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提出(一)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需要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是以人的素质为根本的激烈竞争的世纪,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广泛、深入而复杂,因而人的交往素质显得格外重要。
但是多年来,传统教育教给小学生的一直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类的教育理念。
让小学生像成人一样,也去或者也会搞人际关系,听起来还真不像那么一回事。
也许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中对孩子人际关系这一课的缺失,使得在日益开放性发展的社会中,孩子校园安全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
有媒体报道,内地某小学一学生,由于同桌长期用言语讽刺挖苦其相貌丑陋,有缺陷,该小学生愤而写下遗书服毒自杀。
事后调查,自杀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懦弱,根本不善于与人交流,不知道把心中的苦闷告诉老师或者父母,或者直接与那个同学沟通,她采取了自己郁闷消化的方式,最终心理崩溃走向极端;至于那个同桌,也不善于人际关系,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及至同学自杀,他才明白因自己的无知给别人和自己造下了终生的悔恨——同学是再也回不来了。
教育部1999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方面,文件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2018年我校英语教研组成员,通过共同讨论并确定了以《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研究》为课题进行教学研究。
一年来,我们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实验组人员团结一致的不懈努力和潜心研究,达到了实验目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了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现将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一、课题的研究背景1、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都在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问题,同时学会合作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心声。
基础教育肩负着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跨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
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许多教师仍然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
”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
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人才,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核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
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方向。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以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还是“问答式”,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接受多于发现,被动优于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火花更是无法迸发,教师仍旧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授者。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教师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共同成长。
提高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
提高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提高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一、课题的立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并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
其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提出来了。
由于其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且具有易操作性,而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可以说,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交流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且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活跃的课堂气氛,激烈的讨论,使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一言堂”现象。
然而,在这看似可毒局面的背后,由于教师对于合作交流缺乏实质性的了解,从而导致合作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下,学习结果评价不当。
这种所谓的“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只注重合作交流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合作交流的实质,从而导致合作交流的低效和无效。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合作交流的实施,影响教学质里,进而影响了新课改实施的效果。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只有教师对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但是,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的基本策略,卜匕如如何选择合作的主题和合作时机、如何制定合作的规则、如何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动机、如何对合作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评价等等,大多数教师可能还有误解、困惑,甚至茫然。
因此,认识合作交流实施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合作交流提供借鉴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交流的基本涵义。
《促进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促进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促进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在互助共进的文化土壤里主动成长――《促进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常州市实验小学耿银辉一、课题的提出.1.学校“分享教育”大背景.“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是我校十一五期间的重点课题,是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分享教育”品牌打造的主要抓手,旨在通过研究使师生、生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平等交流,实现智慧分享,享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美丽,从而实现师生主动发展,最终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立足学生主体,关注学生成长是本子课题研究的视角,意在通过为学生搭建交往的平台,营造交往的空间和氛围,促进学生互助共进地交往,培养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进步与提高的分享品质.2.小学生的交往需求.交往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都表明,如果儿童“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感到被接纳,被爱,身心会感到十分愉悦,充满自信,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儿童的个性发展与道德素养提高也与其生活中的交往意愿、方式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社会学研究更是提出了应“讲究方法或策略的人际交往,形成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3.基于对当前小学生交往现状的分析.就交往现状、交往策略的研究而言,目前国内研究较多关注课堂中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往,缺乏生活的气息,研究的范围较窄.四川成都实验小学的曹凤莲老师曾经研究了《小学中年级学生交往的现状分析与交往的策略指导》,通过调查、观察的方式从性别差异、交往能力、交往意愿等角度指出了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交往现状:1.女生交往面较男生窄,且男女交往较低年级年级已有了较为分明的界限;2.交往较主动,在交往过程中自我暴露的水平高;3.交往的维持能力相对较差;4.部分男孩不善于向异性同伴表达交往意愿.4.立足于学生主动发展、终身发展的思考.开展本课题研究,意在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同伴间的交往方式、交往能力、交往意愿,通过为学生创造乐于分享的活动系统(或称之为“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满足其交往的需求,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提升交往的能力,与同伴互助共进,实现个体主动发展的目的.二、课题的设计.(一)、课题界定.“互助共进”交往: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分享,共同进步与提高.(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则强调,“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我们认为,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交往就是旨在帮助他们“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而这恰恰是二十一世纪人的必要素质之一.与人交往,就必须正确地“认识他人”.而“认识他人”首先必须“认识自己”,所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又指出,“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而,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交往就是促使儿童不断完善自我概念,能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三)、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营造层次、范围不同的活动“场”,诱发学生的交往动机,满足学生交往的情感需要.2.研究在不同的活动系统中,学生同伴互助的交往状态,掌握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不断提升交往能力.(四)、课题的研究内容.1.关于小学生同伴之间交往现状、交往方式、分享意愿等的调查研究;精心设置问卷、实际观察,了解学生分享的现状、方式、意愿等,通过分析与研究确定课题研究的切入点,为开展小学生“互助共进”策略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关于“促进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策略研究”的理性思考.通过文献研究、理论思考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研究“互助共进”的目标、内涵、教育功能,努力探索能促进学生同伴之间互助共进、积极分享的有效策略.3.不同的活动系统中,“互助共进”交往策略的具体案例研究.1)“手拉手”互助共进小组研究;班级内学生针对自身的特长与不足,自发组建“手拉手”互助小组,在学习和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本校班与班之间,或与其他学校班级之间自愿“手拉手”,通过有效的活动载体,激发“手拉手班级”的学生互助共进.2)“小队循环日记”的研究;让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循环日记小队,使循环日记成为他们一个分享的“场”,让他们保持一种愉悦交流、相互分享、携手共进的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促进他们互助地交往,为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而努力.3)学生社团中“互助共进”交往的案例研究.(五)、课题的研究计划.本课题计划4年时间完成.(2007年3月――2010年12月)1.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制定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2.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10年6月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方案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步骤,开展“小学生小队循环日记”、“手拉手互助小组”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收集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经验总结,并逐步推广优秀的做法;创建“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倡导分享文化,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助共进交往,收集过程性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经验总结;成果汇报;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调查分析,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系列;申请课题结题鉴定.(六)课题的研究方法.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依托三大研究载体,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学生的积极活动,捕捉促进学生互助共进的有效策略.2.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查阅关于学生交往的文献材料,参考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分析,寻求理论的有力支撑.3.案例研究法.课题组成员以教师的观察记录或学生的活动收获为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了解研究的动态,提取有价值的研究信息.三、课题的实施过程.课题围绕目标开展研究已三年有余,在三多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深入的理论学习,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调整研究目标,力求研究扎实有效,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一)、理论探究,把握研究的准确视角.交往不仅是教育学和社会学范畴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还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理论这一根基, 不能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统观研究的方向与对象,将会使研究肤浅化、片面化,甚至步入研究的歧途.为此,我们从理论上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搜集并阅读关于学生交往的部分文献.其中,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的曹凤莲老师撰写的《小学中年级学生交往的现状分析与交往的策略指导》给予了我们一定的思考及借鉴.我们还阅读交流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的“学会交往”的理论文献,明确交往对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了《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研究》,认识到“互助共进交往”对学生人格独立、自我主动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还邀请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少先队活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顾岫荫老师为课题研究把脉,提供理论的支持,聆听江苏省教科所领导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指导,不断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通过学习与交流,促使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更深远的意义来进行研究的思考.因此,我们摈弃了对变幻无常、难以捕捉的心理学层面的交往策略的研究,开始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能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有效策略,确立了三大研究载体――“手拉手互助小组”、“小队循环日记”、“学生社团”,通过营造互助共进的分享文化,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养成“互助共进”交往的品质,从而降低了研究的重心,增强了研究的可操作性.(二)、详尽调查,提供研究的坚实土壤.我们课题小组制定了一份关于小学生交往现状及意愿的调查表,对四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调查,并汇总所有问卷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四年级的学生交往存在如下特点:交往范围较窄;交往目的多元化;交往的性别壁垒不明显;主动交往的意愿较强.而对组建学生社团,学生更是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95.1%的同学表示支持,不仅表现出了广泛的兴趣,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我们还邀请了四年级30位学生代表参加试点组建“学生社团”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中,学生们畅所欲言,拟定了“社团公约”初稿, 初选了社团主题,商议了活动时间,表达了对社团活动的期盼和顾虑.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为了了解社团活动的真实现状,每学期结束都通过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通过数据的具体分析与意见的统计,总结一学期课题研究的得失,为新学期的研究提供事实的依据.这些调查和座谈会,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三)、统筹安排,保障研究的真实有效.我们课题小组成员结合自身的特长及精力,在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分工合作,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丁文玉、高娴等老师结合班级特点及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小队循环日记”的研究;毛成老师重点进行“手拉手互助共进班级文化”的研究;耿银辉老师则利用班级与新北区泰山小学五(1)班结成“手拉手互助共进班级”的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让学生在与手拉手伙伴不断增进友谊的同时,互相督促、鼓励,共同朝着目标努力.耿银辉、张莉等老师共同积极筹备、运作“学生社团”的相关事务,采用“先以四年级为试点,后向全校推广”的步骤,开展“学生社团中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研究.在组建社团的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的交往现状、意愿的基础上,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我校的师资力量和活动场所,共开设了二十个学生社团,类别涉及球类、棋类、艺术、信息技术、文学、手工、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申报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和调配,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个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为了给每个社团聘请一位指导,不仅要教师本身对所在社团活动感兴趣,而且还得有一定的特长,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能给予必须的指导,我们专门召开了动员及申报会,向被邀前来的老师详尽阐述学生的交往需求及关于学生社团的相关信息.经过艰辛的努力,学生社团终于在2008年的3月正式成立并开展活动.一学期中,共开展了7次活动.2008年的9月,在总结上学期社团活动的得失基础上,对社团活动进行了调整与改进,开设了八大类三十余种社团项目,推广到学校的3―6年级开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欢迎.为了提高社团的活动质量,我们聘请了“弈天棋社”的专业指导老师,为发展学生的特长服务,着力打造学校的棋文化;与“艺达舞蹈培训中心”、“江南轮滑俱乐部”等专业机构合作,丰富社团内容,在尽可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发展、合作进步的舞台.(四)、加强管理,丰富研究的文化内涵.为了提高社团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合作地积极活动,我们课题核心组成员积极研讨,结合课题目标及学生的意见反馈,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评价方案》,从“学生问卷调查满意率”、“社团成果展示”、“社团活动过程记录”等方面,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视角,全面地评价社团活动的有效性,以形成“互助共进”的文化.四、课题的实施成效.三年多的研究,我们致力于让学生自主发展,互助共进,不断地反思、调整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在实践中提取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有效策略:(一)营造互助共进的氛围,构建互助共进的文化.无论在班级建设抑或是社团活动中,我们始终积极营造一种互助共进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意识,让他们在互助共进的文化濡染中获得积极主动、健康和谐的成长.1.“互助共进”的班级文化毛成老师创建了“手拉手共成长”的班级文化,以期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学会合作的方法,提升合作的品质,形成乐于分享、团结向上、互助共进的良好班风.合理分配,力求均衡――同伴合作的基础由于考虑到班级学生多,怎样更集中,更合理地开展合作互助呢?毛成老师根据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情况,将班级分成四个小队.经过班干部的竞选,两名副班长、两名学习委员分别担任四个小队的小队长,小队的两位组长担任副队长.确立了小队的核心.接着,根据学生在班级中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多方面的情况,尽可能合理平均地进行分配,组成四个小队.制定公约,规范先行――合作互助的保障学生合作与互助的前提是要遵守集体中的各项规则和约定,这是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基本表现.只有这样了,才能保障小队的团结和谐.为此,毛成老师组织学生制定了班级公约,并精心设计了“小队争章”活动.共写日记,促进交流――同伴沟通的桥梁毛成老师组织学生以小队的形式写循环日记,每个小队三个循环日记小组,每个小组4人,星期一至星期四每个同学负责写一天日记.每周老师对日记进行评分.日记小队内有不同的分工,有负责人,有日记本保管员,有日记自评员等,小队成员为自己的日记小队设计响亮的名称和口号,漂亮的扉页和目录,以及富有个性的格式等.同时老师也参与其中,每周跟着学生一起写日记,和同学一起在日记本上留言, 让循环日记成为了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交流的平台.自主活动,携手进步――互助共进的载体通过“轮流做同座,我们齐进步”在班级中掀起互帮互助的热潮;通过成立了“手拉手共读好书小组”,激发更多的同学读书热情;“互相写评语”则为了促进同学们互相欣赏,发现别人的优点,提出中肯的意见,最终走向共同进步.2.“互助共进”的社团文化兴趣、动机、需要――学生社团的活动宗旨.学生社团活动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重视,关注学生的能力、兴趣、动机和需要,力求改变学生原本被动发展的地位,还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天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展的主体,拥有主动发展的权力,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在组建社团前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有主动交往的意愿,对组建学生社团持积极踊跃的态度,兴趣爱好比较广泛,这些正是社团活动开展的良好基础.自愿、自主、自由――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社团的组建遵循自愿的原则.从社团项目的设置,社长的竞聘、选拔,到社团的选择、参与,始终遵循着学生自愿的原则.“我选择,我喜欢”是社团组建过程中学生快乐心声的倾吐.社团的活动体现自主的特性.社团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着主人的积极能动性,“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他们共同商讨、拟定社团公约,与社团指导老师共同商讨活动的主题,参与计划的制定,在老师的协助下积极挖掘活动的资源,统筹地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有序地开展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是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能动反应.学生的身心处于自由的境地.在社团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扮演着“安全守护者”、“活动参与者”、“活动指导者”、“活动观察者”的角色,以平等的地位、积极的方式融入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不受时空的限制,身心是自由的,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发展.“我能,无所不能”是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自由心境的真实写照.互助、共进、交往――学生社团的活动目的.每个学生社团的成员是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但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社团的组建打破了年级、班级、性别之间的壁垒,扩大了学生交往的域限,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创设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学生社团在活动中注重营造一种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力图将互助共进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意识中,将学生个体间的种种差异转化为社团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效资源,促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能积极地交往,主动地合作,和同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于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创造.我们的问卷调查研究显示,91.3%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结识了至少一位新的伙伴,并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交往.从活动的效果来看,一些原本较为内向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渐渐地开始主动地在活动过程中展示自我,团结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大多数社团的活动过程中,成员之间能互助合作,为完成目标共同努力.多元、激励、个性――学生社团的活动评价.学生社团拟定了一系列管理评价建议,坚持多元、激励、个性化评价,促进学生成就“不一样的我”.学生社团活动过程坚持多元化评价:既有每次活动的学生感受的真实记录和教师观察文字描述,也有问卷调查的客观反映;既有社团学员的自我评价,也有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指导教师对社团学员的客观评价.学生社团活动过程倡导激励性评价,关注学员之间的差异性,是学校的银杏娃素养工程的实施平台之一:学生坚持参加社团活动,积极主动地发展特长,可以获得“特长银杏娃”的荣誉称号.学生社团活动过程鼓励个性化评价,学生可以根据个体的特点、社团项目的特点展示社团的活动成果,朝“优秀学生社团”的目标努力.(二)搭建互助交往的平台,体验互助共进的快乐.如果说“互助共进”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积极互助地交往提供了可能,那么,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交往的机会,则成为满足学生“与人交往的需要”的重要源泉,而活动的设计中渗透互助共进的“同伴群体文化”理念,则促使学生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1.积极分享中体验发展快乐请看这样的两组镜头――镜头一:四(4)班的刘睿同学说:“我觉得每次社团活动结束时,应该有几分钟时间让我们进行总结、分享收获.”“这个建议很好.那你觉得几分钟比较合适?”老师立即记录下了他的建议.“五分钟应该够了.”……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地与他人分享.很快,一份比较详尽、富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公约”诞生了.镜头二:最近在实验小学,活跃着一群勤劳的小农民.每到单周五的俱乐部活动时,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带上心爱的小锄头、小喷壶、篱笆等,一起开垦荒地,耕作农田.从“锄头、钉耙的安全使用”到“种子的识别”,从“大蒜的哪头插到土里”到“有皮没皮的大蒜哪个先发芽长叶”,小农民们积极学习着、思考着、实践着.当这些小农民看到亲手下种的大蒜发芽长叶时,当大家惊喜地发现没皮的比有皮的长得快时,个个喜笑颜开.刚刚分享收获的喜悦,小农民们又忙着去东校门拔野草、清碎石,为播种无公害蔬菜做准备了.这样的分享无处不在,“我分享,我快乐”已成为了学生社团的口号之一.积极地分担责任,分享智慧,分享成果,分享收获,体现了常州市实验小学学生的素养.积极地分享,让学生体验到了发展的快乐.在社团记录本上,你能读到学生这样的真心表白――“这次活动给了我尽情歌唱的机会,挺好玩的,我非常快乐.我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和谐,而且交到了许多朋友.”“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什么叫‘要做就做到最好,要么就不做’,还给了我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学校开展这个社团非常好, 因为能让大家自由发挥,培养了大家组织和活动的能力,令老师刮目相看.”……在活动过程中,你能看到一组组精彩的画面――塑胶操场上,学生们正挥汗如雨地训练、比赛;艺术教室里,学生们正饶有兴趣地创作漫画、学习剪纸、练习珠珠绣和十字绣、制作丝网花;花圃里,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播下种子;棋类教室里,学生们专心致志地研究棋局、切磋棋艺;多媒体教室里,学生们正满怀激情地练习演讲……学生社团的活动过程中,“群体中的同伴由于年龄相近,处境相似,交往相对更自由,更平等,形成了一种相对平等互助的社会环境.”这种同伴群体的平等互助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个体在与同伴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于同伴积极地分享则增进了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从而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心灵愉悦.2.自主活动中获得主动成长“你想成为魔方高手吗?你想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吗?还等什么!快来魔方社团报名吧!报名地点:三(7)班联系人:王蜚”这是三(7)班的王蜚同学亲手设计并绘制的“魔方社团”招聘成员海报.画面上大大的魔方图案在众多精美而醒目的海报中十分显眼.从主动竞聘社长到自主组建社团,王蜚同学始终在快乐地工作着.类似的活动场景在社团活动中屡见不鲜.“自主”是社团活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从氛围营造到活动过程,始终倡导自主.学生不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团,还共同商讨拟订社团公约,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商订社团活动的计划及主题、挖掘活动的资源, 对社团活动情况作出主动评价……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毛成老师考虑到学生已经进入高年级,应该给他们更多自主选择,自我展现的机会.于是,组织四个小队轮流承担班级黑板报、分享园、班队课等任务,并专门进行了黑板报设计、分享园设计,以及如何设计“班会活动方案”,如何组织有意义的班会活动的交流,在活动中真正锻炼学生.在各小队的组织下,开展了《时代广场的蟋蟀》表演会、故事妈妈进课堂、“团结就是力量”主题班会、“网络游戏大家谈”主题班会等多次活动,让学生在自主的。
小学教师互助互学工作总结
小学教师互助互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们小学教师之间开展了一系列互助互学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互相观摩课堂、开展教学研讨、分享教学资源等方式,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
以下是我对这些工作的总结和反思。
首先,观摩课堂是我们重要的互助互学方式之一。
我们组织了多次观摩课堂活动,老师们可以去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堂,并进行交流和反思。
这种方式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观摩课堂,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管理上需要更加规范,学生参与度需要提高等。
同时,在观摩他人的课堂中,我也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观摩课堂让我们相互借鉴,提升了教学水平。
其次,我们还组织了教学研讨会,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经验。
在研讨会上,我有机会向其他老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并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在与其他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有的老师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有的老师分享了一些课堂管理的经验。
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我非常有益。
同时,我也向其他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鼓励。
教学研讨会让我们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最后,我们还建立了共享教学资源的平台。
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供其他老师使用和参考。
这样的平台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工作。
我们可以通过浏览平台上的资源,得到很多灵感和启发。
同时,平台还有一个评价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评价来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其他老师改进教学资源。
这个平台不仅促使了资源的共享,也提高了我们教学资源的质量。
总的来说,我们小学教师之间的互助互学工作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通过观摩课堂、教学研讨和共享资源的方式,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认识了更多优秀的教师,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保持这种互助互学的精神,共同进步。
儿童交往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儿童交往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儿童交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研究儿童交往对于促进儿童社会发展、个体成长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篇工作报告中,我将介绍我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儿童交往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儿童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了解儿童交往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为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和采访。
首先,我们通过发放问卷来了解儿童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其次,我们对儿童进行观察,观察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交往行为,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交场合等。
最后,我们还对一些重要的儿童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感受和看法。
研究发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发现:1. 儿童交往具有显著的规律性。
在儿童交往中,存在着明确的目的和潜在的规则,儿童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选择适合的交往方式。
2. 家庭环境对儿童交往的影响较大。
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儿童的交往能力培养和社会发展,而家庭不和谐和冲突会对儿童的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交场合对儿童交往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与同龄人的互动和参与集体活动有助于儿童的社交能力培养和合作意识形成。
4. 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教育手段。
除了学校的教育和培训外,家庭和社会也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交往习惯和技巧。
综上所述,儿童交往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研究儿童交往对于促进儿童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儿童交往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儿童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们可以为儿童的交往能力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小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结题报告范文
小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结题报告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 sample structure for a Chinese demonstration article titled "小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结题报告":小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结题报告。
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以数学课堂为研究媒界)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背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可见在学习时主动性的重要,良好的主动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更深刻的思考问题;更多元化的思考问题。
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多表现在上课时很容易走神,回答问题很少举手,这样学生成为了一个被动学习者,导致的结果是学习很慢进入状态,影响了课堂的高效率。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老师在“灌”知识,而对于这一类学生就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2、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中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学习,直到应该做什么,也知道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们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3、学生缺少自信心,怕嘲笑,不敢主动回答问题。
有些学生自信心缺乏,就课堂回答问题这点来说,有的学生会这个问题,但怕说错或回答不好,或者有新奇的想法不敢说出来,怕让其他同学嘲笑、讽刺,从而放弃了给自己一个主动展示的机会,日久天长,自然对学习就缺少了兴趣和主动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厌恶学习的,对于一些学习认真,但是并不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学生,我们都应及时指导,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4、课堂中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较少或不明确。
多数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回答用“好”,“很好”,“真棒”等一般性描述语言来回答,其目标针对性较差,学生不能分辨出哪里好,比其他同学好在什么地方,限制了他们这种弥补不足的主动性。
5、学生的封闭型的性格。
有些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好、单亲、父母离异等,让他在别的同学的面前感觉心里有强烈的自卑感,不愿与同学一起,慢慢的有点性格孤僻,最后在学习上也缺乏主动性。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教育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现实分析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社会适应、自身完善、以及提高群体的内聚力与活动效率。
人际交往能否成功往往会对人的个性及其认识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有些社会技能(即人际交往能力)只能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学会与掌握。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到的七大智能中包括交往智能,其他如语言、逻辑、运动、音乐等智能学生都可以从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专门的训练与发展,而交往智能往往被忽视。
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行为:1、交往不文明,待人不礼貌。
骂人,欺负同学;不自觉遵守纪律,影响集体;不尊重父母,任性,好发脾气;写字潦草,学习马虎。
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不友好的态度、不求上进的表现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损害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
2、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与同学交谈不多。
由于与同学接触频率低,相互情感交流少,同学关系疏远。
3、心里闭锁。
遇上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谁也不告诉,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把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
有害羞心理,遇事退缩,缺乏自信,不善交往。
4、行为障碍。
有些学生因先天条件差或后天某些原因形成了行为上、举止上、语言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了交往的正常进行。
久而久之,形成交往障碍。
5、认知障碍。
学生在交往中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缺乏认识,如:在集体活动中用命令的口吻和同学讲话,作为班干部对其他学生指手划脚或大发脾气等,从而形成交往障碍。
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的主要原因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学生从小生活在舒适优越的环境中,娇生惯养,加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致使孩子任性,事事以“我”为中心,与人合作能力差。
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注重单向灌输,忽略双向的、多角度的民主交流的现象,学生往往被动的参与教育过程,缺乏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独立自主的积极精神。
例如我班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便表现出交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
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又容易形成学生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分享、助人等不良个性,造成交往障碍。
小学生学习合作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学习合作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学习合作的意义、方法和效果,并从教育者和家长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合作。
二、小学生学习合作的意义1.培养合作意识:学习合作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意识到在团队中协同工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2.促进知识共享:小学生学习合作可以促使他们相互交流和分享知识,从而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发展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培养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三、小学生学习合作的方法1.分组学习:将小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和扶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游戏: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如拓展训练、迷宫游戏等。
3.项目合作:组织小学生参与跨学科的项目合作,让他们在项目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目标。
四、小学生学习合作的效果1.提高学习效果:与他人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培养团队精神:学习合作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
3.促进个人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小学生能够培养自信心、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者和家长的作用1.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引导小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2.家长的参与:家长应该积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合作情况,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六、结论小学生学习合作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组学习、合作游戏和项目合作等方法,小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团队精神,促进个人发展。
教育者和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对于小学生学习合作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共同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合作学习的高手。
《小组互助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组互助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背景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新课改的潮流下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环顾我们小学的教学现状,很多老师还是老思想、老教法,教师教的太辛苦,但教学质量不理想,学生被动的学,学的很辛苦,但学业成绩不怎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变成了一件“烦恼”的事情。
为此,我们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快乐?在进一步学习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宜川中学的课改经验后,在县教研室倪主任《以导促学五步有效教学法》的具体指导下,结合学校自主管理实际,我们最终确定“小组互助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意义“小组互助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是指在新课标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为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小组互助、竞争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展示汇报、互评提升,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新课标理论:《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展示汇报互评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
“小组互助学习”旨在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互评为主,教师只是适时适当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研究报告
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研究报告1. 引言合作学习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互相交流、合作、协助的学习方式。
本篇报告旨在研究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意见。
2. 效果体现在小学生合作学习中,能够体现的效果有很多,其中包括:2.1 共同探索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鼓励小学生共同思考和探索,在共同合作中,他们可以通过讨论和合理辩论的方式,激发出更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2.2 合作意识的提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在团队中共同努力达成共同目标。
2.3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合作学习促进了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他们更加理解、尊重和信任他人,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 实际效果的调查为了验证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小学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独立学习方式,另一个班级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调查后,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班级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3.1 学科成绩的提升在合作学习的班级中,学生参与度更高,思维更加活跃,通过互助学习,他们在学科成绩上取得了较好的进步。
3.2 学生情绪的积极变化合作学习的班级中,学生之间互相支持和鼓励,减少了竞争带来的压力,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积极的调整和释放,有助于更好地投入学习。
4. 建议和意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4.1 推广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推广合作学习的理念,并加大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4.2 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关键,他们需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能,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小学生课堂互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堂互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一、前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课堂互动在小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良好的课堂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
本课题旨在研究和实践小学生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小学生课堂互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总结有效的课堂互动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探索小学生课堂互动的实践路径,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小学生课堂互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四、研究过程4.1 现状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我们对小学生课堂互动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
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生课堂互动存在以下问题:1. 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课堂表现较为沉默。
2. 教师课堂互动技巧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理解和运用存在误区。
3. 课堂互动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
4. 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间的互动较少。
4.2 策略与方法研究针对现状分析,我们总结了一系列有效的课堂互动策略和方法,包括: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提高教师互动技巧: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互动能力和意识。
3. 丰富互动内容:拓展课堂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 营造活跃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4.3 实践路径探索为了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我们选取了若干所学校作为实践基地,开展了课堂互动实践探索。
实践成果如下:1. 教师课堂互动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 学生参与度明显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
3. 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升。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小学生课堂互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课题结题报告-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
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
由于我国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孩子在家中无同龄伙伴,父母的爱十分集中,容易娇气、骄傲、以自我为中心、不易与人相处等问题。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孩子不会合作,不善于合作,所以常会因争抢玩具而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就赌气独自一个人玩游戏,不愿再与同伴交流。
为了让幼儿体验成功与喜悦,获得合作的快乐,我们游戏这一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交往,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本课题研究的“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主要是利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通过家园互动的形式有效的促进幼儿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方法研究。
对于幼儿来说,合作交往的能力,就是幼儿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的能力,包括学会分享与共享、合作与交流、等待与轮流、关爱与抚慰等。
合作交往的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也必须遵循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一)、利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通过环境创设、故事引导等方法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交往的技能。
(二)、发挥家长、教师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三)、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从而有效的促进每个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教育理论--互动合作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
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1)“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权威报告中提出,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引言团队协作技能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小学生阶段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时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本报告将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进行总结和阐述。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团队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一项技能。
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阶段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概念、培养方法和实践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其次,设计了一份针对小学生的团队协作技能问卷调查表,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数据。
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法,对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进行了实践探索。
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活动中,团队分工明确、合理搭配团队成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荣誉感等措施对于提高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3.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对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协作技能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如明确团队分工、搭配团队成员、激发学习兴趣和团队荣誉感等。
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研究为小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基于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小学生有效交往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基于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小学生有效交往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提要】本课题研究以校园交往环境的创设为依托,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二条途径为抓手,并以有效交往评价为导向,着力进行有效交往的策略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两年多来,我们将教育交往理论与课堂交往、活动交往的实践紧密结合,探索总结出以下策略,即:课堂交往中的平等对话、行为约定、问题情境、强强联合、巧妙引导;活动交往中的快乐四节、角色体验、社团活动、特色小组、交往辅导。
通过研究,我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有效交往平台得以建立,学生的交往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的个性品质得以培养,学生的心灵得以飞扬,教师的交往素养和专业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有效凸显。
【关键词】小学生交往有效交往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策略一、问题的提出我校于2001年——2003年间进行了省级课题《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构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了合作、竞争、互补、互助的良好伙伴关系。
但我们认识到,还没有真正从交往的视野出发,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基于对素质教育的强烈响应和坚决推进,鉴于当前交往有效性缺失的现状,结合上述课题成果,我们提出了《基于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小学生有效交往策略研究》课题。
(该课题为2003年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二、课题研究设计(一)课题界定与释义1.交往:目前,教育工作者对“交往”作出过如下几种表述:⑴交往是人类传递符号信息、分享思想情感的过程。
⑵交往是通过言语、非言语信息的交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
⑶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2.有效交往:所谓“有效交往”是针对教育过程中的“低效”、“无效”交往而提出的。
我们认为,在有效交往中,交往主体都渴望理解、关心、重视,渴望价值的实现,相互向对方敞开,并彼此接纳。
小学生互相帮助活动总结
小学生互相帮助活动总结活动总结:我们班集体是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能够充分地激发每个学生内心的集体荣誉感。
在这样的集体中,一些平时表现一般甚至比较落后的学生,也会很快地发生变化,有的甚至跨人先进分子的行列,这就是集体荣誉感所表现出来的感召力。
因此,我们营造良好班集体为平台,在学生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一帮一”活动。
在玩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玩泥的各种技巧,而且主动研究、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和发展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为了让学生用证据说话,我增加了让幼儿研究一些整体塑造,让幼儿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塑造。
要求幼儿会塑出物体的主要特征,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辅助材料,表现简单的情节,能大胆地按意愿塑造,并给捏出的泥塑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通过“一帮一”研究互助小组,一些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比如,___同学帮助了一个研究积极性不高的同学,两人成了在研究、生活、心理上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好朋友。
当然,通过“一帮一”研究互助小组受益的学生不只是彼此两个,而是全班同学。
现在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
再加上现在社会强调“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使学生们的“自我意识”更强,而集体意识却相对薄弱了,缺乏集体荣誉感,时时处处想的都是自己怎么样,很少考虑他人,考虑集体。
1.互助研究班规有利于提高和促进班级整体研究水平。
先进生和后进生结成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先进生在研究上给予后进生帮助,无论在研究方法、研究惯、研究成绩方面,都会对后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先进生也会从中获益,因为向别人传授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
2.互助研究班规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学生在互助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身人格的良性发展。
首先,先进生在辅导后进生的研究过程中,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种心理迁移到研究上,又会对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这让学生感到帮助别人于人于己都很有好处,因而学生的这种体验是愉悦的、很有价值的,有助于学生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在互助共进的文化土壤里主动成长――《促进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常州市实验小学耿银辉一、课题的提出.1.学校“分享教育”大背景.“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是我校十一五期间的重点课题,是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分享教育”品牌打造的主要抓手,旨在通过研究使师生、生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平等交流,实现智慧分享,享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美丽,从而实现师生主动发展,最终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立足学生主体,关注学生成长是本子课题研究的视角,意在通过为学生搭建交往的平台,营造交往的空间和氛围,促进学生互助共进地交往,培养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进步与提高的分享品质.2.小学生的交往需求.交往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都表明,如果儿童“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感到被接纳,被爱,身心会感到十分愉悦,充满自信,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儿童的个性发展与道德素养提高也与其生活中的交往意愿、方式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社会学研究更是提出了应“讲究方法或策略的人际交往,形成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3.基于对当前小学生交往现状的分析.就交往现状、交往策略的研究而言,目前国内研究较多关注课堂中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往,缺乏生活的气息,研究的范围较窄.四川成都实验小学的曹凤莲老师曾经研究了《小学中年级学生交往的现状分析与交往的策略指导》,通过调查、观察的方式从性别差异、交往能力、交往意愿等角度指出了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交往现状:1.女生交往面较男生窄,且男女交往较低年级年级已有了较为分明的界限;2.交往较主动,在交往过程中自我暴露的水平高;3.交往的维持能力相对较差;4.部分男孩不善于向异性同伴表达交往意愿.4.立足于学生主动发展、终身发展的思考.开展本课题研究,意在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同伴间的交往方式、交往能力、交往意愿,通过为学生创造乐于分享的活动系统(或称之为“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满足其交往的需求,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提升交往的能力,与同伴互助共进,实现个体主动发展的目的.二、课题的设计.(一)、课题界定.“互助共进”交往: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分享,共同进步与提高.(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则强调,“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我们认为,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交往就是旨在帮助他们“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而这恰恰是二十一世纪人的必要素质之一.与人交往,就必须正确地“认识他人”.而“认识他人”首先必须“认识自己”,所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又指出,“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而,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交往就是促使儿童不断完善自我概念,能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三)、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营造层次、范围不同的活动“场”,诱发学生的交往动机,满足学生交往的情感需要.2.研究在不同的活动系统中,学生同伴互助的交往状态,掌握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不断提升交往能力.(四)、课题的研究内容.1.关于小学生同伴之间交往现状、交往方式、分享意愿等的调查研究;精心设置问卷、实际观察,了解学生分享的现状、方式、意愿等,通过分析与研究确定课题研究的切入点,为开展小学生“互助共进”策略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关于“促进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策略研究”的理性思考.通过文献研究、理论思考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研究“互助共进”的目标、内涵、教育功能,努力探索能促进学生同伴之间互助共进、积极分享的有效策略.3.不同的活动系统中,“互助共进”交往策略的具体案例研究.1)“手拉手”互助共进小组研究;班级内学生针对自身的特长与不足,自发组建“手拉手”互助小组,在学习和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本校班与班之间,或与其他学校班级之间自愿“手拉手”,通过有效的活动载体,激发“手拉手班级”的学生互助共进.2)“小队循环日记”的研究;让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循环日记小队,使循环日记成为他们一个分享的“场”,让他们保持一种愉悦交流、相互分享、携手共进的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促进他们互助地交往,为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而努力.3)学生社团中“互助共进”交往的案例研究.(五)、课题的研究计划.本课题计划4年时间完成.(2007年3月――2010年12月)1.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制定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2.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10年6月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方案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步骤,开展“小学生小队循环日记”、“手拉手互助小组”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收集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经验总结,并逐步推广优秀的做法;创建“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倡导分享文化,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助共进交往,收集过程性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经验总结;成果汇报;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调查分析,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系列;申请课题结题鉴定.(六)课题的研究方法.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依托三大研究载体,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学生的积极活动,捕捉促进学生互助共进的有效策略.2.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查阅关于学生交往的文献材料,参考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分析,寻求理论的有力支撑.3.案例研究法.课题组成员以教师的观察记录或学生的活动收获为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了解研究的动态,提取有价值的研究信息.三、课题的实施过程.课题围绕目标开展研究已三年有余,在三多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深入的理论学习,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调整研究目标,力求研究扎实有效,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一)、理论探究,把握研究的准确视角.交往不仅是教育学和社会学范畴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还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理论这一根基,不能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统观研究的方向与对象,将会使研究肤浅化、片面化,甚至步入研究的歧途.为此,我们从理论上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搜集并阅读关于学生交往的部分文献.其中,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的曹凤莲老师撰写的《小学中年级学生交往的现状分析与交往的策略指导》给予了我们一定的思考及借鉴.我们还阅读交流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的“学会交往”的理论文献,明确交往对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了《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研究》,认识到“互助共进交往”对学生人格独立、自我主动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还邀请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少先队活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顾岫荫老师为课题研究把脉,提供理论的支持,聆听江苏省教科所领导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指导,不断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通过学习与交流,促使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更深远的意义来进行研究的思考.因此,我们摈弃了对变幻无常、难以捕捉的心理学层面的交往策略的研究,开始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能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有效策略,确立了三大研究载体――“手拉手互助小组”、“小队循环日记”、“学生社团”,通过营造互助共进的分享文化,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养成“互助共进”交往的品质,从而降低了研究的重心,增强了研究的可操作性.(二)、详尽调查,提供研究的坚实土壤.我们课题小组制定了一份关于小学生交往现状及意愿的调查表,对四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调查,并汇总所有问卷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四年级的学生交往存在如下特点:交往范围较窄;交往目的多元化;交往的性别壁垒不明显;主动交往的意愿较强.而对组建学生社团,学生更是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95.1%的同学表示支持,不仅表现出了广泛的兴趣,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我们还邀请了四年级30位学生代表参加试点组建“学生社团”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中,学生们畅所欲言,拟定了“社团公约”初稿,初选了社团主题,商议了活动时间,表达了对社团活动的期盼和顾虑.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为了了解社团活动的真实现状,每学期结束都通过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通过数据的具体分析与意见的统计,总结一学期课题研究的得失,为新学期的研究提供事实的依据.这些调查和座谈会,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三)、统筹安排,保障研究的真实有效.我们课题小组成员结合自身的特长及精力,在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分工合作,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丁文玉、高娴等老师结合班级特点及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小队循环日记”的研究;毛成老师重点进行“手拉手互助共进班级文化”的研究;耿银辉老师则利用班级与新北区泰山小学五(1)班结成“手拉手互助共进班级”的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让学生在与手拉手伙伴不断增进友谊的同时,互相督促、鼓励,共同朝着目标努力.耿银辉、张莉等老师共同积极筹备、运作“学生社团”的相关事务,采用“先以四年级为试点,后向全校推广”的步骤,开展“学生社团中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研究.在组建社团的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的交往现状、意愿的基础上,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我校的师资力量和活动场所,共开设了二十个学生社团,类别涉及球类、棋类、艺术、信息技术、文学、手工、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申报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和调配,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个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为了给每个社团聘请一位指导,不仅要教师本身对所在社团活动感兴趣,而且还得有一定的特长,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能给予必须的指导,我们专门召开了动员及申报会,向被邀前来的老师详尽阐述学生的交往需求及关于学生社团的相关信息.经过艰辛的努力,学生社团终于在2008年的3月正式成立并开展活动.一学期中,共开展了7次活动.2008年的9月,在总结上学期社团活动的得失基础上,对社团活动进行了调整与改进,开设了八大类三十余种社团项目,推广到学校的3―6年级开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欢迎.为了提高社团的活动质量,我们聘请了“弈天棋社”的专业指导老师,为发展学生的特长服务,着力打造学校的棋文化;与“艺达舞蹈培训中心”、“江南轮滑俱乐部”等专业机构合作,丰富社团内容,在尽可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发展、合作进步的舞台.(四)、加强管理,丰富研究的文化内涵.为了提高社团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合作地积极活动,我们课题核心组成员积极研讨,结合课题目标及学生的意见反馈,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评价方案》,从“学生问卷调查满意率”、“社团成果展示”、“社团活动过程记录”等方面,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视角,全面地评价社团活动的有效性,以形成“互助共进”的文化.四、课题的实施成效.三年多的研究,我们致力于让学生自主发展,互助共进,不断地反思、调整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在实践中提取促进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有效策略:(一)营造互助共进的氛围,构建互助共进的文化.无论在班级建设抑或是社团活动中,我们始终积极营造一种互助共进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的意识,让他们在互助共进的文化濡染中获得积极主动、健康和谐的成长.1.“互助共进”的班级文化毛成老师创建了“手拉手共成长”的班级文化,以期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学会合作的方法,提升合作的品质,形成乐于分享、团结向上、互助共进的良好班风.合理分配,力求均衡――同伴合作的基础由于考虑到班级学生多,怎样更集中,更合理地开展合作互助呢?毛成老师根据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情况,将班级分成四个小队.经过班干部的竞选,两名副班长、两名学习委员分别担任四个小队的小队长,小队的两位组长担任副队长.确立了小队的核心.接着,根据学生在班级中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多方面的情况,尽可能合理平均地进行分配,组成四个小队.制定公约,规范先行――合作互助的保障学生合作与互助的前提是要遵守集体中的各项规则和约定,这是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基本表现.只有这样了,才能保障小队的团结和谐.为此,毛成老师组织学生制定了班级公约,并精心设计了“小队争章”活动.共写日记,促进交流――同伴沟通的桥梁毛成老师组织学生以小队的形式写循环日记,每个小队三个循环日记小组,每个小组4人,星期一至星期四每个同学负责写一天日记.每周老师对日记进行评分.日记小队内有不同的分工,有负责人,有日记本保管员,有日记自评员等,小队成员为自己的日记小队设计响亮的名称和口号,漂亮的扉页和目录,以及富有个性的格式等.同时老师也参与其中,每周跟着学生一起写日记,和同学一起在日记本上留言,让循环日记成为了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交流的平台.自主活动,携手进步――互助共进的载体通过“轮流做同座,我们齐进步”在班级中掀起互帮互助的热潮;通过成立了“手拉手共读好书小组”,激发更多的同学读书热情;“互相写评语”则为了促进同学们互相欣赏,发现别人的优点,提出中肯的意见,最终走向共同进步.2.“互助共进”的社团文化兴趣、动机、需要――学生社团的活动宗旨.学生社团活动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重视,关注学生的能力、兴趣、动机和需要,力求改变学生原本被动发展的地位,还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天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展的主体,拥有主动发展的权力,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在组建社团前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有主动交往的意愿,对组建学生社团持积极踊跃的态度,兴趣爱好比较广泛,这些正是社团活动开展的良好基础.自愿、自主、自由――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社团的组建遵循自愿的原则.从社团项目的设置,社长的竞聘、选拔,到社团的选择、参与,始终遵循着学生自愿的原则.“我选择,我喜欢”是社团组建过程中学生快乐心声的倾吐.社团的活动体现自主的特性.社团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着主人的积极能动性,“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他们共同商讨、拟定社团公约,与社团指导老师共同商讨活动的主题,参与计划的制定,在老师的协助下积极挖掘活动的资源,统筹地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有序地开展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是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能动反应.学生的身心处于自由的境地.在社团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扮演着“安全守护者”、“活动参与者”、“活动指导者”、“活动观察者”的角色,以平等的地位、积极的方式融入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不受时空的限制,身心是自由的,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发展.“我能,无所不能”是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自由心境的真实写照.互助、共进、交往――学生社团的活动目的.每个学生社团的成员是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但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社团的组建打破了年级、班级、性别之间的壁垒,扩大了学生交往的域限,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创设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学生社团在活动中注重营造一种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力图将互助共进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意识中,将学生个体间的种种差异转化为社团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效资源,促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能积极地交往,主动地合作,和同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于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创造.我们的问卷调查研究显示,91.3%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结识了至少一位新的伙伴,并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交往.从活动的效果来看,一些原本较为内向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渐渐地开始主动地在活动过程中展示自我,团结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大多数社团的活动过程中,成员之间能互助合作,为完成目标共同努力.多元、激励、个性――学生社团的活动评价.学生社团拟定了一系列管理评价建议,坚持多元、激励、个性化评价,促进学生成就“不一样的我”.学生社团活动过程坚持多元化评价:既有每次活动的学生感受的真实记录和教师观察文字描述,也有问卷调查的客观反映;既有社团学员的自我评价,也有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指导教师对社团学员的客观评价.学生社团活动过程倡导激励性评价,关注学员之间的差异性,是学校的银杏娃素养工程的实施平台之一:学生坚持参加社团活动,积极主动地发展特长,可以获得“特长银杏娃”的荣誉称号.学生社团活动过程鼓励个性化评价,学生可以根据个体的特点、社团项目的特点展示社团的活动成果,朝“优秀学生社团”的目标努力.(二)搭建互助交往的平台,体验互助共进的快乐.如果说“互助共进”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积极互助地交往提供了可能,那么,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交往的机会,则成为满足学生“与人交往的需要”的重要源泉,而活动的设计中渗透互助共进的“同伴群体文化”理念,则促使学生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1.积极分享中体验发展快乐请看这样的两组镜头――镜头一:四(4)班的刘睿同学说:“我觉得每次社团活动结束时,应该有几分钟时间让我们进行总结、分享收获.”“这个建议很好.那你觉得几分钟比较合适?”老师立即记录下了他的建议.“五分钟应该够了.”……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地与他人分享.很快,一份比较详尽、富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公约”诞生了.镜头二:最近在实验小学,活跃着一群勤劳的小农民.每到单周五的俱乐部活动时,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带上心爱的小锄头、小喷壶、篱笆等,一起开垦荒地,耕作农田.从“锄头、钉耙的安全使用”到“种子的识别”,从“大蒜的哪头插到土里”到“有皮没皮的大蒜哪个先发芽长叶”,小农民们积极学习着、思考着、实践着.当这些小农民看到亲手下种的大蒜发芽长叶时,当大家惊喜地发现没皮的比有皮的长得快时,个个喜笑颜开.刚刚分享收获的喜悦,小农民们又忙着去东校门拔野草、清碎石,为播种无公害蔬菜做准备了.这样的分享无处不在,“我分享,我快乐”已成为了学生社团的口号之一.积极地分担责任,分享智慧,分享成果,分享收获,体现了常州市实验小学学生的素养.积极地分享,让学生体验到了发展的快乐.在社团记录本上,你能读到学生这样的真心表白――“这次活动给了我尽情歌唱的机会,挺好玩的,我非常快乐.我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和谐,而且交到了许多朋友.”“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什么叫‘要做就做到最好,要么就不做’,还给了我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学校开展这个社团非常好,因为能让大家自由发挥,培养了大家组织和活动的能力,令老师刮目相看.”……在活动过程中,你能看到一组组精彩的画面――塑胶操场上,学生们正挥汗如雨地训练、比赛;艺术教室里,学生们正饶有兴趣地创作漫画、学习剪纸、练习珠珠绣和十字绣、制作丝网花;花圃里,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播下种子;棋类教室里,学生们专心致志地研究棋局、切磋棋艺;多媒体教室里,学生们正满怀激情地练习演讲……学生社团的活动过程中,“群体中的同伴由于年龄相近,处境相似,交往相对更自由,更平等,形成了一种相对平等互助的社会环境.”这种同伴群体的平等互助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个体在与同伴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于同伴积极地分享则增进了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从而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心灵愉悦.2.自主活动中获得主动成长“你想成为魔方高手吗?你想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吗?还等什么!快来魔方社团报名吧!报名地点:三(7)班联系人:王蜚”这是三(7)班的王蜚同学亲手设计并绘制的“魔方社团”招聘成员海报.画面上大大的魔方图案在众多精美而醒目的海报中十分显眼.从主动竞聘社长到自主组建社团,王蜚同学始终在快乐地工作着.类似的活动场景在社团活动中屡见不鲜.“自主”是社团活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从氛围营造到活动过程,始终倡导自主.学生不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团,还共同商讨拟订社团公约,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商订社团活动的计划及主题、挖掘活动的资源,对社团活动情况作出主动评价……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毛成老师考虑到学生已经进入高年级,应该给他们更多自主选择,自我展现的机会.于是,组织四个小队轮流承担班级黑板报、分享园、班队课等任务,并专门进行了黑板报设计、分享园设计,以及如何设计“班会活动方案”,如何组织有意义的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