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细介绍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5.17•【字号】东府[2010]48号•【施行日期】2010.05.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东府〔2010〕48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审核并向社会公示,现批准将“海月风帆传说”等34个项目列入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予公布。
附件: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东莞市人民政府二○一○年五月十七日附件: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共34项)第一部分新入选项目(共32项)一、民间文学(2项)1、海月风帆传说申报单位:东莞市厚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盲佬话申报单位:东莞市洪梅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二、传统音乐(2项)1、老人歌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2、哭嫁歌申报单位: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三、传统手工技艺(15项)1、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石龙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石龙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3、李全和麦芽糖、糖柚皮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石龙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4、白沙油鸭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虎门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5、东莞传统美食(1)冼沙鱼丸申报单位:东莞市高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道滘裹蒸粽申报单位:东莞市道滘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3)糖不甩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坑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6、莞香生产与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7、焙荔枝干申报单位: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常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8、客家酿酒申报单位:东莞市清溪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9、阴菜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坑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0、厚街什锦菜头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厚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1、厚街腊肠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厚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2、厚街濑粉手工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厚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3、寮步豆酱申报单位:东莞市寮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四、传统医药(2项)1、土法凉茶“春明茶”申报单位: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浸冬瓜水申报单位:东莞市常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五、民俗(11项)1、开灯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洪梅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东莞传统婚俗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麻涌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常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横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3、疍家传统婚俗申报单位:东莞市沙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4、客家传统婚俗申报单位:东莞市凤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5、入伙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6、喊惊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东坑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7、中秋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麻涌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桥头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8、中堂龙舟景申报单位:东莞市中堂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9、祝寿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黄江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0、新年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常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11、端阳节申报单位:东莞市望牛墩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第二部分扩展项目(共2项)一、传统音乐(1项)(一)客家山歌申报单位: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塘厦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二、传统舞蹈(1项)(一)舞麒麟申报单位:东莞市清溪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塘厦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
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杏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市桥社区兴贤里23号,建于民国时期。
坐北向南,由门楼、庭院、主屋组成。
平面为长方形,总面阔22.4米,总进深8.15米。
门楼青砖墙,两面坡瓦顶,门头匾额上有“杏园”二字。
主体建筑二层高10.5米,砖石结构,石米批荡砖墙;罗马柱门框,彩色蚀花玻璃窗,趟拢门;二层中间有半圆形阳台,天台围墙立柱上有一对灰塑狮子头。
该建筑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善余堂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市桥社区北正路横巷3号。
民国五年(1916年),由莞籍越南华侨谭润芝修建。
坐西向东,由一栋主屋、一栋书房和一堵围墙组成,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
主屋建筑中西合璧,高二层约13米,长17米,宽21米,头门立罗马柱,拱券门。
屋内有三个天井,西式拱券门框,绿琉璃花窗,红阶砖地面。
书房为中式风格,三开间二进布局,硬山顶,木雕封檐板,趟拢门,面阔9.7米,进深9.5米。
围墙高4.3米。
建筑既有西方建筑的特点,又继承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对研究中西文化融合的建筑文化有一定价值。
金刚经云石塔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万寿路中心小学内。
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
是用云石砌筑的六角形七层石塔,平面边长2.1米,通高4.15米。
塔基为方形须弥座,束腰处四面镌刻建塔缘由铭文,转角处精雕细刻有柱础和竹节状柱。
上枋镌刻规整的几何夔纹图案,下枭浮雕有精美别致的云纹。
下枋雕饰卷草纹。
各层塔六面均有佛龛,佛像已全失。
塔顶雕饰出瓦垄状,塔刹由刹杆贯串两佛珠和九环相轮组成。
该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1982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涌街李氏民居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石涌横街10号。
由民国时期李冠成所建。
坐西北向东南,房屋呈前二层后三层布局,楼内有天井,中西结合风格,总面阔10.7米,总进深12米,高约12米。
青砖墙体,内墙灰砂批荡,基脚、台阶和门窗框为石米批荡,平顶,彩色蚀花玻璃门窗,一层阶砖铺地,二、三层为水磨石及陶制花砖地面。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
录扩展项目147项。
我省推荐8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共有45项列入第二国家级名录(其中第二批
国家级名录项目29项;扩展项目共16项)
广东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民间文学(5项)
二、传统音乐(5项)
三、传统舞蹈(3项)
四、传统戏剧(1项)
五、曲艺(5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
七、传统美术(3项)
八、传统技艺(26项)
九、传统医药(3项)
十、民俗(21项)
第二部分扩展项目(共48项)一、传统音乐(2项)
二、传统舞蹈(19项)
三、传统戏剧(6项)
四、传统美术(6
项)
五、传统技艺(2项)
六、传统医药(3项)
七、民俗(10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235名)。
石龙镇不可移动文物简介
石龙镇不可移动文物简介于春宇张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西湖村卫生站东侧,始建年代不详,现建筑保存清代广府祠堂建筑的风格。
砖木结构,坐南向北,面阔9.90米,进深12.50米,高约6.70米,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
硬山顶,博古脊,人字形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色琉璃勾头,滴水剪边,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
建筑外墙保留着文革时期的革命标语,是研究广府祠堂建筑与西湖张氏家族史以及文革时期历史的重要物证。
竹溪张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西湖村卫生站东侧,始建年代不详,现保留着广府祠堂建筑风格。
坐南向北,面阔12.8米,进深23米,高约8.50米。
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色琉璃勾头,滴水剪边,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
首进设红砂岩左右两塾,梁架施狮子、驼墩斗拱。
此对研究广府祠堂建筑与西湖张氏家族史的具有一定意义。
孙杜古桥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西湖村南畲朗村民小组,为花岗岩平梁桥。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4),以纪念解决涝旱之患支持建桥的广东巡抚孙公、参藩杜公命名。
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2004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约4.2米,宽约13米,桥墩以花岗岩石块砌筑,桥面为花岗岩石条并排砌成,桥面北侧刻有“孙杜古桥”及重修时间。
南侧有东华三院修建的不规则红砂岩石栏板,西、北两面筑红砖砌筑挡土墙。
此桥对东莞水利建设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欧仙院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黄家山村麦屋村民小组与营盘村民小组之间,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为纪念宋仁宗(1023-1063)时当地助人为善的欧公明而建。
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民国元年重建,1990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水磨青砖与混凝土结构建筑,坐东南向西北,长20米,宽16.8米。
平面呈灯笼状,大门设罗马柱券拱,顶部设三角形山花,开四扇尖券拱窗。
中间设八角形天井,周围为柱廊式回廊。
东莞千角灯
在广东,凡添了男丁的人家,都会在男丁诞生后的开春时节(一般 是正月十五前后)举行灯会。而东莞千角灯的制作仅是东莞赵氏 家族所独有。据有关史料和《赵氏族谱》记载,赵匡胤的小妹赵美 容(皇姑)因逃难定居东莞。她凭记忆中皇宫灯的样式,指导莞城 艺人扎作“千角灯”,并亲手绣上“二十四孝图”的灯带24条,称 为“皇姑带”(文革时已被毁)。在东莞方言中“千角灯”和“千 个丁”语音相同,寓意“百子千孙”传宗接代的意思。同时,用一 千盏灯组合成一盏彩灯,独特的创意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 才智,是民族灯文化的瑰宝,现时千角灯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 。
制作工艺特点和结构
千角灯附有灯带24条,上绘有花卉及人物图案。该灯为纸扎工
艺,其要求是一定有一千个角,整个灯分为灯顶、灯柱、灯体、 灯带、灯盏五部分。灯顶部分主要是用铁丝扎作八条立体彩龙 的骨架和圆形的大宝顶。灯体部分则主要是有三角形和四方型 的立体结构拼接而成。灯顶八大角上有八条立体呈腾飞状态的
千角灯1953年在东莞县物资交流会、1957年在广州市文化公园、1963年在东莞县 展览馆、1965年在东莞可园展出,由莞城“新插华”纸扎铺,(后由工艺厂)的工人师 傅所制,展出时由赵氏家族借出“皇姑灯带”,观者如潮。
千角灯重现
2004年初,东莞市莞城区人民政府为了重显千角灯这一民间工艺瑰宝,
千角灯的灯带(悬挂千角灯)
灯顶八大角每个角有三条灯带垂下。一共 24条,12条大的,12条小的,每条灯带长度 是一样的,大约3米左右。灯带从上往下分为
八格,每一格双面都绘有山水、花卉、人物
等的图画。
灯带的材料是一种叫“织棉”的东西。 经调查,“织棉”其实是宋绵。宋绵最初是 用来装裱宫廷书画的一种材料,色彩靓丽、 鲜艳。
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共78项)
分类(代码)
序号
项目名称
分布区域
申报单位
备注
民间美术(03)
共5项
1
佛山剪纸
佛山市
2
潮阳民间剪纸
汕头市
3
潮州剪纸艺术
潮州市
4
佛山木版年画
佛山市
5
忠信花灯
河源连平县
民间音乐(04)
共10项
6
广东音乐
广州市
7
潮州音乐
潮州市
8
客家山歌(梅州)
梅州市
9
中山咸水歌
中山市
10
广东汉乐
梅州大埔县
11
沙田民歌
珠海市
12
汕尾渔歌
汕尾市
13
惠东渔歌
惠州惠东县
14
台山广东音乐
江门台山市
15
潮阳笛套音乐
汕头市
民间舞蹈(05)
共20项
16
普宁英歌
揭阳市
17
潮阳英歌
汕头市
18
遂溪醒狮
湛江遂溪县
19
广东醒狮
佛山南海区
20
沙坑醒狮
广州市
21
东莞麒麟舞
东莞市
22
海丰麒麟舞
湛江吴川市
65
沙湾飘色
广州市
66
台山浮石飘色
江门台山市
67
丰顺埔寨火龙
梅州市
68
河田高景
汕尾陆河县
民间信仰(14)
共2项
69
瑶族“拜盘王”
韶关市
70
雷州石狗信仰
湛江雷州市
东莞文化之莞草
莞草织业的衰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外部原因,由 于塑料席,竹席,空调等替代品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莞席 在东莞人生活中必需品的地位。
第二是内部原因,从1983年开始,东莞开始推行引淡驱 咸,导致莞草原本赖以生存的咸淡水交界处被破坏,千余 亩草田全部改成了香蕉地,莞草种植面积急剧减少,导致 莞草织品相关产业的原材料陷入了短缺危机。
确实,不要说金银珠宝,就是相对于普通食用品而言,禾秆草 都是属于廉物乃至贱物的。但禾秆草却并非废物,相反,以价值 最低而用途最广而论,禾秆草甚至超过老姜、陈皮。关于禾秆草 ,广州方言还有一句是:“识佢就系宝,吴识佢就系草” (“认 识它就是宝,不认识它就是草”) 。所以所谓“贱”或“宝”的 价值判断全赖于观者有否足够的学识和经验。
东莞三件宝之一—莞草
问题:
东莞命名的由来???
东莞因莞草而得名
根据东莞县志,里面说到,东莞在广州之东,取用东字,出 产莞草,因此叫“东莞”。
莞草又称禾秆草
禾秆草,便是成熟禾稼收获脱谷后的茎秆,无食用价值。广州 方言有:“禾秆冚珍珠”之说,意思是以毫不值钱的稻草掩盖贵 重珍珠,寓意有钱人不显富,外表看不出。
莞草编织技艺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莞草编织技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织品有草篮、 草盒、草席等品种。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的草织品大批量出口海外,成为东莞 对外贸易的“先驱”,莞草之名由此达至巅峰。然而其亡也 忽焉,极致的灿烂不过数年,莞草种植业与编织业便急遽衰 落。今日,莞草在东莞已难觅踪影。
东莞为莞草设种植基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莞草编织的莞席也是东莞人的骄傲,早在《诗经》就
有“下莞上簟(diàn),乃安斯寝”。意思是说,下铺莞草席上 铺竹席,这样的睡觉真是安逸。东莞人也有很深的莞席情结。 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市非 遗保护中心在沙田镇设立起专门的莞草 种植基地,以保障原材料供给,让有着 千年历史的莞草编织技艺重新焕发活力 。
东莞文化之旅介绍
东莞文化之旅介绍东莞是广东省下辖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东莞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次丰富多彩的东莞文化之旅。
第一站:莞城古街莞城是东莞市的历史中心,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手工艺品。
在莞城古街,您可以欣赏到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坊,如纸扇、竹编、织锦等,您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了解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第二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坐落在东莞市凤岗镇,是一座集研究、保护、展示广东传统民间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内展示了广东传统手工艺品的丰富多样,如木雕、陶瓷、雕塑等。
您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广东民间工艺的发展历程,感受到民间工艺品的独特魅力。
第三站:厚街博物馆作为东莞市的文化重镇,厚街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厚街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厚街古代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筑以明清民居风格为主,内部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当地特色工艺品。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厚街的历史沿革,深入了解到东莞地区的传统文化。
第四站:凤岗山作为东莞市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凤岗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闻名。
山上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古迹,如凤岗山文殊禅寺、观音山寺等。
您可以在这里登高望远,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观,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第五站:南社古村南社古村位于东莞市石鼓镇,是东莞市保存完整的一座明代古村落。
这里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街巷犬牙交错,石板铺就的小巷显得格外古朴。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古老的民俗文化,了解到东莞历史的发展。
第六站:东莞博物馆东莞博物馆位于东莞市东城区,是一座以展示东莞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内陈列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如南宋时期的青磁、唐代的陶瓷等。
在这里,您可以全面了解到东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上是一次丰富多彩的东莞文化之旅的介绍。
东莞的民族风情
东莞民俗风情东莞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莞人留下了不少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奇风异俗,有的已经被人遗忘,有的仍然成为今天莞人崇尚的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品尝这些浓浓的莞邑风情。
下面介绍几种现代在东莞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一、二月初二“卖身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
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
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
后来,人们又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卖身节”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普济众生,于是,“卖身节”便越传越开,也越传越神奇,远近客商纷纷在二月初二云集东坑,以祈神仙赐福,走时还要买件物品带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称“遇仙节”。
“卖身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这天前往镇上赶集的传统。
解放初期,人们又称“卖身节”为“翻身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卖身节”演变成了“射水节”和“欢乐节”。
近年来,东坑人民把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保持下来,沿袭了“卖身节”这个古时的名称,并赋予新的涵义。
将这一传统节日逐步发展成为“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型招商和商贸活动的节日。
“卖身节”这一民间传统节日焕发了勃勃生机,传统文化活动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这个传统节日增添新意,发扬光大。
二、端午节的赛龙舟和粽子:端午的龙舟盛景,是东莞民间相传近300年的习俗。
这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水乡各镇在举行传统赛龙舟时,都细选当地的鱼虾、精粮,煮好香甜的“龙船饭”和“端午粽”,相邀周边百乡的人前来闹游龙,万人淋泼吉祥的龙舟水。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新)
中山市 清远市 汕尾市 广州市 汕头市 梅州市 潮州市 肇庆市 梅州市 韶关市 河源市 深圳市 清远市 惠州市 云浮市 茂名市 中山市 揭阳市 珠海市 广州市 揭阳市 潮州市 梅州市 东莞市 河源市 东莞市 江门市 揭阳市 梅州市 湛江市 中山市 深圳市 深圳市 梅州市 揭阳市 梅州市 佛山市 汕尾市 湛江市 湛江市 韶关市 湛江市 中山市 肇庆市 梅州市 梅州市 清远市 湛江市 湛江市 梅州市 肇庆市 汕尾市 深圳市 中山市 深圳市 潮州市 深圳市 深圳市 东莞市 东莞市 中山市 东莞市 惠州市 东莞市 珠海市 汕尾市 广州市 深圳市 茂名市 揭阳市 佛山市 广州市 湛江市 揭阳市 汕尾市 揭阳市 韶关市
1 传统戏剧 Ⅳ
2 传统戏剧 Ⅳ
1 传统戏剧 Ⅳ
3 传统戏剧 Ⅳ
4 传统戏剧 Ⅳ
3 传统戏剧 Ⅳ
1 传统戏剧 Ⅳ
6 传统戏剧 Ⅳ
7 传统戏剧 Ⅳ
7 传统戏剧 Ⅳ
3 传统戏剧 Ⅳ
5 传统戏剧 Ⅳ
4 传统戏剧 Ⅳ
3 传统戏剧 Ⅳ
1 传统戏剧 Ⅳ
4 传统戏剧 Ⅳ
1 传统戏剧 Ⅳ
7 曲艺
Ⅴ
2 曲艺
Ⅴ
4 曲艺
信息项名称
批次
最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类别
6 民间文学 6 民间文学 4 民间文学 4 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5 民间文学 7 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7 民间文学 2 民间文学 2 民间文学 4 民间文学 2 民间文学 7 民间文学 1 民间文学 5 民间文学 4 民间文学 7 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5 民间文学 5 民间文学 2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6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6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6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6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莞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也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将对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
2. 评估2.1 华阳鼓华阳鼓,作为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它以鼓乐为主,音乐欢快、节奏明快,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华阳鼓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撰写文章中,需要从历史、演奏形式、传承人等方面对华阳鼓进行深入探讨,以展现出华阳鼓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2.2 木偶戏木偶戏是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它是一种通过木偶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的传统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撰写文章时,需要对木偶戏的历史、表演技巧、剧情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展示其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2.3 岭南花鼓岭南花鼓是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又一宝贵遗产。
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岭南花鼓在东莞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文章中,需要对岭南花鼓的特点、演出场合、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以展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3. 个人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而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华阳鼓、木偶戏、岭南花鼓等遗产,正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东莞丰富文化的窗口和载体。
4. 总结通过对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华阳鼓、木偶戏、岭南花鼓等遗产进行深入评估和探讨,我们对东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东莞中堂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东莞中堂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东莞中堂镇的龙舟制作技艺已有100多年历史,并于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堂龙舟文化由于时间、空间以及现实发展等问题的限制,导致其传承发展缺乏内生动力,中堂龙舟制作技艺这门非遗技艺同时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致力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整合现有资料并结合现状,研究东莞中堂龙舟的传承和发展策略,意在发扬中国优秀非遗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堂龙舟;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1.东莞中堂龙舟文化的价值端午赛龙舟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节日衍生而来的传统民俗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在历史层面,东莞中堂龙舟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龙舟这项活动不仅是我国一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更是体育精神的载体,是各民族友好往来的桥梁。
中堂龙舟制作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第五批非遗代表人霍沃标所传承的制作工艺已有百年历史。
东莞市中堂镇斗朗村是岭南知名的造船名村,且霍沃培造船厂是国家非遗项目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是中堂镇历史最悠久并仍在制作龙舟的四间船厂之一。
中堂龙舟制作技艺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大龙头”,民间流传的“一夜成舟”故事则是中堂龙舟红极一时最好的佐证。
然而,当今时代非遗文化逐渐淡出大众生活,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因素,这门技艺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怎么让优秀文化传承是我们现时代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目前,研究中堂龙舟文化的群体还在少数,拥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空间,针对新一代提出传承和发展龙舟文化策略的更是少之又少。
本课题致力于从传承发展非遗的角度,研究中堂龙舟的传承和发展策略,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好的了解和喜爱中堂龙舟文化,以此推动东莞中堂龙舟文化的传播,带动当地的文化产业经济,标好中堂龙舟文化符号。
写厚街省东莞市非遗的作文600字
写厚街省东莞市非遗的作文600字《厚街非遗真有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东莞市厚街镇,有好多特别好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还有厚街的舞木龙,那场面可热闹啦!长长的木龙,在人们的手里舞动着,就好像真的龙在天上飞一样。
大家穿着漂亮的衣服,敲着锣打着鼓,一起跟着木龙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厚街的非遗真的太有趣啦,它们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爱厚街非遗》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们厚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厚街的莞草编织可厉害啦!以前的人们用莞草编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像篮子、草帽。
我想象着他们坐在那里,一双双巧手把莞草变成有用又好看的东西,就觉得好神奇。
还有厚街的龙舟竞渡,那才叫精彩呢!一到端午节,河边挤满了人。
龙舟上的叔叔们喊着口号,用力地划着桨,龙舟像箭一样在水里冲。
大家都在为自己喜欢的龙舟队加油,声音可大啦!
这些非遗是我们厚街的骄傲,我喜欢它们,也希望能一直看到它们。
我们要一起把这些宝贝传下去,让更多的小朋友也能喜欢!。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51项)东群一、民间美术(一)茶山公仔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民国初期广为盛行。
珠三角一带生了男孩的家庭,都会在次年元宵节前"开灯"。
结灯之夜,族中理事请来八音,奏着乐曲,将这些"公仔"分送尚未生育的妇女,祝其早降麟儿。
外县群众也前来购买。
抗战后,元气大伤。
茶山公仔的生产过程包括练泥、印模、上彩。
1、练泥。
从河涌中采回黏土,去掉上面一层和有砂质的部分,放在空旷处,自然风干堆沤。
练泥时,要用木制大槌奋力敲打,直到有一定的韧性。
2、印模。
有多少品种的泥公仔,就要有多少个木模。
把泥块捏进木模具里要准确,双手拇指要把泥块压实,不留空隙。
泥块倒出,装上竹脚,成了胚形,待其阴干。
3、上彩。
上彩可由妇女、儿童动笔。
但面部、盔甲、衣饰等重要部分,一定要专业人士动手。
精品的要用鸡蛋清作敷料,才会光艳夺目。
茶山公仔取材于粤剧、历史、神话人物,包括"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夜战马超"、"牛郎织女"、"四兄弟"(刘备、关公、张飞、赵云)等,琳琅满目。
茶山公仔极品可为真人塑像,立体配套,精工彩绘,真丝绸衣,用玻璃罩罩住;二级品亦是精工彩绘,但不穿真衣;三级品则是一般彩绘,可配套或不配套;四级品是一般彩绘,平放的配套像,每套四个,俗称"四兄弟";五级品较小,单个不配套,平放,有"天妃送子"、"状元及第"、"醒狮迎春"、"福禄寿"。
开灯人家要买多套"四兄弟"回去,除了家中、祠堂要摆,还要送给亲朋好友,取其开枝发叶,团结友爱之意。
因此,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就会有人前来采购。
茶山公仔,属泥塑工艺品。
改革开放后,悄然兴起,但老艺人已无一存在,质量不高。
传统手工艺:东莞道滘莞草编织
传统手工艺:东莞道滘莞草编织莞草编织莞草编织编织草席的情景晒开的草席穿草皇后席非遗级别:省级名录保护单位:厚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道滘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详细介绍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江河及其众多的大小支流的淡水汇集之间,恰好与南海的海水(咸水)和河水(淡水)在这里交汇,咸水和淡水交替灌溉这地区的莞草。
咸水和淡水的地方,最适宜种植莞草。
因此,这一地区优质莞草产量最高,出口很畅销。
草席,是人类从树上迁居到洞穴的家具之一。
在东莞市东城区柏洲边出土的战国墓砖,上有清楚的席纹,工整细致,显示东莞草席历史的悠久、工艺技术的高超。
东莞草织,主要分布在东莞厚街镇、道滘镇、虎门镇、莞城、望牛墩等五个镇区,以厚街镇草席为主要产区。
这些地区,优质莞草、草织品产量高,出口很畅销。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在广东出口产品中,草席不逊于蚕丝,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莞草编织除草席外,草织的主要品种还有水草类、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草席类。
草席品牌最早是厚街镇涌口圩的五昌店席。
后有“新虎门牌”、“宝山牌”、“黄岐山牌”、“莲花山牌”、“摩登牌”、“新生牌”、“凤鸣牌”、“荷花牌”等花席,蜚声海外。
莞草编织技艺现列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东莞市厚街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申报。
历史渊源草织品是东莞的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
在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座席,历史学家就清晰地考证注明“莞席,以麻线为经,莞草为纬编成,素娟包缘”字样,这表明东莞的草织品在汉朝已经受到了王室的青睐。
又据《宋起居注》记载:“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领。
”据此,南北朝的刘宋时期(420—479),东莞人已大量生产草席。
因此,东莞生产草席的历史至少在2000年以上。
据[康熙]《东莞县志》记载:“自双冈、沙头,出咸西,接新安,迤逦数十里,皆海岸……,其产卤草,其人捕鱼之外,日相采莞以为生。
”这时出现人工种植的水草,纤维韧,色泽亮、不易潮。
东莞市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保护模式探究
东莞市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保护模式探究作者:庄莹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9期摘 ;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珍贵的文化资源,其难得之处在于很多珍贵的技术、工艺都已经逐渐失传的情况下,其还能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的创新、完善,并且在历史的打磨中既保留了历史的烙印还存在当下的痕迹。
本文就以东莞市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保护模式为研究课题,系统的进行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东莞市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G 12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43-01距现在为止,东莞市莞城区已经有1250多年的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并且莞城区一直以来就是东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
这为东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了良好的保护条件。
多年以来莞城区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因此,莞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除了在文革时期遭受一次严重的破坏外,其它时期一直得到良好的保护。
一、东莞市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角灯1.千角灯的起源。
相传在宋朝时期,宋朝皇帝的妹妹因为战乱,因缘巧合之下逃到东莞避难。
在宋朝战乱平息后,皇帝就张贴皇榜寻找自己的妹妹,这时候逃到东莞莞城的皇妹就揭了皇榜,并且凭着从宫里带出的绸带,与皇帝兄妹相认,也就有了后来皇姑带的传说。
此后,皇姑凭借记忆中皇室宫灯的样子,指导莞城艺人在赵氏宗祠内制作千角灯,并亲自在皇姑带上绣了二十四孝图当作灯带。
2.千角灯的造型结构千角灯为纸扎结构工艺,其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因为是千角灯所以要求有一千个角,并且将整个千角灯划分成灯顶、灯柱、灯体、灯带、灯盏五个重要部分。
其千角灯的灯顶部分是由铁丝扎作八条立体彩龙的骨架和圆形的大宝顶。
而灯体部分是由三角形与四方形的立体结构拼接而成。
共有灯带24条,并在灯带上绘制花纹等图案做装饰。
3.千角灯的传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