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1《夯筑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4.1《夯实法治基石》(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4.1《夯实法治基石》(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4.1《夯实法治基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石》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对宪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宪法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宪法意识不够强烈。

此外,学生在对宪法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宪法与普通法律之间的区别、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等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3.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

3.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4.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宪法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宪法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探究宪法地位: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分析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差异。

4.讲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增强宪法的权威性。

5.培养宪法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宪法的认识体会。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4.1《夯实法治基础》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4.1《夯实法治基础》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4.1《夯实法治基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础》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关系,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法治的基本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培养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法治观念,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法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的内涵,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关系,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法治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关系。

2.难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治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法治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法治的特征和作用。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6.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法治基本概念特征作用法律与公民生活关系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二是教师的教学效果,包括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4.1《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4.1《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4.1《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课题《夯实法治基础》单元第二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知道法治对个人的作用和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理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和善治。

掌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难点理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和善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思考:从此案件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提示:有些人将自己私利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因此,仅靠道德说教是不够的。

社会秩序不能仅靠道德来维护,我们必须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

重点问题:1. 法治的含义、作用?2. 法治的要求是什么?3. 依法治国的提出,地位,总目标是什么?4.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引出本课主题—夯实法治基础结合疫情期间发生的真实案例,能得到哪些启示?社会秩序仅靠道德说教可以吗?引出法律来治理国家结合课堂的图片,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结合视频思考:民法典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民法典作为良法,如何处理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和网络讲授新课第一目<选择法治道路>探究一:法治的作用(个人)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提示: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法治的作用:个人)探究二:法治的要求—良法思考:民法典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提示: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是保护私权利的法律汇总,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也是公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1《夯实法治基石》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1《夯实法治基石》教案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法治的含义、要求、作用及意义,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蓝图。

2.能力目标:提高和增强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的法治生活和法治建设;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意识、依法律己意识;认识法治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法治权威。

【教学重点】选择法治道路【教学难点】描绘法治蓝图【教学环节】一、漫画导入【多媒体呈现】教师点拨:漫画一和漫画二共同说明了法律和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实行法治既需要实行良法之治,也需要实行善治。

我们要夯实法治之基,凝聚法治共识,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探究新知(一)选择法治道路活动1 名言赏析【多媒体呈现】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问题:(1)以上材料共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2)你认为什么是法治?法治有什么重要作用?要求: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法治能够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治对实现强国富民,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呈现】 1.法治的含义2.法治的作用活动2 问题探究【多媒体呈现】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截至2017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闭幕,本届人大常委会共完成立法规划中的62件立法项目,包括已通过的50件以及正在审议的12件。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夯实法治基石》优质课教学设计_2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夯实法治基石》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第一课时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法治的作用2.法治的要求3.新中国的法治进程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国家和公民两个角度)【教学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国家和公民两个角度)【教学难点】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个学生上台表演《普法歌》:法律用处大,处处需要它。

国家兴法治,兴旺又发达。

权益受侵害,维权要靠法。

我们青少年,人人要学法。

守法又护法,利国利民又利家。

这段歌谣告诉我们法律在公民的生活和国家建设中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法律,夯实法治基石。

二、新课讲授板块一:选择法治道路1.(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引导这些公职人员默默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根据图片,结合课文,思考法治的第一个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法治的作用: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处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多媒体出示材料)思考法治的第二个作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人治”传统,封建专制制度导致旧中国封闭落后,被西方国家欺凌。

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在法治的护航下,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越来越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思考:新中国需要法治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3. (多媒体出示材料)《商君书·定分》曰:“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现代世界各国也都在追求崇尚法治。

那么实行法治要求各国怎样做?小组讨论:法治的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理论依据课标要求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3.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的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中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与法治”的内容。

而第四课主要集中探讨法治的话题。

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明确法治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强调法治当以公平正义为念,明确法治是实现国家复兴的必由之路。

为第二框探讨法治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在分析教材之后,明确本课时的核心知识点有两方面,共三个问题。

一方面是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这方面有两个核心知识点,一是实行法治的意义,包括对个人的意义和国家的意义,通过对人治和法治的比较,明白了走法治道路的原因。

另一个是实行法治的要求,包括良法和善治。

第二方面是描绘法治蓝图,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历程中发现,法治一直在路上,我们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在八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依宪治国、崇尚法治精神等内容,已经了解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障。

但在课前调查中,我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你认为什么是法治?”“你认为实行法治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法治?”学生的答案暴露出几个问题点。

首先,学生对于法治的概念还有混淆。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仅有30%的学生能够答出法治是依法治理。

其他有54%的学生依然把法治与法制混淆,认为法治就是完善法律制度,治理国家的法律,或是用法律制约人民。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章节,主要讲述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本章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法治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法治的深层次理解仍有待提高。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认识法治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治与自由的关系2.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观念。

2.讨论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法治的重要性。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提高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讨论探究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法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法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必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自己对法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4.巩固(5分钟)总结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明确法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邀请法治工作者分享实际工作经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治事业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5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5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于法治的深层次理解还不够。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守法律,但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法治精神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案例分析有一定的兴趣,通过讨论能更好地理解法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治的含义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履行公民义务。

四. 教学重难点1.法治的含义和重要性。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法治的认识。

3.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法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情境模拟道具,便于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治?法治的重要性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个案例:一个人在公共场所违规,被警察罚款。

让学生分析这个案例,了解法治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提高法治观念。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情境模拟: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法律。

例如:模拟一个交通场景,让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遵守法律,我们还可以如何维护社会法治?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日常生活中要遵守法律。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1《夯实法治基石》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1《夯实法治基石》教案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教师总结:法治。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一)法治的意义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4.1《夯筑法治基石》教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4.1《夯筑法治基石》教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4.1《夯筑法治基石》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夯筑法治基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治的重要性,理解法律的特征,以及如何维护法律的权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法治的含义,认识到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法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常识,对法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法治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他们看到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法治的含义,认识到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法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法治的含义,认识到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法治。

难点:理解法治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通过PPT、视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的含义,并能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看到法治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含义,以及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3.知识讲解:讲解法律的特征,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法治,并分享讨论成果。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

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并写成心得体会。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的作用
阅读P44运用你的经验,看图思考:
(1)在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
(2)结合所学法律知识,比一比:我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3)说说我们运用这些法律治理国家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交流教师引导)
提示:
(1)有交通警察、行政机关公务人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法官、检察官等等。

(2)《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法》《食品安全法》《诉讼法》
(3)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②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③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问:这句话何意?说明什么道理?
教师:出自《商君书·定分》。

命:生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实行法治的前提:要有法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

《夯实法治基石》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夯实法治基石》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本框有“选择法治道路”和“描绘法治蓝图”两个板块。

二、教学目标(1)树立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建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生活态度。

(2)通过关注时政新闻,让学生认识到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选择;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让中国法治蓝图框架引领学生未来的能力。

(3)学习法治的特点;人治与法治的区别;法治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关注时政新闻,让学生认识到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选择;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让中国法治蓝图框架引领学生未来的能力。

教学难点:树立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建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生活态度。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杜绝冤假错案需要依法治国》图片展后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的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学生阅读后,谈感受设计意图:从生活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要需要夯筑法治基石●讲授新课预习教材,出示提纲(1)法治的特点是什么?(2)了解法治与人治的区别(3)标志绘就中国法治新蓝图的历史事件是什么?(4)生活中,法治进步有哪些重要意义?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讨论问题(一)选择法治道路1.关注生活: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制定并颁布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1)《未成年人保护法》(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义务教育法》(4)《反家庭暴力法》……你说我说:法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法治与你有什么关系?2.播放视频:《法治中国精编版》3.教师小结:法治:①建立在民主基础上,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权力,保障权利。

②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关注时政:改革开放法治进程:✓1978年—1996年,民主法制恢复阶段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2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2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讲述了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法治国家的特点,认识到法治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对法治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法治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对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法治观念不强,有时会忽视法律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法治国家的特点,掌握法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治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提高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的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3.情感目标:使学生热爱法治,尊重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为构建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法治国家的特点,掌握法治的基本原则。

2.难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树立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治国家的特点,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对法治的认识。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法律,树立法治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制作课件,展示法治国家的特点和法治原则。

3.准备生活情境,用于情景模拟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法治国家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法治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法治,树立法治观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案

2020-2021学年春季部编版(统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能力目标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九年级(上)道法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教案(来自网友提供)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教师总结:法治。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一)法治的意义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九上道德与法治 夯实法治基石教案设计

九上道德与法治 夯实法治基石教案设计

九上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石教案设计1. 教案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为核心目标。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 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感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4.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的法律问题,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法治观念。

5.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法治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

6.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法治的理解和看法。

7. 组织参观法院、公安局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法治机构的了解和信任。

8. 配备案例分析作业,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关注。

9.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法治历史和法治发展道路,增强对国家法制建设的自信和认同。

10. 利用游戏化学习方式,增加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11. 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话题设计讨论课,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法治看法和观点。

12. 设计小组项目,让学生通过研究法律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

13. 利用故事演绎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情感共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14. 设计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法庭审判的过程,感受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15. 引导学生了解国际法治和国际人权法,培养他们的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16. 建立法律知识问答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法规知识和相关常识。

17. 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认识法治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8. 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激发他们对法治的敬畏和尊重。

19. 设计道德情感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

20. 利用互动投票等方式,让学生就当前法治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21. 引导学生了解法治中的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法治素养和公民意识。

22. 设计与家长沟通的环节,让家长加入到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中来。

23. 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法治的文化认同。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部编人教版)-4.1 夯实法治基石带反思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部编人教版)-4.1 夯实法治基石带反思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通井然有序 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食品安全监督 法庭审判思考:(1)在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2)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提示:(1)有交通警察、行政机关公职人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法官、检察官等。

(2)是法治。

续表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一)法治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意义1.教师提问:结合P44“运用你的经验”,感受法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作用,假如没有法治,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提示: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二)法治的内涵◆良法1.活动——探究分享P45-46:请你和同学一起查找相关法律规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条文摘录在教材对应的位置。

2.教师讲述: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特别重视,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

通过搜集整理我们会发现,这些法律从不同角度详细地为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要求做出规定,这些法律都是良法。

3.材料展示: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

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

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

民法总则相关条文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可知,民法总则也是一部良法,衡量良法的标准是什么?提示: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课是《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题夯实法治基石。

本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法治的主题,阐述法治的内涵,论证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及中国法治新蓝图,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学生情况: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学习宪法主要内容,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为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维,没有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

而本课所讲的法治及全面依法治国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法治要求,所以应进一步学习,夯实法治基础。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情景探究式教学。

采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法治的存在;注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理解现象的基础上寻求相应的理论依据支撑;在整体教学设计中渗透法律思维,让学生体会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法治道路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能力目标;:梳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知识目标: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教学重点:理解法治的两个要求,理解法治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我国的法治进程;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图片导入教师提问:这些生活场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关系吗?怎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制止这些现象呢?(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法治”,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4.1《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4.1《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4.1《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4.1《夯实法治基础》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治的概念、意义以及法治与道德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法治的深层次理解尚不足。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意识到法律的存在,但部分学生对法治的内涵、法治与道德的关系等知识点理解不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法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治的概念、意义以及法治与道德的关系。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法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治的概念和意义。

2.法治与道德的关系。

3.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治的意义和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法治的认识。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治的重要性。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治。

3.准备教学PPT,配合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法治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必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分析法治与道德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结合讨论成果,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法治的认识。

5.拓展(5分钟)通过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治的重要性,提高法治素养。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4.1《夯筑法治基石》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4.1《夯筑法治基石》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4.1《夯筑法治基石》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夯筑法治基石》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法治国家》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途径,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治观念,对法治国家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治国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途径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2.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治国家的内涵和特点。

2.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3.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2.讨论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活动,准备相关道具和材料。

3.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法治国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治国家?为什么我们要建设法治国家?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4.1 夯实法治基石(教案)-【“大单元”教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件 教案

4.1 夯实法治基石(教案)-【“大单元”教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件 教案

公民权利 国家政权 国家机关 国家法律
保障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和自由 确立国家政权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形式 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和工作原则 具有最高效力,与其他法律具有约束力
3 法治的特点
法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归口化、有效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法治与民主
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法治与民主相辅相成,互为保障。 法治是民主的基础,民主是法治 的目标。
民主的要素
民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 包括言论自由、选举权等,狭义 上则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法治的保障
法治保障民主,并通过制度化规 范来约束权力,避免滥权和专断。
法治与权利
1
个人权利
法治保障个人的人身权利和合法权益,例如
公民权利
2
生命权、财产权等。
法治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例如
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
3
社会权利
法治保障社会的公共权利,例如环境权、教 育权等。
法律的种类与特点
宪法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 律地位。
刑事法律
刑事法律规范刑事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 秩序。
民事法律
民事法律调整民事关系,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律
行政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的组织、权力和行为,保障 公共利益。
法治的实现途径
立法
通过制定法律,确保社会秩序和公 共利益的实现。
司法
通过司法机构的独立审判,保障公 平正义和个人权益。
教育
通过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 公众法律素养。
宪法的基本原则与作用
夯实法治基石
本教学计划旨在让学生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探讨法治与民主、权利的关系, 认识不同类型的法律与其特点,并了解实现法治的途径以及宪法的基本原则 与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夯筑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夯实法治基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本框有“选择法治道路”和“描绘法治蓝图”两个板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建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生活态度。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关注时政新闻,让学生认识到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选择;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让中国法治蓝图框架引领学生未来的能力。

知识目标:法治的特点;人治与法治的区别;法治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关注时政新闻,让学生认识到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选择;
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让中国法治蓝图框架引领学生未来的能力。

难点:树立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建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和活动,制作课件。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学习了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在九年级讲到法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节课结合时政教学,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师素养。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
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教师总结:法治。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治的意义
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
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良法
1.材料呈现: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

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

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

民法总则第十七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思考:可见民法总则是一部良法,对良法你是怎么看的?
3.教师讲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三)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1.阅读教材第46页“阅读感悟”,比较人治和法治的不同及其优劣。

2.总结原因: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

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目标导学二:描绘法治蓝图
(一)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材料呈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有利于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利于体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有机统一,有利于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对进一步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党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和遵循原则,确保了宪法修改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了宪法修改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确保了我国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

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拥护党中央修改宪法建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引领善治。

2.思考: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提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3.教师总结:(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作业布置:搜集整理我国改革开放后法治的历程。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治的意义,特别是良法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治和法
治的比较,明白了走法治道路的原因;通过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理解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3 板书设计
夯实法治基石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
什么是良法
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描绘法治蓝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法治道路,从法治的意义、认识良法、选择法治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认识到了法治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二是描绘法治蓝图,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历程中发现,法治一直在路上,我们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