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东芝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三等奖----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意义3. 动量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
4. 讨论:让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局限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之前,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碰撞和爆炸案例,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动量如何守恒?”、“如何计算碰撞前后的动量?”4. 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决。
例如:“一辆车以60 km/h的速度撞上了一棵树,乘客在车内受到多大的冲击力?”5.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的应用时,向学生提问:“动量定理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的实际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题解决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公式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2. 利用物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量变化。
3. 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与物体动量的关系。
2. 新课:介绍动量的概念,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量的性质。
3. 动量定理: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动量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4. 动量定理的应用: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现象。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量定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检查学生作业中动量定理应用题目的解答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动量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教学法的效果,探讨改进方法。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八、拓展学习1.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2. 动量与动能的转换:讲解动量和动能之间的关系,分析转换过程。
3. 动量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动量定理在工程、体育等领域的应用。
九、课后作业1. 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教案内容如下: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2. 掌握动量定理的应用,能够解析和计算与动量定理相关的物理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动量定理的思考。
例如,让学生观察一个抛掷物体的实验,并回答:为什么抛出的物体在落地时具有较大的速度,而抛出的物体在离地面较高时却具有较小的速度?2. 提出问题:通过导入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并引出动量定理的概念。
3. 理论学习:介绍动量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并通过相关公式进行说明。
4. 讲解示例问题:给出一些与动量定理相关的示例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例如,利用弹簧测量小球的反冲速度,并计算得到动量的变化。
6. 实验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计算,验证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是否成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7. 锻炼应用:提供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析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归纳:结合实验和应用题的讨论,总结归纳动量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9. 拓展延伸: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动量定理的相关知识,拓展物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10. 练习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要点:1. 掌握动量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2. 理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掌握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反思和改进:1. 结合实验操作,使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应用动量定理,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2. 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和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进步。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章:动量定理概述1.1 动量的概念介绍动量的定义:动量是物体运动的物理量,用p表示,等于物体的质量m与速度v的乘积,即p=mv。
解释动量的矢量性质:动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1.2 动量定理的表述阐述动量定理的内容: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即Δp=FΔt。
解释动量定理的意义:动量定理揭示了力与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第二章:动量定理的应用2.1 动量定理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介绍碰撞问题的基本概念:碰撞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分析碰撞问题中动量定理的应用:根据动量定理,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可以用来求解碰撞问题。
2.2 动量定理在爆炸问题中的应用介绍爆炸问题的基本概念:爆炸是物体内部能量迅速释放的过程,爆炸过程中动量守恒。
分析爆炸问题中动量定理的应用:根据动量定理,爆炸前后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可以用来求解爆炸问题。
第三章:动量定理的实验验证3.1 动量定理实验原理介绍动量定理实验的原理: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速度和作用力,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3.2 动量定理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动量定理实验的步骤:包括实验设备的准备、实验操作过程和数据测量方法。
3.3 动量定理实验结果与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量数据,计算物体的动量变化和作用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比较两者是否相等。
总结实验结论: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说明动量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第四章: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动量定理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介绍交通安全中动量定理的应用:通过分析车辆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变化,评估事故的严重程度,为交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4.2 动量定理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介绍体育竞技中动量定理的应用:通过分析运动员动作过程中的动量变化,优化竞技策略,提高竞技水平。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3. 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2. 难点: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动量定理的内涵。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互动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动量定理。
2. 讲解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3. 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动量定理的意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6. 布置作业:挑选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解答一些应用动量定理的问题,评估学生对动量定理的运用能力。
3. 作业反馈:评估学生作业中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和思维过程。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动量定理。
3. 反思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八、拓展与延伸1.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动量定理与其他物理定律的联系:探讨动量定理与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物理定律之间的关系。
动量定理教案最新4篇
动量定理教案最新4篇教学过程:篇一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教学目标:篇二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二、能力目标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三、情感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篇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大学物理学动量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物理意义。
3. 学会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物理意义。
3. 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动量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2. 动量定理与其他物理规律的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如:一辆静止的汽车突然加速,乘客会向后倾倒。
2.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讲授新课1. 介绍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动量定理描述了物体动量的变化与所受力的关系。
2. 给出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Delta p = F \Delta t \),其中 \( \Delta p \) 表示动量变化,\( F \) 表示合外力,\( \Delta t \) 表示作用时间。
3. 解释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动量定理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等于合外力对物体作用时间的积分。
4. 通过实例讲解动量定理的应用,如:a. 一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恒定速度行驶,当突然刹车时,汽车和乘客的动量变化。
b. 一颗子弹射入木块,子弹和木块的动量变化。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几个动量定理的例题,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a. 一辆自行车在斜坡上行驶,求自行车下滑过程中所受的合外力。
b. 一颗炸弹从高空落下,求炸弹落地前瞬间的速度。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数学表达式和物理意义。
2. 强调动量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动量定理的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动量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 通过课堂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作者爱岗敬业的小编飞白帮家人们收集的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定义式和单位。
2. 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建模能力。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计算。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量定理中力的冲量与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生活实例素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跳水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入水前后的速度变化,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引出动量的概念。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常说“不要在高速行驶的车辆旁停留”,这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动量有什么关系?二、讲授新知1. 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符号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
物理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的“惯性”和“冲击力”。
单位:千克米每秒(kg·m/s)。
2. 动量定理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
强调:动量定理是矢量定理,要注意动量和冲量的方向性。
三、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利用小车、斜面等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定理。
例如,观察不同速度下小车撞击静止物体后的运动状态变化,测量并计算动量变化与冲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讨论交流:各组分享实验现象和结论,教师总结归纳。
四、巩固练习例题讲解: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如汽车刹车问题、运动员跳跃问题等,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题。
16.2《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教养性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理解动量的概念;(2)初步理解冲量的概念;(3)初步掌握动量定理,并能应用这个定理讨论和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 发展性目标(能力目标):(1)通过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2)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讨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电脑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育性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领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来龙去脉。
三、教学难点:应用动量定理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学器材:计算机、CAI教学软件、实物展示台、数码投影仪、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仪器等。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时间:2001年12月11日七、教学过程:1. 设疑激趣,创设研究情境设置悬念:鸡蛋是我们每天都需要的营养食品,如果我将这只生鸡蛋用力扔出去,鸡蛋的命运会怎样?演示:站在教室中部用力将鸡蛋水平扔向竖直悬挂在黑板前的大绒布。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扔在绒布上鸡蛋没破。
教师从绒布下拿出那只鸡蛋并提问:如果站在同一位置将同一只鸡蛋以相同的力向墙上扔,会出现什么结果?演示:用力将鸡蛋水平扔向墙壁(墙壁上事先贴有白纸)。
学生:鸡蛋破了。
激疑:两种情况下鸡蛋与墙或布作用前的动量可以认为是相同的,作用后的动量变为零,鸡蛋的动量变化是相同的。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鸡蛋出现不同的结局?教师:再请大家看一段录象。
教师演示课件:播放几个体育运动的视频录象(在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背景下依次出现亚运会跳高、拳击、跳马、吊环等比赛镜头)。
提问:看完这段录象后,我们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跳高、跳马、吊环运动员落地时为什么要落在软垫上?激烈的拳击比赛中,运动员为什么要戴拳击手套?以上这些问题是大家熟悉却不能科学解释的问题,也正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动量定理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的基本公式和适用条件。
2.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简单的物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动量定理的定义和基本公式。
2. 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动量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动量定理在复杂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秤、砝码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动能和动量的概念,引出动量定理。
2. 提问:什么是动量?动量与动能有何关系?二、新课讲授1. 动量定理的定义:物体动量的增量等于它所受合外力的冲量,即Ft=Δp。
2. 动量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a. 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确定合外力F。
b. 确定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计算动量增量Δp。
c. 通过实验验证Ft=Δp。
3. 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a. 物体受力为恒力。
b.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较小。
三、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巩固动量定理的基本应用。
2. 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运用动量定理解释。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动量定理的定义、公式和适用条件。
2. 强调动量定理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动量定理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二、新课讲授1. 动量定理的拓展应用:a. 分析碰撞问题,运用动量定理求解碰撞后的速度。
b. 分析爆炸问题,运用动量定理求解爆炸产生的冲量。
2. 动量定理在复杂物理问题中的应用:a. 分析多物体碰撞问题,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b. 分析多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三、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巩固动量定理的拓展应用。
2. 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动量定理的拓展应用和复杂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主题: 动量定理教学年级: 高中物理目标: 学习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并能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资源: 教科书、演示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教学步骤:1. 引入: 提问学生对动量的理解和应用。
解释动量是物体的运动特征,是物体运动的数量度。
提醒学生动量的定义式: 动量(p) = 质量(m) ×速度(v)。
2. 解释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指出,当没有外力作用在一个封闭系统上时,系统的总动量将保持不变。
这可以由动量守恒定律推导得出。
请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动量守恒定律。
3. 讲解动量定理的公式: F × Δt = Δp,其中 F 表示作用力,Δt 表示作用时间,Δp 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
4. 提供实例: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要求他们计算物体的动量变化。
例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15秒内受到一个30N的作用力,求物体的动量变化。
5. 进行实验演示: 使用实验设备,展示动量定理的实际效果。
例如,用一个小球碰撞一个静止的球,观察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
6. 实践应用: 提供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要求学生使用动量定理来解决。
例如,一个汽车质量为1000kg,速度为20m/s,经过2s的时间受到一个1000N的制动力,求汽车的末速度。
7. 总结: 回顾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总结学生在本课程中学到的重点。
8. 练习: 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练习解决更多的动量定理问题。
评估方式: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解答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来评估他们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扩展活动: 鼓励学生研究其他与动量相关的物理概念,如冲量和动能,并与动量定理进行联系和应用。
大学物理动量定理讲解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2.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动量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式。
2. 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
2. 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时间积累效应。
2. 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强调动量定理在力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动量定理的定义: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在时间内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2.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FΔt = Δp,其中F为合外力,Δt为作用时间,Δp 为动量变化。
3. 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推导出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4. 动量定理的应用:a. 计算物体动量的变化。
b.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c. 解决实际问题,如碰撞、打击等问题。
三、实例分析1. 分析几个典型的动量定理应用实例,如碰撞、打击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 布置几个动量定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练习题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五、总结1. 总结动量定理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和应用。
2. 强调动量定理在力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动量定理的基本知识。
2. 在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届东芝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三等奖动量定理版
动量定理
受力分析
F
作用力变小 作用时间变长
探究一:恒力作用
木块m在恒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 (忽略地面与木块间的摩擦力)
F
探究一:恒力作用
木块m在恒力F 的作用下,以初速度v1运动。
经时间t,速度变为v2:
v1
v2
F
F
结论:物体受恒力作用时, 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探究二:变力冲量与动量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v-t 图像求位移:v
v
v0 v0
0
t0 t
0
t0 t
类比
面积法求变力冲量:
F
0
t
结论:物体受变力作用时, 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理论推导:物体受恒力作用 实验探究:物体受变力作用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
表达式:
(质量相同、初速度相同)
力与时 间关系
得出 结论
谢谢!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篇:《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定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自行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4.会用动量定理分析、计算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说明说理能力。
2.学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问题。
三、德育目标1.通过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
2.如何利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类力学问题。
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例题分析,归纳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层教学法.教学用具鸡蛋四个,泡沫塑料垫一块,软垫一块,一块瓦片,一本硬封面的书,铁锤、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投影本节学习目标] 1.能够自行推导动量定理.2.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4.会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物理问题.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动量变化时一定受到了冲量的作用.那么冲量和物体动量的变化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完成这一任务.二、新课教学(一)动量定理基础知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片出示] 1.什么是动量?什么是冲量? 2.什么是动量的变化量? 3.冲量与动量的变化有何关系?试证明. 4.什么是动量定理? 学生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1.从上节的学习中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质量的乘积叫动量。
即p=mv;而力和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冲量,即I=F·t.2.不同状态间动量的改变叫动量的变化量,它是一矢量,并且是一过程量,即:∆p=p2-p13.冲量应与动量的变化相对应.若一质量为m、初速度为v1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t时间后速度变为v2。
动量定理课程设计
动量定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条件;2. 学生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碰撞、爆炸等;3. 学生了解动量与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之间的联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如代数和几何,解决涉及动量的物理问题;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3.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对科学充满热情;2.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 学生了解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动量定理为核心,依据课程目标,组织以下内容:1. 动量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动量的定义、动量的矢量性、动量的计算公式;-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3节2.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应用条件、证明;-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4节3. 动量定理的应用:碰撞、爆炸等问题中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5节4. 动量与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的关系: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6节5.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7节6. 综合应用: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8节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1课时:动量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第2课时:动量守恒定律第3课时:动量定理的应用第4课时:动量与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的关系第5课时:实验探究第6课时: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的概念,了解动量定理的基本原理;2. 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3. 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动量的定义和性质;2. 动量定理的基本原理;3.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内容:1. 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推导过程;3. 动量定理在碰撞和爆炸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动量的概念,并介绍动量定理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习动量的定义和性质:- 动量定义:动量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可以用数值表示;- 动量计算方法: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即$p=mv$。
3. 学习动量定理的基本原理:- 动量定理: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的动量将发生改变;- 动量定理的表达式:$F_{\text{合}}= \frac {dp}{dt}$。
4. 学习动量定理的应用方法:- 利用动量定理解决碰撞问题:对于碰撞系统,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可以解决碰撞瞬间物体的速度和动量等问题;- 利用动量定理解决爆炸问题:对于爆炸系统,通过应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可以计算出爆炸后物体的速度和能量等参数。
5. 总结:通过例题和练习,总结动量定理的应用方法和解题技巧,留作课后作业。
六、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2. 自选一个实际问题,利用动量定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量定理的定义和公式;2.掌握利用动量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和性质•动量的定义: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用符号p表示,计算公式为p = m * 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动量的性质:动量具有矢量特性,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2. 动量定理的表述和推导•动量定理的表述:动量定理又称牛顿第二定律,它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效果。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述为F = Δp / Δt,即力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动量的变化率。
•动量定理的推导: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将加速度用速度的变化率来表示,然后将速度的变化率转化为动量的变化率,最终推导出动量定理。
3. 动量定理的应用•动量定理的应用场景:动量定理适用于研究质点系的运动,特别是研究力的作用于质点系统时的运动效果。
•动量定理的应用方法:通过动量定理,可以解决力学中涉及到动量变化的问题,如撞球、火箭推进等。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首先,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和性质。
可以通过给出实际例子,如一个运动中的足球、汽车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运动中的变化和特点。
然后,讲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带领学生完成几个动量计算的例题。
2. 动量定理的引入在学生了解了动量的基本知识后,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
先给出动量定理的表述,解释力对动量的影响,并提问学生对是否认同这个表述。
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效果,引出动量定理的推导。
3. 动量定理的推导在引出动量定理后,教师可以通过黑板演示或PPT展示的形式,带领学生推导动量定理的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牛顿第二定律,然后通过代入加速度的定义,将加速度转化为速度的变化率,再将速度的变化率转化为动量的变化率。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动量定理物理课程设计
动量定理物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 学生能运用动量定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如碰撞问题;3. 学生了解动量与动能、力的关系,理解物理量的守恒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动量相关计算的能力;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动量守恒现象,运用实验数据验证动量定理;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2. 学生认识到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对科学的尊重和认识;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物理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量定理,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引入动量的概念,讲解动量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2. 介绍动量定理,包括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3. 分析动量与动能、力的关系,理解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联系;4. 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掌握动量定理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5.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并验证动量守恒现象;6. 进行数学计算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1. 动量的定义与计算(教材第 章 节)2. 动量定理及其应用(教材第 章 节)3. 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教材第 章 节)4. 碰撞问题分析(教材第 章 节)5. 动量守恒实验(教材第 章 节)教学进度安排:第1课时:动量的定义与计算第2课时:动量定理及其应用第3课时: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第4课时:碰撞问题分析第5课时:动量守恒实验及数据讨论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进行安排,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中掌握动量定理及其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参赛教案
2011年10月·武汉
《动量定理》教案
【教材版本】
本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的第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二节《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定理内容和公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2)能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动量定理;
(3)能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中,体会物理学的演绎推理方法;
(2)通过对变力作用下动量改变的研究,感受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分析生活实例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培养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
(2)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动量定理的推导与实验探究
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变力冲量的研究
【教学资源】
DIS实验系统,铁锤一个,充气锤一个;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从比赛分析入手,在引导学生体会“缓冲”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讨论、自主探索、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教学策略探究冲量与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和动手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提高其探究学习的兴趣,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钉钉子比赛中感知缓冲的作用,到理论推导出冲量与动量变化量的关系,产生定性认识到DIS实验定量研究,然后从图像分析得出变力冲量与动量变化量的关系,最终得到动量定理,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比赛钉钉子:男生使用橡皮锤、女生使用铁锤
请男生谈谈失败原因
为什么锤子软就钉不进去?
1.找出橡皮
锤比较软。
2.思考原因
比赛激
趣,引入课
题。
二、探究活动(一)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情境分析
锤子软,在钉钉子的过程中,发生弹性形变,
延缓了作用过程。
钉不进去说明钉子受到较小的力
钉钉子时,锤子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在运动
状态改变的过程中,作用力的大小与作用时间
的延缓有没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1.分析钉钉
子过程;
2.思考作用
力与作用时
间的关系
1.体验逻
辑思维过
程;
2.过渡到
研究力的大
小与作用时
间之间的关
系。
(二)建立模型定性分析恒力作用:
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
块m,在合力F的作用下
运动。
在时间t内,速度
由v
1
变为v
2。
木块在时间t内,加速度大小?(用运动学公式表
示)
木块所受合力大小?(用牛顿第二定律表示)
得到:Ft=mv2-mv1
结论:恒力的冲量等于这段时间内物体动量的变化量。
1.计算加
速度、力的大
小;
2.描述所
得规律
1.锻炼学
生语言组织
与表达能
力;
2.加深学
生对公式的
理解
(三)DIS实验探究
变力作用:
比如:小车在水平导轨上运动。
(忽略摩擦力)导轨
左侧安装一根弹簧,如果研究小车向左运动碰撞弹簧
到向右运动离开弹簧的过程。
分析小车受力情况。
如何研究变力冲量与动量变
化量的关系。
器材:弹簧一根、小车一辆、水平导轨、铁架台、DIS
实验系统、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
(通过天平测出小车质量为:0.25kg)。
1.猜测大小
关系;
2.分析小车
受力情况;
F
V2
V1
F
1.求速度
2.求变力冲量
测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线性拟合得出小车碰撞弹簧前的速度v1,脱离弹簧
的速度v2.计算小车的初动量,末动量以及动量的变化
量。
求解变力冲量
1.回忆恒力冲量解法
2.回忆如何用v-t图像求位移。
对于匀速运动,用速
度图像与时间轴所围成矩形的面积来表示。
但对于非
匀速运动,我们将时间轴无限等分,那么对应速度图
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物体的位移。
3.方法迁移:通过计算F-T图像围成的面积来求解变
力冲量。
我们直接可以读出所选的面积S也就是冲量
大小。
4.比较动量的变化量与冲量的大小。
5.得出结论:当物体所受合力为变力时,合力的冲
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3.记录数据
并计算(动量
变化量计算
不同,可能没
有考虑到速
度的矢量
性);
4.回忆面积
法求位移;
5.记录数
据;
6.比较数据
1.在数据
处理的过程
中,使学生
体验动量的
矢量性;
2.复习面
积法求位
移,有利于
学生对知识
的进一步理
解掌握;
3.学会利
用图线拟
合,无限分
割等科学研
究方法
(四)得出定理
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这一规律具有普适
性。
在物理学中,我们称之为动量定理。
用等式I=△P
来描述这一规律。
得出动量
定理
三、定性分析回归课前钉钉子的问题。
比较两种情况下初、末动量的大小。
作用时间与作用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受力分析,列出等式。
1.比较初、末
动量大小;
2.判断力F
与作用时间关
引导学生
利用动量定
理分析实际
问题。
缓冲:通过延长作用时间、增大作用力请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
系;
3.受力分析。
【板书设计】
§6.2 动量定理
1.探究冲量与动量变化量的关系
1)恒力:Ft=mΔv
2)变力:
2.动量定理
I=△P
【附录】学生活动单
探究冲量与动量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一、恒力作用
1.公式推导:
2.结论:物体在受恒力作用时,合力的冲量动量变化量。
二、变力作用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得出规律:物体在受变力作用时,合力的冲量动量变化量。
三、动量定理
1.内容:
2.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