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录著作简介

合集下载

汉代文学家刘向的著作

汉代文学家刘向的著作

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作品有《新序》,《说苑》,《战国策》,《列女传》,《别录》,《刘子政集》。

刘向介绍: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

以门荫入仕,起家辇郎。

汉宣帝时,授谏大夫、给事中。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

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

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为主要特色,作品收录于《刘子政集》。

刘向、刘歆

刘向、刘歆

刘向、刘歆—中国图书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创始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李茉莉摘要刘向、刘歆是我国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们在长期的图书工作实践中,校勘、编理了汉宫室先秦至西汉的文献典籍,提出了图书分类的标准,建立起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体系。

《别录》是我国目录学史上图书提要之祖,《七略》是图书编目之宗。

刘向刘歆可称为中国目录学和校勘学的创始人。

关键词目录学刘向刘歆分类编目《别录》《七略》刘向、刘歆父子长期的图书工作实践造就了他们在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成就。

他们在图书工作上的实践创新至今值得我们图书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为此,作者愿与同仁一起探讨刘氏父子在图书校勘和编目方面的突出贡献。

刘向(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

西汉后期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文献学的奠基人。

刘向、刘歆父子所进行的图书校勘和编目工作是对我国古文整理的巨大贡献,其成功并非仅仅是由于他们是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

就刘氏父子的《别录》和《七略》对目录学和校勘学所产生的影响及现实意义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刘向、刘歆目录学思想产生的条件及历史背景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术活动一样,刘氏父子的校勘编目工作也是与当时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的。

汉代建立之初,由于多年的战乱,天下典籍散乱,于是朝廷“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到汉武帝时,国家藏书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

此时,大文学家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行。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又“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通过全国性的普遍搜求,国家藏书更加丰富。

但是,这些文化典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讹误,使得古书缺乏可信性,研究者不能直接加以引用。

直到汉成帝河平三年,成帝命光禄大夫刘向整理校勘国家藏书,后令刘向之子刘歆一同整理典籍。

父子工作了十九年,取得了巨大成就。

韩愈的简介及主要作品有哪些

韩愈的简介及主要作品有哪些

韩愈的简介及主要作品有哪些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汉族,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其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是唐代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韩愈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古文运动”代表之一,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的主要作品有哪些?韩愈作为唐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其创作的作品涵盖了多个方面:诗歌、散文、经学、史学等。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唯一一首与外交有关的诗歌。

这首诗歌是为唐代大臣杜黄裳送行的作品,诗歌中表达了韩愈对于杜黄裳的敬重之情。

2. 《师说》《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直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全文内容丰富,清晰明了,从思想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师德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3. 《伯克等山十二峰记》韩愈的另一篇代表性散文作品是《伯克等山十二峰记》。

全文通过讲述游山趣事来探讨宇宙的本质问题,从而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关系。

4. 《论语别录》《论语别录》是韩愈对于孔子学说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本书是韩愈自己编纂的,主要是对《论语》的补充和注释。

虽然这本书在当时并不受到重视,但是在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狂草五篇》《狂草五篇》是韩愈的一些散文作品,它是韩愈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全书清新爽朗,语言简练有力,是韩愈以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表现的另一方面。

韩愈的主要作品并不止这些,但这些作品代表了韩愈在中国文化史上对于文学、教育和思想的伟大贡献。

韩愈生平和经历韩愈是唐朝末年、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早期在国子监学习,曾经就读于袁恕己的学堂。

后来他参加了进士考试并且成功地通过了考试。

他曾担任过文职和武职,然而在唐朝的末期时期,他因为支持唐朝的新法政策而遭到了被贬谪的厄运,并且在不同的地方流放了多次。

韩愈对于学术研究十分热心,尤其是对于儒家学说的研究。

他在《师说》这篇文章中提到:“我每见先生必以询讯为宗,言必畅通,事必稔识。

姚振宗、章炳麟两家《别录》辑本异同及《别录》体制考论

姚振宗、章炳麟两家《别录》辑本异同及《别录》体制考论

姚振宗、章炳麟两家《别录》辑本异同及《别录》体制考论张伟【摘要】清末姚振宗的《七略别录佚文》和章炳麟的《七略别录佚文征》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别录》辑本.二者同是《别录》一书的辑本,但仍然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姚振宗、章炳麟对《别录》一书的体制存在不同的认识.《别录》一书在体制上存在两大特点:第一,《别录》当是与《七略》不同的独立的一本书;其次,《别录》仅仅有一个粗略的分类框架,并不具备细致的分类体系.【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82-87)【关键词】《别录》;辑本;姚振宗;章炳麟;体制【作者】张伟【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成帝下诏命刘向等人校理中秘藏书,由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图书的活动。

这次校书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系统整理了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典籍,而且还编制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综合性图书目录——《别录》《七略》,开创了中国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关于《别录》《七略》的编纂,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序》记载:“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

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

子歆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

”[1]《别录》《七略》成书之后,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班固的《汉书》、荀悦的《汉纪》等著作大量采用其中的文字,另一方面东汉、三国吴、北齐、隋等朝代都曾仿刘向、刘歆之故事校理群书、编制目录。

但是由于古代抄本书籍数量较少,加之战火频仍,《别录》《七略》二书在宋代以后即不见著录于藏书目录,可能亡于唐末五代时期。

《别录》《七略》虽然亡佚了,但是鉴于它们的重要地位,清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辑佚。

试论姚振宗的《别录》《七略》辑本

试论姚振宗的《别录》《七略》辑本


囿 于篇 幅

又 要面面 倶到
在许
多 问
题 上无 法 进 行深 入 的 探讨

尤 其是 对

别 录


七略

的辑 本

更是 语 焉 木 详




以在
这里 我 想 针 对 这两 种 书
再进

步提出 我 的
些粗疏的 看法

请 大 家批 评 指正

别 录》 和

七 略》 是 我 国


录学的开
之祖

标志 着我



有 七篇


战 国 策





的主 要参
考 资料

至 于 陶 浚 宣补 辑 严 氏 的



七 略别 录
十卷


王仁俊补辑马 氏 的 王 新 增 的佚 文

七略别

录》




别 录补遗


都 比较简 单 姚 氏 虽 未见
, ,

但陶


样被 姚


得 见


又 见到

州 张选青 辑本
据姚
入手

氏核



与 马 本相 同




其 不 足之处是 不分 类
无标




有 遗漏

七略别录名词解释

七略别录名词解释

七略别录名词解释
《七略别录》是西汉刘向所撰写的著作,是其子刘歆在刘向校书时所撰叙录全文的汇编。

它以“撮其指要”的方式,将《别录》的内容摘取而成,因此叫做“略”。

《七略别录》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总计七略。

其中,辑略为全书的概要,阐述其他六略的意义与学术源流,阐述六略的相互关系和六略书籍的用途。

《七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七部论著的总结,记录了先秦国家哲学思想和规章制度的重要一环,凝练而精辟,在讲解儒家思想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包括孔子的“仁”、“义”和“礼”,墨子的“治”、“智”和“信”,以及老子的“德”。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作者:马光华韩茜滑小莉周怡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

”本文新考证继司马迁编撰《史记》之后,刘向又在其地:汉天禄阁、石渠阁(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编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继承父业、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编撰起止时间:约为“汉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十六年)——“汉哀帝建平三到四年”(公元前两年到公元前三年) ;并对其校书及参编人员进行了新增再探——《别录》、《七略》的又几位参编者——班斿、王龚等。

[关键词]《别录》;《七略》;汉天禄阁;刘向与刘歆;班斿;数术略;[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0)02-0049-04Abstract:Fan Wenlan, a historian, praised that "there were two major work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cords of history and seven strategies, which wer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history." In this paper, after Sima Qian's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Liu Xiang compiles "bielu" in Tianlu Pavilion and Shiqu Pavilion of Han Dynasty (Xi'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 and Liu Xin, his son, inherits his father's work and compiles the first catalogue of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 qilue. The compilation starts and ends in about three years of hanheping (26 B.C.) - "the third arrival of Jianping, Emperor AI of Han Dynasty" Four years (from two to three B.C.); and the new and re exploration of its school books and its staff - the other several editors of bielu and qilue - Banqi, Wanggong, etc.Key word:Qilue; Tianlu Pavilion of Han Dynasty; Liu Xiang and Liu Xin; Banqi; shushulue;引言關于经典文献、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及其雏形《别录》,其研究已达数千年之久,且有各学科学者参与。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

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一)含义: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1、熹平石经:东汉末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辈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2、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

3、汗青: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做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样。

4、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5、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①别名很多,例如:遗集、文稿、类稿等;②体例主要分为:分类、分体、编年。

所谓分类,是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所谓分体,是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所谓编年,是按作品协作年代顺序来编排。

③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人看到的都是明清以来的翻刻本。

④别集的文学价值,主要是一、他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二、让门是人们研究某一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成就的主要依据。

6、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主要分为三类:一、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例如:《文心雕龙》;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的单行作品,例如:《红楼梦》;三、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选出一篇或多篇作品单独印行的书,例如:《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7、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8、目录: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9、《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刘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刘向的《别录》,“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最终完成了我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导读-艺文志、刘向刘歆传

导读-艺文志、刘向刘歆传

《汉书·艺文志》导读一、《别录》与《七略》1、《别录》。

西汉刘向(约前77—前6)撰。

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

二十卷。

汉成帝时,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每校完一书后写有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

其子刘歆据此删繁就简,编成《七略》。

《别录》唐代已佚,今据《汉书·艺文志》可考见其梗概。

2、《七略》。

刘歆(约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撰。

《七略》是摘取《别录》内容成书,比较简略,所以叫做“略”。

“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故称《七略》。

《辑略》:说明其他六略的意义与学术源流,阐述六略的相互关系和六略书籍的用途,是六略之总最,诸书之总要,相当于全书的概要。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种。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种。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筮、杂占、刑法六种。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

以上六略共三十八种,即刘歆对当时书籍的分类。

二、《艺文志》的内容与结构1、内容: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每略之下分若干种,共计三十八种。

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并将辑略内容析植入各略、种之下,形成每略之后的“总叙”,每种目录之后的“小叙”,以简要的文字概述各学派的流变情况。

2、结构:(1)总叙(2)六艺略A 《易》类《易》类小叙B 《书》类《书》类小叙……六艺略总叙(3)诸子略A 儒家儒家类小叙B 道家道家类小叙……诸子略总叙(4)诗赋略(5)(6)(7)……(8)总结: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三、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1、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汉书》首创《艺文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

别录现存篇目

别录现存篇目

《别录》是西汉刘向编撰的一部书,又称《刘向别录》,原书20 卷,今佚。

《别录》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主要记录了上古时期至汉代的各种典籍,分类记录了每部书的书名、卷数、作者、内容提要等。

关于《别录》现存的篇目,由于原书已经失传,现存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其他文献的引用和转述而得以保存下来的。

其中一些重要的篇目包括:
1. 《战国策叙录》:对《战国策》一书的介绍和评论。

2. 《晏子春秋叙录》:对《晏子春秋》一书的介绍和评论。

3. 《列子叙录》:对《列子》一书的介绍和评论。

4. 《山海经叙录》:对《山海经》一书的介绍和评论。

这些篇目主要保存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等古代文献中,通过对这些转述和引述的研究,可以了解《别录》的一些内容和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原书已经失传,现存的篇目只是部分内容,无法完全还原《别录》的全貌。

《别录》《七略》简介

《别录》《七略》简介

建 藏书 之 府 。 成 帝 时 , 使 谒 者 陈 农 求 遗 书 书 , 重 新 定 名 。 如 < 国 策 书 录 > “ 日 “ 还 战 :或 于天下。诏光 禄 大夫 刘 向校经 传、 子 、 诸 诗 < 国策 > 或 目 < 事 > 或 日 < 长 > 或 日 < , 国 , 短 , 事

” 个 对 古 代 文 化 有 巨大 贡 献 的事 业 , 是 刘 故 终 不 迁 。 居 列 大 夫 官 前 < 略 > ①, 氏 对 刘 氏 撰 有 < 女 传 > 著 < 序 > < 苑 > 均 佚 ) 七 ” 范 列 , 新 、说 ( 。
孙 梦岚
( 宁 师 专 图 书 馆 内蒙 古 集 集 宁市 02 0 ) 100
内容 提要
刘 向、 歆父 子 之< 刘 别录 ) 七 略) 为 我国 目录学 、 雠 学 、 献 学 之 创始 < , 校 文
之作 , 基 之作 。它对 保 存先 秦 古籍 、 后世 图书 目录的 编纂 , 奠 对 有深 远 的 影 响 。
存 先 秦 古 籍 , 动 当 时 的 学 术 发 展 , 疑 有 推 无


< 录> 别
< 录>刘 向著。 别 , 刘向 ( 元 前 7 公 7~前 6年 ) 名 更 生 , 本
巨大 的积 极 意 义 。 正 是 由 于 他 们 的 这 一 工 字 子政 , 县 ( 属 江 苏 ) 。西 汉著 名 经学 沛 今 人
父 子 与 伟 大 的 历 史 学 家 司 马 迁 给 予 同 样 的 刘 向 自成 帝 河 平 三 年 五 十 四 岁受 诏 校 书 , 到 评 价 , 认 为 是 十 分 中肯 的 。 著 者 曾撰 写 过 成 帝 绥 和 元 年 七 十 二 岁 死 , 书 长 达 十 九 年 我 校 < 国 亡佚 目录 书 简 介 > 我 @一 文 , 曾对 < 录 > 之 久 。 别

刘向《别录》编撰方法与影响探析

刘向《别录》编撰方法与影响探析

(季刊)an Conservatory of M usic 疥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J ,Jiao Xiang-Joumal of X i*2019 年 6 月 第 38 卷 第 2 期 Jun. 2019 Vol.38 No.2中国分类号:J609.2; G232.2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1499-(2019)02-0155-06•曹舒然刘向《别录》编撰方法与影响探析(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西汉刘向编撰的《别录》是我国第一本关于书籍提要性的著作,该书为我国书籍的分类提供了大致的构思,为其子刘歆编撰《七略》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图书目录学的发展。

刘向在编撰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科学的校勘 程序和编辑方法,为后代学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编书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来维护汉王朝的统治,也影响了后代学者的思想理念。

以《别录》一书的编辑活动为核心,从刘向编书的原因、方法、思想等方面 进行论述,探讨作为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书籍编辑活动所带来的学术成果及其影响。

关键词 刘向;《别录》;编撰工作;编书理念—1—刖 5汉高祖统一天下以来,对书籍的整理和收集并不重 视。

虽曾委托张良、韩信编选各家兵书,但实际上是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收集和整理 书籍。

由于早期没有对文化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此时的图书已经呈现出“书缺简脱,礼坏乐崩”[1](P1515)的严重局面。

汉武帝主要的工作是对书籍的征集,不仅中央 政府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征书活动,各地藩王也在积极地征集古籍。

到了成帝时期,书籍已经堆积如山,急需 进行整理和校订,于是便任命光禄大夫刘向主持开展书籍的编校工作。

这项编校工作进行了近22年才结束,因为完成的出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编校工作的楷模,这 也是继孔子编撰“六经”以来中国编辑史上又一重大事 件。

其中刘向功不可没。

刘向,本名更生,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

他先后担任谏议大夫、给事黄门侍郎、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 务。

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

n 《文献通考》,元朝马端临撰,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将《通典》上之八门增扩为二十四门,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之一。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书。

全书348卷,附考证3卷,分为24考,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考则多沿用《通典》旧有史料,并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

以《经籍考》最有成就。

n 在《通典》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史料,详细地加以考证,去伪存真,归类分目,按时代先后排列比较。

全书有“文”、“献”、“考”三种。

“文”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是指前人之议论,“考”主要是马端临的按语。

马端临的按语,贯串古今,折衷恰当,力求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审慎的结论,尤其对于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所发表的见解为前人所未有。

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深知南宋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他对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记载也特别详细,对两宋政治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从而使书中有关宋代的记录较为真实可靠,史料价值超过了同类的其它著作。

n (五)元代文献学n 1.《藏经》: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缮写了一部金字《藏经》,耗金3244两。

n 2.中西文化交流: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意大利传教士孟特·戈维诺抵达元大都,即留居大都,先后兴建教堂两座,并用鞑靼文翻译《新约全书》和《旧约》。

n 3.突出的文献学家n 胡三省:代表作是《资治通鉴注》,《通鉴释文辨误》n 马端临:《文献通考》n 《文献通考》,元朝马端临撰,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将《通典》上之八门增扩为二十四门,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之一。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书。

全书348卷,附考证3卷,分为24考,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考则多沿用《通典》旧有史料,并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

简论《别录》《七略》的形成和历史意义

简论《别录》《七略》的形成和历史意义

简论《别录》《七略》的形成和历史意义作者:陈迪安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7期摘要:《别录》《七略》是西汉时期刘向和刘歆父子创作的综合性系统目录,是奠定我国目录学基础的开创性著作。

它把我国古代分类思想应用于图书管理,提出了图书的正式分类,对两千多年我国的图书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别录》;《七略》;历史意义;目录学一、《别录》《七略》产生的背景条件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本名刘更生,字子政,精通春秋穀梁之学,是西汉时期的大学者,于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受命整理国家藏书。

公元前6年,刘向逝世,校书活动由其子刘歆继续完成。

在校书过程中,刘向每校毕一书,就撰写一篇叙录,后来结集为《别录》。

《七略》是刘歆在刘向《别录》基础上摘取要点编撰而成,比较简略,所以叫作“略”。

因为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分,故名《七略》。

汉朝注重搜集图书,这为刘向父子编撰《别录》《七略》提供了现实基础。

西汉有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求书运动。

第一次是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之时。

刘邦的谋臣萧何把秦朝重要官署的律令、图书都很好地收藏起来,是西汉整理图书的良好开端;还吸取了秦朝焚书的教训,向民间征集图书,这都为刘向父子整理编目工作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后来“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朝仪”,这时对当时的书籍已经做了初步的整理。

第二次是在汉武帝大一统时期。

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图书被看作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

但国家藏书“书缺简脱,礼坏乐崩”。

于是,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最终“书积如丘山”。

但是,由于图书典藏制度不完善,图书散失严重。

于是,汉成帝一面命人到各地求书,一面安排刘向整理图书。

刘向便是在这种条件下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图书运动。

除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孔子按一定标准整理编订的“六经”,“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和杨仆的《兵录》都为刘向父子的编撰工作开辟了道路。

《别录》与《七略》在古典目录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别录》与《七略》在古典目录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可见别录和七略是奠定我国古典目录学基础的开创性著作它把我国古代的分类思想应用于图书整理提出了图书的正式分类法对两千年来我国的图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M O U N 下 l N f L W C F { S
《 别录 与 《 七燕
刘向 ( 公 元前 7 7 年 至 公元 前 6 年 ),字 子 政 ,本 名 更 生 ,成 帝 时更名 为 向 ,并命 刘 向领 校 宫 中五经 秘书 。刘 向 专 门校六艺经传 、诗 赋,其他 的则委 以专才 。刘 向负责为各 书撰写 叙录 ,又集 叙录而 成 《 别录 》。刘 歆 ( ?一 公 元 2 3 年 ),字子骏 。河平 年间 ,受诏与父刘 向同领校书 ,讲六艺 经传 。刘 向死后 ,刘 歆为 中垒校尉 ,继承 了刘 向总领 校书的 任务。刘歆始治 易经 ,以传文与经 义互为解说 ,义理清晰 。 刘歆在 刘 向 《 别录 》 的基础 上 ,编 成 了 《 七 略 》 。 但 是 刘 向 、刘歆父 子编 撰 目录 的一系 列原则和方法在 目录学领域有 着卓越的贡献。 写 。” “ 杀青 ”是指 定稿 并书 于竹 简 。缮 写是 指经 皇帝 审 定后 书于缣 帛。 《 太 平御览 》卷6 0 5 引汉应 劭 《 风俗通 》: “ 新竹有汁 ,善朽蠹 ,凡作 简者 ,节于 火上炙干之 ,陈楚间 谓之汗 。汗 者,去其汁 也。吴越 日杀 ,亦治也 。刘 向为孝成 皇帝典校 书籍二十年 ,皆先书竹 ,改 易刊 定 ,可缮写 者 以上 素也 。”刘 向校定新书后 ,均用简和 帛抄写两部清本 储存秘 阁。 ( 3 )开创 古代书 籍整 理定 著 “ 新 书 ”先例 。[ 3 刘 向校 理古 书,一是本为先秦 原木 ,或保持 原书面貌 ,其篇章没有 缺失 ;二是书有复重残 缺 。前者一般 只需校正脱 误,整理相 对 比较简单 。后者 的整理则 比较 复杂,一般都要 进行精心校 补 ,并 重新 编次 。经 过 这样 的工序 编 成 的定本 ,大 多题名 “ 新 书”,如 《 苟子 书录》所称 “ 《 苟 卿 新 书 》 ” 。 先 秦 古 书 ,本多单篇别行 ,诸子学说 ,往往 散见 ;广 多种传本 。后 遭秦 焚书 ,古书更 为散乱 ,民间所 藏 ,多无全本 。汉兴 ,秦 代 书禁被废 除,许 多原先主要 以师授 口肆相传 的先秦古书 , 被先后记录于竹 帛。限于记忆 ,这类新 写之 本往往不全 ,如 今 文诸经 。所 以,刘 向校书之 的,传世诸子传记 等要么是残 缺之本 ,要么是 重复之篇 。为 此,刘 向充分 利用天下 图书集 中在皇家书库这 一得天独厚 的条件 ,尽取各 本精心校对 ,去 重补 缺 ,更新 编 次 ,终 于 使长 期分 合无 常 、纷 然不 一 的古 书 ,以焕然 一新之貌续传 于世 。刘 向这 一整理工作 的意义十 分重大 。正 如余嘉锡所 说 : “ 今 日所传之本 ,大抵为刘 向之 所编次,使后人得见周、秦诸子学说之全者 ,向之力也 。, , l

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
虽然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 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 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为不用的药物。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 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 做了归类。对每一种药,本书都载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别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药物形态、产地采集 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这基本上与《本草经》是相同的。在《名医别录》中,个别药味之后己附有方剂,如 说”露蜂房,合乱发、蛇皮三味合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诸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丁肿恶 脉诸毒皆差,”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剂的体例,为后世本草附方开创一个良好的实用开端。
与陶弘景
与陶弘景
明李时珍将陶氏作陶弘景,故将《别录》与《本草经集注》内容相混。现一般认为此书原始内容非陶弘景所 撰,但现存此书条文经过陶弘景整理编纂。原书最初以“附经(《本经》)为说”的形式出现,不仅就《本经》药 物增补内容,还新增药物条文,即所谓“名医副品”,成为《本经》早期重要集注增补本。陶弘景将此增补本 “研括烦省”,编校厘正,确定“名医副品”365种,合《本经》共有药物730种。唐宋类书、本草又拾陶弘景研 括之遗余,故今实存《别录》新增品369味。各药内容书写次序同《本经》。先述性味良毒、主治功用、异名生 境,又补记大量产地名称,采集时月及加工方式等《本经》所缺内容。所增药效多切实际(如甘草止咳、半夏止吐 等),较少涉及神仙不老之说。新增品中近百味至今仍属常用药。首载百部、枇杷叶止咳,槟榔、榧子除虫等药效。 内容丰富,故后世亦视其为仅次于《本经》之经典本草。奈年代久远,亦有相当一部分《别录》药不明其品种。 《新唐书·于志宁传》谓此书“言华、叶形色,佐使相须”,然今存此书佚文恰少此类内容。陶弘景将此书编入 《本草经集注》中,用墨字书写,以与朱字《本经》内容相区别。隋唐间此书尚且流传,宋代书志虽已著录,却 未有人摘引。下此以往,未见此书存世。其内容则通过转录,存于《证类本草》中。

《别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别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别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别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别录》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西汉刘向撰。

汉代文学家刘向著作

汉代文学家刘向著作

汉代文学家刘向著作
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作品有《新序》,《说苑》,《战国策》,《列女传》,《别录》,《刘子政集》。

《新序》是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

《说苑》又名《新苑》,共二十卷,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

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

《别录》是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凡二十卷。

汉成帝时,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校完书后写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录简介
汉刘向撰。

二十卷。

从武帝成帝百余年间,国家藏书“积如丘山”。

成帝于河平三年(前26),诏谒者陈农广求天下遗书,同时任命刘向主持整理国家藏书。

是时,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此外,刘歆、杜参、班斿、王龚、望(失其姓)等十数人也参预其事,由刘向总其成。

刘向校书,首先广罗异本,以相校雠,不拘一家,择善而从。

其次,整理错乱,除去重复,互相补充,定著篇章。

然后,条别篇章,定考目次。

雠校讹文脱简,写定正本。

如《晏子叙》:“所校《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

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

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

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

谨颇略椾,皆已定,已杀青,书可缮写。

”最后确定书名。

如《战国策叙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

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定。

”每一书校毕,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汉书·艺文志》),写成叙录,附书奏上。

所奏叙录,包括下列内容:阐明校雠原理,叙述校雠原委,即版本异同、篇目数量、简策脱略、文字讹谬、书名异称、校雠经过以及校书人姓名、上书年月等;介绍作者生平及思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书之真伪;评论思想或史事是非,介绍内容提要;简评书之价值等。

刘向又集合众录,别为一书,是为《别录》。

开创了叙录体目录。

刘向校书二十年未竟而逝世,由其子刘歆续成。

《别录》著录图书六百零三家,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一、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二、诸子:儒、道、阴阳、法、名、、纵横、杂、农、小说;三、诗赋:屈原等、陆贾等、孙卿等、杂赋、歌诗;四、兵书: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五、数术: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方技: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各类之前有类序,各部后有部序,叙述各类各部学术思想和授受源流。

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

原书已佚,清人有七种辑本:严可均辑本,见《全汉文》;洪颐煊辑本,见《经典集林》;马国翰辑本,见《玉函山房辑佚书》;张选青辑本,见《受经堂丛书》;姚振宗辑本,见《快阁师石山房丛书》;顾觐光辑本(未刊);章炳麟辑本,见《章太炎全集》。

2.七略
汉刘歆撰。

七卷。

刘向、刘歆校书,先校勘定本,即从多种书本内选定篇目,根据每篇的复本经过校雠,校定文句,成一校定底本;继而缮写清本,即把校定底本用竹简缮成清本,以便保存和阅读;再编撰叙录,一书校毕,刘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叙录记载新定本的篇目,记述校定过程,撮述全书大意;最后建成系统目录,即将所有藏书,按大类划分,下又分若干小类。

与此同时,刘向又“别集众录”,而成一书,是为《别录》。

刘歆继承其父未竟事业,在《别录》基础上,去详从略,撰成《七略》。

著录图书三十八种、六百零三家、一万三千二百十九卷。

其分类体系为:一、辑略:乃全书叙录,包括总序、大序和小序,说明各大类和小类图书内容和学术思想流派。

二、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三、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四、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
歌诗。

五、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六、数术略:天灾、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七、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七略》和《别录》思想体系、使用价值基本相同。

它与《别录》最大不同乃是增添一《辑略》,从总体上评述各种学术文化的兴衰分合,使其更具系统性和实用性。

原书已佚,清人有七种辑本:严可均辑本,见《全汉文》;洪颐煊辑本,见《经典集林》;马国翰辑本,见《玉函山房辑佚书》;张选青辑本,见《受经堂丛书》;姚振宗辑本,见《快阁师石山房丛书》;顾觐光辑本,稿本藏北京图书馆;章炳麟辑本,见《章太炎全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