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DOC范文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揣摩重章叠句的妙处,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感悟伊人的丰富意蕴,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导学案
关于作品
诗经是我国,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首,又称,按内容分、、三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合起来称为为诗经的六义。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意思
蒹葭苍苍白露未已道阻且右道阻且跻
蒹葭萋萋溯游从之溯洄从之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晞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感受诗韵
).本诗各个章节押的是什么韵?各个小节的韵脚有哪些字?.本诗在形式上有怎样的一个特点?读起来有一种怎样的感觉?4.品味诗境
).我读“”一句,有一种“”感觉。
).我读“”一句联想到“”的画面,
品味诗情
).我从“”一句体会到一种“”的感情,2).我“”几句中感受到文中主人公的“”的感情。
探求诗义
伊人究竟有哪些丰富的意蕴呢?写下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预习学案
《蒹葭》预习学案一、《蒹葭文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注释1.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
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2.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3.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4.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为,凝结成。
5.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
6.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
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
方,边。
7.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8.从之:追寻他。
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
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
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9.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溯游,顺流而下。
10.宛在水中央:(那人)好像在水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仿佛、好像。
11.萋萋,茂盛的样子。
与下文“采采”义同。
12.晞[xī]:晒干。
13.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14.跻[jī]:登,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15.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16.采采:茂盛,众多17.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已:完毕。
18.涘[sì]:水边。
19.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20.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诗经》介绍及影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精选8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起来看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四、体会诗歌情感。
【自学提示】
1、“伊人”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形象?
2、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方法】
组内交流—白板展示—代表讲述
知者加速:
探究诗中的“伊人”的象征意义。
五、体会诗歌意境。
【自学提示1】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这首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如梦如幻,结合诗句说一说。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方法】
组长组织—全员参与讨论—代表发言
六、最小作业量。
1.背诵全诗。
2.练笔:发挥想象,根据诗的第一章,写一个片段。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练笔:发挥想象,根据诗的第一章,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蒹葭
余音袅袅
重章叠句余意悠悠
余情深深
教学反思
3、“风”多是各地( )。
三、朗读诗歌,探讨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自学提示1】
用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也可以吟唱,各组准备赛读。
【方法】
组长组织—全员参与—选拔比赛
知者加速:试着背诵全诗。
【自学提示2】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之美,试探究其在形式上的特点。
【方法】
组内交流—白板展示—代表讲述
知者加速:(选其一)
《蒹பைடு நூலகம்》
课题
《蒹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领会诗歌情感,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写法及效果。
3、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情感,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写法及效果。
2、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让古诗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在课后,我可能会尝试布置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拓展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更深入地了解《诗经》背后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古文朗读节奏,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朗读、分组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停顿和重音。
-在讲解比兴手法时,教师可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兴手法的作用,如通过对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理解其象征意义。
-对于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联想和想象,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蒹葭》的文学背景、情感表达和比兴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文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4.比较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
5.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蒹葭》教学设计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蒹葭》的文学特点,如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等,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形式美的感知和评价。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学习《诗经》中的经典篇章,让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古诗文素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4.教学反思:
2.设问: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幅画中的植物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蒹葭》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时代、文化等方面,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2.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课文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重点解析: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4.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共同探究《蒹葭》的艺术魅力。
(3)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古诗文进行鉴赏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文学特点;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重章叠句的手法,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诗意,体会古人的精神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
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欣赏歌曲《在水一方》二、检查预习:蒹葭(ji m ji耳:苍苍:伊人:溯(s ()洄:从:阻:溯游:宛:萋萋:晞(X 1):采采: 涘(s i): 沚(zh i):三、读诗悟诗:(一)初读,感受诗的音韵美。
1、听完示范朗读后,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全诗两次,读准字 音,读出情感。
2、下面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3、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 ? 师小结: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字数相等, 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 中间只是变动了几个字,这种重复歌咏的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 句”。
4、师生朗读小游戏: 请一个学生读, 老师跟着读 (音乐里叫轮唱 ) 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二)再读,感受诗的意境美。
1、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 ?2、师: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 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 ?3、师: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 这是一副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我们再读,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 ?师小结: 追寻的结果可能是百年好合也可能是永远追求不到, 但 是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 他追寻了两千多年, 让我们起立, 拿起课本, 在朗读湄(m d ):跻(j i):坻(ch i): 已: 右:声中感受这种执着的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蒹葭》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
习
流
程
学案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回顾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重点字音
(1)溯洄( )从之
(2)道阻且跻( )
3、朗读指导
(1)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2)“溯洄”、“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语速应较急促。
(3)“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重重。
三、《蒹葭》的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三章只是通过一字之易,一韵之转,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
教后反思:
蒹葭
学习内容
第六单元 第24课(节):蒹葭(1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在朗诵中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及主题。
3、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重、难点:
1、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在朗诵中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及主题。
时间预计:导课3分、自学5分、交流10分、展示8分、小结_8_分、巩固6分钟
二、布置预习(自学新知)
回顾诗经的有关常识,识记重点字音。
2、《蒹葭》的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写人。
写景: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4)“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怅惘之情。
二、解读《蒹葭》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蒹葭》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2.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3. 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溯洄()坻()湄()跻()坻()涘()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分为、、三部分。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合称为”六义”。
(2)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这两句就是佐证。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蒹葭》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4、《蒹葭》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请找出本诗中变换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5、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三、拓展练习
1.《蒹葭》选自,诗歌抒发了一种的思想感情。
2.体现诗的全部旨意,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
4.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6. 将《蒹葭》工整抄写在下面,并在旁边写下你的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