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及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

(2)理解并掌握绝句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掌握绝句的形式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

2. 理解并掌握绝句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运用绝句的形式创作诗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两个黄鹂鸣翠柳》。

2. 相关资料:关于杜甫的介绍,绝句的韵律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b. 提问:你们对绝句有什么了解?绝句有哪些特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a. 介绍杜甫及其作品《两个黄鹂鸣翠柳》。

b. 讲解绝句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c. 分析《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韵律特点和意境。

3. 课堂讨论与练习(10分钟)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并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诗歌风格。

b.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绝句的形式创作诗歌。

4.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绝句的特点和杜甫的诗歌风格。

b.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布置作业(5分钟)a. 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

b. 完成练习:运用绝句的形式创作一首诗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诗歌创作的尝试。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情况以及练习创作的绝句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对绝句理解和创作的意愿。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的反应等。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

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

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

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第二课时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

数量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年级语文教材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教材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教材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篇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读“绝句黄鹂窗万船”,会写“句吴万”2、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一、导入,揭题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齐读)2、学字:“绝”。

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

这个字的意思是把丝线割断。

扩词:断绝、绝技、绝活、绝招。

3、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

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1、学习第一句诗(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2)出示“黄鹂”图。

怎样记住这个“鹂”字?(加一加)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2)出示“白鹭”图,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3篇

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3篇

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

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本节课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学习了本诗的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读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含”的妙用,了解诗的对子对照格式。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心情。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古诗的学习方法很多,本节课我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初读古诗——让学生根据本课认读的生字读准古诗正音。

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指导书写——写好“口在不同的位置,胖瘦高矮的变化”、写好左中右结构的“柳”。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你们愿意去吗?不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大诗人及他的大作[课件出示杜甫简介,绝句简介](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二)初读古诗——让学生根据本课认读的生字读准古诗正音。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xx《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

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

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

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

“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

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

“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

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

后两句“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教师相机指导。

《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教案

《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教案

《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教案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研读诗歌《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帮
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与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1. 诗歌背景介绍:
- 分享《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预测与想象:
- 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标题和前两句,“两只黄鸭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推测诗歌的情景和主题。

3. 音韵与节奏:
- 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帮助他们理解诗歌
的声音美。

4. 词语解析:
- 解析诗中出现的生词、短语或词语,让学生理解意义并提升
词汇能力。

5. 感情与意境:
-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
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感触。

6. 诗歌鉴赏:
- 学生独立阅读、背诵、默写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抒发。

7. 创意表达:
- 鼓励学生通过插图、配乐等方式进行诗歌的创意表达,培养
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8. 思考与讨论:
-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
和感悟。

9. 总结与评价:
-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目标与评价:
- 学生通过研读《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能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 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背诵与感悟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抒发和
表达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创意表达,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艺术创作能力。

以上为《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
到您。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绝句》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

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

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

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

数量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杜甫《绝句》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杜甫《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一、内容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中杜甫的《绝句》二、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名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

难点: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欢快心情。

四、教学流程(一)看得明白1.板书课题绝句2.简介杜甫:(课件出示)3交待以体裁作题目的原因:(课件出示)4.交待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直观明了。

](二)读得通畅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

(课件出示)2.检查生字: 鸣、翠、行、鹭、含、泊(自主识字)3.扫除生字障碍后学生再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

(三)吟得通达1.与学生谈话交流:古人读诗称做吟诗,吟诗时讲究平长仄短。

平即平声,就是要把普通话中的一二声读得长,用符号“-”表示。

2.学生猜:仄声就是把普通话中的什么声调读得怎样,你认为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

(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相机板书)[设计意图:如果单纯地给学生讲“平长仄短”理论知识,学生对这种抽象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

采用“猜”的游戏,让学生顺着前面讲的知识点“猜猜”后面的“仄短”内容,学生就学得乐、学得快。

]3.谈话交流:古人就是用“平长仄短”的这种规律吟出古诗的韵味美和节奏美。

同学们,你们今天想当一回古人吟一吟《绝句》吗?老师今天也想当一当古人吟一吟这首诗歌,我们谁先来当古人呢?4.教师示范吟诵《绝句》;自由练吟诗,同桌互吟互评,全班配乐吟。

(课件出示节奏)[设计意图:结合课件朗读节奏,学生对古诗的吟诵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吟到会吟。

(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

(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

(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

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

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

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

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

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

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

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

这种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杜甫善于象画家一样“随类敷彩”、“经营位置”。

虽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诗,其中却蕴含著丰富的思想感情。

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声音么?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带着春意的来客。

趁着春江水满,江东的船舶不远万里而至,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

这一切构成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

作者饱蘸喜悦的笔墨,描写这些清新活泼、生气蓬勃的事物,以敏锐的观察,摄下一幅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

诗人从山上的积雪联想到人间悠久的岁月,从江中的船只望遥见祖国辽阔的疆域。

“千秋”、“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

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正“漂泊西南天地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可是他的意志依旧坚强,情绪仍然开朗、乐观。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并无僻字险语,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推敲;其实不然。

首先看对仗。

绝句并不要求句句相对,而杜甫却让这首诗四句构成两联,一联之间每一个词都成双作对,非常工整。

再看用词,后联中的“含”字和“泊”字用得极其考究。

“含”字尤妙,妙在它把诗人的位置点出来了∶原来诗人是在室内通过窗户向外看的。

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都收入诗人眼底。

这样,就不是平板地摹写自然,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把握和欣赏。

再说“泊”字,也可以换成“旁”或“过”,那就未免失之空泛。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及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及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及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级下册)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

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

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

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

“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

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

“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

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

后两句“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绝句》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绝句》优秀教案

绝句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

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

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

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

数量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五四制)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五四制)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学会珍惜和感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创作实践,激发创新:
(1)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2)组织创作分享活动,让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情感教育,培养人文素养:
(1)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朗读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课堂检测:教师设计一些关于古诗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掌握情况。
3.创作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诗句,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
(2)教育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树立和谐共生的观念。
7.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1)推荐与古诗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古诗朗诵、书法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图中黄鹂鸣叫、翠柳依依,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描绘的景色。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5.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选取一位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和作品,下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6.课后反思: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真实、有创意,体现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教案(精选5篇)

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教案(精选5篇)

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教案1【教材说明】《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的古诗诵读。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教材说明】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古诗内容。

【教学策略】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设计了情境激趣——自读古诗——感悟意境——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1、播放春景,引导想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我们边听音乐,边去找一找春天的足迹。

引导学生想象。

2、指名说自己眼中的春天。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古诗赏析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古诗赏析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古诗赏析《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

是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白话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绝句》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垸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绝句》完美版教案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绝句》完美版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绝句》教学设计《蜘蛛开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蜘蛛开了三次店:口罩店、围巾店、袜子店,体会生活中的事情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

3.通过学习,培养迎难而上、不退缩的美好品质。

4.学习使用表格梳理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蜘蛛开了三次店:口罩店、围巾店、袜子店,体会生活中的事情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难点】学习使用表格梳理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只会织东西的蜘蛛开店卖东西的故事,它想开一个什么样的店?蜘蛛最后开成店了吗?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来读课文(板书题目《蜘蛛开店》)二、尝试阅读,扫除障碍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第一遍:给课文标好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第二遍: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蜘蛛开店时分别遇到了什么事?最后开店成功了吗?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生字的读音。

①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主寻找难点:你读这些字时,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要特别提醒大家?商店蹲在寂寞口罩编织顾客付钱工夫交换长颈鹿袜子匆忙蜈蚣决定终于完成星期②指生读:谁能读准这些字?引导正音:“商、终、定、颈、匆”是后鼻音;“织”是翘舌音。

③指生领读:谁能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这些字?(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指导读通顺流利。

①第一小节:“蹲”、“寂、寞”的读音。

②第2-4小节:蜘蛛/在/一间/小木屋/外面/挂了/一个/招牌。

③第5-8小节:蜘蛛/向上/一看,原来/是一只/长颈鹿,他的/脖子/和/大树/一样/高,脑袋/从树叶间/露出来,正对着/蜘蛛/笑呢。

④第9-11小节:可是,蜘蛛/看到/顾客后,却/吓得/匆忙/跑回/网上,原来/那位/顾客/竟是/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4.指导书写带有宝盖头的字。

“定”:下部第二笔竖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均超出上面的宽度,捺收笔比撇略低。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绝句》教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绝句》教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绝句》教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绝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绝句》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3.学习杜甫的另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早发白帝城》二、学习《绝句》1、介绍作者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了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随笔,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绝句描写了他的住所――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

2、默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草堂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小组学习(1)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2)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哪句感受到的?(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写了千年的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

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的积雪和草堂的建筑和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

《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录像片,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的意境。

诗人身在草堂中,透过窗口远眺积雪终年不化的西岭,那雪岭的壮丽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再向门外一看,见到停泊在岸边的来自东吴的船只。

“泊”,停靠,“万里”,虚指遥远。

船只来自远方的东吴,又将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

这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做到,对刚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看到船只畅行万里,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欣慰啊!“万里船”是从空间来讲,“千秋雪”是从时间来说的,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5、看图说一说诗的意思。

部编二年级《绝句》的教学设计3篇

部编二年级《绝句》的教学设计3篇

部编二年级《绝句》的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数字在诗中的独特含义: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2.培养幼儿根据古诗的韵律有表情的朗诵,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1.图片:黄鹂、白鹭。

2.音乐活动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白鹭、黄鹂。

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

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二、理解古诗内容1.结合图片提问(1)小朋友看一看有几个黄鹂鸟呀?(两个黄鹂)再看看有多少白鹭呢?2.老师朗诵(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3)“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船。

三、学习古诗1.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3.启发幼儿学习用古诗的韵味有表情的朗诵。

4.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5.幼儿欣赏配音朗诵,学会有表情的跟诵。

三、结束幼儿两人之间相互朗诵,感受古诗韵律。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部编二年级《绝句》的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及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
级下册)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

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

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

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

“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

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

“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

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

后两句“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

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

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

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

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

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

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