酒色。
少林寺武术与禅宗的关系
少林寺武术与禅宗的关系--关于禅武合一的思考一、引言嵩山少林寺乃佛教禅宗之祖庭,也是少林派武术发祥之圣地。
少林拳术以其刚劲有力、勇猛敏捷、朴实无华的风格,套路繁多、利于实战。
健身延年的特点,威震中外,名冠全球。
“拳以寺名,寺以武显”,少林寺凭依少林寺武术之盛名遍传神州,波及寰宇。
而少林寺武术的发端、繁衍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也可谓至深至远。
诚如日本佛教史学者镛田茂雄所言:“中国武术的背后有禅的思想和炼身术。
”禅宗思想对少林寺武术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表现在少林拳法中心意的持守锻炼、拳法的内功修为,以及习武的宗旨与戒约、武德等几个方面。
二、佛教禅宗对少林寺武术的影响浅析2.1少林寺武术中心意的持守2.1.1以禅的调心法为拳法的炼心法则少林寺武术内功中的上乘功夫,注重养气调心,超于神化,实以心意之持守为要。
《少林拳术秘诀》云:“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民也。
”古人喻参禅如用兵,这里反过来说技击如禅机,需有超越有为的、深沉而又镇静活泼的心态为本,才能立于阴阳不测之地,随机发用。
《少林宗法》第一篇,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
以生命拼搏的技击术,是须有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参禅悟道,解除对死的恐惧,放下自我的执着,当然极有利于搏击致胜之道。
2.1.2少林派传徒授艺,尤其强调锻炼心意,参透禅机清末麻阳人滕黑子,师事少林巨人智远上人专攻少林拳法,师则授之佛门精义要旨:一为解脱功夫。
佛门十三宗,解脱之法以禅宗为最,因禅宗崇尚超悟,而解脱乃是超悟之不二法门,佛氏明心见性之具诠。
而“技击之艺,须与身心解脱之法并进,不可视为缓图也。
”其二静悟与无恐怖心。
禅门以静默参证神机,进而求彻悟,“于是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其技乃别开一生面,而非复何日之景象矣。
”清末武术名家李镜源曾受教于某僧,僧云:“究不离乎灵魂躯壳,交相修养,始克涅槃正果,悟彻真如。
禅的少林寺 武的少林(B)
禅的少林寺武的少林少林寺一禅一武,闻名世界。
开创少林寺的,是一位印度高僧跋陀;但真正奠定少林基业的,是另一位印度高僧达摩。
达摩面壁九年,终成禅宗初祖。
禅宗以心拴心,相续传法,千古禅灯,一直传到今天。
少林寺最显赫的武功,是一棍一拳。
在明王朝对倭寇的战争中,少林武僧战绩卓著,遂使少林威名传遍天下。
盛名之下,少林武功渐渐演化为匡扶正义的文化符号。
时至今日,少林功夫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成人童话”。
少林前传嵩山灵气天下闻出郑州市往南,先进入新密。
新密市的天,混沌未开似的,那是人类制造的污染。
进了登封地界,就有了白云,虽然它白得还不够彻底。
登封城坐落平地,它的三面被太室山和少室山围拢着。
出了登封城,朝西13公里是少林寺,再西走60余公里便是“九朝古都”洛阳城。
西去的路好像被谁用气力在另一头拽高了,汽车开始往高处奔了,沿途的山势也跟着高大起来。
这便是中岳嵩山,自古,它就赫赫有名。
嵩山西起洛阳龙门以东,东止于禹州,曲曲折折120多公里。
它属于秦岭东延的一部分,1亿年前受地质学所称的“燕山运动”的生拉硬拽,拱成了东西走向、褶皱交错的断裂地貌。
据推测,23亿年前,嵩山地区还是汪洋大海。
我乘坐的昌河出租车行走的地方,当时正是海底,六进院落的少林寺所在地则是海底深沟。
嵩山的岩石是深灰或者灰白色,似乎永远内藏着什么?隔着车窗凝视,你会禁不住问:夏朝的大禹何以钟情于此,把他的都城建在这一带?大禹的都城阳城,位于今天登封城东南的告成镇一带。
大禹再次迁都于斟郇,即今偃师县南部,仍未走出嵩洛一带。
嵩山一带在春秋时属郑国,战国时则归于韩国。
嵩山被古人认为是诸神出没的神圣之地。
秦灭韩国后,头等大事就是到这里的太室山上设置神祠;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在中国历代汉族皇帝中最尚武力的刘彻登上太室山,以通神仙。
登封老城东北,万岁峰下有一东汉人设立的启母阙,它和太室阙、少室阙是中国顶级国宝。
阙原是神庙前的门观,是一种很有气派的装饰。
少林寺的禅和武
少林寺的禅和武少林寺位于登封市的少室山的重山密林之中,寺以山名,故称少林寺。
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是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依山辟岭而建。
在三十二年后即孝昌五年,也就是527年,释迦摩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第二十八代孙菩提达摩历时三年,东渡重洋,折一苇而渡江,到达少林寺,在少室山的以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首传禅宗。
而提起少林寺,大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那神奇的少林武功、那精彩的功夫表演和武侠小说甚至影视剧里把她作为武林泰斗的种种形象。
可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少林寺真真正正的镇寺之宝、少林寺得以千年不衰的真正奥秘。
她不是那高深的武学秘籍、也不是千年流传的历史传说,而是从北魏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到目前为止仍然有着重大积极意义、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经说过:在艺术领域,一个人只会画画乃是小技,因为比绘画高一层的是书法,比书法更高一层的是文学,比文学更高的,是富有哲理性的音乐。
至此仍非大道,因为更上一层的,是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
那么,什么是禅?少林与禅的关系到底怎样?禅与现实社会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西天取经的玄奘叫它“静虑”,而少林寺今天的方丈永信大师却一语道破了禅的现实意义,认为禅即智慧。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宗教派别,禅宗不崇拜任何偶像,不信仰任何外在的神和天国。
他自称“教外别传”,否认佛教经典、佛祖的权威,他否认诸菩萨乃至净土的实在。
他唯一的信仰是在“自心”——即迷在自心,悟在自心,苦乐在自心,解脱在自心;简单来讲,就是改造思想、自我修养的意思,不注重念经拜佛、也不提倡研究佛法,只要心中能够明心见性,便是证到了无上佛法,这种以坐禅苦心练性为方式修佛的教派即禅宗。
可见,禅是一种在认识上、作用上以及对它的修持上都在不断变化的文化,显得高深莫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少林禅武医的传承、特征与价值
禅武医在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1 2 3
案例一
少林禅武医的代表人物释德建在多次医疗和康 复活动中,运用禅武医的方法,帮助患者恢复 身体和精神健康。
案例二
一位长期患有焦虑症的患者,通过少林禅武医 的禅修和武术训练,成功地缓解了症状并恢复 了正常生活。
案例三
一些医疗机构将禅武医纳入康复治疗计划,作 为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03
培养意志品质
少林禅武医的修行方式需要耐心、毅力和恒心。通过长期的修行,可
以培养出坚韧不拔、自律自省的意志品质,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奠定
坚实的基础。
社会价值
文化传承
促进和谐
推广中华文化
少林禅武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传承和弘扬少林禅武医,有助于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历史文化价值
少林禅武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代表了 中华武术和禅修的精髓,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对少林禅武 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跨学科研究
少林禅武医涉及哲学、心理学、医学、体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少林禅武医进行跨学科 研究,有助于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05
少林禅武医的相关案例分 享
禅修与武术结合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少林寺禅修院通过禅修和武术的训练,帮助参与者提高专注力、 减轻压力和焦虑,同时提升身体健康和柔韧性。
案例二
一位武术家在练习禅宗冥想和武术动作时,将两者相互融合,更 好地理解了自我和周围的世界,并提高了武术技能。
少林功夫与佛、禅之关系
少林功夫与佛、禅之关系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因此在嵩山少室山建寺。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
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是为二祖,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禅宗的最大特点是“不立文字”,以摆脱印度佛教经典的许多高深理论,全凭修行者的悟性去“明心见性”。
怎样启发“悟性”呢?禅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声呵斥、一顿棍棒、一阵拳脚,来启发悟性。
禅宗修炼全凭自身体验,这种方式、方法与习武是相通的。
马祖道一大师'坐禅习定于'衡岳传法院。
遇让和尚。
知是法器。
让和尚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
'马祖道一云:'图作佛。
'让乃取一砖。
于彼庵前磨。
马祖道一问曰:'磨砖作么。
'让曰:'磨作镜。
'马祖道一曰:'磨砖岂得成镜。
'让曰:'磨砖既不成镜。
坐禅岂得成佛耶。
'马祖道一曰:'如何即是?'让曰:'如牛驾车。
车不行。
打车即是。
打牛即是?'马祖默然无对。
禅宗'宗趣',在以生活中种种事项'参禅'而得道。
由一切事中所做皆向'心'求,久必知心,知心即知佛。
所以六祖常言:'即心即佛”。
浅析“禅”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摘 要“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是 Dhyana。
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
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
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
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
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
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
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
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
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释、道为主的多家文化的有机融合的开放型的文化系统。
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放弃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禅与人世间是不可分割的,禅讲顿悟,即世间人的觉悟。
只有将禅的意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随缘迁往,心注一境,就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儒、道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起来的,而佛教是舶来品,禅思想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合浸染、相合补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具有印度佛教不具备的宽容性和世俗性,禅宗宣扬“见性成佛”和“顿悟成佛”,认为成佛在于一念领悟,毋须长期修行,禅以简单易行的修行方式,使传统佛教摆脱了繁琐、高深的理论和严格的修行戒律,迅速适应了中国社会,使佛教进一步世俗化,为禅武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为少林武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禅武结合是少林武术区别于其它武术流派的最大特点,少林寺僧将习武作为修禅在一种法门。
少林武术存在与以少林寺为核心的文化空间内,被少林寺僧人转化为修禅的方法。
在少林武术作为僧人们学佛修禅的方式以后,僧人们又反过来将自己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融入到少林武术的修习中,使少林武术的内涵和品质得到提升,达到“禅武合一”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寺的禅和武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的少室山的重山密林之中,寺以山名,故称少林寺。
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是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依山辟岭而建。
在三十二年后即孝昌五年,也就是527年,释迦摩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第二十八代孙菩提达摩历时三年,东渡重洋,折一苇而渡江,到达少林寺,在少室山的以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首传禅宗。
而提起少林寺,大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那神奇的少林武功、那精彩的功夫表演和武侠小说甚至影视剧里把她作为武林泰斗的种种形象。
可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少林寺真真正正的镇寺之宝、少林寺得以千年不衰的真正奥秘。
她不是那高深的武学秘籍、也不是千年流传的历史传说,而是从北魏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到目前为止仍然有着重大积极意义、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经说过:在艺术领域,一个人只会画画乃是小技,因为比绘画高一层的是书法,比书法更高一层的是文学,比文学更高的,是富有哲理性的音乐。
至此仍非大道,因为更上一层的,是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
那么,什么是禅?少林与禅的关系到底怎样?禅与现实社会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西天取经的玄奘叫它“静虑”,而少林寺今天的方丈永信大师却一语道破了禅的现实意义,认为禅即智慧。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宗教派别,禅宗不崇拜任何偶像,不信仰任何外在的神和天国。
他自称“教外别传”,否认佛教经典、佛祖的权威,他否认诸菩萨乃至净土的实在。
他唯一的信仰是在“自心”——即迷在自
心,悟在自心,苦乐在自心,解脱在自心;简单来讲,就是改造思想、自我修养的意思,不注重念经拜佛、也不提倡研究佛法,只要心中能够明心见性,便是证到了无上佛法,这种以坐禅苦心练性为方式修佛的教派即禅宗。
可见,禅是一种在认识上、作用上以及对它的修持上都在不断变化的文化,显得高深莫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所以佛教才有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全是错”的缘由。
根据有关佛经记载:佛祖释伽牟尼在一次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为佛祖献上了金色曼佗罗花,释迦佛便手持曼佗罗花“拈花示众”,众多弟子迷茫难懂,只有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伽牟尼说:“我有万千法藏、无上心法,皆付诸摩诃迦叶。
”于是,摩诃迦叶通体大放光明。
这就是心传、心心相印。
多子塔前佛做一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这就是禅宗的法则:实无一法相传,更无一法授人,只能以心传心。
到了北魏时期,摩诃迦叶第二十八代孙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以后,达摩在南京和梁武帝会面,因话不投机,便在长江边上折一苇子,渡江北上到达少林寺,在少室山的以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首传禅宗。
总之,禅就是情不附物,就是平常心。
古时候有一个叫赵州的禅师,他一生行化天下,传禅弘法。
一天有一批僧人前来礼拜。
赵州问其中一个:“你来过这里吗?”“来过”赵州说:“吃茶去”。
又问第二个,僧说“我还没来过这里”,赵州也说:“吃茶去。
”院主不解,问:“师父,来过的没来过的,你为什么都叫他们吃茶去?”赵州仍说:“吃茶去!”这就是说,禅在日常生活当中。
禅不是学来的,是悟出来的。
挑水砍柴,吃饭喝茶,无不有禅机。
平常生活中的平常心,淡泊宁静的情怀,才是人生的真味、至味!
少林寺的禅我们讲了,那少林寺长盛不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武”了。
“中
国功夫甲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
少林寺在建寺之初,就有僧人练武。
自达摩到少林寺弘扬佛法后,由于面壁坐禅,容易身体困乏。
加上少林寺在深山老林之中,经常有野兽出没,为防生机,也需要强健的身体。
传说达摩创出“罗汉十八手”传给弟子。
在隋末唐初,少林寺13棍僧救秦王李世民有功,特封少林寺昙宗为大将,并允许少林寺养僧兵500名。
经历代高僧的反复实践、研习、探索、总结,又融合中国各大武术门派之长,便形成了名震海内外的少林功夫。
加上8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的渲染,少林功夫更是名震世界。
少林武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武术体系,内容极为丰富。
按类别可分为徒手和器械两类,器械又分长兵器、短兵器和软兵器等。
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刀术、枪术、剑术、技击和气功等几十种。
而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
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
释永信方丈说:“功夫是修行,是参禅。
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练武正是一种修行。
”少林功夫禅武双修而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