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的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对策的调查报告

会宁县北关小学

一、研究背景

会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勤劳聪慧的会宁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存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5类323项之多。其中,会宁皮影戏和会宁剪纸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列为甘肃省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宁民间音乐——唢呐曲,民间舞蹈——河畔太平鼓,民间美术——皮影戏,擀毡制作工艺,浆水、酱油、醋的制作工艺等民间手工技艺(共5项),消费习俗——罐罐茶,十月一日送寒衣、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等2项岁时节令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等民间信仰习俗以及曹氏正骨法、铁木山庙会、葬礼——领羊等被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会宁灿烂的文化,见证着历史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技的快速更新,充满着质朴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光辉。是它们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轨道?还是我们对老祖宗的东西不够重视?会宁非物质文化的境遇如何?民间技艺是否有人继承?政府有哪些保护措施及群众的态度如何?带着疑问与担忧,我们将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对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鉴于此,我们

组织开展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传承的调查研究,也在于让祖国的下一代在活动中感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同时也由衷感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二、活动目标

1.了解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种类的特点。

2.了解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传承,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传承的有效策略。

3.在活动中感受祖国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国情感。

4.通过体验调查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原则

1.教育性原则,通过大量查询相关信息,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身心,培养学生的能力。

2.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归纳整理,增长他们的才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3.指导性原则,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四、活动过程

活动时间:2013年2月——2013年9月

第一阶段: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主题(2013年2月-3月)

1.活动主题: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调查。

2.人员分工:依据活动需要和人身安全,将参与活动的3名学生和3

位老师分成3个小组,学生的所有活动都在老师指导和参与下完成。

第一组:张向阳梁洁

第二组:姚坤宇张维恒

第三组:郭凌子李晓红

第二阶段:调查实践(2013年3月-7月)

1.活动的方式:通过参加县上专题座谈会,现场观看代表作展演,参观民间工艺展、文物展、民俗艺术博物馆、文化大院,到考察点访问,收集有关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了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方法。

2.调查的内容:

(1)会宁皮影戏。据史料考证,皮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会宁皮影戏远在明清时就很盛行,是一种用牛皮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会宁皮影戏主要流传于会宁县东南部和中部的杨崖集乡,党家岘乡、侯家川乡、新添堡乡、韩家集乡、平头乡、老君坡乡、太平镇、翟家所乡、中川乡、丁沟乡、会师镇、八里湾乡、柴门乡等乡镇。

会宁传统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等唱腔。灯影腔是会宁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同时秦腔、眉户兼而有之,唢呐调、打击乐和白口共同组成了会宁皮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灯影腔的主要演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乐,唢呐、笛子等管乐,还有大鼓、干鼓、梆子、大锣、小锣、钹、

磬等多种乐器。会宁皮影戏灯影腔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为全省所独有,是研究会宁地方戏曲流变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皮影表演又称“捉线子”。由前台艺人(一般是皮影班班主)双手捉持表演,根据不同剧情,一边演唱,一边操控影人做行、卧、跪、整冠、提袍、甩袖等动作。悍妇泼辣、恶鬼狰狞、老生衣冠楚楚、小丑滑稽可笑,可谓灵活自如,栩栩如生,是生活性和艺术性的传神体现。

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英雄人物的传奇类、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间关系的伦理类。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民间传统道德的最直白的表达形式,更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是研究会宁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戏曲流变的重要资料。

会宁皮影的演出道具简单,主要是“油灯”和“影窗”,“影窗”俗称“亮子”,是用木条围框,上糊白纸而成,一般为高三尺、长五尺,最大不能超过高四尺、宽六尺。取材成本低,制作简易。演员一般为四到六人,挑起担子就能走乡串户,辗转演出,是农村最经济的艺术形式。

(2)会宁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会宁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会宁剪纸是会宁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它萌发于乡土、活跃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远在明清时期当地的剪纸、绣荷包就很盛行,据说这里的绣荷包还被当作贡品进奉给清政府。每逢喜庆的日子,会宁百姓都喜欢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彩布剪成各种各样的图形,把自己的窗子、炕围和门面装点得琳琅满目,春意盎然。不论是巧刀剪出的狮子滚绣球,孔雀戏牡丹,蝴蝶恋红花,还是妙针绣出的龙、荷花、马,个个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今,当地妇女都能拿起剪刀、针头,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大胆地用夸张变形手法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在会宁传统的民间剪纸纹样中,题材主要有《年年有余》、《二龙戏珠》、《喜上眉梢》、《十二生肖》、《春回大地》等。

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给会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存在于会宁县城乡各地,以甘沟驿乡和翟所乡陈湾村的民间剪纸为最高成就。1985 年,甘沟驿乡河西坡妇女曹秀嬴的11 件作品在中国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甘肃民间窗花展览》中展出,被民族文化宫民族美术馆收藏。甘沟乡田俊堂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文化司以及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奖励,他本人被评为优秀的剪纸艺术传便是其中之一。翟所乡陈湾村剪纸,形式多样,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如“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从窗花、炕花到驱邪除病、婚嫁喜庆等一系列的剪纸,反映了会宁人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淳朴感情,也体现了民间文化的深远根基。当然,提起会宁剪纸,最值得一提的是剪纸艺术家刘伟,他的人物肖像剪纸不仅代表了会宁剪纸的最高成就,而且在国内外也是小有名气。他曾先后给法国总统希拉克、国家主席胡锦涛等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