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腰背痛诊断与治疗PPT

慢性腰背痛诊断与治疗PPT

疼痛时间: 急性、慢 性等
疼痛原因: 肌肉劳损、 椎间盘突 出、骨质 疏松等
诊断方法: X光、CT、 MRI等
01
慢性腰背痛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替扎尼定等,用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氟西汀等,用于缓解疼痛和抑郁情绪 局部用药:如膏药、贴剂等,用于局部缓解疼痛和炎症
01
慢性腰背痛患者的护理与支持
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予理解和支持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信心和勇气
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如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减轻心理压 力
家庭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避免久坐、 久站,保持正确 的坐姿和站姿
稻壳公司
慢性腰背痛诊断与 治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慢性腰背痛的症状与诊断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慢性腰背痛的治疗方法
03
慢性腰背痛的预防与康复
04
慢性腰背痛患者的护理与支持
05
慢性腰背痛的预防与控制
06
01
护理人员:XX医院-XX科室-XX
01
慢性腰背痛的症状与诊断
常见症状
腰背痛: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 可放射至下肢
适当运动:进行 适当的腰部锻炼, 如瑜伽、游泳等
饮食调理:多吃 富含钙、蛋白质 的食物,如牛奶 、鸡蛋等
心理支持:给予 患者心理支持和 鼓励,减轻其心 理压力
康复护理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站 立或坐着,保持腰部挺直

慢性腰痛的中医药综合治疗进展

慢性腰痛的中医药综合治疗进展

慢性腰痛的中医药综合治疗进展慢性腰痛是一种普遍、复杂、非特异性且缺乏准确描述的常见病程,通常慢性腰痛病程在3个月以上,主要症状为臀部、背部等疼痛不适,对患者生存质量于劳动能力产生严重影响,慢性腰痛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本研究主要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腰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中医药;慢性腰痛;综合治疗;进展慢性腰痛属于腰部疼痛综合征,具体为筋膜、腰骶肌肉、腰椎间盘、关节等结构病损,主要表现为臀部、下背及腰骶反复疼痛,一般还会伴有腰部功能性障碍。

慢性腰痛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从中医角度来说,慢性腰痛为“骨痹”,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使得慢性腰痛发病率也随之不断提升,对患者健康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

慢性腰痛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本研究主要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腰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慢性腰痛的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引发慢性腰痛的外因是外伤、风寒湿热等,内因是肾虚,一般还会伴有血瘀症状,所以,治疗慢性腰痛的根本在于补肾壮腰,同时通络活血、祛风散寒,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中药一般都具有降低免疫反应、镇痛、抗炎以及扩张血管等功效,中医《内经》中就有“治病需选病所生者”的说法[2]。

实验证实,中药离子在人体皮肤穴位中渗透发挥为中药煮沸的功效所在,热敷有助周围血管扩张,提升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水肿与组织充血消退。

苏清君[3]等对100例慢性腰痛患者采用中药口服外敷治疗,91例患者治愈,治疗有效率为91.0%,相比于其它治疗方法,中药热敷有助于热量渗透,对阳虚患者极为适合。

2慢性腰痛的针刺治疗针刺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并帮助消除患者水肿于神经根炎症,与中药配合使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

2.1中药内服配合针刺贾丽芳[5]等对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夹脊穴治疗,并口服腰痛片,结果显示,62例患者治愈,治疗有效率为88.6%,临床腰痛主要为肝肾亏损,同时还伴有血瘀、湿寒症状。

关云萍[6]等采用电针主穴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60例慢性腰痛患者,结果显示,6例患者治愈,治疗有效率为10.0%。

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及治疗策略.ppt

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及治疗策略.ppt
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疼痛
IASP Pain Terminology. In Merskey H & Bogduk N eds.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Pain, Second Edition,; IASP Task Force on Taxonomy. IASP Press, Seattle 1994:209-14.
CT对累及骨的损伤 (如骨折、小关节骨关节病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更为敏感
MRI 对感染、转移瘤和少见的神经肿瘤更为敏感
下腰痛的治疗
疾病特异性治疗
开放手术
通道下 固定融合
内窥镜技术
射频技术
介入治疗
胶原酶技术
切吸技术
激光技术
臭氧技术
下腰痛的治疗
疼痛治疗 A. 非药物治疗
? 急性期短期制动 ? 见下页
物理检查
? 脊柱活动 ? 有无压痛,有无肌痉挛 ? 双下肢的神经学检查
肌力、感觉、腱反射 —— 足拇趾背伸肌力减弱和足背感觉减退或异常提示 L5神 经根病变;跟腱反射减弱、跖屈肌力减弱和足外侧感 觉减退或异常提示 S1神经根病。
坐骨神经痛 ——直腿抬高试验。小于 60°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
X线片 X线片的表现和腰痛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很小,且不能显示椎间盘突出 X线片不能显示早期脊柱的肿瘤或感染 X线检查可排除骨质异常
? 药物治疗是下腰痛的最常用治疗手段
– 80%的早期下腰痛患者在最初治疗阶段服药时间超过1年[1] – 超过1/3的患者服用过2种或2种以上药物[1] – 下腰痛最常用的药物包括:NSAIDs,肌松药,阿片类镇痛药[1-4] – 最常用的下腰痛OTC药物:APAP、APA与某些NSAIDs药物[5]

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

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
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超声、红外热成像、双能 X 线 等检查,根据临床需求选择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必要时要联合多 种方法检查,综合评估病情。 二、神经电生理检查
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等。 三 、实 验 室 检 查
如血常规、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免疫学等检查。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 、c N S L B P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且没有显著的病理解剖学 改变,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1. 机械性因素:如脊柱稳定性降低、姿势控制不良等。
2. 炎性因素:与促炎因子和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cNSLBP 患者血液中 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β

白 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等促炎细胞因子显著升高,白细胞介素-10 等抗炎细
胞因子显著降低, 表明炎症细胞因子与 cNSLBP 相关,cNSLBP 病理 改变可能发生在分子水平。
3. 社会心理因素:主要与工作满意度、劳动负荷 强度、教育程度等相关。
4. 其他因素:如遗传、大脑结构功能改变等。遗 传因素和大脑的改变在 cNSLBP 发生和发展中起重
要作用。cNSLBP 患者大脑结构发生重构,累及的 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海马、丘脑、颞叶、
二 、体 征 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临床上
检查神经根性体征多为阴性。
三、诱发因素 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
,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
05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如 X 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
治疗

慢性腰痛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概述

慢性腰痛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概述

慢性腰痛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概述慢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正确的鉴别诊断和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慢性腰痛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综述,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鉴别诊断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在对慢性腰痛进行鉴别诊断时,首先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患者的症状描述、疼痛特点、发作频率以及伴随症状等信息对于确定病因非常重要。

体格检查重点观察患者腰部的压痛点、活动受限情况以及神经反射等指标。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慢性腰痛的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腰椎的退行性改变、骨折、肿瘤等潜在的病变。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慢性腰痛的炎症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炎症标志物等指标,从而帮助确定腰痛的病因。

二、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腰痛病因,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

以下是针对常见慢性腰痛病因的治疗方案。

1. 腰肌劳损型腰痛腰肌劳损型腰痛是最常见的腰痛类型之一。

治疗方案包括休息、热敷、按摩、物理理疗等。

同时,针对腰肌的力量和稳定性进行锻炼,加强腰部肌肉群的力量和耐力,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预防复发。

2. 慢性腰间盘突出症对于慢性腰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是首选。

包括休息、限制活动、药物治疗、物理理疗、腰部支具的应用等。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手术干预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3.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治疗方案包括休息、药物治疗、物理理疗等。

同时,患者应加强饮食,摄入适量的钙和维生素D,保持良好的骨骼健康。

4. 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以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疼痛病症。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理疗、中医按摩疗法等。

此外,患者还需避免劳累、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进展

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进展

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进展腰痛主要是指人腰骶部位的急性或慢性疼痛,一般在肋骨下缘与臀下皱褶之间疼痛,且存在下肢放射性疼痛。

上述疼痛可能与椎间盘、椎体、肌肉、关节以及神经功能异常具有关联性。

目前临床对于腰痛的命名尚未统一,在专业名词中一般以“下背痛”、“腰背痛”、“下腰痛”、“腰痛”等为主,但研究认为,以下腰痛命名更能符合人体解剖学定位。

标签:慢性下腰痛;康复治疗;进展根据临床实践指南,临床通常将腰痛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特异性腰痛,所占比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神经根性腰痛,所占比为百分之五、非特异性腰痛,所占比高达90%以上,腰痛患者一般在4-6周疼痛得到缓解,故此临床指南将急性腰痛定位为病程小于4-6周人群,将慢性腰痛定位为病程在12周以上人群[1]。

本次研究通过对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具体内容见下文。

1.流行病学人群中LBP的患病率较高,随着腰痛人群不断增加,导致慢性下腰痛患者发病率不断增加,使医疗成本以及致残率不断增加,多数急性腰痛患者容易进入慢性期[2]。

尽管儿童患有该疾病的发病率不高,但是研究显示青少年LBP发病率不断增加,而通过对急性下背痛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大约具有60%以上患者伴有复发情况,而实施2年的随访其复发率为20%以上。

研究表明,年龄大于30岁、运动量小、怀孕、伴有心理压力的人群患有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相关研究显示,材料工该疾病发病率在30%以上,而伏案工发病率在10%以上。

同时也和生活方式、心血管系统相关。

2.腰痛机制研究发现,人体脊髓、神经、韧带、椎间盘病变、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精神、心理因素均可引起腰痛等情况,同时过度牵拉也容易导致人体腰肌拉伤,使人体肌纤维损伤,导致疼痛感发生。

当人体韧带张力增加、也容易发生损伤变化,导致患者背部扭伤[3]。

同时多项研究显示,退行性椎间盘容易导致促炎因子产生,例如IL-6、IL-1、NGF等等,上述促炎因子在该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易对人体疾病造成一定影响。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510080 赵国栋腰背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

因各家标准及调查方法不同,腰背痛的发病率差异很大,腰背痛发病率与工业劳动及工种有关:搬运、翻砂等弯腰体力劳动较强的工种腰背痛发病率高达60.9%;机械工人的震动、汽车司机的颠簸,腰背痛几乎是职业病。

腰背痛是一组疾病的共有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目前尚无一致的分类方案。

先按解剖、再按病因的分类方法较为适用。

腰背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查体资料、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微创治疗、脊髓电刺激疗法、鞘内药物输注等。

腰背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

腰背痛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即成为慢性腰背痛。

一、流行病学因各家标准及调查方法不同,腰背痛的发病率差异很大。

人一生中患腰背痛者有60%~90%。

多数工业国家统计:约70%的人曾患过腰背痛。

美国:患病率为16%(25~74岁,以症状存在2周计),约1200万人,每年平均丧失约1700万个劳动日。

英国:每年发病率为2%。

70%的男性一生中有腰背痛。

丹麦:1/4的男性工人患腰背痛,其中1/2需卧床休息。

德国:80%的人曾患过腰背痛,其中4%持续3个月以上,成为慢性腰背痛。

中国:上海(1961年):平均发病率为13.7%。

青岛(1987年):平均发病率为11.5%。

腰背痛发病率与工业劳动及工种有关:搬运、翻砂等弯腰体力劳动较强的工种腰背痛发病率高达60.9%;机械工人的震动、汽车司机的颠簸,腰背痛几乎是职业病。

腰背痛各主要病种发病率:类风湿性关节炎:日本/芬兰:4.2~4.5人/10万;美国:29人/10万;中国:0.35%~0.4%,致残率达15%,每年新增病例400万左右。

骨关节炎:全世界45岁以上的人,患病率为14%~30%;50岁以上的人中,患病率为50%;55岁以上的人中,患病率为80%;白人远高于黑人。

慢性腰背痛的诊疗PPT

慢性腰背痛的诊疗PPT
数字医疗可以协助慢性腰背痛患者进行健 康教育、自我管理,改善患者的疼痛和残 疾,提高临床疗效。
预防与康复的重要性
预防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形成正确疾病预防观念、优化生 活方式、避免cLBP的发病危险因 素,可以有效减少cLBP的发病率 。
保持健康的体重对预防腰背痛
的作用
保持健康的体重可预防cLBP发生 ,是预防腰背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超重和肥胖
体重超标或肥胖会增加腰背肌肉的 负担,从而增加患腰背痛的风险。
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
慢性腰背痛的危险因素
工作方式
长期久坐、久站的工作方式是慢性腰背 痛的危险因素。
腰背痛病史
有腰背痛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再次发生腰背 痛。
生活方式
超重和肥胖、抑郁症状等不良的生活方式 可能导致慢性腰背痛。
慢性腰背痛的症状表现
02
03
慢性腰背痛的体征识别
01
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 限性压痛点
这是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SLBP)的体 征之一,表现为疼痛部位的肌肉紧张度增 加或有明显的压痛点。
02
临床上检查神经根性体征多为阴性
在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SLBP)的诊断中 ,临床检查通常不会发现明显的神经根性体 征。

02
慢性腰背痛的分类
慢性腰背痛根据病因可分为慢性特异性腰背痛和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两大类。

03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标准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标准包括腰部、臀后部、股前后及髋部等部位疼痛,活动、久坐 、久站后加重,症状反复发作,时间>12周。

慢性腰背痛的鉴别诊断要点
01
02
03
常见慢性腰背痛鉴别诊断要点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结合医学影 像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非特异性腰背痛研究进展 2

非特异性腰背痛研究进展 2
• “慢性”指腰背痛病程至少持续12周; • 对于“复发性腰背痛”则要求本次发作时间至少已持续了12周;
张奎渤, 郑召民. 脊柱外科杂志,2006,4(6):369-372.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2015
流行病学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腰背痛的人群终生患病率高达84%。约44-78%的患 者会出现腰背痛的反复发作,而26-37%的患者因腰背痛而丧失工作能力 Balagué F et al. Lancet 2012; 379: 482–91
神经根性痛常见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 disc herniation 腰椎管狭窄症 spinal stenosis 腰椎滑脱症 spondylolisthesis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Eur Spine J (2006) 15 (Suppl. 2): S192–S300 Golob A et al. Med Clin N Am 98 (2014) 405–428
我国缺乏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规范
➢ 部分欧美国家对于非特异性腰背痛都已制定了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 ➢ 我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腰痛的人群年患病率高达26.1%,却
缺乏针对非特异性腰背痛的诊疗规范
临床需要规范诊治的指导意见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
参考欧美等国家近年来的 指南,结合中国流行病学 、治疗特点
3. Sam Harirforoosh,et al. Expert Opin.Drug saf. 2009;8(6):669-681. 4. Yi Feng,et al. The Journal of Pain. 2008;9(1):45-52.

腰背痛的诊断及治疗

腰背痛的诊断及治疗

腰背痛的诊断及治疗腰背痛是非常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主要是指下部腰椎、腰骶区或骶髂区感觉到的疼痛。

常伴有坐骨神经痛,疼痛向一侧或两侧臀部或下肢的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

(一)相关诊断1.急性腰背痛与过度劳累、扭伤、外伤或应激反应等有关。

2.慢性腰背痛(1)坐骨神经痛其特点为疼痛沿坐骨神经走向放射,多数患者可放射至臀部和下肢的后侧,伴或不伴下背部疼痛。

此类疼痛以椎间盘突出或脊髓内肿瘤压迫周围神经根最为常见;也可以是由于脊椎前移、肿瘤或骨的异常(如骨关节炎、脊椎炎)在椎管内或椎间孔产生压迫引起疼痛;亦可是由于神经在脊髓外,骨盆或臀部受压引起疼痛。

脊髓狭窄症是坐骨神经痛的一种不常见的形式,主要是由腰段椎管变窄引起。

(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

一般骨量丢失超过12%时即可出现骨痛。

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向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3)精神因素某些有生理或心理障碍的患者,常有轻微外伤史,伤后引起不成比例的剧烈疼痛,以致失去活动能力,但找不到损伤或其他原发性疾病。

此类患者通常存在焦虑和抑郁等因素,而其持续存在的症状不能用下背部痛做充分解释。

(4)其他退行性疾病或骨畸形、椎间盘破裂、韧带扭伤、骨折与骨折脱位、纤维肌痛等。

(二)相关处理(1)急性腰背痛缓解肌肉痉挛,以两髋和两膝弯曲的体位卧床休息1〜2天即可,局部热敷、按摩、口服止痛药(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物,但疼痛难以缓解时可使用麻醉药)。

如疼痛仅由肌肉痉挛引起,可以进行推拿。

深部热疗可减轻急性期肌痉挛和疼痛。

如症状允许,为了加强背部支持结构的力量及防止病情演变为慢性或复发,还需进行增强腹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和腰骶屈曲运动。

(2)慢性下背部痛主要是病因治疗及缓解疼痛。

对患椎间关节炎的患者,可采用专门的背甲和加强腹肌锻炼,腰骶屈曲运动也可改善肌紧张症状和预防复发。

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诊断的评估技巧

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诊断的评估技巧

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诊断的评估技巧对疼痛患者而言,准确的临床评估是正确治疗的前提。

慢性疼痛患者由于病史较长而且病情复杂,使其临床评估存在许多困难。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对疼痛患者,特别是复杂性疼痛患者的医学评估的一般原则进行讨论,以期为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疗提供资料。

医学评估的目的:医学评估是疼痛患者确立诊断和根据诊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前提。

疼痛患者医学评估的首先目的是确定疼痛是急性疼痛还是慢性疼痛。

如果是急性疼痛,应建议患者到相关科室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如果是慢性疼痛,应明确疼痛是癌痛还是非癌痛,因为癌痛的治疗方案与非癌痛的治疗方案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还应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

医学评估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与患者形成良好的默契。

慢性疼痛患者在就诊前可能已经辗转于各大医院,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治疗,既往治疗的失败可能使其在心理上产生阴影,对医院和医生产生抵触和不信任感。

疼痛科医师在评估病情时应态度热情,并对患者的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以适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其病情进行分析,以获得患者对医师的信任。

病史采集:慢性疼痛患者的医学评估主要依靠病史,详细的病史可向临床医师提供患者慢性疼痛的可能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状况、情感和心理状况的重要信息。

因此,采集详细的病史是疼痛患者评估的最重要工作。

慢性疼痛的全面病史包括疼痛史、既往史、心理情况史及家族史等,在采集过程中,医师应该有逻辑、有组织地记录患者的病史,并考虑每一个陈述与整体的关系。

既要突出重要内容,又要尽可能排除不相关的内容。

对可作为诊断依据的病史内容和有助于得出正确诊断的相关资料应重点描述。

对有诊断意义的阴性内容也应重点记录。

疼痛病史与其他疾病的病史一样,通常以患者的一般情况开始,如姓名、住址、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民族、国籍等。

接着是患者的疼痛主诉,然后是按照疼痛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描述疼痛的症状和过程。

1.疼痛初次发作时的情况:应了解患者疼痛初次发作的确切日期和当时的详细情况,明确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分布和持续时间等。

健康讲座-慢性腰痛的诊断与防治

健康讲座-慢性腰痛的诊断与防治

次,每次30分钟。
中药治疗
(1)湿热痹阻证:以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为治则,用清湿利腰汤加减, 方如下:黄柏10 g、狗脊30 g、木通15 g、萆薢30 g、木香10 g、苍术10 g、泽泻15 g、薏苡仁30 g、威灵仙15 g、牛膝15 g、豨莶草15 g
(2)寒湿痹阻证: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治则,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因素而加重。 部分患者腰痛可发生在长时间不活动或休息时。
腰痛的诊断 腰痛的病史采取
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对疼痛的描述
疼痛的部位和放射范围 疼痛的性质和程度 疼痛分级(世界卫生组织(WT0)将疼痛程度划分为)
度: 不痛; I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 II度: 中度痛, 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 III度: 重度痛, 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
方药如下:当归15g、桂枝10g、白芍20g
细辛3g、通草10g、
大枣30g、炙甘草10g
(3)肝肾亏虚证: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治则,方用左/右归丸加 减。或六味地黄汤加减。
阴虚左归丸加减,方药如下:山萸肉15g、淮山30g、菟丝子30g、 枸杞子20g、熟地30g、怀牛膝15g、鹿角胶10g(烊)、龟板30g (先煎)
纠正不良姿势:不少人都有一种或几种不良姿势,不良姿势引起腰椎结构 改变到出现症状,弯腰工作不宜时间太长,要间歇地做些伸腰活动,以免 腰骶部的肌肉劳损。
防止长时间的单一姿势:你的姿势是完美无缺的,但时间过久,也会造成 有关肌韧带的劳损。
防止过劳:就象一台机器一样,过度的运转或超负荷的使用,必然会导致 某些部件或整个机器的损害。
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
腰痛的有关检查--临床检查方法、辅助检查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解读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解读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2007;21(1):77-91. 工作满意度较低,工作中精神高度紧张
治疗要点
• • 总治疗目标: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最主要的治疗目的是改善躯体功能 ,恢复正常活动,预防残疾,维持工作能力 药物治疗 短期使用NSAIDs和弱阿片类可用于疼痛缓解; 可应用肌松剂缓解疼痛和肌紧张状态;
临床需要规范诊治的指导意见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
参考欧美等国家近年来的 指南,结合中国流行病学 、治疗特点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 规范诊治流程 • 指导合理用药 • 提高诊治水平
目录
• 背景 • 中国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1. 概述
2. 临床表现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肌松药

阿片类药物
• •
抗抑郁药 抗癫痫药 中药治疗

可应用抗抑郁药作为缓解疼痛的辅助用药,但患者合并有下列疾病时 禁用:肾脏疾病、青光眼、妊娠、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衰
低质量研究证据证实加巴喷丁对于缓解慢性腰背痛无效。 低质量研究证据证实中药可缓解慢性腰背痛
• •
药物治疗——肌松药循证证据
药物
苯二氮卓类 (如安定,四氢西泮) 疗效 •
失数额巨大。仅1998年,美国直接用于腰背痛治疗的医疗花费总额就同
比增加了263亿。
Walker BF.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2000;13(3):205-217. Spine.1995;20:11-19.
我国缺乏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规范
• 部分欧美国家对于非特异性腰背痛[6-8]都已制定了相关的临床诊疗 指南。然而,我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腰痛的人群年患病率 高达26.1%[9],却至今缺乏针对非特异性腰背痛的诊疗规范

慢性腰痛患者的治疗经验ppt课件

慢性腰痛患者的治疗经验ppt课件
• 腘绳肌过度紧张在提高髋关节稳定性的同时,可能通过改 变骨盆前倾角对腰椎受力产生影响
腰椎的稳定机制
膈肌
"Global" muscles
•腹直肌 •腹内外斜肌 •竖脊肌 •腰方肌
The Pelvic floor
"Local" muscles
•腹横肌 •多裂肌
•腰大肌
运动感觉系统
• 核心肌肉系统(局部稳定肌)为神经网络所控制, 意识无法直接控制。在外层运动肌开始收缩前和 收缩时,神经网络按照自己收集的信息(本体感 觉等)制定工作计划,控制和协调内层肌肉为运 动服务,意识不能持续的干预这一过程
• 骨关节僵硬:局部震动手法、正骨或关节松动
• 椎间盘、软骨老化: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以预防— —避免过度练习、避免过度休息
后侧纤维环损伤导致的腰痛
• 后侧纤维环撕裂、髓核膨出或突出(未明显压迫 神经根)
• 患者年轻、不敢弯腰 • 治疗:伸展性训练;单腿搭桥训练;脉冲短波、
激光;6个月内避免弯腰;症状缓解后进行腘绳肌 拉伸
慢性腰痛患者的治疗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医学科 郭险峰
诊断即治疗!
• 腰痛是一组彼此有内在关联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在不同的患者中,其核心病理变化可有很大不同, 但外在表现均为疼痛。
• 临床医生通过系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阅读影像 学资料以及试验性治疗,可初步推测出腰痛内在的 病理变化过程,据此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效果 反过来验证诊断正确与否。
• 神经网络的兴奋度依赖于大量传入的神经冲动, 当人体站立时,此一系统时刻感知着外界环境和 人体运动系统的各种情况并作出反应。所以卧床 48小时(或失重)后内层肌肉(多裂肌)开始萎 缩,原因在于神经网络系统活性的下降

慢性腰背痛

慢性腰背痛
2.
临床表现
腰背痛主要以腰背,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为主,有单纯性腰背痛和伴有下肢感应痛或放射痛的腰背痛之分, 疼痛性质多为隐痛,钝痛,刺痛,局部压痛或伴放射痛,活动不利,俯仰不便,不能持重,步行困难,肢倦乏力 等症状,甚至出现腰部前屈,后伸,侧弯等功能障碍,重者出现脊柱畸形。
检查
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患者仰卧,两腿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踝上抬,一手同时轻按膝部保持腿伸直,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此时若再将足背伸,若疼痛加重则为加强试验阳性。 2.仰卧挺腹试验 患者枕部以及两足为力点将腹部及臀部用力挺起,引起腰腿痛者为阳性,若为阴性可让患者挺腹同时深吸气 后屏气至脸红或同时用力咳嗽,引起患肢放射性疼痛为阳性,用于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3.屈颈试验 患者平卧,四肢伸直放平,慢慢抬头屈颈,产生下肢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另一手扶住肩部固定上身不动,如此可 使骨盆纵轴产生旋转压力,若骶髂关节有病变则可产生疼痛。 5.
谢谢观看
慢性腰背痛
介绍
01 病因
03 检查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治疗
腰背痛是指腰背、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有时伴有下肢感应痛或放射痛。因腰背痛绝大多数表现在下腰椎和 腰骶、骶髂部。腰背痛是人类脊柱最常见的疾患。腰背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韧带、脊椎、肋骨、脊髓和脊 膜之中的任何的一种组织的病变均可引起腰背痛。
其他脊椎疾病性腰背痛:如畸形性骨炎,青年性脊椎骨软骨炎(青年性驼背)等。
(2)脊椎旁软组织疾病所致的腰背痛 ①腰肌劳损;②腰背肌肌筋膜炎(纤维性肌炎);③第三腰椎横突综 合征。
(3)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刺激所致的腰背痛 ①脊髓压迫症如硬膜外脓肿,椎管内肿瘤,脊髓蛛膜炎等;②急 性脊髓炎;③蛛膜下隙出血;④腰骶神经根炎。

临床慢性腰痛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及病因

临床慢性腰痛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及病因

临床慢性腰痛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及病因慢性腰痛(cLBP)是1990年至2017年354种疾病中导致人们身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其病因包括非退行性(创伤、肿瘤、炎症、感染等)或退行性(非特异性)。

非退行性cLBP多由创伤、损伤、肿瘤、感染或炎症过程等病理引起的疼痛。

cLBP大部分有明确病因,因此,可以转入相应科室进行进一步诊治。

而退行性cLBP可以有多种来源,详细了解可能涉及的结构对于准确诊断非常重要。

目前,退行性cLBP已取代“非特异性腰痛”一词,是指椎间盘、小关节或韧带退行性改变引起的疼痛,伴或不伴有局部或整体脊柱序列的改变。

当患者以腰背痛为第一主要表现时,请注意有以下几种非退行性危险信号发生。

恶性肿瘤腰背痛是恶性肿瘤首要的危险信号。

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乳腺(21%)、肺部(19%)、前列腺(7.5%)、肾脏(5%)、胃肠道(4.5%)和甲状腺(2.5%)。

15%-70%的癌症患者会发生脊柱转移。

其中肺癌的胸椎转移可能性最高(60%-80%)、其次是腰椎(15%-30%)和颈椎(<10%)。

这种癌性转移痛可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夜间睡眠。

骨折胸腰椎骨折或陈旧性骨折都会引起腰背部疼痛,该类疼痛好发于严重创伤后,使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年龄在50-70岁之间、绝经期女性、体重过低、胸后凸加重、结构畸形患者。

心血管疾病cLBP与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相关性较高。

研究表明,背痛越严重,发生心肌梗死可能性越大。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cLBP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

糖尿病糖基化和微血管病变会影响脊柱和软组织的组织基质和营养,导致更突出的腰椎退行性改变,因此T2DM持续时间越长、控制越差,腰椎退变更严重。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RA患者cLBP的发生率(33% - 65%)远高于一般人群,高度活动性的RA可导致脊柱病理改变、终板和关节面侵蚀,导致全身关节发生侵蚀性变化。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要点腰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

1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共识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是指病程持续12周以上,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

1.1 临床表现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表现多样,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多数患者可同时存在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严重者可发生睡眠障碍。

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

经热敷、按摩等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

体格检查常可发现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研究证实扳机点的数量与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密切相关。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无特异性病理改变,可导致腰背痛的病因较多,机制比较复杂。

1.3 诊断与预后评估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首要检查目的是重复筛查与特异性腰背痛高度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即红色警示,并评估可导致腰背痛恶化或慢性化的因素即黄色警示,以判断临床转归。

红色警示指腰背痛患者既往病史或复合症状中与危险程度较高的严重疾病密切相关的高危因素(表1)。

发现红色警示后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潜在的严重疾病,例如感染、炎性风湿性疾病或肿瘤。

黄色警示主要指可导致疼痛慢性化或进行性加重、功能障碍及工作能力丧失、迁延不愈的各类危险因素(表2)。

发现黄色警示后应当鼓励患者改变行为和对腰背痛的认识,让患者认识到每周保持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可能有助于减少腰背痛的发生,减轻严重程度。

1.3.1 病史采集1.3.2 体格检查1.3.3 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的主要目标是对存在红色警示或神经根性疼痛的患者进行评估,并为拟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确定术式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xx人民医院xx510080xx栋腰背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

因各家标准及调查方法不同,腰背痛的发病率差异很大,腰背痛发病率与工业劳动及工种有关:搬运、翻砂等弯腰体力劳动较强的工种腰背痛发病率高达60.9%;机械工人的震动、汽车司机的颠簸,腰背痛几乎是职业病。

腰背痛是一组疾病的共有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目前尚无一致的分类方案。

先按解剖、再按病因的分类方法较为适用。

腰背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查体资料、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微创治疗、脊髓电刺激疗法、鞘内药物输注等。

腰背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

腰背痛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即成为慢性腰背痛。

一、流行病学因各家标准及调查方法不同,腰背痛的发病率差异很大。

人一生中患腰背痛者有60%~90%。

多数工业国家统计:约70%的人曾患过腰背痛。

xx:患病率为16%(25~74岁,以症状存在2周计),约1200万人,每年平均丧失约1700万个劳动日。

xx:每年发病率为2%。

70%的男性一生中有腰背痛。

xx:的男性工人患腰背痛,其中需卧床休息。

德国:80%的人曾患过腰背痛,其中4%持续3个月以上,成为慢性腰背痛。

xx:xx(1961年):平均发病率为13.7%。

xx(1987年):平均发病率为11.5%。

腰背痛发病率与工业劳动及工种有关:搬运、翻砂等弯腰体力劳动较强的工种腰背痛发病率高达60.9%;机械工人的震动、汽车司机的颠簸,腰背痛几乎是职业病。

腰背痛各主要病种发病率:类风湿性关节炎:日本/芬兰:4.2~4.5人/10万;美国:29人/10万;中国:0.35%~0.4%,致残率达15%,每年新增病例400万左右。

骨关节炎:全世界45岁以上的人,患病率为14%~30%;50岁以上的人中,患病率为50%;55岁以上的人中,患病率为80%;白人远高于黑人。

(WHO)强直性脊柱炎:xx:0.22%~0.23%;xx:约0.3%。

痛风:英国:0.25%~0.35%;中国:3%~9%。

致腰背痛主要病种:年轻人:以畸形、腰扭伤、强直性脊柱炎较多。

中年人:以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肌筋膜痛较多。

老年人:以脊柱退变性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为多。

从解剖方面考虑腰背痛产生原因:1.椎管:当各椎骨由椎间盘、关节突、韧带等连结在一起时,被连接成的连续椎孔管道即为椎管,以适宜的空间对走行其内的脊髓起保护作用。

正常胸椎管矢状径13~14mm,横径14~18mm;腰椎管矢状径>15mm,横径>20mm。

a.矢状径<10 mm为椎管狭窄,临床易发生椎管狭窄症。

b.下部腰椎三叶草形椎管两侧(侧隐窝)易发生狭窄,压迫走行其内的神经根,产生类似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称“侧隐窝狭窄症”。

2.椎间xx:上下界为相邻椎骨椎弓根上、下切迹,前为椎体后缘及纤维环,后为关节突及关节囊。

相应脊神经根紧贴椎弓根下缘(椎间孔上部)出椎管。

椎间盘退变使相应椎间隙狭窄时,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可向上嵌入上位椎弓根的下切迹中,造成椎间孔狭窄,可能压迫脊神经根。

3.关节突关节:由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

为磨动关节,有典型的软骨关节面、关节囊,关节囊内层为滑膜层,上下两端较松弛,可有软骨样半月板。

a.脊柱后伸时关节囊变松弛,易造成内层滑膜的嵌压;人体从屈曲变直立位时偶可出现软骨样半月板结构被关节突嵌压。

b.在腰椎间退变狭窄或腰椎过度前凸时,下关节突尖部与相应椎板处可形成假关节。

c.关节突关节由脊神经后内侧支支配,关节的炎症、创伤、退变均可导致腰痛。

其关节面与水平面几乎成垂直甚至稍向后倾,以d.典型的骶1xx关节突呈冠状位,利腰骶后关节的稳定,防止前滑脱。

两侧关节面不对称时可导致腰痛。

4.横突与棘突:a.腰3横突最长,是腰部肌肉的主要着力点,其肌肉、筋膜的附着处易产生劳损产生疼痛,称“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b.过大的腰5横突可造成第4腰神经根的压迫。

c.骶1棘突常缺如,造成两侧椎板不连接,形成隐裂碰到向下弯曲成钩状的腰5棘突(“铡刀棘”)时,伸腰时腰5棘突可压迫硬膜引起腰背痛。

5.椎间盘:共23个,界于颈2至骶1间,颈1、2和骶尾骨间无椎间盘。

椎间盘由位于中间的髓核及包绕其四周的纤维环构成。

纤维环由胶原纤维及纤维软骨组成,在横断面上呈层状排列,共约12层。

髓核在胸段位于椎间盘中央,在下腰段位于椎间盘中央偏后,为透明半胶状体,内有细小的胶原纤维纺织的网和少量软骨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

a.在水平面上,纤维环的前部及两侧厚而坚固,其前面尚有坚而厚的前纵韧带加强;后部则较薄,大部分纤维附着于椎体软骨板,后纵韧带仅在中线呈条状,特别在腰4~5处更弱,失去对纤维环的保护作用,成为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好发部位。

b.腰5骶1椎间盘最厚,呈前高后低的楔形,所受剪力最大,成为易退变突出的间隙。

c.随年龄增长纤维环层数减少、单个层厚度增加、层内束不规则分布。

从中年开始层就发生渐进性退变(磨损、裂痕、胶原纤维丢失)。

大约10%的纤维基质由弹性纤维组成,随年龄增加弹性纤维数量减少。

损伤的椎间盘在3.5kg/cm2压力下即可破裂(正常椎间盘可承受70kg/cm2压力而无损伤)。

d. 10岁时髓核基质中的交织纤维开始变粗,20岁时边缘软骨母细胞逐渐增加,30岁时髓核脱水,纤维及软骨母细胞逐渐代替了胶状性质,到老年则完全变成了纤维样结构。

e.人类在8岁以后椎间盘已无血管供应,故而椎间盘的损伤一般难以修复。

近来认为窦椎神经的分支在椎体后面有纤维向上、下走行分布到椎间盘后的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硬膜前层;另脊神经前支有纤维分布到椎间盘侧面。

椎间盘纤维环破裂但无明显突出时,髓核组织经破裂的后侧纤维环进入椎管,在局部产生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炎性介质如磷酯酶A2、IL-1、IL-4和PGE2等刺激外层纤维环内的伤害感受器并将其致敏产生腰背痛,此为“盘源性腰痛”。

6.连结韧带a.xx韧带:起自上位椎板的下前缘,止于下位椎板的上后缘,由80%的弹性纤维和20%的胶原纤维组成,厚2~4mm,有弹性,脊柱前屈时紧张,后伸时弹性回缩,健康成人并不向椎管内突入,而老年人纤维失去弹性,胶原纤维增生肥厚,后伸时并可向椎管内摺叠突起,使椎管矢状径变小,促成椎管狭窄。

b.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连结于各棘突顶端,起于枕外隆突,下达腰3棘突,在腰4、5及腰5骶1处缺如或薄弱,弯腰时缺少保护,易造成此处棘间韧带损伤或劳损。

棘间韧带位于相邻棘突间,弯腰时紧张以阻止脊柱过屈,腰椎过度前凸或椎间盘退变造成椎间隙狭窄时可造成棘间韧带损伤;过分牵拉或挤压棘间韧带形成炎症时可产生腰背痛。

c.骶髂韧带:位于骶髂关节前、后及骶、髂骨间,包括前骶髂韧带、后骶髂韧带和骨间韧带。

外力致骨盆损伤骶髂关节错位时常伴有骶骨骨折;直立时身体重力中心经过骶髂关节的前方,对其产生一定的扭力;弯腰时腰椎前倾,股后肌群牵拉骨盆后旋,亦可造成骶髂关节扭伤、韧带松弛,产生慢性腰骶痛。

7.神经:a.脊神经:脊神经根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和后支,脊神经后支在分出窦椎神经后继续向下斜行,又分为内、外两支。

后外侧支向后穿横突间肌(韧带)至背侧肌肉;后内侧支越横突基部在横突与上关节突交界处居一纤维骨管内,此处受嵌压时可产生背痛。

后内侧支末梢支沿椎板后行,与相邻神经支吻合后,终于棘间韧带,并分支到上、下关节突。

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损伤极易引起腰背痛。

b.xx椎神经:从脊神经节外侧2mm处发出,自交感受干接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后经椎间孔入椎管,分支分布到后纵韧带、骨膜、硬膜前部、关节突关节及硬膜外组织、椎间盘纤维环后。

8.筋膜a.腰背筋膜:也称“胸腰筋膜”,包绕骶棘肌形成肌鞘,并作为背阔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起始点。

腰脊神经后支需穿过此筋膜而至皮下。

此筋膜可嵌压神经产生疼痛。

b.臀筋膜:起自髂嵴,覆盖臀中肌,包绕臀大肌,并向下延续为髂胫束。

臀上皮神经穿此筋膜而至皮下,此处神经卡压可引起疼痛。

二、分类及诊断因腰背痛是一组疾病的共有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目前尚无一致的分类方案。

先按解剖、再按病因的分类方法较为适用:(一)脊柱及脊旁软组织疾病1.损伤(1)急性损伤:急性腰扭伤、脊柱骨折脱位、急性椎间盘突击症、小关节滑膜嵌顿、脊旁软组织损伤。

(2)慢性损伤:慢性腰部劳损、陈旧性骨折脱位所致畸形、椎弓峡部崩裂及滑脱、椎间盘突出症、小关节综合征、棘上棘间韧带损伤、肌筋膜慢性劳损(肌筋膜综合征)、骶髂关节劳损等。

2.脊柱炎症(1)化脓性:化脓性脊柱炎、椎间盘炎、硬膜外脓肿、蛛网膜炎。

(2)特异性感染:脊柱结核。

(3)非化脓性:青年性骨骺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退行性变、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性骨关节病(1)腰椎退行性变骨关节病:退行性腰椎失稳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滑脱、腰椎小关节紊乱等。

(2)腰椎管狭窄症:主椎管狭窄症、侧隐窝狭窄症、椎间孔狭窄症。

(3)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4)氟骨症、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

4.骨发育异常及姿势性疾病(1)结构异常:移行椎(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脊柱裂(含隐裂)、吻合棘、铡刀棘、两侧小关节不对称、椎体发育异常(半椎体、蝶形椎等)。

(2)姿势异常:姿势性劳损、肌筋膜痛、脊柱侧凸、青年性驼背、腰椎前凸、腰椎后凸、水平骶椎、平足症等。

5.脊柱肿瘤(1)原发性脊柱肿瘤:良性(骨样骨瘤、骨血管瘤、骨巨细胞瘤、畸形性骨炎、成骨细胞瘤);恶性(多发性骨髓瘤)。

(2)继发性脊柱肿瘤:转移癌。

(3)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髓外肿瘤(硬膜内、硬膜外)。

(二)内脏疾病牵涉性痛1.腹膜外(后)疾病、肾脏疾病:肾盂炎、肾盂肾炎、肾周围脓肿、肾结核、肾结石、走肾、肾下垂、肾肿瘤、腹主动脉瘤等。

2.盆腔疾病(1)男性: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前列腺肿瘤)。

(2)女性:盆腔炎、附件炎、xx异位、xx肿瘤。

3.腹腔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癌、肝癌等。

(三)精神心理性疾病1.精神紧张症、过度疲劳综合征等。

2.癔病、躁狂症与抑郁症、补偿性腰痛等。

腰背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查体资料、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疼痛科常见慢性腰背痛疾病诊断如下:1.慢性腰骶部劳损(慢性腰肌劳损):中老年女性较多,腰骶部痛,休息减轻,劳累后加重;压痛部位在腰骶部中线、两侧骶棘肌、髂后上棘至臀肌;直腿抬高试验虽有腰骶部痛,但无小腿痛,不是真正的放射痛,肌力、反射射正常,无肌萎缩;ESR、ASO、RF正常;X线片可有腰椎前凸、水平骶椎、腰骶角偏小等,CT排除骨质疏松症、转移灶、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2.棘上韧带损伤:20~50岁体力劳动者多,有弯腰劳动或腰背痛外伤史,伤后腰背部疼痛,可向棘突旁甚至腰臀肌放射,轻者酸痛,重者不敢仰卧,腰部僵硬,肌肉痉挛;局部可肿较相邻棘突高起,压痛在棘突或棘突间,位置表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