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估是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可以基于就业质量理论的阐释对评估指标进行初选,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的权重,进而构建较为科学的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为科学合理考核评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质量;层次分析法;评估指标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复杂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
评估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窗口就是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就业率是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只反映了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上的区别,而很难反映出就业质量上的区别,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结构等复杂的就业信息。
目前理论界虽有一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和毕业生质量评估的研究,但涉及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少。
因此,笔者拟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该指标体系,并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就业本质的回归,使其更好地为教育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
在此背景下,一套科学合理的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亟待建立,研究和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理论阐释的指标选择评估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就业质量评估体系不是单因素、单方面的,而是一个由评估目的、评估对象、评估主体、评估过程、评估注意事项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1]。
在实际的综合评价活动中,并非是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指标在评价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一般原则应是以尽量少的“主要”指标用于实际评价。
本文根据评价对象的特征和实际条件的需要,基于工作特征、待遇水平和人职匹配度3个维度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进行系统的建构。
专业评估认证背景下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构建与实践

广东化工2021年第3期· 258 · 第48卷总第437期专业评估认证背景下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构建与实践江新德*,江桂仙,高桂青,黄学平,刘占孟,徐满清,江延(南昌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摘要]本文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研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构建,并根据反馈信息实施各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以期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工程应用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应对未来工作中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为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专业评估;跟踪反馈机制;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3-0258-02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eedback Mechanism for Graduates under the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 EvaluationJiang Xinde*, Jiang Guixian, Gao Guiqing, Huang Xueping, Liu Zhanmeng, Xu Manqing, Jiang Yan(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99, China) Abstract: T aking the major of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ims at construction of feedback mechanism for graduates, and implement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hi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ould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mastery of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various uncertainties in future work. This work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 training mode for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Keywords: professional evaluation;feedback mechanism;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自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以来,全国已有1300余次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1-2]。
基于AHP模型的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体系探究

基于AHP模型的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体系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基于AHP模型的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通过引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正文部分分别介绍AHP 模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构建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AHP模型在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中的应用以及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将总结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科学评价体系,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AHP模型、现状分析、指标体系、应用、案例分析、建立、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扩张,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
与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找不到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一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工作条件、薪资待遇却不尽如人意。
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对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进行评估,对于指导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选择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关于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过于单一或主观,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本研究拟借助AHP模型,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进行评价,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于提高国家整体就业水平以及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毕业生个人发展的促进,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通过建立基于AHP模型的评价体系,可以科学评估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满意度。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格评价指标体系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格
评价指标体系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格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高校就业工作目标确定、就业工作体系建设、岗位资源拓展、指导服务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就业进展监测等内容,共7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33个指标监测点。
其中,一级指标从社会需求出发,考查就业工作目标、就业工作内容和组织实施情况;二级指标根据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要求,从学生实际获得的岗位资源、服务体验、观念塑造、能力提升、就业结果等方面,对就业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要素配置进行考查;监测点重点基于就业工作实务,对就业工作提出明确指导要求。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监测点
一、就业工作
(一)设立与学校
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的就业工作目标
1学校有明确的就业工作目标,与总体办学方向、经济社
会发展需要相一致。
目标 2.二级院系有明确的就业工作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二建有成员合规、责任明确、机
.压实工作责任,将就业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考核重要内
定期召开学校层面就业工作会议,及时研判就业形势和
.设有专门的校级就业工作机构,切实做到组织架构清
平 28.建立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及时更新上报毕业生毕业去 .严格落实就业监测规范要求,遵守工作纪律,确保毕业
(十三)确保就业佐
30.严格审核学生就业信息及相关佐证材料,
确保就业佐证 七、持续改进 .形成“信息反馈-问题查找-整改落实”的就业工作成 建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机制,各方对学校就
(十六)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动态优化 33.开展“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基于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判断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并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构建“六位一体”就业服务体系 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水平

构建“六位一体”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水平作者:赵劲民来源:《广西教育·C版》2009年第02期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广大毕业生为重点,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结合工作实际,拓宽思路,大胆创新,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掌握就业工作规律,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六位一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在实践运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8年,我校共有2246名毕业生,截至2008年8月31日,全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92%,较2007年同比提高了19.11%,并实现了预定的就业率高、升研率高、就业层次高、专业对口率高、工作待遇高的“五高”具体目标,达到了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提高的“双提高”总体目标。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依据系统论,结合实践经验,我校提出构建组织目标、工作理念、组织设计、工作机制、服务平台、评价反馈“六位一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理论(如图1所示)。
该理论以组织目标为核心,是系统各要素紧紧围绕运作的核心要素;以工作理念为主导,作为贯穿实现组织目标始终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准则;以组织设计为基础,协调系统各要素更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以工作机制为关键,负责落实、推动、纠正各子系统工作,是推进组织设计、服务平台运行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动力;以就业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整合各种服务方式和手段,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依托;以评价反馈为保证,是基于运行中对各要素的互动评价,在反馈信息的收集、传送中,与各要素产生作用与反作用,形成对系统修正的完整循环回路,是组织运行状况和目标达成的客观检验标准。
在“六位一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一、建立“四级管理体系”,夯实组织基础我校以组织设计为抓手,成立了以校领导和各二级学院及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责任人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独立设置招生就业处,成立了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针对组织结构下层出现缺失的问题,按照校级学生组织的规格,在招生就业处的直属管理下,设置了由50多名学生干部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下设五个部门,形成了就业工作的“四级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摘要:现阶段,社会对高校就业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由于就业评价要素的复杂性,现有的相关指标评价体系并不完善,需要结合现状做出改进。
本文在分析就业质量评价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高校就业质量评价的不足与缺陷,指出了评价的基本原则,并从评价要素与方法两个方面,提出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以期为就业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推动就业质量提升,一直以来都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而且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就业质量已成为高校办学育人实力及信誉度的重要参考。
通过开展就业质量评价,更有助于把握就业动态,也能为高校转变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带来影响。
而由于评价要素的复杂性,再加上就业形势不确定性,使得现有的指标评价体系丧失部分效力,将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不便。
为此,本文将结合就业评价的现状,探讨如何构建更为完善的就业指标评价体系,下面将就此展开详述。
一、就业质量评价的内涵为深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进行合理化的分析和判断,得出可信、可靠的评价结果。
在进行就业质量评价时,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是学生对于工作的适应性和实际报酬;然后是从就业范围和层次进行考虑,主要是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的满意程度。
结合上述因此进行量化,就会形成一份比较完整的就业质量评价。
就业质量和评价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大量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内容涉及到就业分析、前景发展和企业状况等方面,一些比较常见的质量评价指标有工作薪资和工作满意度等。
但是大部分报告分析不够透彻,更多的是体现出高校办学特点和成就,就业分析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因此最后得出的就业评价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因此,有关部门和高校对于就业质量评价这一方面的工作应当引起重视,尊重客观事实,深入分析就业实际状况,为学生提供重要信息,有利于后续社会就业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不足之处通过对当前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就业质量指标,具有明显的高校间的差异性。
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基于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基于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作者:吴磊马孝义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年第3期吴磊马孝义摘要: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文章通过对部分工科院校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建议各工科高校根据评价结果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制定有助于专业建设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措施,构建“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宽厚学科基础、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本科生;培养质量;毕业生;社会评价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3-0064-03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是全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所有高校发展的基本生命线[1-2]。
2018年10月17日,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快速发展阶段,这要求高校必须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来思考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3]。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4]。
工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相当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这是工程类本科生教育的根本,也是工科毕业生具有国际水准的关键[5]。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自发地引入了通识教育理念,开始将学生的需求落实在课程上,重视跨学科能力的培养[6],但如何在引入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实现本科毕业生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化,这也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的意义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本科生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并据此进行持续改进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7]。
实践育人体系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探究

实践育人体系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探究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实践育人体系概述 (6)2.1 实践育人的概念与内涵 (8)2.2 实践育人体系的环境构建 (9)2.3 实践育人体系的作用与影响 (10)3.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现状分析 (11)3.1 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3)3.2 就业质量评估标准 (14)3.3 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15)4. 实践育人体系与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 (16)4.1 实践育人体系对提升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17)4.2 实践育人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8)4.3 实践育人体系对促进就业质量的潜在影响 (19)5. 国外实践育人体系与就业质量的经验与启示 (21)5.1 西方发达国家实践育人体系的知名案例 (22)5.2 实践育人体系对就业质量提升的机制分析 (23)5.3 对中国高校的启示与借鉴 (25)6. 我国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26)6.1 当前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发展概况 (27)6.2 实践育人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9)6.3 问题成因分析 (29)7. 实践育人体系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31)7.1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顶层设计 (32)7.2 强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系统性建设 (33)7.3 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实现路径 (35)8. 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36)8.1 实证研究设计 (38)8.2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39)8.3 案例分析结果与讨论 (40)9. 结论与建议 (42)9.1 研究结论 (43)9.2 对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议 (44)9.3 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建议 (45)1. 内容综述梳理实践育人体系的发展趋势与构建框架,分析其理念演变、基本内涵以及关键要素,并探讨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分析实践育人体系与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帮助高校毕业生提升能力、拓展视野、掌握实践经验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
高职警察院校毕业生就业跟踪和质量反馈体系建设研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S M 171高职警察院校毕业生就业跟踪和质量反馈体系建设研究宋迎朝 贾莉蔷 郭思颖 张俊鹏(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3)摘 要:毕业生就业跟踪和质量反馈工作体系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方针、进行教学质量控制和科学评估的必要举措,对高职警察院校来说具有检验校准、提高就业、鼓励学习、扩大影响、塑造氛围、整合资源、遏制欺诈等多重积极功能。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在工作开展中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在提高重视、加大投入、积极调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注重情感投入、提高跟踪反馈信息利用、引入第三方调查等方面进行改进,才能构建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跟踪和质量反馈体系。
关键词:警察院校;就业;跟踪;反馈;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171-4自2003年第一批扩招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迅速成为受普遍关注社会问题,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在现实需求和教育部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关注毕业生就业跟踪和质量反馈问题,不少院校已经尝试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但该项工作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工作开展现状参差不齐,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必要性 (一)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和质量反馈体系是落实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方针的必要举措。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和质量反馈体系能够纠正高职警察院校学科型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从学科教育到就业导向的彻底转变,对学院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所谓“以就业为导向”是指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规模和质量来招录和培养学生。
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办法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办法第一条为强化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真实反映我院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管理状况,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提供参考,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组织、管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实行实习就业指导中心牵头,以系(院)、培训部为主的组织管理模式。
各系(院)、培训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部门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信息反馈工作,实习就业指导中心以各系(院)、培训部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信息反馈为基础,建立并形成学院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信息反馈系统。
第三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方式学院将通过访问用人单位、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寄送调查问卷、请毕业生回院交流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毕业生的情况,并对其中的重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条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对象为已毕业近二年的学生。
第五条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时间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
第六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思想品德表现和敬业精神; 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各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毕业生起薪值;稳定程度等。
第七条毕业生跟踪调查的要求(一)为使调查结果能如实、准确反映毕业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调查表的回收率必须达到一届毕业生人数60%以上。
(二)各系(院)、培训部根据调查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交实习就业指导中心存档。
(三)实习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各系(院)、培训部的调查情况,综合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并向学院领导汇报。
(四)各系(院)、培训部对毕业生建立名人录卡片,事迹突出的要派专人前往采访,形成材料在学院内广泛宣传。
第八条本办法由实习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对用人单位、学院满意度)姓名:性别:专业:就业单位:联系电话:1、您对用人单位的客观评价:备注:前7项在相应栏目中用“√”表示,最后一项用百分比。
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管理规定

XX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管理规定第一章目的和意义第一条为全面准确了解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建立人才需求分析预警发布机制,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促进我校就业创业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二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部署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各院(系)根据学校的整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成立相应机构,具体实施。
第三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和要求1.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和考核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2.问卷和访谈的总体设计,制定统一格式和标准的跟踪调查表。
3.收集、整理各院(系)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资料,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向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提交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
第四条各院(系)工作职责和要求1.要收集整理本系(院)每届所有毕业生就业信息,并对本院(系)近三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
2.完成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调查对象填写附1:《XX学院用人单位调查表》)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调查对象填写附2:《XX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表》),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总体情况统计(附3:《XX 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表》)。
3.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变化,不断扩大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比例和范围,及时完善、更新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并妥善保存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原始记录资料。
4.进行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分专业撰写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
第三章调查对象与范围第五条我校毕业生每届跟踪调查三年,每年调查一次,每届毕业生第一次调查覆盖率要达到总人数90%以上,第二次要达到70%以上,第三次要达到50%以上。
第四章调查方法和内容第六条调查方法1.校内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可以如下形式开展: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电话调查数量不能超过调查总数的20%)、网络调查,辅之以毕业生座谈会、成功校友报告会等形式。
2.社会第三方调查由招生就业处考察引进得到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专业教育质量评估机构,经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对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评价反馈。
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指导高校办学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教育1、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1.1我国大学生就业供大于求。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广阔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最鲜明的特色,高校逐年扩招输出大量的毕业生使我国本就十分不景气的就业市场变得更是疲惫不堪。
大量高校的毕业生涌入市场,致使总体上大学生供大于求。
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50万左右,2017年将达到765万,同时也给出了近15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对比图(图略)。
根据奥肯定律,经济的增长对就业市场产生拉动作用,而根据过往几年的就业报告,经济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
而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率到底如何呢?对此,我在各种文献中广泛搜索,我国各省市都会发布当年大学生毕业前各个时间阶段的大学生就业率,总体上来讲,数据是喜人的,有的省份可以达到90%以上。
但身为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管理的教师而言,我深知数据背后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供大于求,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
1.2大学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差距扩大。
现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在于,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养的不足,专业知识落后、社会经验匮乏、动手能力差,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
(1)学校的培养方式问题。
高校教育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严重与社会脱节,填鸭式教育在我国大学阶段仍有存在,相比之下,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经验要求较少,这就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在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方面都较为匮乏。
(2)当今大学生习惯于安逸之下,缺少吃苦耐劳精神。
根据相关问卷,在有去西北部贫困地区和乡镇基层就业锻炼的情况下,绝大部的大学生并不愿去尝试,主要集中在怕吃苦、薪资待遇太低、更怕扎根基层等原因。
(3)大学生自我评价失衡。
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在赞扬中成长,通常自我感觉良好,攀比心严重,不能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相关优缺点并未认识到位,而毕业后盲目制定自己的就业预期,制定薪金过高,就业地点要求条件高等等。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共5篇)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共5篇)第一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一、结果与分析1.高职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由表1可知,在搜寻行为的选择上,高职毕业生搜寻时间选择“6个月以下”的占81.6%,搜寻成本选择“1500元以下”的占66.2%,搜寻广度(简历投放)选择“10份以下”的占67.9%,搜寻密度(面试数量)选择“6家以下”的占63.2%。
这说明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基本趋于理性,但其在搜寻时间、搜寻成本、搜寻广度、搜寻密度仍欠理性主要集中在设计类、财经类专业。
从一定水准上说,设计类、财经类专业的工作搜寻成本比工科类、营销类专业要高,且工作岗位挑选机会和挑选余地少。
因为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存有信息不完全、传播不畅通、传播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工作搜寻成本增加。
一方面,部分渴望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未能即时找到理想的职位出现“就业难”;另一方面,求贤若渴的企业没有合适的求职者出现“用工荒”。
通过调研得知,高职毕业生在不同学科专业的工作搜寻时间、搜寻成本及努力水准(搜寻广度和搜寻密度)均存有很大差异。
其中,工科类、营销类高职毕业生综合搜寻成本较低,而设计类、财经类高职毕业生综合搜寻成本较高。
可见,工科类专业的专有性技能和营销类社会需求旺盛有利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通过工作搜寻理论可知,摩擦性失业的主因是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而搜寻不匹配的关键是信息传播效率不高。
2.高职毕业生工作搜寻水平由表2可知,在工作搜寻水平的选择上,高职毕业生搜寻难度选择“如何收集岗位信息和鉴别单位优劣”的占43.1%,“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欠缺”的占35.2%。
这说明岗位信息收集水平和知识技能素质欠缺是制约高职毕业生搜寻水平的主因。
高职毕业生工作认知选择“工作环境认知欠缺”的占39.8%,“职业目标定位欠缺”的占29.7%。
这说明认知职场环境和职业目标定位是提升高职毕业生搜寻水平的关键。
高职毕业生就业推荐主要选择“校园招聘会”、“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分别占36.5%、25.6%。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3.12.01•【文号】教就业〔2023〕4号•【施行日期】2023.1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就业〔202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省、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决定实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1.强化统筹部署。
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要按照“秋季校园招聘月”“寒假暖心行动”“春季攻坚行动”“百日冲刺行动”的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统筹做好本地本校工作安排,落实落细各项工作要求,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2.强化协同联动。
各省级教育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沟通衔接、分工合作、协同联动,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公共服务的重点群体,争取更多岗位、资金、培训、服务等公共资源向高校毕业生倾斜。
要牵头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清单,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3.强化高校责任。
高校是做好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
加强学校党委组织领导,把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常委会重要议题定期研究推进。
2024年高校就业工作管理规章制度(2篇)

2024年高校就业工作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所有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三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竞争激励、激励有为的原则。
第四条高校和学生应当共同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
第五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注重产教融合。
第六条高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培训,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第二章毕业生就业服务第七条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负责毕业生就业咨询、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工作。
第八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应当及时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实时的就业更新。
第九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应当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方向。
第十条高校应当组织就业相关的职业培训,开展面试、笔试、实践技能等综合能力提升培训。
第十一条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档案,记录学生就业情况、意向等信息。
第三章毕业生就业保障第十二条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教育。
第十三条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
第十四条高校应当建立与用人单位对接的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十五条高校应当与用人单位联合举办就业招聘会、校园招聘等活动,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
第十六条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第十七条高校应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社会支持和监督第十八条政府应当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支持和资助力度,提供相关政策和经济支持。
第十九条社会应当积极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工作机会和实习岗位。
第二十条高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监督和跟踪,及时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
第二十一条高校应当建立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和评价。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标准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标准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
学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搭建就业平台时要充分考虑就业质量。
因为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低,影响着学校的信誉度,也影响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生存发展,事关国家社会稳定的大局。
因此,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并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是学校就业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设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确定评价要素。
评价就业质量目的在于保护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个人利益和合法权益,为毕业生个人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设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就业质量的内容为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就业质量内容。
就业质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
2、突出重点在选择评价要素时,就业质量内容很多,我们不可能将所有要素全面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要突出重点,把当前影响毕业生权益和个人发展的要素纳入即可,再根据毕业生关心的程度大小和影响毕业生权益的轻重,附以量化分值。
3、简便易行,易于操作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是要实际运用的,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指标容易掌握,方便实施,运用过程中行之有效。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就业声誉、社会保障等。
1、聘用条件:(23分)包括:工作时间(5分);劳动报酬(10分);食宿条件(4分);工作稳定性(4分);2、工作环境(24分):物理环境(10分);安全环境(10分);心理环境(4分);3、社会保障(23分):养老保险(4分);医疗保险(4分);工伤保险(4分);失业保险(3分);生育保险(3分);住房公积金(5分);4、就业声誉(30分):就业率(10分);优秀毕业生率(10分);创业率(10分)三、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标准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可以衡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https://img.taocdn.com/s3/m/527f5a1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c.png)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正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省、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福建省公务员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全面系统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要求,拟从2013年起,由各高校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发布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
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一项重要工作。
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发布工作,把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展示高校育人成果的重要契机,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编制,适时公开发布。
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编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指导和督促检查,按职责分工和时间进度抓好落实,有条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评价,通过多种有效方式,进一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要客观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
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

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已毕业就业学生的在岗动态,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评价,从而便于对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分析,使我校就业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目的和宗旨建立学校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通过了解学校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品德、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工作适应程度等情况,了解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第二条途径和方法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表、走访用人单位等多种途径,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掌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情况,对其中的重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向学校提供相关的调查报告。
第三条具体工作要求(一)毕业生就业跟踪,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继续和深入,此项工作由学校质量办统筹规划,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和材料汇总。
专业部安排专人负责毕业生就业跟踪。
(二)专业部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把此项工作纳入部门重点工作,指定专人组织实施,注意总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改进和完善此项制度。
其中,重点做好以下各项工作:1.每年5月份前,按近三年毕业生的10%向毕业生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用工情况。
主要调查对象是在学校录(聘)用较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2.每年8月份,按不少于50%的比例向应届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发放《xx材料工程学校毕业生跟踪登记表》了解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
3.将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撰写应届往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汇总到学校质量办。
4.每年9月份前,按5%的应届毕业生比例到毕业生用人单位实地了解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转达学校领导的问候,倾听毕业生的意见、建议等,写出用人单位、毕业生就业跟踪的综合性专题报告,每年9月15日前完成,并以纸质和电子文档的形式汇总到学校质量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体系本科教育质量高低、毕业生是否在社会上受欢迎,在单位中是否具有较高美誉度,是检验一个专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体系,将有助于学校将社会需求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为学校就业及其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帮助。
初步预想的工作主要有:1、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本专业毕业生在社会竞争中的长处和弱点,继而了解社会对化工人才质量方面的总体需求。
2、建立一套“调查—反馈—培养”的教育体系,调研结果反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扩大优势,弥补差距,有针对性地改革和调整培养方案,以体现我校建筑人才的培养特色。
3、以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总结本专业毕业生的气质特征,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4、形成“毕业生跟踪调查”调研报告四套,包括“调查—反馈—培养”体系一套;知名校友录一套,基层就业者事迹录一套,自主创业者案例集一套5、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编撰知名校友成长案例集等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申报校内课题,并力争在核心期刊发表2-3篇相关文章。
初步涉及的人员有:组长:李建军(土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副组长:冯兰东(就业指导中心,讲师)组员:李雷(法政学院辅导员,讲师)李红超(土木学院辅导员,讲师)王培森(土木学院辅导员,讲师)初步工作的主要时间节点:量,为教育教学提供详实、完备的参考意见,使我院教育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和宗旨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是实现我院健康快速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我院的教育质量、信誉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怎样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必须高度重视。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目的是通过了解我院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品德状况,专业技能情况,专业知识运用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发挥情况,适应工作程度,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企业和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意见等内容,达到了解我院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开设课程,有针对性地改进我院教育教学工作。
其宗旨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反映情况,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
二、途径和方法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和信息反馈,不仅需要我院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辛勤工作,同时更需要各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
较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和信息反馈,一般每年开展一次,在毕业生毕业后6个月之内进行,在6个月后对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单位再进行一次小范围调查,也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及电话、信函等形式,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填写企业调查反馈表,组织毕业生填写就业情况调查统计表,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抽样调查等方式,掌握毕业生的情况,对其中的重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向学院有关部门提出调查报告,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反馈意见。
三、机构设立及职责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和信息反馈,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安置工作的继续和深入,此项工作由分管招生就业工作的学院领导牵头,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教务处以及各系部联合开展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调查和信息反馈。
主要职责:1、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掌握学院年度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各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并作为系部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参数。
撰写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反馈意见。
2、在掌握毕业生具体工作单位的基础上,每个专业选择毕业生相对较多的用人单位,作为毕业生质量评价和信息反馈调查的数据源。
3、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表现,能否为用人单位独挡一面;能否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否在基层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4、根据毕业生的去向变化,不断扩大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范围,不断更新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
5、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招生计划。
应根据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及时调整我院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招生计划。
四、撰写调查报告1、每年以书面的形式汇总单位的用人意见和当年毕业生的表现情况, 写出问卷调查的数据及初步报告。
2、每两年写出用人单位、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综合性专题报告。
五、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本文来自:山东技师学院新闻网() 详细出处参考:/zjc/onews.asp?id=621由《中国教育管理》杂志社和中青世嘉教育机构举办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专家座谈研讨会于近日在北京京海学院举行。
来自中央教科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内教育界的知名专家、经济学者及部分高校就业办领导参会,并围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现状,针对如何探索和研究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
当前我国已逐步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制度、就业观念等尚未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变化,因此出现了高校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的事实,并由此造成“供需”矛盾。
“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和必经过程,在此期间为适应社会需求就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模式,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体系,形成科学的、符合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念,促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建立“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能够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发展。
而且按照“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可以为大学毕业生做好就业准备提供参考、借鉴信息平台,提升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中青世嘉教育机构主任王鹏军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以通过“四力(工作力、适应力、求职力、自信力)”、“五率(就业率、对口率、稳定率、晋升率、企业满意率)”和“一水平(收入水平)”等指标来评价,评价结果对高校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和学生培养就业意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据了解,主办方旨在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盘点、调查与分析,探索大学就业教育的发展走势,推出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查报告。
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报告清晰了解、获知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就业观念、择业心态等),并为高校管理者在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就业服务体系的工作当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树立和搭建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领域的服务信息平台和沟通桥梁。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质量评价作者:王黎郝敏发布时间:2007-09-12 07:41:57 浏览次数:242摘要: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正由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较为严峻。
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社会、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也趋于成熟客观。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现状质量评价引言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已转向为“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03年全国有高校毕业生212万名,就业率为70%,其中本科就业率为83%。
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毕生280万人,比03年净增68万。
05年的高校毕业生更是高达338万,预计06年的毕业生将在350万,其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可想而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广大毕业生们的就业心态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的就业状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因素上:就业单位意向,就业观念,就业渠道,就业地区等等。
只有认真分析了解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前提及现实依据。
为此,各大高校及组织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情况调查活动,目前的高校就业现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就业单位意向,期望合理化分析双向择业政策和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就业增加了困难。
在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下,毕业生就业意向、期望从前几年的不成数逐渐趋于合理根据调查显示(见表1),大多数毕业生希望选择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及三资企业工作,选择比例分别为23%,30%,19%,25%,但同时去私营企业,自主创业等就业形式的比例也明显上升,比例分别为18%和12%,这表明,毕业生的择业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非正规就业及继续深造比例也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毕业生的月薪期望也趋于合理,比较理性的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地评价,期望值多在1200-2000中,比往年有所下降。
二、就业观念的功利化分析在调查中还发现,多数毕业生的择业标准不是根据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和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而定的,而是把经济收入高(45%) 、良好的工作环境(28%) 、工作稳定有保证(23%)作为就业的标准,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应聘者人满为患,而地处偏远、收入相对低的单位门庭冷落,苦于得不到适用人才,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就业观念的功利化使很多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条件变成工资多少,舒适度多少,而不是国家需要及个人的学习和锻炼。
学校对毕业生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从大局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就业,从基层做起,到最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单位工作,使自己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三、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分析由于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渠道也由原来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多元形式,据调查,毕业生现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找工作:自我寻找(15%) 、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包括学校召开的各种供需见面会) (29%)、参加各地方、部门召开的供需见面会(16%) 、父母、亲友介绍(13%) 、考研(15%) 、通过学校就业网就业(8%) 、其它(公务员、出国等) (4%)。
见表2。
从以上调查显示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是通过各种供需见面会来就业的,因此,学校及各有关部门应重视并多组织各种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场所,这样,不仅大大的减轻了毕业生的就业负担,也为用人单位能选择理想的人才创造了方便条件。
从调查上还可以看到,毕业生通过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就业的只占6 % ,网上就业缩短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既经济,又节省时间,应该是优越于其它就业方式,被毕业生广为应用,但现在事实正好相反,这说明高校就业信息网的建设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就业的需要,信息量和实用性都满足不了毕业生的网上求职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适用的并能够满足毕业生需要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是今后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