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诊治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

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
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超声、红外热成像、双能 X 线 等检查,根据临床需求选择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必要时要联合多 种方法检查,综合评估病情。 二、神经电生理检查
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等。 三 、实 验 室 检 查
如血常规、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免疫学等检查。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 、c N S L B P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且没有显著的病理解剖学 改变,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1. 机械性因素:如脊柱稳定性降低、姿势控制不良等。
2. 炎性因素:与促炎因子和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cNSLBP 患者血液中 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β

白 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等促炎细胞因子显著升高,白细胞介素-10 等抗炎细
胞因子显著降低, 表明炎症细胞因子与 cNSLBP 相关,cNSLBP 病理 改变可能发生在分子水平。
3. 社会心理因素:主要与工作满意度、劳动负荷 强度、教育程度等相关。
4. 其他因素:如遗传、大脑结构功能改变等。遗 传因素和大脑的改变在 cNSLBP 发生和发展中起重
要作用。cNSLBP 患者大脑结构发生重构,累及的 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海马、丘脑、颞叶、
二 、体 征 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临床上
检查神经根性体征多为阴性。
三、诱发因素 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
,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
05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如 X 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
治疗

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指南

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指南

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指南慢性疼痛是指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的疼痛症状。

它可能源自疾病本身,如关节炎、纤维肌痛症、神经病变等,也可能是因为手术后、创伤、癌症等原因引起的。

无论疼痛的原因如何,有效的药物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关慢性疼痛药物治疗的详细信息。

一、非处方药物1.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非甾体消炎药既具有镇痛作用,又具有抗炎和退热作用。

常见的NSAIDs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患者可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但需注意是否有对药物过敏的反应以及其他潜在禁忌症。

2.鸦片类镇痛药鸦片类药物如吗啡、可待因等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慢性疼痛。

然而,鸦片类药物易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并避免长期使用。

二、处方药物1.非鸦片类镇痛药(1)羟考酮羟考酮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慢性疼痛,如癌症引起的疼痛。

用药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等。

(2)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常用于慢性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治疗。

药物种类包括曲唑酮、丙戊酸、盐酸曲马多等,但需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副作用。

2.鸦片类镇痛药(1)哌替啶哌替啶是一种鸦片类镇痛药,适用于中等到重度的慢性疼痛治疗。

患者用药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并监测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和便秘。

(2)氯胺酮氯胺酮是一种鸦片类镇痛药,常用于严重的慢性疼痛,如末梢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用药时需特别注意镇痛效果和可能的心脏毒性反应。

三、联合治疗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常常需要采取联合治疗的方式,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根据病情和患者的需求,可以将不同类别的药物进行组合,如NSAIDs与鸦片类镇痛药合用,或是抗抑郁药与抗癫痫药的联合治疗。

总结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有效的疼痛控制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唯一的方法,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心理干预等在慢性疼痛管理中也至关重要。

《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炎症机制
创伤后局部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刺激疼痛感受器。
心理社会机制
疼痛与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疼痛的感知和调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慢性创伤后疼痛可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感觉 异常、肌肉紧张、活动受限等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神经 电生理检查等结果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 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慢性创伤后疼痛 诊疗指南。
诊疗需求
临床对慢性创伤后疼痛的诊疗需求迫 切,需要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流程 。
指南目的与意义
提高诊疗水平
01
规范慢性创伤后疼痛的诊疗流程,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改善患者预后
02
通过规范化诊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 (2023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1
目录
• 引言 • 慢性创伤后疼痛概述 • 慢性创伤后疼痛评估 • 慢性创伤后疼痛治疗策略 • 慢性创伤后疼痛管理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指南发布背景
慢性创伤后疼痛现状
国际指南借鉴
随着创伤事件增多,慢性创伤后疼痛 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焦虑和恐惧。
针灸与中医治疗
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在慢性疼痛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 。
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
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等,用于轻度至中度 疼痛的缓解。
处方药
包括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用于中重度疼痛的缓解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慢性疼痛处理指南

慢性疼痛处理指南

慢性疼痛处理指南指南的目的该指南定义慢性疼痛为非恶性病因引起、对病人健康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持续或间断发作的疼痛。

该指南的目的:(1)优化疼痛控制;(2)最大程度减少不良结果和费用;(3)增强活动能力及身心健康;(4)提高慢性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指南的重点该指南的重点集中在基础知识、技术以及有效处理慢性疼痛和疼痛相关问题的治疗。

慢性疼痛的处理涉及广泛的医疗领域,包括社会心理功能及生活质量。

实施一个特殊的处理方法应以对病人健康状态的全面评估为基础。

准确的诊断和对潜在病因的适当治疗可增强镇痛、改善转归。

调整和纠正疼痛潜在病因的治疗不在指南范围内。

尽管头痛包括在慢性疼痛的定义内,但该指南并没专门列出头痛的治疗,其一般原则仍可用于治疗头痛。

指南的应用范围该指南供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麻醉医师和在麻醉医师指导下的医务人员使用。

但指南不比较不同治疗的相对效果,也不为特殊疼痛综合征提供治疗方案。

指南的内容一慢性疼痛病人的全面病史和体格检查(一)对病人行全面病史和体格检查的4点基本要求1.了解病人的一般内科情况及内外科合并疾病的程度。

2.具备慢性疼痛综合征的知识是进行慢性疼痛评估的必要先决条件。

慢性疼痛综合征可与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的病理或功能失调相关也可与心理状态相关。

另外,其他可伴发疼痛并类似疼痛综合征的内外科疾病相关知识也是必需的。

3.具备疼痛危象的诊断和处理知识。

4.具备内科急症及潜在病因或治疗所引起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知识。

(二)全面评估和制定治疗计划的5个基本要点如下:1.病史:包括一般内科病史和疼痛的发作、性质、强度、分布、持续时间、过程、情感变化及恶化和缓解因素。

记录伴随症状(如运动、感觉和自主系统的变化)。

并了解以前的诊断检查、治疗结果和目前的治疗。

2.体格检查:包括恰当而直接的神经、肌肉、骨骼检查,同时注意其他相关系统。

不仅要对疼痛原因,还要对疼痛的影响(如身体状态下降)进行评估和记录。

3.社会心理评估:包括目前的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或愤怒)、精神紊乱、人格特征或状态、应付机制及疼痛的意义。

最新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

最新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

最新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烧伤等意外创伤事件呈快速增长趋势,由此引起的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

创伤后出现的慢性疼痛多表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创伤后疼痛的诊疗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本文依据《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整理了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多种治疗方案,旨在为慢性创伤后疼痛的诊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慢性创伤后疼痛慢性创伤后疼痛(CPTP)是组织损伤(包括烧伤在内的任何创伤)后发展或加重的慢性疼痛。

疼痛既可局限于损伤区域,亦可投射到位于该区域的神经支配区;深部躯体或内脏组织损伤后相应皮肤区域可出现牵涉痛。

任何创伤后都可能出现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目前临床上对CPTP认识不足,临床诊疗亟待规范。

基于最新国际疾病分类-11将CPTP分为6类:慢性烧伤后疼痛(CPAB1)、慢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慢性脊髓损伤后疼痛、慢性脑损伤后疼痛、慢性挥鞭伤后疼痛和慢性肌肉骨骼损伤后疼痛(CPAMSI)o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分类诊断慢性烧伤后疼痛临床表现:烧伤后疼痛具有强度剧烈、种类多、周期长等特点。

知烧伤创面、供皮区、植皮区等区域的疼痛、灼热、紧缩感等,往往伴瘙痒、焦虑、抑郁等。

诊断:有烧伤病史,局部有创面瘢痕、畸形等,烧伤创面、供皮区、植皮区等区域持续疼痛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

慢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临床表现:临床上多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痛觉过敏、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

疼痛性质主要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针刺样、射击样等。

常伴随睡眠障碍、焦虑及抑郁。

诊断:・有明确的周围神经创伤病史;・疼痛发作与创伤发生有明确的时间关联;・疼痛发生及感觉异常部位与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对应;・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

慢性脊髓损伤后疼痛临床表现:慢性脊髓损伤后疼痛复杂,持久且难以控制,大多表现为受伤节段神经支配区及以下部位痛觉过敏、痛觉超敏、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烧灼痛是最常见的疼痛描述,下肢是最常见的疼痛部位。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规 律作息、合理 饮食等
避免长时间保 持同一姿势, 适当进行运动 和拉伸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 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和治 疗潜在的疾病
0
0
0
0
1
2
Hale Waihona Puke 34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规律作 息、合理饮食等
学会放松心情, 避免紧张、焦虑
等负面情绪
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和
06
疼痛持续时间:询问疼痛的 持续时间,是否反复发作
疼痛性质:了解疼痛的性质, 如刺痛、钝痛、烧灼痛等
疼痛部位:询问患者疼痛的 具体位置和范围
疼痛加重或缓解因素:了解 哪些因素会加重或缓解疼痛, 如活动、休息、气候变化等
伴随症状:询问患者是否伴 有其他症状,如麻木、无力、
肿胀等
既往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 过类似疼痛的经历,以及治
运动疗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 动,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灵 活性和减轻疼痛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 练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 者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和改善 睡眠质量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病因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手段如热敷、冷敷、按摩、电刺激等缓解疼痛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使用非处方药或处方药进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辅导、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评估结果:为制 定康复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目的:恢复身体功能,减 轻疼痛
训练方法:物理治疗、运 动疗法、心理疗法等
训练强度:根据患者病情 和身体状况调整
训练时间:根据患者病情 和恢复情况确定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程 度、病因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 康复计划

临床应用指南如何评估和管理慢性疼痛

临床应用指南如何评估和管理慢性疼痛

临床应用指南如何评估和管理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的疼痛,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

这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评估和管理慢性疼痛,临床应用指南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如何根据临床应用指南来评估和管理慢性疼痛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评估疼痛的特征和严重程度评估疼痛的特征和严重程度是评估和管理慢性疼痛的第一步。

临床应用指南建议使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面部表情量表(FPS)。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疼痛感受,并记录相关数据。

此外,还应了解疼痛的发作频率、程度和与活动的关系等特征。

第二步:综合评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慢性疼痛常常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紧密相关。

综合评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是评估和管理慢性疼痛的关键环节之一。

根据临床应用指南,医生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全面的生理和心理评估,包括疼痛的原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等。

第三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是管理慢性疼痛的关键。

临床应用指南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即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在确定治疗计划时,应考虑到患者的责任能力、疼痛程度、生活方式和偏好等因素。

第四步: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计划是管理慢性疼痛的重要环节。

临床应用指南建议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疼痛程度,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计划。

对于治疗效果不佳或疼痛程度没有明显改善的患者,医生应重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考虑是否需要转诊至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第五步:提供有效的教育和支持慢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提供有效的教育和支持是评估和管理慢性疼痛的重要环节。

临床应用指南建议医生向患者提供关于疼痛管理的教育和支持,包括疼痛的生理机制、治疗方法的风险和益处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方面的知识。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1.感觉传入单元: 腹痛的神经传导与调节通路 图表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2.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 虽然慢性腹痛可具有外周疼痛激发因素(例如慢性肠炎、术后肠粘连等), 但多数患者的感觉传入单元无显著异常,在疼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枢调 节单元和动机单元,中枢敏感化是其重要机制。慢性腹痛患者大脑疼痛环 路的皮层调控发生异常,易引起疼痛失调。长期慢性疼痛甚至可伴有大脑 结构改变,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IBS。例如,在女性IBS患者中观察到 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的厚度增加,而涉及疼痛处理的岛叶皮层和前扣带回皮 层的厚度变薄;另外,IBS患者的脑灰质体积广泛减小,包括岛叶皮层、 杏仁核、扣带回和脑干区域,可能与幼年期的心理创伤有关[2,4,16,18]。
急性和慢性腹痛的病因构成和诊疗原则差异较大,急性腹痛应首先排除需 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类急腹症,而慢性腹痛的诊治重点在于区分器质性和 功能性疾病,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
一 概述 定义与分类
慢性腹痛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多数慢性腹痛 患者尽管接受了详细的诊断评估,仍然无法找到器质性病因。近年来研究 发现,非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痛大多与脑-肠互动异常有关,例如肠 易激综合征(irra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此外,还有一大类慢性腹痛患者,不 符合按照腹部脏器进行归类的特定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被称为"中枢 介导的腹痛综合征"(centrally mediated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CAPS)。
三、诊断、评估与转诊

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病人的镇痛治疗指南.

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病人的镇痛治疗指南.

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病人的镇痛治疗指南第一章总论学习目标1.认识疼痛的主观性,尊重患者评价自身疼痛的权利。

2.建立新理念: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3.了解疼痛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镇痛原理。

4.了解疼痛的分类,认识及早控制疼痛的重要性。

5.了解正确评估疼痛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医务人员不能想当然地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的疼痛强度做出武断论断。

在 2002 年 8 月第 10 届国际疼痛大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基本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与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一起,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

依病理学特征,疼痛可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依疼痛持续时间和性质,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又分为慢性非癌痛和慢性癌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完整的伤害感受器受到有害刺激引起的反应,疼痛的感知与组织损伤有关。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当神经纤维受损或神经系统因创伤或疾病发生异常改变时也会产生自发冲动,引起的痛感会投射到神经起源部位。

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定位较差,但多较为稳定。

单用传统镇痛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如伤害感受性疼痛明显,常需联用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神经阻滞等方法。

急性疼痛指短期存在(少于 2 个月),慢性疼痛通常指持续 3 个月的疼痛。

疼痛强度评估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观描述。

临床常用疼痛评估方法有三种:数字分级法(NRS ),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 ), 视觉模拟法(VAS )。

数字分级法用 0~10 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 为无痛,10 为剧痛。

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

程度分级标准为: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此方法在国际上较为通用。

第二章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学习目标:1.掌握规范化疼痛处理的基本原则。

2.掌握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缓解方法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缓解方法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缓解方法慢性疼痛是一个常见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到不同程度的长期疼痛,这些疼痛可能源自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或其他体部。

本文将探讨慢性疼痛的诊断和缓解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身疼痛问题。

一、慢性疼痛的诊断1. 病史采集: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的特点和位置等。

患者应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自身的疼痛状况,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触诊、听诊等。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身体问题,如肌肉痉挛、关节炎等,从而帮助确定疼痛的原因。

3. 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X光、CT 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直观的图像,帮助医生发现骨折、脊柱问题等潜在的疼痛原因。

二、慢性疼痛的缓解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慢性疼痛的常用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非类固醇抗炎药、抗抑郁药等。

镇痛药可缓解疼痛,非类固醇抗炎药可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抗抑郁药可调节患者的情绪,帮助减少不适感。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通过运动和物理疗法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温热疗法、冷敷疗法、理疗、按摩等。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骨骼问题,从而减轻疼痛感。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慢性疼痛的缓解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慢性疼痛常常伴随着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通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变痛觉的认知,并调节情绪,从而减轻疼痛程度。

4.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通过体育锻炼和力量训练来增强肌肉骨骼的功能,提高身体的适应性。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减少疼痛感。

同时,康复训练还可以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姿势和运动方式,防止继续损伤。

5.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在慢性疼痛的缓解中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理论认为,慢性疼痛是因为体内的气血失调导致的。

通过中医的针灸、中药疗法,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慢性疼痛诊治指南

慢性疼痛诊治指南

慢性疼痛诊治指南(讨论稿)慢性疼痛诊治指南(讨论稿)本指南的目的是优化疼痛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和因疼痛导致的并发症,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的维护和改善。

本指南不是对疼痛患者提供的具体治疗方案,也不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相对效果。

一、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5点基本要求1、病史:包括一般内科病史和疼痛的发作、性质、强度、分布、持续时间、过程、情感变化及恶化和缓解因素。

以及与疼痛伴随的症状(如运动、感觉和自主系统的变化)。

并了解以前的诊断检查、治疗结果和目前的治疗。

2、体格检查:包括恰当而直接的神经、肌肉、骨骼检查,同时注意其他相关系统。

不仅要对疼痛原因,还要对疼痛的影响(如身体状态下降)进行评估和记录。

3、社会心理评估:包括目前的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或愤怒)精神紊乱、人格特征或状态、应付机制及与疼痛的关系等。

4、体格检查一定要系统、全面、认真进行。

在很多情况下,体征具有“金指标”的作用。

检查不全面、不到位,就可能遗漏重要体征。

5、具备慢性疼痛综合症的知识是进行慢性疼痛评估的必要先决条件。

慢性疼痛综合症可与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的病理或功能失调相关也可与心理状态相关。

另外,其他可伴发疼痛并类似疼痛综合症的内外科疾病相关知识也是必须的。

[医二、全面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的6个基本要点:1、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

临床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价以及记录,应当客观、准确、直观、便捷。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是患者病情的主观和客观反映,病史是患者对疾病的主观反映,而体格检查是发现病症的客观表现,两者共同反映疾病最基本的情况,构成诊断的基本要素。

2、各项辅助检查,虽然也是病情的客观反映,但必须要与病史和检体资料相结合、相一致,这是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

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导致诊断错误。

3、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对疼痛程度的评价应相信病人的主诉,应尊重患者的评价和表达的自身疼痛程度,任何人都不能主观臆断。

(完整版)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完整版)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一 概述 定义与分类
腹痛(abdominal pain)是指上起横膈,下至骨盆范围内的疼痛不适感, 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根据发病缓急和病程长短,一般将其分为急性腹 痛(acute abdominalpain)和慢性腹痛(chronic abdominal pain)。
急性和慢性腹痛没有截然的时间分界线,但在临床实践中,一般将疼痛持 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患者视为慢性腹痛。
急性和慢性腹痛的病因构成和诊疗原则差异较大,急性腹痛应首先排除需 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类急腹症,而慢性腹痛的诊治重点在于区分器质性和 功能性疾病,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
一 概述 定义与分类
慢性腹痛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多数慢性腹痛 患者尽管接受了详细的诊断评估,仍然无法找到器质性病因。近年来研究 发现,非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痛大多与脑-肠互动异常有关,例如肠 易激综合征(irra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此外,还有一大类慢性腹痛患者,不 符合按照腹部脏器进行归类的特定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被称为"中枢 介导的腹痛综合征"(centrally mediated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CAPS)。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 (2019年)
胃肠外科 陈建峰 主任医师
2019-07-15
一、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二)流行病学
一 概述 定义与分类
英语"疼痛"(pai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ena",原意是"刑罚"。 刑罚通常都伴随一定程度的痛苦体验,故以喻痛觉。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实际 或潜在的组织损害有关,或被描述为与那类损害相关"。 该定义强调了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其发生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当前 或既往组织损伤并非产生疼痛的必要条件。。

慢性疼痛的综合管理指南

慢性疼痛的综合管理指南
疼痛评估方法
教育患者如何自我评估疼痛程度,包括使用疼痛评分量表等工具, 以便更准确地描述疼痛状况。
疼痛管理策略
介绍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让患者了解不同治疗手段的优 缺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疼痛管理。
心理干预和辅导技巧
1 2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减轻疼 痛带来的情绪困扰,提高应对能力。
加强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与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 提高治疗依从性。
加强跨学科协作 加强疼痛科、神经科、心理科等 相关学科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共 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 疗效果。
推广多元化治疗手段 积极推广新型、有效的治疗手段 ,如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为 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治疗提供依据。
个性化治疗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治 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心理治疗等。
康复锻炼
针对患者疼痛部位和程度,制 定康复锻炼计划,如肌肉拉伸 、力量训练、有氧运动等。
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疼痛管理知 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
对疼痛。
长期随访和效果评价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疼 痛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
,从而缓解疼痛。
04
药物治疗策略
常用药物类型及作用机制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阿片类药物
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包括弱阿片类药物( 如可待因)和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
抗抑郁药
通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浓度,改 善抑郁症状并缓解疼痛。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

它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如疾病、外伤、神经性疼痛等。

慢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慢性疼痛的诊断方法和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慢性疼痛的诊断方法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疼痛特点、病史以及相关的身体状况,这有助于初步判断疼痛的原因。

2. 身体检查:医生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观察、触诊等,以了解可能存在的病变和异常情况。

3. 高级医学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人体的结构和病变。

4.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内炎症情况、代谢状态等。

5. 神经生理学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脊髓电图等,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异常情况。

二、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1)非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麦角胺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慢性疼痛。

(2)处方药:如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这些药物常用于缓解中至重度的慢性疼痛。

但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1)热敷疗法:可以通过热敷、温泉、热浴等方式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2)冷敷疗法:适用于肌肉酸痛、关节肿胀等情况,可以通过冷敷、冷凝胶等方式缓解疼痛。

(3)理疗:包括按摩、针灸、推拿等,这些手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放松肌肉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

3. 心理治疗慢性疼痛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受。

(2)心理咨询:提供情绪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应对疼痛情况。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综合治疗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综合治疗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疼痛感觉,通常持续超过3个月。

这种疼痛不仅影响患者身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造成心理和社交方面的问题。

因此,正确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慢性疼痛的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策略。

一、慢性疼痛的诊断1. 病史采集: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因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和精神状况也很重要。

2. 身体检查: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和听诊等手段来评估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相关病征。

例如,局部肿胀、压痛和肌肉紧张等都可能是慢性疼痛的体征。

3. 实验室检查:某些血液和影像学检查可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并帮助确定慢性疼痛的原因。

例如,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免疫学检查和X射线等。

4. 辅助检查:医生可能还会要求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以获取更详细的疼痛信息。

二、慢性疼痛的综合治疗慢性疼痛的综合治疗旨在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心理和社交功能。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镇痛药和抗抑郁药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单个药物或联合用药。

2. 物理疗法:例如物理理疗、按摩疗法和温热疗法等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来减轻慢性疼痛。

3. 心理治疗:慢性疼痛往往伴随着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心理咨询等,以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并改善心理状况。

4.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通常由专业团队,如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组成。

他们通过运动疗法、疼痛管理教育和职业重新适应等综合手段,帮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5. 非药物疗法:在一些情况下,非药物疗法也可作为辅助治疗。

例如,针灸、艾灸和瑜伽等可以帮助缓解慢性疼痛。

综上所述,慢性疼痛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疼痛诊治指南(讨论稿)
慢性疼痛诊治指南(讨论稿)
本指南的目的是优化疼痛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和因疼痛导致的并发症,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的维护和改善。

本指南不是对疼痛患者提供的具体治疗方案,也不比较不
同治疗方法的相对效果。

一、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5点基本要求
1、病史:包括一般内科病史和疼痛的发作、性质、强度、分布、持续时间、过程、情感变化及恶化和缓解因素。

以及与疼痛伴随的症状(如运动、感觉和自主系统的变化)。

并了解以前的诊断检查、治疗结果和目前的治疗。

2、体格检查:包括恰当而直接的神经、肌肉、骨骼检查,同时注意其他相关系统。

不仅要对疼痛原因,还要对疼痛的影响(如身体状态下降)进行评估
和记录。

3、社会心理评估:包括目前的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或愤怒)精神紊
乱、人格特征或状态、应付机制及与疼痛的关系等。

4、体格检查一定要系统、全面、认真进行。

在很多情况下,体征具有“金指
标”的作用。

检查不全面、不到位,就可能遗漏重要体征。

5、具备慢性疼痛综合症的知识是进行慢性疼痛评估的必要先决条件。

慢性疼痛综合症可与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的病理或功能失调相关也可与心理状态相关。

另外,其他可伴发疼痛并类似疼痛综合症的内外科疾病相关知识也是必
须的。

[医
二、全面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的6个基本要点:
1、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

临床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价以及记录,应当客观、准确、直观、便捷。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是患者病情的主观和客观反映,病史是患者对疾病的主观反映,而体格检查是发现病症的客观表现,两者共同反映疾病最基本的情况,构成诊断的基本要素。

2、各项辅助检查,虽然也是病情的客观反映,但必须要与病史和检体资料相结合、相一致,这是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

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导致诊断
错误。

3、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对疼痛程度的评价应相信病人的主诉,应尊重患者的评价和表达的自身疼痛程度,任何人都不能主观臆断。

要询问病人的个人详细资料;了解有无外伤史;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放射范围及活动
与体位的关系等。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社会心理评估的资料进行初步鉴别诊断,从而对可能病因和疼痛影响形成诊断印象。

4、一旦明确诊断,治疗计划的制定要考虑疼痛强度、疼痛类型、基础健康状态、合并疾病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制定的治疗方案应有病人、相关专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如其
他有影响的人或有资质的心理咨询者)的加入,并与病人探讨治疗的目标和
结果。

5、慢性疼痛综合治疗的目标
①增加病人对自身疼痛的认识,树立信心和具备能力;
②打断恶性循环状态
③ 减少用药的种类和剂量
④ 实施有效的疼痛康复工程,防止或减轻疼痛的复发率
⑤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⑥ 从多方位、多水平对功能异常的机体功能,特别是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调整。

6、规范化疼痛治疗原则为:有效消除疼痛,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把疼痛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至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凡接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者,还应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行为,如多处方、囤积药物等,以防药物不良应用和非法流失。

对不良反应的处理,要采取预防为主,决不能等患者耐受不了时才处理,故镇痛药与控制不良反应药应合理配伍,同等考虑。

此外,要重视对心理、精神问题的识别和处理。

三、实施神经阻滞疗法和有创治疗时必须掌握的7条原则
1、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清楚病情,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认真填写知情同意书,并作好登记工作。

2、实施神经阻滞疗法和有创治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急救措施不落实
不操作。

3、禁给皮肤或深层组织有感染者或全身严重感染者(菌、毒、败血症)选用神
经阻滞疗法和有创治疗。

4.禁给白血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和有创治疗。

5.禁给身体极度衰弱和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和有创治疗。

6.禁忌给肿瘤本身发生在脊髓或椎体的患者行椎管内治疗;不给肿瘤患者早
期采用神经阻滞镇痛,以免延误病情。

7、不轻易采取神经破坏疗法;条件不具备,不追求高难度技术操作。

四、从事疼痛诊治工作的医师必须具有具备8项素质:
1.应具有相关学科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的高年资医师承担,要有良好的职业
道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防差错事故,安全第一。

2.要选用简单有效的处方组合。

要先无创、再微创、轻创、重创的治疗原则,
尽力提高疗效,减少病员痛苦。

遵循安全第一,效果第二,无效放弃的原则。

3.要熟悉常用局麻药的剂量、浓度、比重和复合剂的药理作用。

要熟知各种神经阻滞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证和预防措施。

4.根据病情要选用最熟练的操作技术予以治疗,重要部位不能过多穿刺。


射时要反复抽吸,针头如有移动,都要认真实验,以防药液注错部位引起不
良后果。

5.杜绝医疗差错,提高专业技能,要熟悉和掌握麻醉意外和心肺复苏的方法,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要严密观察有治疗反应的病人,治疗操作后观察10~30分钟,明确病人无不良反应后才能准许患者离院。

6.常常反思不足,逐步完善工作流程,反复运用原疗法效果不佳时,要善于运用综合疗法,以提高疗效,不可过度追求单一疗法。

7.努力学习,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信息不断与外界交流,吐故纳新,充实扩
大本专业内涵,促进专业发展。

8.业务操作技术上遇有疑难问题或异常情况时绝不可回避或勉强操作,要及
时报告上级医师以便妥善处理。

以最优化的治疗过程及方案,争取最好的治
疗效果。

TO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