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14 山行》公开课教案_9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四课 山行教案 西师大版
第十四课山行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准备1. 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
2. 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色。
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
品读诗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诗人紧扣诗题,先写山行途中远望所见、仰望所见: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画”出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远景图,意境高远,幽深寂静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机。
接着写了山行途中停车的原因:夕阳晚照下的枫林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那霜染的枫叶红艳艳的,简直胜过二月的春花,集中笔力写出了这幅图画的静景。
诗人以细致的观察、绚丽的色彩、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建议1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参考一、看图引入,整体感知1. (出示挂图)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2. 板书课题,读题。
3. 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 范读全诗,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1. 自己试读课文,读通诗句。
2. 抽读,检查。
3.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4. 同桌互相读读,讲讲。
5. 讨论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 再读全文,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1. 让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指导读好节奏。
3. 教师配乐,学生随音乐朗诵诗歌。
4.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5. 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朗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山行教案西师大版
14 《山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14 山行》公开课教案_6
14、山行课型:精讲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本课生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4、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5、背诵古诗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山行》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诗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古诗并默写。
2、通过对古诗的学习,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循环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学习过的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二、揭题学习《山行》。
1、理解题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三、出示学习目标1、我要认读本课生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我能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3、我能做到背诵古诗并默写。
四、出示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一)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本课生字,在小组内读一读。
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读顺诗句。
(4分钟后,谁说得最棒,读得最好!)(1)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部分词语,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小组互相质疑,互相解疑。
(3)展示评价A、学生反馈学习生字情况。
老师注意给予表扬和补充。
B、抽读诗句,注意读正确流利。
第二循环出示自学指导(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并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读一读。
(5分钟后,比一比哪组最棒!)出示自学指导(三)细读诗句,小组交流:1、山行《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一句能够感受到。
感恩大自然:三年级上语文《山行》公开课教案
感恩大自然:三年级上语文《山行》优质公开课教案山,是大自然最壮美、最神秘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也是宏大而又恢弘的艺术殿堂。
在《山行》这篇文章中,作者徐志摩描写了一个人在登山过程中,随着自然风景的变幻,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在心中萌生。
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哲理、洞见自然、感恩大自然的佳作,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下面,我针对三年级上语文《山行》优质公开课教案,分享我的体会。
一、探究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与伟大作为一篇有关登山的散文,我们需要讲述的就是大自然。
在课堂中,我们结合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多种高山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自然风光的壮美和伟大。
我们告诉学生在自然界中,人是微不足道的,正是如此的渺小,才让大自然显得越发壮美。
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如在操场上模拟”登山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登山的不易与壮观。
这样的体验让学生不仅有了实际感受,也感悟到自然的魅力和伟大。
二、学会欣赏,懂得感恩大自然欣赏自然是我们学习《山行》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简单的问题互动,让学生从文章中挖掘出作者所表现的意境、思想。
比如,当读到“松花江上,大雪压枝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也懂得了感恩大自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大自然和感恩大自然,更懂得在自然中学会敬畏生命,爱护生态。
三、从文学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们也强调了语文实践教学,特别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感受大自然。
在小组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作品的创作,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学素养进行提升。
比如,我们要求学生仿写《山行》中的情节,彰显大自然的美。
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让他们对文学素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
四、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情感表达、语言运用方面进行创新。
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展现大自然的美。
三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7.情感教育,培养品格:结合诗句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热爱大自然,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8.评价反馈,促进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进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课堂反馈:学生上交课堂笔记,教师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二)讲授新知
1.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a. “远上寒山石径斜”:描绘了诗人沿着蜿蜒曲折的石径,登上高山的情景。
b. “白云深处有人家”:表现了山间人家的宁静与和谐。
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通过对比枫叶与二月花,展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
3.书法技能的培养: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古诗,提高学生的硬笔或毛笔书法水平。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山水之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讲细读,深入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精读诗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诗句内容和意境。
2.归纳古诗《山行》的特点,如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等。
3.强调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关注关键词汇、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等。
4.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大自然,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五、作业布置
1.朗读与背诵:学生课后需反复朗读《山行》,并尝试背诵,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提升语感和表达能力。
赞美山水:三年级上语文《山行》公开课教案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对于山水的赞美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从《诗经》到《红楼梦》,从诗歌到散文,都有大量描述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在三年级上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将接触到一篇以诗歌形式赞美山水的经典作品——《山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诗歌《山行》,培养学生对于山水的感性认知和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启发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
4. 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让他们从文学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对于山水的感性认知和审美情趣。
2. 难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中 metaphor (隐喻)和 symbolism (象征)的含义,开展文本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呈现图片先放一些山水图片,让学生先感性认识山水的美。
老师可以播放一段中国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心境。
2. 导学:先行解读给学生背诵“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并解释“大自然的美好就在这里,它不仅有淋漓尽致的色彩,更有深刻的内涵。
”3. 理解:文本分析给学生分发抄本或幻灯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看到全文。
老师逐一解释生词,掌握内容后再分阶段进行阅读分析。
老师初次阅读并解读诗歌,学生进行跟读。
在第二次阅读诗歌时,老师指导学生关注一些关键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其间形胜,翠峰玉岭,应接不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些句子中都蕴含着作者对于山水的赞美和感叹之情。
带领学生分析句子的用意,找寻出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和感知。
在分析过程中,任何问题都不要轻视,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让他们自主探究和发现,同时也检验他们的理解能力。
4. 讨论:共同探究经过文本分析后,老师们将引导学生陈述自己的理解,包括对于诗歌的感受、覆盖的意象以及对齐和形式的理解。
老师可以将学生的内容逐一呈现在白板上,重新组织并归纳成一个共同的解读。
用心感受:三年级上语文《山行》公开课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山行》优质公开课教案的用心感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始终坚信教学是如同爱护一盆花卉一样,需要细心呵护,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
近日,我受邀参加了一场优质公开课教案的研讨会,研究的是三年级上语文的《山行》。
此次参观,不仅让我收获知识,也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教学的本质。
整堂课开始后,我就留意到教师的教学步骤安排非常清晰,而且还不断激励学生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教师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之前学过的课文知识,接着对诗句中生动形象的“进退格”、“正斜盘”、“乱石”等形容词讲解得深入浅出,诚挚地鼓励同学们“轻轻松松地理解下来”。
接着,教师又提出让学生们配合声音,根据故事情节变化,会心地点评各自的朗读,并帮助学生们认识到了这种声音的巨大作用。
通过激励学生们的自由思考和表达,教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本节课的下半部分,老师展示了每个同学的创意画和文字,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孩子们创新的能力,同时也看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欣赏和赞赏,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鼓励、赞扬和欣赏。
老师在也并不忘批评了一点点,并逐一点评了孩子们的写作,并且甜言蜜语,给予学生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关心和关注。
通过此次研讨会,我更加明确了科学的教学步骤、适时的肯定和鼓励以及不断的引导,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具备独立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如果一个教师能够用心,真诚地与学生相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差异化的教学,去尊重与欣赏学生的不同之处,也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成长。
在我的教学中,我也将会把这些经验和启示运用到实践中去。
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不断地给予他们正向反馈,为了给他们展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不懈,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能够收获到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想说,一名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思考并且执行到位。
三年级上语文第14课《山行》优秀教案
《山行(shān xínɡ)》教学设计一、教学(jiāo xué)目标1.知识(zhī shi)与技能:背诵课文,默写(mòxiě)课文。
2.过程(guòchéng)与方法: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1.齐读诗题。
2.配乐(pèi yuè)范读。
(二)初读古诗(gǔshī),读通读顺。
1.自由(zìyóu)读诗。
要求(yāoqiú):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zhǐmíng)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继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nèiróng):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chū lái)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xué sheng)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xúnshì)指导。
2.全班反馈(fǎnkuì),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继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继操作。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14 山行》公开课教案_9
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山行》是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将为会以后学习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我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列入教学重点。
【教材分析】《山行》是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内容,描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教学对象分析】进入三年级后,学生开始进行定向预习。
教师设计预习要求,课前学生根据要求,已完成以下预习:1. 了解杜牧,知道“大杜”、“小杜”分别指的谁;2. 自读《山行》,学习本诗中生字“枫”,做到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3. 有节奏的朗读古诗,思考这首诗写的哪个季节,找出相关依据。
根据文本特点,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是:1.学生对“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的理解;2.学生不善于品读文字,很难品文字中所传达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分析】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本课学习需要,在教学中以诵读引领学生感悟诗境,感受诗情,需辅以必要的电教手段,让学生在读中赏景,在读中感受秋日山林的生机勃勃,感受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寒山”、“石径”、“斜”、“生”、“坐”、“红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秋日美景,掌握古诗学习方法。
难点:品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诗情。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3分钟)1、你们知道老师的爱好吗?(学困生回答)2、看屏幕回答老师去过哪些地方?引出课题。
(PPT欣赏枫林图片)。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教学目标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简介杜牧)(课件: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
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14 山行》公开课教案_0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教材分析:《山行》是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首诗写的是深秋时节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经霜之后越发红艳具有不屈性格的枫叶赞美的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邈远的高山和具有勃勃生机的秋日山林图,“生”“红于”等字词的运用使山之清远和枫之浓艳形成了一组情韵的比较,而“红于”让霜叶和二月花形成了形象上的比较,这一巧妙的构思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对枫叶色彩和品性之爱,对生命顽强向上的赞美。
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枫”,懂得运用注释、查找工具书等方法解决生字新词。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方法。
二、理解“远上”“石径”“霜叶”“坐”“于”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比较“生”与“深”“升”、“于”与“如”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三、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教学重点:一、学会本课生字“枫”,懂得运用注释、查找工具书等方法解决生字新词。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方法。
二、理解“远上”“石径”“霜叶”“坐”“于”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比较“生”与“深”“升”、“于”与“如”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比较情意,明确主旨(一)学习《写给云》一课时,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关于云的词语,同学们的积累习惯和记忆能力不得不让老师为你们竖起大拇指。
你积累下的关于秋天的词语有哪些?(二)秋褪去了春的明丽,夏的绚烂,万物萧瑟,让人徒增哀伤。
她似乎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凄凄惨惨,让人哀思如潮。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篇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曹丕《燕歌行》中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再到南唐后主《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忠于自我:三年级上语文《山行》公开课教案
忠于自我:三年级上语文《山行》优质公开课教案导引:课程内容:本节课教授文学课文《山行》,通过学习此篇文章,学生能够领略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的美妙与力量,了解到在面对困难时,要勇于挑战自己,尽情地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与力量。
教学目标:1. 学会读懂《山行》这篇文学作品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良好情感3. 启发学生对面对挑战要勇于尝试、不畏困难的信念及勇气重点难点:本文意境深远,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完全领悟文中的精神内涵与意义。
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提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课程安排:本课程每节课共计60分钟,分为三个部分,教学安排如下:第一部分(20分钟):导读《山行》。
教师通过语言表达,向学生展示一幅充满自然气息的山水画,让学生自由想象,喊出自己关于这幅画的各种感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以及其中透露的自然美妙。
第二部分(25分钟):教师播放《山行》的朗读录音,带领学生朗读、理解文章的意思。
为了突出文章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这个环节对文章进行分段讲解,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部分的含义,为后续阅读、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1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对自然的表现以及自然的美丽的观察。
教学重点:1.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2.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勇气和信念。
教学难点:1.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 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力量的认识、敬畏之心和信念。
教学方法:1. 演讲2. 分享3. 练习4. 思考教学步骤:第一步:导读文章英雄曾说过,生活不是山谷、大海,而是一个世界。
这一个世界由许多个生命体组成,有动物、植物、石头、水、空气、土地等等。
好的人会通过大自然的力量与之互动,将那些神奇美妙的事物带给大家。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山行》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山行》教案导读:本文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山行》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篇一】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
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掌握“车”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设计理念:
古诗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受到古诗文文化的熏陶。
枫叶代表着一种生命。
古诗具有情感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感情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
枫叶代表着一种情感。
古诗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注重在诗歌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
枫叶代表着一种文化。
教法学法:四环节循环教学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孩子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去哪里旅游?喜欢旅游路途中看到什么呢?当我们登上一座古代楼阁,会想起王之涣的什么诗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在旅途上看到原野茂盛的小草,会想起什么诗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我们旅游在外,看到皎洁的月亮,又会想起什么诗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启:枫叶悠悠飘千古
1、创设文化意境:浏览与枫叶有关的若干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背景的联想。
2、在文化语境中质疑:为什么一代又一代诗人都不约而同地写到枫叶呢?(板书课题:山行)
二、承:停车只因枫林美
1、通读《山行》。
反复读诗,将古诗读通,可按“古诗三读法”(先慢读,再快读,最后带着自己的感觉去读)慢慢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2、认识“径、斜、枫、于”四个认读生字。
(以摘枫叶的方式)。
3、整体感受古诗的情调,划出诗的节奏。
师范读,用心听节奏划节奏。
4、品读古诗的意象,让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看到的意象,以枫林为核心分类品味诗歌的景,进一步感受诗歌要传递的情绪和要表达的主题。
5、体验古诗的意境。
意境优美是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三、转:最爱霜叶不是花
1、了解霜叶的意象。
了解古典诗歌中对于枫叶的抒情习惯和本诗歌作者所表达的与众不同。
2、通过“寒”而不“寒”,“晚”而不“晚”,在对比中感受《山行》的魅力,烘托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千古韵味。
让学生转换角色,创设情境,进入诗人的世界,感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
此时,我让学生举起自制的枫叶,进入诗人的世界,徜徉在叠翠流金红叶似火的枫林,体会诗人的情。
(出示动画意境)
四、合:红叶题诗寄思念:
1、拓展由《山行》衍生的典故,更深层的感受《山行》的文化影响力。
2、会写“枫”“于”两个字,会背默古诗。
3、融和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以古人“红叶题诗”为依托,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叶题诗”活动。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人家
(停)车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