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知识分析课程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财务会计上-讲义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集合,它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点在于输入的是数据,产出的是信息。因此,会计可以定义为“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唐予华,1983)。

(一)会计的作用

1.会计的作用

会计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第一,会计能提供给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经济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企业规范发展。

企业会计所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是所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尤其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比如,对于投资者而言,为了选择投资对象、衡量投资风险、作出投资决策,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也需要了解该企业和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在该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所有的这一些,都要会计提供相应的高质量会计信息。

第二,会计有助于考核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企业接受了投资者的投资,就有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接受投资者的考核与评价。比如,投资者为了了解企业当年的经营成果和当年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需要知道当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情况。

第三,会计能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满足企业内部对信息的需求,现代会计已经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通过会计信息,企业可以分析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情况,可以全面、系统的预测和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可以发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与其他单位的差距,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层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会计的本质

会计界对于会计的本质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国会计界对于会计本质的观点有“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

“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不是经济管理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管理职能,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营管理的核心。这一观点的代表是杨纪琬、阎达五教授。

“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这一观点的代表是余绪缨、葛家澍等教授。

二、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一直以来都重视会计准则的建设,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同年10月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从而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等组成。其中,基本准则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起着统驭的作用,扮演概念框架的作用;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对具体交易或者事项会计处理进行规范;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一些重点、难点作出相应的操作性规定;解释是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就实务中碰到的问题作出具体解释。具体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即会计的目标,它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信息,应当保护谁的利益,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是财务会计的灵魂,决定着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财务报告目标的内容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财务会计目标定义为: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投资者的委托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负有受托责任。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财务报告要求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体现为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是统一的,投资者出资委托企业管理层经营,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管理层接受投资者的委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投资者提供回报,从而构成企业经营者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报告目标不再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二、财务报告使用者

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审计人员、证券交易管理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客户、社会公众等。

不同的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重点不一样。例如,债权人十分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政府部门通常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社会公众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影响等等。

总之,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众多复杂,目的各异,要满足他们的需要,首先要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再者应采用定期提供通用财务报告等形式满足各方面的信息需求。

【例题1】财务报告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有关的会计信息

B.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经营成果有关的会计信息

C.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D. 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E.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

【答案】ABCE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区分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企业的会计核算只涉及企业本身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只涉及企业本身。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而言,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管理层要求对营销部门进行考核,会计上必须能加以区分。从会计主体来说,一个企业的营销主体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会计核算对象,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确认、会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会计的准则体系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没有规定持续经营,许多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存在基础。如企业对固定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计提折旧。而在清算的情况下,资产价值则必须按可变现净值计价,负债只能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负担能力清偿。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规定了是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割,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

从理论上说,只有等到企业所有的生产活动全部结束后,才能最终确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允许的,也是行不通的。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就是要确定从何时开始、到何时截止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以便进行会计核算。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我国的会计期间划分年度和中期,以公历年度作为一个会计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中期是指短于一年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报、季报和月报。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于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和以前期间、以后期间,才使不同的会计主体有了记帐的基础,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