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

合集下载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丛书,⼜名《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寿甫)撰。

此书分为《处⽅学》8卷、《医论》8卷、《医话拾零》、《三三医书评》、《药物讲义》4卷、《伤寒讲义》4卷、《医案(附诗草)》4卷。

系作者多年治学临证经验和⼼得之总结。

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

张⽒致⼒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

他认为:“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沟通中西医不可。

”其于沟通中西医的主导思想,主张师古⽽不泥古,参西⽽不背中。

张⽒重视基础理论,对脏象学说和解剖⽣理的互证尤为重视。

书中指出:脑为元神,⼼为识神,⼼⼒衰竭与肾不纳⽓相通;脑充⾎与薄厥相近等等。

在临证⽅⾯,讲究细致的观察和记述病情,建⽴完整的病历。

其于诸病治法,注重实际,勇于探索,并独创了许多新的治疗⽅剂,体验了若⼲中药的性能。

对诸如萸⾁救脱,参芪利尿,⽩矾化痰热,三七消疮肿,⽣硫黄内服治虚寒下痢,蜈蚣、蝎⼦定风消毒等等,均能发扬古说,扩⼤药⽤主治。

如对调治脾胃,主张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养与开破相结合。

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

书中载述张⽒所制定的若⼲有效⽅剂;在⽅药应⽤⽅⾯,创⽤中西药相结合的⽅剂,并对⽯膏、⽣⼭药、代赭⽯等药的临床施治,在古⼈基础上有重要的补订、发挥。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1.升陷汤【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方解】升陷汤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

黄芪大补元气,又善升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举陷升提;知母凉润,制黄芪之温性;桔梗为药中舟楫,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之功。

临床如见气虚严重,可重用黄芪,并加人参;有瘀血,加丹参、当归;阴虚不足,加麦门冬、生地黄等。

2.活络效应丹【组成】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

【用法】上药全研细末,备用,亦可水泛为丸。

用法用量:上四味,作汤服。

若为散剂,一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主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

现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者。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配伍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行气,消肿定痛之效。

四药成方,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能,是伤骨科活血止痛常用的基础方剂。

【应用】足跟痛用本方加减:当归、丹参、牛膝、威灵仙、鹿角霜、川断、五加皮各15g,乳香、没药、木瓜各10g。

阴虚者加石斛、生地各15g,黄柏12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2-15g。

3.十全育真汤【处方】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用法与用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

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

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

此乃即女以征男也。

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

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

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

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

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

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

特是脾为统血之脏,《内经》谓“血生脾”,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

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

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

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

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

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

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

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多液,《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黄芪:性温,味微甘。

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

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

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

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

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

其族兄XX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

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

”服后,果诸病皆愈。

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

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

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

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

”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中药亲试记《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

中药亲试记《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
中药亲试记《医学衷中参西录》 全书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石膏
实践
中药
很好
张先生
功效
进行
医学
中药
临床 应用
通过
全书
中药亲试
使用方法

中医
自己
医学
结合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药亲试记》是一本记录了张锡纯先生临床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书籍,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种 中药的性味、功效、应用范围以及使用方法。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医中药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更是 对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完美结合。 在《中药亲试记》中,张锡纯先生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不 仅对传统的中药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还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 点和应用方法。 其中,张先生对石膏的独特见解和使用方法,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他通过多年 的临床实践,发现石膏具有很好的退热、镇咳、平喘等作用,而且对于一些热性疾病,如肺炎、 支气管炎等,使用石膏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同时,张先生还提出了使用石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为后来的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药亲试记》是一本备受推崇的中医经典,作者张锡纯通过亲身实践,详 细记录了各种中药材的疗效和用法,以及他在使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本书对 于中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精彩摘录
在《中药亲试记》中,张锡纯详细介绍了多种中药材的疗效和用法,包括人 参、黄芪、白术、山药、鹿茸、当归、阿胶、熟地黄等。他通过亲身实践,对这 些药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医学衷中参西录》评述作者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边务村人。

生于1860年(清· 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享年74岁。

是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医家,也是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之一。

张氏自幼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天文算术,尤通易理,后因两试秋闱不第而秉承遗训专攻医学,早年悬壶于乡里。

辛亥革命后,曾以军医正之职应聘从戎而赴武汉。

1917年于沈阳创立达中医院并任院长之职。

直奉起战,返河北沧县行医。

1927年徙居天津,曾创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张氏潜心医学40余年,临床治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之精华,还能独出新意,融会中西医之长。

其在诊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则自立名方,方后缀以诠释以阐发其医学理论。

该书充分体现了其“师古不泥,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

1.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以“师古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为治学宗旨,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他提出“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理论上,借鉴西医的理论学说,阐发中医的理论实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临床用药上,张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对西医解剖、生理的学习,也多能掌握要旨。

2.尊崇经典,法本仲景纵观全书,有关医论近百条,条条以《内经》、《难经》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多所引证,融会贯通,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实为衷中之楷模,参西之先人。

他认为“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

3.阐释医理,独辟蹊径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阐释医理有独特建树,调摄论治有独到之处,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其对中风、吐血、衄血、泄泻、消渴等病因病机的论述皆发前人所未发。

衷中参西张锡纯

衷中参西张锡纯

录 》一 书 。
异 议 ,是 立 业 之 基 ;参 西 者 :辅 助 种 中 西 汇 通 的 思 想 , 成 为 中 西 医
晚 清 时 期 的 一 灭 ,中 医 张 锡 也 ,借 鉴 有 益 者 ,师 门 无 厚 非 ,为 结 合 的 嚆 矢 。 张 锡 纯 认 为 :“临 证
纯 用 大 承 气 汤 , 诊 治 一 患 热 证 便 发 展 之 翼 。 他 主 张 :“西 医 用 药 在 调 方 者 ,必 须 细 心 斟 酌 , 详 审 病
19l8年 在 沈 阳 创 立 达 中 医 院 ,并
张 锡 纯 博 览 典 籍 ,精 研 医 理 , 张 锡 纯 尚撰 有 《代 数 鉴 源 》和 《易
任 院 长 。1928年 来 天津 定居 ,曾在 注 重 实 践 ,既 重 视 对 中 医 经 典 著 经 图 说 》; 另 有 诗 作 《种 菊 轩 诗
制 , 并 主 张 中 药 材 原 汁 原 味 的 生 则 药 力 减 弱 或 无 效 ,甚 至 可 引 起 山 药 系 救 济 之 大 药 ,治 阴 虚 劳 热
不 矢¨刘 老 中 医 使 用 威 灵 仙 的 奥 录 中药 84种 、西 药 45种 。第 五 册 别 具 一 格 。
秘 ,便 登 门求 教 。刘 老 巾医 解 疑 为 在 当 时 全 国各 医 学 报 发 表 的 论
张锡 纯 还 注 重 中 药 的加 :【炮
42 隆栅 眵 辛分割,艰翘解毒片 O 天津中新药业药品营销公司总经销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800—818-0596
参 ,备 感 证 清 法 明 ,方 药 合 理 ,为 本 原 宜 兼 顾 。 … ‘由 斯 知 中 药 与 西 细 察 厘 定 病 情 ,要 求 病 历 记 载 完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返回目录
方剂鉴别
归脾汤 固冲汤
猝然血崩
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悸气短
头晕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
脉微弱
方解
煅龙骨 煅牡蛎 棕榈炭 五倍子
海螵蛸 茜草 山萸肉 白芍 白术 黄芪
收敛固涩止血
止血化瘀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补益肝肾,养血敛阴 补气健脾
配伍特点
固涩止血--为主 补气摄血--为辅
运用
1.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属脾 气虚弱,冲任不固者。 2.崩漏属血热者禁用。
固冲汤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一两(30g) 龙骨八钱(24g) 山萸肉八钱(24g) 海螵蛸四钱(12g) 棕边炭二钱(6g)
生黄芪六钱(18g) 牡蛎八钱(24g) 生杭芍四钱(12g) 茜草三钱(9g) 五倍子五分(1.5g)
水煎服。
功用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所著的一本中医典籍,是作者在治学严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与汇通中西的体会而著成的。

其主要宗旨是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中衷于中医学术思想,同时参照西医学说,取长补短,沟通中西两医,以发展祖国医学。

在哲学内容方面,《医学衷中参西录》强调了中医和西医的互补性,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借鉴和学习。

书中还提出了“脑充血兼偏枯”等具体病例的讨论,通过分析病例来阐述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此外,书中还体现了作者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重视实践的治学态度,以及强调了医术精湛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医学著作,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作者简介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

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

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

重视药物研究。

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

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张锡纯,字寿甫,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

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业儒,父彤元(字丹亭)为庠生,以训蒙终其生。

其家训教子孙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

锡纯天资颖悟,遵家训,诵读之暇,游艺方书,后两赴秋闱不第,竟以医名于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

他虽伏处草莽,亦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

1881年,补博士弟子员,首次赴北闱乡试落第,为慰藉祖、父愿望,径赴天津正式进学。

后即长期在乡间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参加乡试。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

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

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

第二次乡试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专心著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主要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

此时他年近50,开始在《绍兴医药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张锡纯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任军医正期间,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

其著作渐为人知,传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阳)袁澍滋(字霖普)阅后劝其呈内政部申请著作权。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
o<目录>一、医方\(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2.滋饮
o<目录>一、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
宣阳汤济阴汤白茅根汤温通汤加味苓桂术甘汤寒通汤升麻黄汤鸡汤鸡茅根汤
o<目录>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1.理血汤2.膏淋汤3.气淋汤4.劳淋汤5.砂淋丸6.寒淋汤7.秘真丹8.毒淋汤9.清毒二仙丹10.鲜小蓟根汤11.澄化汤12.清肾汤13.舒和汤
<目录>五、医案五18门
o<目录>五、医案\(一)虚劳喘嗽门
1.虚劳证阳亢阴亏2.虚劳兼劳碌过度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5.劳热咳嗽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7.肺劳痰喘8.肺劳喘咳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10.肺病咳嗽吐血11.肺病咳吐脓血12.肺病咳吐痰血
o<目录>五、医案\(二)气病门
o<目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
1.温病兼大气下陷2.温病兼气虚气郁3.温病兼吐泻腿抽4.少阴伤寒5温病结胸6.温病结胸7.温病8.风温9.风温兼伏气化热10.温病兼痧疹11.温病兼劳力过度12.温病兼下痢13.温病兼脑膜炎14.温热泄泻15.温病兼虚热16.温病体虚17.温热腹疼兼下痢18.温病兼下痢19.温病兼下痢20.暑温兼泄泻21.温病22.温病兼项后作疼23.温病兼胁疼24.风温兼喘促25.秋温兼伏气化热26.温病兼呕吐27.温病兼呕吐28.温病兼衄血便血29.温疹30.温疹兼喉痧31.温病兼喉痧痰喘32.温病兼喉疼33.温病兼阴虚34.温病兼喘胀35.温病兼虚热36.温病兼吐血37.温病兼冲气上冲
1.仙露汤2.石膏粳米汤3.镇逆白虎汤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5.宁嗽定喘饮6.荡胸汤7.一味莱菔子汤8.镇逆承气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乃后人识见短浅,凡于药有独具之良能,不能以气味推求者,皆删去不载。如桂枝治上气吐吸(吸不下达即吐出,即喘者之不纳气也)甚效,《本经》载之,而后世本草不载也,山茱萸治寒热往来(肝虚极者之寒热往来)甚效,《本经》载之,而后世本草不载也,若此者不胜举。愚每观至此等处,恒深为惋惜。——故斯编于论药性处,皆祖述《本经》,而于后世本草不轻采取也。
又按:治阴虚专责重于脾,人亦多不解。陈修园谓: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
八、白虎汤中用粳米,古方生用,今人亦生用。至谓薏米、芡实、山药之类犹粳米也。诸家本草多注炒用者,为丸散计耳。今人用之入汤剂亦必炒熟,殊令人不解。惟专用以健脾胃或可炒用,若用以止泻利即不宜炒。盖生者汁浆稠黏,可以留恋肠胃;若炒熟煮之,则无汁浆矣。至于用以滋阴,用以淡渗,则不宜炒熟,尤彰彰明矣。
是以愚治外感有实热者,轻证亦必用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三四两,将药煎汤数盅,分三四次温饮下,欲以免病家之疑,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而寒凉不侵下焦致滑泻也。
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能退热之理。特是坊间轧细之石膏多系煅者,即方中明开生者,亦恒以煅者充之,因煅者其所素备,且又自觉慎重也。故凡用生石膏者,宜买其整块明亮者,自监视轧细方的。
至于生用发汗、熟用止汗之说,尤为荒唐。盖因气分虚陷而出汗者,服之即可止汗,因阳强阴虚而出汗者,服之转大汗汪洋。若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与发表药同服,亦能出汗。是知其止汗与发汗不在生熟,亦视用之者何如耳。
十一、石膏寒而能散,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直同金丹。《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能治产乳,则性情纯良可知。世人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辛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以其能收敛也)。用于外感有实热者,至一两即能伤人,因外感之热宜散不宜敛也。乃重用煅石膏而偾事者,不知其误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煅用之而犹猛悍如此,则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遂视用生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以挽回极重之寒温,又何能有大效?

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

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

这部分收录了妇科疾病的方剂,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等。每个方 剂都详细介绍了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女性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妇科治疗参考。
这部分收录了儿科疾病的方剂,包括小儿感冒、咳嗽、肺炎等常见疾病的方剂。 每个方剂都详细介绍了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家长提供了实用的儿科治疗参 考。
这部分收录了针灸治疗的方剂,包括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 部分内容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他们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知 识和技巧。
精彩摘录
《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精彩摘录
《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著名的中医家。这部著作汇集了张锡纯先生多年的临床经验 和心得,其中的方剂和理论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和验证的,因此备受医学界的推 崇。
在《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摘录,下面列举一 些:
人文精神:张锡纯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还是一位充满人文精神的教 育家。他在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方剂的用法和功效,还注重传递医德医风,强 调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这种人文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 更加坚定了从医的信念。
《屡试屡效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方剂学书籍,对 于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 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方剂和知识,还感受到了张锡纯先生的医学造诣和人文 精神。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肺病者,宜宣肺化痰,不宜过于敛肺。”
这段摘录强调了肺的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因此治疗 肺病应注重宣肺化痰,不宜过于敛肺。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肾病者,宜补肾益精,不宜过于泄泻。”

张锡纯升降呼吸法

张锡纯升降呼吸法

张锡纯吸升呼降法2012-01-24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述的3个医案故事:有人因事北上,在路上偶感风寒。

忽然想起张锡纯先生在其医著中提到的“炼气治病法”,于是在车中尝试“吸升呼降”,车走了大约30里路,就觉得心爽体舒,感冒顿时化解得无影无踪。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

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吸升呼降”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用。

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

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

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呼降吸升法这种胜似药物的养生法,其实非常简单,也就是医案中提到的“呼降吸升”:呼吸的时候,只要让“呼气”和“吸气”分别对应着“任脉”和“督脉”就可以了。

(1)“呼气”的时候,让气息沿着前胸任脉的方向,从上(两乳间的“膻中”位置)降到下(肚脐也就是神阙位置),再降到丹田位置;(2)然后,吸气的时候,让气息沿着后背督脉的方向,从下向上,直到头顶。

也就是说,让呼吸的气息沿着任脉、督脉所构成的一个圆环进行流动,就可以了。

张锡纯曾这样描述其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这个要点。

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

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呼吸降升法”是不是只养“精气神”中的气,而不养精和神呢?其实,精、气、神三位一体,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正如中医名著《类证治裁》中所说:“精化气,气化神。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张锡纯和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成长之路张锡纯出生于1860年2月29日(农历二月初八)酉时,清咸丰十年。

这一年的中国,战火连绵,丧权辱国。

这一年咸丰皇帝30岁,距离驾崩还有一年;慈禧入宫8年,她生下的同治皇帝才5岁;太平天国已经与清廷打了整整十年。

这一年,发生了安庆保卫战(清廷vs 太平军)、北塘激战(清廷vs英法联军)、第三次大沽激战(清廷vs 英法联军)、通州八里桥激战(清廷vs英法联军)、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太平军挺进苏杭、太平军两次进攻上海、山东文贤教起义、山东长枪会起义、沙俄吞并乌苏里江地区、英法联合攻陷天津、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生于这样的年代,是多么的悲哀,眼看着国破山河碎,注定一生难享太平日子。

张锡纯生于河北盐山县张边务村西头张氏故宅,河北在清代属中央直辖的直隶省,省会在最北边的承德,承德就是咸丰皇帝经常去避暑和最后驾崩的地方。

从地理位置上看,盐山距离天津比较近,所以张锡纯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

张锡纯家学渊源,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

“自幼读书即不落恒蹊,长而好学,笃志近思,一字一句不容放过。

于六经类多深造,而尤邃于《易》,曾衍有图说,以发前人未发之奥。

夫《易》由四圣以成,而吾友探赜索隐,别具神奇,非大聪明曷克语此。

尝见以文会友,谈妙理,揭精蕴,举座倾听,共相首肯,知其得力者深也。

方今大重算学、天元代数诸书,耐人寻味,实费人研究,而吾友一见即解。

”(李太云按:语出《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慎敬亭氏序)什么意思?就是说张锡纯天资非常高,一般人看不懂的书,他一看就会,别人看得懂的书,他能理解和讲解得比别人更有见地。

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学识非凡、又勤奋向上的优等生,在22岁第一次参加乡试时落榜,34岁第二次参加乡试再次落第,这是一件非常蹊跷的事。

我认为不大可能是因为张锡纯本身学问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其他社会原因或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按一:当时的“八股文”达到中国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制度的最顶峰,非常变态,所以考过了不一定就是人才,真正有才学的人考不过很正常。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作者:张锡纯著,王云凯,李彬之,韩煜重校出版社: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2-1-1∙字数: 1155000∙版次: 2∙页数: 793∙印刷时间: 2006-1-1∙开本:∙印次:∙纸张:胶版纸∙I S B N : 9787537525060∙包装:平装所属分类:图书 >> 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理论定价:¥75.00 当当价:¥65.00折扣:87折节省:¥10.00 钻石vip价:¥61.80实验派医学大师,辉煌巨著心情指数:开心阅读场所:书桌旁发表于 2009-02-27 12:34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

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

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

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

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

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

张锡纯原最推崇《神农本草经》,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其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

然而他说:“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

怎样发古人所未发,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藏象说与解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说与微生物病因说难通;气化说与细胞说难通。

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汇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者为他对心力衰竭与肾不纳气、脑充血与薄厥相通的看法。

至于具体问题的中西互参则几乎见于其书的每一篇章。

从文献出发汇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并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

这方面的与古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种观点和方法,即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方选录简约版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方选录简约版

张锡纯方药节录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2.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野台参四钱生黄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汗止后再服原方;3.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牛蒡子三钱,炒,捣天冬四钱甘草二钱4.一味薯蓣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5.参麦汤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6.珠玉二宝粥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7.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8.水晶桃: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核桃仁一斤柿霜饼一斤,先将核桃仁饭甑蒸熟,再与柿霜饼同装入瓷器内蒸之,融化为一,晾冷,随意服凡果核之仁,具补益之性者,皆能补肾;9.既济汤治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窜,或心中摇摇如悬旌;阴欲下脱,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泻;一切阴阳两虚,上热下凉之证;大熟地一两萸肉去净核,一两生山药六钱生龙骨捣细,六钱生牡蛎捣细,六钱茯苓三钱生杭芍三钱乌附子一钱10.来复汤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二钱,蜜炙11.镇摄汤治胸膈满闷,其脉大而弦,按之似有力,非真有力,此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之证,慎勿作实证治之;若用开通之药,凶危立见;服此汤数剂后脉见柔和,即病有转机,多服自愈;野台参五钱生赭石轧细,五钱生芡实五钱生山药五钱萸肉去净核,五钱清半夏二钱茯苓二钱服药数剂后,满闷见轻,去芡实加白术二钱;二治阳虚方敦复汤附∶服硫黄法治下焦元气虚惫,相火衰微,致肾弱不能作强内经云肾者作强之官,脾弱不能健运,或腰膝酸疼,或黎明泄泻,一切虚寒诸证;野台参四钱乌附子三钱生山药五钱补骨脂四钱,炒捣核桃仁三钱萸肉四钱,去净核茯苓钱半生鸡内金钱半,捣细三治大气下陷方1.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二钱; 2.回阳升陷汤治心肺阳虚,大气又下陷者;其人心冷、背紧、恶寒,常觉短气;生黄八钱干姜六钱当归身四钱桂枝尖三钱甘草一钱3.理郁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又兼气分郁结,经络湮淤者;生黄六钱知母三钱当归身三钱桂枝尖钱半柴胡钱半乳香三钱,不去油没药三钱,不去油胁下撑胀,或兼疼者,加龙骨、牡蛎皆不用各五钱;少腹下坠者,加升麻一钱;4.醒脾升陷汤治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生箭四钱白术四钱桑寄生三钱川续断三钱萸肉四钱,去净核龙骨四钱,捣牡蛎四钱,捣川萆二钱甘草二钱,蜜炙四治喘息方1.参赭镇气汤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野台参四钱生赭石六钱,轧细生芡实五钱生山药五钱萸肉六钱,去净核生龙骨六钱,捣细生牡蛎六钱,捣细生杭芍四钱苏子二钱,炒捣2.薯蓣纳气汤治阴虚不纳气作喘逆;生山药一两大熟地五钱萸肉五钱,去净核柿霜饼四钱,冲服生杭芍四钱牛蒡子二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甘草二钱,蜜炙生龙骨五钱,捣细3.滋培汤治虚劳喘逆,饮食减少,或兼咳嗽,并治一切阴虚羸弱诸证;生山药一两于术三钱,炒广陈皮二钱牛蒡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玄参三钱生赭石三钱,轧细炙甘草二钱五治痰饮方1.理饮汤治因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迫阳气上浮为耳聋;然必诊其脉,确乎弦迟细弱者,方能投以此汤;于术四钱干姜五钱桂枝尖二钱炙甘草二钱茯苓片二钱生杭芍二钱桔红钱半川浓朴钱半服数剂后,饮虽开通,而气分若不足者,酌加生黄数钱;2.理痰汤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渍于肺中为喘促咳逆;停于心下为惊悸不寐;滞于胃口为胀满哕呃;溢于经络为肢体麻木或偏枯;留于关节,着于筋骨,为俯仰不利,牵引作疼;随逆气肝火上升,为眩晕不能坐立;生芡实一两清半夏四钱黑芝麻三钱,炒捣柏子仁二钱,炒捣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茯苓片二钱3.龙理痰汤治因思虑生痰,因痰生热,神志不宁;清半夏四钱生龙骨六钱,捣细生牡蛎六钱,捣细生赭石三钱,轧细朴硝二钱黑芝麻三钱,炒捣柏子仁三钱,炒捣生杭芍三钱陈皮二钱茯苓二钱4.健脾化痰丸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以至生痰;生白术二两生鸡内金二两,去净瓦石糟粕上药二味,各自轧细过罗,各自用慢火焙熟不可焙过,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5.期颐饼治老人气虚,不能行痰,致痰气郁结,胸次满闷,胁下作疼;凡气虚痰盛之人,服之皆效,兼治疝气;生芡实六两生鸡内金三两白面半斤白沙糖不拘多少先将芡实用水淘去浮皮,晒干,轧细,过罗;再将鸡内金中有瓦石糟粕去净分量还足轧细,过罗,置盆内浸以滚水,半日许;再入芡实、白糖、白面,用所浸原水,和作极薄小饼,烙成焦黄色,随意食之;6.治痰点天突穴法附∶捏结喉法、明矾汤、麝香香油灌法点天突穴以治痰厥,善针灸者,大抵知之;而愚临证体验,尤曲尽点法之妙;穴在结喉颈间高骨下宛宛中;点时屈手大指指甲长须剪之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直向下用力勿斜向里,其气即通;指端,当一起一点,令痰活动,兼频频挠动其指端,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六治肺病方1.黄膏治肺有劳病,薄受风寒即喘嗽,冬时益甚者;生箭四钱生石膏四钱捣细净蜂蜜一两粉甘草二钱细末生怀山药三钱细末鲜茅根四钱,锉碎如无鲜者可用干者二钱代之上药六味,先将黄、石膏、茅根,煎十余沸去渣,澄取清汁二杯,调入甘草、山药末同煎,煎时以箸搅之,勿令二末沉锅底,一沸其膏即成;再调入蜂蜜,令微似沸,分三次温服下,一日服完,如此服之,久而自愈;2.清金益气汤治羸少气,劳热咳嗽,肺痿失音,频吐痰涎,一切肺金虚损之病;生黄三钱生地黄五钱知母三钱粉甘草三钱玄参三钱沙参三钱川贝母二钱去心牛蒡子三钱炒捣3.清金解毒汤治肺脏损烂,或将成肺痈,或咳嗽吐脓血者,又兼治肺结核;生明乳香三钱生明没药三钱粉甘草三钱生黄三钱玄参三钱沙参三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贝母三钱知母三钱三七二钱,捣细药汁送服将成肺痈者去黄,加金银花三钱;4.安肺宁嗽丸治肺郁痰火及肺虚热作嗽,兼治肺结核;嫩桑叶一两儿茶一两蓬砂一两苏子一两炒捣粉甘草一两上药五味为细末,蜜作丸三钱重,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5.清凉华盖饮治肺中腐烂,浸成肺痈,时吐脓血,胸中隐隐作疼,或旁连胁下亦疼者;甘草六钱生明没药四钱,不去油丹参四钱知母四钱病剧者加三七二钱捣细送服;脉虚弱者,酌加人参、天冬各数钱;七治吐衄方1.寒降汤治吐血、衄血,脉洪滑而长,或上入鱼际,此因热而胃气不降也,以寒凉重坠之药,降其胃气则血止矣;生赭石六钱,轧细清半夏三钱蒌仁四钱,炒捣生杭芍四钱竹茹三钱牛蒡子三钱,炒捣粉甘草钱半2.温降汤治吐衄脉虚濡而迟,饮食停滞胃口,不能消化,此因凉而胃气不降也,以温补开通之药,降其胃气,则血止矣;白术三钱清半夏三钱生山药六钱干姜三钱生赭石六钱,轧细生杭芍二钱川浓朴钱半生姜二钱3.清降汤治因吐衄不止,致阴分亏损,不能潜阳而作热,不能纳气而作喘;甚或冲气因虚上干,为呃逆、为眩晕;心血因虚甚不能内荣,为怔忡、为惊悸不寐;或咳逆、或自汗诸虚证蜂起之候;生山药一两清半夏三钱净萸肉五钱生赭石六钱,轧细牛蒡子二钱,炒捣生杭芍四钱甘草钱半4.保元寒降汤治吐血过多,气分虚甚,喘促咳逆,血脱而气亦将脱;其脉上盛下虚,上焦兼烦热者;生山药一两野台参五钱生赭石八钱,轧细知母六钱大生地六钱生杭芍四钱牛蒡子四钱,炒捣三七二钱,细轧药汁送服;5.保元清降汤治吐衄证,其人下元虚损,中气衰惫,冲气胃气因虚上逆,其脉弦而硬急,转似有力者;野台参五钱生赭石八钱,轧细生芡实六钱生山药六钱生杭芍六钱牛蒡子二钱,炒捣甘草钱半6.秘红丹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证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有捷效;川大黄一钱细末油肉桂一钱细末生赭石六钱细末上药三味,将大黄、肉桂末和匀,用赭石末煎汤送下;7.二鲜饮治虚劳证,痰中带血;鲜茅根四两,切碎鲜藕四两,切片煮汁常常饮之,旬日中自愈;若大便滑者,茅根宜减半;再用生山药细末两许,调入药汁中,煮作茶汤服之;8.三鲜饮治同前证兼有虚热者;即前方加鲜小蓟根二两;9.化血丹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花蕊石三钱,存性三七二钱血余一钱,存性共研细,分两次,开水送服;10.补络补管汤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生龙骨一两,捣细生牡蛎一两,捣细萸肉一两,去净核三七二钱,研细药汁送服服之血犹不止者,可加赭石细末五六钱;11.化瘀理膈丹治力小任重,努力太过,以致血瘀膈上,常觉短气;若吐血未愈者,多服补药或凉药,或多用诸药炭,强止其血,亦可有此病,皆宜服此药化之;三七二钱,捣细鸭蛋子四十粒,去皮上药二味,开水送服,日两次;凡服鸭蛋子,不可嚼破,若嚼破即味苦不能下咽,强下咽亦多呕出;八治心病方1.定心汤治心虚怔忡;龙眼肉一两酸枣仁五钱,炒捣萸肉五钱,去净核柏子仁四钱,炒捣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生明乳香一钱生明没药一钱心因热怔忡者,酌加生地数钱,若脉沉迟无力者,其怔忡多因胸中大气下陷,详观拙拟升陷汤后跋语及诸案自明治法;2.安魂汤治心中气血虚损,兼心下停有痰饮,致惊悸不眠;龙眼肉六钱酸枣仁四钱,炒捣生龙骨五钱,捣末生牡蛎五钱,捣末清半夏三钱茯苓片三钱生赭石四钱,轧细若服一两剂后无效者,可于服汤药之外,临睡时用开水送服西药臭剥一瓦,借其麻痹神经之力,以收一时之效,俾汤剂易于为力也;九治癫狂方1.荡痰汤治癫狂失心,脉滑实者;生赭石二两,轧细大黄一两朴硝六钱清半夏三钱郁金三钱2.荡痰加甘遂汤治前证,顽痰凝结之甚者,非其证大实不可轻投;其方,即前方加甘遂末二钱,将他药煎好,调药汤中服;凡用甘遂,宜为末,水送服;或用其末,调药汤中服;若入汤剂煎服,必然吐出;又凡药中有甘遂,不可连日服之,必隔两三日方可再服,不然亦多吐出;又其性与甘草相犯,用者须切记;3.调气养神汤治其人思虑过度,伤其神明;或更因思虑过度,暗生内热,其心肝之血,消耗日甚,以致心火肝气,上冲头部,扰乱神经,致神经失其所司,知觉错乱,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而不至于疯狂过甚者;龙眼肉八钱柏子仁五钱生龙骨五钱,捣碎生牡蛎五钱,捣碎远志二钱,不炙生地黄六钱天门冬四钱甘松二钱生麦芽三钱菖蒲二钱甘草钱半镜面朱砂三分,研细用头次煎药汤两次送服磨取铁锈浓水煎药;十治痫风方1.加味磁朱丸治痫风;磁石二两,能吸铁者,研极细水飞出,切忌火赭石二两清半夏二两朱砂一两上药各制为细末;再加酒曲半斤,轧细过罗,可得细曲四两;炒熟二两,与生者二两,共和药为丸,桐子大;铁锈水煎汤,送服二钱,日再服2.通变黑锡丹治痫风;铅灰二两,研细硫化铅一两,研细麦曲两半,炒熟上三味,水和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丸,多至十丸;用净芒硝四五分冲水送服;若服药后,大便不利者铅灰硫化铅皆能涩大便,芒硝又宜多用.3.一味铁养汤治痫风,及肝胆之火暴动,或胁疼,或头疼目眩,或气逆喘吐,上焦烦热,至一切上盛下虚之证皆可;用其汤煎药,又兼能补养血分;方用长锈生铁,和水磨取其锈,磨至水皆红色,煎汤服之;十一治小儿风证方1.定风丹治初生小儿绵风,其状逐日抽掣,绵绵不已,亦不甚剧;生明乳香三钱生明没药三钱朱砂一钱全蜈蚣大者一条全蝎一钱共为细末,每小儿哺乳时,用药分许,置其口中,乳汁送下,一日约服药五次;2.镇风汤治小儿急惊风;其风猝然而得,四肢搐溺,身挺颈痉,神昏面热,或目睛上窜,或痰涎上壅,或牙关紧闭,或热汗淋漓;钩藤钩三钱羚羊角一钱,另炖兑服龙胆草二钱青黛二钱清半夏二钱生赭石二钱,轧细茯神二钱僵蚕二钱薄荷叶一钱朱砂二分,研细送服磨浓生铁锈水煎药;2加味理中地黄汤熟地五钱,焦白术三钱,当归、党参、炙、故纸炒捣、枣仁炒捣、枸杞各二钱,炮姜、萸肉去净核、炙草、肉桂各一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捭开,胡桃二个用仁打碎为引;仍用灶心土代以灶圹土二两,煮水煎药;取浓汁一茶杯,加附子五分,煎水搀入;量小儿大小,分数次灌之;如咳嗽不止者,加米壳、金樱子各一钱;如大热不退者,加生白芍一钱;泄泻不止,去当归加丁香七粒;隔二三日,止用附子二三分;盖因附子大热,中病即宜去之;如用附子太多,则大小便闭塞不出;如不用附子,则脏腑沉寒,固结不开;若小儿虚寒至极,附子又不妨用一二钱;若小儿但泻不止,或微见惊搐,尚可受药吃乳便利者,并不必服逐寒荡惊汤,只服此汤一剂,而风定神清矣;若小儿尚未成慢惊,不过昏睡发热,或有时热止,或昼间安静,夜间发热,均宜服之;若新病壮实之小儿,眼红口渴者,乃实火之证,方可暂行清解;但果系实火,必大便闭结,气壮声洪,且喜多饮凉水;若吐泻交作,则非实火可知;倘大虚之后,服一剂无效,必须大剂多服为妙;方书所谓天吊风、慢脾风皆系此证;十二治内外中风方1.搜风汤治中风防风六钱真辽人参四钱,另炖同服,或用野台参七钱代之,高丽参不宜用清半夏三钱生石膏八钱僵蚕二钱柿霜饼五钱,冲服麝香一分,药汁送服2.逐风汤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生箭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3.加味黄五物汤治历节风证,周身关节皆疼,或但四肢作疼,足不能行步,手不能持物;生箭一两于术五钱当归五钱桂枝尖三钱秦艽三钱广陈皮三钱生杭芍五钱生姜五片热者加知母,凉者加附子,脉滑有痰者加半夏;4.加味玉屏风散治破伤后预防中风,或已中风而螈,或因伤后房事不戒以致中风;生箭一两白术八钱当归六钱桂枝尖钱半防风钱半黄蜡三钱生白矾一钱作汤服;5.镇肝熄风汤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轧细生龙骨五钱,捣碎生牡蛎五钱,捣碎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天冬五钱川楝子二钱,捣碎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甘草钱半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胆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喻嘉言谓石脂可代赭石一两; 6.加味补血汤治身形软弱,肢体渐觉不遂,或头重目眩,或神昏健忘,或觉脑际紧缩作疼;甚或昏仆移时苏醒致成偏枯,或全身痿废,脉象迟弱,内中风证之偏虚寒者肝过盛生风,肝虚极亦可生风,此即西人所谓脑贫血病也;久服此汤当愈;生箭一两当归五钱龙眼肉五钱真鹿角胶三钱,另炖同服丹参三钱明乳香三钱明没药三钱甘松二钱服之觉热者,酌加天花粉、天冬各数钱;觉发闷者,加生鸡内金钱半或二钱;服数剂后,若不甚见效,可用所煎药汤送服麝香二厘或真冰片半分亦可;若服后仍无甚效,可用药汤,送制好马钱子二分;十三治肢体痿废方1.振颓汤治痿废;生黄六钱知母四钱野台参三钱于术三钱当归三钱生明乳香三钱生明没药三钱威灵仙钱半干姜二钱牛膝四钱热者,加生石膏数钱,或至两许;寒者去知母,加乌附子数钱;筋骨受风者,加明天麻数钱;脉弦硬而大者,加龙骨、牡蛎各数钱,或更加山萸肉亦佳;骨痿废者,加鹿角胶、虎骨胶各二钱另炖同服;然二胶伪者甚多,若恐其伪,可用续断、菟丝子各三钱代之;手足皆痿者,加桂枝尖二钱;2.振颓丸前证之剧者,可兼服此丸,或单服此丸亦可;并治偏枯、痹木诸证;人参二两于术二两炒当归一两马钱子一两,法制乳香一两没药一两全蜈蚣大者五条,不用炙穿山甲一两,蛤粉炒共轧细过罗,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钱,无灰温酒送下,日再服;3.姜胶膏治肢体受凉疼痛,或有凝寒阻遏血脉,麻木不仁;鲜姜自然汁一斤明亮水胶四两上二味同熬成稀膏,摊于布上,贴患处,旬日一换;凡因受寒肢体疼痛,或因受寒肌肉麻木不仁者,贴之皆可治愈;十四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治膈食“论胃病噎膈治法及反胃治法”宜参看;潞党参六钱天门冬四钱生赭石八钱,轧细清半夏三钱淡苁蓉四钱知母五钱当归身三钱柿霜饼五钱,服药后含化徐徐咽之十五治呕吐方1.镇逆汤治呕吐,因胃气上逆,胆火上冲者;生赭石六钱,细轧青黛二钱清半夏三钱生杭芍四钱龙胆草三钱吴茱萸一钱生姜二钱野台参二钱2.薯蓣半夏粥治胃气上逆,冲气上冲,以致呕吐不止,闻药气则呕吐益甚,诸药皆不能下咽者;生山药一两,轧细清半夏一两上二味,先将半夏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不使分毫有矾味;用煮菜小锅勿用药瓶煎取清汤约两杯半,去渣调入山药细末,再煎两三沸,其粥即成,和白沙糖食之;若上焦有热者,以柿霜代沙糖,凉者用粥送服干姜细末半钱许;十六治霍乱方1.急救回生丹治霍乱吐泻转筋,诸般痧证暴病,头目眩晕,咽喉肿疼,赤痢腹疼,急性淋证;朱砂顶高者一钱五分冰片三分薄荷冰二分粉甘草一钱细末上药四味共研细,分作三次服,开水送下,约半点钟服一次;若吐剧者,宜于甫吐后急服之;若于将吐时服之,恐药未暇展布即吐出;服后温复得汗即愈;服一次即得汗者,后二次仍宜服之;若服完一剂未全愈者,可接续再服一剂;若其吐泻已久,气息奄奄有将脱之势,但服此药恐不能挽回,宜接服后急救回阳汤;2.卫生防疫宝丹治霍乱吐泻转筋,下痢腹疼,及一切痧症;平素口含化服,能防一切疠疫传染;粉甘草十两,细末细辛两半,细末香白芷一两,细末薄荷冰四钱,细末冰片二钱,细末朱砂三两,细末先将前五味和匀,用水为丸如桐子大,晾干不宜日晒;再用朱砂为衣,勿令余剩;装以布袋,杂以琉珠,来往撞荡,务令光滑坚实;如此日久,可不走气味;若治霍乱证,宜服八十丸,开水送服;3.急救回阳汤治霍乱吐泻已极,精神昏昏,气息奄奄,至危之候;潞党参八钱生山药一两生杭芍五钱山萸肉八钱,去净核炙甘草三钱赭石四钱,研细朱砂五分,研细先用童便半盅炖热,送下朱砂,继服汤药;十七治泄泻方1.益脾饼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四两干姜二两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先轧细而后焙者,为其焙之易匀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2.扶中汤治泄泻久不止,气血俱虚,身体羸弱,将成劳瘵之候;于术一两,炒生山药一两龙眼肉一两小便不利者加椒目三钱,炒捣3.薯蓣粥治阴虚劳热,或喘,或嗽,或大便滑泻,小便不利,一切羸弱虚损之证;生怀山药一斤,轧细过罗上药一味,每服用药七八钱,或至一两;和凉水调入锅内,置炉上,不住以箸搅之,两三沸即成粥服之;若小儿服,或少调以白糖亦可;此粥多服久服间有发闷者,掺以西药百布圣一瓦同服,则无此弊,且更多进饮食.4.薯蓣鸡子黄粥治泄泻久,而肠滑不固者;即前薯蓣粥,加熟鸡子黄三枚;5.薯蓣苜汤治阴虚肾燥,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兼治虚劳有痰作嗽;生山药一两,轧细生车前子四钱上二味,同煮作稠粥服之,一日连服三次,小便自利,大便自固;。

中医临床丛书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临床丛书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

作者简介
这是《中医临床丛书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中医临床丛书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供了丰富的 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 中的应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它融合了近代医学知识,有助于推动中医学 的发展和传承。
《中医临床丛书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的著作。它不仅 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临床丛书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这部作品不仅凝聚了他的医学智慧和经验,更体现了他对于医学事业的深爱与执 着。他的治医思想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医学发展道路。在当今医学 领域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尝试,将中医与西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二者取长 补短、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实现医学的 价值和意义。
以上是《中医临床丛书重订医学参西录》中的一些精彩摘录。这些摘录不仅 体现了张锡纯先生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也对于我们学习和实践中医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阅读感受
最近我读了《中医临床丛书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 医学著作,由张锡纯先生所著。这本书凝聚了张先生十余年的医学经验与研究心 血,不仅有他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独特见解,也有他对于西方医学的深邃认识。
目录分析
《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人民卫生社的图书,是张锡纯先生的一部重要著 作。这部八卷本的巨著,凝聚了张锡纯先生十余年的医学经验与研究心血,其中 不仅有他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独特见解,也有他对于西方医学的深邃认识。
从目录结构来看,《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目录设计十分清晰,各章节主 题明确,层次分明。全书共分为八卷,每卷又分为若干章节,涵盖了中医临床的 各个方面。这种目录结构使得读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高了阅读 的效率。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论治心病理论探析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论治心病理论探析

-医籍研析-《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论治心病理论探析陈会君1赵御凯23*基金项目: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G )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4号)△通信作者(电子邮箱:****************)(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中图分类号:R25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21 )03-0030-04 doi :15.3369/j.issn.l004-745X.2221.03.044【摘要】 本文以《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出发点,深入探讨清末民初时期医学大家张锡纯在诊治中医心病方面的 重要学术思想,对书中涉及心病理论做一深度挖掘。

本书阐明张锡纯先生通过临证辨治构建多种治疗心病的理论框架,从心与神明论诠释心在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以君相火论、火不归原论来探讨中医心病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病机及症状,通过枢机亢进及麻痹论逐个剖析阳明胃腑及三焦、元神及气血、本体阳弱、邪毒惊扰等多方 面内外致病因素。

张锡纯汇通新旧,衷中参西,对心病辨证施治的独特见解为中医临床诊治心病独树一帜。

【关键词】心病《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Analysis of Zhang Xichun's Experiences in Treating Heart Disease from Medical Integrity $ China andWestern Recards Chen Huijun , Zhao Yukai. The Second 3f4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ilongjiang , Harbia 150001 , China.【Abstracti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boo. Medical Ontedaty =a Chinese and Westers Recorbs an a starting point,to deeply explore the importani academic thooghts of Mr. Zhang Xichun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i of heart dis ­ease inChinese mePic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glic of China , and make a deepexcavation of the heart disease theory in his book. It has explaineX in detail thai Mt Zhang Xichun consttctep avariety of theoretic c i frameworks for the treatmeat of heart disease throuch clinicci diagnosis and treatmeat , as weli as the impoaant position of the heat in the body from the theoe of mind and spirit, and discussea the cliniccitreatnieat of heart disease in tranitionai Chinese me P i c ine with the theoe of the sovereign fire and 1X1000011 fireas well as the theoy of fire noi returning to its origin. The impotant pathogenesis and symptoms in practicc are an ­alyzes on by ovo throuch vaaous interaai ag extemai pathogenic factors such as the Yangming stomach ag thethree Jiao , Yuanshen - Qi ai I oo U , the bOy Yang weak . a n d evil poisomna , etc. ,ana the treatment is iacoryorat ­ing western learning , the 16X103000 is quite sophisticateV. Thmugh Mr. Zhang Xichue's unique iesights into thediaaeosis and treatmen- of heat diseases by combining the olf at the new with the China at the west, ho is unique in the clinicci diaaeosis at treatmen- of heat diseases by Chieese meniemo.【Key words ] Hear- disease .Medical Intedaty =a Chinese end Westers Recorbs ; Zhang Xichua张锡纯为清末民初贯通中西医学的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参西而不背中,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堪称理论结合实践的经典之作。

张锡纯健忘医案

张锡纯健忘医案

对于张锡纯的健忘医案,他可能指的是自己使用生石膏的经验。

生石膏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对于某些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一个医案,描述了一位患者因为温病而出现神昏、健忘等症状,经过使用生石膏治疗后,病情得到了缓解。

他认为生石膏具有清热、镇惊、安神的作用,对于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神昏、健忘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石膏是一种寒凉的药物,使用时需要掌握好剂量和配伍,否则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对于不同的疾病和体质,治疗的方法和药物也会有所不同,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健康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锡纯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 而他却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证实践的条件,尽 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

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 二是临床的细致观察,以及详细可靠的病历记 录。


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 凡药皆自尝试”。自我尝试仍不得真知,则求助于他 人之体会。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厨 师。其他药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细辛、麻 黄、花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市药的 真伪,博咨周访,亲自监制,务得其真而后己。因此 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特别是 他反复尝试总结出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 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症瘕,硫黄治虚寒 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 扩大了中药效用。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 究,可谓前无古人。
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书 中收录了大量的病例及方剂,以及张 锡纯先生的评点文章。张锡纯先生是 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捍卫与发扬中医学 的杰出人物,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 坛之牛耳者”。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 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

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 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 第二是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
中医行吗?有用吗?科学吗?和西医比呢? ——张锡纯用他的医案说明,中医有用! 那西医呢?我们应该抵制它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合中西而融贯为一是也。 “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 之外。”


古为今用
:“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 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 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 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 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 补中益气汤PK升陷汤

“病家盼医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
急往救之。然临证时,须多加小心,慎 勿鲁莽误人!”
“张氏自由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
天文算数,尤通易理,后因不第而秉承 遗训专攻医学,苦读伤寒,亲尝百草, 早年悬壶于乡里,成绩斐然。”
衷中参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锡纯身处的年代,西方列强的炮灰打垮了中国人的 自信, 中国人也开始了对自个文化的怀疑。
张锡纯小名片




张锡纯(1860年-1933 年),字寿甫,原籍山东诸 城,河北盐山县人。 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重大 影响的医家。 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 表医家之一。 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书。
历史是这样评价他的。。

“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中医界没有任何一 个人的影响能够和他相比,他的影响是十分 巨大的。 从那以后,中医界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人物。” ——余瀛鳌先生 “实高出万万” “为第一可法之书” “必可救许多枉死之人”

——彭子益



1860年 18 9 7 年 1909年 1912年 1918年 1924年 1927年 1928-1931 1933年 1933年
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 学习西医。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前3期。 应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之邀,任军医正。 应聘任沈阳立达医院院长。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 在天津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六期。 创办中医函授学院。 卒于天津。
谢谢!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 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 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 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 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 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 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而他在临 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 证,为医界公认的一代名医。

将中医传播下去

1927年,天津,中西医汇通社 该怎么让更多喜爱中医的人能够接受正规的中医教育呢 ? 举办函授 “八旬已近又何求?意匠经营日不休。
但愿同胞皆上寿,敢云身后有千秋 。”

白天给人看病授徒之余,晚上亲自编写讲义,然后组织印 刷,给各地的学生邮寄。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



张锡纯原最推崇《神农本草经》,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 其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然而他说:“诸家本草 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怎样发古人 所未发,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 要问题是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藏象说与解 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说与微生物病因说难通;气化说与细 胞说难通。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汇 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者为他对心力衰竭与肾不纳 气、脑充血与薄厥相通的看法。至于具体问题的中西互参则 几乎见于其书的每一篇章。

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 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

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 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 也”。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 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 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 可也”。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 “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 深讶”。
张锡纯—––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
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 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医者 欢迎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医 学中第一可法之书”,而张锡纯先生也 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张锡纯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 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少时广泛涉 猎经史子集,因其家训教子孙宜_训蒙兼习医而益世 润身,遂在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 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 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 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 以训蒙、教书为职业。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 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 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 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 潜心于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