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笔记
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 尺度: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2.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3.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小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的特定栖息地。
5.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6. 密度制约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物因子,比如食物,天敌等。
7. 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生物因子,比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8. 太阳常数: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的所有波长太阳辐射的总能量。
9.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0.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有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1. 广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均较远的现象12. 狭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很低的现象。
13. 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物水平比在温暖环境中高。
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14.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光谱主要由短波(紫外线,波长小于380nm、可见光(波长380-760nm之间)、和红外线(波长大于760nm组成,三者分别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 45% 46%大约辐射能的一半是在可见光谱范围内。
15. 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6.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nn—710 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生态位包括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3.生活型: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
4.生态型: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5.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6.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7.生态文化: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其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
8.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9.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0.群落: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即群落。
一定地段上多种生物组成的集合群。
11.建种群:把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其决定着群落的外貌,而且也控制着群落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的其他组成成分。
12.关键种: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3.优势种:在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生物种。
特征: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
《现代生态学》试题与课堂笔记
考试:现代生态学题量:10题,时长3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姓名:祝小方平安1【多选】生态服务的基本类型有()•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文化服务【参考答案】A,B,C,D2【多选】生物系统过程三要素指()• A.网络关联• B.过程强度• C.反应速率• D.时间动态【参考答案】B,C,D3【判断】气候因子属于非生物因子()• A.正确• B.错误【参考答案】A4【单选】()是图灵提出的一种抽象的计算模型,基本思想是用机器模拟人们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 A.“图灵机”• B.“分形理论”• C.混沌理论• D.“耗散结构理论”【参考答案】A5【判断】大胆假设加上缜密的逻辑思维,就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 A.正确• B.错误【参考答案】B6【单选】“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等级层次上认识研究对象”指生态学认识论原则的()• A.进化观• B.层次观• C.综合观• D.整体观【参考答案】B7【判断】鱼类聚群行为说明了系统的自相似特征()• A.正确• B.错误【参考答案】B8【单选】在我国苔原地带中,典型代表动物是()• A.斑马• B.牛羊• C.驯鹿• D.北极熊【参考答案】C9【多选】生命系统的基本属性有( )• A.维度• B.结构• C.过程• D.功能【参考答案】B,C,D10【判断】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A.正确• B.错误【参考答案】A一、绪论1.主要内容——介绍现代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整体框架、学科分支、前言成果,以及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
——另者还分析交叉问题,包括生态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的交叉。
2.现代生态学:在横向上与多学科交叉;在纵向上与时俱进。
3.知识体系:基础理论、实验生态学、学科方法论。
(1)主要介绍前沿的方向、热点,比如等级层次中的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还有可持续性科学,比如基本人权中的人均排碳,这不仅关于科学研究,还与国家决策、民族复兴相关;(3)人类自然耦合性(coupling of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
生态学笔记李博(完整版)
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境:在内24并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土壤质地:土壤机械成分的组合的不同百分比。
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边缘效应领域:集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
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笔记一
⽣态学基础 总要求: 了解⽣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态学过程,掌握⽣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应⽤⽣态学的观点,指导⼈类的⽣产实践活动,协调⼈与⾃然的关系。
复习考试内容: ⼀、绪论 「要求」 掌握⽣态学的概念及⽣态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态学的发展历史、现代⽣态学的发展趋势、⽣态学的分⽀学科、⽣态学的研究⽅法。
(-)⽣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态学的定义 2.⽣态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态学 (2)种群⽣态学 (3)群落⽣态学 (4)⽣态系统⽣态学 (5)景观⽣态学 (6)全球⽣态学 3.⽣态学分⽀学科 (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 (2)根据⽣物类群分类 (3)根据⽣境类型分类 (4)根据研究⽅法分类 (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 (6)根据应⽤领域分类 (⼆)⽣态学的发展简史 1.⽣态学的萌芽时期 2.⽣态学的建⽴时期 3⽣态学的巩固时期 4.现代⽣态学时期 (三)⽣态学的基本视⾓和研究⽅法 1.基本视⾓ (1)整体观和综合现 (2)层次结构理论 (3)新⽣特性原则 2.研究⽅法 (1)野外调查研究 (2)实验室研究 (3)系统分析和模型 ⼆、⽣物与环境 「要求」 理解⽣物和⽣态因⼦之间的关系;掌握环境和⽣态因⼦的概念以及⽣态因⼦相互作⽤的规律。
(⼀)环境与⽣态因⼦ 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l)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2.⽣态因⼦的概念与分类 (1)⽣态因⼦的概念 (2)根据⽣物类群分类 (3)根据⽣境类型分类 (4)根据研究⽅法分类 (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 (6)根据应⽤领域分类 (⼆)⽣态学的发展简史 1.⽣态学的萌芽时期 2.⽣态学的建⽴时期 3⽣态学的巩固时期 4.现代⽣态学时期 (三)⽣态学的基本视⾓和研究⽅法 1.基本视⾓ (1)整体观和综合现 (2)层次结构理论 (3)新⽣特性原则 2.研究⽅法 (1)野外调查研究 (2)实验室研究 (3)系统分析和模型 3.⽣态因⼦的作⽤规律 (1)综合作⽤ (2)主导因⼦作⽤ (3)直接作⽤和间接作⽤ (4)阶段性作⽤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 (6)限制性作⽤(李⽐希最低率、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物与光因⼦ 1.光照度的⽣态作⽤与⽣物的适应 (1)光照度对⽣物的⽣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影响 (2)⽣物对光照度的适应类型 2.光质的⽣态作⽤与⽣物的适应 (l)⽣理辐射 (2)红外光和紫外光 3.⽇照长度的⽣态作⽤与光周期现象 (1)昼夜节律 (2)光周期现象 (三)⽣物与温度因⼦ 1.温度因⼦的⽣态作⽤ (1)⽣物⽣长 (2)⽣物发育 (3)⽣物的地理分布 (4)有效积温法则 2.节律性变温的⽣态作⽤ (1)温周期现象 (2)物候节律 (3)休眠 3.极端温度的⽣态作⽤ (1)极端低温对⽣物的影响与⽣物的适应 (2)极端⾼温对⽣物的影响与⽣物的适应 (四)⽣物与⽔因⼦ 1.⽔因⼦的⽣态作⽤ (1)⽔是⽣物⽣存的重要条件 (2)⽔对⽣物⽣长发育的影响 (3)⽔对⽣物的分布的影响 2.⽣物对⽔因⼦的适应 (1)植物的适应类型 (2)动物对⽔因⼦的适应 (五)⽣物与⼟壤因⼦ 1.⼟壤的组成及其⽣态意义 (1)⼟壤的组成及特性 (2)⼟壤的类型与分布 2.⼟壤物理性质对⽣物的影响 (1)⼟壤母质对⽣物的影响 (2)⼟壤质地对⽣物的影响 (3)⼟壤结构对⽣物的影响 3.⼟壤化学性质对⽣物的影响 (1)⼟壤酸碱度对⽣物的影响 (2)⼟壤有机质对⽣物的影响 (3)⼟壤中的⽆机元素对⽣物的影响 4.⼟壤⽣物对⽣物的影响 (1)⼟壤微⽣物对⽣物的影响 (2)⼟壤动物对⽣物的影响 (3)植物根系对⽣物的影响 (六)⽣物与⼤⽓因⼦ 1.空⽓主要组成成分对⽣物的影响 (1)氮⽓的⽣态作⽤ (2)氧⽓的⽣态作⽤ (3)⼆氧化碳的⽣态作⽤ 2.风的⽣态作⽤ (1)风的形成和类型 (2)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3)风对⽣物的影响 (4)⽣物对风的适应 3.植被的防风作⽤ (1)植被的防风固沙 (2)农⽥防护林 (七)⽣物与地形因⼦ 1.地形要素的⽣态作⽤ (l)坡向 (2)坡度 (3)坡位 (4)海拔⾼度 2.以地形为主导因素的特殊环境对⽣物的影响 (l)焚风对⽣物的影响 (2)⼭风和⾕风对⽣物的影响 (3)海风和陆民对⽣物的影响 (4)⾼原⽓候对⽣物的影响 (⼋)⽣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 l.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4.⼆微⽣物与植物的关系 5.微⽣物与动物的关系 四、种群⽣态 「要求」 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理解种群数量变动及种内、种间关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了解种群调节的⼏个主要学说。
生态学笔记(终极版)
EcologyA definition of ecologyEc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环境是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的结合体。
EnvironmentAll that surrounds and affects an organism is its environment.Fitness is a measure of the 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to produce viable offspring and contribute to future generations.适合度是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Natural selectionThe individuals in a species which have the highest fitness will contribute disproportionately to the subesequent generations.If fitness differences have a genetic component,then the genetic make-up of the subsequent generations will be altered.This process is known as natural selection or ‘survival of the fittest’.物种中具有最高适合度的个体将会对未来世代做出特别高的贡献。
如果适合度的差别含有遗传的成分,则后代的遗传组成会有改变。
这个过程成为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
AdaptationAny heritable trait possessed by an organism which aids survival or reproduction is an adaptation.(有机体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都是适应。
生态学笔记
生态学笔记第一章生态学是一门科学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
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
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一)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二)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建立时期: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 出版了《草学基础》;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1)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著作与教科书出版。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学生命科学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听课笔记(仁青)●绪论●生态学定义三强调●1.重点强调自然历史和适应性●强调动物的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的群落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生态学●基本原理●系统性原理●稳定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耐受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反馈原理●弹性原理●滞后性原理●转换性原理●尺度原理●发展史●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学派●北欧学派(注重群落分析)●法瑞学派(植物区系学派)●英美学派(动态学派)(植物群落的演替、创建顶级学说)●苏联学派(地植物学)(注重建群种、优势种,建立植被等级分类系统,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植被制图,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自然选择、●第一章●环境●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它们生存的各种因素总和●大环境●地区、地球和宇宙环境。
决定大的生物群落的类型。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生态因子●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及其他相关生物●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性质●综合性●非等价性(有主导因子)●时间限制性(主导因子会改变)●不可替代性●互补性●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合)●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长、发育、繁殖、分布、自然选择、行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营造或改变小环境●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适应●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或扩散的的因素,叫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定律: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耐受限度●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中考生物生态学知识点梳理
中考生物生态学知识点梳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分支,它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生态学常常作为中考生物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本文将对中考生物生态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生态系统及其要素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以及它们所居住的地理区域等。
2. 生态系统的要素:a. 生物要素: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b. 非生物要素:指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组成,包括水、土壤、空气等。
3. 生态系统的层次:a. 物种层次:由相同物种个体组成的种群。
b. 种群层次: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同一物种的生物个体总和。
c. 群落层次:由多个种类生物组成的一个生态类群。
d. 生态系统层次:由多个群落组成的地理区域。
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 生物多样性: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差异和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2.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能量在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最终以热能流失。
3.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方式进行持续循环,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稳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维持一定的稳态平衡,即生物种群和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
三、生态环境与生物适应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生物种群有着重要影响,包括水、温度、光照、气候等因素。
2. 生物适应:生物通过遗传和进化等方式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动物的迁徙、植物的适应性形态等。
四、生态问题与保护1. 生态问题: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或过度开发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生物种群减少等。
2. 生态保护: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生态农业、节约能源等。
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生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它和周围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
生命的起源:46亿年前:地球约形成。
35亿年以前:在还原性大气形成的各种有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聚越多,有的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化合物,最后形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这就是生命的开始;最初的生命是靠化学反应得到发生和发展,故称为化学进化阶段。
约在30亿年之前:就已形成光合自养生物。
约在4亿年前:绿色植物登陆成功。
生态学(ecology):1866年E.Haeckel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
分别从组织水平、分类学类群、生境类别和性质划分以及边缘学科。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实际就已在从事生态学工作。
早在公元前1200年,我国《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176种木本植物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
没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法瑞学派常被称为植物区系学派1935年后,北欧学派与本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有人称之为动态学派;苏联学派作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统称为“地植物学”。
20世纪50- 60年代,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时期。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这些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从而使生态学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
生态学考试笔记讲解
生态学考试笔记2009-09-03 00:15:4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4.生态因子: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5.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之一。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交合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的规律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以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从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的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主要要低温限制;荒漠地带物种稀少主要受干旱的影响。
当温度恶劣变化时,会导致生物死亡或停止生殖。
随着自然的季节性变化,会导致动物的迁徙,脱毛脱羽,动植物的休眠等。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生态学笔记整理
《基础生态学》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为:①个体生态学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阶段性作用;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注意看下这节P20)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①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等。
②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③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④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及番薯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鼬,水貂,刺猬,田鼠,雉)短日照动物(羊,鹿,麝)②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如梨小食心虫。
生态学笔记(整理打印版)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了解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
1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4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①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②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③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④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和优化⑤建设生态农业⑥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第二章系统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组成与功能、稳定机制、开放程度、生产力、能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及系统服从规律、运行目标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系统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系统的结构(1)系统的边界:它是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
(2)系统的层次:系统不但由多个组分构成,而且常常由不同的层次构成。
(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
5、系统有哪些功能特点?答: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作系统的整合特性。
系统的高可靠性质是低可靠原件所没有的。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反映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而且反映出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
这种新效应可能加强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如:狼群捕猎的例子。
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减弱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如:蜂窝中只能有一个蜂王的例子。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下面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
1.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包括生物群体、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
2. 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物种的竞争、合作和捕食关系。
非生物因素有气候、土壤、水分和光照等。
3. 生态位
-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环境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
包括物种的生活方式、生境利用和资源利用等。
4. 群落生态学
- 群落生态学研究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点共同生活的群落,并研
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5. 能量流动
-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它起源
于太阳能的输入,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在生物之间流动。
6. 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
的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7. 生态承载力
-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支持的生物种群数
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最大值。
它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种群交互作用的限制。
8. 生态危机
-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物种的存活和生活质量。
解决生态危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以上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笔记生态学,听起来好像是那种高深莫测、充满了复杂术语和理论的学科。
但当我真正深入学习之后,才发现它其实就像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周围世界的种种奇妙和有趣。
先来说说我在公园里的一次观察经历吧。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到附近的公园去放松一下,顺便也看看能不能从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中发现一些基础生态学的奥秘。
一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
草地上的草儿们长得参差不齐,有的高高瘦瘦,像是在努力展示自己的挺拔身姿;有的则矮矮胖胖,看起来憨态可掬。
我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这些小草。
发现它们的叶片有的宽,有的窄;颜色也不尽相同,有的深绿,有的浅绿。
我想,这大概就是它们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吧。
草地上还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别提多好看了。
那些小小的花瓣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有的花瓣边缘带着细微的褶皱,就像姑娘裙摆上的花边;有的花瓣则光滑平整,摸起来滑溜溜的。
我注意到,有些花朵吸引了好多蜜蜂和蝴蝶。
蜜蜂们在花丛中忙碌地穿梭着,它们的小翅膀扇动得飞快,发出嗡嗡的声音。
蝴蝶呢,则优雅地在花朵间翩翩起舞,一会儿落在这朵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上。
我在想,它们是不是在进行一场选美比赛,比一比谁能找到最甜美的花蜜。
再往前走,是一个小池塘。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那些小鱼可机灵了,它们一会儿聚在一起,像是在开会商量着什么;一会儿又四散开来,快速地游向远处。
我发现有些小鱼身上有着漂亮的条纹,有的则是单一的颜色。
池塘边还趴着几只青蛙,它们鼓着大大的眼睛,静静地等待着猎物。
突然,一只青蛙猛地伸出舌头,一下子就抓住了一只小飞虫,然后满足地吞咽下去。
我忍不住笑了,心想这青蛙可真是个厉害的猎手。
池塘里还有不少的水草,它们随着水流轻轻摇曳,仿佛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有的水草长长的,像绿色的丝带;有的则是短短的,像一个个小绒球。
在水草之间,还能看到一些小小的螺蛳,它们缓慢地移动着,身后留下一道细细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考试笔记2009-09-03 00:15:4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4.生态因子: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5.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之一。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交合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的规律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以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从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的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主要要低温限制;荒漠地带物种稀少主要受干旱的影响。
当温度恶劣变化时,会导致生物死亡或停止生殖。
随着自然的季节性变化,会导致动物的迁徙,脱毛脱羽,动植物的休眠等。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因此,在不同环境中,生物会产不同的适应性变异。
例如,高山低氧是哺乳类生存的限制因子,美洲麝鼠从海平面4000m海拔连续分布形成10个亚种,他们的血液氧结合能力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即对低氧环境产生了质应性的遗传变异。
②生物对环境的反应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如荒地上培育起树林,树林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保持水分,降低风速,形成新的小气候环境,树林的凋落物作为绝热层,可防止土壤冻结。
又如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动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加入土壤,使土壤养分发生很大变化。
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8.协同进化: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他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二个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称~。
9.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歪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注意: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补偿作用。
10.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征程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1.限制因子:当接近或超出某种生物的耐变性极限而阻止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称~。
12.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o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3.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
14.Homeostasls(内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
15.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16.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
17.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
18.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例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19.冻害:当温度低于-10C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
冷害:指喜温度在00C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性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
20.驯化:acclimation: 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度环境中高。
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
如果在自然界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
21、阿伦定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趋势。
22.shuvering thermogenesis: High frequency,uncoordinated contractions of opposing skeletal musdes.23.Nonshuvering thermogenesis: Elevated metabolie rate in many tissness heat,especially in brownfat.24.陆地植物的水平衡:陆地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分为三大类: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1)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忍受长时间缺水,但抗滞性很强,根部通过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以保证跟的供氧。
(2)中生植物:大多数农作物,森林树种,由于环境中水分减少,而逐步形成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
(3)旱生植物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力极强。
少浆液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时特点表现为叶面积缩小,以减少蒸腾量,有的植物叶片季度退化或针刺状,如刺石竹,以绿色茎进行光合作用。
叶片结构有各种改变,气孔多下陷,以减少水分的蒸腾。
同时发展了极发达的根系,可以深的地下吸水。
在少浆液的植物中,由于细胞内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使胞内渗透压高,能使根从含水量很少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在多浆液的旱生植物中,根茎叶薄壁组织逐渐变为储水组织,成为肉质性器官。
25.水生植物的水平衡:对很多水生植物来说,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功能。
不同物种对盐度的敏感性差异很大,能耐受高盐度的植物,是由于它们的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适宜物质,如氨基酸,某些多糖类,一些甲基胺类。
这些物质增加了渗透压,对细胞中酶系统不产生影响,生长在沿海沼泽地的红树林能耐受高盐浓度,是由于这类植物的跟和叶子中有高浓度的脯氨酸,山梨醇等,增加了它们的渗透压。
除此之外,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的表面,很多植物的根排除盐,明显地依赖于半渗透膜阻止盐进入。
红树林进一步降低盐负荷是通过降低叶子的氺蒸腾作用。
水体中的氧浓度大大低于空气中的氧浓度,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
26.水生动物对水的适应:(1)水平衡:1)淡水鱼类:大量水流流过鳃,水通过鳃和口咽腔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和尿可排出体外。
进入体内的多余水,通过鱼的肾排出的低浓度尿,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淡水硬骨鱼的肾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般无膀胱或很小。
鳃能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盐离子,保证体内钠离子平衡。
2)海洋鱼类;他们通过经常吞海水补偿水分,同时排尿少,因而它的肾小球退化,排出极少的低渗尿,随吞海水进入体内的多余的盐靠鳃排出体外。
3) 干盐性洄游鱼类:依靠肾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打,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又大量吞水以补充水。
盐的代谢依靠鳃调节,在海水中鳃排出盐,淡水中鳃摄取盐。
(2)对水密度的适应:上层水中,鱼鳔充气多,使鱼身体密度小,利于漂浮;下层水中,鱼鳔充气少,身体密度大,深海鱼皮肤和组织通透性大,骨骼和肌肉不发达。
(3)对低氧的适应;增加流过鳃的水体积。
27.陆生植物水平衡:得水的途径可以通过直接饮水,或从食物中得到水,各种物质氧化产生的代谢水也是重要的获水途径,这对荒漠中或缺水环境中的动物是重要的水源。
当能得到水时,它们都取得大量水,储存并保存着。
减少失水的途径很多。
首先是减少蒸发失水。
随着动物呼吸,大量的水分在呼吸系统潮湿的交换表面上丢失。
大多数陆生动物呼吸水分的回收包含了逆流交换机制。
栖息在干燥环境中的节肢动物体表厚厚的角质层及其上面的膜,以及爬行动物体表的磷片都阻碍体表水的蒸发。
减少排泄失水中,哺乳动物肾的保水能力代表了另一种陆地适应性。
鸟类、爬行类的大肠和泄殖腔以及昆虫的直肠腺具有重吸水作用。
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表现了陆地适应性。
动物通过行为变化适应干旱环境。
28.种群population :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9.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个体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成,形态、发育可预测,包括哺乳类、鸟类、昆虫、两栖纲。
30.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受精卵先发育为构件,再发育为更多构件,形态、发育不可预测,包括植物、水螅、海绵。
31.无性分株:构建生物个体连接部分死亡后形成的个体集合。
3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数量、分布以及种类与其栖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33.种群的分布类型:(1)均匀分布。
(2)随机分布。
(3)成群分布。
图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34.种群统计学:是指对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研究。
35.内禀增长率:当环境无限制(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能达到最大增长率。
36.种群增长模型:(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资源不受限制.N t =Nλt lgNt=lgN0 +tlgλy =a+bx注:在开始时刻,种类数量为N0经过一代繁殖时,N1=Nλ,λ:种群限增长率图:λ>1时λ=1时0<λ<1时λ=0时种群上升种群稳定种群下降雌体无繁殖(2)与种群密度无关的连续增长模型:有世代重叠(种群中存在不通年龄的个体)、资源不受限制。
马尔摩斯方程dN/dT=(b-d)N=rN Nt=Ne rt lgNt=lgN0 +tlg e r;r为瞬时增长率图:r>0时r=0时r<0时种群上升种群稳定种群下降(3)与种群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S”模型:受自身密度影响,连续增长模型。
逻辑斯蒂方程:dN/dt=rN(1-N/K) Nt=K/(1+e a-rt)Ln(K/N-1)=a-rt K=[2N1N2N3-N22(N1+N3)]/(N1N3-N22)r:种群增长率注:密度对r的作用有一个时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