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杯物理教案

合集下载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物理组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马曦晓
二等奖:
福建师范大学王素云
西南大学林绍乾
三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许湘苗
海南师范大学吕姗
华东师范大学于龙娇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数学组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毛俊钢
二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陈敏婕
吉林师范大学任媛
三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佘功忠
河南师范大学赵清湫
陕西师范大学黄栋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化学组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李阳
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王澜
山东师范大学王菲
三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杨艳
西北师范大学李佳佳
华东师范大学姚实
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
获奖名单
创新奖: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组选手王素云
团体奖:
东北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摩擦力教学设计(东芝杯参赛教案)

摩擦力教学设计(东芝杯参赛教案)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节课所有实验均源于生活现象,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学会用物理的眼光观察世界。

运用探究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和数据图象的能力。

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

在探究中得到科学的熏陶,对学生在人际交往和个人情感方面均有促进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为滑动摩擦力的自主学习做了重要性的铺垫。

这节课与重力、弹力均是力学的概念课教学,我们力求通过对这几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收获深刻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与传统教学相比,本节摩擦力教学内容顺序有所调整,首先是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再介绍滑动摩擦力。

之所以要这样处理,是因为可更好的体现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的先后顺序。

本书教参将摩擦力的教学安排了三个课时,本节课是摩擦力的教学起始课,主要研究静摩擦力。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还有,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存在有如下问题:不能正确理解静摩擦力中的“静”字;不会根据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误认为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设计理念本节是一节科学探究课,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然后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安排学生进行猜想、还有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同学们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参加第六届东芝杯教学比赛教案

参加第六届东芝杯教学比赛教案

第六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教材:人教版必修二化学第41页-43页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下)学生
参赛选手: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娅萍
选手专业:化学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
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讲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 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对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进行铺垫。

知识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讲解原电池原理及化学能直接转化电能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锌与稀硫酸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举电池在日常生活、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讨论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 教学流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山东师大物理纪盼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山东师大物理纪盼

山东师范大学纪盼【教材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3节——《摩擦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71-77页)。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是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方法的基石,而摩擦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学生下一步进行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摩擦力的学习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材的编排分析:摩擦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但教材把本节安排到重力与弹力之后,同学们掌握了研究力的基本方法之后再学习这一节变得相对容易。

这一部分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讲授滑动摩擦力,这是在初中所学有关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深化,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认识;第二板块讲授的是静摩擦力,这一模块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整个摩擦力意义的构建;第三板块讲的是摩擦力的调控,这一板块紧密联系生产、生活,体现了STS的教学理念。

总之,本节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注意到与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的衔接,又力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设计理念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既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又是产生理论的一种方式,因此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实验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力求贯彻这一理念。

所以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我们认为不但要使得学生可以定量地分析摩擦力的有关问题,还要在课程上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利用探究来解决问题,以提高其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鉴于高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摩擦力有关的切身体验并形成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他们在初中阶段接触过摩擦力的部分内容,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进行过定性的探究,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我们针对摩擦力的几个板块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师生共同探究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层层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证据,形成对摩擦力有关问题的理论解释。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浙江师大——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高月月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浙江师大——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高月月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高月月一、教学设计思路以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3-3第十章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激疑、自主探究,对话互动,过程评价”的教学方略:通过创设能量守恒与能源危机悖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领悟宏观过程的方向性;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合作,归纳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通过交流评价,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节课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融合不同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生活情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假设,构建探究实验的模型,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部分,分小组引导学生按照“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馈和反思”的思路自主地进行探究。

在课堂中进行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采用鼓励的方式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设计,从知识序来看,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和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经典表述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从认知序来看,则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教学起点,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达到在最近发展区建立新的认知;从教学序来看,则以实验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依托,体现了师生对话互动的教学特点。

在设计过程中,知识序、认知序和教学序融合统一。

二、前期分析高三的学生已部分地学习了热力学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且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比较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对学生的自主探究造成障碍。

因此,如何把握课堂主线,从常见的生活常识出发,引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是本节课的关键。

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人们任何热力学过程中能量不会无中生有或消失,但是对于自然过程没有任何限制,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任何过程都可以发生?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要解决怎么样的过程才能发生的问题。

初中物理技能大赛教案

初中物理技能大赛教案

初中物理技能大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4. 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物理技能大赛,为学校争取荣誉。

二、教学内容:1. 力学:浮力、重力、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等。

2. 热学:温度、热量、比热容、热机等。

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路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等。

5. 声学: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

三、教学过程:1. 准备阶段:(1)提前通知学生比赛时间和地点,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2)组织学生进行报名,收集报名信息。

(3)准备比赛场地和器材,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2. 比赛阶段:(1)比赛开始前,向学生说明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2)比赛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3)比赛结束后,及时公布比赛结果,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

3. 总结阶段:(1)对比赛过程中的优秀表现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保持。

(2)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3)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比赛心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比赛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3. 团队协作:评价学生在比赛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包括沟通、协作能力。

4. 比赛成绩:根据比赛结果,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加强团队合作教育,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5. 定期组织类似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教学资源:1. 物理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东芝杯-教学设计 (1)

东芝杯-教学设计 (1)
2Al(OH)3≜Al2O3+3H2O
Al2(SO4)3+6NH3·H2O=2Al(OH)3↓
+3(NH4)2SO4
Al(OH)3+3 = +2H2O
Al(OH)3+ = + 2H2O
三个版本教材的知识线都是用氨水制备Al(OH)3,并且通过Al(OH)3和强酸强碱的反应来探究Al(OH)3的两性,人教版和鲁科版均直接通过实验探究来Al(OH)3实验现象,苏教版则是先提出现象,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
所以,本教学设计主要从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中体现化学科学的三重表征,即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用微观的理论分析解释,用化学符号语言表达的科学方法。设计重点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为主,说明铝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两性,帮助学生建构铝的化合物性质知识网络。
3教学对象分析
3.1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通过初中化学对金属的初步认识以及化学1(必修)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进一步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此外,学生对蓝宝石、红宝石、氧化铝以及其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设备操作简单,方便易得,利于中学课堂教师演示实验的推广和学生自主实验活动的开展。
5.1教学理论创新
情景教学,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实验探究。
由亚铁盐和铁盐的鉴别,过渡至二价铁盐的还原性和三价铁盐的氧化性,再以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保存的创新实验为例进行说明。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主线,贯穿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铁盐和铁的氢氧化物,深刻理解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关系,建构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和三价铁盐的转化
【过渡】在上一章我们一起学习了氧化还原的知识,从铁的价态分析,正二价的铁和正三价的铁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东芝杯获奖教案精编版

东芝杯获奖教案精编版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²–△²”.✧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flash。

【教学过程设计】二、教学过程设计(1)(2)修改后的花园如图(2)所示,其面积( 2.5)( 2.5) S a a=+⨯-后222.5a=-.所以,2222.5) 2.5 6.25S S a-=--==后(m²【板书设计】平方差公式一、引入三、例题五、数学是什么几何解释:问题解决:二、公式四、练习六、小结与作业附录1: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1. 目标创新(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这也是数学公式的本质,初步化解了今后大量数学公式学习的难点;(2)培养“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整体观念”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3)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2. 教法创新从低认知水平的模仿套公式转向高认知水平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发现,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形成正向产生式:“﹙□+△﹚﹙□–△﹚”→“□²–△²”.3. 数学创新设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例子, 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体现了现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附录2:本小节教材内容复印件(附后).。

第二节东芝杯教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韩黎

第二节东芝杯教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韩黎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本科2006级韩黎【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2第四章第3节《楞次定律》。

2.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物理电磁学是由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和交流电五部分组成。

其中电场、电路、磁场等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同时,电磁感应知识又是学习交变电流的起点,因此,《电磁感应》是电磁学中承上启下的一章,是电磁学中的重点。

本章教材从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到进一步认识感应电动势大小、方向,最后是感应电动势在实际中的应用,全章以“磁通量的变化及变化率”为核心线索贯穿始终,结构非常严谨有序。

另外,本章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多个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首先有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这恰好为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要通过实验来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及感应电动势大小、方向所遵守的规律的目的。

楞次定律就是俄国物理学家楞次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它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普遍适用的法则,因此,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学情分析】高中生智力已有很好的发展,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还需要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且他们思维活跃。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已经能够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判定感应电流的有无,但不会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学生已掌握了安培力的计算,也能够熟悉地应用左手定则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数学运算,物理理论要求不高,适当地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选择探究式教学是最佳的途径。

教案(东芝杯)

教案(东芝杯)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选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 (人教A版)第29-31页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参赛选手:***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指导教师:***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主题】二项式定理的发现【教材内容】1.3.1二项式定理【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二项式定理,能够正确写出简单情况下的二项式的展开式;掌握二项展开式的特征(项数,结构,系数等);了解二项展开式系数的几何排列规律(杨辉三角);理解二项式定理是乘法公式的推广。

✧过程与方法:经历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特殊化的分析方法,发展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二项式展开的基本方法,领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数学表达的学习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欣赏二项式定理内在的结构之美,体验杨辉三角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32)(,)(baba++的展开式,归纳得出二项式定理。

了解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以及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展开式32)(,)(baba++的特征,得出nba)(+展开式猜想。

【教学过程设计】一、设计理念理念之一:基于情境的数学认知。

情境是认知的基础,一个“好”的情境能够引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在情境中认知,对情理念之二:关注过程的教学策略。

形式化是数学的重要特征。

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在理念之三: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也要让学生掌握、领会数二、教学过程4.师生交流,议一议(50秒)如图2,从O出发走到N(只能向上走或向右走),则具体的走法路线以及相应的走法数分别是:表2引导学生寻找具体的行走路线计算相应的走法数汇报表格完成的情况PPT展示具体的行走路线及相应的走法数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交流,加深对所得结果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数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浙江师大——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高月月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浙江师大——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高月月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高月月一、教学设计思路以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3-3 第十章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激疑、自主探究,对话互动,过程评价”的教学方略:通过创设能量守恒与能源危机悖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领悟宏观过程的方向性;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合作,归纳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通过交流评价,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节课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融合不同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生活情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假设,构建探究实验的模型,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部分,分小组引导学生按照“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馈和反思” 的思路自主地进行探究。

在课堂中进行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采用鼓励的方式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设计,从知识序来看,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和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经典表述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从认知序来看,则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教学起点,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达到在最近发展区建立新的认知;从教学序来看,则以实验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依托,体现了师生对话互动的教学特点。

在设计过程中,知识序、认知序和教学序融合统一。

二、前期分析高三的学生已部分地学习了热力学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且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比较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对学生的自主探究造成障碍。

因此,如何把握课堂主线,从常见的生活常识出发,引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是本节课的关键。

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人们任何热力学过程中能量不会无中生有或消失,但是对于自然过程没有任何限制,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任何过程都可以发生?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要解决怎么样的过程才能发生的问题。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陕西师大物理教案-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陕西师大物理教案-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课题】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教材】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二节【教材分析】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材选修3-2,贯彻落实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选修3系列的设计要求,即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将内容划分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和传感器三个二级主题。

物理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的重要元件,在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传感器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传感器的学习需要电磁学知识为基础,鲁科版教材将其放在电磁学部分的最后较为合适。

教材对传感器部分采取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编写思路。

第一节“揭开传感器神秘的‘面纱’”从总体上介绍了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的分类以及传感器的一般结构,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传感器的整体认识;第二节“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一般结构的框架下,具体分析了光电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两种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第三节“大显身手的传感器”介绍了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内容分析】“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其内容包括相互紧密联系层层深入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光电传感器的一个具体应用——光电报警装置为载体给出光电传感器的一般结构;第二部分,实验探究光电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光敏电阻的特性并简单介绍光电传感器中其它元件;第三部分,分析光电传感器的原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传感器”这部分的要求是“知道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的技术意义;通过实验知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列举传感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活动建议提出“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应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光敏电阻的特性,知道把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掌握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东芝杯获奖教案

东芝杯获奖教案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2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flash。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设计速算王的设计意图:根据着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中的“准备律”,运用该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动机上做好准备,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动手操作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包括“体验性”,强调学生亲身去经历、去感悟。

让学生通过不同类别的典型例题强化所学的知识,例题安排合理,有层次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同该环节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A、B、C 三组练习;可以让学生从会做的题开始做起,让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做的题目,都有发展自己能力的题抽象概括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通过三个不同的刺激模式,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抽象【板书设计】平方差公式一、引入三、例题五、数学是什么几何解释:问题解决:二、公式四、练习六、小结与作业附录1: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1. 目标创新(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这也是数学公式的本质,初步化解了今后大量数学公式学习的难点;(2)培养“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整体观念”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3)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2. 教法创新从低认知水平的模仿套公式转向高认知水平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发现,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形成正向产生式:“﹙□+△﹚﹙□–△﹚”→“□2 –△2”.3. 数学创新设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例子, 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体现了现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附录2:本小节教材内容复印件(附后).。

参赛教案(东芝杯)

参赛教案(东芝杯)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选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 (人教A版)第29-31页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参赛选手:***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指导教师:***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主题】 二项式定理的发现【教材内容】 1.3.1二项式定理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识记二项式定理,能够正确写出简单情况下的二项式的展开式;掌握二项展开式的特征(项数,结构,系数等);了解二项展开式系数的几何排列规律(杨辉三角);理解二项式定理是乘法公式的推广。

✧ 过程与方法:经历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特殊化的分析方法,发展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二项式展开的基本方法,领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数学表达的学习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欣赏二项式定理内在的结构之美,体验杨辉三角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32)(,)(b a b a ++的展开式,归纳得出二项式定理。

了解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以及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展开式32)(,)(b a b a ++的特征,得出nb a )(+展开式猜想。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引导探究 数学交流 理念之一:基于情境的数学认知。

情境是认知的基础,一个“好”的情境能够引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在情境中认知,对情境中的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并超越具体的情境,理解情境所蕴含的数学知识。

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思起于疑,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生学得更主动,学得更扎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李程远教案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李程远教案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李程远教材分析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十三章《电场》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器的电容出现在电学第一章的最后一节,一方面,这是学生掌握电学最基本知识之后的第一次分析电学元件,本节授课中,需要学生知道电势差的概念,能在分析电势差的基础上弄清楚电容器储电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此课的知识在第十七章《交变电流》和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本节的专门学习,交变电流的学习将不完整,而电磁振荡的相关学习则完全无法展开。

由此可见,电容器的电容一节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才有可能将整个高中阶段电磁学的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设计思路电容器在日常电器中随处存在,但又不为人们所熟悉,这主要是因为其主要结构往往被密封。

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就需要将内部结构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将拆开的电容器中具有典型结构的部分展示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电容器的共同内部结构,并设想这样的结构是否正是实现电容器储电的原因,从而加以实验证明。

同时,这种观察、设问、实验验证的过程正是从生活中探究真理的科学方法。

而进一步对电容器的充放电探究则蕴含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精神,因此,严谨细致地分析整个过程,不仅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将有提高,还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

在引入电容这一新的概念的教学上,学生很容易先入为主的认为储电量大的电容器储电本领也就大,此时就需要好的类比方式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利用列表的方式,将水容器的底面积和电容器的电容作类比,逐个进行比较,才能条分缕析地为学生解释清楚电容器电容的比值定义。

同时,要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回忆曾掌握的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加强学生对物理学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平行板电容器的演示实验牵涉到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包含着重要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天津师大《力》教案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天津师大《力》教案

参赛教案对应课程:上科版八年级物理70-72页5.1力参赛选手: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许潇5、1力学科:物理授课年级:高二教师姓名:许潇【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用具】模拟火箭装置,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两个带挂钩的弹簧,多媒体教学软件【课时安排】一课时(20分钟)一、素质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养分析和归纳能力,会物理就在身边。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物理的基础,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里所困扰而无法自由飞翔。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些结论需要在一定的观察、是有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得出。

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生活、自然中的现象,可以深化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力、力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词,对学生来说一点多不陌生,但学生对力不只是“不知其所以然”,连“知其然”的也不多。

学生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力?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反作用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学生很难说清楚,对学生来说,他们见到的是“力可以打碎一只玻璃杯”,“力可以让汽车动起来”,“力可以把物体举高”等力的作用的具体事例,而并没有形成力的概念。

东芝杯物理教学设计

东芝杯物理教学设计

东芝杯物理教学设计
东芝杯物理教学设计
一、背景简介
本课程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物理知识,让学生认识、理解一些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观察、实践、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开学前和第一节课:讲授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一定的基本了解。

2、第二节课:讲授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操作。

3、接下来的几节课:通过对物理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理解不同实验中的物理知识,并通过练习掌握基本的物理操作。

4、最后一节课: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情景,解决物理问题,让学生体会物理在实际中的作用。

四、课程评价
1、学生学习情况评估,包括学习表现、安排的作业和实验报告
等;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比如记录学习的过程、总结学习的体会;
3、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估,综合考虑实验报告和实践操作能力;
4、以上三方面的综合评估,最终给学生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

第四届东芝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三等奖----动量定理教案

第四届东芝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三等奖----动量定理教案

东芝杯·中国师范高校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参赛教案2011年10月·武汉《动量定理》教案【教材版本】本课题选自人民教化出版社2010年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的第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二节《动量与动量定理》。

【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1)理解动量定理内容与公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2)能应用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动量定理;(3)能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动量定理的推导与应用中,体会物理学的演绎推理方法;(2)通过对变力作用下动量变更的探讨,感受物理学的试验探讨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在视察分析生活实例中感受学问的价值,培育酷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爱好;(2)在探究试验的过程中培育学生视察分析实力【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与试验探究动量定理说明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变力冲量的探讨【教学资源】DIS试验系统,铁锤一个,充气锤一个;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教学,从竞赛分析入手,在引导学生体会“缓冲”现象的根底上,通过问题探讨、自主探究、试验探讨、老师指导等教学策略探究冲量与动量变更之间的关系。

通过理论联络实际的应用与动手理论活动,深化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进步其探究学习的爱好,浸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设计的根本思路是:从钉钉子竞赛中感知缓冲的作用,到理论推导出冲量与动量变更量的关系,产生定性相识到DIS试验定量探讨,然后从图像分析得出变力冲量与动量变更量的关系,最终得到动量定理,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打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引入请男生谈谈失败缘由为什么锤子软就钉不进去?拟软。

2.思索缘由课题。

二、探究活动(一)视察分析、提出问题情境分析锤子软,在钉钉子的过程中,发生弹性形变,延缓了作用过程。

钉不进去说明钉子受到较小的力钉钉子时,锤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更。

在运动状态变更的过程中,作用力的大小与作用时间的延缓有没有什么定量关系呢?1.分析钉钉子过程;2.思索作用力与作用时间的关系1.体验逻辑思维过程;2.过渡到探讨力的大小与作用时间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郭文杰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第一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内容标准中这节有关的条目是:(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要体现实验在认识自由落体规律中的作用,并通过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

物体的下落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这可以成为教学的起点,通过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重要实例,通过自由落体直线运动规律的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是方法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教学过程还应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