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边城》
• 创作历程: • 因为沈从文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边城就是湖 南凤凰,其实不然。看《边城》的第一句:“由四川过湖 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 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很明 显,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湘西的地图就 会发现,整个凤凰县境内并没有“茶峒”这个地方。当你 把视线转移到凤凰县北部的花垣县,在湖南、四川辖市雾 都(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就会发现“边 城”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 茶峒镇,不过2008年这个镇已经改名为“边城镇”,在之 前出版的地图上仍标为“茶峒”。
第三节 京派文化和京派作家
• “京海”的对峙和冲突是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它 的一个主导层面是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 • 京派作家的学院背景,又赋予了京派文化以新的内质,及 以传统文化的底蕴去对抗和融化西方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 • 就京派作家的具体创作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独 立的风格,彼此之间很难混淆。其中以小说著称的,除沈 从文、废名之外,重要的小说家有萧乾、芦焚、林徽因等。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 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 无意之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之间的争论,看似偶然,确从根本 上反映了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 体现。
“京派”作家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 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学 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 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朱光潜,萧乾,林徽因,卞之琳等人
第二节 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二)《丈 夫》叙事艺术
1、着力于背景刻画

◆ ◆
从“落了春雨”到“也总有一部分归他”居然有两千多字来 进入故事,像是说书人前面的楔子。 它还有补充后面故事的作用。 对于京派小说家来说,背景即人,是有意为之。
2、在客观平静的叙事语态中,注意视点的变化
如从丈夫的眼光打量水保,由水保角度观察丈夫,有巧妙的 安排。


(三)1950年代

沈从文名字在文坛上消失。
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 版社1951年版)中对沈从文的评价: “多是以趣味为中心” “鼓吹一种原始性的野蛮的力量” “写法是幻想的” “文字是优美的” “一方面固然表现他不满于现实,但不自觉地其实 对过去的时代寄予了一些怀恋”。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人物的内心情绪作者的人生感慨翠翠孤独感老船夫不为人理解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到的受压抑老船夫的内心隐忧沈从文对湘西小儿女辈未来历史命运的担心翠翠与傩送对命运主观上的自主把握对湘西下层人民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有形秩序和无形观念束缚下生命处于自在状态的悲凉人生的反思


“十六岁姑娘多能干,将来谁得她谁福气!” “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作陪嫁,一个光人!”
四、 《边城》主旨分析
1、小说材料来源 2、在爱情故事中寄托着对理想生命形式的探求
3、写出一个神性、优美、淳朴而又寄寓着沉痛悲凉的 湘西,传达出少数民族心坎上那股沉郁隐痛的情怀 4、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婉曲而压抑的心声

中长篇小说: 《边 城》 《长 河》 散文集: 《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 《湘 西》 《烛 虚》等

13第十三章沈从文精品PPT课件

13第十三章沈从文精品PPT课件
• 小说整体上展现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现实 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1、现实人生形式。以独特视角展示湘西 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知命、自在无为 的人生状态。《柏子》《萧萧》《丈夫》 等。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20至30年 代湘西儿女的苦乐人生。
《柏子》写卖身于船老板的水手,与吊脚 楼妓女之间的粗野而又不无真诚的爱。 表达湘西下层人自然而热烈、毫不矫揉 造作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形式。
在30年代,老舍和沈从文 都是风俗文化型作家。老舍 写市井风俗文化,沈从文写 乡土风俗文化。老舍是京味 小说的开创者,沈从文是湘 西小说的集大成者。
1902—1988
• “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 鲁迅” (美·金介甫)
• “沈从文在中国有如十九世纪法国的莫 泊桑、或俄国的契诃夫,是短篇小说之 王”(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第一节 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一、传奇人生
•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湖南凤凰县人。 • 1917年小学毕业,参加当地土著军队。 • 1922年只身闯北京。求学艰难,谋职不成,生
活陷入困窘中。
• 1923年得郁达夫帮助。
沈从文离开湘西 去北京时
• 1924年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在《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子。
• 1928年到上海中国和
• 1933年是沈从文收获颇丰的一年。 ①9月与张兆和结婚。 ②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③创作进入佳境。创作代表作《边城》。 ④引起“京派”“海派”之争。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 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 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 年龄的人。”
在每一个妇人身上,一群水手这样那样作 着那顶切实的梦,预备将这一月储蓄的铜钱和 精力,全部倾倒到这妇人身上,他们却从不曾 预备要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

沈从文与“京派”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沈从文与“京派”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 1938年创作长篇《长河》及很多优秀短篇, 标志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
• 1937赴教西南联大,1946年返北大执教。
• 1948年3月,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 • 沈从文就此罢笔,工作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1988年5月10日,病逝。 • 1992年,魂归凤凰。
• 二、都市世界 • 《绅士的太太》(绅士淑女的 丑行)、《八骏图》(八位教授的 精神病态)着意于表现都市上流社 会的病态、道德堕落、人性丑陋扭 曲和生命衰颓。

沈从文塑造了“城/乡”对照的两 个文学世界。他肯定赞美湘西原始纯朴 的乡村文化和自然健康的理想人性。否 定批判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和丑陋扭曲 的人性。在此,都市已成为湘西的陪衬 和对立面。 • 湘西:鲜活、血性、生命活力 • 都市:萎缩、失血、颓废生命

30年代是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 创作最丰盛的时期,他一生中的30多 个集子大都出于这个时期。而1934年 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及其他许多 优秀短篇,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 成熟。他以自己的丰硕的创作成果为 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 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 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 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一直坚持 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 和商业的影响。
• 1922年受五四余波影响闯荡北京,升学失 败,在大学旁听之余开始创作。 • 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 笔记 •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红黑》 杂志,先后任教于中国公学、武汉大学、 青岛大学。
• 30年代,沈从文创作丰盛,先后出版《神 巫之爱》《虎雏》《都市一妇人》《月下 小景》《八骏图》等。 • 1934年创作中篇小说《边城》、《湘行散 记》,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
◆翠翠孤独感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作者的人生感慨
◆ 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 苏雪林《沈从文论》 ◆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二)1940年代
◆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 “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 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2)《从文自传》
叙述自己从保靖去川东时路上所见: “这一次路上增加了我新鲜经验不少,过了些用木 头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 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
(3)《水 云》
“一面让细碎的阳光洒在纸上,一面将我某种受压 抑的梦写在纸上。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 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 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 朴式样。”

沈从文简介PPT演示课件

沈从文简介PPT演示课件
书法:
沈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从来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 从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只是有一回例外,抗战胜利以后,帮助一位诗歌作者柯原。
2020/5/24
7
四、作品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 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 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 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 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 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 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 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 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
2020/5/24
4
孩童趣事
二、人物轶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
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
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
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
初次授课 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
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 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那天,因为紧张, 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老师。毛老师 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 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 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 到哪里去了。沈从文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 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 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 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 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 传到北大校长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 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经 “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 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成功。”

沈从文及作品赏析ppt课件

沈从文及作品赏析ppt课件
在《边城》这幅山水长卷中,生活着一群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善良的人,作品中抒写青年男女之 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而翠翠是它的灵魂,是人性 爱与人情美的化身 。
选文:“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 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 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 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眼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学术著作:《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 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等。
7
3
艺术成就
8
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
的人性之“常”。基于重建民族文
化的思考,在湘西小说中,反复表 现“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理 想。他站在湘西自然人性的立场反
独特的 文学理想
观并批判都市违反人性的、病态的、
13




1、语言古朴、优美。 融合了湘西民间口语, 明白晓畅,又常采用 文言语法,充满新鲜 活泼峭拔的清新气息。
2、将散文笔法与诗歌 3、小说的结构寓严谨 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 于疏放,自然流畅如 不重情节与结构的经 行云流水。 营而重作品的写意性 与抒情性。作者擅长 将人物语言、行动描 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 来,以揭示人物的个 性和丰富的内 心世界。 色味清淡,意境超逸。
沈从文
主讲人:xxx PPT制作:xxx
1
目 录
壹贰叁 肆






第十三章沈从文

第十三章沈从文
《绅士的太太》:“为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八骏图》:讽刺知识分子用“习惯”、“道德” 捆绑自己,压抑正常的性爱,以至于失态,更加 不道德,生命力萎缩,人性欠缺。
活在中国作一个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活在读书人圈 儿里。大多数人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又全都 是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憎恶这 种近于被阉割过的寺宦观念,应当是每个有血性的 青年人的感觉。 ——《八骏图· 题记》
原始自由的神性
最高的 人性
原始自由的人生形式: 大多数是以苗族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 生活习俗为根据加以想像的产物,通过 这些故事完成着对生命原生态的考察。 通过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来体现:爱 得真挚、热烈、活泼,跃动着原始的生 命活力,洋溢着自然之趣。 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是原始封闭的。
(二)都市现实人生
“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统一,复原人与人关系 的原始温情和爱。”“开掘了人的原始思维和潜 能。”“以翠翠为中心的周围世界,是一个亲善、 恬静、融洽的世界,人人充满温情和爱心。”
——翠翠:一个隐喻性符号——重读沈从文先生的《边 城》张献青《名作欣赏》2006/08
透过“人性美”这一特定的美丽光环,对作品的思想内 蕴作进一步的探究,作品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 走、爱情的破灭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文章从翠翠的爱 情悲剧角度入手,分析作者在翠翠的爱情题材展开的过 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矛盾和冲 突中隐含着作者对记忆中的湘西世界的眷恋与反叛。 而把这种眷恋与反叛寄托在傩送这个人物形象身上。 傩送的出走,预示着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所必须付 出的巨大代价。进一步揭示了“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 的重要性。——眷恋与反叛——沈从文小说《边城》 解读陆孝峰《名作欣赏》2006/08
沈从文在其所置身的城市文化环境中,在其所 置身的知识者中,到处发现着因缘于‘文明’、 ‘知识’的病态,种种‘城市病’,可以归结为 ‘阉寺性’的种种人性的病象。正是对病态、 阉寺性的发现,使沈从文终于发现了他独有的 那个世界, 属于沈从文的‘湘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 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 人生的生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后, 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 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 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 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到了二十岁,他 决意去北京闯闯……。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 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 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平、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 义作家群。其命名不仅带有时间和地域性,还有 政治倾向性。
• 京派作家主要有三部分: • 一是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成员; • 二是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作家; • 三是北京高知和高校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林徽因、
冯至、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等。 • 汪曾祺:“京派的最后传人”。
第一节 “乡下人”与“城里人”
• 在30年代,老舍和沈从文都是风俗文 化型作家。老舍写市井风俗文化,沈 从文写乡土风俗文化。老舍是京味小 说的开创者,沈从文是湘西小说的集 大成者。
•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 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 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 政治上不同任何人结盟,一种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 支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 1948年,沈从文游离于国共 两党政治之外的的 “中间路线”,超越具象的战争观照、 自由主义的文艺追求,开始受到左翼文艺阵营的评判与清 算。
• 北平刚解放时,沈从文和林徽因有过几天的朝夕相处。 那时,自由主义文人失去了政治势力,北大一部分进步学 生发起了对沈从文的激烈批判,在大楼挂出“打倒新月派、 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巨幅标语,此前左 翼权威作家郭沫若判定沈从文是发动、下流的“粉红色作 家”。沈从文感到自己倒了穷途末路,他开始足不出户, 关在房间里胡思乱想。来自生命深处的忧患与恐惧正在逐 步加深,灵魂陷入茫茫迷雾之中,理智开始迷乱,神经在 高度高度紧张自惊自吓下,终于呈现出病态特征。痛苦变 得愈来愈难以忍受,他急于找到一种解脱痛苦的方法,一 天他情不自禁地抓起桌上的的水果刀……
初来北京的沈从文,考取大学的希望落空, 就刻苦读书并热心进行文学创作,经济上 却陷入困窘的地步,过了两年冻馁艰辛的 生活。有两次差点去当兵,轮到他填志愿 按手印时,一个声音又在耳畔响起:“既 然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 去!”1924年冬,沈从文怀着一线希望, 写信向几位作家倾诉处境。
从文笃定了想法,便在信封上写好收信人的姓名:郁达夫。 过了两天,柴扉上真有人轻叩了三下,又重叩了两下,沈 从文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位身着灰布衣衫书生,凉凉的镜 片后闪动着热热的目光,他就是救星郁达夫了。看看屋子 破庙样的寒伧相,再看看沈从文冻馁交加的样子,郁达夫 立刻就明白了这年轻人眼下已沦落到何种困境。在附近的 馆子里,郁达夫点了一份葱爆肉丁,还点了好几个荤菜, 沈从文狼吞虎咽。这顿饭,郁达夫用一张五元钞付账,还 找回三元多,他都推给了沈从文,又解下脖子上的围巾, 送给这位酷爱文学,以至于拼命的小兄弟。两人含着泪依 依告别。昔年漂母一饭救了韩信,此日(郁)达夫一饭也 救了(沈)从文,那可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极其苍 凉而又温暖的风景。
沈从文便拿出自己的法宝,暗地里发起了书信攻势。

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家书中以自炫的笔调写道: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 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治并使自 己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的时候,他却逃 避政治,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 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 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 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 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 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沈从文的文学庙堂里供 奉的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 并具有永恒的价值。
• 自1924年12月发表处女作《一封未曾邮出的信》 后,1925~1927年,沈从文的作品频繁地见于《晨 报副刊》《现代评论》 。
• 徐志摩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晨 报副刊》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 处延誉,称赞他的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 的。”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青年推荐给中国 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 的大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说,就聘 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 文教师。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文学与新闻系 张文通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 第一节 “乡下人”与“城里人” • 第二节 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 • 第三节 京派文化与京派作家 • 第四节 废名的田园小说
• 京派之名源于京剧。从陶潜到李商隐,再到晚明 公安派,建立了沉潜温润的文学史精神系统,兼 具平民性与贵族性。
• 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 驻扎到辰州(沅陵),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 军在边境剿过匪,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 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 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 署当办事员,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 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 。在这期间,发 生了改变他一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期间,因授课之便,认识了英语系的 女生张兆和。张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妹张充和
都是聪明好学秉性端庄的大家闺秀,号称“张门四枝花”。 按说,沈从文在纯洁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前,应该是自
卑的,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凡是沉默寡言的
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 (梁实秋《回忆沈从文》),既然口才不济,又十分害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