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案#精选.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教案优秀4篇

《诗经》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诗经》教案优秀4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诗经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教授诗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篇教案的课程对象为初中语文七年级学生,主要教授诗经三首《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
2. 理解诗经三首诗歌的含义和表达手法。
3.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
4.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手法。
难点:掌握古代文学特点,理解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朗读、翻译和解析诗歌。
2. 点拨古代文学特点和文化内涵。
3. 讨论和比较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4. 组织学生合作完成课堂作业。
五、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0分钟)让学生事先阅读《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三首诗歌,了解其大致内容和特点,并记录下问题。
2. 导入课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诗歌朗读(15分钟)教师逐句解读《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三首诗歌,让学生跟读,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朗读。
4. 诗歌翻译和解析(20分钟)教师选取诗歌中关键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并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表达手法。
5. 比较不同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20分钟)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别用图表方式比较三首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讨论。
6. 课内作业(10分钟)让学生就不同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思考,并筛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并解释其原因。
7.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并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各个环节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 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2)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
(2)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 结合课文,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诗经》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三)情感目标: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重章叠唱《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高中语文《诗经》教案

高中语文《诗经》教案第一章:《诗经》的产生与特点1.1 介绍《诗经》的产生背景,包括时代、地域、作者等相关信息。
1.2 分析《诗经》的特点,如文学性、民间性、实用性等。
1.3 讲解《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第二章:《诗经》的体裁与分类2.1 介绍《诗经》的体裁,如风、雅、颂等。
2.2 分析各种体裁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2.3 讲解如何正确理解和欣赏《诗经》中的各种体裁。
第三章:《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3.1 分析《诗经》中关于爱情与婚姻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
3.2 讲解《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爱情与婚姻诗篇,如《关雎》、《桃夭》等。
3.3 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爱情与婚姻的真挚与美好。
第四章:《诗经》中的劳动与生活4.1 分析《诗经》中关于劳动与生活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
4.2 讲解《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劳动与生活诗篇,如《七月》、《伐檀》等。
4.3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时代人们的劳动生活情景。
第五章:《诗经》中的自然与环境5.1 分析《诗经》中关于自然与环境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
5.2 讲解《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与环境诗篇,如《采采》、《关关》等。
5.3 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中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
第六章:《诗经》的艺术手法与修辞6.1 介绍《诗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赋、比、兴等。
6.2 分析《诗经》中运用艺术手法的典型诗篇。
6.3 讲解如何欣赏《诗经》中的艺术手法与修辞效果。
第七章:《诗经》中的历史与文化7.1 分析《诗经》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
7.2 讲解《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与文化诗篇,如《大雅》中的《文王》、《大明》等。
7.3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时代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第八章:《诗经》中的伦理与道德8.1 分析《诗经》中关于伦理与道德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
8.2 讲解《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伦理与道德诗篇,如《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等。
8.3 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诗经》教案(精选10篇)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它是选自《史记》的。
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成书于春秋。
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5)反映内容(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明确:重章;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明确:叠句;这首诗是几言?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诗经》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意义。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兴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两首诗歌,掌握其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
(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笔记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探讨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习《诗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教案针对《诗经》中的三首诗歌进行教学,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关雎》、《蒹葭》、《式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关雎》: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曲折。
2. 《蒹葭》: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
3. 《式微》: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动荡和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3.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分析讲解:教师对三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经》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三首诗歌,加强记忆。
2.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心得体会。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讲解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那么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聚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阔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
诗经教案优秀6篇

诗经教案优秀6篇《诗经》教案篇一一、作品概述《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
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关雎》是《诗经》的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高二语文教案 语文-诗经三首9篇

高二语文教案语文-诗经三首9篇语文-诗经三首 1【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精读课【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
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
《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
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
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经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能够理解和解读《诗经三首》的意义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对《诗经三首》的基本情感和意义的理解。
•学生对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1. 《诗经三首》的背景介绍•《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
2. 《诗经三首》的文本分析2.1 《关雎》•通过分析《关雎》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学生可以理解古代人民对爱情的表达和思考。
2.2 《蒹葭》•通过分析《蒹葭》的意象和叙事手法,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2.3 《采葛》•通过分析《采葛》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劳动的艰辛以及对农民生活的赞美。
3. 《诗经三首》的课堂活动设计3.1 分组朗诵•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诵表演。
通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2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篇符合《诗经三首》风格的诗歌。
通过创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3 诗歌研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经》篇目进行研究,撰写一篇关于该篇目的研究报告。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前导导入法:通过对《诗经三首》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分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朗诵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互动讨论法:在诗歌研究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教学评估•课堂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朗诵和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发音准确性、语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诗经三首》的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歌创作和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深度。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篇一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诗经采薇》教案《诗经采薇》教案(精选8篇)《诗经采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诗经,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诗经,教案《诗经》教学设计《诗经》,风中古老的情歌——《关雎》教学设计烟台十中于淑静【课题】《诗经·周南·关雎》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品读《关雎》健康朴素的情感,领悟《诗经》之美。
2、学习比兴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3、热爱中国古典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学习比兴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品读《关雎》健康朴素的情感,领悟《诗经》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最美名字”导入《关雎》同学们,近期中国有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她的名字叫“屠呦呦”。
你知道她的名字“呦呦”二字出自哪里?——《诗经》。
那你的名字是否也出自《诗经》呢?其实,我的名字“淑静”也出自《诗经》: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我的父亲希望我又温柔又文静,于我而言,这个期待蛮高的。
有人说“一生最爱诗经”“最美是诗经”“诗经就是风中古老的情歌”,那么《诗经》究竟有着怎样的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走进一个朴素美好的爱情故事——《关雎》,去领悟《诗经》之美。
(板书课题:关雎)二、出示学习目标:1、品读《关雎》健康朴素的情感,领悟《诗经》之美。
2、学习比兴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三、一唱三叹诵读《关雎》《关雎》,被誉为“诗经三百首之冠”。
提起《关雎》,耳熟能详的就是那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历时三千年永远美丽的情歌!1、读准字音让我们一起欣赏朗诵大家方明的《关雎》,注意听准字音,听好节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参(cēn cī)差辗转(zhǎn zhuǎn)我们齐读字词注音,这些词语的读音很有特点,你发现声母和韵母有什么规律?明确:声母相同的是双声,韵母相同的是叠韵。
读起来有什么感觉?——音乐美,琅琅上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主备课人:王志慧使用人:,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重点和难点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主要问题: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2、《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在《诗经》中,也有很多表现爱情的诗歌,爱情真乃人间第一绝唱,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学习其中两首最有名的爱情诗。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按照音乐的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三、作品背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收集这些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检校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代代流传下来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四、听课文朗读,强调以下字音雎鸠(cēn cī)荇.菜(xìnɡ)....(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参差琴瑟.(sè)寤寐..(sù huí) ..(wù mèi) 芼.(mào) 蒹葭..(jiān jiā) 溯洄萋.萋(qī)晞.(xī)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五、第一首《关雎》【朗读诗歌,理解诗意】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右两边去捞取。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鼓声换她笑颜。
【通读诗歌,整体感知】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关雎》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相亲相爱的水鸟,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幻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再读诗歌,梳理结构】全诗共5个小节,结构形式是怎样的?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部分(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部分(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感悟精彩句子】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什么?有何作用?“悠哉悠哉”这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男主人公的绵绵情意,思念不绝。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这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
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2.“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了什么愿望?有什么作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这种写法富有浪漫情调,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六、【鉴赏写作技巧】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
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3.诗中有关“荇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以景物为出发点,借景抒情。
以荇菜的流动无踪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把握诗歌主旨】诵读《关雎》,简要说说它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七、布置作业:1、背默《关雎》2、完成《课时练》自主学习部分第二课时一、默写《关雎》二、讲解《蒹葭》【朗读诗歌,理解诗意】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站在水的中央。
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露水没有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的那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完。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通读诗歌,整体感知】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
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情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和忧郁苦闷的情怀。
【再读诗歌,梳理结构】全诗共6个小节,结构形式是怎样的?第一部分(第1、2节):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隔水相望,苦苦追寻而不见的惆怅。
第二部分(第3、4节):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更深一层地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可望而不可即,失意郁闷之情,不言自明。
第三部分(第5、6节):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曲折与漫长,突出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品味亮点词语】诗中的“溯洄”“溯游”有什么含义及表达效果?“溯洄”指逆流而上,“溯游”指顺流而下,两词连用,侧面刻画了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着,以及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感悟精彩句子】“白露未晞”一句有什么作用?表明已是深秋,更增添了冷寂、落寞的气氛,烘托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三、【鉴赏写作技巧】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把握诗歌主旨】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蒹葭》的主题是什么?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四、【深入研读,探究方法】《关雎》1.双声叠韵。
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各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