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资料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基于文化差异的视角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基于文化差异的视角【摘要】:美、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具代表性。
由于两国不同文化的影响,美、日企业在人力资源使用政策、员工培训政策、绩效评估政策、雇佣制度、薪酬制度、升迁制度和激励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两种风格迥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两国的企业相互借鉴对方的优点,并将其融入本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中。
【关键词】: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各国企业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风格。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美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日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这两种风格迥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形成都深深地打上了本国文化的烙印。
一、美、日文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差异的文化基础文化涉及到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人们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的价值观也必然不尽相同。
不同的社会活动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最终产生不同类型的员工并发展出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荷兰文化研究专家吉尔特·霍夫斯塔德通过对文化进行分解纬度的研究,发现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管理者和员工们在五个价值观的层面上存在差异。
美国与日本在个人主义、阳刚性、不确定性回避和长期导向性四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倾向来看: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本位”,而日本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
美国文化个人主义的分值是91,日本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个人价值的观念,而日本的孩子却被教育要服从集体。
美国文化中的英雄主义色彩浓厚,追求自由、自立和自主,企业员工对组织缺乏很强的忠诚感。
日本的企业则强调企业是一个大家庭,重视各种人际关系,员工个人对集体有强烈的感情依附,极度信赖组织。
(二)从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来看:美国文化鼓励冒险精神,而日本文化则对不确定性的规避意识较强。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产和精细严密分工 的产物 ,是 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 的典范 。概括 地讲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是指 以注重劳动力资源 的市场 强调物质刺激 的工资制度为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具体来说 .
美 国模 式 具 有 以下特 点 : 1强 调 发达 的 劳动 力 市 场 在调 节人 力 资 源配 置过 程 中的 作 用 .
竞争 中找到更好工作 的员工是 “ 市场价值 “很高的优秀 员工。如 础是职务分析 .不同级别的工作 .不同专业的工种 .不同性质的 此 . 业中雇主和员工之间就是直截 了当的短期的市 场买卖关系。 岗位 . 同经历的经理 . 企 不 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 准 . 劳动者付出劳动 .雇主付给 合理 的报酬 。这种基于短期的市场买 表现 出强 烈的刚性。公司在制定工资政策时 .比较多地偏重于 以 卖关系的政策使得 美国的职工对企业忠诚度较低 .流动性 大,企 个人 为中心 .强调个人 的价值 .并 以个人 为激励对象 .主要考虑 业 员工的稳定性较 差。日本企业的职 工.有 7% 在本企业工作时 工作的内涵及该工作对公司经营效率所作 出的贡献 。在这种制度 0 间超过 1 年 . 0 而相应 的数字 .美 国是 3% 。 7 2有着详细职业分工的制度 化管理 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大的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 . 下 .优秀员工和落后员工之 间的工资福利差别相 当大 .高层经理 的工资和普通 员工 的工资待遇可以相差几十倍 。此外 .为刺激 员 工的积极 性 .美国企业 有着多种多样的奖金 .如对高层经理有股
配置 ,任意就业政策 ,实行制度化 的管理,对抗性的劳资关系和 工进入企业后 , 拥有管理 学硕士学位的人可 以直接进入管理阶层 ,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由于历史基础差异和文化价值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许多的不同。
本文论述美、日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并进行比较,形成系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借鉴激励机制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分析1.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美国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企业和个人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从市场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劳动者也可以按照意愿自由择业或辞职,人力资源配置灵活。
这种方式有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灵活地实现个人与岗位的最优化配置,对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任意就业的政策造成短期行为现象严重,员工流动比较频繁,打乱了企业的长期培训计划,影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日本企业推行稳定的雇佣政策,对于员工的培训及政策的制定有一个长期的计划。
在选人方面非常严格谨慎,重视基本素质,即可开发性。
重视员工培训,实行以能力开发为目标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分时期进行系统培训。
这有利于提高日本员工的素质、技术水平及知识的积累,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然而这也增加了培训费用,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长期雇佣制度阻碍人才在全社会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美国企业在管理上实现制度化和专业化管理,职务分工明确细腻,岗位专业性要求高。
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考评、工资的制度,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提供了依据。
然而,高度专业化不利于员工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形成。
日本企业一方面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大部分企业实行年工序列制,另一方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情感沟通。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杨瑞玲 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典型代表,美国模式的特点是高度市场化和制度化,注重优秀人才的提拔;日本模式的特点是劳资关系融洽,职工队伍稳定,工人积极性高。
其他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大多都处于二者之间,研究比较这两种模式,对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时期美日模式的优劣第一时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企业就率先从传统的家庭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以现代化大企业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大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要,通过建立大型企业,形成资本密集型的生产,取得规模经济,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赢利机会。
美国企业的成功和随之而来的美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统治地位,使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迅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模仿的样板。
日本也不例外,在人事管理中引入了美国企业在雇用、训练和调动工人时的评估制度、工作岗位分析制度以及生产过程和人员使用合理化的方法和制度。
但是,在引进过程中,日本企业发现,要与美国老师竞争,并不能完全照搬老师的做法。
鉴于自己国内市场狭小和对生产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必须在调动工人积极性、提高劳动者技能、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比美国企业做得更好。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日本企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这就是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福利型经营管理制度。
第二时期,60年代至80年代后期。
从60年代开始,日本管理模式的竞争力逐步显露出来,在钢铁、造船、汽车、家用电器、光学仪器等很多领域对美国产品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有趣的是,美国企业最初以为它们竞争力的缺乏是因为企业历史悠久、设备老化及不公平竞争。
为此,一些企业曾经投巨资更新设备,要求政府采取贸易保护等等,但现代化的设备和强迫日本开放国内市场仍然无法改变美国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现实。
美国人在进一步研究后普遍认识到,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调动起来的职工劳动积极性和献身精神。
(最)美国和日本
a.要正视员工在经济、 物质方面的需求 b.要重视精神激励对物 质激励的辅助作用
2.落实报酬与企 业经营效益、员 工个人工作业绩 挂钩的做法
我国企业应在现行报酬制度的基础 上,进一步拉开经营者、技术业务 骨干、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
a.重新定位和规划职 工持股计划 b.将经营管理者持股 从内部职工持股中独 立出来,扩大其持有 本企业股份的比例
J
日本企业的报酬制度
•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其报酬制度是建 立在特殊的劳动人事制度基础之上的 •重视资历,以职工年龄、在本企业的工龄和学历等 作为决定基本工资的主要因素
实行年功序列 制与弹性工资 相结合的报酬 制度
•生活保障的色彩浓厚
•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足 够的经济增量来保证员工均能按照一定的节奏在等级 制中获得发展 •不太注重工作业绩和能力,导致激励机制弱化 •新举措,如实行成果管理,推行按照能力和业绩支付 报酬的年薪制
2.长期激励的报酬制度创新
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衰退,美国许多企业为了降低人力成 本费用和增加企业的利润,采取了一些具有长期激励效果的 报酬形式:利润分享制、职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等。
1
利润分享计划和生 产率利益分享制 职工持股计划
企业把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奖金或股 份分给雇员,利润分享计划可分为 现金分享计划和递延计划两种 公司定期拨出一部分资金存人职工股份制 所设置的信托基金,由该信托基金的受托 管理人或职工股份制执行委员会负责执行 经理人员在行使买人期权时可将其卖 出,以获得期权有效期内股票市价与 固定合同买入价间的差额收益
年功序列制 的改革
A
美国企业的报酬制度
1.企业员工报酬构成
基本 工资 刺激 性工 资 福利 金
初探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美日两国的企业都发现了各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不足,都在相互借鉴对方的优点。
众所周知,70年代以前,由于美国企业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模式也成为企业成功的象征,许多企业包括日本企业都纷纷学习该模式;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非凡是在制造业对美国同行构成了强烈的冲击,日本模式也成为众多企业效仿的对象。
而到了90年代初,美日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形势又发生了逆转,受泡沫经济和经济危机的困扰。
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经营绩效大幅度下滑,相反,美国高科技企业则在国际舞台上高唱凯歌。
这又迫使日本企业对其模式进行反思,他们又回过头来重新学习,以图建立一个更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而美国企业有了前车之鉴后,也在不断地深化、扩大该模式所获取的成果。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历史上所形成的特征仍然继续存在着摘要: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
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
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村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具体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最大特征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
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非凡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
而公司专业化的管理则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功能。
这也是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避免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培训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摘要: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
第 1 页共1 页
摘要:
才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最终决定因素,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规律,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化研究的突破点。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通过配置方式、管理手段、使用原则、激励措施四方面进行概括和描述。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这里谈到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它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
这种方式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
2.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
这种管理方式工作内容简化,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
…………
参考文献:
[1]李华.数技术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魏梁.振动摩擦焊机常见故障分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0,(1).。
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资福利等多个方面。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和做法。
本文将以国际比较的方式,探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美国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倡导平等、公正、竞争的管理理念。
在人才招聘方面,美国企业注重个人能力和背景的匹配,更加看重员工的能力和经验。
在薪资福利方面,美国注重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提倡高绩效员工的激励和奖励。
然而,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其强调个人发展和竞争性,可能导致员工之间的合作不足。
其次,美国企业在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投入较少,往往更加重视经验丰富的员工,对于新进员工的培训不够重视。
此外,美国的劳动法很灵活,一些员工权益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
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而闻名,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有其独特之处。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忠诚度和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
他们实行的“终身雇佣制”使得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的关系。
在员工培训方面,日本企业注重全员培养,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提供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
此外,日本企业在福利待遇方面也十分慷慨,如提供住房津贴、医疗保险等。
然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终身雇佣制可能导致企业对于新进人员的招聘和流动性不足。
其次,由于相对较为保守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对于变革和创新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此外,日本企业的决策过程往往相对冗长,很多决策需要经过多层的层层审批。
三、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员工参与和社会责任。
德国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共同决策,倡导合作和团队精神。
在员工参与方面,德国企业普遍设立员工代表机制,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意义。
美国和日本是拥有大量最先进企业的国家,它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精英管理,视企业员工为主观自由的企业自主者,崇尚个体表现,更注重员工的权利,以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和意识形态。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团队精神,视企业员工为企业的一份子,强调考勤重视礼节,推崇企业第一性,以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各有优势,前者实行以激励为导向的灵活管理,后者实行以压抑为导向的紧密管理。
从中可以启示我们,以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参照,要融合两者优点,构建属于一国公司的一套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
美德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德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总结一、日本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还有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仍保持其特性。
1.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
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也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
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是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的管理方式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老员工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在职培训提供了巨大的知识财富,这种体系也有益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日本人还认为,以论资排辈的原则评估员工的工作成就可以去掉许多评估中的不客观的因素。
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以白领阶层为主的金融服务行业,论资排辈的管理方式,打击了专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金融业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
3.注重在职培训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是对员工,特别是在制造业工作的蓝领阶层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公司文化、统计知识、生产体系及质量管理的培训。
这种培训的过程是工人接收“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也被学者们称为“蓝领工人白领化”。
由于重视在职培训,工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和丰富了技术知识,促进了对企业的忠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对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增加企业的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重视通才的培养日本企业与美国不同,更重视通才的培养。
日本企业分工粗放,员工往往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轮班训练。
他们认为这种通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发挥全体员工在企业中的创造力和凝聚作用。
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日本银行发现这种“重通才轻专家”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美、日等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启示
目录纲要 (3)要点词 (3)一、序言 (3)二、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剖析. (5)1.在人力资源聘任上. (6)2.在人力资源薪酬制度上 (6)3.人力资源配置上. (7)4.人力资源管理上. (7)5.人力资源激励上. (7)三、日本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剖析. (14)1.在人力资源聘任. (17)2.在人力资源薪酬制度上 (17)3.人力资源配置上. (18)4.人力资源管理上. (18)5.人力资源激励上. (19)四、美 . 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启迪 (19)1.在人力资源的聘任上 (20)2.在人力资源薪酬制度上 (21)3.在人力资源配置上. (22)4.人力资源管理上. (22)5.人力资源激励上. (23)五、结束语 (23)参照文件 (24)美、日等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启迪人力资源管理吴紫燕纲要:改革开放进三十年来,我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人事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但与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比较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倡议建设和睦社会的今日,怎样建设拥有中国特点的和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经过对美国和日本的人力管理模式进行剖析,从中总结其经验,并联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建议,借鉴美国和日本优异的管理模式来发展拥有中国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
I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our country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mplements the basic plan from the traditional personnel management mode to the moder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but compared with western advance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evel also there exists a large gap. In the call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oday, how to build up harmoniou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 is the important subje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manpower management mode is analyzed, from which summarizes their experienc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to lear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s good management mode to develop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要点词: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启迪一、序言跟着经济的发展,公司也随之发展,现代公司已从过去对物的管理转移到了对人的管理。
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许多差异,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以下是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1.美国: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自由主义和市场竞争为基础。
在雇佣员工方面,美国企业拥有宽松的招聘和解雇制度。
员工的薪酬基本上是通过市场供求来决定的,工资水平在同等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差异。
此外,美国的员工福利制度主要依靠市场供应,如医疗保险和退休金计划通常由企业根据市场条件自行提供。
2.日本: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长期雇佣、集体主义和员工发展。
日本企业通常更倾向于从内部晋升员工,培养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相比于其他国家,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更多。
此外,日本企业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如对员工和家属提供保险、医疗服务。
3.德国: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会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员工参与和协商的重视。
德国企业普遍实行工会制度,员工与雇主的关系更加平等。
工会在企业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管理层与工会就员工工资、工时和福利等事宜进行谈判。
此外,德国在员工培训方面也投入较多资金,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并保持员工的竞争力。
4.中国: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开放后发生了重大转变。
传统上,中国企业非常注重集体主义和稳定的雇佣制度。
然而,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逐渐采用了更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开始注重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薪酬激励和培训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比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福利制度。
另外,全球范围内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多元化和包容性,推动性别平等、文化多样性和人才多样性等。
尽管如此,每个国家的文化、法律和制度的差异仍然会导致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
国际企业在跨国经营时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差异和社会期望,以制定适应当地条件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一、美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
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管理上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公司高度的专业化管理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都有科学的依据。
专业化的管理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
3.强化培训。
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培训。
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以及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
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4.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准,表现出强烈的刚性。
美国多偏重于强调个人的价值,以个人为激励对象。
总裁的年收入(包括奖金)可以高达上千万,是普通员工工资的几百倍,这对激励中高层领导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工作,增加公司的收入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这种刚性的工资制度是建立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纯理性的基础上,两者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契约关系,这容易造成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二、日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1.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
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
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比较。
(一)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美国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日本则主要依靠内部培训。
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或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从其他企业“移植”;企业过剩的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
作为供给方的劳动者,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职业,即使从业后对自己潜能有了新的认识,或有了更理想的工作,也会从容迁移。
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日本企业的职工,有70%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而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
日本企业具有用人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
认为,高素质的员工,只要经过培训,就能胜任所有工作。
所以,在聘用员工时,特别强调基本素质,不着重个人具体技能。
由于重素质而轻技能,在培训员工上要花很大功夫,日本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
培训时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软知识”和“软技能”。
它的一个特点是,职工在本企业继续就业才能发挥作用,一旦离开就会失去,没有市场价值。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就业稳定性增强,员工不愿离开熟悉的企业,企业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培养的员工,这有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缺点是增加了培训费用,阻滞了员工的流动,难以实现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美国实现了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日本则具有情感式色彩。
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出现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美日两国的企业都发现了各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不足,都在相互借鉴对方的长处。
众所周知,70年代以前,由于美国企业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模式也成为企业成功的象征,许多企业包括日本企业都纷纷学习该模式;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制造业对美国同行构成了强烈的冲击,日本模式也成为众多企业效仿的对象。
而到了90年代初,美日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形势又发生了逆转,受泡沫经济和经济危机的困扰。
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经营绩效大幅度下滑,相反,美国高科技企业则在国际舞台上高唱凯歌。
这又迫使日本企业对其模式进行反思,他们又回过头来重新学习,以图建立一个更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而美国企业有了前车之鉴后,也在不断地深化、扩大该模式所获取的成果。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历史上所形成的特点仍然继续存在着: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
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
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村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
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
而公司专业化的管理则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
这也是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避免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培训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
但总的来说,美国企业还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并且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4.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美国公司内部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不同经历的经理,有着木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准,表现出强烈的刚性。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个人为激励对象。
因此,公司在制定政策时重点考虑的是工作的内涵及该工作对公司经营效率所做出的贡献,基本目标是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在奖励制度方面名目繁多,尤其突出的是高层经理的奖励制度。
总裁的年收入(包括奖金)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万,是普通员工工资的几百倍。
这些奖金计划对激励中高层领导实现自我价值,努力积极工作,不断增加公司的收入和价值起了较大的作用。
然而,这种刚性的工资制度是建立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纯理性的基础上,两者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契约关系,这势必造成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总的说来,美国公司是一个典型的职能经济机构。
美国人仅把工作和劳动看作一种买卖关系,强调的是制度管人,缺乏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观,其管理模式的主流仍属于管理技术型的。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并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还有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仍保持其特性:1.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
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也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
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是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的管理方式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老员工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在职培训提供了巨大的知识财富,这种体系也有益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日本人还认为,以论资排辈的原则评估员工的工作成就可以去掉许多评估中的不客观的因素。
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以白领阶层为主的金融服务行业,论资排辈的管理方式打击了专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金融业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
3.注重在职培训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是对员工,特别是在制造业工作的蓝领阶层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公司文化、统计知识、生产体系及质量管理的培训。
这种培训的过程是工人接收“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也被学者们称为“蓝领工人白领化”。
由于重视在职培训,工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和丰富了技术知识,促进了对企业的忠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对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增加企业的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重视通才的培养日本企业与美国不同,更重视通才的培养。
日本企业分工粗旷,员工往往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轮班训练。
他们认为这种通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发挥全体员工在企业中的创造力和凝聚作用。
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日本银行发现这种“重通才轻专家”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5.注重精神激励日本企业的工资政策最重视公平和合理,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不把奖励个人放在首位,企业的福利政策也与此相对照。
因此,企业更多地使用内部激励,如他们可以不遗余力地为员工营造一个友好、和谐和愉快的工作环境,积极地吸收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全面合作的劳资关系。
由以上特性可以看到,日本企业实际上更多地强调企业组织的文化。
在日本,工作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工作,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吻合,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潜力,体现了人文关怀。
可以这么说,日本企业走的是管理技术加企业组织文化的模式。
比较分析随着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美日企业都对自身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反思,事实上,上述所说的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已经有了变化。
1.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变化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它有利的一面又有它不利的一面。
美国企业的提拔政策、工资政策,以及培训政策等都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人的潜力的挖掘以及创造性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美国企业的高刺激、高奖励政策更是网罗了一批世界各地的精英。
美国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综合政策和各种刺激手段,以及不惜工本地吸收人才的做法大大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
与此同时,任意就业政策、详细的职务分工、严格的评估手段等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个体的竞争力和降低企业的成本起了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美国模式在技术变化急剧的行业中更具竞争力。
然而,美国企业高提拔、高奖励、高刺激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负面影响。
短期行为现象甚为严重,许多年轻人工作不到一年就更换了五、六次工作,这种现象打乱了公司的长期培训计划,影响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而且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普通员工的流失率也在节节攀升,公司的经营效率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还有,任意的就业政策也给许多员工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全感,降低了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劳资对抗、决策权的过度集中也显示出较大的弊病。
在这种高度激烈竞争。
情况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如果决策做不到高度分权,员工必然缺乏高度责任心和自觉性,也难以对市场做出敏捷的反应,其成功也是难以想象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难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
为了克服管理中的不利因素,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实践工作者纷纷加入到对日本企业成功原因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中,推动了美国企业对日本企业人事制度的学习。
当然,在众多企业中,反映最强烈的还是那些受到巨大冲击的汽车业、家电业,他们认真研究了日本制造业就业制度、劳资关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如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现为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应和其他企业联合过程中,在加强员工培训、吸收一线员工参与管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与此同时,美国在金融业和服务业也开始重视对人才的长期培养。
80年代以后,美国的大公司普遍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这被管理学家认为是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管理的一个最大变化。
而如今美国却由于其激励人才的创造性、开拓性使其进人知识经济时代后,保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由此可见,美国企业改变了原先漠视人力资源作用的态度,特别是在劳资关系、员工的培养和参与决策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地位来看待。
2.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变化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其合理和不足的地方。
由于日本企业长期稳定的就业政策,他们对于员工的培训以及政策的制定都有一个长期的计划,这有利于提高日本工人的素质、技术水平,以及知识的积累。
而且劳资关系的全面合作也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一般来说,日本模式在技术变化不大的行业,如制造业,则具有相对较强的优势。
然而,日本企业的就业政策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它使得许多日本公司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且优秀人才很难脱颖而出,被压抑和浪费的现象极为普遍。
同时,对于业务技术性较强的金融保险服务行业来说,“通才”培养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再加上,激励手段的单一,特别是收入差别的缩小严重影响和压制了企业经理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市场的竞争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应用。
也就是说,这场残酷的竞争将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大小。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的。
企业营销利润的压力迫使日本企业对其终身雇佣制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反思。
当今时代,企业所需人才比以往更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而这恰恰是日本企业最薄弱的环节。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日本企业也已经取消了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也逐渐被打破。
原有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规则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所以有人说,日本企业人事制度的“三大支柱”慢慢地倒下了两根。
因此,日本模式已逐渐改变原先那种不重视劳动力市场配置的状况,稳定的就业攻策和论资排辈的晋升制度也阻挡不住变革的脚步。
3.分析尽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植于一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体制,但是,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网络的迅猛成长,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