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现状

中 医学对 痛风 的认 识 已有 二千 多年 的历 史 ,早
生痛风结节 ,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渍流脂浊 ,痰瘀胶
固 ,以致僵 肿 畸形 。然 大多 数 医家认 为 ,痛风 发病
在宋元以前已散见于 中医文献 中。据现存 中医古文
献 记载 , “ 痛风 ”一词最早 记载 于梁 ・ 陶弘景 的 《 名 医别 录 》,对 于痛 风 的认 识 ,历代 医 家各抒 己见 。 根据 痛风 的临床 表现 及发 病特 点 ,将 其 归属 中医学 “ 历节病 ” “ 白虎病 ” “ 白虎历节 风” “ 痹证 ” “ 痛风 ”
并结合临床,运用温宣降浊 、行气决壅等治法 ,在
治疗 急 性痛 风性 关 节炎 方面 取得 了明显 的疗效 。宋
绍亮 等 根据 高尿酸血 症 的辨治规律 ,认 为属 “ 血
对 于痛 风 的辨证分 型 ,因各 医家对 病 因病机 认
毒” “ 浊毒”, 其关节症状表现与 “ 白虎历节” “ 历 节病”相似,而倡痛风非痹论。熊曼琪等 E 4 认为 , 痛风其名为风而实非风 ,症似风而本非风,痛风乃 浊毒瘀滞使然 , 并于2 0 世纪 8 O 年代倡议为“ 浊瘀痹” 。
・ 5 7・
湿热 型 、脾 肾湿浊 型 和脾 肾亏 虚型 3型 。有 的 医家
浊排 毒 ,方选 四君子 汤合 肾气 丸加 味 。
根据疾病 动态演变进行辨证分型,如李素芝等 ¨ 通过对高原地 区 1 7 2 例痛风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发 现高原地 区痛风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两型 :急性 期辨证为湿热下注 、痰瘀阻络 ;慢性缓解期辨证为 脾 肾两 虚 、痰瘀 互 阻 。王 正雨 _ 1 认 为急性 期 多 与 风湿热邪相合 ,多为风湿热毒 、痰瘀痹阻型。间歇 期多为脾 肾两虚 、肝 肾亏虚型。骆传佳等 ¨ 认为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 文》日 :“外 治之 理 ,即 内治之 理 ,外 治 之药 ,亦 即内治之药 。所异 者 ,法耳 !”中药外 治法 将药 物通 过 局部孑L窍经穴渗透 、吸收 、扩 散以达病 所 ,起到清热解毒 、抗炎消 肿 、扶 正固本的功效 ,同时避 免了肠 胃、静脉 、肌 肉等途径而产生
针灸疗 法能够疏通经络气 血 ,使 营卫调 和而风 寒湿热 等邪 无所依 附 ,痹痛得 以缓解 。临床常在 痛风关 节周 围取 穴及 循经 取穴 。谢 氏等 在病灶局部采用 多针 围刺法 ,由病灶 外 围向病 灶 中心斜刺 ,同时酌配远端腧穴 4个 一5个 ;所 有患者均加 足三 里 、阴 陵 泉及 阳陵 泉 。西 药 组 口服 吲 哚 美 辛 肠 溶 片 、别 嘌 呤 醇 。 结果 :围刺组有效率为 93.33% ,优于 西药组 的 80.00% ,且 围 刺组对 急性 痛风性关 节炎高尿 酸血症 的纠正作 用优 于西药组 。 张 氏等 以针刺三 阴交 、阴陵 泉、三 焦俞 、太冲 、行 间结 合局 部 相应腧穴得气后接 电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20例 ,总有效率 达 80% 。 马 氏 取 曲池 、血 海 、三 阴 交 、太 溪 为 主 穴 ,随 症 加 减 治疗痛风性关节 ,与西药 口服 (急性期 口服吲 哚美辛 ,慢性期 给 予 口服别 嘌呤醇)作 比较 。结果 :针刺组 总有效率 为 95.80% , 明显优 于对照 组 86.7O% ;1个 月后血 清尿酸 下降程度 亦 明显 优 于 对 照 组 。 2.2 针 刀疗 法
关 键 词 :痛 风 性 关 节 炎 ;中 医药 疗 法 ;研 究进 展 中图 分 类 号 :R589.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978X(2013)06—0053—02

痛风的研究进展

痛风的研究进展

目前认为历代医家所论的痛风不能等同于现 代医学的痛风,仅与现代的痛风性关节炎有 类似之处。 多数医家认为痛风根据其临床表现,以急慢 性关节炎为表现时,应属于中医学的痹症、 痛风、白虎历节的范畴;在以尿路结石、肾 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当属于淋证、石淋、腰 痛范畴;在以肾脏病变、肾功能不全为主要 表现时,则属于腰痛、虚劳、水肿、关格之 类。



近来的一些研究还证实高尿酸对心、肾有直接的致 病作用,是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 肾功能的影响风险高于蛋白尿,是终末期肾病的独 立预测因素,特别是女性患者。 研究者近来提出重新评价血尿酸在肾脏疾病进展中 的作用及找到安全可行的治疗模式势在必行。高尿 酸血症早期引起肾小球入球动脉高压可以通过降尿 酸治疗改善,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血压将由肾脏独 立调节,降尿酸治疗不再对血压调节起作用;有人 提出高尿酸血症导致的肾纤维化具有可逆性。因此 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鸟嘌呤核苷
次黄嘌呤核苷
腺嘌呤核苷
HGPRT
鸟嘌呤 XO 次黄嘌呤 XO
黄嘌呤
尿酸
1、PRPP(1-焦磷酸-5-磷酸核糖)合成酶活性 增高。
2、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部分 缺乏,使鸟嘌呤转变为鸟嘌呤核苷酸及 次黄嘌呤转变为次黄嘌呤核苷酸减少, 以致对嘌呤代谢的负反馈作用减弱。 3、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加速次黄嘌 呤转变黄嘌呤,黄嘌呤转变为尿酸。
(1)尿酸排泄减少

肾小球尿酸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以及尿酸盐结晶在泌尿 系统沉积。 痛风患者中80 -90%的个体具有尿酸排泄障碍, 而且上述异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肾小 管尿酸的分泌减少最为重要,而尿酸的生成 大多数正常。
再吸收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进展
3 . 8 %; 对照组 3 1 例, 治愈 7例 , 好转 1 5例 , 无效 9例 , 藤各 、 独活 、 土鳖虫 、 当归 、 牛 膝等 ) 治疗 5 8例 ,5例 显效 , 有效 2 总有效 率 9 总有效 率 7 1 . 0 % , 两组总有效率 比较差 异显 著( P< 0 . O 1 ) 。 例, 1例中 断治 疗 , 总有效率 9 4 . 8 %。辛 永 洙 用 三妙 汤 加 味
近 年 来 中 医药治 疗 痛 风 研 究进 展
向 杨 , 唐 业建 , 王丹婷 , 梁天 坚
( 1 . 广 西 中医药 大学 药 学 院 , 广西 南 宁 5 3 0 0 0 1 ; 2 . 广西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2 3 ; 3 .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2 2 2 )
中 图分类 号 : 1 1 2 5 9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0 8 0 பைடு நூலகம் ( 2 0 1 3 ) 1 2 — 2 9 9 3 - 0 2
痛 风属 中医 “ 痹病 ” 范畴 , 又名历节 、 白虎历节 风。其发 生与 有效率 9 0 . 6 %。王北 等 采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痛风性关 节炎急 体质 因素 、 气 候条 件 、 生 活环境 及饮 食 等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 。风 、 性期 5 6例。治疗组 3 O例 中 , 近期 治愈 1 3例 ,占 4 3 . 3 % ;好转 5例 ,占 5 0 . 0 %; 无效 2例 ,占 6 . 7 %; 总有效 率为 9 3 . 3 % 。对 寒、 湿、 热、 痰、 瘀 等邪气滞 留肢体筋脉 、 关节 、 肌肉, 经 脉闭阻 , 不 1 通则痛 , 是其基本病机 , 也是 人体 内嘌呤代 谢紊 乱所致 的全 身性 照组 2 6例中 , 近期 治愈 8 例 ,占 3 0 . 7 %; 好转 l 1例 ,占4 2 . 3 %; 6 . 9 %; 总有 效率 7 3 . O %, 治疗组疗效 明显优 于对 疾病 , 常 以红 、 肿、 热、 痛反 复发作 , 关 节活动不 灵活 为临床 特 点。 无效 7例 ,占 2 近 年来 临床上 中医 药 ( 含 中西 医 结合 ) 治疗 痛 风 的 临床 报道 较 照 组(P< 0 . 0 5 ) 。王蔼 平等 采 用 中西医结 合治疗 痛风 5 6例 ,

抗痛风中药药效的研究进展

抗痛风中药药效的研究进展

45.[20]王琛,江萍.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86例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4):252‐262.[21]马红蕊.曲安奈德治疗58例瘢痕组织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4):4377‐4381.[22]赵欣欣,罗锦辉,徐士亮,等.耳部瘢痕疙瘩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19(1):12.[23]卢昊,雷泽源,刘婷,等.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耳部瘢痕疙瘩[J].局部手术学杂志,2014,23(2):123‐124.[24]褚云锋,胡亚娟.耳垂瘢痕疙瘩术后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5,11(10):8.[25]王芳子,王晓玲.瘢痕疙瘩局部封闭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2):37.[26]刘慧锋.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2):1465.[27]潘艺.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联合康瑞保乳膏外用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9):576.[28]孙雪峰,武润桃,王佳旭,等.曲安奈德局部注射预防及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观察与评价[J].河北医药,2014,36(5):721‐723.[29]梁洁萍,冯祥生.手术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胸部瘢痕疙瘩的治疗与护理[J].北方药学,2015,12(12):176.[30]叶丽萍,李培英.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加冷冻治疗瘢痕疙瘩效果观察[J].岭南皮肤病科杂志,2005,12(2):128‐129.[31]王兰.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瘢痕内注射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261‐262.抗痛风中药药效的研究进展袁小玲,谢丽莎,张小军,龚志强(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22)[关键词]痛风;中药;药效[中图分类号]R28;R6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39(2016)01-0077-04doi:10.3969/j.issn.1001-5639.2016.01.040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上限,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血结晶过多沉淀而引起[1]。

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应用与效果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应用与效果,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解决实际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文献综述:对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了解中药与痛风的相关性。

2. 临床试验:招募足量的痛风患者,并按照特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效果。

3. 数据采集: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情况、治疗方案和相关指标等数据。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评估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案实施情况:1. 文献综述:对已有的中药治疗痛风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包括中药的种类、使用剂量和疗效等方面的信息。

2. 临床试验:招募了100例痛风患者,均按照特定治疗方案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

中药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3. 数据采集:通过病历记录、患者问卷和实验室检查等方式,收集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症状、药物治疗情况和相关指标(例如尿酸水平、关节炎程度等)等数据。

4. 数据分析: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变量相关性分析等等。

数据采集和分析:1. 基本信息统计:对参与研究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中药治疗效果评估: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关节炎程度、尿酸水平等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评估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效果。

3. 不良反应统计:统计中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4. 变量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如中药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等。

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临床试验,初步探究了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应用与效果。

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中药治疗痛风的总体有效率较高,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标签:痛风;中医药疗法;综述痛风是由嘌岭代谢紊乱致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发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以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且常累及肾脏。

现就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分型治疗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

方氏对湿热蕴结型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型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桑枝、忍冬藤、牛膝、生地、丹皮、白芍、乳香、没药等);痰湿阻滞型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共治疗112例。

显效78例,有效28例。

郭氏方氏均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型论治。

郭氏以化痰消肿通络止痛汤(金银花藤、黄柏、苡仁、苍术、泽泻、蔻仁、防己、白芷、牛膝等)为基础方,湿热蕴结型加蒲公英、连翘、石膏、知母,瘀热阻滞型加赤芍、丹参、当归、茜草、丹皮,痰浊阻滞型加威灵仙、附片、白术、茯苓、猪苓;肝肾阴虚型加制首乌、北沙参、桑椹、木瓜,共治疗60例,冶愈45例,好转15例。

颜氏将本病辨为湿热蕴结、瘀血阻滞、肝肾亏虚3型:湿热蕴结型(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三妙丸加味;瘀血阻滞型(慢性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以祛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34例,总有效率为91.8%。

李氏根据疼痛特点,结合舌症脉,将本病辨为血热湿盛及湿热血瘀2型:血热湿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

方用白虎石膏汤加味;湿热血瘀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祛风化瘀散结。

治以四妙散加味。

张氏亦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型用加味二妙散,热盛加龙胆草、栀子、忍冬藤或合白虎桂枝汤;湿盛加薏苡仁、蚕砂、茵陈;肿痛甚者加毛冬青、八地金牛、水牛角;湿热伤阴加生地、玄参。

寒湿型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或蠲痹汤;气血虚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脾肾虚弱水肿者合真武汤,关节痛甚、肿胀,舌暗,痛风结节溃破甚或僵硬畸形者,加三七、乳香、没药、白芥子、僵蚕、乌梢蛇。

痛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痛 中 药 疗 验研 综 风 医 涪 实 究 速
基 础 方 , 局 部 外敷 消 瘀 膏 . 毒 型 加 白 花 蛇 舌 草 、 公 英 ; 并 湿 蒲 湿热型加 竹沥 、 夏、 牯 草、 母 ; 瘀 型加 紫丹参 、 芍。 半 夏 贝 湿 办 治疗 7 5例 , 愈 2 治 4例 . 有效 4 例 , 9 总有 效 率 9 . . 氏 ” 73 陈 贝丹血热型 、 热 型、 ! j 湿 肝郁 乘 脾 型 辨证 , 热 型 用 清 热 凉 血 消 血 骨汤t 骨皮、 皮、 草 、 仁 、 枯草 、 甲、 地 、 鞋花、 地 丹 紫 桃 夏 鳖 熟 金 乳香 、 药、 没 白茅 根 ) 湿 热 型 用 清热 利 湿 消 骨 汤 ( 蒿 、 参 、 ; 青 玄 夏枯草 、 己 防 车 前 子 、 连 、 皮 、 莲 草 、 泻 等 )肝 郁 乘 黄 丹 旱 泽 ; 脾 型用 疏 肝 解 郁 消骨 汤 ( 胡 、 花 、 胆 草 、 芩 、 柏 、 柴 红 龙 黄 黄 枳 壳 香 附 、 金 、 胡 索 、 皮 、 参 磷 等 ) 治 疗 4 制 部 延 丹 丹 革 。 2例 , 均获枯床治愈 。
维普资讯
・ 40 ・
江 苏 中 医药 2 0 0 2年 第 2 3卷 第 6 期
痛 风 中医治 疗 研 究进 展
广 州 中 医药 大 学 1 9 9 9级 硕 士 ( 1 4 5 马 垂 颖 5{ 0 ) ] l I


收 了 0 来 医 治 研 病 丑 验 究 有 资 ,分 治 、期 疗 专 浩 集 近1年 中 药 疗 究 风 实 研 的 关 料 从 型 疗 分 治 、 方 疗
现 就 中医药 治 疗 痛风 的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1 分 壹 治 疗 对 于本病 , 目前 尚 无 统 一 的分 型 。 氏、 氏 均 将 本 郭 。方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关键词】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随着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肾脏病越来越多。

据统计,所有年龄阶段痛风患病率为0. 84%[1],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损害者占41%[2];尸检显示,9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中约17%〜25%死于肾功能衰竭[3]。

据欧美移植中心报道,终末期肾衰竭由痛风引起者占0. 6%〜1.0%[4]。

由于该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表现隐匿,不易引起重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常常已到肾损害期,极大危害着患者的健康。

因此,如何防治早期痛风肾损害,延缓痛风性肾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众多医家运用中医治疗痛风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优势。

为此,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根据临床症状,痛风性肾病属中医“痛风痹证”、“厉节病”、“虚劳”、“腰痛”等范畴。

其病因复杂,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虚,或因饮食不节, 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蒸腾气化失司,水湿内停,则湿浊内生,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肾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

”说明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

毛氏等[5]认为,本病正虚邪实,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滞,聚丁•肾络,日久化热,耗气伤血,致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重水湿、痰浊、瘀血瘀滞脏腑、经络,形成脾肾亏虚、气虚血凝、痰浊瘀互结为主要病理机制,故提出以清热泄浊为治则。

张氏[6]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患者体胖少动,且喜食热肥甘,或嗜酒太过,因发病之初症状并不明显,故不重视,等到就诊时往往延误太久,常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生痰,蕴久化热,痰热蕴结,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致湿、热、痰、瘀邪交结,穷必及肾,致肾失分清泌浊,肾络瘀阻而变生百病,故强调湿热内蕴、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痛风性关节炎,作为一种因高尿酸血症导致的代谢性关节疾病,近年来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并概述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从痛风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药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能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信息,为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概述,包括其发病率、患病人群特征以及地域分布等,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将重点关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探讨高尿酸血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因素在痛风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揭示该疾病的本质和核心病理过程。

我们将系统回顾和总结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分析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常用药物以及临床疗效等,以期评估中医药在该领域的治疗效果和潜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核心在于高尿酸血症导致的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沉积,从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尿酸浓度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在高尿酸血症的基础上,尿酸盐晶体析出并沉积于关节、滑膜、软骨等组织,引起关节的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除了尿酸盐晶体的沉积,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还包括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尿酸盐晶体可以激活关节滑膜中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肿瘤坏死因子等,进一步加剧关节的炎症反应。

痛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南亚婷1,照日格图2,陈慕芝2,王璞玉2,李红璞1,月尔力卡·艾买尔1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常饮食和居住环境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低龄化。

痛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治疗方案不成熟,大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患者不能长期耐受。

中医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急性期的临床症状,减缓并发症的发生时限,并且较西药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能够坚持治疗。

现对痛风的中医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及科研提供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 痛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9.12.019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的生化基础为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的浓度大于肾脏排泄能力时,便会形成尿酸盐,沉积在人体结缔组织内,引发急性炎症。

首发多为第一跖趾关节,出现红肿热痛明显,呈刀割样、虫蚀样疼痛,夜间疼痛剧烈。

日久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增生等改变,继而引起关节畸形及功能活动障碍。

我国痛风发病率为1%~3%[1],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8.4%[2]。

血尿酸长期高于正常范围可增加心脑血管病的风险[3]。

有临床试验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5],187例痛风患者中,46.52%患有高血压[6]。

同时,高尿酸血症患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较正常对照组高,并与脂代谢也存在相关关系[7]。

尿酸盐结晶最终沉积到肾脏形成痛风肾,十分难治。

有数据显示,高尿酸血症患者同时患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是正常患者的2.14倍[8]。

目前,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西医治疗手段包括抗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降尿酸等[9];但不良反应大,胃肠道反应明显,常伴随肝肾功能损害、潜在的神经毒性及肌肉毒性等[10]。

中医治疗本病有独到之处,采用辨病辨证、三因制宜相结合的方法,疗效肯定,受到患者的广泛青睐。

1 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 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黄帝内经》认为痹病将会引起五脏的相关疾病,曰:“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证 治 裁 》: “ 痛风 , 痛痹 之一 症也 ……初 因风 寒湿郁 痹 阴分 ,
久则化热致痛 , 至夜 更 剧 。 ” 《 素问 ・ 痹论》 认为: “ 风 寒 湿 邪
留连 于筋 骨 , 则 疼痛 难 已病 深 日久 , 营卫之行 涩 , 皮 肤不 营 ,
关键词 : 痛 风 性 关 节 炎/ 中 医 药疗 法 ; 中医病 机 ; 综 述 中 图分 类 号 : R 6 8 4 . 3 文 献标 志码 : B
本 研究 结果 为益 肾更 宁合剂 治疗 围绝经期 综合 征 提供 了实 验依 据 ,即益 肾更 宁合 剂 能够 改善 围绝 经 大 鼠体液 内分 泌 功 能 , 这 可能 是 其 治疗 围绝 经期 综 合 征作用 机制 之一 。
参考文献 :
[ 5 ] 吕 肖锋 , 叶雪 清. 绝 经 后 妇 女 血 B一内啡 肽 及 其 抗 体 改 变[ J ] . 中 国实 验 临 床免 疫 学 杂 志 , 1 9 9 3 , 5 ( 4 ) : 3 7— 3 8 . [ 6 ] H a n k e r J P , S c h n c i d e r H P . P a t h 0 g e n e s i s a n d d i o g n o s i s o f d i s — o r d e r s i n t h e c l i ma c t e r i c [ J ] . G y n a k o i o g e , 1 9 8 6 , 1 9( 4 ) :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6 9 1 0 . 2 0 1 3 . 0 4. 3 9
则麻 木 不 仁 ; 病 邪深 入 , 内传 于 五 脏六 腑 , 则 导 致 脏 腑之 痹 。 ”

中医药诊治痛风的进展及思考

中医药诊治痛风的进展及思考

是 痛风 的发 病 基 础 , 同 时 后 者认 识 到 有 “ 血 气 筋 脉 凝 滞” 即气血 瘀 滞 的病 机 。朱 丹溪 《 格致 余 论 》 “ 彼 痛 风 者 大率 因血 受热 , 已 自沸 腾 , 其 后 或 涉水 或 立 湿 地 , 寒 凉外博 , 热 血得 寒 , 污 浊凝 涩 , 所 以作 痛 , 夜则痛甚 , 行 于 阴也 ” , 对 痛 风 的病 机及 临 床 表 现 做 了深 入 而形 象
等处 理 , 疗 效 大大 提 升 。但 上 述药 物 存 在 严 重 的 胃肠 道反 应 、 血 细胞 减 少 、 造 血抑 制 、 肝 肾损 害 、 D I C 、 癫 痫 样发 作 等副作 用 , 别 嘌呤 醇 尚有 出现 致 死 性 过 敏反 应 的报 道 , 其临床运用大大受 限, 患 者 常 不 能 长 期 坚 持, 停药 后血 尿酸 很快 反弹 , 病情 复发 。长 期 的高尿 酸 血 症可 导致 痛风 石 的形 成 、 关 节 畸形 、 肾 间质损 害及 尿 酸性 肾结石 , 并是 心 脑血 管 疾 病 和代 谢 综 合 征 的 独 立 危 险 因素 。 中 医治 疗 本 病 具 有 毒 性 小 、 标本兼顾 ,
痛 风 以往 发 病 率 很 低 , 过去 有 “ 王之疾病” 之称 , 近年来 随着 经济 社会 环 境 和 人们 生 活方 式 变 化 , 其 发 病 率 有 逐 年 增 高 的 趋 势 。我 国 山 东 沿 海 发 病 率 为
1 .1 4% …

1 病 因 病 机 及 临 床 表 现
风” , 酒生 湿 热 , 是 其 内 因。 “ 盛人脉涩小 , 短气 、 自汗 出” , 即外 盛 ( 肥胖) 而 中虚 , 痛 风 多发 于 中老 年人 , 有 脾 肾之本 虚 的基础 , 在 “ 风” “ 寒 …‘ 食 …‘ 湿” “ 热” 等内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进展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进展

2014.08中医中药238痛风是一种以遗传或获得性病因为基础导致尿酸的排泄量减少或嘌呤的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

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则是原发性痛风中最为常见的首发病症,本病发病部位通常在下肢关节,起病急骤,关节以及周围组织通常会出现红肿热痛现象并且疼痛通常较为剧烈。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人群中男性要明显多于女性,近年来中药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疗效较为显著,且副作用很小。

本文将对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展进行讨论。

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病因病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中医学中属于痹症范畴,而且痛风一词在中医中由来已久,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痛风论》一书中即有对痛风一词的描述,并详细的解说了痛风的病因[1]。

痛风之因主要是由于血分受热,污浊凝滞,郁于阴分所致。

在传统医学家的观点中,急性痛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湿、热、瘀所致。

而且急性痛风通常好发于体型偏胖好食肥甘厚味醇酒的人群中,此类患者的病变处通常会有静脉扩张或瘀斑现象,因此其证型多为湿热兼血瘀,因此在治疗中通常采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为原则[3]。

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方式的进展(1)单味中药治疗:黄嘌呤氧化酶是人体产生尿酸过程中的关键酶,同时也是治疗痛风的药物作用靶点。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进展张学武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小集中心卫生院 河北省唐山市 063303【摘 要】近年来,急性痛风患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对于痛风治疗方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在我国,中医是祖国的传统医学,在对痛风的治疗中一直有着显著的效果。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医对急性痛风的治疗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在临床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不仅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痛苦还减少了患者痛风发作的次数,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痛风关节炎;中药治疗;发展实验论证后发现,猫须草对于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主要的有效抑制成分为猫须草中所存在的乙酸乙酯提取物。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具有明显优势,笔者通过查阅收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相关文献资料,从诊断标准、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提供参考。

标签: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痛风性肾病(GN)又名慢性尿酸性肾病,系因体内嘌呤代谢长期紊乱,使血尿酸过高,致尿酸盐在肾脏沉积结晶,而引起肾脏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调整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痛风的发病率正呈显著性上升趋势。

据报道,我国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3-14%,痛风患病率为2-84%,且正呈现年轻化态势。

预计今后10年内,痛风将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位代谢性疾病[1-2]。

有研究表明,痛风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代谢紊乱密切相关[3]。

有报道显示,41%的痛风患者中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4],而尸检证实,90%的痛风患者出现肾脏损害,其中大约17%~25%的患者系死于肾功能衰竭[5]。

因此,如何积极防治痛风性肾病的早期损害并延缓其病程进展尤为重要。

目前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有显著优势,笔者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目前中医对本病的诊断、命名尚无统一标准。

依据我国最新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其临床特征主要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结石,常伴有腰酸腰痛、关节肿胀或不利、神疲乏力、夜尿增多而清长,甚至呕恶频作、口臭、皮肤瘙痒、尿少尿闭等。

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病”、“白虎历节”、“淋证”、“水肿”、“腰痛”、“关格”“溺毒”等范畴[7-9]。

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极为复杂,主要是因先天禀赋不耐,脾肾亏虚,兼饮食不节,七情失调,劳倦过度,日久痰瘀胶结,穷必及肾。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云:“肾客沙石,肾为热所乘则成淋,肾虚则不能制石。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坐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不得运行,所以作痛,痛则夜甚,发于阴也”。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摘要】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本文从传统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临床应用情况、现代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和发展前景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具有独特优势,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将促进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进步。

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带来希望,为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和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过程中,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

【关键词】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势,发展前景1. 引言1.1 痛风性关节炎的定义和病因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

在人体内,尿酸是嘌呤代谢过程的产物,当尿酸排泄减少或生成增加时,就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直接原因,因为在高尿酸血症的情况下,尿酸会在关节内沉积形成尿酸结晶,引发关节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和肿胀。

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通常包括急性关节炎症发作,表现为剧烈疼痛、红肿、热度和功能障碍,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

痛风性关节炎的慢性阶段则可能引起关节破坏和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病因方面,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代谢异常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发生的主要因素。

遗传倾向是痛风性关节炎特别是原发性痛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饮食中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饮酒过度、缺乏运动等因素也是增加患病风险的重要因素。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过程,需要综合因素来进行治疗和调理。

1.2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意义中医药强调治疗疾病的根本,注重调节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而非简单控制症状。

中医药通过诊断辨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药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的阅读理解,并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归纳出中医药疗法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的确切疗效。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文献研究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产物的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

属于中医病种“痹症”的范畴,主要病机是体内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祖国医学针对此病做了各种治疗,相关论述层出不穷。

但各家遣方用药各执一词,因此决定针对这一领域相关疗法做一简要综述。

中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痛风在《黄帝内经》中没有确切的提及,只是在现代中医理论及治疗思路里面。

将其归为“痹症”范畴。

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而内经中亦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由此可以看出内经对于痹症的归为正气虚,风寒湿邪侵袭所致。

而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里关于历节的症状为“主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其描述与痛风的临床表现相似。

而其病因描述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弱即主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此可定为寒湿所致。

“痛风”一词首次见于梁代医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羌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病痛风无新久者”。

直至宋金元时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首次提出“痛风”这一病名,也是中医学史上第一次将痛风作为单独的一种疾病讨论。

将其病因归纳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

”,文中还以病例的形式阐述了不同证型的痛风的不同治法。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基金项 目:上海市 中医医 院院级课题 ;上海市 教育委 员会预算 内 科研 项 目资助 ( 2 0 1 2 J W5 6 )
作者单位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 2 0 0 0 7 1
度 ,结 果 治 疗 组 显 效 6 8 例 ,有 效 l 9例 ,无 效
3例 , 有 效 率 占 9 6 . 6 7 % ,高 于 对 照 组 的 9 0 . 0 0 % ( P>0 . 0 5),说 明治疗 本病 采 用 四妙 散疗 效 与秋 水 仙 碱 相 当。赵 一 鸣 等 予 当归 拈 痛 汤 ( 苦参 、

瘀 热 阻滞 证 4 9例 ,共 占 5 6 . 8 5 % ,以下 内容从 该 病
的这两 个方 面进 行论 述 。
1 . 1 清热 利 湿法 治疗
余 珊 珊等 采 用清 热 利湿
热血得汗浊凝涩 , 所以作痛 , 夜则痛甚 。 ” 又明代《 医 解 毒 为基 本治 法 , 自拟 方 ( 药用 苍术 1 0 g ,黄柏 、
通讯作者 :戴琪萍
E — ma i l : Z F H 5 3 3 3 @s i n a . c o m
风 湿 病 与关 节炎 2 0 1 3年 第 2卷 第 1 1期 R h e u ma t i s m a n dAr t h r i t i s 2 0 1 3, V o 1 . 2 , No . 1 1
的进展 ,本 文就 此进 行综 述 。 1 内 治
杨 中华 等 采用 四妙 散 加 味 ( 药 用 黄柏 2 5 g ,虎 杖 1 5 g ,薏 苡仁 3 0 g ,苍 术 、牛膝 、地 龙各 1 0 g) 治疗 痛 风性 关节 炎 患者 9 0例 ,痛 甚 加 乳 香 、没 药 各 6~1 0 g ,发 热 加 石 膏 2 0 g 、银 花 藤 1 5 g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疗效及进展,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综述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的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在体内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就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甚至尿毒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

痛风,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痛风的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早在梁代,中医文献即有痛风的记载,陶弘景《名医别录》在论述独活功效时提到: “独活,微温,无毒。

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外台秘要》中有类似痛风病症的描述: "其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

”《备急千金要方》也有类似介绍: "热毒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痛也。

”对于痛风有较深入认识并作深刻地论述的,允推元代医家朱丹溪。

名医在《格致余论》中对痛风作了专题讨论。

其书《痛风论》说: "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丹溪心法》中载有丹溪痛风方。

《金匮钩玄》、《丹溪法治心要》等还有关于痛风的医论、医案等内容。

凡此反映了医家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

韩亚兰等[2]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肾二脏,脾的健运功能失调,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就无权.肾的气化功能下降,分清泌浊的功能就失调,水谷不能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湿热之邪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导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谢明等[3]认为痛风是先天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痰浊内生,而发为痹证.其体内过多的尿酸是中医所谓的痰浊、湿浊。

王建新[4]认为本病发病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过食高粱厚味,致使湿热内蕴,正邪交争或郁久化热而成血热,或邪气久留,损伤气血或凝滞为痰,阻滞经络,其病机为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使气血不通而变生诸症。

朱良春提出“似风非风”的观点,认为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

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渍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

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又多兼热象,如湿浊蕴热,煎耗尿液,可见石淋尿血;浊毒久稽,损伤脾胃,寒热错杂,壅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症。

凡此种种浊毒瘀滞为殃,非风邪作祟之证[5]。

2 辨证论治2.1分型治疗辨证施治乃中医治疗疾病之精髓,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由于本病或因先天,或因后天,或兼外感致湿、热、痰、瘀痹阻肌肉、筋骨关节等而发病,临床表现以邪实为主,或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夹杂,病机错综复杂,临床工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

方策等[6]将168例病人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分别采用四妙散、枝腾汤、涤痰汤、六味地黄汤加减化裁治疗,其总有效率可达94. 6%。

周延生[7]辨证为4型:风寒湿痹型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为法,药用羌活、秦艽、当归各9 g,桑枝、海风藤、鸡血藤各12 g,川芎10 g,乳香6 g;风湿热痹型治以清热化湿、疏风通络,药用生石膏、知母各15 g,连翘12 g,黄柏、牡丹皮、防己、威灵仙、忍冬藤各10 g,桂枝6 g;痰浊瘀阻型治当燥湿健脾、泄浊祛痰,药用萆薢、白术、苍术各10 g,半夏12 g,泽兰10 g,泽泻12 g,威灵仙、当归、桃仁、川芎各10 g,土茯苓12 g;肝肾两虚型以温经通络、补肾益肝为法,药用独活、桑寄生各10 g,怀牛膝、杜仲、川断各12 g,当归、白芍各10 g,川芎12 g,炙甘草4 g,共治30例,仅2例无效。

吴健雄等[8]将痛风辨证分为湿热型、湿毒型、瘀血型、脾肾两虚型,湿热型,治宜清热祛湿止痛,以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湿毒型,治宜胜湿解毒,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瘀血型,治宜活血祛瘀,以桃红四物汤加减; 脾肾两虚型,治宜健脾补肾,以肾气丸加味,共治疗71例,总有效率92.96%。

张明[9]将本病分为4个证型,风湿郁热型,治以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拟虎杖痛风饮,药用虎杖、羌活、全当归、茵陈、黄柏、苍术、茯苓、川牛膝、猪苓、泽泻等; 湿浊内蕴型,治以利湿降浊,拟茵连痛风饮,药用茵陈、金钱草、白术、茯苓、土茯苓、泽兰、秦艽; 痰瘀痹阻型,治以祛瘀通络,化痰散结,通利关节,拟归芍痛风饮,药用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茵陈、木瓜、威灵仙、海风藤、青陈皮、猪茯苓、金钱草、土茯苓; 久痹正虚型,以益气补肾,利湿通络为法,宗黄芪防己汤意,拟芪术痛风饮,药用生黄芪、白术、山茱萸、汉防己、防风、当归、土茯苓、猪苓、茵陈、伸筋草、陈皮。

2.2 分期治疗杨氏[10]把痛风性关节炎分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辨证用药。

急性期表现为湿热瘀滞经络,治以祛风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方以宣痹汤为主。

缓解期着重扶正祛邪,治以健脾益肾、泄浊通络,方以四君子汤和防己黄芪汤治疗。

结果观察46例中治愈8例,有效32例,无效6例。

王氏等[11]在急性期用苍术、知母、白术、露蜂房、蜇虫各12克,牛膝、山慈姑、大黄、野木瓜、蚕砂、茯苓各15克,土茯苓、虎杖、忍冬藤各30克,恢复期用生白术、杜仲各12克,生黄芪、土茯苓、鸡血藤、川芎各30克,茯苓、补骨脂、牛膝、山慈姑、野木瓜各15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结果:治愈23例,显效、无效各1例,总有效率96.0%。

刘氏[12]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

他认为急性期起病急,疼痛主要是由于热毒之邪,与湿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治宜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基础方: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

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但湿热之邪缠绵,痹阻经络关节,导致血瘀气滞。

临床上多见关节疼痛减轻,但痛处固定,局部肿胀,皮色暗红,活动稍受限,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食不振,大便时溏,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基础方: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

恢复期多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胳不通。

治宜益肾健脾,豁痰化瘀。

基础方: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术、白术、鸡血藤。

3 专病专方研究左振素[13]主任医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治疗针对病因与发病机制,调整血尿酸水平;清利湿热,化痰降浊已成为治疗痛风的基本大法.并自拟方痛风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颇佳,基本方如下:忍冬藤l2~24g,土茯苓l5~24g,白蒺藜10-20g,萆薜9~18g,威灵仙l0~20g,生大黄6~10g,王不留行9~l8g,白芥子3~12g,苍术8~15g.马中夫[14]自拟痛风灵汤以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药用大黄、百合、牡丹皮、防己、独活、车前子、穿心莲、山慈姑等.黄建乐[15]用八正散加减,并与秋水仙碱加别嘌醇对照,总有效率分别为90. 00%、93. 34%,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八正散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秋水仙碱加别嘌醇同效,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马剑颖等[16]自拟痛风康(鹿角霜15 g、续断10 g、牛膝15 g、赤芍10 g、毛冬青10 g、威灵仙10 g、豨莶草10 g、黄柏10 g、土茯苓10 g、苍术10 g、山慈菇10 g组成),并与西药组消炎痛加别嘌醇对比,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95%,且两组经统计无显著差异,说明痛风康疗效不亚于消炎痛加别嘌醇,但中药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西药组。

刁本恕(1941-),男,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刁老师治疗痛风首重于清热除湿,而以活血之品佐之。

内服中药常用四妙散为主方,方中以黄柏清热燥湿为主,苍术中焦而化湿,薏苡仁清热祛湿,利水消肿,《药性赋》云:“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

若其肿甚,薏苡仁更不能少,用量可达100g;川牛膝活血破瘀,其性苦降下泄,又为引药,另加茵陈、金钱草、姜黄、郁金以除湿利水活血;热甚再加黄连、(焦)栀子、龙胆以苦寒泻火;而大黄更为推陈出新之药;石凤丹、走马胎、红河马、豨莶草、海桐皮为治疗痛风之药对;鸡矢藤虽为消食健胃之药,但其又能祛风除湿,其量30g 为消食健胃之性,用至100g更以止痹痛为长。

徐氏等【17】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45例急性痛风患者,结果显效11例,好转3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56%。

左氏等【18】采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8例并与对照组(采用别嘌呤醇0.1g 及VitB120mg口服,每天3次)比较。

结果治疗组治愈38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9.65%;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3%。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结语及展望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痛风疗效确切,方法颇多,且不良反应小,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几年临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虽然目前临床报道很多,但研究设计不甚合理,样本数较少,因此结论可信度低,疗效难以置信;其次,多数医家注重辨证论治,但由于目前辨证分型不统一,疗效标准也不一致,因此缺乏可比性;最后,目前临床报道多是一般的临床经验总结和临床观察,而系统深入的研究甚少,有待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因此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有望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1】吴东海,王国春( 临床风湿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1【2】韩亚兰,刘国霞.针药并用治疗痛风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13.【3】谢明,李威.中成药治疗痛风病现状调查[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61—462.【4】王建新.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5 例临床报告.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增刊):164.【5】王必中.浅述中医对痛风的认识及治疗.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3):12.【6】方策,刘元禄.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68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3):232.【7】周延生.辨证治疗痛风32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5):404. 【8】吴健雄,刘庆思. 运用经方辨证分型治疗痛风71 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5) : 272-273.【9】王一飞,耿琳,王金锋. 张明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336—338.【10】杨润兰,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临床观察.新中医,1998,30(2):23【11】王政,陈湘君.泄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0):32—33【12】刘志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