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崭新常态涵盖两层含义:一是“新”,全球经济外在的演化趋势和内在的运行机理都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特征,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将立未立”。
在秩序转变过程中,不确定性广泛存在,增长规律、市场法则、变量关系、预期机制和博弈均衡都不断发生着经典理论和传统经验难以解释的变化,地缘政治动荡频繁发生,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二就是“常”,全球经济运行出现逊于预期的变化,并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个不断被证实的中长期态势。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从高速快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快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技术创新驱动。
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供需双方自由协商、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经济体制。
它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具有价格机制自主调节、资源配置效率高、企业竞争激烈等特征。
本文将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价格机制自主调节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价格机制的自主调节。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当某种商品供应过剩时,价格就会下跌,以吸引更多的需求;当某种商品供应不足时,价格就会上涨,以促进更多的供应。
这种自主调节的价格机制可以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状况,从而使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
二、资源配置效率高市场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资源配置效率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每个企业都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种竞争促使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更加高效,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企业竞争激烈市场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企业竞争激烈。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都要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更好的服务等方式来赢得市场份额。
这种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自由贸易。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来开展贸易。
自由贸易可以促进国际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五、国家干预较少市场经济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国家干预较少。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竞争机制等。
政府不会直接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而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
总之,市场经济具有价格机制自主调节、资源配置效率高、企业竞争激烈、自由贸易和国家干预较少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市场经济成为一种高效、灵活、适应性强的经济制度,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中。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首先,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
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之间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商品和服务。
自由竞争能够鼓励企业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供求决定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当供需平衡时,价格相对稳定;当供需失衡时,价格会上升或下降,从而引导资源向供需短缺的领域流动。
第三,市场经济强调自主决策和风险承担。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具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利润预期进行生产和投资决策。
同时,他们也要承担因决策带来的风险,如果决策失误会面临经济损失。
第四,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经济通过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使得资源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之间进行高效的流动和调整。
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提高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最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还包括市场调节。
在市场经济中,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市场可以自动调节生产和消费的规模,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市场调节能够使经济活动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同时也能够避免政府干预引起的扭曲和不适应。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供求决定价格、自主决策和风险承担、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市场调节。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通
过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使经济活动自发地进行调节和协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
简述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简述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它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首先,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
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它赋予了个人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使它们能够自由地拥有、使用和处置物质财产,从而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和竞争潜能。
同时,私有制也是市场经济稳定和自我调节的基础,因为它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产生优胜劣汰的效应。
其次,市场经济具有自由的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的信号,它通过供求关系反映了市场的信息和决策,进而调节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市场自由形成的,这意味着所有买卖双方都是自愿的,没有强制性的交易条款或者政府干预,市场价格能够反映供求关系和社会价值。
第三,市场经济具有自由的生产和经营选择权。
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等因素,自由地选择生产和经营方向,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和收益。
这种自由选择权不仅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也激发了个人创业的激情和集体共同发展动力。
第四,市场经济具有自由的进出市场权。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出入市场,这意味着市场的竞争情况非常激烈和透明,企业必须持续地改进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否则就会失去市场份额。
第五,市场经济对政府的干预有限。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仅起到监管市场、促进公正竞争和提供公共物品等基本职能,而不是干预市场的价格、生产和经营行为。
政府的干预应该尽量少,否则容易削弱市场经济的效率和自我调节。
最后,市场经济具有效率和创新的优势。
由于市场竞争的自由和生产效率的优化,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益,更适应经济、社会进步和创新。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有一点是因为它充分发挥了社会成员的创新活力,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总结起来,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由、开放、创新的经济体系,它以私有制为基础,自由的价格、生产和经营选择权为手段,自由的进入和退出市场权为保障,政府干预有限,具有高效率和创新的优势。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经济新常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内外红利衰退,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1.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
2.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
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1.产业结构的新常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
2.质量结构的新常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
3.区域结构的新常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打造一弓双箭格局
4.金融结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
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前期政策消化期,从西医疗法到中医疗法
1.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
2.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3.供给管理的新常态: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
市场经济的三大特征

市场经济的三大特征市场经济的三大特征分别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
一、市场经济的三大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分配中坚持公平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兼顾效率与公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市场主体。
四、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
如果不考虑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公众(消费者),一个是企业(厂商)。
两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明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
什么是“经济地理特征”?

什么是“经济地理特征”?所谓“经济地理特征”,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主要物产,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等等。
那么,如何去归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特征呢?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回答:一、经济体系的性质如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日本、西德、美国等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则是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二、工业地理这里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水平、内部结构、主要工业部门,供、产、销的关系,工业布局、发展趋势等等。
例如日本,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生产设备好。
但国内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对外依赖性很大,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
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为其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小地区。
东京、大阪、名古屋、九州北部为四大工业区。
又如西德。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工业的部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0%。
工业部门也比较齐全,钢铁,机械、汽车、电器、化学、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工业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但工业原料除煤炭和钾盐外,皆不能自给,对外有一定的依赖性。
莱茵河右岸的鲁尔区,是西德以煤炭、冶金为主的最重要工业区;位于西部边境的萨尔区,利用当地的煤和进口的铁,发展了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
三、农业地理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农业地理,是指耕作业、林业、牧业和水产业;狭义的农业则单指耕作业。
农业地理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水平、经营方式(耕作业、畜牧业、渔业中以哪一种为主。
是集约农业还是粗放农业)、耕作制度(一年几熟)、地区分布上有何差异,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等等。
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农业特征:本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
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棉区以及各种纤维、油料、糖料、饮料等作物,淡水渔业、家畜、家禽等重要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分布在本区。
又如西德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高中政治课程中,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探究,以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理性思考。
一、政治角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前提,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在相应领域内逐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新型经济制度。
它是在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上,保持国家计划和调控的一种现代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主要依靠政府的指导和引导,通过宏观调控产业结构、利率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等手段,调整市场供求关系,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二、经济角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还包括: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价格的市场化、企业的自主经营、发展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实现的,价格机制确保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利,更好地实现了资源的有机配置。
企业的自主经营则体现在实体经济领域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保证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经济发展的公平性,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
可持续性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三、文化角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文化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倡导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破西方文化束缚。
文化因素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注重文化适应、创新和传承,这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不同的地方之一。
同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倡导文化交流与融合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法制角度法制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
法制的健全与发展对于实行市场经济起到了保障与引领的作用。
一方面,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市场公平,从而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完备的法律体系也可以对市场中不正常的行为进行制裁,维护市场的安全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地区经济特征(你帮我看看,主要是大点,是编教科书的)
1经济发展水平高,区域内经济差异明显
华南地区大部分位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有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台湾等经济水平大大领先于全国的地区。
但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尤其是内陆和山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落后,存在大量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大了区域的不平衡。
例如珠三角经济圈是驱动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另两个为长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2011)显示,福建省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榜上位列第九,是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所涵盖的八个省市之外,排名最高的。
而在广东、福建和广西以及海南都存在着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尤其的人才、技术、资金等都处于不利状况的广大区域。
因此,更加深入的区域合作成为发展趋势。
2003年,广东省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包括珠江流域的9个省区和港澳;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规划;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区域;2011年国务院将广东列入“十二五”规划中的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广东正在大力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即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港澳海洋产业合作,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而省域内则通过产业转移工业园等模式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
2 “一国两制”,经济体制复杂(我觉得把一国两制去了好)
本区包括了中国“一国两制”的行政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水平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亚洲“四小龙”香港和台湾占其二,香港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商业中心,海运中心,也是国际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澳门产业结构独特;福建、广东、海南三个省份,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先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以及众多的沿海开放城市,外向型经济发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区域和前沿阵地。
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转型和人均收入增长大大快于全国水平。
3工业结构以轻型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
该地区轻工业占了工业产值的65%,呈现为轻型结构。
本区的轻工业,主要基于区内较丰富的农副产品原料,发展了制糖、造纸、制盐、罐头、纺织、陶瓷、制茶等行业,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
制糖是最重要的食品工业,蔗糖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销往全国各地。
此外,广东生产的新闻纸,佛山石湾陶瓷、广州的家用电器等都在国内有一定地位。
华南还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基地,棉纺也有一定能力。
由于珠江三角洲是全国三大蚕桑产区之一,桑蚕养殖发达,为发展丝织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广州、佛山等地建设了丝织厂。
第三产业:
4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该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本区利用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多的优势,加强与海外的联系,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乡镇企业得到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企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产品不仅满足本区的需要,而且已经走向国外市场。
5 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
华南地区在香港这个国际性城市作为增长极的带动下,走上了外向型经济道路。
由于香港是华南地区融人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所以,珠三角发展与香港经济是紧密相联,双方形成了“前店后厂”到“厂店合一”的发展模式。
华南地区充分发挥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
华南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地区之一,而广东省和福建省又是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主体。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省抓住国家在深圳、珠海、汕头设立经济特区的契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选择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循环,争取最大限度地利用港澳地区和国外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
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港粤两地形成“前店后厂”的密切合作关系,香港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全省对外经贸往来扩展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经济起飞获得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条件和动力。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广东投资和出口的作用明显居于主导地位。
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壮大,到吸引外资全国第一,国家重点出口基地,以及“世界工厂”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型城市出现等,都离不开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
外向型经济是华南地区经济的最主要特征。
6 区域内形成多级化的竞争格局
进人21世纪后,广州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争办亚运会,建设国际性大都市;深圳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强化中国内地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建设国际性中心城市。
一区之内出现3个中心城市之争。
重大基础设施—-机场和港口竞争。
大珠三角现有香港、广州、深圳、珠海、澳门5大国际机场,其中,香港、广州、深圳3家机场竞争较激烈。
深圳机场的兴建抢占了广州机场的部分市场份额。
香港和广州先后兴建新的大型国际机场,它们共同的市场对象主要是大珠三角,将面临新的市场份额之争。
在港口建设方面,现在珠三角的主要港口有广州港、深圳港、东莞港、珠海港、惠州港、江门港和中山港等。
其中广州港是我国主要枢纽港之一,2002年吞吐量位居世界第8位。
深圳港口发展迅猛,2003年,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上升为全球第4位。
香港港发展得益于珠三角经济发展,2003年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第一。
因为港口发展对当地外向型经济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珠三角有条件的城市纷纷上马建设大港口。
物流业的竞争。
珠三角制造业高速发展,急需物流业支持,为此,珠三角各城市通过空港和海港及陆上交通建设,规划发展物流业。
其中,深圳市提出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华南乃至全国的物流中心;广州计划大力发展物流业,打造全国物流中心;东莞出台现代物流规划,建设珠三角制造业物料供应中心等。
会展业的竞争。
珠三角以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为龙头,依靠优势的制造产业,发展一批品牌展览会,如广州的广博会、家具博览会、汽车博览会等;深圳的高交会;东莞的家具博览会、电子博览会、服装博览会;顺德的家电博览会、家具博览会;佛山的陶瓷博览会、服装展、计算机展等等。
它们都希望通过会展业营造更多商机,提升城市档次和影响力。
珠三角各城市不但积极举办各类相同相近的展览会,还竞相建设大型展览场馆。
7 改革开放是华南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这一点不知道要不要写,不知道算不算特征)(我觉得这不算是特征吧)
华南地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省委《关于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作为吸引外资的一种特殊方式,1980年,中央提出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因和港澳陆地相接成为特区首选,汕头及厦门也因有众多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优势而被选中。
所以说,在对外开放方面,华南地区有着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
从我国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先特区,后沿海14个港口城市,再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经济开放区,继而是海南建省并建立特区以及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形成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点到面,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再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呈扇形面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对于华南地区来说,可分如下几个开放层次: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是第一层次,广州、湛江等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是第二层次,一、二层次外的其他地区是第三层次。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依上述层次不断深入,华南地区的经济增长基础不断扩大,从而支持着华南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区划研究
2 大珠三角经济格局变化过程与特征
3林耿,许学强.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