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年级课标要求: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原因。
课标解读:“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
前承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动,后接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是太阳辐射在地表时空分布规律的具体表现,是理解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气候带、自然带形成的知识基础,也是理解人地协调的知识基础。
“说明”表示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此项地理意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是重中之重,同时这些规律形成的原因也需要理解。
教学目标: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等方式完成有关学习任务,从而认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原因。
(重点)2、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重点)3、分析说明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有关的生活现象。
(难点)五、教学思路:1、“看图说话”为明线,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独立思考等方式边看图边解锁任务,完成4大规律的学习;2、情境创设“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为暗线,在掌握地理规律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解决生活的地理问题。
六、教学过程:提问:以上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你能说出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吗?看图说话一读教材10页图1.15,完成以下任务:1、找到不同节气日出日落时间;2、根据该地不同节气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长。
思考:昼夜长短为何有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对太阳辐射带来什么影响?学生看图简单计算,回顾所学知识思考问题,迅速回答。
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铺陈。
看图说话二太阳高度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读教材10页图1.15,完成以下任务:学生根据老师提供概念,观察图片,说出不同从“看图说话一”的“计算”到本阶段的“对比”,适1、说出日出、日落太阳高度;2、对比该地不同节气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7:当堂检测。思考今天你所在的地方昼夜长短是什么状态呢明天将如何变化呢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昼夜变化的现象进行导入。
再回顾相关知识: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然后利用动态的光照图逐步分析:(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然后对分析出的规律进行总结。
最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得出的规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5: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左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右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由以上观察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另一半求反之。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王丽云
课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Hale Waihona Puke 用具课件ppt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夏季天亮得早,黑的晚,昼长夜短;冬季天亮得晚,黑的早,昼短夜长。说明昼夜长短是在变化的,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知识回顾:晨昏线,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观察动态图会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分割昼弧和夜弧的晨昏线发生不同情况的倾斜,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掌握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4. 分析和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景象,引发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昼夜的长短会有变化?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知识讲解:3. 通过简单的讲解,介绍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地球倾斜对昼夜长短的影响等。
词汇学习:4. 教授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日出、日落、黎明、黄昏、极昼、极夜等。
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操练。
观察实验:5. 分组进行昼夜长短变化的观察实验。
要求学生在一周内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并绘制成图表或图像。
数据分析:6. 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小结和总结:7.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拓展活动:8.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实验,比较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和影响。
教学评估:9.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表现,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10.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或作业,检验他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景象。
2. 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教学材料。
3. 观察实验记录表和绘图工具。
4. 数据分析的教学材料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掌握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将运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展示不同地区昼夜变化的图片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现象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验,如体育课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本章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学生们可以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地理知识。此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对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地理现象的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们探索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现象,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为背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3. 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4.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及对昼夜长短的影响教学步骤:1. 导入(约5分钟):引入学习主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们有没有觉察到夏天的白天比冬天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 学习新知(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PPT展示,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原理,并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和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
3. 实验(约15分钟):安排实验活动,用橙子或苹果等代表地球,用手持小球或灯泡代表太阳。
让学生扮演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观察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角度时,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4. 讨论(约15分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解释他们观察到的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5. 检测与总结(约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检测,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程度。
随后,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家中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6. 拓展(约10分钟):教师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并与昼夜长短变化做关联,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气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7. 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整理成一篇小短文,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板书设计: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 公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昼夜变化:- 自转导致地球不同区域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 公转导致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昼夜时间相等- 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秋分:昼夜时间相等- 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3.综合得出同一原则为跨越经度度数的比较。
通过比较同一纬线和不同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得出统一办法,适用于所有的昼弧夜弧比较,降低比较难度。
规律
1.展示二分二至日的昼弧夜弧长短状态。
2.先讲解二至日为昼夜长度的极值,春秋分为平均值,和学生一起推出,中间的过程为极值和平均值的变化过程。同时将这知识灌输到变化过程中。
3.在太阳直射轨迹图上,展示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展示规律,同时强调,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并不一致。
1.展示基本知识。
2.先找极值再找变化规律,将知识点简化。
3.总结知识,分点归纳,并强调学生易错易混点。
小结
将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浓缩成两张简表,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姓名
单分昼弧夜弧
2.昼弧表示的意义及其昼夜长短的比较
3.一年里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难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展示一张营业时间牌,教师提问:冬夏两个季节上班时间的不同
生活中常见的与昼夜长短相关的现象,
概念
利用极点俯视图和赤道俯视图,图中标注两种不同颜色的直线,红色表示白昼,黑色表示黑夜,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添加晨昏线展示昼弧和夜弧,让昼弧夜弧概念表示得直白易懂。
昼弧夜弧长短的判断
1.先作简单的同纬度上昼弧和夜弧的比较,并得出方法。
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举例说说一年中,地球上南北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发现生活中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现象,激发地理探究心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预期学生活动]
【回答】
天门升旗时间和日出时间相同/
每个月的时间不一样,夏天升旗时间早,冬天比较晚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会绕着太阳公转。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我们可以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它的存在,导致形成晨昏线并不时时刻刻与经线圈重合,继而产生二分二至点,与不同的季节。
从北极上空来看,又会有怎样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北移动,从北极上空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春分时,昼夜平分。夏至时,北极圈以北地区都是出于白天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了极昼现象。极昼现象就是一天24小时都处于白天的现象。而且极昼范围从北极点逐渐达到北极圈。相反,南极上空来看,南极出现了极夜现象。
题目:第一章第三节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课标中是“分析”二字,表明了,学生要达到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课标中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仅要分析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该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中,后者更加重要。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2.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有关。
3. 掌握如何使用日晷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2. 日晷制作材料(卡纸、铅笔、剪刀、刻度尺、图钉等)3.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概念和实例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5. 计时器或钟表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影响?探究(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解释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3.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图钉和卡纸制作日晷。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间段,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讲解(10分钟):1. 回顾小组活动的结果,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太阳位置的变化。
2. 解释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的原因,并与学生讨论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如何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再次观察日晷,比较不同时间段太阳的位置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会发生变化?3.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倾斜的概念,解释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2.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和使用日晷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太阳位置的变化,加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观察并记录太阳的位置变化情况,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检查学生完成的观察报告是否准确描述了太阳位置的变化情况。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的1.学生能够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说明昼夜长短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总结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分布情况。
2.归纳各地区昼长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难点:1.运用规律解释生活现象,如天安门升旗仪式为何每天时间不一样。
2.利用日出日落地方时,进行简单的昼长时间计算。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请见下表。
教学总结: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
在该课时前,他们已学习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对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展开探究,已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本次微课主要利用地球运动演示动画及升旗仪式时刻表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一年内北半球各地的昼夜变化状况,并做规律总结。
为后续课时学习昼夜长短的计算做准备。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一)介绍昼弧和介绍课题内容,学习目标以及基础知识: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划分为昼弧(亮黄色的弧线)与夜弧。
利用光照示意图,可以对昼夜长短进行简单的判断。
同一纬线圈上的昼弧占比越大,白昼时间就越长。
读图,分辨昼弧与夜弧。
学生能够掌握通过示意图及昼弧长度,判读昼夜长短的夜弧方法。
新课讲授:(二)说明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1.结合地球运动的演示动画,推断引起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播放昼弧长度变化视频,并截取关键日期图片,重点介绍二分二至日昼夜情况。
看动画说一说: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分布状况。
通过演示,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实例探究探究1(1):利用天安门升旗时间及降旗时间,可以大致得到昼长时间,分析6个日期(相隔两个月)的昼夜长短状况以及变化状况。
探究1(2):结合问题以及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运动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探究1(3):变化规律:观察太阳直射点北移的演示动画,向北移的过程北半球昼变长。
探究2:已知日出地方时,做简单昼长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旬邑中学郭刚学习目标:理解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理解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
掌握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学习重点: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学习方法:问题探究法、启发式学习法教学过程:【导入】:读图,A为太阳光线,NS为地轴,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半球(南、北)2、图中晨昏线为____(晨线/昏线)B点正在____(日出/日落)3、弧a、b、c、d、e中___为昼弧,___为夜弧,e处对应的昼长为___小时。
4、a、c所在的纬度昼夜长短分别有何关系?【过渡】:那么全球昼夜长度分布、变化有何规律,本节我们来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入抽象的昼夜长短变化,使学生在感性上对昼夜长短得到认识,这样引入更为自然,流畅,也能够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新授课:【探究一】:探究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1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分布?南半球呢?北极附近出现什么现象?图3呢?2、指出图2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全球昼夜长短如何分布?全球有无极昼极夜现象?3、由上面的问题归纳总结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直射点在哪个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该半球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另一半球相反;直射点在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从图表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反思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学习思想,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思考】:下图为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分别说明春分至秋分、秋分至春分全球昼夜长短如何分布?【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过渡】:今天和明天的昼夜长短有变化吗?有何规律?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及应用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及应用教案昼夜长短是指一天内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变化,即白天的长度和黑夜的长度。
这种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向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天。
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交替。
当地球自转时,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开始昼间,然后慢慢升高到最高点,这时是正午,白天最长;接着太阳开始下降,直至在地平线上落下,进入黑夜。
地球的公转会导致昼夜长度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所以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公转速度就相对较慢,导致白天变短,黑夜变长;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公转速度就相对较快,使得白天变长,黑夜变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有一些实际的应用。
首先,昼夜的长短影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
在天长夜短的夏季,由于白天时间长,人们活动时间增加,精力充沛。
而在天短夜长的冬季,由于黑夜时间长,白天短,人们会感到疲惫、倦怠,情绪较低落。
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导致季节性情绪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一种与光线不足有关的情绪障碍。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人们可以利用人工光源,例如光疗仪,来提供光线,缓解症状。
其次,昼夜长短还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地区的昼夜长短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
例如在极夜和极昼地区,由于黑夜时间过长或白天时间过长,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来调整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措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对能源的利用和节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夏季昼长夜短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更长的白天时间来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节约能源;而在冬季昼短夜长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采用合理的采暖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昼夜长短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应用。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并标注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2.提交的作业需字迹清晰,绘图准确,论述合理。
3.小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切勿抄袭。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3.教师简要回顾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阐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结合教材,讲解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天文望远镜、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验证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动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3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第一学期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文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撰写一篇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报告内容需包括观察时间、地点、方法,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
2.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要求模型能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以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地理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解读能力。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
b.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c.如何运用地理图表分析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2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案(含答案)
1.2.2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含答案)课时课时22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认识昼弧和夜弧。
2.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一.昼夜长短与昼弧.夜弧1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如下图3特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均为12时。
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3北半球状况南半球相反时间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特殊节气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至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到处出现极夜现象探究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但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活在极地地区,要面对极昼或极夜的困扰。
极昼期,人的生物钟紊乱;极夜期,长时间的黑暗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列图中画出太阳光线及晨昏线,用阴影标注夜半球。
提示太阳光线画在右侧,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答案2图a为“北半球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分布图”,总结夏至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答案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图b为“北半球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分布图”,总结冬至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答案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图c为“北半球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分布图”,总结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本节内容属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标能力要求为分析,因此要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以及总结其规律。
二、教材分析本节属于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的部分内容,主要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
本节内容属于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已学过昼夜交替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此作为知识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分为昼夜长短现象的原因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两部分,其中昼夜长短产生的原因是变化规律的知识铺垫。
变化规律为本节课重点。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公转会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交替的变化,因此,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昼夜长短变化的基础。
心理基础:高一学生尚没有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对抽象事物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显不足,需要教师运用动画和画图的形式加以直观化的呈现并进行一定的思维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引起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过程;能总结其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读图,理解引起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通过画图和小组探究,提取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提升团队合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六、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1.导入中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生活中的地理;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flash、学案八、授课类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1课时九、教学过程十、板书设计一、原因黄赤交角二、变化规律 太阳小结在这节课上我们探究了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大家课下积极预习,更自主排练了情景剧演示了昼夜长短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把发现的规律改编成了一首歌曲,非常有创造力,非常棒!大家在以后学习中也要留心观察生活,学习身边的地理,下课!总结全课昼夜长短的变化直射半球移向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现象昼渐长夜渐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能够掌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相关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公转和昼夜长短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2)运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图片,如夏季的北京和冬季的哈尔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和地点,昼夜长短会有所不同?(2)提问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已有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昼夜长短的概念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昼夜现象,向学生讲解昼弧和夜弧的概念,从而引出昼夜长短的定义:昼弧所跨经度越大,白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黑夜越长。
(2)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与公转轨道面保持 665°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3)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初中地理昼短夜长教案
初中地理昼短夜长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短夜长的现象及其成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的理解和绘制。
2. 昼短夜长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昼短夜长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空,注意观察太阳的位置和亮度。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每天太阳的位置和亮度都在变化?这是为什么呢?二、讲解昼短夜长现象(15分钟)1. 解释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3. 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三、观察和解释昼短夜长现象(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昼短夜长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注意观察太阳的位置和亮度。
2. 提问:你们观察到太阳的位置和亮度有什么变化吗?这是为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
四、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注意标注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展示和解释自己绘制的示意图。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太阳的位置和亮度,思考和解释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绘制示意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备课组吴盈利老师
【教学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相互交流。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其成因及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搞不清,感到抽象。
【重难点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刚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多媒体演示、比较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能够说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能够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九月开学到现在白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习新课学生对照课本17页第一段内容完成学案1、2两题。
(教师板书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变化原因
2、变化规律
(多媒体演示观察昼弧、夜弧,明确昼夜长短状况,分析昼夜长短变化原因。
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规律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赤道永远昼夜等长。
(课堂小结以框架形式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