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三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解析:《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
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
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
《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预设:《春晓》《咏柳》。
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
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3课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①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②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①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④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⑤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①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②交流。
第四步:①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②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天门断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热爱祖国山河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2)理解每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本课选取了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三首》,分别为《busy bee》、《mooncake》和《spring festival》。
2.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2)理解每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三首》。
2. 朗读感悟:(1)让学生齐读《古诗三首》,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体会每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3.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勾画出生字词;(2)小组内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运用。
4. 品词析句:(1)引导学生分析每首古诗中的关键词语;(2)讨论诗人表达的情感。
5. 背诵积累:(1)让学生分层背诵《古诗三首》;(2)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鼓励优秀学生。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古诗三首》中的优美句子;2. 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话;3.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古诗,并与家长一起欣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喜欢秋天吗?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
3、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写下了《山行》。
齐读诗题。
4、简介作者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通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寒径斜霜(1)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呢?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师范读,生标出节奏线。
(2)学生交流:朗读时应该在哪些地方停顿?(3)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4)学生有节奏地齐读古诗。
4.了解诗意,感悟画面。
(1)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借助注释和插图。
(2)同桌交流,想象画面(3)理解诗题5、品读第一、二句诗。
(1)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2)诗人为什么称这山是“寒山”?这“斜”是说石头小路怎样?伸向哪儿?(出示图片辅助理解)(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场景。
(4)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美景,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
6、品读第三、四句诗。
(1)自由读这两句,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具体,说清楚。
(3)坐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强调注释的重要性)(4)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么样?(比……还要红)(5)现在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描绘的画面吗?(6)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3)学习生字词,如“晓、花、风雨”等。
2. 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
(3)学习生字词,如“静、夜、思”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3)学习并运用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直观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想象联想法: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音乐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2)黑板、粉笔:用于书写生字词和讲解古诗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案】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之一,主要内容是三首古诗,分别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悯农》和《小螺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3)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三首古诗。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播放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相关的音乐,营造学习氛围。
2.新课呈现(1)引导学生观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图片,并进行描述;(2)介绍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悯农》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2)学生自主朗读《悯农》,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正。
4.拓展延伸(1)播放与《小螺号》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联想;(2)讲解《小螺号》的背景和意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表演《小螺号》的情景。
5.巩固提高(1)集体合唱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2)进行整体复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总结(1)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三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5篇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古诗三首》。
(2)理解古诗《古诗三首》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3)分析古诗《古诗三首》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美景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古诗三首》。
2. 理解古诗《古诗三首》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3. 分析古诗《古诗三首》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古诗三首》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2. 分析古诗《古诗三首》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古诗三首》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古诗《古诗三首》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古诗《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和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古诗三首》,注意停顿和韵律。
(2)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和理解。
3. 生词和诗句解释:(1)解释古诗《古诗三首》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注释理解句子。
4. 韵律和修辞分析:(1)分析古诗《古诗三首》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2)引导学生识别和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讨论和表达:(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思考。
(2)提供相关的古诗或背景资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等。
2. 知识掌握情况:评估学生对古诗《古诗三首》的生词和诗句的理解程度。
3. 技能运用情况:评估学生对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是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身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清晰透彻的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篇1)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课后作业
1.古诗三首【课时目标】1.会认“鸳、鸯”2个字,会写“融、燕”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标出)融.化(rónɡróu)燕.子(yān yàn)鸳.(yuān yān)鸯.(yānɡiānɡ)2.默写古诗《绝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写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1.rónɡ√yàn√yuān√yānɡ√2.默写《绝句》。
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板书设计】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
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3.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难过王精品】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难过王出品1.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朋友”的第一篇课文。
《古诗三首》分别是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曾几的《三衢道中》,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春天,描绘了春天的景物。
杜甫的《绝句》展现的初春灿烂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诗的后两句对燕子和鸳鸯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构成和谐优美的春色图。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由江中写到江岸,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的景象,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曾几的《三衢道中》展现了春末夏初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首诗诗人抓住“飞燕、鸳鸯、竹林、桃花、鸭子、蒌蒿、梅子、黄鹂”等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诗意化地为学生展示一幅幅春景图,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课后安排了两道思考题,第一题在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中,指导学生体会诗人笔下的优美生动的词句,并背诵积累。
第二题紧紧围绕“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基于诗句丰富想象,在想象中感知语言的韵味,为表达运用打下基础。
三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优美工整、自然流畅的语言中,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春景中的具体景物,适合学生抓住诗句来想象画面,学习把观察到的景物写清楚,同时能有效引导学生在一幅幅春景图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本课在单元整合中主要承担感受春天景物的美好,进一步培养思维,在想象画面中学会表达,在朗读、背诵、积累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学情诊断1.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通过诗歌所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在这一重点的处理上,容易沿袭传统的诗词教学,学生也会逐字逐句分析每一句诗的意思,而导致展开想象做得很不够。
2.从课后第一习题来看,编者将古诗的朗读、背诵、默写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朗读和背诵,学生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则需要教师结合诗句做重点的指导。
第1课《古诗三首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上好课】三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教学过程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一派勃勃生气。
那初夏的景色又有何迷人之处呢?今日我们跟随诗人曾几的脚步,领会初夏时景色的魅力。
学习任务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朗读古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2)老师范读,指名读,正音。
(3)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2.走近作者。
曾几(1085年--1166年),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淌,咏物重神似。
3.解读诗题。
《三衢道中》,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三衢道中》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发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颖感受。
4.梳理字词。
(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梅、溪、泛、减。
(2)自主识字:读一读这些生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准地识记生字?这些生字书写时要留意什么?(3)重点指导“溪”“减”字,留意生字的结构、偏旁、笔顺及书写留意事项。
(4)“梅”,左右结构,木+每=梅(梅子梅花望梅止渴),书写时要留意:左窄右宽,右部中横长。
5.整体感知。
(1)读古诗,结合课本插图,说说诗人在去“三衢”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结合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明确:作者看到梅子黄了,天气晴朗,绿荫浓密,听到了黄鹂动听的唱歌。
这是初夏时的宜人风光。
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难得有每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到小溪的终点,再改走山路连续前行。
山路上青翠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
学习任务二:聚焦诗句,想象画面1.赏析“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梅子黄时”指五月,这里点明白时间。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是“日日晴”。
“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愉悦的心情。
“小溪泛尽却山行”写出了出行路线,“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终点,又改换山路——三衢道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奇趣无穷。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古诗三首 》
4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 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二、教学重难点带着学生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占诗中的景象知道占诗描写的季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己经进入了秋季,金色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藩上,也洒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一去感受秋天,享受秋天。
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进秋天,走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学诗之前,我们先来看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
(课件出示)这13个生字,大局部由熟识的部件组成。
左右结构的字有“径、斜、赠、刘、残、橙、挑”,其中“径、赠、橙、挑”在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斜、残”两个字左右等宽;“刘”字左宽右窄:“橙"字右边是“登”,左上角只有•个点,右上角有两条小撇;“斜、刘”两个字的右边局部都要写得稍长一些。
上卜.结构的字中“霜、盖、菊”要写得紧凑。
重点讲解两个难写字的写法。
“盖”字在书写的时候,上边局部一竖不出头,上面三条短横间距匀称,下面的最后一横要写长,托起整个字。
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
“残”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左边的“歹”是一点,右半局部斜钩要写得舒展。
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
请同学们,课下工工整整地书写这13个牛字,写之前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占格,做到心中有数再书写。
(三)学习《山行》1. 写作背景唐代大诗人杜牧眼中的秋天别有一番景致。
诗人在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其间,于是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山行》。
我们先来欣赏这首美丽的诗。
(课件出示)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乍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诗人简介(课件出示)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
3. 理解诗意了解了诗人,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里写了什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整理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整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暖风送香,桃红柳绿,群鸭戏水,黄鹂鸣唱。
当诗人的笔触与春夏时节相遇,便勾勒出一幅幅有声有色、清新明丽的图画。
《绝句》为我们描绘了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迷人景色;《惠崇春江晚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明媚的春光,暖暖的春意;《三衢道中》带领我们畅游了山清水秀的三衢,让人心旷神怡。
一、三首古诗学法简单导读学习时,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理解有难度的字词,再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将主要景物串联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学习《绝句》时,抓住“迟日、花草、燕子、鸳鸯”等词语,感受春天的美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抓住“竹、桃花、鸭、蒌蒿、芦芽”等字词,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江南初春的景象,感悟诗人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的情感。
学习《三衢道中》时,先找出描写时令和行程的诗句,然后了解诗人沿途所见的景物,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一类字和二类字的学习本课中要求我们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但是其中的5个都是要求会写的,所以总的来说需要我们认识的只有一个“豚”字。
进入三年级之后,明显要求会书写的生字比二年级多了很多,而且难度也有所加深,不过家长朋友们不需要担心,跟随橙子老师的脚步慢慢前进。
13个一类字当中小朋友们容易写错的还蛮多的,比如说“融”,这个字很多小朋友习惯性的会把左边下框中写成两横;“惠”字小朋友们会把末尾的点忘记了;“减”字中间有一个短横,右上角还有一个点也是容易遗忘的地方。
除了这几个容易写错的字之外,还有几个汉字在结构上比较复杂,不太好进行书写,或者说书写出来不够美观。
“鸳、鸯”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在书写上都要求上部分扁宽,下部分窄长;“梅”字是左右结构,在书写上要求左窄右宽,“母”字的竖折与横折钩右下边交叉、折钩下边稍向左拉;“溪”字也是左右结构,在书写上左边三部分都要扁,“爫”头四笔紧凑、首撇要短,“幺”字要窄,“大”字要扁宽。
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措施:
1.理解诗意: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朗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文的意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
目标
1.通过预习、查工具书、写字软件等方式,认识“径、斜”等10个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1)师: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结合词语理解诗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荷尽
①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难点: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首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地读一读,猜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秋。
3.师追问留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赠刘景文》。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初读三首诗,学习《望天门山》中的生字、词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难点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
今天,我们举行一场小组背古诗比赛,看哪个小组背得最多。
(生背) 2.看来,同学们会背的古诗还真不少。
今天,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三首古诗,一起来听一听,读一读。
然后说说你读完古诗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播放三首诗,学生跟读。
(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这三首诗都是写景的。
5.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望天门山)释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二、合作交流,理解诗意1.生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指导学生书写:断、楚、至、孤、帆。
(3)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4)圈画出自己不懂的诗句。
2.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说出自己不懂的词语、诗句,相互讨论。
三、强化诵读,感悟诗情1.指名个别朗读,小组诵读。
2.教师示范读,课件播放并配上诗句的图象,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1)根据诗意,并结合课件画面,想象诗中的景色。
(天门山隔江对峙,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而下,被峭壁阻隔回旋激荡。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互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诗歌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古诗三首》包括《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夜晚的宁静和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三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解释生词和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的方式,将古诗中的美景或情感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朗读、背诵和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写作或绘画作品的评价,来评估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也可以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课文文本准备《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文本,确保文本准确无误。
6.2 教学用具准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音响设备、白板和教学卡片等教学用具。
6.3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古诗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以及拓展阅读材料。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7.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和场景模拟等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知的教学情境。
7.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现古诗中的美和哲理。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一、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语文课,由庞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二、解诗题,知作者1、作者简介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文学家、诗人。
擅长七言绝句。
主要作品有《游园不值》《嘉兴界》《四朝闻见录》等。
2、解诗题(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品读诗文,明诗义,悟诗情。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 梧叶/ 送寒声,江上/ 秋风/ 动客情。
知有/ 儿童/挑促织,夜深/ 篱落/ 一灯明。
2、多音字:挑tiǎo挑战tiāo挑水tiǎo ①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②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
③一种刺绣方法。
④拨弄,引动。
tiāo ①用肩担着②挑、担的东西。
③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
④选,拣。
3、明诗义,悟诗情。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②,江上秋风动客情③。
注释:【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古诗中用了什么词来形容?(萧萧)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清冷萧条)江上秋风动客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统编版】三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
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绝句》一诗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衢道中》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曾几,写了作者(初夏时)行于三衢山道中所见的幽静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愉悦欣喜)的心情。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画面,并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几幅春景图,配乐,学生说感受) 2.小结导入: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
自古
就有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绝句》。
(板书课题,师简介杜甫)二、自主读文,初读感知 1.播放配乐诗《绝句》。
(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播放配乐朗诵) 2.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读?(课件出示词语,注意指导读准音调)迟日泥融燕子沙暖鸳鸯 3.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1)课件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练读,师生读。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1.默读《绝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春天来了? 2.课件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指名读,思考:“迟日”是什么意思?(春季太阳落山渐晚)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温暖的太阳,青山绿水,鲜花,绿草)(2)师小结:多么美的春景!多么温暖的春风呀!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3)指导朗读:语调轻柔,读出春风的柔和、春景的美丽。
3.课件出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泥融”是什么意思?(泥土湿软)你们从这句诗中又读懂了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鸳鸯在沙滩上晒太阳。
)(2)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衔泥筑巢)(3)想象后两句诗展示的画面,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
4.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
5.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师小结:这首诗的前两句勾画出了由迟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
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春光无限的春景图。
(板书:春光无限) 6.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关于这首诗的题目“绝句”,你有哪些了解?(课件出示资料)绝句,是一种古诗体,每首四句。
如果每句诗都有五个字就是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如果每句诗都有七个字就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四、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
(1)“燕”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口”左右两边形成的“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2)“融、鸳、鸯”这些字笔画繁多,书写时笔画要轻细,使其密而不挤。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1.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诗句?读给同学们听听吧。
2.多么迷人的春天!请你也当当小诗人,写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默写最后两句。
(同桌互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绝句》,感受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今天我们来看看春天的江水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
让我们一
起去欣赏吧!(课件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板书诗题,师简介惠崇和苏轼)二、初读古诗,理解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对照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汇报读。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指名读) 3.学习重点词。
(课件出示重点词的意思)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欲上时:指河豚将要逆流而上产卵的时候。
4.配乐朗诵,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我们能从诗中哪一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春江水暖鸭先知) 2.诗中都写了哪些春景呢?(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3.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指名读。
(2)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回暖。
) 4.课件出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读,集体交流。
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正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正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5.描述全诗画面,背诵古诗。
四、归纳学法 1.今天,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会背古诗了。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是怎样学这首诗的。
2.学生回答,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展示学法)(1)初读感知。
(2)理解诗意。
(3)体会意境。
(4)反复吟诵。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宗+山=崇户+艹=芦牙+艹=芽
3.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教师范写,提示重点笔画。
“惠”:右上部没有点,中间的提上有一点。
“芦”:下部是“户”,不是“卢”。
“崇”: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曾几写的古诗。
(板书课题) 2.简介诗人曾几。
(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1)(课件出示生字)要求把字读准确。
(2)自由读,指名读。
(3)师生共同正音:“泛、减”是前鼻音。
(4)开火车读,齐读。
2.教师范读,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划分朗读节奏的诗句)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课件出示问题)(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三衢山的?他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2)作者沿途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小组交流。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问题。
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给人以的感觉。
指名回答。
(日日晴喜悦)(2)读第二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却”是什么意思,这句诗写了什么。
指名回答:“却”在这里是“再”的意思。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哪句诗是作者沿途所见?(课件出示第三、四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不减”“添”分别是什么意思?(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添:增添。
)正当诗人游兴高涨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
(课件出示后
两句诗)齐读后两句。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填写后两句。
(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这首诗。
3.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齐诵本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近字比较:海—梅喊—减眨—泛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梅、溪、泛、减: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提示重点笔画。
溪:右部是“爫+幺+大”。
泛:最后一笔是捺,要写得平展。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教学板书] 1.古诗三首绝句景物:迟日、春风、花草动物:燕子、鸳鸯春光无限惠崇春江晚景画中景物:竹、桃、鸭、芦芽……景中联想:鸭知水暖、河豚欲上三衢道中梅黄→日日晴溪→泛、山→行不减→添[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诗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再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理解古诗,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
同时
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先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创设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意思。
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和美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