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合集下载

文化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空间整体性构建研究

文化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空间整体性构建研究

文化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空间整体性构建研究文化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空间整体性构建研究摘要:本文以文化廊道视角为基础,对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空间整体性构建进行研究。

通过系统分析,本文揭示了运河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并探讨了京杭大运河在文化廊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提出了关于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空间整体性构建的建议,以期为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文化廊道,京杭大运河,空间整体性,可持续发展1. 引言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连接了我国的南北水系,连接了黄河与长江,因此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交通和经济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京杭大运河逐渐被重新发现,并以文化廊道的形式得到保护和利用。

2. 运河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

运河沿线分布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此外,运河文化还体现在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口述历史等方面,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京杭大运河在文化廊道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廊道是指基于特定地域的历史遗产、景观和文化资源,打造成为一条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的文化观光线路。

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历史悠久的水道,将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廊道。

通过挖掘和展示运河文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

4.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空间整体性构建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化廊道视角,分析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空间整体性构建。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运河沿线的遗产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同时,结合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当地居民对运河的认知和意愿,以便确定空间整体性构建的方向和内容。

5.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空间整体性构建的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以促进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空间整体性构建:(1)保护和修复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重建运河原貌;(2)打造文化景观和纪念设施,提升文化观光体验;(3)改善运河沿线的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生态环境;(4)开展文化活动和推广运河文化,增加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遗产廊道理念下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

遗产廊道理念下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

2023年第02期现代园艺遗产廊道理念下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以扬州段为例卜云洁,王堞凡(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46)摘要: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以遗产廊道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探索运河遗产廊道构建及景观优化设计。

针对大运河扬州段水体景观、绿地空间及沿岸历史建筑现状问题,引入构建遗产廊道思路,提出绿色廊道构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解说系统规划和遗产点保护与利用等优化策略,从而发扬传承运河遗产文化,夯实生态基地,保护修复运河自然生态及沿岸历史建筑,让运河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遗产廊道;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扬州段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创举。

运河承载着南北交通、东西交汇、中外交流的重要使命,孕育了星罗棋布的名城古镇,凝结了码头、桥梁、堤坝等水工智慧,蕴藏着中华文明千年延续的文化基因,是规模极大的线型文化遗产物质载体。

扬州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命运与共,使得城市文化鲜活而独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全力推进“十四五”期间大运河文化保护的方针政策,依托遗产廊道理念,提升运河两岸进行绿化景观,打响蓝天碧水保卫战,努力再现大运河“千年神韵”,将大运河打造为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自信的靓丽名片。

1遗产廊道的概念及构成1.1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研究遗产廊道理念最先发展于美国,与绿色廊道发展紧密相关,但内涵却更为丰富。

Robert Seams(1993)定义遗产廊道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1]。

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1]。

对遗产的保护注重自然、文化、历史、旅游、经济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以整体层面着手采取的保护提升措施,从而赋予廊道新的生命与内涵价值。

我国致力于研究遗产廊道的优秀学者经过理论、实践探索得出了许多学术成果,有些学者提出遗产廊道的产物是将绿道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有些学者将运河滨水区作为切入点,探索周边景观开发;有些学者则是归纳总结出遗产廊道保护的思想与实践,选取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对象,构建运河遗产廊道,提升整体景观价值。

遗产廊道评价方法_以大运河工业遗产为例

遗产廊道评价方法_以大运河工业遗产为例

遗产廊道评价方法—以大运河工业遗产为例朱强袁剑华摘要:遗产廊道构建是一个多层次的控制系统,各层次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和衔接。

以工业遗产廊道为例,构建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分别对建构筑物、企业及相关单位、工业聚集区、沿运主要城镇四个不同层次进行评价分级。

首先将建构筑物单体价值分为遗产点本征价值与其所在工业企业单位的价值两部分,并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加分级。

工业企业单位评价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为工业企业单位本征价值与现有保存状态两方面。

本征价值根据企业历史文化价值分级,保存状态则通过第一层次遗产点的数量、质量与分布情况进行分级,然后综合两方面进行工业企业单位的总体分级。

历史工业聚集区与沿运城镇则主要运用定性评价方法,根据上两个层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遗产保护;遗产区域;遗产廊道;评价;大运河;工业遗产1 引言文化遗产保护决策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调查、评价、决策三个步骤。

其中评价是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以《威尼斯宪章》、UNESCO《公约》及其《实施指南》等为核心的国际文献本身也都形成了一系列以人类文化遗产为对象的评价和分类标准。

从国内进行的有关研究看,文化遗产的评估主要以基于历史和其他方面研究的定性描述为主。

定量评价研究在建筑遗产,特别是大遗址(李海燕,2005)、建筑群(汤国华等,1999)、古民居、历史街区、历史地段(苏童,2001;梁雪春等,2002)、线性遗产(奚雪松,2005)、城市特色景观(李伟,2005)等评价领域中有所发展,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有关决策的科学化。

对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而言,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比较典型的是刘伯英等(2006)对首钢工业区工业遗产的研究,顾承兵(2003)对于上海近代工业遗产的研究。

从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主要为定性描述,而且仅集中在对建构筑物单体进行评价,对于城市、区域尺度的工业遗产缺乏相应研究。

淮安市里运河遗产廊道景观规划构建框架

淮安市里运河遗产廊道景观规划构建框架

淮安市里运河遗产廊道景观规划构建框架该设计通过构建绿地系统和解说系统的方式,实现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休闲与教育、工业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综合目标。

标签:遗产廊道绿地系统解说系统里运河作为淮安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30公里。

里运河原来为京杭大运河淮安市到楚州市段,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后期由于该河道较小,不能满足现代运输条件的需要,又在里运河南边开挖新的京杭大运河淮安市区段。

这样里运河就变为一条城市内河,一条城市重要的遗产廊道。

根据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设计,将里运河淮安市段分为八个区,分别为九龙口水乡风光区、现代工业文明区、清江浦历史风貌区、现代都市风貌区、楚淮生态旅游度假区、河下古镇文化区、古楚文化观光区和淮安水利枢纽景区。

下面我从绿地系统组织和解说系统组织两方面对上述八个区进行设计研究探讨。

绿地系统组织绿地系统组织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及保证绿色廊道对其内部文化遗产的衬托和联系,通过连续性,植被结构和关键区来合理设计绿地系统。

保持和恢复整个遗产廊道的连续性是设计中的重点,廊道的宽度更是难点。

目前现状,大都数已经做成硬质驳岸,湿地系统也处于瘫痪状态,水质日益变坏。

设计中城市郊区恢复廊道连续性,合理的设计植被结构,主要应用放任的方式,保持生物多样性,廊道宽度设计为2公里左右。

市区地段恢复廊道的连续性,恢复一定面积的湿地系统,设计相对合理的植被结构,对现有的大型乔木,应该保育,丰富植被结构层次,尽可能的提高生物多样性,廊道宽度的设定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要求,因地制宜。

里运河淮安段的主要生态关键区有两个,分别是源头的九龙口水乡风光区和尾端的淮安水利枢纽景区。

九龙口水乡风光区是二河、京杭大运河、淮沭河、盐河、古黄河和里运河,六河交汇之处,是淮安的生态源。

现状该区以农田和村庄为主,也有不少工业厂房。

目前存在的问题:京杭大运河两侧工业区较多,水质污染严重,河漫滩湿地系统破坏严重,很多地块变成了农田,绿量较少,植物群落结构也较为简单。

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研究

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加完善的法 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严厉打击盗取文物和破坏文化遗产廊道环境的行为。同时, 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2、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GIS技 术等,对线性文化遗产廊道进行全面记录和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评估其价值和 制定保护措施。此外,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也有助于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3、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 用的具体案例分析
以英国的Canal and River Trust为例,该组织是由政府和公众共同出资成 立的保护和利用英国运河网络的机构。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开展公众教育 和宣传,以及实施保护和修缮项目等措施,该组织成功地保护了英国的运河网络, 并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
3、遗产廊道与大运河保护的原 则
“真实、完整、安全、可持续”是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在保护过程中,应保持遗产廊道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真实可靠;完整性原则强调保护工作的全面性,避免保护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破 损或损失;安全性原则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
确保遗产廊道与大运河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面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可持续性原则强调在保护工作中注重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遗产 廊道与大运河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永久传承。
1、文化廊道的建设需要突出其文化内涵和特色,使其成为连接不同文化遗 产地点的纽带。
2、文化廊道的建设需要保持其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城 市化。
3、文化廊道的建设需要与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开发方面,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新的策略和方法,包括:

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工业遗产的廊道建设旨在将分散的工业遗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带,以展示与工业相关的历史、技术、文化,同时提供文化旅游、教育和研究等多种功能。

廊道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推进。

首先,从保护的角度看,工业遗产的廊道建设必须注重保护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需要对遗产进行科学的选择、评估和整理工作,确保对历史和文化元素的真实再现。

对于被破坏严重的遗产,可以通过翻新修复等手段还原其原貌,但也需要保持适度的历史痕迹,以展示历史的过程和沧桑感。

其次,廊道的规划需要考虑工业遗产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

可以通过修建或修复涉及到的运河段、码头、船坞等,还原当年的交通和运输网络,使人们在参观工业遗产的同时,能够切实感受到运河对于当时经济的带动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将一些现存的工业遗产和非遗进行整合和创新,形成有机的文化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廊道建设需要注重传承和利用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统工艺和技术的瑰宝。

通过建立工艺工坊、技艺展示中心等设施,可以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并创新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工艺品和产品。

此外,廊道的建设还可以为文化旅游和教育提供资源,开展工业文化节、工艺展览、工匠培训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学习者。

最后,廊道建设需要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

工业遗产廊道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文化,更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

可以通过修建公园、广场、休闲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同时,廊道建设也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维护和改善周边的自然环境,确保廊道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的建设是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集文化、旅游、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遗产保护区,使更多的人了解、热爱、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为我国的文化自信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综上所述,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的建设是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活态保护与利用模式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活态保护与利用模式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活态保护与利用模式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活态保护与利用模式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 真实性原则:保持运河遗产真实原状,而且保存其历史延续的变迁过程,旅游利用必须保障运河遗产资源的安全。

- 完整性原则:确保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在遗产分类、历史文化地理概念上的完整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方式,满足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要求。

- 延续性原则: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做好遗产保护,延续大运河的现实功能,加强运河沿线非遗的活态传承,运河遗产旅游利用主要采取保护性开发策略。

保护和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取得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1 引言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在国内又称为“产业遗产”(张松,2001;王建国、蒋楠,2006),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的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TICCIH,2003)。

工业遗产与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所在地区工业文明的物质载体。

它们多沿河流、铁路等运输线路呈线性分布,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城市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工业景观”。

中国有丰富的潜在的工业遗产(兪孔坚,方琬丽,2006)。

对待工业遗产,我们的认识才刚刚开始,2006年无锡召开中国第一届工业遗产大会和《无锡建议》是一个里程碑。

尽管与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相比,工业遗产有其特殊性,但对待遗产的态度应该是一样的(俞孔坚,2006,2006)。

工业遗产廊道(Industrial Heritage Corridor)是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的一种特殊类型(王志芳,孙鹏,2001;俞孔坚,2003;俞孔坚等,2004;李迪华,2006;单霁翔,2006;朱强,李伟,2007),是将工业遗产作为其核心构成资源的线性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或文化景观。

它通过构建绿色通道(Greenway)和解说系统的方式,将呈线性分布(主要沿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具有共同历史主题的工业遗产资源,以及沿线其他自然、游憩资源串连起来,实现地区工业遗产保护、生态与环境、休闲与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等综合目标。

作为联系南北的交通要道,大运河不仅在农业时代为促进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做出过突出贡献,同时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构建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化保护(可编辑)

构建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化保护(可编辑)

构建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化保护构建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化保护遗产廊道是一种保护。

它作为一个由河道水系、湖泊、湿地、林地、城镇、农田等构成的独特的、有着广泛线性的遗产区域,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对于遗产的保护主要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观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对于沿线地区区域点,同时又是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目标与城市发展重要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价值同的综合体系。

这是盛行于美国的一种集遗产样十分重要。

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休闲游憩等于一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通过遗产廊保护与发展战略,一种行之有效的资源保护道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理想的经济价值, 奚署松中国农业大学与利用及区域复兴平台。

带动沿线区域与城市走向复兴是遗产廊道构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了丝绸之路、大运建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副教授河、茶马古道等数量众多的线性文化遗产。

的基础上,由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它们正是这样一类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施构成的遗产廊道支持系统是维护廊道顺利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运行、以“最小的空间代价换取最大经济收产族群,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益”的保障,在保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自然与文化利用。

资源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的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了数量众多的线生文化遗产。

流互动,并赋予重要文化遗产载体以人文意它们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义和文化内涵。

它们同时构成了一个包括了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串联起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由相互交错的线路构成的并赋予作为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

系统网络,包括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因此,采用遗产廊道的整体化保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线性文化遗产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对改善和提高我国文化廊道保护的文化资产,是未来遗产廊道旅游遗产的保护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遗产办颁布的)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遗产办颁布的)

象为遴选出的370项在全国层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运河遗产,即“中国大运河遗产”。

规划范围涵盖遗产分布范围及其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背景环境,规模总计7692平方公里。

3、项目成果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包括规划文本和图纸、分段规划图纸和表格、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以及GIS支持系统等。

规划文本对大运河遗产进行了认定,对遗产价值和现状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规划的原则、目标与基本策略;明确了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制定了保护措施,提出了遗产的利用与展示以及管理的方案。

同时对遗产的研究和近期的工作也进行了规划。

图1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文本规划图纸是保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区位图、大运河遗产分段示意图、历史沿革图、遗产构成总图及分段图、保护等级现状图分段图、遗产年代图、保存现状评估图、河道遗存管理现状图、水资源利用现状图、航运功能现状图、遗产展示现状图、考古工作现状图、规划重要点段分布图、保护区划图、展示规划图和近期规划图等,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将中国大运河分为十个大段,为了更好的对运河遗产进行保护,分省分段的编制了分段规划。

图2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图纸图4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GIS支持系统:大运河遗产GIS支持系统建立了准确、完整的大运河遗产数据库,建成大运河遗产数据集成管理系统,对大运河遗产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为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研究人员、社会公众等提供大运河保护管理、利用、研究的基础信息平台。

该系统用户登陆执行“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支持系统”目录下的“大运河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exe”文件,就可进入程序启动。

GIS系统界面由系统标题、系统菜单栏、图形显示控制区、图形显示窗口、鹰眼图窗口和动态提示栏构成。

图6 GIS定位测量界面定位测量:单击快捷菜单中的按钮或“地图操作”菜单中的“点位量测”项,系统会自动弹出消息框,显示用户在地图中点击的当前点的坐标值。

《2024年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范文

《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天津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

本文以遗产廊道视角为切入点,对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旅游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天津段大运河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遗产廊道理论概述遗产廊道理论是一种将线性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规划理念,强调保护与利用并重,旨在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符合遗产廊道理论的实践要求。

三、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发展现状目前,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旅游开发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整合和优化,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品牌建设。

其次,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再次,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完善。

四、遗产廊道视角下的旅游发展策略(一)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在遗产廊道视角下,应将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布局。

通过挖掘沿线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同时,加强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合作与联动,形成区域性旅游网络。

(二)丰富产品,提升品质在保护遗产廊道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如文化体验游、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同时,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是提升旅游品质的关键。

应加强沿线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舒适度。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确保遗产廊道的可持续发展。

五、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一)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的健康发展。

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

(二)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

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

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

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

(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

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

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 esque)的特征”。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内罗比建议》、《马丘比丘宪章》、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

《华盛顿宪章》等重要文献的制定,表明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实际上已经扩大到整个历史城镇。

1968年,美国就召开了“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官方公开发表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最早的文件之一。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

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二为一是这一权威公约的突出特点。

遗产廊道为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提供新思路

遗产廊道为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提供新思路

遗产廊道为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提供新思路——访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李让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同志提交了有关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建议。

单霁翔呼吁,尽快确定大运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特质与地位,认识了解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现状,中央政府应尽快协调统筹解决大运河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3年11月以后南水北调工程陆续新开28个项目,与大运河相关的文物调查、保护勘察、考古发掘、规划设计等工作变得异常紧迫起来。

为了做好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第一期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单霁翔亲赴七省市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调研。

针对东线工程主要利用古运河故道整修后进行调水,但对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一状况,单霁翔再次强调,大运河是与长城并重的我国古代大型工程项目,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应该将大运河及其沿线相关古迹作为一个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全面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单霁翔建议,以《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有关通知为依据,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所涉及的大运河文物保护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集中开展以大运河区域为重点的文物全面调查研究,在充分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拟定大运河河道及相关文物保护措施与方案,纳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设计规划,为国家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一项战略性的抉择。

将大运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加以整体保护,这是一项何等宏伟而艰巨的工作!为此,记者不久前专程采访了提出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初步理论框架的著名青年学者俞孔坚教授。

对俞孔坚记者早有耳闻,他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严厉批评了近年来以建设所谓纪念性和展示性的宽马路、大广场,互相攀比,追求所谓“能在全国叫得响”乃至“世界著名”为特征的中国“城市化妆”运动,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最近,建设部等四部委联名发文明确提出暂停城市宽马路、大广场建设。

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与保护策略

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与保护策略

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与保护策略作者:吴寒冰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4期摘要:遗产廊道是一种历史文化保护方法,也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

实现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首先要判定遗产廊道构成。

文章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分析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促进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游憩开发与区域振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文化遗产保护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概念起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是源于美国的一种遗产区域化保护与利用方法。

国外对于运河类遗产廊道的研究与利用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

在构建遗产廊道时,国外立足本土,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实施性出发,制定保护策略,在立法管理、开发利用方面各有特点。

2004年,北京大学的学者们运用遗产廊道理念就京杭大运河开展了专项研究,著作《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总结了研究成果。

自此,國内广泛开展了关于各类遗产廊道的本土化研究。

大运河常州段作为典型的江南运河,如何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来培育地方特性,彰显人文魅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活力成为关键性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运河遗产廊道构成要素并提出保护策略,促进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常州境内的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运河水穿城而行,与常州城形成筋络难分的格局。

大运河滋养了常州的地方文化,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如今,大运河已然成为常州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按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漕时间,可以将大运河常州段分为全线贯通前期(13世纪中叶以前)、全线贯通时期(13世纪中叶至1855年)、漕运废止后(1855年至今)三个时期。

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如表1所示。

(一)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以前(13世纪中叶以前)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北望中原,修整泰伯时期的“吴古故水道”,标志着江南运河的诞生。

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
京杭大运河江南段 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黄梓茜 2015年11月5日
研究背景
京杭大运河简介
京杭大运河(又称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 的春秋时期,后经隋朝和元朝两次大规模扩展,绵延 1794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大水系,跨越4省2市,沿途经过天津、扬州、无锡、 嘉兴、杭州等个18城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 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 上运输通道。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在大运河沿线 遗留了大量的自然、文化和非物质遗产,这些遗产 资源由运河线路串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一 类特殊的线性文化景观遗产,彰着中华民族的“民 族身份”。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2运河工业遗产历史背景分析
具体来看,沿运近代工业产生于独特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背景,是建立在以粮、棉、丝三业为根基 的发达的农业商品经济和传统手工业基础上的。它产生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创立的近代军事 工业,发展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抗战爆发后遭到严重破坏。从分布上 看,运河沿线是中国近代以面粉、棉纺织、缫丝、丝织为核心的轻纺工业分布的中心地带,是除上海这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外的又一核心,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运河沿线以机器生产为 标志的近代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全国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运河沿线分布看,这一条带以苏锡常三地为中心,尤其以无锡为主,杭州、嘉兴、镇江、湖州为次中心, 连带沿运各中小城镇节点,共同构成近代江南运河工业带。 解放后,江南运河沿线地区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到80年代乡镇企业经济的崛起,再到90年代 大规模工业开发区的建设,运河沿线一直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排头兵,见证了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 发展的基本历程。因此,江南运河沿线近现代工业在中国工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各个时 期遗留下来的工业遗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第29卷第8期2010年08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29,No.8Aug.,2010收稿日期:2010-01;修订日期:2010-05.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课题(20030103)。

作者简介:俞孔坚(1963-),男,教授,博导,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学与遗产保护。

E-mail :KJ@975-986页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俞孔坚,奚雪松(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871)摘要:遗产廊道是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途径。

遗产廊道构成的确定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

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明确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特征。

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大部分构成。

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廊道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的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

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

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关键词:遗产廊道;大运河;构成;发生学1引言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美国针对本国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

强调的是一种呈线性的文化景观,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共存,经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

它首先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

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也可以是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

大运河策划框架

大运河策划框架

大运河策划框架一、背景介绍1.1 大运河的历史意义1.2 大运河的现状和问题二、目标与愿景2.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大运河2.2 增强大运河的文化价值2.3 推动大运河旅游业的发展三、战略规划3.1 保护与修复3.1.1 加强水质治理3.1.2 修复破损的水道和堤岸3.1.3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3.2 协调与管理3.2.1 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3.2.2 设立大运河管理机构3.2.3 加强沿线城市的统筹规划3.3 开发与利用3.3.1 开发旅游资源3.3.2 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区3.3.3 发展大运河文化产业3.4 推广与宣传3.4.1 策划宣传活动3.4.2 打造品牌形象3.4.3 制作宣传材料四、实施与落地4.1 制定具体规划和时间表4.2 筹集资金和资源4.3 确定项目负责人和团队4.4 实施各项措施4.5 监测与评估五、成果与展望5.1 成果总结5.1.1 大运河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5.1.2 大运河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5.1.3 大运河旅游业蓬勃发展5.2 展望未来5.2.1 继续加强大运河的保护工作5.2.2 持续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5.2.3 扩大大运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结语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国千年文明的伟大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大运河也面临着水质污染、生态破坏、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

因此,制定一个全面的大运河策划框架变得尤为重要。

本次策划框架的目标与愿景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大运河,增强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并推动大运河旅游业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制定了四个战略规划,包括保护与修复、协调与管理、开发与利用以及推广与宣传。

在保护与修复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大运河水质的治理,修复破损的水道和堤岸,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在协调与管理方面,我们要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设立大运河管理机构,加强沿线城市的统筹规划。

在开发与利用方面,我们要充分挖掘大运河的旅游资源,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区,并发展大运河文化产业。

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探析

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探析

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探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类智慧与劳动创造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探析。

首先,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是保障其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基础。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交通枢纽,承载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文化信息。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大运河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包括对运河沿线古建筑、文物遗址、古地名等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还要加强对运河河道的保护,保持其原始状态,不能因为开发或人为破坏而破坏其原有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其次,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规划。

大运河的保护需要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与合作。

在保护工作中,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明确各方责任与权益,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与政策。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挖掘,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再次,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是保护的重要手段与结果。

大运河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利用与保护的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开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利用,提高大运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最后,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还需要注重传承与教育。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时,需要注重对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对公众的文化教育与传承意识。

可以通过开设文化遗产教育基地、编纂开发相关的教材与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需要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同时注重其利用与传承。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2007-04-21农学论文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摘要: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

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

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关键词: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

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

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一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

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

《马丘比丘宪章》、《内罗比建议》、《华盛顿宪章》等重要文献的制定,表明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实际上已经扩大到整个历史城镇。

遗产保护区域化趋势表现在把自然和文化遗产合二为一。

早在1968年,美国就召开了“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官方公开发表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最早的文件之一。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

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二为一是这一权威公约的突出特点。

公约中有一条“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后来作为“文化景观”单独列入遗产地范畴。

在1984年的世界遗产会议上,人们曾就这个问题做过讨论,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纯粹的自然地已经十分稀少,更多的是在人影响之下的自然地,即人与自然共存的区域,这些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化的遗产保护。

以法国为例,在1983年法国就制定了《建筑和城市遗产保护法》,对包括建筑和城市在内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1993又在该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提出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的概念,对包括建筑群、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在内的区域加以保护。

同时,在我国,运河作为工业文化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产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为此组织了专门的研究(1996),并形成报告提交给ICOMOS. 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作为一种遗产形式正在因为其崇尚的“交流和对话”理念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1993年,西班牙的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1994年,在西班牙政府的帮助下,在马德里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

现在,ICO— MOS下边设有专门的机构CIlC (The ICOMOS Inter— 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负责文化线路类遗产的研究和管理。

遗产廊道主要发展于美国,是一种在遗产保护区域化进程中采取的方法。

该方法在保护中强调遗产的文化意义和自然价值,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并举,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和身心再生、文化旅游及教育多赢的多目标保护规划方法。

二绿色通道与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的出现和绿色通道的发展成熟紧密相关。

绿道在美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其概念由 Whyte于1950年代首先提出,1987年在美国户外空间总统委员会上官方首次使用这一概念。

这一委员会认识到几年之内美国将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心,而远离自然,因此提倡把自然引入城市,以方便市民游憩之用。

保护基金会(The Conservation Fund)在同一年发起了美国绿道计划,现已经发展了或正在修建的绿色通道加起来有600条之多。

不同的研究者对绿色通道的定义不尽相同。

其中Little认为绿色通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廊道。

包括五种基本类型:城市河边绿色通道;以道路为特征的游憩绿色通道;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色通道;风景或历史线路绿色通道;综合的绿色通道系统或网络。

可以认为,绿色通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连接自然保护区、连接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

它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

而 Little绿色通道定义中的第四种主要就是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绿色通道和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线形的文化景观,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共存,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尽管其价值未必能够突出到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因其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体现着一地文化的发展历程而具有文化意义。

一般来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 遗产廊道首先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

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指能够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

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

它又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是一种多目标的保护体系。

一定尺度上的遗产廊道同时也可以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lnfrastructure)。

遗产廊道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线形遗产区域,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教育等生态服务。

这一点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落后、人地关系危机严重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除了像一般的绿道规划那样强调景观生态过程,强调土地覆被、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适宜性等因素以外,更重视的是对文化因素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组织。

就文化因素来讲,它强调对具有历史意义的植被如古树名木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历史气氛的烘托。

三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问题分析——从大运河的保护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目前,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类工程遗产和遗产廊道,大运河的保护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造成大运河保护现状的本质原因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法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次还有一些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在这些法规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

后者针对单体文化遗产,前两者针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

这种体系架构实际上未涉及区域性的遗产保护。

像大运河这样长达上千公里且价值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待显然是不适宜的,更不可能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来对待。

现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正式架构中实际上没有此类遗产的地位。

目前针对大运河的保护仅仅是区段性的,地方政府出于旅游开发的目的,对个别河段进行厂景观整理。

这样的保护,对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若要从根本上保护好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还是需要引入遗产廊道式的区域保护体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改革相关的保护架构,最终实现多目标的多赢保护。

2.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1)以此保扩大量珍贵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或类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是极为丰富的一个种类。

在这些遗产中包括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大运河,更有着像剑门蜀道等为数众多的在地区文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线形文化遗产。

然而大量的对这种线形文化景观的保护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保护这种线形文化景观,就需要建设我国的遗产廊道。

(2)以此建设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在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贫乏的背景下,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正如区域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与高效兼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一样,区域和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取决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和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区域及其城市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 ture’s Services)的基础。

这些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

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

遗产廊道是构成生态基础设施的内容之一,无疑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以此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建设遗产廊道,将使原先零散的文化遗产成为区域性的整体,通过系统的解说、游道组织,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实。

美国很多地方遗产廊道带来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亮点之一。

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必将使得大量的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必将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我国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应如何进行,本文就大运河为实例做简要讨论。

四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简要探讨——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遗产廊道建设的理论基础——大运河的价值认识(1)大运河的文化意义大运河北起中国首都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开凿于中国诸侯割据的公元前 5世纪(春秋未),拓展于中国封建王朝即将走向强盛的7世纪(隋),贯通于少数民族统治的13世纪(元)。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它一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北物资运输通道,并同时作为区域水系骨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该地区形成众多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运河是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录、见证和载体。

其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为构成运河各遗产元素的文化意义,更体现为作为整体的大运河文化线路的文化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