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范仲淹》这首词;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范仲淹》词的内容和意境。

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词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苏幕遮·范仲淹》全文、词的注释、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词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词:让学生跟读朗读录音,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词:分析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范仲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苏幕遮·范仲淹》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分析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2. 探讨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词的发展历程。

七、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忠诚、正直、廉洁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范仲淹》。

(2)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深入解读。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提问:《苏幕遮·范仲淹》的词牌特点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感受词的意境。

(2)让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

4. 讲解与欣赏:(1)讲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2)分析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其文学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范仲淹》的艺术特色和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范仲淹》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苏幕遮·范仲淹》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词人的《苏幕遮》词作,如苏轼、辛弃疾等,进行对比学习,分析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2. 延伸阅读:推荐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词作,如《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等,加深对范仲淹词风的理解。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地位。

1.2 讲解《苏幕遮》这首词的背景,包括词的创作年代、背景及意境。

1.3 分析《苏幕遮》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逐句解析《苏幕遮》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解释其表达效果。

2.3 探讨词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豪放洒脱等。

第三章:诗词欣赏3.1 教师朗诵《苏幕遮》,学生跟随朗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苏幕遮》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3.3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第四章:诗词创作4.1 教师展示古代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平仄、韵脚、对仗等。

4.2 学生尝试以《苏幕遮》为模板,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4.3 教师对学生创作的诗词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5.2 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范仲淹的其他诗词作品,或进行相关主题的诗词创作。

第六章:词牌知识介绍6.1 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包括格律、韵脚、节奏等。

6.2 分析《苏幕遮》词牌在宋词中的流行程度及其与其他词牌的比较。

6.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苏幕遮》,体会词牌的音乐美感。

第七章:文化背景探讨7.1 讲解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7.2 分析《苏幕遮》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忠孝、爱国等。

7.3 学生探讨词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第八章:词人思想影响8.1 讲解范仲淹的政治理念、军事才能和文学成就。

8.2 分析《苏幕遮》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性格,如忠诚、坚定、正直等。

8.3 学生讨论如何从范仲淹的词中汲取正能量,提升自身品德修养。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苏幕遮》的字词、句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苏幕遮》的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 教学难点:分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学生准备:预习《苏幕遮》,了解诗词的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苏幕遮》,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讨论:分组讨论诗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分享各自的感悟。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情感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苏幕遮》,背诵并默写诗词。

2. 结合课后注释,进一步了解诗词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熟练程度,包括字词、句式和韵律的掌握。

2. 学生对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深度,以及能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热爱的体现。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典诗词。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及其历史背景。

3. 开展古典诗词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级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及其作者。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苏幕遮》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范仲淹的正直忠诚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价值。

(2)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苏幕遮·范仲淹》,了解诗词的大意。

(2)收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成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范仲淹的文学贡献,特别是《苏幕遮·范仲淹》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理解诗词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词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和记忆能力。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苏幕遮教案范仲淹

苏幕遮教案范仲淹

苏幕遮教案范仲淹教案标题:苏幕遮教案范仲淹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苏幕遮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苏幕遮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苏幕遮的诗句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好奇心。

2. 导入话题:与学生讨论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幕遮这首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核心内容:1. 学习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2. 逐句解读苏幕遮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苏幕遮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4. 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苏幕遮的美妙之处,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苏幕遮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苏幕遮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于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案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苏幕遮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苏幕遮的诗句和相关图片。

2.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介绍。

3. 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的指导问题。

4. 诗歌朗诵和表演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范仲淹的作品,了解他的其他诗歌和文学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

教案特点:1. 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分析诗句和讨论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了解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词风的把握;(3)古典诗词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范仲淹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初步感知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欣赏词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比较其词风特点;(2)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词风,提高欣赏能力;(3)教师总结范仲淹的词风,强调其文学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意象和词风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苏幕遮·怀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并做好笔记;2. 分析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怀旧》的鉴赏文章。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第一章: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词的起源与发展1.2 宋代词人及其作品特点1.3 范仲淹生平简介1.4 《苏幕遮》词的背景与创作意义第二章: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2.1 词的文学特点2.2 《苏幕遮》的词牌格律2.3 词的节奏与韵律2.4 词的抒情性与意象美第三章:词句解析3.1 词的开头与结尾3.2 词中的意象与象征3.3 词的抒情与议论3.4 词的修辞手法第四章:词的意境与情感表达4.1 词的意境创造4.2 词的情感表达方式4.3 《苏幕遮》的情感分析4.4 词的情感与意境的关系第五章:词的审美鉴赏与传承5.1 词的审美标准5.2 词的鉴赏方法5.3 《苏幕遮》的审美价值5.4 词的传承与影响第六章:词的比较学习6.1 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作品6.2 分析《苏幕遮》的独特之处6.3 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差异6.4 词的比较学习对深入理解词的作用第七章:词的创作实践7.1 词的创作基本原则7.2 学习《苏幕遮》的构思与写作技巧7.3 词的写作实践指导7.4 学生创作分享与讨论第八章:词的文化影响8.1 词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8.2 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8.3 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8.4 词的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第九章:词的批评与研究9.1 词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2 《苏幕遮》的批评视角9.3 词的学术研究方法9.4 词学研究的新趋势第十章:综合活动与拓展10.1 组织词的朗诵与表演活动10.2 参观词人纪念馆或文学遗址10.3 开展词创作比赛或研讨会10.4 词的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解析: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对于深入理解《苏幕遮》至关重要。

需要重点关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以及《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重点环节二: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解析:词的文学特点和词牌格律是掌握《苏幕遮》的基础。

需要重点掌握词的抒情性、意象美、节奏与韵律以及《苏幕遮》的词牌特点。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人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苏幕遮 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 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案标题:《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范仲淹的背景和作品《苏幕遮》的主要内容。

2. 掌握《苏幕遮》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范仲淹的背景和《苏幕遮》的主要内容。

2. 《苏幕遮》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中的句式和词汇的掌握。

教学准备:1. 课文《苏幕遮》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音频资料引入范仲淹和《苏幕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范仲淹和《苏幕遮》,并简要介绍范仲淹的背景和《苏幕遮》的主要情节。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苏幕遮》的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3:词汇和句型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苏幕遮》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解释其意思和用法。

2. 学生进行词汇和句型的操练,例如填空、造句等。

Step 4:文学欣赏(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苏幕遮》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

2. 学生分享对《苏幕遮》的感受和理解,展示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Step 5: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范仲淹的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范仲淹的作品进行阅读,进一步了解他的文学创作。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范仲淹的其他作品。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范仲淹和《苏幕遮》,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词汇和句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深入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苏幕遮》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学习《苏幕遮》做好铺垫。

2.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苏幕遮》。

(2)解释生僻字词,解析词牌特点。

(3)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苏幕遮》的优美词句。

(2)学生举例说明《苏幕遮》在现代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苏幕遮》。

(2)写一篇关于《苏幕遮》心得体会的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的风格异同。

(2)学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创作练习:(1)教师提出创作主题,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苏幕遮》风格的词。

(2)学生提交创作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综合实践活动1. 组织一场以“苏幕遮”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如朗诵、舞蹈、书画等。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第一章: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词的背景了解宋代词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探讨《苏幕遮》词牌的由来和特点。

1.2 范仲淹简介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

强调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二章:词的字词解析2.1 词牌结构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句式、韵脚和平仄等。

解释词牌中的特殊字词和修辞手法。

2.2 词句解析逐句解析《苏幕遮》的词句,解释其中的意象、寓意和表达手法。

探讨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和象征等。

第三章:词的意境与情感3.1 意境解析分析《苏幕遮》的意境,描绘词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探讨词中的意象组合和意境营造的手法。

3.2 情感探究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如离愁别绪、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的深度。

第四章:词的文化意义4.1 历史背景了解《苏幕遮》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探讨词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4.2 文化内涵分析《苏幕遮》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书画和音乐等。

探讨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文化意义。

第五章:词的鉴赏与创作5.1 词的鉴赏学习如何鉴赏词,包括欣赏词的语言、意境、情感和结构等方面。

培养对《苏幕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2 词的创作学习如何创作词,包括选择词牌、构思意境、运用修辞手法等。

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苏幕遮》为词牌的词,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词的音乐与表演6.1 词的音乐传统探讨《苏幕遮》在音乐上的传统和演唱方式。

分析词牌在音乐上的特点和节奏感。

6.2 词的表演艺术了解古代词人在吟唱词时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传达。

探讨如何将《苏幕遮》通过现代表演艺术形式呈现。

第七章:词的传承与影响7.1 词的传承探讨《苏幕遮》在历史上的传承过程,包括历代文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和引用。

分析《苏幕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2 词的影响探讨《苏幕遮》对后世词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导学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王实甫)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抒情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运用;2. 诗歌韵律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诗歌原文及注释;3. 相关背景资料;4. 课堂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苏幕遮·怀旧》,提问:“怀旧”指的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等;(3)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抒情特点;(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怀旧”、“乡关”、“断肠”等;(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3)讨论诗歌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总结教学要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词;(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2. 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理解;3. 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生僻字词的解释;2.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3. 词的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词的全文、注释、译文、词牌特点等内容;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范仲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词意;(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思乡之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2)选择一首同词牌的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1)教师展示其他作者的怀乡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2)学生对比《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异同。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范仲淹》这首诗;(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意境的分析和体会;3. 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范仲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结构和特点。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翻译诗句,分析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苏幕遮·范仲淹》;(2)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苏幕遮·范仲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作者范仲淹的认识。

2. 作业检查:查看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背诵检测:检查学生对《苏幕遮·范仲淹》的背诵情况,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诗作,加深对作者的了解;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3. 邀请文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初中《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初中《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初中《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苏幕遮》。

2. 分析范仲淹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 领悟词中所表达的羁旅乡思之情。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词人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词中意境的理解。

2. 词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代词人及其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2. 提问:同学们对宋代词有什么印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位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词作,大家猜猜是谁?二、作者简介(5分钟)1. 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如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 强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引导学生对其文学成就有所期待。

三、背景解说(5分钟)1. 解释《苏幕遮》的词牌背景,让学生了解词牌与词作内容的关系。

2. 阐述《苏幕遮》抒写羁旅乡思之情,指出这首词在离愁别恨题材中的独特之处。

四、词作赏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苏幕遮》,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解释其象征意义。

3. 讨论词中的情感变化,从“乡思”到“羁旅”,再到“怀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苏幕遮》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词中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词作,如《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等,以加深对范仲淹词风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范仲淹的《苏幕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全文,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2.1 生词解析戍、辽、狄、干戈等词语的解释。

2.2 诗句解析诗句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背景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诗文内涵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边疆戍卒的生活。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苏幕遮》全文。

4.2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播放《苏幕遮》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5.2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文内涵打下基础。

5.3 诗文解析5.3.1 生词解析解释诗中的生词,确保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5.3.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写一篇关于诗文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6.1 对比分析将《苏幕遮》与其他描写边疆生活的诗作进行对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6.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边疆生活的诗,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鉴赏技巧,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7.2 作业完成八、教学反馈与调整8.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所在。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感受词中营造的清新淡远的意境,品味诗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吟咏,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获得审美体验。

4、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涵咏写景佳句,把握本词的意境。

2、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教学方法】诵读、品读、讨论、比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1、本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

词人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境界。

描写景物,清新优美;抒发的乡愁,如薄雾轻烟。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这一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动词的妙用以及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把握本词的意境也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荷花,因为它淡淡的清香、美妙的形态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而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他们留下了很多吟咏荷花的诗篇。

同学们也已经学了不少,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

(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提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由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荷花的名作《苏幕遮》。

二、了解作者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中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苏幕遮》就是一首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苏幕遮范仲淹教学目标:1、了解范仲淹的基本情况。

2、学习并背诵《苏幕遮》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该词的妙处。

教学难点: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言?或由典故导入。

(范仲淹)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词《苏幕遮》。

2、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3、写作背景:他当时被朝廷委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在边关的防务前线,当秋寒肃杀之际,将士们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于是就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千古绝唱。

4、典故:划粥割齑( huàzhōu gējī)——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

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

”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

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

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

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

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外食非常的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

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

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

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

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大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

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

”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

好医生为人治病民宰相治理国家。

”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

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翩(宰相)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二、整体把握:1、学生初读全词。

2、结合注释再读;3、朗读(读准字音)——演读(读出感情)——齐读(读出气势)4、整体感知(学生对照注释,了解大意,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概括上、下片的内容: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别情绪。

乡愁永远是诗人笔下不老的主题,远离故乡和亲人就会带来绵延不尽的思念,异地生活的不适,风俗习惯的差异,旅途的艰难困苦,都为诗人思乡的情绪提供了最好的酵母和发酵的环境。

即使如范仲淹这样宣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在羁旅途中也难免会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三、具体赏析:上篇写景,下片写情,这是词的一般结构模式。

当然,在文艺作品中,情与景是不可能截然分割的,所以才有“情景交融”、“情因景见”、“景中带情”,甚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话,范仲淹就是容情入境的高手。

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所写之景。

(1)问: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好在哪?找出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叶----黄特点1:鲜艳浓烈烟雾迷蒙波----绿烟----翠“碧云天,黄叶地”一句: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

总括秋色,展现了天地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连接下句,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特点2:写景角度的变化:“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俯仰生姿,展现了苍莽秋景。

“秋色连波”一句,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意境开阔。

(2)“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碧云天”“黄叶地”。

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2、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

(1)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山•水画面:夕阳西垂想起•斜阳芳草萋萋家•芳草“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2)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

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

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芳草”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但是稀疏的野草点缀在荒原上,却令人产生出无限的依恋。

芳草延伸到斜阳之外遥远的地方,好像在芳草的尽头就是魂牵梦绕的家乡;野草枯萎了,明年还会变绿,而岁月的流逝,却让人一年年的老去,谁知道下一次春草萌发的时候,在外征战人是否还能够看得见呢?诗人很好的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合在一起,景物从目之所及的地方一直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短短的三句景物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而根源所在就是一个“情”字。

李贺有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永恒的自然界与短暂的人生,引发人们深深的感慨。

(3)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

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小结: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意境壮阔而秾丽。

秋景的动人足以反衬出客愁的深长。

3、理解“黯乡魂,追旅思”互文的手法。

“乡魂”或“旅思”互文见义,羁旅行役中的愁思就是对家乡亲人的怀念,这种乡愁缠绕着作者的心,使他黯然神伤。

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子(1):《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这样写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细心。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己”﹝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

4、赏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的特点。

睡梦可以驱散乡愁,好梦还能让人“一晌贪欢”,聊解离情别绪,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但是说“除非”,说明“好梦”不可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