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防治慢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2020年版)
一、疾病诊断
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
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认为,肝郁脾虚是该疾病的主要病机,治疗时应遵循“疏肝和胃、
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1.中药调理肝气:首选柿蒂、郁金、生良参、白芍等。这些中药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能够缓解肝火亢盛、消除疲劳,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肝郁脾虚型非常有效。
3.中药清热解毒:首选黄芩、连翘、栀子、板蓝根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缓解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有一定效果。
二、饮食调理
1.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米饭、面食等。同时少吃或避免食用刺
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生蒜等,以免加重病情。
2.每天饮食应分成5至6餐,避免暴饮暴食、节食、过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利
于维持肝功能健康。
3.多喝水,有利于排毒、保持水分平衡,缓解症状。
三、养生保健
1.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情绪。不经常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2.适量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气功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有利
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恢复。
3.避免接触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和环境,保持卫生,预防感染。
总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应该综合采用中药治疗、饮食调理、养生
保健等多种手段。全面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可以使患者迅速康复,恢复身体健康。
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炎的?(一)
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炎的?(一)
展开全文
当前,我们周围的乙型肝炎病人非常之多,据某调查报告,中国有10%的人是乙肝患者。显然肝炎已成为我们健康的巨大威胁,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防治这一疾病。目前大部分的肝炎患者是找西医治疗的,但结果好象没见病人减少,反见越治越多。不少病人退而求诸中医,于是就想知道按中医理论,肝炎应该如何康复。以下我详细地从肝的生理到病理,结合六经辨证以及临床误治来分析一下肝炎的正确治疗与康复之道。
生理病理
肝炎,顾名思义是肝的炎症。这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两千年来压根就没有这样一个名字。中医是如何认识肝以及肝炎的呢?我们先来从中医理论来分析一下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肝属木,应东方,其味酸,其性温。肝主升,主藏血。也就是说,凡是人体的阴血要向上升发就一定要依赖肝的作用,肝可以从左面把阴血温升上去,这是肝的基本作用。而肝病就是肝的这的功能受到了损害,病人首先表现的就是阴血左升不足。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精神不足等症状。木克土,如果肝气过强而伤害了脾胃土气,就要导致脾胃土的运化受纳功能受损,病人出现食欲不振,四肢萎软、困倦思睡、腹胀腹满、黄疸等症状。肝郁不畅,则肝气不舒,气滞则血瘀,因此,病人经常会出现胁痛,胁痛久则慢慢会发展成肝区硬痛,都与血瘀有关。
由此我们知道,如何才能恢复肝病患者的健康呢?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恢复肝的温升功能。肝喜温恶寒,喜润恶燥,喜升恶降。因此,凡是温的,润的,升的往往都是肝所喜欢的,也是可以治疗肝病的。
凡是相反的就一定会伤肝,导致病情加重。
先看看肝炎的一些常见症状:急性肝炎早期可有疲乏、发热类似感冒,大约3至5天后热退,因此可能被误诊为流感。之后即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呕吐等,继而出现眼黄、尿黄、全身乏力等症状。慢性肝炎多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头昏、口干、口苦、肌肉或关节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右上腹不适、腹胀、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皮肤、眼睛发黄、小便黄如浓茶色剂等)。有些病例可出现肝病面容,表现为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等,还可引起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有些病人可有脾肿大。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调护,守护你的小心“肝”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调护,守护你的小心“肝”
肝脏可谓人体的“化工厂”,是抵挡病毒的重要挡箭牌。肝一旦出现问题,人的生命也就岌岌可危了。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尤其在中国的不发达省份和地区甚为常见。慢性乙型肝炎该如何防治?且看下文分享!
本病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常以饮食、接触(血液)传播为主,临床多见慢性感染,治疗困难,并且该病是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病变最常见的原因。急性期常有恶心、不思饮食、乏力、身目发黄等表现,之后病情呈慢性发展。本病在传统医学中常以“肝着”、“胁痛”、“黄疸病”等命名,现今统称为“肝着”。
本病病位在肝脏,通过各种病理机制损伤肝功能,造成肝脏代谢功能失常,继而导致各种有害物质代谢障碍,从而危害健康。如本病持续发展,易引起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云南省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病科以中西医结合思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有多年经验,以传统中医辨证治疗为主,辅以保肝、调节免疫机能、补充维生素、改善微循环等西医治疗。其中,中医治疗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予辨证论治,以中药内服并配合穴位贴敷、艾灸、药物离子导入、中药热奄包治疗等外治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
一、中医中药辨证治疗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组成:茵陈、栀子、制大黄、滑石、炒黄芩、石菖蒲、川贝母、藿香、射干、连翘等。
常用中成药:25味松石丸、茵栀黄口服液、龙胆泻肝合剂。
中药针剂: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
2.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丹白软肝散治疗慢性肝炎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丹白软肝散治疗慢性肝炎
丹白软肝散治疗慢性肝炎
胥福林,主治医师(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集团全江机械厂医院)。
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
处方:丹参800克,白芍、白花蛇舌草各600克,黄芪、鸡内金、板蓝根各500克,穿山甲200克,鳖甲、牡蛎各300克,紫河车400克,三七180克,当归100克。
用法:共研末过筛,早晚糖开水冲服9克,30日为1疗程,3~6月见效。
疗效:共治疗慢性肝炎214例,肝硬化115例,肝萎缩7例,治愈率70.13%,总有效率89.2%。
按语: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萎缩多是迁延日久,病机错综复杂临床难治之证,既有邪毒内陷郁火入络而致气滞血瘀成藏之实证,又见脾气受损肝阴暗耗之虚证,故用药不宜峻猛,攻补、寒温不能偏过。方中丹参、三七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白芍敛阴柔肝止痛,紫河车、当归、黄芪益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山甲、鳖甲入肝络以缓消其癥,牡蛎软坚散结,鸡内金消食健脾胃,板蓝根、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肿抗癌。此方随证加减,颇有实效,药性平和久服无毒副作用。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中医谈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谈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很多,包括辨证论治开药方、中成药、固定复方及单味药等。不论是何种方法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处方或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清除、抑制邪毒。常用的治法有活血化淤、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益气养阴、补肾柔肝等。
在慢性乙肝的诊治过程中,结合望闻问切,用12个字概括之,即:精辨证,重舌质,调心态,善调养。
一、精辨证:慢性乙肝大致可分为肝郁血淤型、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5种类型,分别予以活血化淤药,清热利湿解毒药,疏肝理气药,疏肝健脾药,滋肝补肾药,针对不同病例的辨证分析随证加减,疗程一般为3~10个月。
二、重舌质:中医对舌诊非常重视,对慢性乙肝患者观察舌质的变化更有临床价值。辨舌质可以反应脏腑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的盛衰。正常舌质淡红而滋润,舌质色泽由淡红到鲜红、红绛、紫暗,表示血热或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久而成淤。对出现这些不同的舌质色泽变化的慢性乙肝患者相应做肝穿刺检查时可发现,舌质淡红、鲜红者,其肝脏病理变化多属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轻型,而舌质红绛、紫暗者则多属慢性乙肝的中型、重型或肝炎后肝硬化。观察舌质变化对判断慢性乙肝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遣方用药确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调心态:慢性乙肝病情常出现反复,患者心情极度焦虑紧张,寝不安席,食少纳差,从而引起肝功能较大波动甚至居高不下。因此在用药同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是很必要的,这正是中医古代的“祝由”疗法。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治策略
沦著 ・ 社区 巾 药
慢 性 乙 型肝 炎 中 医 辨 治 策 略
王大 明
携带者 ; 其中 1 5~5 9岁人群 的 乙肝表 面 抗原携带 率 最 高 , 高达 8 . 5 7 % 。全球 前 1 0位疾病死 因 中, 乙肝列第 7位 , 每年约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c h r o n i c h e p a t i t i s b t r e a t me n t e f f e c t . Me t h — o d: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i f e r e n t d e v e l o p me n t s t a g e s f o c h r o n i c h e p a t i t i s b, t h e s y n d r o me d i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d i s e a s e d i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d i —
证 论 治 与 相 现 代 诊 疗技 术相 结合 , 有 助 于 中 医 治 疗慢 性 乙型肝 炎 水 平 的提 高 。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ZHONG YI ZHONG YAO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
而致脾肾阳虚;或湿热蓄积日久,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中医证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
入血入络,出现气滞血瘀或瘀血阻型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络,最终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价,结果显示出现频次居于前8位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阴阳失调。湿、热、毒、瘀、痰等的证型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病理产物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医的“疫毒”、“黄疸”、“胁为因果,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和迁延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痛”等病证范畴。
不愈。
中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在一、病因病机
二、常见中医证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证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机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肝为五和临床症状基础上,根据1991年最常见相兼证型。
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三、辨证施治
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乙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鉴于慢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标准(试行)》,慢性迁延性肝炎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和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为五个证型:肝郁脾虚两种证型为主要证型,我失调,气机郁滞,横逆犯脾;脾失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们提出以“清热利湿”、“疏肝实健运,易生痰湿,湿邪再困脾土,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脾”为主线,再根据不同证型的兼呈脾虚肝旺之象;久病累及于肾,
『老中医验方』全国名老中医沈仲圭治慢性肝炎经验
『老中医验方』全国名老中医沈仲圭治慢性肝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沈仲圭治慢性肝炎经验
沈仲圭,全国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尤其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沈老认为,肝炎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多因治疗不当,以及体质因素有关。在转为慢性的病例中,由黄疸型肝炎转变者少见;无黄疸型肝炎,其病势虽比黄疸型肝炎轻浅,但病程长,治不得法,容易转为慢性。沈老认为,慢性肝炎临床多见“肝郁气滞型”、“脾胃不和型”;少数为“湿热逗留型”。
肝郁气滞型,以胁肋胀痛为主症者,用柴胡疏肝饮(甘草、川芎、柴胡各6克,白芍、枳壳、香附各9克,青陈皮4.5克),舒其气郁,缓其肝急,故胀痛自除,兼见心烦、口苦、脉弦数者,为气郁化火,当去香附、青皮,加丹皮、山栀;以胁痛、脘闷、食少为主症者,用疏肝和胃调气法(川芎6克,焦山栀、香附、半夏、茯苓、白术各9克,砂仁、陈皮各4.5克)舒肝和胃;以心烦胁痛,不得安卧为主症者,用加味小柴胡汤(柴胡、川芎、龙胆草各6克,黄芩、半夏、党参、青皮、白芍各9克,甘草4.5克),清疏肝胆郁火,不少慢性肝炎病例,屡治无效,沈老改用本方,功效显著,且病后少见复发。
脾胃不和型,主要表现为胃纳脾运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调,出现食少,脘痞腹胀,体疲无力,大便常溏,舌苔薄腻,脉细,一派脾气虚之症。以胸闷腹胀、恶心、口淡、胁痛、头昏无力为主症者,用燥湿畅肝克,甘草3克,陈皮、柴胡各6克)和胃化湿,佐以条达肝气;以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为主症者,用越鞠丸改为汤剂投之,常能取效;以脾虚腹胀,按之不痛,肠鸣便溏为主症者,用参术健脾汤(党参、野冬术、茯苓、半夏、山楂、麦芽各9克,陈皮6克,砂仁3克),归脾丸(党参、冬白术、莲肉、山楂炭、麦芽、砂仁、陈皮)均能见效。
8大中成药治慢性肝炎
家庭医药 2016.06
50·传统医学
用药之道慢性肝炎病情复杂、病程绵长,常常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终使人体正气亏损,气血失调,肝肾不足。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肝炎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持续存在于体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肝组织损伤和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所致。相比西医对症治疗,中医药辨证论治无疑更有针对性,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比中药汤剂煎煮起来相对复杂和费时,中成药服用方便更受欢迎。中成药因参合组方机理精准,与慢性肝炎病证病机契合,辨证用药后往往都能收到良好治疗效果;并且,中成药还不受说明书上所列单一病证的限制,而这也正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保肝中成药主要有8种,建议患者辨证选用。
1.肝苏颗粒:为棕黄色颗粒,味微苦,有降酶、保肝、退黄、健脾等主要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乙型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等治疗,能起到降低转氨酶、黄疸指数的作用。一般建议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小儿则需酌量减少。
2.双虎清肝颗粒(冲剂):气香,味微苦,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化痰宽中、理气活血等功效。临床上,双虎清肝颗粒主要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胃脘痞闷、口干不欲饮、恶心厌油、食少纳差、胁肋隐痛、腹部胀满、大便黏滞不爽或臭秽,或身目发黄,舌质暗,边红,舌苔厚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见有上述证候者。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该药可以抑制乙肝病毒DNA 的复制,具有明显的降转氨酶的作用,在较短时间内能使转氨酶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且不易反跳;还能促使乙肝病毒标志阴转,抗体阳转。本品需开水冲服。每次1~2袋,每日2次,或遵医嘱。
慢性肝炎中医降酶治疗概况
慢性肝炎中医降酶治疗概况
广西玉林市中医院 ( 537000) 李丽权
慢性肝炎患者谷丙转氨酶 ( ALT ) 持续升高或反复不降是较棘手的问题。目前 , 有关中医药治疗病毒性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 ( AL T ) 升高的文献很多, 反映了中医药在降酶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治疗优势。本文就近几年有关文献进行归纳
分析 , 现介绍如下。
1 五味子降酶
70年代以来 , 国内相继开展对中药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研究。汪承柏
[1] 认为五味子粗制剂及其合成品(联苯双脂)仍是目前用于降酶最多且高效、速效的药物 , 总有效率为 70%~ 90% 。但五味子类制剂无论单体还是提取物 , 都具有远期疗效不够巩固 , 停药以后易引起反跳的缺点。从近年的报道看 , 五味子制剂的反跳率可达 20% ~ 60% , 五味子制剂对阴虚肝旺、血瘀气阻及湿热瘀阻型的疗效欠佳 ,反跳则更高[2] 。
2 清热解毒利湿法降酶
清热解毒利湿 , 是治疗慢性肝炎降酶的主要治法之一 ,
此法适用于 ALT 升高而湿热盛者。慢性肝炎 ALT 升高 , 以湿热、气滞、血瘀证候为最多 , 其中湿热是慢性肝炎活动的一个表现 , ALT升高与湿热毒邪的进退呈正相关 , 邪进酶升 , 邪退酶降 , 治以清热解毒利湿 , 则 ALT自可复常。各家在论述清热解毒利湿降酶时 , 均强调了湿热证候明显者方可选用 , 如身目俱黄 , 脘痞腹胀 , 口苦 , 便秘 , 溲黄 , 苔黄腻 ,方选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等 , 常用药物如白花蛇舌草、龙胆草、黄芩、大黄、茵陈、虎杖、土茯苓、田基黄垂盆草、鸡骨草、公英、板兰根、山桅等。在临床治疗中 , 朱传伟等
急慢性肝炎中医辩证论治
急慢性肝炎中医辩证论治
中医辨治急性肝炎首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二种类型。
1、黄疸型又分湿热蕴结,热重于湿;湿热蕴结,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和寒湿阻遏四种证型,分别选用茵陈蒿汤、茵陈四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甘露消毒丹加
中医辨治急性肝炎首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二种类型。
1、黄疸型又分湿热蕴结,热重于湿;湿热蕴结,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和寒湿阻遏四种证型,分别选用茵陈蒿汤、茵陈四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甘露消毒丹加减。
2、无黄疸型则分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脾胃不和三种证型,分别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随症选药,如恶心、呕吐可加半夏、竹茹、生姜、藿香、佩兰等;食欲不振加枳实、麦芽、神曲、内金、砂仁、苍术、白术等;黄疸明显者,茵陈配大黄协同退黄,效果明显,或可根据“血瘀”理论,适当加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等亦可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解毒类药物有降酶作用,如茵陈、板蓝根、虎杖、连翘、秦皮、龙胆草、田基黄、大青叶、
黄芩、柴胡等,能改善肝内血氧供应,维持机体内平衡,使其肝细胞炎症得以缓解,肝功能早日恢复。
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型:
(1)肝郁气滞型: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白芍、佛手、郁金、香附等。
(2)湿热中阻型:用甘露消毒丹或栀子柏皮汤或茵陈五苓散加减,药用茵陈、虎杖、黄连、黄芩、连翘、败酱草、贯众、白茅根等。
(3)肝胆湿热型:用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或丹栀逍遥散,或茵藿平胃散加减,药用茵陈、大黄、栀子、龙胆草、黄芩、黄柏、丹皮、赤芍、田基黄、金钱草等;热入营血,迫血妄行等,用犀角地黄汤加清营汤。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方剂,中医告诉你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方剂,中医告诉你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方名〗乙肝解毒汤。
〖组成〗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出处〗来春茂方。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的病因多是湿、郁、虚,宜疏肝健脾、胃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的病因多是湿、郁、虚,宜疏肝健脾、胃
乙肝,一直是一种难缠的疾病,在西医治疗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往往会使用到抗病毒药物、调整免疫功能药物、保护肝脏细胞药物等等。
在中医的角度上,乙肝有特殊的含义。
中医认为,肝属五脏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疏泄,主筋华爪,开窍于目,与胆互为表里。
中医认为,乙肝跟湿、郁、虚三个因素有关。所谓乙肝病毒,是一种“湿热疫毒”
的邪气导致的,湿性黏腻,容易造成病程延长,形成慢性乙型肝炎。
湿、郁、虚,到底是什么?
·湿热(寒)
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我们常说的湿热,具体表现为口干、口苦、喜欢喝冷的食物,会小便黄、舌苔黄、厚、腻的症状。
寒湿跟湿热相反,他们有明显的身体沉重感,每天都觉得很累,同时胃口差、大便不成型,是湿寒的主要症状。
·郁
郁郁寡欢,肝气郁结。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会影响人的五腑六脏,如抑郁、坏心情,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
·虚
当一个人长期患病,人的精气神就会被慢慢消耗,被称之为“虚”。同时,一些先天不足的人,也属于“虚”的范畴。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久久不愈,主要有两个,一是肝与脾胃关联,若肝功能不好,自然会影响脾胃的正常,从而导致营养吸收差,免疫力低于常人。
而免疫力差,则更容易受到乙肝病毒的侵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面对慢性肝炎,就应该以疏肝健脾胃为主要目标!
脾胃虚弱的人,症见没有胃口、精神疲倦为主要症状。通过肝脾同治,改善脾胃的功能,保护肝脏,提升免疫力,这样乙肝疾病的情况才能有所好转。
因此,在中医治疗上,常用到柴胡、灵芝、丹参、五味子等疏肝健脾的药物来辅助治疗乙肝疾病,或者使用五灵胶囊,来疏肝健脾活血,减少乙肝病毒对于肝细胞的损伤,缓解慢性乙型炎症导致的纳呆、腹胀嗳气、胁肋胀痛、疲乏无力等症状。
慢性肝病的中医药诊疗-
2
但临床中多见湿热内蕴,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等证型, 且各证型间相互兼夹。
慢性肝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毒邪、瘀血、痰郁、正虚。其中病毒、酒精等引起的
3
慢性肝病基本病机偏重“湿热邪毒说”,脂肪肝偏重“痰郁说”,自身免疫性肝
病偏重“正虚说”。
1.2慢性肝病中药药理作用优势
• 银杏叶、丹参、甘草、苦参、黄芪等中药主要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 解起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扶正化瘀胶囊干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1:1平行对照(和络舒肝胶囊)入组222例, 脱落6例,实际完成例数216例,删失率2.7%。 给药方案:试验组扶正化瘀胶囊 ;对照组和络舒肝胶囊。 用药最短时间6周,最长时间12周。
扶正化瘀胶囊干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过食油腻甘味也是慢性肝病的主要 原因之一。肥甘厚味易积滞化热, 生湿生疮。湿热困于脾胃,熏蒸肝 胆,肝失疏泄,导致顽疾产生,如 脂肪肝。过度饮酒对肝脏损伤更大。
导致慢性肝病的过劳因素有劳 神过度,劳力过度和房劳过度 三个方面。大虚久病也是慢性 肝病的主要原因。
1.2慢性肝病证型特点
1
临床上,慢性肝病一般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趋势,其病程 长,证型转化多端,影响因素多,目前中医关于慢性肝病尚无统一的证型标准。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急慢性肝炎秘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急慢性肝炎秘方
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方(巫百康方)
(组成)茵陈15~30g,郁金10~15g,板蓝根15~20g,大黄5~10g,田基黄15~20g,败酱草15~20g,生麦芽15g,佛手干10~15g。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疏肝理气,通腑利胆。症状:疲倦乏力,恶心纳呆,脘腹胀满,厌食油腻,口渴不引饮,或口苦口干欲饮,尿黄,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目发黄,或无黄疸,初起多有畏冷发热,或往来寒热,胁下痞块,按之则痛,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加减)随症加减:初起有表证者暂去大黄、败酱草,加金银花10~15g,连翘10~15g,赤小豆30g,薄荷6g,青葛根10g,兼以辛凉透泄。若身目发黄,里实热(即热重于湿)者,重用茵陈、加栀子10g,川黄柏10g,龙胆草6g,以清热泻火。若湿困便溏,小便不利(湿重于热)者,去大黄、板蓝根、败酱草加兖州卷柏(龙兰草)15g,滑石15g,佩兰5g,连翘10g,白豆蔻6g,芳香化湿,也可以服用中成药甘露消毒丹,每次9g,每日3次。若平素有胃肠消化不良病史,得病后脘腹胀满嘈杂而痛,嗳气吞酸,大便次数增多,滞下不爽等,舌苔厚腻,脉弦缓者。辨证属于湿热积滞,气机失调,方应改用茵陈保和汤合五金汤加减(郁金,金铃子,鸡内金,马蹄金,金钱草),以清热利湿,消导理气。若湿遏热伏,胆失通降,胃脘痞满,右胁闷痛,口苦呕逆者去板蓝根、败酱草,加金钱草15~20g,半夏6g,黄连6g,竹茹10g,以辛开苦降利胆。
结合检查化验项目指标加减。①降谷丙转氨酶方药:若肝胆火旺者。如龙胆草6~10g,栀子10g,黄芩10g,一见喜10g。若舌尖芒刺(红点),心经热毒者,应泻火解毒,另用黄连5g,甘草5g,开水泡3遍,每遍100m1。三餐饭后各饮1次,半个月为一疗程。亦可结合服用福建漳州制药厂出品的“片仔癀”,每次0.6g,每日2次,一疗程为1~2周。若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去大黄、败酱草,另用兖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怎么防治慢性肝炎
一、中医怎么防治慢性肝炎二、哪些中药能治疗慢性肝炎三、慢性肝炎能治好吗
中医怎么防治慢性肝炎1、中医怎么防治慢性肝炎
肝胆湿热证:乏力,纳差,厌油腻,胁肋胀痛,口苦,身目发黄,尿黄,大便粘滞。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肝郁脾虚证:两胁串痛,情志抑郁,乏力、纳少、脘腹胀、便溏泄;舌淡苔白或有齿痕,脉沉细弦。方药:逍遥散加减。
肝肾阴虚证:手足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尿黄,便干。方药:一贯煎加减。
瘀血阻络证:两胁刺痛,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均可出现,皮肤干燥,肝脾肿大,舌质暗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紫暗,脉沉细涩。方药:鳖甲煎丸加减。
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时有下肢浮肿,便溏,舌淡苔滑,脉沉微缓。方药:真武汤加减。
2、什么是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程至少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的肝脏坏死和炎症,如感染肝炎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长期饮酒,服用肝毒性药物等。临床上可有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肝生化检查异常,也可以无明显临床症状,仅有肝组织的坏死和炎症。病程呈波动性或持续进行性,如不进行适当的治疗,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
3、治疗乙肝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只能说是各有所长,一般说来,中医侧重于关系,重视整体和宏观,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