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蒙学

中国传统蒙学

《增广贤文》节文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幼学琼林》之一
何谓三从,从父从夫从子;何谓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 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后生固为可畏,高年尤是当尊。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与其椎牛 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兴思。
四岁开蒙,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教材丰富,从周代识字课本《史籀zhò u篇 》,到近代传播新学的《时务三字经》,数 量不下千余种。
2、蒙学教材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小儿语》 《弟子规》 《五字鉴》 《小学诗》 《千家诗》 《蒙求》 《名贤集》 《增广贤文》 《朱子家训》 《格言联璧》 《笠翁对韵》 《龙文鞭影》 《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 《幼学琼林》 《二十四孝》 《唐诗三百首》 《神童诗》 《弟子职》 《童蒙训》 《四字经》 《四字鉴略》 《颜氏家训》 《童子礼》 《幼学求源》 《提纲释义》 《金璧故事》 《续小儿语》 《社学要略》 《经学启蒙》 《颜氏家训》 《格言联璧》 《了凡四训》 《闺训千字文》 《女儿经》 《小学诗礼》 《改良女儿经》……
《百家姓》成书
成书时间:北宋初年 成书作者: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一书生,姓名、生来自平不详。《百家姓》开篇句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2010年中华姓氏统计

历代最重要的蒙书及其价值

历代最重要的蒙书及其价值

历代最重要的蒙书及其价值为蒙学编写的教材,就是蒙书。

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

正因为古圣先贤对蒙学的推崇,自古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蒙书。

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宣王时太史籀作的《史籀》15篇,为史官教儿童识字之书,已失传。

秦朝有李斯作的《仓颉》、赵高作的《爰历》、胡毋敬作的《博学》,汉朝有司马相如作的《凡将》、黄门令史游作的《急就》、扬雄作的《训纂》、蔡邕作的《劝学》,以上都是以教识字为主的蒙书,以《急就》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有束晳作的《发蒙记》、顾恺之作的《启蒙记》、周兴嗣作的《千字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至今还在传习的蒙书。

唐朝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兔园策》,三书盛行一时,至今皆不传。

宋朝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

《三字经》是蒙书巨著,影响至大,传诵至今。

《百家姓》作于北宋初年,是以姓氏编写的识字蒙书,共472字,除最后“百家姓终”四字非姓氏外,其余皆姓氏,每四字一句,对仗押韵。

列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姓。

《百家姓》收录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朗朗上口,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效仿之作有明朝的《皇明千家姓》、清朝的《御制百家姓》,少数民族还有《女真百家姓》、《蒙古百家姓》等。

《千家诗》最早有南宋诗人刘克庄的选本,名为“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分14类。

南宋末年,谢枋得在此基础上编成蒙书《千家诗》,分上下两卷,上卷收七言绝句,下卷收七言律诗。

清朝初年,王相又编了《新镌五言千家诗》。

影响最大的则是谢枋得编、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

此书收五绝39首,五律45首,七绝94首,七律48首,共226首,皆唐宋诗人的名篇佳作,且都短小易记,故深受广大蒙童喜爱,传诵至今。

蒙书中最有影响的“三百千千”,到宋朝时全部出现。

中国古代蒙学古训重要书籍

中国古代蒙学古训重要书籍

中国古代蒙学古训重要书籍
蒙学重要书籍
《千字文》 (南朝)——太子的识字课本,最具影响的童蒙读物
《蒙求》 (唐)——趣味横生的历史启蒙生
《百家姓》 (宋)——常见常用,知宗探祖的不凡读本《三字经》 (宋)——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家庭儿童教育读物
《千家诗》 (宋)——优秀的唐宋诗选本,最适儿童吟诵
《小学》 (宋)——历史上最受推崇的儿童道德教育巨著
《幼学琼林》 (明)——中国古代内容最为广博的百科全书
《龙文鞭影》 (明)——集历史、名人、各类典故之大成,最具鞭策力的四言读本
《训蒙骈句》 (明)——习文做诗,又饱含哲理的启蒙佳作
《增广贤文》 (清)——剖析古今处事待人真谛的千古奇文
《声律启蒙》 (清)——学诗作对的启蒙读物、字词俱佳的千古美文
《格言联璧》 (清)——古代先哲智慧格言的总录
《笠翁对韵》 (清)——清朝以来最流行的习对启蒙课本
《韵史》 (清)——以四言韵诗,诠释二十四史的奇书
古训重要书籍
《人间训》 (汉)——通解仕途、左右逢源的神奇之作《颜氏家训》 (北朝)——历代最受推崇的家庭范本
《温公家范》 (宋)——家庭道德教育的传世典范
《袁氏世范》 (宋)——垂范后世的家训巨作
《治家格言》 (清)——治家良策、修身之铭
《庭训格言》 (清)——康熙大帝教子真言
《圣谕广训》 (清)——雍正皇帝的治国治家之训
《聪训斋语》 (清)——宰相治家训言
《澄怀园语》 (清)——“父子宰相”、“两世豪门”的教子治家之法
《双节堂庸训》 (清)——融圣贤书与人间事于一炉的古训名作
《曾国藩家训》 (清)——后世人雄俊杰治国治家的仿效模本。

中国古代的蒙学简介

中国古代的蒙学简介
体裁日益多样化。
综合性蒙学教材。《三字经》《幼学琼林》 伦理道德教材。
韵语体——《弟子规》《女儿经》《教儿经》 散文体——《童蒙训》《童蒙须知》《小学》 小儿语体——《小儿语》《续小儿语》 格言谚语体——《增广贤文》《名贤集》 故事和图画——《二十四孝图说》 介绍历史知识的教材。《咏史绝句》《叙古千文》 介绍属对知识的教材。《对类》《声律发蒙》
四、传统蒙学经典介绍
1、《急就篇》
汉元帝时,史游所作。全书2144 字,共34章。
开篇——以七言句式自序 姓氏名字。三言句式
正文——服器百物。七言句式 文学法理。七言句式
篇末——四言句式,歌颂汉德
开篇自序:
“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 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
诗歌诵读教材。《神童诗》
识字教材。《百家姓》《字课图说》
介绍名物和科技知识的教材。《名物蒙求》
《算学启蒙》
《小儿语》举例:
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 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 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 乞儿口干力尽,终日不得一钱, 败子羹肉满桌,吃着只恨不甜。 蜂蛾也害饥寒,蝼蚁都知疼痛, 谁不怕死求活,休要杀生害命。
魏晋南北朝:内容开始具有意义。
梁代:《千字文》
(二)隋唐五代时期
形式和内容上,均有突破:
识字类课本——《开蒙要训》《上大人》 知识类教材——《蒙求》《兔园策府》 伦理类教材——《百行章》《太公家教》 历史类读物——《咏史诗》《古贤集》
(三)宋元明清时期
蒙学教材大量涌现,数量众多。 传统蒙学读物大约2000种,此阶段占 90%。
篇末歌颂汉德:
“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 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 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成。圣贤并进, 博士先生”。

“正本清源〞的《蒙学十三经》_蒙学十三经

“正本清源〞的《蒙学十三经》_蒙学十三经

“正本清源〞的《蒙学十三经》_蒙学十三经蒙学,也叫“蒙馆〞。

ZG古代特别重视蒙学教育。

元代许衡在《小学大义》中说:“当其幼时,如不克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

〞明代沈鲤在《义学约》中强调:“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

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

〞他们都把蒙学教育放到很重要的地位上。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各地应时出版的蒙学读物就有上百种,但都不尽如人意。

有鉴于此,XX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商量所原所长张圣洁主编联合10余位古籍整理专家、古典文献学者及优秀教师细心结撰《蒙学十三经》,于2022年1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那么,这套蒙学丛书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其一,甄选经典教材。

如前所述,古代的蒙学教材多达千余种,根据什么标准来甄选呢?大致的标准是:流传年月久远,群众认可度高;内容有用且封建性的糟粕较少,语言简明生动;篇幅以精短为主,多项选择由韵语编成而易诵易记者。

这套蒙学读本借重“十三经〞之名,是因为蒙学理应被提到“经〞的高度来认识,它在我们心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同时也说明,我们确乎把蒙学教材当做“经〞来作,像古人注疏儒家经典那样,虔敬地注疏蒙书。

其二,正音以便诵读。

这是《蒙学十三经》的编纂者用心最精,着力最重之处。

国学教育,特别是童蒙教学,最紧要的环节之一是诵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诵读则无蒙学。

而诵读必先正音。

读音不准,轻则影响诵读效果,重则误会原意,出现错讹甚至笑话。

如《论语·雍也第六》中“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不少选注本将“乐〞字误标为“lè〞。

其实,这里的两个“乐〞字均读“yào〞,当“宠爱、爱好〞讲。

其三,详注以释怀疑。

对生僻字、词和难解的句、段,典章、名物、典籍、掌故、重要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等,一般作精确、详明的注释。

如《三字经》中,仅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24个字的注释,就用了约900字。

古代蒙学读物的内容与理念

古代蒙学读物的内容与理念

古代蒙学读物的内容与理念古代蒙学很多传统读本荟萃了前人及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构成了相当完整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和艺术体系。

本文在仔细梳理古代蒙学读本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就蒙学的内涵、蒙学读本发展概况等教育内容和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古代蒙学读物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几本流行甚广的蒙学教材以外,各类蒙学书目近2000本,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蒙学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是因为历代学者都意识到对儿童从小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

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混沌初开,非可以旦夕取效者。

”(注:(明)沈鲤:《义学约》。

)一、我国古代蒙学主要作品及其内容特点。

《千字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字,且没有重复的字眼,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涉及到有关天文、地理、哲学、伦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区区一千字中,编者能够把如此众多的内容囊括进去,并组合得如此完美,令人叹为观止。

尤其是其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特点,给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文理念的启示意义十分显著。

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说,人们从中接受吸取的则是礼的精神。

中国人崇尚礼仪,讲求礼貌、礼让、礼节。

所谓礼貌就是个体的修养,待人接物应有的品质,其实质就是不断超越自身,克制个体欲望,为人要宽厚博大、仁慈宽厚,“仁慈侧隐,造次弗离”。

安贫乐道、养生自持也是重要的人生修养,“性静情逸,动神疲”。

可以说《童蒙训》、《少仪外传》等都例举了贤人、名士的嘉言善行用以说明道理;《日记故事》收集了古人贤德、可师可法之事,专供儿童记诵;《二十四孝》则是典型的对儿童进行孝道教育的蒙学教材。

如《童蒙训》中的“杨应之劲挺不屈,自为布衣以至官,于朝未尝有求于人,亦未尝假人以言色也”,俗语共存、玑珠瑕疵互见,它较多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人生哲理和至理名言,如“少壮不努力,老来徒伤悲”、“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君”、“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隐善扬恶,执其两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等,读来自然、亲切。

中国传统蒙学

中国传统蒙学

历代童谣之一
盘脚盘,盘三年。降龙虎,系马猿。 心如水,气如棉,不做神仙做圣贤。
东屋点灯西屋明,西屋无灯似有灯。 灯前一寸光如罩,可恨灯台不自照。灯 前不见灯后人,灯后看前真更真。道明 尤远,提防背后眼。
历代童谣之二
风来了,雨来了。儿女喜,翁 婆恼。鸣条破块已难禁,飞沙带雹 愁煞人。
烟儿烟儿休烟我,与你搬砖垒 灶火。垒了灶火烟还在,恼来逃却 烟儿外。烟里岂无人,烟自不粘身。
中国传统蒙学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一个族群也好,一个家庭也好,要有归 属,不能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力量。
──柏杨
1、蒙学释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封建社 会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辞海》: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 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辞源》:启蒙之学,犹今之小学。
《名贤集》成书
作者:南宋以后儒家学者编撰,具体不详。 内容:是一部宣扬儒家思想的儿童启蒙读物, 本集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 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 学修德等方面格言谚语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句 式对偶整齐,不拘字数,但句句押韵,读来顺 口。有四字为句,五字为句,七字为句。
《增广贤文》节文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幼学琼林》之一
何谓三从,从父从夫从子;何谓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 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后生固为可畏,高年尤是当尊。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与其椎牛 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兴思。

幼童教学法——《蒙学》四书

幼童教学法——《蒙学》四书

幼童教学法——《蒙学》四书
【缘聚阁】最具传统文化氛围的大家庭
视频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蒙学》四书:是一套幼童教学体系,总共四本书。

包含了孩子从胎教到7岁的童蒙启蒙教育,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够看看,重视孩子的童蒙养正。

【蒙学】四书:分别为《蒙学便读》、《蒙学须知》、《蒙学要义》、《蒙学歌诗》
【蒙学】四书外观与内视:
注:(这四本是义工老师从古籍中找到,由于古籍比较旧,印刷内容不太清晰,义工团体花了3个月时间才全部整理翻新,印刷出来可能会有个别字体不太清晰,还望各位同修谅解,不满意请勿申购)
【蒙学】四书具体书目:
除四本书外,附加一张【幼童教学法】教学视频光盘:。

列举五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

列举五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

五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
《史籀篇》是中国最早的识字课本,由周宣王的太史官“留”所作,史料记载有9000字(“史籀”在《汉书》中读líu,现读zhòu)
秦朝时期,丞相李斯所作《仓颉篇》+赵高所作《爰(y úan)历篇》+太史胡毋敬所作《博学篇》,统称《仓颉篇》,是秦朝统一文字时编纂的识字课本,共计3300多字。

汉朝时期,西汉文学家扬雄所作蒙学课本《训纂(zǔan)篇》,拓展为不重复的5340字。

魏晋时期,梁朝周兴嗣所作《千字文》诞生,成为“官方识字教材”,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易诵易记。

宋朝时期,又一部启蒙教材诞生《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单姓444个,复姓60个成书于南宋的《三字经》诞生,短小精悍,琅琅上口,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蒙学典籍名录

蒙学典籍名录

蒙学典籍名录•教《陆桴亭论小学》清·陆世仪《诸儒论小学》清·陈弘谋《宏远谟斋家塾课程条录》清·黄之骥《教童子法》清·王筠《乡塾正误》清·李江《父师善诱法》清·唐彪《示儿长语》清·潘德舆《幼学分年课程》陈惟彦《传家宝》清·石成金《蒙师箴言》《问青园课程》清·王晋之《社学要略》明·吕坤•字《三字经》宋·王应麟《节增三字经》清·周保璋《四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五代·周兴嗣《闺训千字文》《训理字训》《性理字训》宋·程端蒙•诗《小学诗礼-宋·陈淳》《神童诗-宋·汪洙》《训蒙诗百首-宋·朱熹》《千家诗》《林氏集训蒙诗》《蒙养诗教》清·胡《童蒙养正诗选》王锡元辑、王揖唐补•韵《声律启蒙》清·车万育《笠翁韵对》《训蒙骈句》明·司守谦《童蒙须知韵语》清·万斛泉《小学韵语》清·罗泽南《节韵幼仪》清·汪志伊《龙文鞭影》明·萧良有等《初学晬盘》清·邬仁卿《金璧故事》元·佚名•礼《增广贤文》《菜根谭》明•洪应明《童蒙训》宋·吕本中《童蒙须知》宋·朱熹《朱子论定程董学则》宋·程端蒙《教子斋规》《童子礼》明·屠羲时《弟子职》《弟子规》清·李毓秀《了凡训子书》明·袁黄《了凡四训》明·袁了凡《朱子家训》清·朱用纯《小儿语》明·吕得胜《女小儿语》明·吕得胜《续小儿语》明·吕坤《好人歌》明·吕坤《霍渭涯家训》明·霍韬《敬斋箴》宋·朱熹《程子四箴》宋·程颐《教子斋规》宋·真德秀《范氏心箴》宋·范浚•史《五字鉴》明·李廷机《三字鉴》清·张宜明《鉴略妥注》明·李廷机《韵史》清·许遯翁《韵史补》清·朱玉岑《史鉴节要便读》清·鲍东里《提纲释义》清·佚名《急就篇》《十七史蒙求》宋·王令《历代蒙求》元·陈栎•杂《蒙学课本》《小学》《幼学琼林》明·程登吉《幼仪杂箴》明·方孝孺《名物蒙求》宋·方逢辰《经学启蒙》宋·陈淳《蒙求》唐·李翰《幼学求源》明·程登吉《算学启蒙总括》元·朱世杰《幼学杂箴》《洞学十戒》明·高贲亨《老学究语》清·李惺《养蒙金鉴》清·林之望《蒙训》清·刘沅《童歌养正》清·彭继先辑《幼学歌》清·王用臣《普通学歌诀》《家常语》清·管淓《名贤集》《夙兴夜寐箴》《纯正蒙求》元·胡炳文《千金裘》清·蒋义彬《林氏集训蒙诗》----------------------。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蒙学是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古代蒙学教材有哪些呢?以下为你列举部分古代蒙学教材:
1. 《三字经》:宋代王应麟编,全文约一千三百字,三字一句,简练明了,押韵顺口,易于记忆,内容包括了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2. 《百家姓》:北宋初年编写的蒙学教材,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

3. 《千字文》:南朝梁周兴嗣编,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农业、园艺、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知识,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启蒙教材。

4. 《增广贤文》:明代时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孝顺、友爱、诚实、守信等主题,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

5. 《幼学琼林》:明末清初的启蒙读物,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伦理、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了许多成语、典故和古代文化知识。

这些蒙学教材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使用,而且至今仍然在民间流传,对于儿童的启蒙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蒙 书 目 录

蒙   书   目   录

蒙书目录竟陵陈李杨辑启蒙读物是国学中经典之经典,亦为国学启蒙宝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

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

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国文化的时代,我们父母更应慎重选取培育儿的适当文化知识,从纷繁的文化杂烩中给我们孩子最好的、最纯的、最精的。

而国学,我们五千年文化精髓,是我们孩子成才的必备,是我们父母给与孩子最有爱心、期待、价值的丰硕礼品。

《三字经》知名度最高,《百家姓》流行最长,《千字文》适宜记诵。

妇孺皆知的“三百千”是最为浓缩的国学精神,是否阅读过它们的孩子,在文化构成与精神养成方面的是大不一样的。

启蒙读物源远流长,众说纷纭,作为父兄和教师,我们必须先行精读,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高屋建瓴地训导童蒙。

当今网络世界,我们已经没有了购书的羞涩,很多都可以在网上搜寻到。

一,我们可以查找原著和翻译;二,查找到注音版和有声版,甚至视屏版,省却很多失误;三,查找到您心仪的钢笔和毛笔名家书法,供孩子临摹。

等等这些,在下都已经为您准备好了,放在360图书管里,您只需找到“子不语801”,在目录三十一启蒙教育-15蒙书目录中,就都可以看到。

芹献之忱,大方之家一笑了之。

1.三字经2.百家姓3.千字文4.蒙求<效仿而成的有: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十七史蒙求,南北史蒙求,三国蒙求,唐蒙求,宋蒙求等>5.急就篇6.鉴略妥注7.幼学琼林8.声律启蒙<《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和《训蒙骈句》这三篇被称为“吟诗作对三基”。

三篇虽然都是诗词启蒙教材,但是各有侧重,各有千秋,在学习时,宜先学《声律启蒙》以重点掌握格律的概念,然后再学《笠翁对韵》以求在诗词中学会用典,最后学习《训蒙骈句》,你基本对四六七句就可以有个全面的轮廓了。

经史子集 蒙学

经史子集 蒙学

经史子集蒙学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书籍的分类方法,其中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指史书,子指先秦百家著作,集指文集。

而蒙学则是人生启蒙阶段教人说话和音律的书籍。

经史子集和蒙学的代表作分别如下:
- 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广雅》等;
- 史:《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水经注》等;
- 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商君书》《孙子兵法》《传习录》等;
- 集:《山海经》《古文观止》《搜神记》《唐诗三百首》《镜花缘》《西厢记》《牡丹亭》《本草纲目》《梦溪笔谈》等;
- 蒙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等。

这些经典作品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蒙学十篇

蒙学十篇

蒙学十篇《蒙学十篇》“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是对儿童进行初步的品德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教学。

《蒙学十篇》就是中国古代按儒家思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专著。

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名贤册》、《弟子规》、《神童诗》、《小儿语》、《增广贤文》、《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朱柏庐治家格言》。

后又选《二十四孝》、《百家姓》作为书后附录。

《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

相传是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

全书结构严谨、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三字成句,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叶韵,读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

许多人少时读过,竟终生不忘。

全书仅千余字,内容丰富,涵盖面极广。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孝,不知义。

”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代代传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书”。

《千字文》为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

四言叶韵,二百五十句,全书千字,无一复字,故《千字文》。

本书以识字为主,包括天文、地史、道德规范、农业知识,还吸收了不少民间谚语,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诵、流传久广。

《名贤册》作者不详。

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加以选择提炼而成。

如“积善之家,必由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等等。

这些格言、名句、谚语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无穷。

《弟子规》是清人李毓秀撰辑。

原文《训蒙文》。

经贾有仁修订后,改名为《弟子规》。

它是以学规、学则的形式对蒙童进行学习指导和品德修养的启蒙读物。

《神童诗》既是以诗歌形式对儿童进行品德、知识教育的蒙学读物,又是教儿童习作诗歌的示范教材。

《神童诗》采用按诗的内容分类编写的方式,首选“劝学”诗,计14首,全书共24首。

该书全部选用五言绝句,篇幅短小、诗味浓郁、格律严谨、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于背诵。

蒙学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蒙学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蒙学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蒙学,是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相传蒙学始于商周时期,《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汉代称蒙学为“书馆”、“学馆”、“书舍”等。

儿童八九岁入学,学习《仓颉》、《急就》等字书及《孝经》、《论语》。

没有固定的修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多属私学性质。

唐宋以后,蒙学的教学内容和程序开始相对稳定,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以认字、写字、背书为主。

每日功课一般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

在基本知识教学上特别注重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读书强调勤苦、认真、专一,学字要求姿势正确、几案净洁、字画端整。

在知识教学上重视对基本知识熟读牢记。

道德教育十分注意生活仪节和行为训练。

在教育教学教程中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多采用诗歌、舞蹈、故事等内容和形式。

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小学》、《弟子规》、《训蒙诗》、《名物蒙求》等。

专为女童编写的蒙学教材有东汉的《曹大家女诫》、唐宋若莘的《女论语》等。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教育分为三级:蒙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

蒙学堂简称“蒙学”,入学年龄为5岁,修业4年,设修身、字课、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课程。

但仅有章程,未能开办。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读物三部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读物三部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读物是哪三部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也叫“蒙学”,最著名的是“三百千”,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简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广泛,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内容,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成文于北宋初。

原收录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

《百家姓》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周兴嗣所作的一首长韵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

该文是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而成。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其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法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等多个版本,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

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

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

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

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着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也叫“蒙学”,最着名的就是“三百千”了,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一般私塾“开蒙”则必先学这三种。

另外再学就是《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文字蒙求》《增广贤文》等等初级读物。

这些都算是儿童启蒙读物。

每个私塾所教授的各不相同,但“三百千”却是几乎所有的私塾开蒙的必读书。

原标题[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概况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

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

汉代,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杨雄续写《仓颉》,取名《训纂篇》;贾鲂作《滂喜篇》;蔡邕作《劝学篇》等。

其中,以《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蒙学教材出现,如: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这些杂字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其中,流传最久远而广泛者首推《千字文》。

唐代的蒙学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编写,当时仍在使用的,如《急就篇》、《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另一类是当时新编写的:有抄写名言谚语,向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教育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供学童识字和学习历史知识的《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以《杂抄》和《俗务要名林》为代表;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其特点是:所有的字都是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

张志公所列《蒙学书目》

张志公所列《蒙学书目》

张志公所列《蒙学书目》目次一古佚蒙书二急就篇三千字文(附开蒙要训)四百家姓五三字经六杂字七小学和“类小学”八韵语知识读物:训诫类九兔园册十蒙求和“类蒙求”:掌故类一一蒙求和“类蒙求”:历史类一二咏史诗一三蒙求和“类蒙求”:各科知识类一四蒙求和“类蒙求”:其他一五散文故事一六千家劳,神童诗及其他一七对类及其他一八蒙用文字、声韵、语法书一九蒙用工具书二十古文选本二一丛书说明1.这个书目是一个初稿,不详备;分类、编排方面一定有不恰当的地方;徵引,查考,也不免有错误。

希望得到指正,以便有机会再版的时候补充修订。

2.这个书目只包括到一般的古文选本为止;诗,只到《唐诗三百首》。

程度再高一些的诗文词赋选本,不列;《四书》《五经》的种种注释本,也不列。

3.这个书目只包括到清末为止。

辛亥以后用传统形式编写的小学用书和旧蒙书的改订本,除极个别的(如章炳麟的《重订三字经》以外,一般不列入。

清末兴办新学之后新编的教科书,不列;引用过的,列在后边《参考引用书目》里。

4.所列蒙书,凡亲见或确知有现存版本的,只注版本,不举著录。

根据著录,有(或可能有)现存版本,但是没有亲见和判断不确的,举著录,同时注出著录者称引的版本。

确已亡佚和存佚待考的,只举著录。

多处著录的,择举一二处。

有多种版本的,选注一二种--尽可能选注亲见或确知的,不一定是最早或最好的。

常举的著录者用略称,略称与全称的对照,见《参考引用书目》。

5.古佚蒙书和古文选本两类,每类前面另有说明。

一古佚蒙书1.这里所列的是确已亡佚的唐代以前的蒙书。

古蒙书而现尚存在的,分别列入以下各类。

唐代以下的蒙书,不论存佚,都列入以下各类。

别本及注本《急就篇》《千字文》以及杂字书,不论时代和存佚都入以下各类。

2.古佚蒙书中有些有清人的几种辑录本,在备注栏注明。

有几个人辑录的比较多,备注中用略称,如下:任辑:任大椿辑,王念孙校,见《小学钩沈》马辑:马国翰辑,见《玉函山房辑佚书》黄辑:黄爽辑,见《黄氏逸书考》顾辑:顾震福辑,见《小学钩沈绩编》龙辑:龙璋辑,见《小学佚》这几个人以外的,仍分别注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

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

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

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

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着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蒙学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

其中,蒙学四绝:菜根谭、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

《三字经》——最有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

相传是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字伯厚)编撰。

全书结构严谨、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压韵,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读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全书1140字,内容丰富,涵盖面极广。

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开首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然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冶为一炉。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孝,不知义。

”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代代传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许多人少时读过,竟终生不忘,是中国古代最着名的蒙学课本,堪称“蒙学之冠”,被誉为“千古一书”。

《百家姓》——颇具实用性的教材《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明朝以“朱”(朱奉天运)姓居首的《皇明千家姓》,清康熙时编的以“孔”(孔师阙礼)姓居首的《御制百家姓》,都没能够取本而代之。

《千字文》——最有文采的启蒙读物《千字文》,简称《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成的。

全书只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其中有一重复的字,即“洁”字)。

它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已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

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

《千字文》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它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

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弟子规》——源于《论语》的行为准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对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有益。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是仅次于《三字经》的儿童训蒙教材。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朱子家训》——家训式家庭教育材料《朱柏庐治家格言》,也称“朱子家训”,继《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所撰)之后的又一部家训式家庭教育材料,共506字,简称《治家格言》。

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昆山现有柏庐小学),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

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

朱柏庐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

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着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该篇集中了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官绅、殷户、书香世家,津津乐道,倾心仰慕的治家良策。

也含勤俭持家、常至劳作、清洁健康、邻里和睦、合家欢乐等。

300年来流传后世,脍炙人口。

今天读来,依然是朗朗上口,感悟至深。

《幼学琼林》介绍成语典故的蒙书,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末程登吉原编,清邹圣脉增补注释后,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民间还有“学了《增广》会说话,学了《幼学》走天下”的说法。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通行本只有3800字左右,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二十四孝》作者郭居敬,福建人,博学多闻,精通诗词,颇负时名,性至孝,双亲去世悲伤之极,遂辑先秦至宋代24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并附诗歌以教授蒙童。

此书文字短小精悍,每则故事最长不超过百字,最短42字,通俗易懂,深受儿童喜爱,成为六百多年间蒙童的必读书,影响巨大。

(孝感动天卖身葬父卧冰求鲤扇枕温衾哭竹生笋恣蚊饱血)《圣谕广训》《圣谕广训》是由清朝官方颁布,并运用政治力使之广为刊行的官样书籍。

《圣谕广训》一书的内文,基本上分为康熙〈圣谕十六条〉与雍正〈广训〉两个架构。

《文字蒙求》一本专讲文字学的蒙书。

《说文解字》古奥难懂,《文字蒙求》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地阐明每个字的本义,使儿童轻松地掌握生动的文字。

《古文观止》收录先秦至明末文章222篇,每篇有简略评注,分12卷。

所选有散文、骈文、辞赋,基本都是公认的名家名篇,成为最好的古文入门教材,编成之后盛行不衰,与《唐诗三百首》并称“蒙学双璧”,成为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蒙书。

《千家诗》三、百、千、千由于《千家诗》成为蒙学中主要的诗歌教材,社会上又将它与“三、百、千”合称为“三、百、千、千”。

《唐诗三百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继《千家诗》以后影响最大的诗选蒙书。

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进士孙洙53岁时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参差不齐,遂与继室徐兰英始编《唐诗三百首》,第二年编成。

《唐诗三百首》以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为标准,共选77位诗人,317首诗,唐诗中的名家名作基本都收录其中了。

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风行海内,流传不绝,几至每家一本,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

《全唐诗》全唐诗库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共计九百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敕编纂,《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作者李渔号笠翁)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新三字经》现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将这些对人生哲理、社会经验整理汇编,浓缩成共236句、1416字的三字韵文,以白话取代文言,在附录部分更是特意收录了章炳麟增订版《三字经》。

根据和谐社会的需要,论述了千百年来人们所信奉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也论述了“真善美,是三金”、“德智体,是三好”、“精气神,是三宝”、“松竹梅,是三友”、“天地水,是三元”……我们应该怎样读蒙书?第一阶段首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与《二十四孝》。

《三字经》是最起码的识字入门和常识,《百家姓》是识字辅学,《千家诗》激发儿童对美的向往与对生活的热爱,《弟子规》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二十四孝》是浅显而生动的孝行故事。

第二阶段读《千字文》、《孝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笠翁对韵》或《声律启蒙》。

《千字文》是对《三字经》的补充,由三言变为四言,难度有所加深。

《孝经》比《二十四孝》更加系统化和深入。

《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可学习大量历史风俗典故,为下一步写作积累素材。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可以培养语感,为下一步学唐诗宋词打基础。

第三阶段读《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唐诗三百首》、《文字蒙求》、《古文观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