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米的认识整理和复习
1.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备课人夏立芳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
认识线段;确定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掌握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4、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2、初步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单元总课时:5课时
纸条长()厘米。
纸条长()厘米。
纸条长()厘米。
剪刀长()厘米。
)
)灯管长
)
5 )大树高
)教室长10厘米。
.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实验学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米和厘米+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案:实验学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米和厘米+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厘米和米的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了解角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
3.能够简单描述不同角度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1.米和厘米的单位换算。
2.角的基本概念介绍。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九单元内容。
2.教具:尺子、米尺、角度量角器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线段,引导学生认识米和厘米单位,并进行简单比较。
•介绍本节课主要内容:米和厘米的测量、米和厘米单位换算。
2. 学习•让学生观察不同长度物体,并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巩固米和厘米的概念。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进行米和厘米的换算练习。
3. 总结•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米和厘米长度,让学生总结米和厘米的换算规则。
第二课时1. 引入•过渡到角的概念,通过展示不同角度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认识角的概念。
•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度量方法,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2. 学习•让学生使用角度量角器测量不同角度的大小。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练习度量和比较角度大小。
3. 总结•结合实际角度的例子,让学生总结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巩固米和厘米单位的认识,并初步了解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长度的单位和角度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米和厘米、角度有关的题目。
2.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中长度和角度的测量,加深对单位和度量的理解。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米和厘米单位的使用方法,以及初步了解角的概念。
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成绩!。
《整理与复习》教案
-在图形变换中,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效果,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这些变换对图形大小、形状不变的影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整理与复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购物总价或换算长度单位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整理与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教案,本章节内容基于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数的概念:整数、小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数位顺序表。
2.计算方法: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方法。
3.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的单位换算。
4.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
4.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如购物找零、长度计算等。
-数的概念与组成:理解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数位顺序表,能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拆分组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四则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每一个阶段,集中主要精力各个击破。
通过较为浅易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来体会掌握总结普遍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
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要深刻体会体验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各位同学可以在做题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想。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
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 练习:1、1米21厘米=( )厘米53厘米-18厘米=( )厘米;一棵大树高10()。
2、我的身高是( )米( )厘米。
3、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一本书宽15()。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我能选!
•(1)一棵大树高( •3 ) • •1 10厘米 •2 100厘米 •(2)1米等于( •1 )厘米
•3 10米
• •1 100 •2 50 •3 10
•(3)黑板长约(•2 )
• •1 30米
•2 4米
• •3 3厘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0米
•(4)红领巾最长的一边是(•2 )
• •1 90厘米 •2 50厘米 •3 1米
•我会说: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1)教室长约6(•米 );(2)桌子高100( •厘米 ); •(3)雨伞长90(•厘米);(4)杯子高10( •厘米 ); •(5)大树高约10( •米 );(6)手掌宽约7(•厘米) •(7)小明身高1( •米 )41( •厘米 ); •(8)1枝粉笔长约8(•厘米);(9)门高约2( •米 ); •(10)橡皮长约4(•厘米 )。
•(11)数学书长20(•厘米); •(12)中指宽约1(•厘米); •(13)双臂张开,长1( •米 )30( •厘米 )
•谁会找?
•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 •4条)
•(•6条 )
•(•3条 )
•(•8条 )
•(•10条)
•(•10条)
•( •9条)
•练一练:
•1.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 位的整理和复习
2020年5月31日星期日
•我记得:
•1米= •100 厘米
•线段是( •直 )的,有( •两 )个端点,线
段可以量长度。
•量物体的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 )对准 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物体就 是几厘米。
•谁是判断高手
厘米和米的认识整理复习
•课本的宽约14()公共汽车长10()•梳子长26()粉笔长10()•小红身高125()缝衣针长3()•手掌的长约10()一根跳绳长2()•哥哥的身高1()60()树高15()•一枝毛笔长20()房间大约长()•中指的宽大约是1()电梯高18()•一个茶杯高11()河水深8()•操场长200()教学楼高15()6米=()厘米5米-2米=﹙﹚厘米63厘米-40厘米=﹙﹚厘米37米+40米=()43米-30米=﹙﹚米4厘米+35厘米=()90厘米-55厘米=()33厘米-10厘米=( )厘米( )厘米+9厘米=39厘米50米﹣20米=()33厘米-10厘米=( )厘米( )厘米+9厘米=39厘米( )厘米-5厘米=38厘米100米-38米=()6米+3米=()5米=()厘米100厘米=()米1米25厘米=()厘米500厘米=()米3米30厘米=()厘米1+40厘米=()110厘米=()米()厘米1米—40厘米=()7厘米+9厘米=()3米-200厘米=()米•1、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0米,从学校到电影院有20米。
•(1)小明每天上午到学校上课,下午回家,来回要走多少米?•(2)小明从家出了到电影院看电影,要走多少米?•2、有一根绳子用去18米后,还剩6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3、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4、一枝蜡笔用去2厘米,还剩下8厘米,这枝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5、一段布长13米,做了2套衣服后还剩7米,做衣服用去多少?•6、一枝铅笔用去8厘米,还剩12厘米,原来长多少?•7、学校大门两边各插了5面彩旗,一共插了多少面?•8、一根木头长1米,做凳子用去80厘米。
还剩多少?•9、小明家到学校有50米,一天他上学走了20米,想起忘记带蜡笔了,又返回家拿了蜡笔再到学校,他一共走了多少米?•这些是线段吗?为什么?•这些图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3.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测量:整理与复习学情分析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本单元教学是在二年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课程标准》要求:在现实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所以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学习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有,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工具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我们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几个单位,要加强课前诊断,以便对于新知识的加入和渗透做好基础。
尤其是长度单位,在厘米和米中间加入分米,以及更小的毫米和更大的千米,这都是基于之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学生对于两种单位的认知没有问题,但简单的单位换算也能够完成。
但对较复杂的单位换算,尤其是涉及复名数单位的换算依然还存在问题,需要在此下功夫加强。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案:认识厘米和米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长短的物理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
2.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等于100厘米。
3. 直尺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确保直尺边缘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要准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读取测量数据,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关系。
2. 演示法:展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阐述厘米和米的关系。
3. 演示:演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和准确读取数据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用厘米和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课后思考: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房间的大小、家具的尺寸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第一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1.厘米和米都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它们的关系是1米=100厘米。
2.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做单位。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物体的左端和尺子的0刻度对齐,物体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4.数学书的厚和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张开手臂和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5.线段是直的并有两个端点。
6.数图形有几条线段就数有几条边。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笔算加法和减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4.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退一当十),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要注意看清楚运算符号。
三、加减估算估算方法:1.读题,弄懂题意,有“大约”要估算。
2.把每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3.口算整十数,得出估算结果,记着得数前面写约等于号。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角的画法:先点一个点,从这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画直角:先画一个顶点,再从一个点出发画一条线,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再从这个点出发沿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画一条线,最后画出直角标志。
4.判断直角的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5.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角度越小,角就越小。
6.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用放大镜看角,角的大小不变。
7.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
8.数角:先数单个小的再数组合成大的,最后全部加。
.数角窍门:如右图:数出单个的角有4个,然后从4开始依次递减相加:4+3+2+1=10(个)第四单元表内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但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
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敬爱的各位教师:大家好!本篇文章将会为您带来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设计,主题是,“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
无论您是小学、中学和高中的教师,都可以从本文中获得很多实用的教学资源,以帮助您更好地教授这门知识。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正确识别并且辨别厘米和米的区别;2、学生们应当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厘米和米这两个度量单位的关系,并且掌握如何在两个单位之间进行转换;3、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运算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在开始本课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厘米和米。
厘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一百分之一的米。
而米是长度单位,等于100厘米。
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图片来帮助学生们理解:2、如何辨别厘米和米:辨别厘米和米的最好方法是直接比大小。
学生们必须了解到哪个单位更小。
厘米比米要小,因此我们可以说,1米 = 100厘米。
如果我们要将下面的物体分别用厘米和米来表达,那么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图像进行缩放。
小图使用每个方格代表1厘米,大图使用每个方格代表1米。
3、如何进行度量单位转换:度量单位转换是非常关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们熟练地转换度量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依据以下流程进行教学:(1)把题目转换成标准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并且将题目中的度量值进行转换,并且进行计算;(2)让学生们互相比较答案,从中找到错误,进行讨论;(3)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设计更复杂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有些题目还可能需要使用到换算关系。
例如:1千米等于多少米?这类问题也需告诉他们,1千米等于1000米,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建议使用启发式教学法,也就是“让学生自学,老师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们能够自行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回答。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整理和复习》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整理和复习》这一单元,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
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时间和方位等。
本单元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数学知识,但程度参差不齐。
他们在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时间、方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时间和方位等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时间和方位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2.教学难点:时间、方位等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生活场景为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复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时间、方位等方面的知识,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5.练习巩固:布置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知识点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知识点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厘米、分米和米的关系:厘米(cm)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它是分米(dm)和米(m)的百分之一。
1dm等于10cm,1m等于100cm。
2. 换算:小学数学中常常涉及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比如,将100cm换算成dm,就是将100除以10,得到10dm。
将2.5m换算成cm,就是将2.5乘以100,得到250cm。
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换算比例关系。
3. 长度的比较:小学数学中还会涉及长度的比较。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比较大小来排序
不同长度的物体。
可以通过直接比较,或者通过换算为相同的单位进行比较。
4. 长度单位的应用:小学数学中会涉及到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计算
书桌、操场等场地的长度,计算铅笔、尺子等物体的长度。
学生需要学会将日常生活
中的问题转化为长度单位的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是小学数学长度单位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
进行理解和巩固。
第三单元测量:整理和复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认识。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熟练进行换算。
•复习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加深对测量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小组中分享和交流。
教学重点•复习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换算关系。
•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长度单位的介绍、换算示例和练习题。
•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游标卡尺等)。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长度单位和换算关系。
•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引出整理和复习的主题。
2.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知识讲解1.复习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定义和实际应用。
2.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给出换算示例。
3.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巩固练习1.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测量练习。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并解答疑问。
四、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练习心得和遇到的问题。
2.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并总结归纳长度单位换算和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总结1.总结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换算关系。
2.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的重要性。
实用的复习计划[通用5篇]
实用的复习计划[通用5篇]复习计划篇1一、复习的主要内容。
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发展估算。
3.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认识时间。
4.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钱款实际购物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5.认识厘米、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量线段。
6.认识简单的统计表,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会用统计图中的数据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复习的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
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复习的.具体设想。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等等。
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
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
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
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
如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
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搭积木、打地基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
3.与生活密切联系。
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第【2】篇〗说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米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
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长度单位的复习和整理
1米20厘米=(120)厘米
练习:
150厘米=(1 )米(50)厘米
3米=( )厘米 500厘米=( )米 2米20厘米=( )厘米 170厘米=( )米( )厘米
1米49厘米=( )厘米
120厘米=( )米( )厘米
计算: 18厘米+4厘米=( )厘米 45米+5米=( )米 40厘米-7厘米=( )厘米 在○里填上“>、<、=” 36 米+ 9 米=( )米 6米○600厘米 37厘米○73厘米 80 厘米+ 20 厘米=( )米 20厘米○3米 14 米+ 6米○ 20 米 4厘米+ 40 厘米 +70 厘米=(50 )厘米 3米○ 30 厘米 厘米○49厘米 = ( )米( )厘米 38厘米-8厘米○ 40 厘米 35厘米+ 5厘米○4米
1、跳绳长2米
2、一个图钉长1米
(
)
( )
3、比70米少20米的是50厘米
4、一棵树高6米 5、楼房高15厘米 6、一根黄瓜长17米。 ( ( ( ) ) ) )
(
)
7、新华字典厚3厘米。(
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1米长的铁丝比100厘米长的铁丝短( )
2米=( 200 )厘米 400厘米=(4 )米
一、统一长度单位 古代人测量物体
拃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为什么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时,会出现不同的 测量结果? 测量同一个的物体的长度时,统一长度单位,才 能得到有相同的测量结果。
二、认识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尺子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 1、直尺水平放在测量物体的表面上 2、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3、看物体的右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米厘米角和直角知识点
小学数学米厘米角和直角知识点
小学数学米厘米角和直角的知识点包括:
1. 米和厘米的换算:学生需要了解1米等于100厘米。
2. 角的定义:学生需要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起点所形成的图形。
3. 角的度量单位:学生需要了解角的度量单位是度(°)。
4. 直角的定义:学生需要了解直角是由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构成的角,度数为90°。
5. 钝角的定义:学生需要了解钝角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
6. 锐角的定义:学生需要了解锐角是小于90°的角。
7. 直角三角形:学生需要了解直角三角形是一种具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
8. 直角的特性:学生需要了解直角的两条边相等,直角两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9. 角的比较:学生需要了解角的大小可以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度数来确定。
10. 度的换算:学生需要了解1圆周等于360°,并能够进行度的换算。
这些是小学数学中关于米厘米角和直角的基本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
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厘米
你能读出线段的长度吗?
比 4厘米长一些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错在哪里呢?
错在哪里呢?
请在练习本上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1、长度2厘米。 2、长度பைடு நூலகம்厘米。
选择合适的单位
1、小明的床长2(米 ) (米、厘米)
2、课桌高60(厘米) (米、厘米)
3、小亮身高126 (厘米) (米、厘米)
4、橡皮长4(厘米)
(米、厘米)
在( )里填上“>”“<”或” “=”
1、99厘米(< )1米 2、20厘米(< )2米
3、25厘米+8厘米( > )32厘米 33厘米
《厘米、米的认识》 整理和复习
康平小学 张继霞
1、本单元我学了哪些知识? 2、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什么?
考考你
1、 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米 用字母( m )表示, 厘米用字母 ( cm)表示。 3、1米=( 100)厘米 1m=(100 )cm
4、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的物体用( )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