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视角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摘要:当今世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十分不利的隐患。

这里从城市综合防灾的发展现状、城市防灾基本内容、城市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城市抗灾能力分析、城市综合防灾信息系统这几个方面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做了简单概述,简要分析了城市综合防灾的意义与作用,对加深人们的城市综合防灾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城市;综合防灾;灾害评价;防灾信息系统1.引言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工业化显著提高,城市化的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人类的居住分布在城市越来越密集,以发达城市为中心形成了无数的环形城市圈。

这样的人口密度分布虽然可以让大城市的经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但却把各种城市灾害的影响成倍放大。

现代城市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概率与规模呈现出增长趋势,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为例,由于城市交通发达的缘故,疫情的传播速度比之前的疾病传播更快,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地震减灾法》。

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1990至2000年期间的十年定为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这标志着国际灾害防治研究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项目,在典型城市开展大规模防灾减灾项目和研究、地震减灾规划专题研究和城市综合减灾工程研究。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灾害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不断与相关学科交流和融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等多种新技术应用于灾难研究。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我国国力逐渐强盛,对城市灾害的防治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成熟的综合体系,有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对于单项灾害种类的防灾减灾规划相对突出,但是综合性的灾害预防管理系统仍存在缺陷,防灾内容稍显不足。

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工程方案

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工程方案

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工程方案一、绪论城市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城市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韧性是城市面对各种挑战和变化时,能够快速从灾害中恢复并适应变化的能力。

因此,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工程至关重要。

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工程是对城市安全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旨在提升城市在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风险事件中的预防、应对和恢复能力。

本文将围绕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工程展开讨论,首先分析城市面临的安全挑战和韧性建设的重要性,然后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工程的方案,并探讨具体实施步骤和评估指标。

二、城市安全挑战分析1.自然灾害风险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在地震、洪涝、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很多城市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灾害风险不断增加,城市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2. 恐怖袭击和安全隐患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依然严峻,城市安全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同时城市中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建筑安全问题、交通事故等,这些都对城市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3. 公共卫生安全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如流行病暴发、食品安全问题、空气污染等,都会对城市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综合分析以上三个方面的安全挑战,城市的安全韧性提升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城市的安全韧性提升工程将在从自然灾害防范、恐怖袭击防范、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等多个角度提升城市的整体安全韧性。

三、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工程方案1. 城市规划方面城市规划是城市安全韧性提升的基础,包括城市用地规划、城市布局设计、建筑设计等。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合理规划区域功能分区,划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并严格控制不适宜居住的区域。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考虑恐怖袭击的安全布局,加强安全监控,规划建设防范设施和安全疏散通道。

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安全韧性提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区域洪涝承灾能力评估方法

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区域洪涝承灾能力评估方法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基于韧性 的城市区域洪涝承灾能力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进行验 证和完善。
02
城市区域洪涝灾害与韧性概念
洪涝灾害定义与特点
定义
洪涝灾害是指由于强降水、冰雪融化、堤坝溃决等原因,导致河流、湖泊、水 库等水体水位上涨,淹没或浸湿土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 境破坏的自然灾害。
02
Wang, X., Zhang, L., & Chen, Y. (2020). Urban flood resilience assessment: 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Natural Hazards, 106(2), 259-280.
03
Li, M., & Wang, F. (2019). Urban flood resilience: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45(4), 04020049.
集对分析法
将评价对象与参考标准进行对比,计算出两者之间的相似度或差异度,进而得出评价结论。
熵权-集对分析法原理与步骤
步骤 1. 收集城市区域洪涝灾害的相关数据。
2. 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熵权-集对分析法原理与步骤
3. 采用集对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计 算相似度或差异度。
VS
4. 根据计算结果,对城市区域洪涝承 灾能力进行评估。
等级划分
根据评估标准,可以将城市区域的洪涝承灾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等, 为决策提供参考。
04
基于熵权-集对分析法的城市区 域洪涝承灾能力评估模型

韧性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宁波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韧性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宁波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韧性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宁波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作者:王慧彦李强王建飞迟宝明姜纪沂来源:《地震研究》2021年第02期摘要:基于韌性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目标,综合多种灾害类型,构建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内容体系。

以宁波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为例,从4个方面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建议:①基于灾害综合风险,通过布设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和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台风、地质灾害等重点危险区域防御能力,构建韧性城市防御体系;②结合风险空间分布与城市长远发展规划,优化整体安全布局,构建基于安全分区的韧性城乡空间规划;③构建多灾兼顾的应急保障设施及海空陆铁一体化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施分区性部署,强化城市应急保障设施建设;④强化智能化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构建强韧性应急指挥与队伍管理体系。

关键词: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城市规划;应急管理;宁波中图分类号:P31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21)02-0275-080 引言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城市遭受了重特大地质灾害的侵袭,产生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如何在不影响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增强城市的安全性与韧性,是城市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Godschalk等(1999)提出了可持续的减灾政策体系,其目的是建设韧性社区,使之能够应对极端事件;Mileti(1999)呼吁通过建设模范韧性社区来进一步推动国家层面灾害思维的转变;Burby(2002)提出将灾害韧性作为应急管理的首要目标。

2003年,美国地震工程学会发布了《确保社会抵御地震损失——地震工程研究和推广计划》报告,首次提出了地震韧性的概念(邓航胜,2007)。

报告内容包含了加强社区韧性、降低地震影响。

2008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国家地震灾害减灾计划》中,将“提升全国范围内广大社区的地震韧性”作为工作目标之一,确定开展地震韧性研究,建立国家地震韧性战略规划(NRC,2008)。

未来城市的韧性设计探索

未来城市的韧性设计探索

未来城市的韧性设计探索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未来城市的设计需要具备强大的韧性。

韧性设计旨在使城市系统能够承受、适应和快速从各种冲击和压力中恢复,保持其基本功能和服务的正常运行。

一、未来城市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是未来城市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等,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给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例如,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破坏交通、供电和通信设施;高温可能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居民的健康和舒适度。

自然灾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威胁。

地震、海啸、飓风、滑坡等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对城市的建筑、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进一步削弱了城市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二、韧性设计的概念和原则韧性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理念,强调城市系统在面对变化和干扰时的适应能力、转化能力和恢复能力。

其核心原则包括:多样性、冗余性、模块化、灵活性和自组织性。

多样性意味着城市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和功能具有多种形式和来源,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资源或方式。

例如,城市的能源供应可以包括传统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以降低能源短缺的风险。

冗余性是指在关键系统和设施中设置备份或超额的容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故障或突发事件。

比如,城市的供水系统可以建设多条管道和储备水库,确保在主管道损坏或水源不足时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

模块化设计将城市系统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特定的功能和边界。

这样,当某个模块受到影响时,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并且便于进行快速的修复和替换。

灵活性要求城市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

我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我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我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析我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析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给城市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城市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与政府、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

为了应对各种安全风险,我国越来越重视安全韧性城市的建设。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困境与路径进行探析。

二、我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困境1. 规划设计问题在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安全韧性考虑不足。

例如,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中,缺乏对于交通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的考虑,导致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频发。

此外,城市的用地规划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灾害的风险,导致城市在面对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时,无法有效应对。

2. 城市管理问题城市管理部门对于安全韧性的建设意识不强,导致城市管理的安全问题凸显。

例如,在社区管理中,对于消防安全和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火灾和交通事故的频发。

此外,城市管理部门对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也存在滞后的情况,导致城市设施老化、设备缺乏故障处理经验等问题。

3. 应急响应问题我国城市应急响应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灾害发生时,城市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导致灾害损失加大。

同时,在恐怖袭击等安全事件中,城市的防恐能力相对薄弱,无法真正保障居民的安全。

三、我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路径1. 完善规划设计加强对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安全韧性的考虑。

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要考虑到交通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在用地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灾害的风险,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

2. 加强城市管理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安全韧性的建设意识。

加强社区管理,提升消防安全和交通管理的水平,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城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城市管理的安全。

3.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城市的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响应的效率和能力。

《2024年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范文

《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日益显著。

城市安全韧性是指城市在面对暴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快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的评价方法及提升策略,以期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暴雨情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因素。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包括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2)应急响应能力:包括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预案制定、灾害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的能力。

(3)恢复能力:包括灾后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修复能力,以及居民生活的恢复速度。

(4)社会支持能力:包括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动员能力,以及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等。

2. 评价方法及实例分析(1)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以更准确地反映城市的安全韧性水平。

(2)案例分析:选择典型城市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对评价指标进行实际测算,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三、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策略研究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排水系统:加大投入,提高排水设施的建设标准,确保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能够有效排水。

(2)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对易受洪水威胁的地区进行重点防护,提高防洪设施的抗灾能力。

2.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1)制定完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灾害情景,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应对措施。

(2)加强灾害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3. 促进社会参与和资源共享(1)加强社区动员: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社区自救互救能力。

(2)促进资源共融: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源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灾害应对效率。

四、结论及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1. 城市安全韧性评价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手段,应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在面对自然或人为灾害时的抗灾能力,从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也被提上了议程。

本文将探讨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韧性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应对变化、危机和灾害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不断的变化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韧性城市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中,成为了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灵活适应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灾害风险评估,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灾害事件的经验,制定出相应的灾害应急计划。

这些计划应该考虑到人口的密度,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城市自身的特点。

同时,城市规划应注重基础设施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

基础设施应该构建在易于维护的地方,同时建立起与周边地区的通信联系,这样可以在发生灾害时迅速组织抢救行动。

二、信息共享在城市管理中,应该注重信息共享和交流。

应该建立一套灾害信息共享机制,让居民和保障机构能够及时获知灾害信息,以便有效和迅速地响应灾害行动。

针对新生儿、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特殊人群的需要,应该制定特别的救援方案。

三、社会参与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应该注重社会参与。

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公众教育,教育公众如何面对和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同时,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社区自救能力的建设。

四、资金支持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

政府应该在防灾减灾规划中合理配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场所的安全设施建设和维护,加强应急设备的更新和扩建。

总之,韧性城市理论的应用可以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城市应该注重灵活适应、信息共享、社会参与和资金支持,以提高城市在面对各种灾害时的应对能力。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 引言1.1 韧性城市理论的介绍韧性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在面对各种外部冲击和挑战时,能够迅速适应和恢复,保持城市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城市的弹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提高城市的抗风险和复原能力。

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城市管理挑战,韧性城市理论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重要思维框架和工具。

韧性城市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在建设和管理城市过程中,要考虑到多种可能性和风险,通过灵活的策略和措施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韧性城市不仅仅是简单地加强抗灾能力,更是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层面中实现城市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通过应用韧性城市理论,城市管理者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各种灾害、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挑战,从而提高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韧性城市理论不仅关注城市系统的内部可持续性,也强调城市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和适应。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韧性城市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所采纳和运用,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城市管理中的挑战在城市管理中,面临诸多挑战是不可避免的。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人口密集、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恶化等问题,对城市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和更新滞后,交通拥堵、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频发,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自然灾害频发和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挑战,如何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社区的不和谐发展、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足等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

城市管理面临着发展压力、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韧性城市理论的提出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

2. 正文2.1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指通过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使城市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转。

城市韧性建设与防灾减灾的关系

城市韧性建设与防灾减灾的关系

城市韧性建设与防灾减灾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核心区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危机的挑战。

从地震、洪水到飓风、火灾,从公共卫生事件到恐怖袭击,各种灾害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城市韧性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和策略。

而防灾减灾则是城市韧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在面对各种冲击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其基本功能、结构和服务的能力,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变化。

一个具有韧性的城市能够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灾害发生时有效地应对,在灾害过后快速地恢复和重建。

而防灾减灾则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灾害监测、预警、预防、应对和恢复等,来减少灾害的损失和影响。

城市韧性建设与防灾减灾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提高城市的韧性,可以增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可以提前发现和消除灾害隐患,提高城市在灾害中的应急响应能力,从而为城市韧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灾害预防方面,城市韧性建设和防灾减灾都强调对灾害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通过对城市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了解可能面临的灾害类型、强度和频率,以及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避免在灾害易发区建设重要设施;加强建筑物的抗震、防洪等设计标准,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减少灾害的发生风险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预防灾害的发生,也有助于提高城市的韧性,使城市在面对灾害时能够更好地承受和适应。

在灾害应对方面,城市韧性建设注重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储备应急物资等。

当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协调各方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韧性城市视角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分析

韧性城市视角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分析

韧性城市视角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分析当前阶段,韧性城市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为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安全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指标之一。

本文通过全面的分析当前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结合城市发展方向,构建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安全带建设以及智能化社会应对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思路,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可供参考之处。

标签: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防灾规划;智慧系统1、引言在城市建设中,其安全指标不但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城市中的社会系统以及物理系统。

同时,城市的脆弱性程度也会给城市安全状态造成直接影响。

对于安全城市来说,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防御灾害事故,减轻其危害,另一方面也能在遇到突发情况以及灾害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状态。

本文以韧性城市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城市的规划,对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系统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规划。

2、综合防御体系建设在韧性城市中,当发生灾害时要具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来对灾害进行防御,降低灾害风险及其危害程度,避免灾害的扩大化。

同时,通过建设网络连接体系以及风险分散措施,在灾害的处置过程中能够快速恢复城市的正常秩序以及基本功能。

本规划主要以韧性城市的技术设施建设为主要切入点,探讨当前韧性城市的设施规模以及布局方案,同时在防汛排涝系统建设、化学品等危险产品处理以及消防救援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2.1防汛排涝系统建设水灾是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给城市各方面系统和功能的运行造成极大影响。

在韧性城市中,防汛规划工作要注重提升城市整体的排涝能力,而不是在局部进行小的修补。

建设一套具有较高标准的防汛排涝系统,对此,第一要将地下大型蓄水设施、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河道水网恢复工作进行联合。

第二,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使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和充分的利用,保障城市的水安全。

第三,提高排洪和防汛设施的规范和标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中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保证城市的重要设施和重要区域能够处于安全的排涝环境中。

基于Cite_Space的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Cite_Space的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分析

26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高俊龙,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参加江苏省首届安全韧性城市科研创新大赛并获二等奖,获上海师范大学2023年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引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长。

根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2年,我国年均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89.5亿元。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中人口和经济等要素的集聚效应愈加明显,城市系统更加复杂,城市各要素的脆弱性和暴露也随之在增加,较小的致灾因子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形成灾害链,对城市造成较大影响。

由此可见,灾害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也成为降低城市灾害风险的重要途径。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成立了统筹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央减灾委员会。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法治建设,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减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 2002年的“SARS”事件中,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不仅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等机构,还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以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0—2015年)》等,这些部门和法制法规的出现较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也标志着我国的应急管理进入了“一案三制”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应急管理部的设立,以及《“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规划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进入了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基于Cite Space 的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分析高俊龙 徐慧 王春阳 陈馨怡27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围绕城市防灾减灾展开研究产出了丰富的成果。

韧性思维、韧性基础设施与城市运行安全

韧性思维、韧性基础设施与城市运行安全

韧性思维、韧性基础设施与城市运行安全作者:华智亚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21年第01期摘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风险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面临更多灾害威胁。

传统的防护策略强调在灾害发生之前阻止其发生或规避其影响,但随着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增加,灾害难以完全避免。

源自自然生态学的韧性理论在承认灾害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强调对灾害冲击的吸收、适应和转变,关注系统自身的能力建设和功能维持。

韧性基础设施是指能够吸收灾害冲击并通过对灾害的适应和转变来维持或尽快恢复基本功能的基础设施工程。

通过把缓冲性、多功能性、多样性、冗余性和自适应性等韧性策略应用于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造实践,可以建设韧性基础设施、增强基础设施工程的韧性,进而保障城市的运行安全。

关键词:韧性;韧性思维;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安全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1.004一、引言与乡村世界不同,现代城市几乎是完全建立在工程基础之上的人类活动体系。

现代城市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类工程之上或之中度过的。

在种类繁多的城市工程中,基础设施工程对于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工程更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城市生命线”。

正因为如此,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安全尤为重要,它们一旦受到威胁,不仅会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还有可能因功能丧失和服务中断而影响整个城市的安全运行。

例如,2008年1月下旬至2月初,受持续低温降水影响,湖南郴州供电线路被冰雪压断,全市供电中断近十天,整个城市运行陷入瘫痪状態,通讯中断、物价飞涨,市区40余万民众生活困难;[1]2013年6月5日晚,因电缆问题引发变电站故障,上海市中心城区静安、黄浦、徐汇等地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导致部分地铁停运,路灯、交通信号灯失灵,市区交通一片混乱;[2]2020年1月13日,西宁市一街道路面塌陷,不仅造成近10名市民死亡,还导致当地交通被阻断数天。

城市韧性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分析

城市韧性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分析

城市韧性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分析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威胁。

为了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命安全,城市韧性规划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城市韧性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城市的抵御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一、城市韧性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城市韧性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和措施,提高城市的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和居民的损失。

城市韧性规划的核心是提高城市的韧性,即城市在遭受自然灾害冲击后能够快速恢复并保持正常运转。

城市韧性规划的意义在于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命安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程度,降低灾害损失,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抵御能力。

同时,城市韧性规划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韧性规划中的防灾减灾策略1. 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地震是城市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

在城市韧性规划中,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策略。

首先,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地震的冲击。

其次,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避免在地震活跃区建设重要设施和人口密集区。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城市对地震的应对能力。

2. 加强城市的防洪能力洪水是城市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城市的破坏性很大。

在城市韧性规划中,加强城市的防洪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策略。

首先,要合理规划城市的水系和排水系统,确保城市的排水能力能够适应极端降雨的情况。

其次,要加强城市的水库和水闸建设,提高城市的调洪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洪水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工作。

3. 提高城市的抗台风能力台风是沿海城市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城市的破坏性很大。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1. 引言1.1 韧性城市理论的重要性韧性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等挑战时,能够快速适应并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频繁发生各种灾害和危机的背景下。

韧性城市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韧性城市理论可以提高城市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面临灾害时,城市能够及时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韧性城市理论可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一个具有高度韧性的城市,不仅能够更好地抵御灾害带来的风险,还能够更快速地恢复并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韧性城市理论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有效的防灾减灾规划和实施,可以避免灾害对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的长期影响,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韧性城市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强化韧性城市理论的指导,城市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灾害的风险,确保城市的安全与稳定。

1.2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意义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意义在于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持续和韧性的城市环境。

通过科学谋划和有效实施防灾减灾规划,可以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抗灾能力,增强城市的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能力,从而加快城市灾后重建的速度,减少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城市的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不仅是保障城市居民安全和城市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必要举措,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通过不断深化和完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能够为城市的长期发展增添更多保障和动力。

2. 正文2.1 韧性城市理论的相关概念韧性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在面对各种灾害和挑战时,能够快速适应并恢复正常功能的能力。

以韧性城市建设开启深圳城市安全发展新范式

以韧性城市建设开启深圳城市安全发展新范式

58魏杰,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市政规划所(韧性城市研究室)所长、高级工程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工程与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展策略委非公务委员,长期从事市政、生态和韧性城市方面的规划和研究工作,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2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3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9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

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安全冲突持续诱发城市社会经济失稳。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聚集。

城市系统与各类安全风险系统的耦合性不断增强,城市安全风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影响范围将会急剧放大,传统基于经验思维的被动防御策略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安全发展的需要,增强城市韧性日益成为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者的共识。

韧性(Resilience)起源于机械工程学领域,表示材料受到外力发生形变后的复原能力。

1973年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 将其引入生态学领域,用于描述生态系统受扰动后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

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首次将“韧性”概念引入城市安全领域,“韧性城市”由此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韧性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新浪潮。

2021年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建设韧性城市写入国家规划。

韧性城市突出了城市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能力,涉及事前、事中、事后应急管理全过程,被认为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

本文将以深圳为例,在系统分析深圳城市安全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安全风险的基础上,从韧性视角研判其安全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圳韧性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韧性视角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韧性视角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韧性视角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文杨艳(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打破了原有的发展平衡环境,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风险,而軔性城市是总结反思灾 害问题处理情况、在灾害和外部环境冲击时,能够通过基本特性、自我修复等方式,仍能保持城市原有的运 行环境。

城市初性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威胁,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提升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能力,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社会主体协同不足,环保监督不到位,规划与实际不相符,智能融合程度缓慢,责任主体权重不清,制度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基于軔性城市理念,从培育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组织、制度初性6个方面出发,提出城市发展路径和举措,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初性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一系列有关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出台,促 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已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 展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镇化建设加快,打破了原 有的环境平衡,城市面临灾害、事故、危机、社会矛 盾逐渐增多的趋势。

城市作为人口规模集聚、经济社 会结构复杂、文化相互交织、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的 复杂体系,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亟需解 决城市问题。

学者们纷纷提出城市治理的相关方案,其中韧性城市理论引起关注,韧性理念兴起和日趋成 熟,更好地评估城市的抗风险和恢复能力,为城市可 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1韧性城市理论研究“韧性”源于拉丁文,意为“弹回”,最早应 用与工程领域随后逐渐得到发展应用于生态与社会领 域。

1973年加拿大霍林将韧性引入到生态系统,将 軔性认知理论由单一平衡态推向多平衡态,并且与不 同学科结合,其中与公共管理学科相结合将韧性理论 应用与城市治理研究中。

唐皇凤等认为韧性城市是城 市中的个体、社区、机构、城市机能及城市系统无论 受到何种突发性冲击都能够具备生存、适应和成长的 能力;肖文涛等认为初性城市是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的 冲击下,城市能够凭借其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 修复等特性,保持抗压、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情况汇报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情况汇报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城市的基本属性之一,安全韧性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在这篇汇报中,我们将就我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国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和实践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理念,加强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提高了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在应急救援、灾害预警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安全韧性水平。

其次,我国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盲区”,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

其次,城市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对不够及时、有效,还需要加强相关能力建设。

另外,城市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居民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安全韧性考量,将安全韧性理念纳入城市规划的始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安全韧性。

二是加强城市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三是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的来说,我国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安全保障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我国的城市能够成为安全、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韧性城市理论是指城市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保持自身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它强调了城市管理者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城市的发展,注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城市风险和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恢复力。

1. 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

韧性城市理论强调了城市在面对各种灾害时,如地震、洪水、风暴等,应该具备应对和恢复的能力。

城市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城市风险和灾害的认识,制定科学的预警和应急计划,建立完善的灾害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的灾害抗性和恢复力。

2. 城市规划和设计。

韧性城市理论要求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以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城市管理者应该注重规划和设计的前瞻性,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城市规划和设计还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强城市的社会连通性和共享空间,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

3.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韧性城市理论强调了城市管理者应该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应对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城市管理者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的交通系统、供水系统、电力系统、通信系统等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韧性,提供稳定可靠的公共服务。

4. 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

韧性城市理论要求城市管理者应该注重加强城市的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提高城市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城市管理者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机制,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

城市管理者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决策,提高城市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5. 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

韧性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应该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加强创新创业能力。

城市管理者应该鼓励和支持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城市管理者还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经济的多元性和韧性,减少对单一产业的依赖。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风险和提高适应性和恢复力为目标,通过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改善城市规划和设计、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加强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以及促进经济创新和发展,来提高城市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韧性城市视角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分析作者:易杨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20年第08期【摘要】当前阶段,韧性城市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为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安全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指标之一。

本文通过全面的分析当前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结合城市发展方向,构建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安全带建设以及智能化社会应对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思路,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可供参考之处。

【关键词】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防灾规划;智慧系统1、引言在城市建设中,其安全指标不但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城市中的社会系统以及物理系统。

同时,城市的脆弱性程度也会给城市安全状态造成直接影响。

对于安全城市来说,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防御灾害事故,减轻其危害,另一方面也能在遇到突发情况以及灾害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状态。

本文以韧性城市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城市的规划,对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系统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规划。

2、综合防御体系建设在韧性城市中,当发生灾害时要具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来对灾害进行防御,降低灾害风险及其危害程度,避免灾害的扩大化。

同时,通过建设网络连接体系以及风险分散措施,在灾害的处置过程中能够快速恢复城市的正常秩序以及基本功能。

本规划主要以韧性城市的技术设施建设为主要切入点,探讨当前韧性城市的设施规模以及布局方案,同时在防汛排涝系统建设、化学品等危险产品处理以及消防救援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2.1防汛排涝系统建设水灾是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给城市各方面系统和功能的运行造成极大影响。

在韧性城市中,防汛规划工作要注重提升城市整体的排涝能力,而不是在局部进行小的修补。

建设一套具有较高标准的防汛排涝系统,对此,第一要将地下大型蓄水设施、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河道水网恢复工作进行联合。

第二,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使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和充分的利用,保障城市的水安全。

第三,提高排洪和防汛设施的规范和标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中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保证城市的重要设施和重要区域能够处于安全的排涝环境中。

第四,利用城市条件建设林地和湿地相结合的水绿转换区,一方面具有生态景观湿地功能,同时还能加强抗洪防汛能力。

2.2 对危险化学品及其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布局在很多城市中都存在危险化学品生产设施以及相应产品,如果管理不善,将给城市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一旦不能合理的进行城市安全风险管理,将会导致社会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化。

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以及存放管理,对于确保危险化学品产业安全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对当前垃圾处置设施进行完善的安全管理,严格监测垃圾填埋場的液体渗漏情况、气体排放情况,避免对周围水质产生影响。

对填埋区周边的生物进行收集和处理。

加强危险化学品相关工厂的制度建设,确保其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引进当前先进的技术来升级尾气、臭气等二次污染控制项目,使生活垃圾的转化率和利用效率有所提升。

其次,通常城市中危险化学品的重点单位都是处于较为分散的分布状态,因此要进行科学布局和管理,规划建设专门的危险化学品园区。

同时,园区不能处于低洼地区以及容易受到内涝影响的区域当中,避免由于出现积水问题而造成危险品泄露。

同时建设专门的危险品运输通道,将各大工业园区进行连接,提高危险品的运输水平。

2.3建设全覆盖消防设施火灾是城市所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的灾害事故。

如果火灾发生在具有危险源的地区或者是脆弱性区域,将可能导致灾害的进一步扩大化,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当前城市建设密度较高,在中心城区中居民区和商贸区较为密集,同时还存在着大规模的自建房以及老旧房屋,呈现一种城市形态和低端生产生活相交织的状态。

并且当前城市功能越来越复杂化,既存在着工业区,又有机场、港湾等物流区和贸易区等,同时还存在旅游度假区等人流规模较大的聚集区。

这些因素都导致城市火灾风险的加大,并且城市控制结构较为复杂,往往存在着应急救援难度较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加强规划,应对城市火灾风险。

根据《城市消防规划规范》,很多城市中存在着消防救援手段单一、消防站数量不足的问题,为了保障韧性城市能够较为迅速、有效的应对火灾,实施快速救援,要对各区域的人口密度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消防服务的具体面积,扩大消防站建设,保证城市的全覆盖。

除此之外,在机场、车站等重要的地区中,要结合产业特征以及房屋结构,建设专业消防站,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火灾,从而保障城市安全规划。

当前城市建筑呈现集中分布状态,应对不同建筑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具体的供水方式、灭火方式、物资运输方式等救援方案。

另外,在消防的规划建设中要根据城市的不同分区,对救援队伍配备不同的特种应急装备,其中包括地下、水上以及化工等,提高消防队伍的抢险救援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2.4构建避难场所网络系统合理的规划布局避难场所建设,同时疏通连结避难道路,这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能够实现城市韧性的重要体现。

在实际中,要对城市可能存在的灾害类型以及城市当前避难所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建设全覆盖型避难场所,同时实现安全管理单元的重点布局,对韧性城市的避难场所进行科学规范的规划布局。

首先结合应急管理单元建设,在重要的应急管理单元以及人流密集的区域中建设Ⅰ类避难场所。

确保在重大灾害中可以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避难。

其次,在每个街镇中,至少要建设一个Ⅱ类避难场所,满足科学避难和就近避难的原则。

除此之外,各街镇还要根据自身的建筑情况、空地分布情况以及人口情况来建设多个Ⅲ类应急避难场地,以备不时之需。

3、社会应对体系建设韧性城市的基础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社会中对于灾害的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韧性城市视角下不断推进安全城市建设。

韧性城市要求在遭遇灾害后能够较为快速的恢复城市基本功能和正常秩序,整个社会对于灾害应对意识和应对能力的提高是降低损失、提高社会韧性的关键所在。

灾害的社会应对体系体现的是一种防灾的软实力,特别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防灾平台建设以及智能化安全管理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保证不同的管理主体和部门能够有效开展多层次的应急机制建设工作。

3.1构建智能化安全与防灾系统在韧性城市的安全管理中,一方面要涉及到较多领域和层次的相关数据信息,其中既包括到传统的灾害管理信息以及相关的统计信息,同时也涉及到生活中相关的即时数据,也就是我们所说大数据。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并且在相关的政策方針中提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提升治理能力工作当中来,对社会数据和政府数据进行整合,同时注重数据采集的高效性,为政府决策提供较高的防范能力,保证有效和精准的社会治理。

另一方面,还涉及到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采用智能化手段,在城市的安全管理中能够为社会和政府决策提供更加明智和有效的依据。

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是城市进行安全应急管理的关键部分,通过这个系统,不同的管理人员、不同的管理部门能够同时在相同的平台开展相应工作,不仅能够集成韧性城市中的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连接不同部门和不同的管理层级,从而实现应急管理中的联动和指挥。

在实际的安全与防灾系统建设中,要注重多方面功能的建设,其中包括大数据集情报信息、分析评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快速处置等,将日常管理(预案管理和生成、资源管理、风险评估、情景模拟)和突发事件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监测预报、预测预警、决策指挥、应急联动)等决策辅助功能融为一体,使不同层级、不同职能部门在统一的智能系统下有效开展工作,以实现韧性城市中的常态化安全与综合防灾管理、紧急状态下的智能化应急管理的统一。

3.2多层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城市的安全不是一个单独的方面,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城市系统,建设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能够通过智能化手段来将各个管理主体、利益主体的管理壁垒进行破除,通过广泛的互通、全面的感知、深入的智能化来达到协同、整合、智能的城市安全管理工作。

然而,目前很多城市中的应急管理体系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专业管理和属地管理,其中专业管理的主体为职能部门,属地管理的主体为街镇,呈现一种“井”字形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不能使用当前灾害复杂以及城市发展迅速的现状。

因此要构建中心明确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以重要区域为主要管理对象,同时覆盖到相邻的其他管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将应急、公安、消防、卫生、安监、交通、民政、教育、气象、新闻宣传等职能部门、各开发区、街镇等既有应急处置联动单位构建的应急联动立体式网络体系,通过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进行连接,构建能够覆盖全街镇的专业核心管理体系,同时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结语:当前在韧性城市中,其安全管理工作已经不局限于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更要不断在风险管理中积累防范经验。

对此要根据韧性城市和风险管理理论,全面规划城市的防御体系建设和社会应对体系建设,做到整体发展。

规划中要突出重点,保证核心区域功能的安全,以提高城市韧性为建设和规划理念,保证城市防灾系统以及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标准,为灾害事故的防御起到良好基础。

同时还要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更深层次的互通和感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1]郑艳.推动城市适应规划,构建韧性城市——发达国家的案例与启示[J].世界环境,2013(6):50-53.[2]吴浩田,翟国方.韧性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以合肥市市政设施韧性提升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1):19-25.[3]王江波.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探讨[J].规划师,2013(1):45-49.作者简介:易杨(1985.09-),女,汉族,湖南娄底,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