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新人教版
板书
设计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用途功能
一.青铜器—— 制作工艺
典型代表 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 定义、发现、影响、造字方法
教学
反思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题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时间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了解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能力。 2.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播放课件:猜猜“生肖甲骨文”
学生识别
阅读教材23-24页
个别学生展示
生自主学习后组内交流展示,有疑问的班内共同解决
学生欣赏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生独立完成
明确答案
学生交流
用途功能
1.青铜器—-制作工艺
典型代表 司母戊鼎
定义:
2.甲骨文--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
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1.学生巩固记忆
2.完成教材习题
3.完成同步:开放性作业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何收获?
明确: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聪明才智,辛勤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青铜器有什么用途 ?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如何?
(3)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案(精品,含答案)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案(精品,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标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

2.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学习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第二部分为“甲骨文记事”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看图片“青铜器”结合教材回答一组:1 2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2.图片1、2青铜器的名称各是什么?其中图片1有何历史地位?3.综合以上内容总结商周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主要用途是什么?二、甲骨文记事与造字特点1.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2.甲骨文在当时社会起什么样的作用?3.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什么地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4.甲骨文采用哪些造字方法?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甲骨文距今约3600 多年的历史。

那时候的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 年了, 目前出土数量在15 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 个, 已识2000 余字, 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1)看下列图片是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中的部分文字,你可知道分别是什么吗?写在横线上。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商朝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甲骨文的演变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商朝的历史背景,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商朝的青铜文明,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2.图片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甲骨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及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出现时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青铜器和甲骨文,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方式,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演示。

2.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

3.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授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认识相对较浅。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等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难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

3.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实例,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图片资料。

4.实物: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或模型。

5.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青铜器和甲骨文这类古代文化遗产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图片和文字中获取信息,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同时,学生可能对甲骨文的刻写技巧和应用感兴趣,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拓展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认识甲骨文的形态、刻写方法和应用场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甲骨文的形态、刻写方法和应用场景。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形态和特点。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相关知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甲骨文的刻写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或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准备甲骨文刻写工具(如小刀、毛笔等),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和甲骨文。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形态和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定又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按照一定比例合成合铸而成的器具,颜色为青绿,故称“青铜”。

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2、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的阶段:(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地点: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2)、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食器:乐器:兵器酒器生产工具繁荣丰富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年级七科目历史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夏、商、西周三代直接影响其后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目标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器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 7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引入新课语言能力图片 a g 拓展知识 2 自制讲解基础知识图片 a e 建立表象15 下载讲解拓展提高图片 a e 建立表象10 自制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2/ 7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传说大禹制作九鼎,鼎是青铜器的一种,在夏、商、西周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1、同学们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出现时间用途功能特点工艺代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出示答案。

(见课件)3、结合视频了解“泥范铸造法”,那这种方法是怎样铸造青铜的呢?4、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下面我们看一下青铜器主要有哪些种类:(见课件)设计意图:通过鼎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认识青铜器是夏商周文明的象征,从整体上感知新课所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夏商西周的青铜器文化以及甲骨文的产生和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代表,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器文化,掌握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了解甲骨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2.甲骨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阐述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讨论法:学生就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特点和内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内容。

3.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古代文化的瑰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价值。

3.操练(10分钟)学生讨论: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哪些角色?其制作工艺对后世有何影响?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加深对青铜器文化的理解。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教学方法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欣赏联合国“世纪宝鼎”图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

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

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

你知道吗?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时期的大鼎为范本设计制造的。

让我们共同走进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讲授新课设计1:导学提示第一步:图片赏析请同学们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片,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二步:问题导读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并思考:1、青铜制造业开始于:。

2、青铜制造业鼎盛于:。

3、青铜制造中的精品有:、。

4、除青铜制造外,夏、商、西周的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这个时期,的制造也很兴盛。

设计2:拓展交流拓展一:展示图文资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是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出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展示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商朝的地位,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史料实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明的灿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商朝的地位;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2.难点:甲骨文的结构和书法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2.展示法: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引导学生直观认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

4.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模仿甲骨文书写。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实物或模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提问:“你们对这些物品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详细讲解它们的种类、特点及历史价值。

同时,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过渡语: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多种造字方法和汉字的基本结构。
板块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阅读下列图片:
甲骨文字形举例
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假借字




借为征




借为佑
请回答:
(1)上图中介绍了四种甲骨文的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法,你能说出它们的含义吗?
(2)“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除了上述四种,你能说出其他两种吗?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1:(材料式导入)联合国在它成立50周年前夕,得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见课件)。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哪些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呢?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5.《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意思是说,殷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书册了。这里书册的材料是(D)
A.竹简B.丝帛C.青铜器D.龟甲和兽骨
6.它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它的产物。这里的“它”指的是甲骨文的哪种造字方法(A)
——东汉·班固《汉书》
教学反思
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下面请看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活字印刷再现鸟巢(见开幕式精彩视频剪辑)。视频中我们看到的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独树一帜。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5课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出现有怎样的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原因之一在于她灿烂的青铜文化。

今天让我们走进青同时代,探究一下世界著名的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灿烂文明。

二、新课学习(一)青铜的高超工艺师:2001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

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

2006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标解读1. 内容标准内容要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征。

认知提示: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解读: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 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本课突破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三个方面叙述。

青铜器的用途、功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有的器皿,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对夏商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可以以司母戊鼎为例,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这部分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

【甲骨文】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叙述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

这个部分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其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难点。

甲骨文记事这一部分,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发现经过。

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甲骨文因文字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二是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清朝,其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教师要强调两点:一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二是经过研究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课文中的《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1. 紧密联系社会资源,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和过渡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案例1 导入语和过渡语的设计导入课题的设计: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内容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和汉字演变过程的展示场面。

(播放结束)师导入: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

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上独树一帜。

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

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是其中的一种。

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内容。

过渡到青铜器部分的设计:青铜器是商朝古老文化的卓越代表,刚才老师首先简单介绍的文字,同样可以铸刻在青铜器上。

二者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熠熠生辉,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将永远地铸刻在这里。

接下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青铜器博物馆参观,谁愿意做博物馆的小解说员?过渡到甲骨文部分的设计:本节课一开始我们观看的奥运会开幕式场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一场成功的奥运会开幕式设计,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就在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的同一时刻,全世界各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

那么,在古代,人类发生的事件是如何记录的呢?2. 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历史,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学习案例2 司母戊鼎为了使学生对司母戊鼎有一个形象认识,教师可设计一个现场实验环节,事先准备一个体重秤,将学生的体重数逐一相加,计算司母戊鼎相当于多少名学生的体重之和。

为使气氛活跃,具体现场可参照《开心辞典》及主持人的风格。

如:主持人提问1 :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千克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千克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主持人提问2 :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学生自己通过计算,较为形象地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规模,加强对其地位“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的形象认识)3. 加强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宏观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案例3 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分别学习完青铜器、甲骨文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总结语,既简要概括所学的知识,又运用宏观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

商朝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这些文字是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宝贵资料。

4. 创设合理情境,适当拓展,使情感自然生成案例4 汉字在讲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教师可创设情境,适当拓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汉字的热爱上来,热爱汉字,才会热爱甲骨文。

情景创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人说的话南方人有可能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

教师提问: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大家有什么感想?组内学生交流讨论,各组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连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并对朝鲜、越南、日本的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连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认真写好汉字。

四、板书设计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1. 广泛的用途功能2. 高超的制作工艺3. 典型代表:司母戊鼎二、甲骨文1. 发现:(1)材料:龟甲、兽骨(2)时期:清朝2. 影响:(1)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五、问题解答课后活动1. 仔细观察下面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酒器、炊具、礼器2. 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

A. 人B. 水C. 猪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1. 学生活动建议新课讲完后,可以布置一个文物卡片制作活动。

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搜集一些青铜器图片及资料,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分组制作青铜器简介卡片,内容包括青铜器名、出土朝代、功能用途三大项。

2. 学业评价建议评价目标:学生动手制作资料卡片,进一步认识青铜器,理解青铜器高度的文明,同时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课前将学生分成组,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任务,获取有关信息。

活动开始后,学生可以分组活动,完成资料卡片制作。

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先自评,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教师在小组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根据各组的表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评价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看学生制作的卡片是否按照要求准确、简要地处理信息,评价学生对有效信息的处理能力。

一个是卡片设计能力,看学生在整体版面结构设计上是否突出重点,美观清晰,评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注意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七、教学资源1. 资料与注释青铜器用青铜制造的器物。

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古代又称金或吉金。

中国古代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从夏商周直至秦汉这段时期,时间跨度为2000年左右。

这一时期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同时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青铜器的合金比例材料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周礼·考工记》【解读】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