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一、蒙学的起源和发展蒙学是中国古代一种普及于民间的、以教育儿童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式。
它起源于汉代,经唐代发展至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蒙学中,教师使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代读物,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和背诵等方式学习基础知识。
二、蒙学的基本特点1. 以家庭为单位蒙学是基于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亲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会教授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而刻意的教育则需要请专门的先生。
2. 按年龄段授课蒙学按照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在蒙学中,学生分为蒙童、幼童、小童、大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3. 重视口耳相传蒙学中的教育方式注重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课文结构简单易懂,富有韵律美感,有助于吸收。
4. 教学内容单一古代的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三、蒙学的启示1. 家庭教育重要性蒙学注重家庭教育,体现了“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学习,进行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律、尊重和帮助家人。
2. 年龄逐级分类教育蒙学按年龄段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孩子从小学会分辨自己的年龄阶段,逐步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游戏和其他教育资源。
3. 口头传授是个好办法蒙学中的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现代学前教育中,一些诗歌、童谣等的口头传授,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 把教材内容控制在适当范围古代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现代学前教育中,也需要开展适合儿童的简单、易于掌握的教育活动,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四、结论尽管蒙学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地方。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中华传统蒙学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教育手段,它不仅仅涉及古代语文教育,同时也对人们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规范和文化素养。
在此基础上,《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值得深入研究。
一、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最主要功能是培养孩子的智力,帮助孩子掌握和理解知识,以及把语言、数学、书法、古文等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同时,它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帮助孩子形成有礼貌的举止、包容不同的思想、谦让待人、仁爱友善等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内容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和比较文学教育,以及书法、中医和医学的教育,还有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乐理教育、易经教育、礼仪文化教育等。
古代语文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蒙学。
中国古代的蒙学注重语文的学习,将经典文献的内容,如诗词、文章等,进行立足本地的语言学习,从而使孩子们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表达能力。
数学教育,是指古代中国的“十堰数学”以及中医、中药等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它们教会孩子们如何计算、思考和分析问题,从侧面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比较文学教育,也就是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及文学文化比较史。
通过对各种文学、文化以及历史背景的比较,使孩子们获得全面的文化视野,而有助于培育孩子们的思想、见解和艺术修养。
书法教育,也就是学习古代书法文化,包括宋体、汉隶、楷书等各种书法文字,以及篆刻、拓片等,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写写,更是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中医和医学的教育,是指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教育,使孩子们学习关于人体结构、病理以及生理和药物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对保持身体健康有较深的认识。
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乐理教育、易经教育、礼仪文化教育等。
乐理教育,让孩子们学习乐理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制作乐器等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易经教育,则是帮助孩子们理解“道”,学习历史发展及其本质,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在古代,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古代孩子启蒙教育的方式和特点。
首先,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注重家庭教育。
在古代,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父母会亲自教导孩子读书识字,传授家风家训,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家庭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还培养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其次,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注重师傅传授。
在古代,孩子要学习一门手艺或者技能,通常会找一个有经验的师傅来传授。
师傅不仅会传授技艺,还会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勤劳精神。
通过与师傅的相处,孩子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技能,还受益匪浅。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注重书院教育。
在古代,书院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
孩子在书院里学习经典著作,领悟先贤的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在书院里,孩子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人脉关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注重实践教育。
在古代,孩子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参与农耕、家政等实际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孩子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了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总的来说,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古代孩子在家庭、师傅、书院和实践中接受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启蒙教育体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
2007年5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ay,2007第3期(总第127期)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o.3M ay.No.127收稿日期:2007-03-09作者简介:呼庆伟(1968-),男,山东济南人,济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呼庆伟(济南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济南250001)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少年儿童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通过对蒙学的再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常识或素养的构成,有助于我们探究新时期少年儿童启蒙教育的方法和门径,对现阶段我国少年儿童启蒙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关键词:蒙学;蒙学读本;儿童教育;借鉴价值中图分类号:G62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7)03-0148-03Abstract :From ancient ti mes China ha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created many related theories.Through further recognition of enli ghtenment edu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 on of culture and q uali ties in ancient times,we can inquire into the approach to children enlightenmen t education in new ti mes,which is helpful to the morals education in new stage.key words :enlighten ment education;readers;children education;value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校形式,私塾在消亡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又重新出现。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摘要: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重视蒙养教育,重视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本文结合分析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三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学;德育;借鉴一、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1.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努力使学生懂得并自觉实践传统的伦理道德。
比如《三字经》内容就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我国古代所提倡的思想品德。
首先,传统蒙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
可见,古代蒙学教育家都重视倡导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其次,重视“孝”。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亲、宗族、宗法体制以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人伦纲常成为道德的核心,“孝亲”观念也成为人伦纲常的中心内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可见,孝亲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倡导的行为美德。
“百行孝为先”,《三字经》有“首孝弟,次见闻”。
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当牢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再者,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传统蒙学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实现寓德育与智育,养成儿童的道德人格。
因此,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培养儿童的理想和志气。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教材编纂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儿童爱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喜欢大声朗读。
古代蒙学教材适应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编入许多简短的故事和浅显的诗歌,有的还附有插图,以引起学生兴趣。
把讲故事和讲历史结合起来,儿童喜欢听,愿意学。
如《日记故事》中的“击瓮出儿”、“磨杵成针”等都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有启迪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xx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内容不断完善。
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
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xx的界定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
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
现代心理学认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
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一)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
《汉书?食赞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过:“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
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童蒙教育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存其心”,“宣其志”。
这都反应了蒙学中“道德至上”的教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
如《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当代启示-精品文档(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当代启示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周秦至汉唐时期,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知识。
《史籀篇》、《仓颉篇》(李斯)、《历篇》(赵高)、《博学篇》(胡毋敬)、《仓颉篇》(闾里书师)、《凡将篇》(司马相如)、《训纂篇》(扬雄)、《滂喜篇》(贾鲂)、《劝学篇》(蔡邕)等,都以识字为主,并讲求书写的训正意义与审美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多种蒙学教材相与争发,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
到了唐代的蒙学教材出了沿袭旧用,也产生了一些新抄重编的教材,有抄写名言谚语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的,如《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的,如《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的,如《杂抄》和《俗务要名林》;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的,其特点是:所有的字都是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
这些也都吻合儿童发展时期的智能特征和学习效能特征,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生活的经验性,使学习与儿童智能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紧密结合。
二是宋至清中叶,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写的方向发展,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注意伦理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常识知识,识字教材更加适合汉字的特点,多数蒙学教材采用韵语体裁和对偶句式,内容上更加注意适应儿童的各种官能能力的发展和美育要求。
宋代以后的蒙学教材大体可分五类,内容各有侧重。
一为综合性蒙学教材,以“三、百、千”最为盛行;二为伦理道德教育类蒙学教材,以《性理字训》、《小儿语》、《续小儿语》、《名贤集》、《增广昔时贤文》等为代表。
三为历史知识类蒙学教材,有《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小学》、《童训》、《少仪外传》等。
四为诗歌蒙学教材,有《训蒙诗》、《小学诗礼》、《童蒙须知韵语》等,尤其是《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不乏声誉,其中,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内容和启示对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蒙学的功能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中华文化,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蒙学重视每个孩子的成长成功,让他们获得更加健全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保证孩子们能够尽快实现自我的价值和个人的发展。
它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更重视对孩子品德的塑造。
“蒙学”五字,蕴含“言行一致”的普遍价值,强调教书育人要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二、蒙学的内容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素养、智慧能力、素质教育和价值取向教育。
文化素养包括儒家文化、儒家道德、诗词歌赋、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等精神文明,它们既是明确的知识内容,也是经典文化的普遍性价值。
智慧能力是指心智、技巧、调节等,它是指让孩子们有自觉的能力去探究、获取、运用知识,以及调节个人情绪、思考,是为以后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聚焦于个体的发展,使学生掌握艺术素养,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价值取向教育注重孩子思想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国家宗旨、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让孩子们在价值观上较好地融入社会,找到人生价值所在。
三、蒙学的启示蒙学对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1、要树立提高学子全面素养的理念。
需要明确“言教”和“身教”的关系,把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实践中发挥言传身教的桥梁作用,以提升学生的素质。
2、要坚持以价值取向为指导,使教育成为智慧、美德、助人和做事之基础。
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使孩子们更加理性地把握人生,并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3、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提升学生的精神文明。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批判性思维、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让学生具备潜力去突破自我,追求极致的美好。
古代蒙学教材的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的意义一、传授基础知识古代蒙学教材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如文字、数学、历史、地理等。
通过这些教材,儿童可以系统地接受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蒙学教材的编写通常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例子,使得儿童能够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培养道德观念古代蒙学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儿童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教材中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儿童可以逐渐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增强文化认同古代蒙学教材通常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儿童可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蒙学教材中还涉及了一些国家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儿童了解自己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四、培养学习能力古代蒙学教材的学习不仅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观念,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蒙学教材,儿童可以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如阅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
同时,蒙学教材中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等,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总之,古代蒙学教材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传授基础知识、培养道德观念和增强文化认同感,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这些教材中的内容不仅具有教育价值,而且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儿童可以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糜艳蓓小学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
鲁迅先生曾说,现今十来岁的孩子如何,可以预料到二十年后的中国情况,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
良好的儿童教育不仅关系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昌盛。
以识字教学为主,重视人文精神的古代蒙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蒙学教学的开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识字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期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合称“三、百、千”。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指物识字、六书识字、卡片识字、圈列识字、拆字识字、带读识字、对比识字、析义识字等,实践中往往多种方法兼用。
这些方法都注意得用汉字的特点,循序渐进,尽量通过对字形字义的分析来帮助学生认读;注意利用儿童心理特点,强调记忆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不搞单纯的识字,力求把常用字编成有意义的韵语,并尽可能地把知识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内容糅合其中,使识字教学呈现出一种“文”与“意”结合的趋势;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写字(习字、书法)训练。
这些都是很值得借鉴的经验。
但是也应指出,当时一般的蒙师在识字教学中处理识、写、讲、用的关系上,是以识为主的,教会儿童识字就算完成了任务。
至于每个字怎样写和怎样讲,要求很低,而怎样用,几乎全无要求。
这使儿童只会呆读死记,不知字意,更不能应用。
这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王筠在《教童子法》一书中曾批评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
”。
这些,我们在教学中都应引以为戒。
二、重视写字写字作为一种单独是基本训练,古代蒙学教育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材和较为有效的训练原则、步骤和方法。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教育功能及当代启示——以《菜根谭》为例
f ocusion一、高职院校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所谓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它一般招收8~15岁的儿童入学,大多属于私学性质。
”[2]蒙学所使用的教科书就是蒙学教材。
唐代以前的蒙学教材多是综合类教材,以识字为主,如《急就篇》《开蒙要训》《千字文》等。
从宋代开始出现了分类编写的蒙学教材,有伦理道德类、诗歌类、名物常识类,如《小儿语》《十七史蒙求》《名物蒙求》等。
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选材则更为丰富,更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便于儿童理解与学习,如《幼学琼林》《菜根谭》《千家姓》等。
蒙学教材从产生、发展、兴盛,再逐渐让位于新式教材,悄然退出中国教育的新式舞台,时隔百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蒙学仍旧有着不可估量的珍贵价值。
本文以《菜根谭》为例,归纳蒙学教材的教育功能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借鉴价值。
一、《菜根谭》概述《菜根谭》是我国明代学者洪应明所撰写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儒释道三种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想与风貌。
对于菜根谭名字的由来,坊间有许多说法。
于孔兼在《菜根谭》的题词中阐述道:“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
”[3]大致意思是说人只有在艰苦磨炼中才能获得人生智慧。
这本书不仅在人生处世、个人修养方面提出了许多准则,其蕴含的治学思想、企业管理理念同样带给我们相应的启发与思考。
二、《菜根谭》的教育功能1.语言积累与学习古代的教育,基本理念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熟读成诵和语言积累。
一些宋代学者认为人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是童蒙时期,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蒙学教材引导儿童广泛学习,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菜根谭》全文采用语录体,对仗工整,辞藻优美,各段数十百字不等,语言富有节奏韵律,如叙家常,使《菜根谭》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儿童在学习此教材时,可以边读边学,朗朗上口的语句既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又在朗读中认识了大量含义深邃、富有哲理的词汇和语句,为语言积累作出了贡献,为掌握语言夯实了基础。
试谈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借鉴价值_尚志明
试谈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借鉴价值_尚志明《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5卷,2012年3月(Research of Modern Basic Education )Vol.5,Mar.2012试谈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借鉴价值尚志明(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200234)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对蒙学教材的分析介绍和对蒙学教材特点的认识,来发现蒙学教材的借鉴价值,即简括总结的表达方式、活泼多样的编写方法、实用的原则、伦理道德的培养、尊师重教的文化传承。
关键词:蒙学;蒙学教材;借鉴价值作者简介:尚志明(1952-),男,江苏无锡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硕士,主要从事信息学研究。
蒙学教材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中国古代专为学童编写的,在小学、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阶段阅读的各种课本。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蒙学教材。
蒙学教材把深奥难懂的文章典册通俗化了,并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易学易懂,切近实用,真实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这些蒙学读物,大部分内容积极向上,劝人行善积德,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其流传深入人心,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
一、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分析介绍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的蒙学课本从字书发轫。
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
《汉书·艺文志》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课本。
秦代为统一文字,曾由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编写了字书《苍颉》七章、《爰历》六章、《博学》七章,以后三篇为一本,统称《苍颉篇》。
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中,有《苍颉篇》541个字。
残简《苍颉篇》用隶书,为四言韵语,常将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编排一起,如“黯黝、赫赧、赤白黄”。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
古代蒙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汉代,到唐宋时期更加完善。
古代蒙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把握大致、熟悉细节”为教学原则。
古代蒙学强调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概念,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然后再深入细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是以“联系现实、培养实践能力”为教学原则。
古代蒙学强调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是以“强调综合、培养分析能力”为教学原则。
古代蒙学重视综合性思维,让学生从多方面全面理解一个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古代蒙学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蒙学的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蒙学的借鉴价值作者:全华相来源:《商情》2015年第43期中国古代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字书《史籀篇》,发展到清朝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等。
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蒙学教育体系,对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现代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已经远离了蒙学。
但是,人们往往不乐意。
而重新审视蒙学,觉得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非常多。
诸如内容上的、形式上的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蒙学价值在唐宋以前编写和被保存下来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赵高的《爰历》,胡母敬的《博学》,文字多取自《史籀篇》。
汉初的闾里书师将它们合编为平民之家的识字教材,统称为《仓颉篇》。
尔后有周兴嗣的《千字文》等。
这些蒙学教材大多是为了满足皇家和仕宦之家子弟识字教育的需要而编写的,属于所谓的“小学”教材。
唐宋以后由于科举制的推行,平民之家的文化教育兴起,所以蒙学教材的种类由单一的识字课本,逐步拓宽到综合知识型、道德教育型、提高阅读能力型、陶冶儿童性情型等各种门类。
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还是《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等。
中国传统蒙学从周朝开始到清朝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可以肯定地说,他对现代教育也是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的。
一、重视品德教育古代蒙学重视识字教学与品德培养紧密结合,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略论中国传统蒙学养正教育的现代借鉴意义-2019年文档
略论中国传统蒙学养正教育的现代借鉴意义传统蒙学教育,相对于中国古代的经书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持久的影响力,因此它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最重要、最基本、也最成功的教育类型之一。
几千年来,它承担着开启蒙昧、化育国民、传承文化的重任。
在中华民族善良、诚实、勤劳、智慧、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热情好客、重责任、重气节、重品德修炼、重文化修养等等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的形成过程中,蒙学养正教育发挥了它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今天,传统蒙学虽已淡出中国教育史,但蒙学的文化精义和合理内核仍然生生不息地传扬在我们的现代文化教育中,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养正”是中国几千年教育思想的核心,蒙学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养正”教育。
什么是蒙学?蒙,古语解释它是物之稚也”。
稚,就是幼小。
所以这个“蒙”字也引申为“蒙昧无知”。
《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王弼注:“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
蒙学,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蒙学教育尽管内容驳杂、形式多样、途径各别,但教育目标都共同指向学生的成人、成才这一根本的目的。
中国古代向来重视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又以“养正”教育为重。
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培育儿童的品德,使之健康地成长。
元许衡的《小学大义》云:“当其幼时,如不克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
”明沈鲤《义学约》云:“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
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
”等等,都不约而同地把蒙学“养正”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
据有的学者统计,蒙学教材自《史籀篇》始,到“三百千千”,两千多年间约有1,300 余部。
它们通过极其明达晓畅而又精准隽永的语言形式,将诸如德性的彰显、人格的培育、生命的完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等中国式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美丑观等注入到少年儿童的心坎上,渗透到他们的意识深处,因此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扬、对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形成和促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历代重视蒙养教育,旨在对少儿实施知识和道德启蒙,依此规定教育内容多为识字和习惯的培养,还缩写出一系列蒙养教材。
无论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材缩写,有许多经验值得当前教育改革所借鉴。
关键词:蒙养教育;蒙养教材;教育内容;启示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
一、蒙养教育旨在“养”《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没有知识”。
如果“蒙”加以养,即养蒙、蒙养,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
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即所谓“慎始”。
诚如《易经》云:“正其本,万物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就告诉我们,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而且旨在“养”,包括知识之“养”和道德之“养”,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育理念,自有文字便有记载,并且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在其支配下,使得我国的蒙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端在基本常识蒙养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常识的教学,因而每天的功课也就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等项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
学童入塾后即先识字,每日教以识十字左右,日日反复温习,识至千字为好。
何以如此?“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
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①在识字的同时还要进行写字训练,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要求一致,也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一、引言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是从先秦时期开始,历经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直至清代废除科举制度而彻底消失。
蒙学,即私塾和家塾,是传统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变迁,蒙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及借鉴意义:蒙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蒙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蒙学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影响,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蒙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所谓蒙学,指的是古代私塾和家塾。
私塾是由一些知识渊博的老者和学究创建的,主要是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同时也教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家塾则更多地是由父亲或祖父亲自为家族后代所设立,教育范围主要是家族后代。
这两种形式的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社会上的教育都是由个别的知识分子为一小部分人传授,没有形成特定的教育体系。
但到了汉朝时期,出现了“家学”和“师古”,也就是私塾和家塾。
学生一般从六岁开始进入蒙学,通常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接受教育。
唐代时期,经学开始成为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宋代时期,科举制度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蒙学也随之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则形成了完整的封建教育体系,科举制度也更加完善。
在封建社会,蒙学教育成为社会统治阶层垄断知识教育的主要方式。
三、蒙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蒙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典和文化知识。
经典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还包括历代文人的诗词、文章和历史典籍等。
蒙学注重学生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教化,重视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蒙学教育把“教人以德,传承中华文化”作为首要任务,要求学生遵循道德规范,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经典和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国学大讲堂之 古代蒙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阶段,西周初期到唐代: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 德教育,兼授各种知识。
现存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周宣王时)。
秦代有《仓颉篇》(李斯)、《爰历篇》(赵高)、《博学篇》(胡 毋敬),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汉代闾里 书师合并为《仓颉篇》, 成为当时学校使用的通行课本。
蒙学教材是古代语文教育的载体,称为“小儿书”、“蒙学书”,种类繁多, 且自成体系,凝结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大量的人生经验、做人的良方、 处世的诀窍。
蒙学教材的实际意义已经超过了启迪童蒙的范围,被很多人终生学习并广 泛应用到生活领域,成了人们汲取文化、获取信的一个重要源泉。
研究古代蒙学教材,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语文教育,了解教材在教育中的 作用,并发掘其合理的成分,这对于审视语文教育的沿革、发展、创新有
五是有关韵对类的蒙学读物,主要用以训练蒙童的古音韵知识,为作诗作 赋、作骈文、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做准备。如无名氏的《对类》、《时古 对类》,蒋义彬的《千金裘》、祝明的《声律启蒙》、李渔的《笠翁对韵 》等。
《声律启蒙》按照平水韵上下平声的顺序排列,涵盖了平水韵106韵部,是童蒙掌握音 韵的必读教材,教材内容丰厚,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也包括了名物典故、 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蒙童在掌握声韵的同时对知识进行综合的梳理。
四是诗歌类,如刘克庄的《千家诗》、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汪注的 《神童诗》等,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又对他们进行语言和美感教育。现 传本《千家诗》共收录唐宋时诗人的诗作227首,其中包括七言绝句95首, 七言律诗48首,五言绝句39首,五言律诗45首。所选诗作大都浅显易懂, 通俗自然,充分注意了儿童的特点。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意义小学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
鲁迅先生曾说,现今十来岁的孩子如何,可以预料到二十年后的中国情况,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
良好的儿童教育不仅关系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昌盛。
以识字教学为主,重视人文精神的古代蒙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蒙学教学的开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识字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期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合称“三、百、千”。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指物识字、六书识字、卡片识字、圈列识字、拆字识字、带读识字、对比识字、析义识字等,实践中往往多种方法兼用。
这些方法都注意得用汉字的特点,循序渐进,尽量通过对字形字义的分析来帮助学生认读;注意利用儿童心理特点,强调记忆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不搞单纯的识字,力求把常用字编成有意义的韵语,并尽可能地把知识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内容糅合其中,使识字教学呈现出一种“文”与“意”结合的趋势;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写字(习字、书法)训练。
这些都是很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重视写字写字作为一种单独是基本训练,古代蒙学教育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材和较为有效的训练原则、步骤和方法(一)关于教材,清初褚人获在《坚瓠集》中说:“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天下同然,不知何起。
”大概取其笔画稀少,易认易写。
(二)写字训练的原则是先大后小,先慢后快。
王筠认为“写字不可学小字。
”唐彪则主张大小并练,并提出:“蒙童初入学,止宜写两字,不得过多,两字端正,方可换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
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内容不断完善。
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
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xx的界定
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
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
现代心理学认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
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
《汉书?食赞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过:“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
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童蒙教育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存其心”,“宣其志”。
这都反应了蒙学中“道德至上”的教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
如《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是说为人子女的道理。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还特别注重借助于典故,强化长幼、上下
之间秩序的道德观念。
如《弟子规》中说“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
以上有的讲孝亲,有的讲节俭,有的讲待人,有的讲诚信,这些内容在古代蒙学教材中比比皆是。
蒙童们整天口诵耳闻这些句子,对其人格形成自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注重儿童的知行合一,促进儿童优良习惯的养成朱熹说:“学习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2]蒙养教育以儿童现有的认知为基础,要使儿童的认识变成习惯行为,关键是实践训练,否则就会“知之不行,虽敦必困”,不能实现认识的飞跃。
明人吕坤在《蒙养礼?展书》中,为使儿童养成爱护书籍,敬惜纸字的习惯,就规定:“展书无湿指,无撮甲,书常远身六七寸,无卷边,无折角,无污痕,无乱批点。
读过之书,如新可卖。
亦可以观为学者之所养矣。
”这类对生活中细微的小事的详细规定,既实现了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又是教育生活化的具体表现,把蕴含书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化为儿童日常生活中具体可行的规范。
由此可知,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教育者在儿童启蒙教育阶段就有意识地将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把“如何做”灌输给教育对象。
蒙学中的这种将解决问题置于发现问题之前的做法,是儿童品德教育的有效办法。
语文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解决问题最可靠的方法应该是在生活中得到的,所以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是儿童品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园材施教,注意十体差异
在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无论是识字、写字还是阅读、写作的教学老师对蒙童都是“一对一”的教授。
虽然从经济、效率方面考虑比不上现在的班级授课制,但是在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性方面却是有着很大的益处。
张载在《正蒙?中正》中说:“教人者,必知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
当知谁可传此,谁将后倦此。
若洒扫应对,及幼而孙弟之事,长后教之人必倦弊。
”强调施教的内容要适合不同的儿童,做到目标适度。
王守仁也认为,由于人的
资质是不同的,施教必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才能使受教育者“益精其能”。
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悟,相比其他学科个体性差异的特点更鲜明些。
如同一篇文章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儿童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同一个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加深对以前学习的文章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蒙学教育的这一个特点提醒我们语文学科如果忽视因材施教的方法会抹杀儿童的个性,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四)独具色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教学方法
在蒙学教学中,识字先易后难,注意用形象提示的方法加深印象和记忆,不求识字量多。
写字从“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笔划少的开始,开始老师把着儿童的手练字之后再描红,写“米”字格直到临贴。
学教材先识字,次字画结合,最后学理训、综合类读本。
读书教学。
读书、背书、温书是蒙学的主要功课。
蒙学非常重视读书,其原因有二:一是从读书与作文的关系来看,读书是作文的基础。
二是从儿童的年龄特点来看,儿童“多记性,少悟性”,即记忆力强,理解力差,应该利用这个优势让儿童多读书,多背诵。
蒙学注重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并重视朗读指导等,这都是很有意义的。
作文教学。
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蒙养教育的成功经验。
蒙学在写作教学中,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属对训练。
儿童在经过了一个时期的识字、写字、读书学习,能粗通文意之后,开始接受属对训练。
属对训练一般从一字对”做起,进而“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以至于“多字对”。
其次,正式的作文教学开始之后,教师多采取“先放后收”和“多留少改”的指导方法。
所谓“先放后收”是指开始作文的时候,鼓励孩子太胆写,有了一定基础后,再要求精练和严谨。
所谓“多留少改”是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发要尽量随儿童作文的“立意”而改,切忌大删大改,或脱离儿童原意强改。
在“惟可改之处,亦细心笔削,令有点铁化金之妙”。
由此看来,通过实际的属对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显然比通过讲解抽象的语法、修辞、逻辑等高深的写作理论更适合于童蒙。
它寓教于乐,看似文字游戏,实为作文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的作文兴趣,使传统的语文教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不能不是我们今天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应该研究、借鉴的优秀成果。
小结
我们借鉴蒙学教育的经验,是“法其所以为法”,是学习其科学的方法,继承其具有先进性的文化,而不是照抄古代私塾教育的那一套。
在现代化的思想被过关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保持一副冷静的头脑,分清楚哪些应该继承哪些必须摒弃。
中国传统蒙学的教学思想确实有极为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中国当代教学思想的活水源头,经过某种改造与吸收之后,将对我国实现优秀教育传统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