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6:规律总结。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简述为:点哪哪昼长,越高越长向哪哪增长,二至最长。
7:当堂检测。思考今天你所在的地方昼夜长短是什么状态呢明天将如何变化呢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昼夜变化的现象进行导入。
再回顾相关知识: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然后利用动态的光照图逐步分析:(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然后对分析出的规律进行总结。
最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得出的规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5: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左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右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由以上观察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另一半求反之。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王丽云
课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Hale Waihona Puke 用具课件ppt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夏季天亮得早,黑的晚,昼长夜短;冬季天亮得晚,黑的早,昼短夜长。说明昼夜长短是在变化的,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知识回顾:晨昏线,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观察动态图会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分割昼弧和夜弧的晨昏线发生不同情况的倾斜,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掌握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4. 分析和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景象,引发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昼夜的长短会有变化?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知识讲解:3. 通过简单的讲解,介绍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地球倾斜对昼夜长短的影响等。

词汇学习:4. 教授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日出、日落、黎明、黄昏、极昼、极夜等。

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操练。

观察实验:5. 分组进行昼夜长短变化的观察实验。

要求学生在一周内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并绘制成图表或图像。

数据分析:6. 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小结和总结:7.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拓展活动:8.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实验,比较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和影响。

教学评估:9.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表现,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10.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或作业,检验他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景象。

2. 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教学材料。

3. 观察实验记录表和绘图工具。

4. 数据分析的教学材料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掌握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观察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差异。

4.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观察。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手段
1. 实验仪器和模型
2. 多媒体课件
3. 学生讨论和展示环节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总结归纳的成果
3.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3. 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4.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及对昼夜长短的影响教学步骤:1. 导入(约5分钟):引入学习主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们有没有觉察到夏天的白天比冬天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 学习新知(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PPT展示,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原理,并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和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

3. 实验(约15分钟):安排实验活动,用橙子或苹果等代表地球,用手持小球或灯泡代表太阳。

让学生扮演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观察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角度时,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4. 讨论(约15分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解释他们观察到的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5. 检测与总结(约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检测,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程度。

随后,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家中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6. 拓展(约10分钟):教师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并与昼夜长短变化做关联,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气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7. 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整理成一篇小短文,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板书设计: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 公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昼夜变化:- 自转导致地球不同区域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 公转导致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昼夜时间相等- 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秋分:昼夜时间相等- 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2.不同纬线上的比较则引导学生,昼弧夜弧的长短比较,本质上是经度跨度的比较。
3.综合得出同一原则为跨越经度度数的比较。
通过比较同一纬线和不同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得出统一办法,适用于所有的昼弧夜弧比较,降低比较难度。
规律
1.展示二分二至日的昼弧夜弧长短状态。
2.先讲解二至日为昼夜长度的极值,春秋分为平均值,和学生一起推出,中间的过程为极值和平均值的变化过程。同时将这知识灌输到变化过程中。
3.在太阳直射轨迹图上,展示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展示规律,同时强调,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并不一致。
1.展示基本知识。
2.先找极值再找变化规律,将知识点简化。
3.总结知识,分点归纳,并强调学生易错易混点。
小结
将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浓缩成两张简表,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姓名
单分昼弧夜弧
2.昼弧表示的意义及其昼夜长短的比较
3.一年里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难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展示一张营业时间牌,教师提问:冬夏两个季节上班时间的不同
生活中常见的与昼夜长短相关的现象,
概念
利用极点俯视图和赤道俯视图,图中标注两种不同颜色的直线,红色表示白昼,黑色表示黑夜,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添加晨昏线展示昼弧和夜弧,让昼弧夜弧概念表示得直白易懂。
昼弧夜弧长短的判断
1.先作简单的同纬度上昼弧和夜弧的比较,并得出方法。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课时11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夜弧(1)划分:晨昏线(圈)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如下图所示:(2)意义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

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昼弧短于夜弧则昼短夜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时间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特殊节气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极夜范围达最大(3)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4)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思考据图说出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有哪些?答案(1)关于冬至日、夏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与B、C与D):昼长、夜长相等。

(2)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与C、D与E):一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

二、四季的更替1.表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①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

②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③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3)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

思考不同温度带的季节变化呈现出哪些特征?答案温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长夏无冬;寒带地区有极夜现象,长冬无夏,四季更替不明显。

1.昼夜长短分布和变化的三大规律(1)昼夜长短分布——抓“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明白昼夜长短的形成原因。

2. 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能够描述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能够描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 地球仪和模型2. 实验器材:手电筒、小球、地图等3.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资料4. 教学实验设计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的原因。

第二步:理论学习通过地球仪和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的形成原因。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第三步: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小球和地图等器材,观察和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从而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四步:拓展应用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探讨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五步:总结复习对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相关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2.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有关。

3. 掌握如何使用日晷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2. 日晷制作材料(卡纸、铅笔、剪刀、刻度尺、图钉等)3.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概念和实例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5. 计时器或钟表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影响?探究(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解释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3.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图钉和卡纸制作日晷。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间段,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讲解(10分钟):1. 回顾小组活动的结果,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太阳位置的变化。

2. 解释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的原因,并与学生讨论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如何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再次观察日晷,比较不同时间段太阳的位置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会发生变化?3.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倾斜的概念,解释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2.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和使用日晷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太阳位置的变化,加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观察并记录太阳的位置变化情况,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检查学生完成的观察报告是否准确描述了太阳位置的变化情况。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3.掌握如何利用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4.能够解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3.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4.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2.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观察法;4.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1.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

3. 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1.讲解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2.利用实物或模型演示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3.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影子,测量太阳高度角。

4.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1.讲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过程。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2.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3.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好地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同时,通过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初中昼夜更替教案

初中昼夜更替教案

初中昼夜更替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3. 观察和记录昼夜更替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地球仪模型。

3. 视频资料。

4. 手电筒。

5. 旋转椅。

6. 橡皮泥小人。

7. 太阳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光线变化,让学生注意到昼夜更替的现象。

2. 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每天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二、探究地球的运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和昼夜更替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教师展示地球仪模型,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4. 学生观察地球仪模型,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模拟实验(15分钟)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并解释实验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与昼夜交替现象的联系。

四、进一步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的影响,如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等。

2. 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其他天体运动的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的关系。

通过模拟实验和进一步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案3:1.2.2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案3:1.2.2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时2 昼夜长短的变化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图示,运用综合思维理解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

(重点)2.根据日常观察,掌握日出、日落方位规律,提高地理实践力。

3.根据相关资料,运用综合思维掌握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自主学习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读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示,总结规律。

(1)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弧、夜弧①形成:晨昏线将所经过的分割而成。

②特点:除和春、秋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不等长。

③意义:表征昼夜长短。

若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3)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夜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夜图3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现象春、秋分日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问题探究学校日常作息时间表是学校内具体标明各项日常学习活动开展的时间表。

是学校内每个师生执行日常教与学的时间标准。

下面两幅表格为我国某县一中学作息时间表(节选)。

某县一中学作息时间表(夏季节选)时间内容备注7:20~7:40 起床7:40~8:00 早操某县一中学作息时间表(冬季节选)时间内容备注7:40~8:00 起床8:00~8:20 早操[思考探究]1.分析该中学夏季作息时间比冬季作息时间提前的原因。

2.分析九月份新学期开学至立冬节气期间,白天和黑夜分别发生的变化。

目标检测下图是北半球冬至日四地纬线昼弧、夜弧分布状况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丁2.图中乙和丁的周长相等,则 ( )A.日期相反B.雨季时间相反C.日出、日落时间相反D.昼夜长短相反3.下列关于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南极圈B.乙可能位于赤道C.丁不可能位于赤道D.丙位于回归线4.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昼夜长短变化及应用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及应用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及应用教案昼夜长短是指一天内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变化,即白天的长度和黑夜的长度。

这种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向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天。

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交替。

当地球自转时,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开始昼间,然后慢慢升高到最高点,这时是正午,白天最长;接着太阳开始下降,直至在地平线上落下,进入黑夜。

地球的公转会导致昼夜长度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所以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公转速度就相对较慢,导致白天变短,黑夜变长;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公转速度就相对较快,使得白天变长,黑夜变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有一些实际的应用。

首先,昼夜的长短影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

在天长夜短的夏季,由于白天时间长,人们活动时间增加,精力充沛。

而在天短夜长的冬季,由于黑夜时间长,白天短,人们会感到疲惫、倦怠,情绪较低落。

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导致季节性情绪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一种与光线不足有关的情绪障碍。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人们可以利用人工光源,例如光疗仪,来提供光线,缓解症状。

其次,昼夜长短还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地区的昼夜长短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

例如在极夜和极昼地区,由于黑夜时间过长或白天时间过长,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来调整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措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对能源的利用和节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夏季昼长夜短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更长的白天时间来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节约能源;而在冬季昼短夜长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采用合理的采暖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昼夜长短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应用。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并标注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2.提交的作业需字迹清晰,绘图准确,论述合理。
3.小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切勿抄袭。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3.教师简要回顾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阐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结合教材,讲解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天文望远镜、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验证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动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2.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有关;3. 掌握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模型;2. 昼夜长短变化的示意图或动画;3. 学生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表格;4. 学生绘制昼夜长短变化曲线的纸张和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地球仪或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解释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2. 展示昼夜长短变化的示意图或动画,引发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好奇和思考。

探究:1. 分组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包括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白天和黑夜的时长等。

2. 学生根据观察记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数据,并尝试找出规律。

3.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有何关系?请绘制昼夜长短变化曲线来说明你的观点。

讲解:1. 学生展示并讨论他们绘制的昼夜长短变化曲线,指导他们理解曲线的意义和规律。

2. 讲解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地球轨道倾斜度越大,昼夜长短变化越明显;倾斜度越小,昼夜长短变化越平缓。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2.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并绘制四季变化曲线。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的关系。

2. 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观察力。

课后延伸:1. 学生自主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加深对季节变化的理解。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知识,并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学生完成的观察记录和绘制的昼夜长短变化曲线;3. 学生对于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关系的理解和解释。

白天短黑夜长大班科学教案

白天短黑夜长大班科学教案

白天短黑夜长大班科学教案一、教案简介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白天短黑夜长的原因,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并能够描述白天和黑夜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白天和黑夜的特点。

3. 教学难点:太阳的运动规律,太阳在不同时间对地球的照射情况。

4.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模型、大型地球仪。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起学生兴趣,调动思维)教师出示一张白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看到的现象和感受。

然后教师再出示一张黑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与白天的图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白天和黑夜的特点。

2. 新课呈现(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告诉学生地球是一个球体。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一下地球的自转并让学生尝试描述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师再通过模型或者大型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地球同时围绕太阳进行公转,每一次公转所需的时间是一年。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教师再通过图片或者模型展示太阳的位置和光线照射地球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

教师向学生解释,当地球自转到白天时,太阳在东方升起,照射地球的光线越来越强烈;当地球自转到黑夜时,太阳在西方落下,地球没有太阳的直接照射,所以变暗了。

3. 深化(巩固知识,拓展思维)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其中一个扮演地球,一个扮演太阳,其他成员扮演地球上的人。

让学生在平面上展示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模拟不同时刻的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过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4. 拓展(拓宽知识,延伸思维)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让学生展开思考,并找到答案。

5. 结束(总结归纳)为了帮助学生总结今天的主要内容,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

初中地理昼短夜长教案

初中地理昼短夜长教案

初中地理昼短夜长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短夜长的现象及其成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的理解和绘制。

2. 昼短夜长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昼短夜长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空,注意观察太阳的位置和亮度。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每天太阳的位置和亮度都在变化?这是为什么呢?二、讲解昼短夜长现象(15分钟)1. 解释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3. 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三、观察和解释昼短夜长现象(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昼短夜长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注意观察太阳的位置和亮度。

2. 提问:你们观察到太阳的位置和亮度有什么变化吗?这是为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

四、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注意标注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展示和解释自己绘制的示意图。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太阳的位置和亮度,思考和解释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绘制示意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设计
主讲人:黄兴永
[课题] 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302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

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

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

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

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演示、自主观察、归纳,相互交流。

进而引发学生质疑,分析其成因。

因此要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及理解其特点;
2.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从
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理解地球的空间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侧视、俯视两类日照图,理解以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判断昼夜长
短、并分析日期;
2.通过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
理;
2.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教学重难点]
1.晨昏线与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2.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分析]
1.导入中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学生生活
有用的地理;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
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

[教学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资料、表格等内容等制作出来,增强课堂教学气氛,准备一些相关的趣味地理传输给学生。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的视频,说明日期不同,升国旗的时间也不一样,引出问题:天安门升国旗的时间是以天亮为准呢还是以日出的时刻为准?进入新课的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

主题内容
师:请同学们看图并阅读课本P.17课文回答:1、什么是昼弧?2、什么是夜弧?
3、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是什么?
4、比较图中昼夜弧的长短
生:看图和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总结,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昼弧与夜弧相等则昼夜等长。

并引导学生通过昼夜弧的度数怎么样计算昼夜长短?生: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昼长+夜长=24小时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三幅图,说说在二分二至日赤道上的昼夜状况如何?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平分
师:进入第一个探究,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以后叫一位同学回答
生:通过动画的观察得出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结论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师:进行点评和强调得出探究的第一个结论
师:继续进行第二个探究:请同学们先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动画后活动探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说出在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状况如何?跟纬度有什么关系?
生:认真观察动画并带着问题思考,病的出二分二至日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是:
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通过观察动画发现纬度越高昼弧或者夜弧的长度所占的比例越大,说明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师:叫一位同学上来在黑板上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生:在黑板上用平滑的曲线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师:从学生画的图提问学生那段时期太阳直射北半球?那段时期直射南半球?生:看图回答:春分到秋分直射北半球,秋分到次年春分直射南半球。

师:让学生观察动画提问学生:春分到秋分这段时间晨昏线的位置?这段时间北半球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关系。

生:观看动画后发现这段时期晨昏线一直在地轴的西侧,北半球昼弧总是比夜弧长,说明这段时间北半球昼长夜短。

师: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总结一年中全球昼夜长短的情况,思考后提问一位同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2:太阳直射哪的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师:总结得出探究的第二个结论,并提醒学生配合太阳直射点运动曲线图去理解记忆。

师:最后进行第三个探究:请同学们继续看动画后进行问题探究:
左右两个组看动画后回答:
1、从春分(3月21日)到夏至(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中间一个组看动画后回答
2、从夏至(6月22日)到秋分(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生:三个组的同学先看动画演示然后分别回答两个探究问题。

各自得出结论(每个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
1、从春分(3月21日)到夏至(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在这个过程中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从夏至(6月22日)到秋分(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在这个过程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师: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总结出一年中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呢?思考后也提问一位同学
生:思考后得出结论3: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另一半球相反
师:最后以北半球为例,对刚才探究的内容用图形的方式进行总结,让学生及时对探究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掌握。

生:积极回答一年中各个时期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师:通过学习,又从书本内容回归生活中,请同学们说说今天江川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今天以后昼夜长短又是怎么变化的?
生:思考后快速回答了问题:今天江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今天以后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昼渐短夜渐长。

师:进行点评,然后做几个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

最后留下一个课后探究的内容:探究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的关系是什么?为下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归宿;教学过程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

学情分析必须要准,教学目标要符合学情及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策略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江川一中地理组黄兴永2011-1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