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追求意识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追求意识研究综述

20世纪奥地利小说家弗朗茨·卡夫卡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者,表现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往往被看作是由荒诞的情节,处在困境中性格懦弱悲观的小人物组成的。对于卡夫卡作品的研究,中西方的评论家也是各持己见。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对于卡夫卡的研究在近十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大部分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都在卡夫卡与人异化的主题,关注作品揭示的社会黑暗的批判性,因而认为卡式作品就是“荒诞”、“悲观”、“绝望”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卡夫卡悲剧性下蕴含的另一层深刻含义,即在绝望中的希望,对某种信念的重建和理想的追寻渴望。本文通过对“追寻”的对象、原因及意义这几个问题研究现况的整理汇总进一步探求作品中的“追寻”意识,在卡夫卡作品中描绘的阴暗面中寻求值得肯定的层面,这对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和精神世界更全面的认识有一定的意义。

一、关于追寻对象的研究

在西方文学领域中,卡夫卡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创作时期主要围绕在一战

前后,而他真正被世人瞩目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作品也是在他去世后才

逐渐发表。他的故乡在卡夫卡80周年诞辰的时候为他举行了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

会议证明了“没有人有理由全盘否定卡夫卡的理由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也

说明了卡夫卡的精神内涵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其荒诞的描写手法其实正是对真实世

界的折射。关于卡夫卡的精神立场,汪树东在《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一文中谈到:“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单一神圣真理已瓦解的现代纪元,卡夫卡既没有像黑格尔、马克思那样走向理性的历史,也没有像尼采那样走向永久轮回的宇宙生命和生命激情,也没有像加缪、萨特那样走向唯反抗是从的荒诞理性,他毅然的选择了追寻神

圣的超验立场。”1这里的“神圣”可以说是一种信念,人没有信念的支撑就无法活

下去,卡夫卡坚持追求神圣的超验立场就是依照真理展开人生历程与批判的立场。

这种立场拒绝一切价值相对主义,把破碎的人生救赎到一个真实、永恒的境界里,

信仰就是卡夫卡整个生命活动的核心主题。此外,还有研究者指出:尽管从表面上

来看卡夫卡对于人的荒诞处境的描写是毫无意义的,可能会让人感到悲观,陷入虚

无主义,但这种表面看似无意义的背后,却隐藏着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追寻。卡夫卡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身陷荒诞、痛苦的处境的同时都透着叛逆和反抗的力量,表

1汪树东: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2(2):38-44。

现出对生命意义永不放弃的执着和追寻。2大多数读者也许只看到卡夫卡的怯懦、缺乏自信,忽视了他性格中深沉有力的一面,其实在痛苦的背后卡夫卡是一个真正捍

卫生存正义且深刻思考的人。古斯塔夫·雅诺施(Gustav Janovch)称其为“一个真正的、为真理和人生价值而苦斗苦争的人,醉心于真理的圣者。3卡夫卡的可贵一点在于揭示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即面对上帝的缺失,我们如何拯救自己。随着现代主义观念的盛行,前现代主义的观点被摧毁, 他们却依然执着于注定没有结果的“意义”追寻,正如《城堡》中的K和《审判》中的K,都是作为一个被孤立的个体拼命在绝望中追寻,对终极意义的呐喊,读者感受到刺激和痛苦的同时体验

到意义的失落。《城堡》中K的身份从始至终都代表着孤立的个体,在获得城堡认可的过程中单枪匹马,孤立无援。当一切努力化为泡影时,他开始追求这种孤独本身。“孤独不仅是卡夫卡创作的动力,更是卡夫卡作为‘人’的需要,基于这种需要,他不断地在矛盾痛苦中有意识地去追求。4《城堡》中的K就是生活中卡夫卡的缩影,K 为了孤独而孤独。但是K真的找到孤独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K这样一个没有工作,没有身份的人是根本不需要任何工作帮手的,但是他却被城堡派来的两位助手时刻跟在身后。不但不帮K,相反还需要K和他的情人弗丽达的照顾。他们的言行古怪奇特,干尽了骚扰别人的事,使K和弗丽达得不到片刻的安宁,更没有丝毫独处的时间。因此,K真正悲哀的反而是孤独被打扰、被侵犯,而不是忍受孤独。在这里,卡夫卡凭借人物K的遭遇来证明人类对孤独的渴望与追寻,同时也表明了卡夫卡内心

追寻孤独的意识,如同变形之后的格里高尔,尽管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孤独,但这种

孤独感使他避开了工作的烦恼和长子的压力,因此他宁愿作为一只虫子生活着。

研究者对卡夫卡的内心追求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从中也能找到相似之处,那就是这种追寻似乎是没有结果的,绝望中的追寻是没有出路的。19世纪末西方文学中的“追寻”大体是“绝望——幻灭——追寻——再幻灭”的模式,卡夫卡借助《城堡》中的主人公K想要进城堡却无法找到图景来揭示追寻的主题。换句话说,卡夫卡式的追寻终将被现代西方文明的“异化”所破灭。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人无法超越和逃避的生存难题,人对自我价值的寻求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因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文学中带者浓厚悲剧色彩的追寻意识。尽管这些事实都表明这种追寻最终是徒劳的,但如果我们抛开最终的结果来说,单从过程来看,研究者对卡夫卡的这种坚持不懈的追寻在某一

2鲍映辉:探寻生命的意义——审视卡夫卡小说中的人文主义色彩[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7 (3):

118-120。

3雅诺赫:卡夫卡谈话录[J].卡夫卡散文,1951年。

4刘建宏:异化的现实绝望的追寻——评卡夫卡《城堡》的主题模式[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

层面是肯定的。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我不但要谴责那些决心赞美人类的人,也要谴责那些决心谴责人类的人,还要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自寻其乐的人,我只能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着的人。”5显然卡夫卡就是这样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的人。

二、关于追寻原因的研究

任何一种个人意识都有一定的来源。“追寻”作为卡夫卡作品的母题,也有其形成的原因,而这种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来自外界的客观原因,二是来自卡夫卡自身的主观原因。近年来,学者更侧重于对客观原因的剖析研究。结论基本上集中在时代背景、民族情结和成长环境。研究者认为当时的布拉格在奥匈帝国统治下把人们的肉体和思想都禁锢其中,卡夫卡作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布拉格就是他的一切:他的整个世界、他的牢笼。6学者们还从卡夫卡给父母的信中写到“在布拉格以外我可以赢得一切。我会成为一个自由独立,内心平静,充分调动一切能力的人,作为优秀、真实的劳动回报而油然而生的一种真正生存意识和持续的满足感”7这样的表达中看出卡夫卡追寻的原因离不开时代环境对他的各种束缚和压迫,他想寻求一种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特殊的民族背景是学者们研究卡夫卡主题的一大关注点。有学者认为犹太人民在民族矛盾下面临着历史性的选择,也就是认同为题。“犹太人必须放弃自己的民族性才能融入各个国家的生活,因此犹太知识分子发生了分裂:以勃罗德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坚决站在复国主义旗帜下,坚持维护犹太文化和宗教传统;有的如海涅一样皈依基督教,认同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有的则超越了自己的民族和宗教,如马克思;但更有不少人像卡夫卡一样陷入了痛苦挣扎的困境”8由此看来,民族传统对卡夫卡的影响之深,他对民族生存环境感到焦虑和不安,这就造成了他极力想摆脱民族的束缚的渴望,然而特殊的民族情结又使他逃脱不了宿命,只能永久追寻。除了时代背景、民族情结因素,对于卡夫卡成长环境的研究似乎也有了共同的关注点,那就是父权的压迫和童年的寂寞和不被理解。卡夫卡不否认父母的爱,但是对于他们的方式,卡夫卡是不能接受的。卡夫卡一生都想挣脱父亲的精神锁链,寻找他自身存在的独立价值,然而结果都事与愿违,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存在着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父亲,然而相对于强大的父权力量,卡夫卡笔下的母性形象总是依赖和顺从父权,这样的父母模式致使主人公只能永远孤独地生存和抗争在失衡的家庭环境中,潜在的预示了主人公追

5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6唐梅花:卡夫卡作品追寻母题的形成原因[J].巢湖学院学报,2012(2): 69-73。

7马克斯·勃罗德著,叶廷芳,黎齐译,卡夫卡传[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8唐梅花:卡夫卡作品追寻母题的形成原因[J].巢湖学院学报,2012(2): 69-7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