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集锦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
山东王宪德
如果仅仅是验证课本上的实验,总感觉到没有新鲜感。

但是在探究中有许多改进甚至创新实验却让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在快乐中掌握了新方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分享一些二氧化碳的改进实验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吧!
1. 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

在一个大烧杯里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如图1所示),红
色气球内充有CO2,蓝色气球内充有空气,两只气球在杯底。

将一
瓶CO2气体缓缓地倾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的一只气球竟浮起
来,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会上浮,十分有趣。


你想一想,什么颜色的气球会浮起来了,原因是什么?
2. 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

如图3,在燃烧杯中放入梯形铁皮架,往两个阶
梯上固定两根小蜡烛,将蜡烛点燃,然后将二氧化碳
气体沿着漏斗或硬纸板往烧杯慢慢地倾倒下去,发现
处于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继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后,
上面的蜡烛也接着熄灭,现象十分明显。

使用漏斗或
硬纸板,能很好地防止二氧化碳气体刚倒出来就扩散
开,而先接触到上面的蜡烛,使上面的蜡烛先熄灭的
尴尬局面。

3.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找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在烧杯内壁上滴加澄清的石灰水(大小适合而不至于烧杯倒扣时流下),然后点燃一根蜡烛,将烧杯倒扣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4),发现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现象较为明显。

图4 图3
图1。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改进——阶梯蜡烛演示器的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改进——阶梯蜡烛演示器的设计

第31卷43实验改进“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改进——阶梯蜡烛演示器的设计新疆建设兵团第五师83团第一中学(833303)党全云1设计思路人教版9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主要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是其中重点之一。

教材中把高低不同的蜡烛用铁丝固定放在大烧杯中,如果集气瓶彳顷倒气体的角度不对,或倒入二氧化碳的速度不当,都会导致这个实验失败,目前针对这个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有众多教师从实验的一体化、微量型、组合型等不同的角度设计和改进了此实验。

笔者尝试设计了“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改进装置(见图1),此装置的优点在于从一侧倾倒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流经的通道与燃着的蜡烛分开,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且实验成功率高。

图1实验装置2设计目的为解决教材实验中可能岀现彳顷倒二氧化碳时上层蜡烛先熄灭的缺陷,考虑将二氧化碳流经的通道与右边燃着的蜡烛俪,二氧化碳由底部上升,底层蜡烛先熄灭,依次第二层蜡烛熄灭,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最后用一个玻璃片盖在容器上方,第三层的蜡烛熄灭,进一步验证燃烧的条件,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几个重要的实验在同一容器内一气呵成的完成,解决了反应不连续性等问题。

3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3.1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

(2)将三段蜡烛点燃,分别放在三层阶梯上。

从容器左侧口倾倒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蜡烛先由底层往上依次熄灭。

(3)在容器上方盖上玻璃片,最上层的蜡烛熄灭,进一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3.2注意事项放置在最上层的蜡烛不宜太长,不能影响盖玻璃片。

实验装置制作材料的选择及组装方式应考虑装置微型化设计,从而节约药品,节省实验时间。

4实验创新点笔者设计的阶梯蜡烛演示装置在相对密闭的长方体容器中装有三层阶梯,利用内部的凹槽,从背对阶梯的TW顷倒二氧化碳气体时,与右边燃着的阶梯蜡昨离。

二氧化碳气体先从最左边凹槽流入到达装置底部,再由底部不断填充整个装置。

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检验实验分析及改进方略

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检验实验分析及改进方略

第5期2020年10月No.5 October,2020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检验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分组实验的8个实验之一[1],也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在学习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检验实验时,学生对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气体除杂和性质探究等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检验实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七单元讲解的氢气制取和收集内容与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有相似之处,因此,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课本内容安排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教师通常会以氧气的制取为例来分析二氧化碳的制取,按照原理分析、装置选择、实验步骤、性质探究的顺序进行,但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实验方案也会有一定的区别,不能直接照搬。

教材旨在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装置和性质有简单、系统的理解,书本呈现的方案在现实教学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将对书本实验设计及有关改进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并设计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优化方案。

1 教材实验及其改进方案分析1.1 教材方案分析教材中提出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有如下两种:a 、b 装置都是最简单典型的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见图1),从装置器材角度研究,其具有简便的优点,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还存在如下局限性:两装置皆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当锥形瓶中液体过多时不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导出,也会影响新加入锥形瓶中稀盐酸的质量浓度,从而影响二氧化碳产生的速度,甚至可能导致一部分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或是橡胶塞被气压挤开,埋下安全隐患。

b 装置由于仪器限制无法在制取过程中及时添加药品,无法满足制取大量二氧化碳的需求。

教材将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检验分为两个课题,实验也分为两个部分,导致实验不连贯,耗时太长,不利于课堂操作[2]。

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检验教学时,教师需提前制取二氧化碳后转移至演示教室,且按教材设计,对二氧化碳的量和份数有一定要求,在部分性质检验实验里有一定的操作技巧但教材未详细说明,这些综合因素将会造成如下问题:(1)只注重让学生学习最简单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和收集方法,却忽略了除杂过程;(2)未对利用实验室原理制得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混合气体进行除杂处理,从而造成对性质检验实验结果的错误判断;(3)未实现二氧化碳的现制现用,在出现连排课时制取时间紧张,且在运输途中容易逸散,不便于开展多班级教学[3];(4)需要的二氧化碳量不容易掌握,容易因二氧化碳不足导致实验失败;(5)性质检验实验分步较繁琐,且部分实验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成功,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和对实验现象及结论进行分析的难度。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集锦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集锦

对“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改进如图:(一)制作材料喝水用的薄塑料瓶两个(带盖),废旧的自行车气门(两个),胶皮管10cm,止水夹一个(可不用)。

(二)制作方法1、用打孔器在饮料瓶盖上打孔。

2、然后固定好气门。

3、用胶管连接两个气门。

(三)使用方法1、准备一瓶凉一些蒸馏水,盖好瓶盖。

2、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盖好瓶盖。

3、将有水的瓶子放上面,用手挤压瓶子,水进入另一瓶,然后振荡有二氧化碳的瓶子,再挤压有水的瓶子,反复几次,可见瓶子变瘪了。

4、为了说明问题,可以用空气作对比实验。

(四)其他用途1、上述实验的水可用于和石灰水反应、与石蕊试液反应,效果良好,同时可用蒸馏水作对及实验,现象明显。

2、该装置可用于其他气体溶解性对比。

3、该装置可用于比较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

使用时溶液大约用10mL就可以,效果明显。

(五)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易于操作,使用安全,不易损坏,造价低廉,替代品多,可大可小,有利于环保,可用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验证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改进实验塑料制成的饮料瓶在我们初中化学实验中常有“不俗”的表现,例如可作实验容器(能截开用),可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可用来制作简易净水器,可用于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的反应(碳酸饮料)及有机化合物(塑料)等,相信开动脑筋仔细想想,应该还能想出不少,完全可以形成一个饮料瓶教具系列。

以下就是利用饮料瓶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三则化学实验加以改进的情况:一、第六单元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课题中有“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使高低不同的蜡烛熄灭”这样一个实验,实际操作中用集满二氧化碳的大容量集气瓶向杯中倾倒时,常出现两支蜡烛都不熄灭或高的先灭等现象,标志着实验失败了,还要重来。

对此我想可以用稍大一些的(如250 mL以上的)饮料瓶来代替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并倾倒,效果一般很不错,原因有二:1、饮料瓶各种容量规格的都好找到,一般都较大,能收集足够多的二氧化碳;2、饮料瓶的瓶口比集气瓶的要小很多,便于集中倾倒,能有效防止二氧化碳四处扩散。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案例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案例
课程篇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改进案例
刘朝文 (思南县思林初级民族中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 1 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 度的随机性;
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 3《二氧化碳
2.实验流程更为简便,易于师生操作,既减少了折纸花和保
和一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实验 6-5】及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 存、烘干纸花的麻烦,也免去了那些担心不会折纸花的教师的担忧。
红色,第 2 支为紫色,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同时,也与水发生了 有),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直接喷在石蕊试纸上,并观察有
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什么现象发生。
CO2+H2O=H2CO3
由于石蕊试纸颜色没有变化,从而得出,使紫色石蕊变红的
2.第 4 支试管加热后与第 2 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一样,同为 不是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不是水,而是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即
液,(注:取【实验 6-4】中塑料瓶中的溶液,即为溶有二氧化碳的 即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为水和二氧化碳,并且二氧化碳呈气
水溶液)然后分别向 4 支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并观察 体从溶液中逸出。
比较溶液颜色的变化。
H2CO3=H2O+CO2
将第 4 支试管稍稍加热一会儿,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改进后的缺点:
1
2
3
4
将第 4 支试管加热
现象
分析
该改进实验不能证明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的石 蕊变红色。
应对该缺点的改进方法: 方法一:可以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下去思考,作课外实验
现象及结果分析:
探究。
1.第 3 支和第 4 支试管加热前与第 1 支试管中溶液颜色都为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运用及改进案例分析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运用及改进案例分析

方法探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运用及改进案例分析文|项鑫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是备受关注的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具象化,从而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学习需要具备的思维有所了解。

二氧化碳的实验制取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基础实验之一,明确此实验的具体过程并对实验的运用进行研究,同时思考实验开展的具体改进措施,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有显著价值。

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一)实验原理与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方法,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试管、烧杯、塑料膜、橡皮筋、温度计、蜡烛、二氧化碳发生装置、pH试纸等。

(三)实验步骤与操作1.准备实验材料与设备:(1)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反应过程。

(2)用塑料膜包裹试管口,用橡皮筋固定,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口附近。

(3)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试管,记录温度变化。

(4)将二氧化碳通入烧杯的水中,观察pH试纸的变化。

(5)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现场。

2.实验操作:(1)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反应过程。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此时会看到石灰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并产生剧烈反应。

反应结束后,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

(2)用塑料膜包裹试管口,用橡皮筋固定,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口附近。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气体泄漏,同时监测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试管,记录温度变化。

加热过程中,注意调整蜡烛的位置和火焰大小,保持试管内的液体均匀受热。

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记录下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数据。

(4)将二氧化碳通入烧杯的水中,观察pH试纸的变化,并记录下pH。

二氧化碳实验改进

二氧化碳实验改进

稀盐酸 大理石 稀醋酸 蒸馏水 石蕊试纸 蜡烛 肥皂水(水+洗洁精+甘油)
5
实验步骤与展示
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向广口瓶中加入大理石,针筒中加入稀盐酸。 3、打开活塞,用导管吹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的升降情况。 4、当肥皂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一小瓶二氧化碳。
5、点燃小烧杯中的短蜡烛,将导管伸入小烧杯口,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若不能熄灭,可直接向其中倾倒小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实验背景与目的 实验对比与分析 实验步骤与展示 实验性质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实验,让学 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并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 并能总结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2、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通过微型化实验,增强学生节约环保的意识;激发学生 对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意识和能力。
2
实验对比与分析
不易控制反应 1
4 现象不明显
药品用量较多 2
教材 的
不足
5 药品用量较多
需提前制CO2 3
6
操作复杂
3
实验对比与分析
便于控制反应 1
4
趣味化
现象明显
药品用量少 2

实验
5 药品用量少
CO2现制现用 3
6 对比性强、
操作简单
4
实验器材与药品
注射器 输液管 广口瓶 小烧杯 小塑料瓶 小药瓶(或果冻盒)
7
我认为,不能为了创新而去创新。实验创新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大多数学生能动手爱动手想 动手,在动手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潜能,并且能勇于探索未知 的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爱生活爱创造的人。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析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方法繁琐、实验效果不理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二、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1.实验改进案例一: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传统的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中,一般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但是,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石灰水容易变质、实验现象不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对实验进行改进。

具体来说,可以将一根导管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另一根导管插入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然后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同时,将二氧化碳通入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观察试液颜色的变化。

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实验创新案例二: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传统的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中,一般是将金属钠直接放入水中,观察反应现象。

但是,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对实验进行创新。

具体来说,可以将金属钠放入一个封口的塑料袋中,加入一些水,然后将塑料袋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如塑料杯),观察反应现象。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避免意外发生,还可以观察到钠在水中的形态变化和反应过程。

3.实验教学建议为了更好地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其次,教师应不断改进和创新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和安全性;最后,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践。

三、案例分析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改进和创新之处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繁琐步骤;其次,创新后的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最后,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和改进创新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关于二氧化碳实验的一点改进

关于二氧化碳实验的一点改进

关于二氧化碳实验的一点改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很清楚实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可是,由于各种外界条件的不满足,我经常是无可奈何的放弃了实验:演示实验成了“板演”实验,学生实验成了学生实验习题练习。

听了周叶虹教授的讲座,我才明白,不做实验,是我不够努力而已。

我现在想说的是周教授讲到的一个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课例。

课例中的老师没有带着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而是带了一瓶雪碧走进课堂。

带着饮料进课堂,第一眼就给学生一定的新奇感。

老师当场打开雪碧瓶,倒出一杯雪碧给学生品尝,学生确定就是雪碧。

老师用多媒体播放出雪碧商标中的成分,提示出第一种成份就是“碳酸水”。

老师把瓶塞改成单孔胶塞,把气体导出后就可以做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了。

这是周老师讲到的一个课例。

我想我也可以把这种方法引入到我的教学中。

雪碧打开后多几个同学品尝一下,让他们确定的确是雪碧。

然后再用课例同样的方法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并进一步改进,导管加上止水夹,不用时加紧,防止气体过量逸散。

需要时打开止水夹,并摇动雪碧瓶,摇动就会有足够的二氧化碳从导管导出。

雪碧已经倒出来给学生品尝了一部分,也不易因摇动而使液体进入导管。

而且,正式实验前告诉学生,剩余的雪碧奖励课上表现积极的学生,让一些同学可以品尝到实验后的雪碧味道会有什么变化,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并非在意那么一点饮料,而这种情况下的饮料给学生的远非解馋解渴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种求知欲望的满足。

这样绝对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我想,即使学校条件差,我也可以为我的学生买一瓶雪碧来喝吧?何况,还不是仅仅喝那么简单,通过一瓶雪碧的带给学生的实验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印象特别深刻。

估计以后每次喝到雪碧都会想到我们的实验吧?。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创新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创新
5、从试剂加入口向滴管内加入澄清石灰水,可以检 验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 。
6、取下输液瓶瓶塞,插入燃烧在火柴,火柴熄灭。
五、实验结论: ①通过石蕊试纸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是酸性 氧化物;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2HCl(稀) ==CaCl2+CO2↑+H2O Ca(OH)2 +CO2 ==CaCO3↓பைடு நூலகம்H2O H2O +CO2 ==H2CO3
一、改进实验目的:
1、从解决农村学校缺少实验器材的无法完成有关的演示实验 和学生实验的实际出发,进而就地取材来圆满的完成我们的化学教 学。
2、使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简单化便于操作。同时可以进行 部分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 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实验仪器及药品: 输液瓶(小)、注射器、铁架台、 输液管、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紫色石蕊试液、火柴。
4、还可以用来验证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性质的演示实验 形成喷泉。
5、装置材料简单易得,不易损坏。节约药品。 6、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实验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培养 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和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六、实验装置改进的意义:
1、使用该实验装置制取CO2的操作简便可行,特别是解决 了CO2的制取和性质检验可以同时进行的实验探究问题。
2、便于控制CO2的生成量。并能做到象“启普发生器”那 样,按需要添加药品(液体)。
3、该实验装置实用范围广,可以用来制取O2、H2以及H2O2 溶液制取O2中催化剂的探究实验。

对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实验的改进

对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实验的改进

对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实验的改进九、一焦杨二氧化碳的制取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然后探究它的性质。

一般的实验都分为两部分──制取和检验。

制取的装置如右图。

收集之后在来检验性质,主要方法有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可燃性,用高矮不一的蜡烛检验其密度大小,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能否与之反应,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其能否溶于水,生成了什么物质,及该物质的酸碱性。

但上面的实验有两点不足:①实验不连贯,耗时太长,不利于课堂操作:②反应物混在一起不便于分离回收。

针对这两点,改进实验如下图。

滤网不仅可以将大理石与稀盐酸分开,也可以使大理石与稀盐酸的接触面增加,使得反应更充分。

有利于节省药品,导管将生成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使气体与溶液反应,多余的气体将从较短导管紫色石蕊溶液,与其反应;超出的气体又被导入烧杯底部,观察蜡烛变化便可得知其密度大小和可燃性。

此改进实验将传统分散的实验综合了,克服了以前实验存在的不足,成为了一个连贯,快捷,方便的实验。

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归纳和器具的整理清洗都有帮助。

对“水的电解”实验的改进九、一焦杨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可以使我们了解水的组成。

教材上水的电解实验装置简单且不便操作,实验误差较大,主要原因是:①试管无法固定;②要加入适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而这两种物质都有一定得腐蚀性;③水槽中大量的水会溶解一定量的氧气,使误差增大;④学生电源操作太繁杂;⑤不好做氢气的验纯实验。

为此,“水的电解”实验可做如下改进,如右图。

操作:①通过推拉注射器把配置好的稀硫酸注满两注射器筒,锁住两导管;②插好电源,夹到相应电极上;③约2分钟后,现象2:1呈现;④约5分钟电解完毕,撤离电源;⑤打开量少的气体开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推动注射器,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⑥拉动注射器复原,锁住开关;⑦打开量多的气体开关,推动注射器,同时把导管移到酒精灯火焰处点燃,可看到淡蓝色火焰,说明该气体是氢气(注意要留约25 ml该气体);⑧取一根小试管(约15 ml),推动注射器,同时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验纯,会发出轻微的噗声;⑨拉动注射器,使空气与氢气(1:1)混合,再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验纯,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化学创新实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化学创新实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化学创新实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二、实验目的在初中化学中CO2的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同学们对它的认识仅仅是知道它是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气体,空气中含CO2,常温下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对于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就比较陌生了,或者说是很感性的一种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从实验中体会CO2的其他性质,并且培养其探究的习惯,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故对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两个实验(倾倒二氧化碳灭火和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类似于醋酸的物质)做了一些创新改进。

因为我在使用新教材的实际中,体会到新教材的这两个实验有他们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倾倒二氧化碳时,稍不留心就会出现上面的蜡烛先熄灭的尴尬场面,另外,一位教师要是上几个平行班的课,需要带很多瓶的二氧化碳,集气瓶都是玻璃的,容易出现危险,而且密闭不好时还会使二氧化碳逸散,而导致CO2浓度变小,造成实验失败的后果。

而且用药品也多。

为了弥补教材上的不足,我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如下的创新设计。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仪器:铁架台大试管普通漏斗滤网导管多功能瓶U形管橡皮塞乳胶管烧杯蜡烛铁片小矿泉水瓶试剂: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干燥蓝色石蕊试纸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滤网不仅可以将大理石与稀盐酸分开,也可以使大理石与稀盐酸的接触面增加,使得反应更充分,有利于节省药品。

导管将生成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使气体与溶液反应,多余的气体将从较短导管进入装水的塑料瓶内,超出的气体又被导入U 形管,通过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的不同变色情况,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最后大量气体导入烧杯底部,观察蜡烛变化便可得知其密度大小和可燃性。

五.实验操作部分1、按如图事先组装好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大试管中加入适量大理石,然后向漏斗中加入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3、使气体依次通过实验仪器,观察现象。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中实验的改进与应用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中实验的改进与应用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中实验的改进与应用吴玉芬关键词:二氧化碳,改进实验,简易,微型,多种应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实验质量,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替代的化学试剂,培养学生资源利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为了使实验过程更简洁,实验效果更明显,操作过程更简便,我们应当尝试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内容,包含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能与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碱溶液的反应。

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些反应能发生,学会书写正确的反应方程式,还要学会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些反应的发生,通过实验证明反应之间的区别。

气体与溶液的反应通常采用试管实验,用导管将气体通入盛有溶液的试管中。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反应有变浑浊的现象,不需要另外验证。

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需要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针对探究这两个反应的实验的改进,笔者做了尝试与探索。

一、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的改进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为了排除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产生的干扰,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验证生成碳酸盐: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加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二是选择合适的装置做对比实验,比较一定体积二氧化碳分别被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气压的变化。

目前经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组典型的对比实验装置(图1),A组中观察到插入NaOH溶液的试管中液面比水中的高,B中观察到放NaOH溶液的瓶中的气球比放水中的膨胀得大,C中观察到放NaOH溶液的塑料瓶比放水的瘪得多,D中观察到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中倒吸入的水比加水的多,通过观察到的现象都能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几点尝试与反思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几点尝试与反思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几点尝试与反思摘要: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操作感受,总结并部分创新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实验方法、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方法、二氧化碳灭烛实验、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等),这些方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关键词: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密度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一、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实验方法经过悉心思考我对此实验加以改进:1.利用托盘天平。

改进方法:去掉托盘减小重量,把烧杯换成较大的纸杯,把纸杯放到托架上(以上方法增强了天平的灵敏度),调节天平平衡。

再把托盘天平的指针和分度盘投影到屏幕上放大,把事先已收集满的一矿泉水瓶二氧化碳倒入其中的一个纸杯,在实际课堂上效果很明显。

2.取一个吹足气的小气球,放在大烧杯或小桶里,通入足够浓度的二氧化碳。

一会儿,小气球就乖乖上浮,悬在烧杯中央。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使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且气球内空气的重量和气球的重量,等于气球在二氧化碳气体中所受的浮力,所以气球能上浮且悬在烧杯中央。

这种方法还需要我们把物理、化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3.将两个收集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都是125ml)瓶口分别朝下、朝上同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敞口放置20秒后,把燃着的蜡烛分别伸入瓶中,观察。

此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此时马上追问: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该怎么放置?有了以上的切身体会,学生自然明白应该正放。

教师还可以继续介绍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如菜窖、溶洞等,二氧化碳的浓度往往较大,进入之前要先做灯火实验检验。

二、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方法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

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用比较软的塑料瓶,否则就看不出明显的现象,同时也说明了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大。

三、二氧化碳灭烛实验经过实践证明,这个实验成功率较低,经常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两个蜡烛都不熄灭;二是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三是两个蜡烛同时熄灭。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六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六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六作者:郭素珍苗永涛王用心来源:《中学生数理化·自主招生》2020年第04期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是中学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为了弥补教材实验的不足,在《数理化》2016年第5期中,资鱼叶设计了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将多个实验合并,实验过程一气呵成,让大家更加系统和完整地认识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但笔者发现此装置缺少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装置和溶解性验证的装置。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实验装置再次进行改进,设计出一套更加完善的实验装置,可以更全面地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实验改进1.实验用品。

(l)药品: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蜡烛、火柴。

(2)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球形干燥管、集气瓶、烧杯、镊子、三通管、20 mL注射器(一支)、双孑L橡皮塞(2个)、单孔橡皮塞(1个)、若干玻璃管和胶皮管、止水夹。

2.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如图l所示。

3.实验步骤和现象。

(1)连接装置:按图示将装置连接好。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打开止水夹1、2,用止水夹夹紧集气瓶后部的胶皮管,往长颈漏斗中注水,待水淹没长颈漏斗下端时,向外拉注射器,若长颈漏斗下端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装药品:向锥形瓶中加入8-9粒石灰石,用注射器抽取10 mL蒸馏水,在球形干燥管中滴加1-2 mL澄清石灰水,在集气瓶中放人准备好的蓝色石蕊试纸(用水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上书写“CO2”),将所有仪器按照图示连接好。

(4)开始实验:打开止水夹1,关闭止水夹2,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我们会看到锥形瓶中有气泡产生,球形干燥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集气瓶中书写“CO2”部分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而其他地方仍然是蓝色(证明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烧杯中的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改进实验

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改进实验

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改进实验
一、
二、
三、实验目的:初中化学人教版第六章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验证非常关键,也是实验教学,
中考实验的重点之一,课堂上时间紧,课容量大,倾倒二氧化碳实验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失败,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实验演示慌忙,不便于携带,对比性不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设计了两个小实验来改进,易于操作,时间短,效果良好。

四、实验仪器及试剂
1000mL烧杯一个,蜡烛2支,大集气瓶(装满CO2)一个,软塑料瓶(装满CO2)一个,玻璃棒一支,注射器5mL,火柴,醋酸,水
五、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六、实验操作
图一将盛满CO2的塑料瓶如图倾倒,发现低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实验证明了CO2的有关性质。

图二如图组装,实验前先充满CO2,先向最上边的试纸喷醋酸,发现变为红色,说明酸使石蕊变红。

再向离塞子最近的试纸喷水不变色。

瓶中的试纸不变色,说明CO2不能使试纸变色。

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入5mL,移动玻璃棒到最下端,将下端石蕊试纸浸入水中发现最下端试纸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一种类似醋酸的物质使石蕊变红。

七、改进的意义
首先,第一个装置倾倒方便,且很容易成功,并且用软塑料瓶收集的二氧化碳容易携带;其次,图二中的实验仪器方便携带,操作简便,装置准备也快,上课不用慌张,效果对比明显;由于实验现象清晰,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很方便,而不是老师说的实验现象,很有说服力。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实验”相关文档)共7张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实验”相关文档)共7张

2. 不足之处:
实验步骤繁琐,耗时长,影响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实 验时所需仪器多,会让学生产生盲目感,为难情绪。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将三个性质实验一体化,在一套装置中完成,这样操作
方便,省时,实验现象明显,对比性强,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适应学生分组实验。
四、实验器材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气体干燥装置,U型管,橡皮塞,橡
皮管,铁架台,烧杯,玻璃导管,酒精灯,蓝色石蕊试纸,火 柴,试管夹。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作用生成碳酸,
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 装置说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 气体干燥装置 → U型管 → 烧杯
取下U型管,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观察试纸变化情况 观察试纸变色情况 用烧杯收集气体一会儿,将燃着的木条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作用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将三个性质实验一体化,在一套装置中完成,这样操作方便,省时,实验现象明显,对比性强,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适 应学生分组实验。 取下U型管,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观察试纸变化情况
六、实验过程 1. 在燥的石蕊试纸,
右支下部放一湿润石蕊试纸 2. 连接装置
3.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4. 观察试纸变色情况 5. 用烧杯收集气体一会儿,将燃着的木条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6. 取下U型管,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观察试纸变化情况
七、实验效果 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兴趣浓,掌握知识效果好。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改进——阶梯蜡烛演示器的设计》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改进——阶梯蜡烛演示器的设计》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改进——阶梯蜡烛演示器的设计》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火山喷发、燃烧等过程都会产生二氧化碳。

在化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进行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特性。

然而,传统的二氧化碳实验常常需要使用瓶装二氧化碳,不仅操作麻烦,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设计一个阶梯蜡烛演示器,可以有效地展示二氧化碳的特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制作阶梯蜡烛演示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材料包括蜡烛、小火箭模型、透明塑料管、细管道、烧杯等。

工具包括打火机、尺子、剪刀、胶水等。

接下来,我们开始制作阶梯蜡烛演示器。

首先,从蜡烛中取出一根蜡烛芯,用剪刀将蜡烛芯剪成适当的长度,使其能够与小火箭模型垂直连接。

然后,将透明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的段,大致分为4到5个等分长度的段。

将这些塑料管段从长到短按照顺序排列,形成一个阶梯状的结构,并将它们用透明胶水固定在一起。

接下来,将塑料管的一端插入小火箭模型的喷口,另一端插入蜡烛芯旁边的瓶装二氧化碳的出口。

在塑料管的连接处可以使用胶水进行固定,以确保连接牢固。

为了使二氧化碳可以流经塑料管,并通过小火箭模型喷出,我们需要在塑料管中设置细管道。

将细管道插入塑料管内,确保其与塑料管的连接处密封无漏。

最后,将瓶装二氧化碳连接到蜡烛演示器上,点燃蜡烛,同时打开瓶装二氧化碳的开关。

二氧化碳在受热的作用下产生,通过细管道进入塑料管,并在小火箭模型的喷口喷出,形成一个类似火箭升空的效果。

通过这个创新的阶梯蜡烛演示器,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示二氧化碳的一些特性。

例如,我们可以演示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过它的产生和喷出表现出升力等性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的特性。

通过这个实验演示器,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

例如,将一小块石灰石放在演示器内,当二氧化碳通过时,可以观察到石灰石变黄,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碳酸钙。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1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1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摘要]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的是理论教学的“副产品”。

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操作也是基本上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

这样的实验仅仅是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而且操作比较麻烦,还可能引起环境污染。

老师心中没有自主的实验创新模式,有些现象也稍有不慎便做不出来。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好化学,在长期从事化学学科之后,我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进行改进。

[关键词]化学实验二氧化碳石灰水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化学老师应克服一切困难,做好实验。

化学实验是通过直观、丰富多彩、奇妙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对学习化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

从实验现象的观察总结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为了让学生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下面就对沪科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第二章第3节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作些改进,并提出本人的改进方法及意见。

教材中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获取二氧化碳。

但这样做有以下一些不足:1、在做二氧化碳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的实验时,教材中只是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深刻,但教材中没有做对比实验,学生误解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其实不然,这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而并非二氧化碳。

还有,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那么学生也会有疑问,是碳酸使它变红呢?还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让它变红? 同时,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还会污染环境。

2、在做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时,有时明明看到石灰水中有气泡冒出,可就是不见石灰水变浑浊。

那可能是因为盐酸的浓度过大,造成了生成的碳酸钙又与盐酸反应。

从而干扰实验现象。

3、在做二氧化碳与灭火实验时,教材中是将制好的二氧化碳倾倒入放在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但这一操作过程稍有不慎,如风吹或玻璃片取得过快,造成二氧化碳飘逸出去而导致实验不成功,影响实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改进如图:(一)制作材料喝水用的薄塑料瓶两个(带盖),废旧的自行车气门(两个),胶皮管10cm,止水夹一个(可不用)。

(二)制作方法1、用打孔器在饮料瓶盖上打孔。

2、然后固定好气门。

3、用胶管连接两个气门。

(三)使用方法1、准备一瓶凉一些蒸馏水,盖好瓶盖。

2、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盖好瓶盖。

3、将有水的瓶子放上面,用手挤压瓶子,水进入另一瓶,然后振荡有二氧化碳的瓶子,再挤压有水的瓶子,反复几次,可见瓶子变瘪了。

4、为了说明问题,可以用空气作对比实验。

(四)其他用途1、上述实验的水可用于和石灰水反应、与石蕊试液反应,效果良好,同时可用蒸馏水作对及实验,现象明显。

2、该装置可用于其他气体溶解性对比。

3、该装置可用于比较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

使用时溶液大约用10mL就可以,效果明显。

(五)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易于操作,使用安全,不易损坏,造价低廉,替代品多,可大可小,有利于环保,可用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验证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改进实验塑料制成的饮料瓶在我们初中化学实验中常有“不俗”的表现,例如可作实验容器(能截开用),可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可用来制作简易净水器,可用于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的反应(碳酸饮料)及有机化合物(塑料)等,相信开动脑筋仔细想想,应该还能想出不少,完全可以形成一个饮料瓶教具系列。

以下就是利用饮料瓶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三则化学实验加以改进的情况:一、第六单元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课题中有“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使高低不同的蜡烛熄灭”这样一个实验,实际操作中用集满二氧化碳的大容量集气瓶向杯中倾倒时,常出现两支蜡烛都不熄灭或高的先灭等现象,标志着实验失败了,还要重来。

对此我想可以用稍大一些的(如250 mL以上的)饮料瓶来代替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并倾倒,效果一般很不错,原因有二:1、饮料瓶各种容量规格的都好找到,一般都较大,能收集足够多的二氧化碳;2、饮料瓶的瓶口比集气瓶的要小很多,便于集中倾倒,能有效防止二氧化碳四处扩散。

当然影响该实验成败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两支蜡烛的火焰大小、烧杯的大小等,都要给对二氧化碳熄灭蜡烛性质实验的改进一、目的验证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而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二、装置图(如右图)三、操作1、在贮气瓶中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盖上玻璃片。

2、点燃小烧杯中阶梯上的两只短蜡烛。

3、将导管伸入到小烧杯的下部。

4、打开弹簧夹。

5、移开玻璃片。

四、效果打开弹簧夹,移开玻璃片后,贮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沿着导管“流”到烧杯里,使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上面的蜡烛后熄。

形象而生动。

五、注意点1、贮气瓶口最好涂上凡士林,防止盖上玻璃片后二氧化碳散失到瓶外。

2、贮气瓶的容积应比小烧杯的容积大得多,以保证在实验时有充足的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

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实验改进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P113在讲到CO2的化学性质时,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在梯形架上放两支蜡烛,点燃后放入烧杯内,往烧杯中倒入CO2时,可以看到梯形架上的蜡烛由下至上先后熄灭。

这个实验说明了CO2的三条性质:本身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

笔者在教学巡导和片区教研活动中观察到大部分教师在做这个实验时都失败了,经分析原因,有三点不好掌握:一是倒入的角度不正确而使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二是如果蜡烛燃着时间稍长,再加上蜡烛直径过大的话,由于温度高,烧杯内气体膨胀,很难倒进CO2而导致实验失败;三是由于CO2比空气重,稍不注意,如果将CO2倒入过快就会出现高位上的烛火先灭或两支蜡烛同时熄灭等现象。

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并经自己在沐溪中学反复试验,现总结出以下四种改进该实验的方法,与大家交流。

方法一:用一个250mL的烧杯,在梯形的铁片上安上两小段生日蜡烛(注:下述方法中均采用这一相同操作),点燃,并放置一个短颈漏斗(如右图一)。

将收集满CO2气体的集气瓶(250mL规格的)往漏斗中慢慢倒入,可以发现,燃烧的蜡烛先下后上依次熄灭。

方法二:用稍大一些的(如250 mL以上的)饮料瓶来代替集气瓶收集CO2并倾倒。

饮料瓶各种容量规格的都好找,一般都较大,能收集足够多的CO2,另外饮料瓶的瓶口比集气瓶的瓶口要小很多,便于集中倾倒,能有效防止CO2四处扩散。

方法三:在烧杯内做一个硬纸挡板。

挡板宽等于烧杯的内直径,上端剪成两个卡耳,下端剪一个缺口,便于CO2流动。

实验时,从挡板的一侧缓缓倒入CO2,另一侧的低、高两支蜡烛依次熄灭。

(如右图二)方法四:在盛满CO2的集气瓶口上加一个带有两个导气管(一粗一细,粗的插入放蜡烛的烧杯中)的橡皮塞(如右图三所示),然后将CO2倒入烧杯中,由于CO2是沿着导气管倒入且导气管又插入烧杯底部就可使梯形架上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

学生可清楚地看到CO2可以象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先聚积在烧杯底部,然后上升,象水一样慢慢没入烧杯内的蜡烛,使烛火依次熄灭。

方法五:把一只放有大理石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里的矮蜡烛旁,然后点燃两只蜡烛,再通过长颈漏斗向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如图所示。

此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当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溢”出来足够多时,就会像水一样依次淹没矮的和高的蜡烛,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现象。

在上述众多方法中,笔者推荐方法一,原因是该操作更简单,成功率也极高。

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改进1.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结合学生在做本实验时易出现的问题,补做的实验为:实验一:烧杯中装有高低不同的刚点燃的两支蜡烛,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正对高的蜡烛倾倒。

实验二:烧杯中有燃烧了一段时间后的高低不同两支蜡烛,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沿着烧杯壁倾倒。

实验三:烧杯中装有高低不同的刚点燃的两支蜡烛,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沿着烧杯壁倾倒。

学生在做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常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高的蜡烛熄灭了,矮的蜡烛并不熄灭;另一种是两支蜡烛都不熄灭。

这样很让他们迷惑:二氧化碳的密度真的比空气大?二氧化碳真的不支持蜡烛的燃烧?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为高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不仅大于空气,而且先与它接触的物质就先熄灭。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高矮不同的两支蜡烛一经点燃,就需要立即倒入二氧化碳。

如果燃烧时间太长再倒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受热后就会上升,蜡烛也不会熄灭。

实验二观察到蜡烛都不熄灭,说明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烧杯中温度很高,使得倒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

做了实验一和实验二后再做实验三,学生在掌握相应的技巧后就能很容易获得成功。

补做的实验不仅让学生知晓了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也懂得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性质的变化。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2.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补做的实验为:实验一:取两个玻璃杯a、b,a杯中放入石灰石,b杯中放入碳酸钠粉末,a、b杯中加入一些稀盐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两个杯口,观察现象。

实验二:取两个玻璃杯c、d都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c杯中加入一些稀盐酸, d杯中加入一些醋精,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两个杯口,观察现象。

原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容易让学生得出有二氧化碳生成,但很难推测出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因为由CO2来推导碳酸根,对学生来说出现了思路的断层。

实验一、实验二可观察到:a、b、c、d玻璃杯中都有气泡生成,玻璃片上的石灰水都变浑浊。

通过实验一的对比,让学生通过已做过的2个实验,找出反应规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盐酸反应会有二氧化碳生成;再层层递进到实验二,学生就很容易由c杯中的现象得出鸡蛋壳里可能含有碳酸根,并由d杯中的现象得出含有碳酸根的鸡蛋壳不仅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还能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为日后酸的通性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类似可补做的实验还有人教版《化学》上册P43页习题5中红砖粉末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该实验可让学生重新认识二氧化锰的作用,加深对催化剂定义的理解;观察体温计中汞柱的上升和下降。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理解抽象的知识——原子之间也是有间隔的;学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后结合人教版《化学》上册P53家庭小实验补做1g水和1g酒精混合,质量1+1是否一定等于2。

该实验不仅仅涉及对物质的定量分析,而且与人教版《化学》上册P92中【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进行对比,强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等等。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的现象,在教材中也没有要求做这个实验,只是让学生把它与学过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做对比,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反应的认识比较模糊,对反应的原理和方程式更是容易弄错,因而成为各类考试的常客。

为此,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突破难点。

【常规实验方案】:常采用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相同材质的塑料瓶,在两个塑料瓶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比较瓶子变瘪的程度。

在实际实验中,有以下不足之处:1.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与本实验相比),座位稍远的学生或观察力差的学生不易独立得出正确的结论。

2.比对的量化程度不够,没有在同一平面进行。

基于此,我们设计出如下装置,把两个塑料瓶放在同一平面上进行对照。

【装置图及实物图】【实验设计】1.收集两瓶二氧化碳气体。

2.分别向两个瓶中加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塞上连接有U型管(装有红墨水)的塞子,震荡,然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与氢氧化钠溶液相连的u型管一端的液面升高。

3.解释:实验现象说明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瓶中气压变得更小,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排除了溶剂水对实验结论的干扰。

【新方案优点】1.增强实验的直观效果,现象更加鲜活,增强了现象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在短时间有效解决疑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气压变小,反应物减少,证明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科学结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该装置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很小,绿色环保。

4.仪器易得,都是实验室常用仪器,装置和操作简单,做成成套装置,可长期使用。

5.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迁移运用,凡是有气体体积变化,气压变化的对比实验都可以用此装置进行探究,例如比较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能力实验,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时选择木炭和红磷的比较,甚至在做氨分子的扩散运动实验时也可派上用场,体现该装置的绿色环保功能。

在实际实验中,多次试验U型管的规格,采用气压计、用玻璃管自制U型管、化学实验室配置的U型管做对比实验,最后选定实验室配置的中型u型管,效果更明显;在设想做氨分子的扩散运动实验时,准备把集气瓶换成试管,减小空间,增强效果,做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物质选择时,使用止水夹,分步进行,有条不紊,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一举多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