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文档说明
(Word文档可以删除编辑)
专注于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小学试卷教案合同协议施工组织设计、期中、期末等测试中考、高考、数学语文英语试卷、高中复习题目、本文档目的是为了节省读者的工作时间,提高读者的工作效率,读者可以放心下载文档进行编辑使用.
由于文档太多,审核有可能疏忽,如果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本店马上删除。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案(精品,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标要求】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学习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
2.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学习难点】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第二部分为“甲骨文记事”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看图片“青铜器”结合教材回答
一组:
1 2
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2.图片1、2青铜器的名称各是什么?其中图片1有何历史地位?
3.综合以上内容总结商周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主要用途是什么?
二、甲骨文记事与造字特点
1.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
2.甲骨文在当时社会起什么样的作用?
3.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什么地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4.甲骨文采用哪些造字方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甲骨文距今约3600 多年的历史。那时候的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 年了, 目前出土数量在15 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 个, 已识2000 余字, 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利簋及铭文
二、甲骨文记事(重点)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
2.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出现有怎样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原因之一在于她灿烂的青铜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进青同时代,探究一下世界著名的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灿烂文明。
二、新课学习
(一)青铜的高超工艺
师:2001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2006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
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中
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青铜器和甲骨文,可能较为
陌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方式,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掌握甲骨
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
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甲骨文的起源、发展、
特点及历史意义。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
和甲骨文的美。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
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
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
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演示。
2.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
2016年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木
指事
返回
本
末
会意
返回
休
形声
“木” 部形 声字 案 杆 栏 样 ……
返回
形旁 声旁
木
木 安 木 干 木 兰 木 羊 …… ……
转注
老 考
两个字义同、 音近、形似, 可相互注释。
返回
(本义同“老”)
假借
返回
自
本来是表示鼻子 的象形字,假借 用来表示自己。
返回
汉字的演变
金文 大 小 隶 楷 甲骨文 (铭文 篆 篆 书 书 ) [商] [商周][西周][秦][秦汉][魏晋]
图为毛公鼎及铭文。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 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 比较匀称。
你能写出下列甲骨文字 的现代汉字吗?
人
牛
水
日
上
下
明
射
课堂小结
青铜器
1.青铜时代:夏、商、西周时期
2.典型代表:后母戊鼎 1.时间:商代
甲骨文 2.地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3.意义:为研究商朝的历史和文
中国商周时期刻写 在龟甲、羊等兽骨 上的文字
自主学习 二、甲骨文记事
1、定义: 2、发现:1899年,清朝王懿荣
首次发现甲骨文。 此后在安阳、陕西等 出土大量商周甲骨。
3、地位:
人教初一上册历史(部编版)同步教学设计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青铜器的含义
人教初一上册历史(部编版)同步教学设计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七
科目
历史
任课教师
授课时刻
课题
授课类型
课标依据
了解商周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明白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介绍
知识目标
图片
a
g
拓展知识
2分钟
自制
讲解
过程与方法
图片
a
e
建立表象
5分钟
下载
观看
过程与方法
图片
a
e
关心明白得
5分钟
下载
明白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图片
a
I
升华感情
2分钟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体会;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出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现事例,开阔视野;I.观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5课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5课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图一图二
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铜器的?到了夏、商、西周
趋势?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内容。
【设计思想】
本课是一堂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由于本课简单易懂,课堂教学时间宽松,因此,可以拓展开来,充分发挥文化史感性史料丰富的特点,尽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小黑板、挂图、多媒体展示形象图片,利用铜陵特有的铜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合理想象、再现历史的能力。
初一学生尚未接受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和培养,因此教学中宜采用简单明了和运用身边感性史料来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
搜集青铜器照片和铜陵金牛洞大炼渣的有关资料(或李白描写铜陵冶炼的诗篇),进行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学生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瑰宝的认识。
搜集5个甲骨文方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
器与甲骨文教案
商朝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青铜器的主要材料是铜和锡,经过多次熔炼、铸造、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商代青铜器的形状奇伟,花纹瑰丽,其中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是司母戊鼎。
2.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和用途
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之一,它是在商王武丁时期铸造的。司母戊鼎高1.33米,重875公斤,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它的造型独特,花纹精美,是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之一。司母戊鼎的用途是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和酒水的。
二、甲骨文的演变和意义
1.甲骨文的起源和历史地位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诞生和发展,对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2.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
甲骨文的构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和会意等几种。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和用法,通过研究甲骨文,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同时,甲骨文的研究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搜集资料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和范例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收集青铜器相关资料和图片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通过模拟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来体会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来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和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整体设计
(二)甲骨文记事
1.展示图片:甲骨文十二属相图。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
讲述: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勃兴。
2.提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
简介:甲骨文的发现。清末的王懿荣无意中看到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么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3.提问: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从“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的推理活动中,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讲述: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还是女呢?……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4.提问: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引导: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j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何特点?它对今天的汉字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新人教版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了解青铜器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汉字。”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本课承接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在学生了解了夏、商、西周的更迭和政治制度之后,从经济和文化角度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青铜铸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造型精美等特点,集中体现了当时强盛的经济实力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甲骨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不仅对研究商朝文明有重要参考作用,也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灿烂辉煌的文明,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
(3)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2)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3)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青铜器的用途和功能;司母戊鼎的制造过程;甲骨文的发现、内容、意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科学实验室为司母度鼎铸造过程进行配音,让生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真切地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
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设置问题:1.看过这些气势宏大,工艺高超的青铜器图片,你有什么感受?2.哪品个朝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图片内容分别是:四羊方尊、毛公鼎、铜象尊。
[设计意图:幻灯片呈现图片,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民豪感,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二)、讲授新课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生互动:关于青铜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于青铜器你想知道什么?请小组讨论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有助于我们了解青铜器?
教师总结学生问题,归纳出重要的问题:1,什么是青铜器?2.青铜器的用途和特点有哪些?3.青铜艺术达到高峰是在什么时期?代表作品是什么?
小组代表答疑:1,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
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以及著名
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历史和工艺特点。
2.让学生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以及甲骨文的造字
特点。
3.通过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
明,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a. 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
b. 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主要用途和工艺特点
c. 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介绍
2.甲骨文的记事
a. 甲骨文的发现与辨认
b.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与用途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a. 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特点
b.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与演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
察并提问:这些文物是什么时期的?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活动:阅读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发
展历程、主要用途和工艺特点,以及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历史和工艺特点。同时,通过展示甲骨文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和主要内容,并思考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演变过程。
3.教师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
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和特点。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4.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和甲骨文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含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利簋及铭文
二、甲骨文记事(重点)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
2.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
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六、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
七、教学过程:
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
1鼎2簋3尊4钺
5编钟6铲
问题:青铜器主要有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种类。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铜器所属的种类吗?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课标解读
1.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征。
认知提示: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解读: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 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本课突破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三个方面叙述。
青铜器的用途、功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有的器皿,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对夏商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可以以司母戊鼎为例,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这部分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
【甲骨文】
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叙述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这个部分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其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难点。
甲骨文记事这一部分,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发现经过。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甲骨文因文字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二是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清朝,其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教师要强调两点:一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二是经过研究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课文中的《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
1. 紧密联系社会资源,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和过渡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案例1 导入语和过渡语的设计
导入课题的设计: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内容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和汉字演变过程的展示场面。
(播放结束)
师导入: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内容。
过渡到青铜器部分的设计:青铜器是商朝古老文化的卓越代表,刚才老师首先简单介绍的文字,同样可以铸刻在青铜器上。二者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熠熠生辉,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将永远地铸刻在这里。接下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青铜器博物馆参观,谁愿意做博物馆的小解说员?
过渡到甲骨文部分的设计:本节课一开始我们观看的奥运会开幕式场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场成功的奥运会开幕式设计,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就在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的同一时刻,全世界各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那么,在古代,人类发生的事件是如何记录的呢?
2. 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历史,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学习
案例2 司母戊鼎
为了使学生对司母戊鼎有一个形象认识,教师可设计一个现场实验环节,事先准备一个体重秤,将学生的体重数逐一相加,计算司母戊鼎相当于多少名学生的体重之和。为使气氛活跃,具体现场可参照《开心辞典》及主持人的风格。如:
主持人提问1 :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千克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千克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主持人提问2 :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学生自己通过计算,较为形象地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规模,加强对其地位“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的形象认识)
3. 加强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宏观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案例3 对教材内容的总结
分别学习完青铜器、甲骨文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总结语,既简要概括所学的知识,又运用宏观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
商朝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由于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这些文字是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宝贵资料。
4. 创设合理情境,适当拓展,使情感自然生成
案例4 汉字
在讲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教师可创设情境,适当拓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汉字的热爱上来,热爱汉字,才会热爱甲骨文。
情景创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人说的话南方人有可能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
教师提问: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大家有什么感想?
组内学生交流讨论,各组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
(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连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并对朝鲜、越南、日本的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连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认真写好汉字。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