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论文: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论文
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知识的传播,美育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语文教学还能进行美育教育,其中有很丰富的美育元素。
若你分析初中语文教材里面的课文,你会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是那样的美,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从三方面着手: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思维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
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审美感受能力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第二是对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情感表现的感受。
前者是具体直观的,容易理解;后者则比较抽象许多,难以把握。
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学生是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首要的是必须接触到教材,特别要发现课文中美的元素。
我们把这种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直接领悟的能力,叫做审美感受力。
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须首先要通过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
要知道审美注意是审美活动的起点。
在各种审美活动中,要利用突出注意指向并集中于审美对象,这样就能使感知变得更清晰、更精确、更全面。
发现所学课文的审美中心是语文审美注意的最大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的阅读是学生最基本学习活动之一。
审美注意力的培养有赖于这种对课文的把握。
比如:朱自清写的《背影》这篇课文中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具体细致的描述,把浓浓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字里行间表露出的薄薄忧愁,真挚而感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父亲的背影在教学中要做为一个审美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赏析。
再就是要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审美趣味。
要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主要有设置悬念、摆出疑点、揭示矛盾、语言点拨、启发思索、讲术语课文相关的故事、朗诵相关的诗歌、展示相关的图画等。
最后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力。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在学生的素质的整体提高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美术课功不可没!笔者拟就此一方面做些探究,以期能对高中美术教育的水平提高起到些许推动作用,也希望能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做些贡献!高中美术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美术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就美育来讲,教学中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为目的,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深切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
要真正地、有效地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求知,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审美教育,践行审美教学审美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具体是指通过形象塑造,熏陶学生,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
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将美育渗透到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成熟,人格上趋向完美。
但是,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高金岭老师认为“学生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一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
”这就为我们的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美,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自觉,培养审美能力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以传播基本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这一层次上。
作为美术教师,有时也不太注意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特别是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师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或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做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很少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能力途径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小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手挥五弦,目送归鸿”①等等,都生动地描述了想象在艺术构思和审美过程中奇特的功效。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
200多年前,德国美学家、诗人席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途径。
”(席勒:《美育书简》,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6页)高山仰止是静态的美,汪洋恣肆是动态美;楼宇栉比有形体美,小桥流水有曲线美;万紫千红呈现色彩美,莺歌燕舞体现声韵美……对美的提示,离不开语言文字,更离不开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首先,启发想象。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启发丰富的重要的”训练器材”之一。
心理学家乔治波利亚普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和机会。
”《黄山奇石》这一课中对于奇石的描写都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才让学生感受到了那些石头的奇特、有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清楚知道,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书本知识、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忽视美育教育,将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现阶段教学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通过典型形象去领悟艺术作品深刻内涵的能力,常常抛开形象感知和情感体验抽象理解作品内容。
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美”的感悟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伴随对形象的感悟,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
《伟大的悲剧》中,茨威格笔下的“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着”的斯科特及其队友为了祖国的荣誉,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南极探险行列中。
虽然葬身冰原,但他们那种为祖国荣誉勇于献身的精神,敢于冒险的科学探索欲望让人肃然起敬。
在课堂上我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在浓烈的课堂气氛中,他们行为的高尚、精神的伟大感动了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一个个深有感慨,并纷纷对照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反思。
二、语文课堂上启发学生对“美”的想象“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感世伤怀,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原本是春暖花开的三月,京城里却杂草遍地,民不聊生,连娇弱之花亦在为国都的残破落泪,形只影单的鸟儿发出阵阵哀鸣在为失散的家人担忧……这合理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诗的重新解读与诠释,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进一步领悟到诗歌的精髓。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美”的推敲一是品味语文教材中的精彩篇章。
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常常依靠整齐优美的句式来表现。
二是推敲语文课文中的点金之笔。
精美的文章常有精妙之用词。
所以,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之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之初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型合格人才的心理结构应包括智力结构(认知)、伦理结构(意志)、审美结构(情感)三个方面。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脚下的审美因素,披析引导学生审美,使学生受到审美熏陶,并通过审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得到陶冶和感染,从而创造美。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审美能力呢?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反思,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和饱满的激情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精髓就是以情感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们不妨说:“动学生心者,又何尝少得了教师的感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注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和思维状态,教师要恰如其分地指导,富于激情地教学,去感知、体验、领悟教材中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育因素与审美价值,并把这种美体味还原出来,才能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审美过程中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完全交融,沉浸在艺术的意境之中,使学生能充分享受到含英咀华的美感和乐趣。
文章是作者心灵的产物,教师要以“情”再现作品的意境,在学生与作品之间飞架一座“情感之桥”,使学生心灵和作者产生沟通与共鸣,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有人称“美育”为“情育”,这是很有道理的。
如我在备《滹沱河和我》一课过程中,深钻教材,用自己滚烫的火热感情与被作品震撼的心灵去一次一次感受、体验、理解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沉感情,博大胸怀,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人格力量。
培养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培养高中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
培养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培养高中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
尽管美术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化,实际上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把理想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可以称之为“模糊层面”。
1.“模糊层面”的特点和研究意义,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
随着对“模糊层面”的研究和认识,它将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1.1 “模糊层面”的特点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
“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
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说明,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在《拾穗》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普通的法国农妇,她们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被遗落的麦穗。
尽管艺术形象真实,但也无法表现完尽作者对生活的理想观念。
现代雕塑家叶毓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组雕,其艺术形象的监狱背景是模糊的,敌人的野蛮残酷是模糊的,唯一具体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音乐教学应“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笔者的做法是:从音乐课和形体课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音乐课,培养审美情趣《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作为音乐老师,不仅要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更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在实践中体悟,将舞蹈美的动律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对音乐做一个深入的了解。
在律动活动中,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节律,这种音乐伴奏下身体的律动充满了分明的节律和动感之美。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在音乐课堂上渗透舞蹈的动律,以音乐为主线,融合表演,通过表演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唤醒学生对动作美的认知音乐是有声的语言,用声音之美为我们讲述着动听的故事,传递着动人的情感。
舞蹈是有形的人体语言,用形体之美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它变枯燥的知识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要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动作、从熟悉的人物、动物形象开始,找到动作的依托和合理的运动依据,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表现出一定的形象,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艺术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艺术的存在不仅浸润了我们的内心,更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
如果缺少艺术,必然无法让我们的生活绚烂多彩,艺术总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
那么在学校的美学教育开展中,艺术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和重要途径,只有不断的开发学校的美学教育,融合各个学科之间对艺术的渗透,培养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对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感悟美、珍惜美、创造美。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能力;审美培养;审美能力;美术欣;审美鉴别;审美情趣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听形象逐步延伸至生活工作的不同角落,融于人们的生活时时刻刻。
通过不断的对艺术美加以解读,并且创造此种艺术形象,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所重视一个人综合素养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对于具备艺术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极度渴求,因此只有不断促进艺术教育的综合发展,在不同学科之间整合艺术教学,从而实现艺术美的教学目标,顺应社会发展大趋势。
一、艺术教育的性质(一)人文性艺术教育不仅仅作为单纯的技术型课程,而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基础之上,让同学们能够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和人文素质。
艺术课程开展不具备任何的功利性,杜绝将艺术课程开展作为技术性课程,而是将艺术教学看中其教化作用,培养学生美的人格。
(二)创造性艺术教育涉及种种创造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的创新能力。
不仅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
这将改变过去学生孤军奋战的状况,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的创造力有所提升。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能力的联系通过在艺术作品的教学训练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与理解,以及学生对艺术美的整体感悟欣赏力,从而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能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能够在艺术世界中的情操感悟。
注重美术欣赏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论文]
注重美术欣赏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美术欣赏课对学生美术观念的形成,对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欣赏课教学中应把传授知识、德育渗透及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基本素质和能力。
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审美素质美术教育是综合人的心理、生理及情感特征很强的艺术教育活动,而素质教育就是要达到理性及感性的统一。
注重学生的品质、情感、兴趣、应变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及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适合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所以,如何处理好美术学科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通过美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这些观念及理论方面的问题,我们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有清楚的认识,然后才能有效地通过美术教学去提高学生素质。
美术是视觉艺术,人们的视觉在提供人们生活信息的过程中,有观察识记的过程,也有感官好恶的斗争过程,所以美术教育可以产生美化心灵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抓住这一特性,不失时机地去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从思想上接受美的陶冶。
现在美术教材是在不断探索和改革的过程中,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为核心,完美教材的知识结构,建立以知识教学与欣赏、创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标准,使学生将掌握美术基本原理欣赏及创造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接受艺术观念、设计意识为教育内容的欣赏,学科知识面精细广泛,其中欣赏课侧重于美术知识的传播,欣赏方法的学习,美术观念的形成和欣赏评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课,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对学生美术观念的形成,对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可采取归类法,有重点、有目的地教学,把握住教材的知识点和基本欣赏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德育渗透及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对于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重点在于了解艺术成就和特点,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初中美术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范文
初中美术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初中美术: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审美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美术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美术课程在这个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美术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美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素质教育。
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艺术形式,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同时,美术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生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发展,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以下特点:1.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初中生开始对美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不再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评价。
2.审美范围逐渐扩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审美范围从之前的局部扩展到整体,开始关注作品的内涵和形式。
3.审美需求多样化: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初中生的审美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三、如何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针对初中生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与需求,美术课程应该采取以下策略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1.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美术课程应该涵盖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从而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2.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欣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3.激发学生审美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作品,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以培养。
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二是对审美对象所蕴藏的情感表现的感受。
前者具体直观,容易体会;后者则比较抽象,难以把握。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首先必须接触教材,发现课文中美的因素。
这种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直观把握能力,就是审美感受力。
例如,在教授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时,我在让学生充分领会诗意的基础上,由古至今地让学生们通过旅游去想象、了解、熟悉、感悟当代中国乡村秀美风光,使学生们从中领悟诗情画意,在审美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敏感,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们对审美的注意。
学生们的敏感度是审美的关键,它是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序曲。
初中语文教材文体丰富、风格多样,但都是用来进行语言教育的。
因此,审美敏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敏感性,让学生们在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同时,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们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文章,把握词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美。
二、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美的欣赏、对美的培养离不开思维。
思维越活跃,思路就越宽广、越开阔,美的欣赏力也就越高。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多种方式的思维训练,可以充分开拓学生们的思路,这是对美的欣赏、美的培养的重要前提,因为思维能力有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之分。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一篇篇课文中深刻内涵的揭示,使学生们感悟出具体的形象,进而牢牢地把握住形象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朱自请散文《春》这篇课文时,阅读“春花图”这段描写中,“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让学生们自己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勾勒春天形象的语句,让学生们通过阅读领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美妙的语句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触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去体会春天:和煦的春风、芳香的花儿……把难于捕捉的事物用文字叙述得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情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审美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综合素质,能够提高个人情感表达和社交交往能力。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学生们越来越少接触到真正的艺术和美学体验,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渐退化。
因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学校减少了对艺术教育的投入,这导致学生们对艺术的了解和兴趣越来越少。
因此,学校应该增加艺术教育的课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艺术体验和学习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艺术节或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欣赏和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审美能力。
其次,家庭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学校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但家庭同样需要肩负起这一责任。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可以给予孩子接触艺术的机会,如参观艺术展览、观看音乐剧或戏剧表演等。
此外,家长还可以在家里鼓励孩子参与艺术创作,如绘画、音乐等,这样不仅能增加孩子的艺术体验,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外,大众媒体如电视、电影、网络等成为了学生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大量低质量的作品。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接触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学校可以组织影视欣赏活动,选取一些高质量的电影或纪录片进行展示,让学生们在观影中培养独立的审美观点。
此外,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来搜索和阅读有关艺术的资讯,如艺术家的介绍、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等,帮助学生们形成广泛而深入的艺术知识储备。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能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将逐渐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审美品味。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课程,通过教授艺术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评论和评奖活动,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第一章引言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引导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二章语文学科审美能力的内容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外延的概念,不能相互论同,也不能相互替代。
然而,二者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语文教学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施教者的活动到受教者的活动;从课内、校内到课外、校外,也无不“含有美育之元素”。
因此,语文教学中必然渗透和贯穿美育教育。
2.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觉呈现与感观;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学生矛盾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
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2.2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生如果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审美经验,就难以构成由此及彼的联想,难以发生想象活动。
因而,语文学科美育必须根据效应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审美联想与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分不开,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
初中美术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美术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2023年的初中美术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在当今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素养。
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初中美术教学计划中应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其对自身的成长和提升。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因此,优秀的审美教育,将有助于学生塑造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强化美感意识。
如果学生在初中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指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也能够提升其艺术欣赏能力,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扩展和丰富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艺术作品能够通过特定的形式和内容传达其背后所蕴涵的意义,进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从身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成长。
美术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能够从实践中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探究和创新,最终培养出一批具有创造力和思维活力的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可以让人更有自信、更敏感、更体贴,更容易成为社会中的人流中的一员。
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这种需要,使得学生的成长更加全面,具有更多的可塑性和实用性。
同时,学生在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学习到艺术知识,还能够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应该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加强,而初中美术教学正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多方面性、丰富性美术素材的机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创造审美能力论文
培养小学生创造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魄。
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让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一、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反映或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如大自然雄伟壮丽、绚丽多姿的景物;社会生活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情景;人物形象高尚机智、生动感人的细节。
此外,课文的语言美,如生动形象、凝练含蓄、新鲜多样、韵律和谐等。
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挖掘出这些美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点燃儿童心灵的火花,启迪儿童爱美的心智,陶冶儿童爱美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意境美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
学生的兴趣来源于教师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语文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由此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如课文《草原》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
文章不仅把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朗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一碧千里的草原,绿色的小丘,白云一样的羊群……仿佛使人走进一望无际、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从而产生对大草原的美的向往,而且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浓浓深情,又把依依惜别的蒙汉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谈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论文
谈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展现的重要途径。
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精神,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体现美的感受。
音乐课取到了极大的作用。
音乐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利条件。
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有趣资料、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
关键词:音乐教学中审美是关健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美感的,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圣桑说:“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
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累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
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课程标准、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
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
教材中安排的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管弦乐《小猫圆舞曲》民歌《买菜》、童声独唱《种太阳》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
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论文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的内容融自然美、生括美、情感美、语言美、思想美、艺术美于一体,语文审美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感受鉴别和赏析文学作品中的美的一种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激励下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并通过长期的熏陶、浸染、培养,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和创造美。
学生具备了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就会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有崇高道德、优良品格、丰富知识和文明行为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呢?第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1.创设意境,激发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句、丰富的情感和广阔的文学背景去创造审美的意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之中,能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审美对象,亲身发现和感受到作品中的美。
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昧,氛围营造得恰如其分,就会牢牢捉住学生的视听和心神,引起他们寻幽探微的兴趣。
所以教师适当的煽情对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提高阅读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教授《木兰辞》,教师可以这样导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著名的代父从军的故事吗?-个女孩儿身穿战袍,头带盔甲,手握刀戟,跨上战马,驰骋沙场,那是怎样的情景啊!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位古代女英雄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吧。
”这样导人就可以一下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期望和热情阅读课文。
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就能进一步感染学生,让他们动情,甚至让他们流泪,让整个课堂氛围与文章的情感和谐起来。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深化他们的阅读层次,对他们的审美悟性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由此可见,激情的引导和点拨的确能带动学生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精神进行学习,审美阅读便可就此开始。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2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1中学生作文是学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思想境界的直接外露。
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
本文就此浅略谈谈看法。
一、充分认识“审美感受”的重要性1.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于是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的能力,缺少一颗辨识的心;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无法使“璞玉”变“宝石”。
2.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
生活并非就直接等同于写作的题材,文学也不是简单的生活翻版,只有当作为写作的人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的基础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
中学生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而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却熟视无睹,这正是写作实践中由“物”到“意”认识矛盾的困惑。
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在作文教学中,我个人做了一些探索。
1.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一种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它抽象而近玄妙,但并非不可捉摸。
选入中学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结晶。
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注意这方面的适当点拨,审美感受乃写作之源的观念便会自然流向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
2.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审美感受。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能力论文: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能力;审美教学;静态美;动态美;意境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课文《翠鸟》,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丰富,学生所喜闻乐见且易于理解的好教材。
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这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1、由题入手,产生美感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揭题:“翠鸟”我首先让学生借助字典理解“翠鸟”我首先让学生借助字典理解“翠”字的意思,
感受到它的美名。
接着教师简介:翠鸟又名“鱼狗”。
又叫“钓鱼郎”,生活在靠近水的树枝或岩石上,爱吃鱼虾。
你看它全身色彩鲜艳,羽毛翠绿色,头部有花纹。
最长而直,尾巴短,身体小巧玲珑,动作灵活、敏捷。
作者是怎样写翠鸟的呢?最后一句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究翠鸟美之所在。
2、梳理“羽毛”欣赏鲜艳玲珑的静态美
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找出这部分的中心句:“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给学生一个“颜色鲜艳”的总体感知,然后按“头上-背上-腹部”顺序从上到下依次描述翠鸟的“羽毛”,在学生眼前展示出一幅“头巾翠绿”、“外衣浅绿”、“衬衫赤褐”的色彩鲜艳的静景图,进而让学生初步品味翠鸟外在的美。
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头巾、外衣、衬衫”三个拟人句,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抓住“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三个词语,指导学生体会翠鸟颜色美;最后又紧扣“透亮灵活,又尖又长”两个形容词。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翠鸟“小巧玲珑”的形体美。
3、静观“捉鱼”品赏快速准确的动态美
教学二、三自然段,抓住“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一句话教学着重理解“疾飞”、“一一眨眼”两个词语从而达到体会整个句子意思,给学生一个
“翠鸟动作迅速敏捷”的先导感知。
接着用“捉小鱼”的具体事例,画下了一组“鱼儿已被叼走,翠鸟已经飞远,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快速捕鱼连动图。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翠鸟动作之快捷,目标之准确。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是抓词,抓住“悄悄地”、“吹”这些体现小鱼机灵的词,抓住“蹬开”、“叼起”、“飞走”、“还在……还在……”这些体现翠鸟快速的词语;二是比较,将机灵的小鱼和快速的翠鸟相比较,体会翠鸟嘴如何“叼”,脚如何“蹬”,眼睛如何“锐利”;三是启发想象,想象翠鸟“叼”、“蹬”、“飞”动作完成后,“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情景,回味这“鱼儿被捉。
鸟儿已去,水波惊奇,苇秆赞叹”的美丽的情景图。
4、反复朗读,领悟动静交融的意境美
理解重点词语,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朗读训练,带领学生领悟美好意境。
教学点出重点词汇,如抓住“橄榄色”突出“头巾”的美丽;抓住“浅绿色”突出“外衣”的漂亮;抓住“赤褐色”突出“衬衫的鲜艳,抓住”透亮灵活,又尖又长“突出”“小巧玲珑”。
这些做为表现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时都要加强语气,重音轻读,突出翠鸟的静态美。
朗读第三自然段时抓住“悄悄地”“吹”突出小鱼的机
灵,抓住“锐利、蹬开、叼起、飞走”突出翠鸟动作的迅速。
给学生说明重音慢读的最佳效果,“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一总结句,更能深层体会翠鸟捕鱼的快准、灵。
通过朗读学生的心灵深处深深地喜欢这美丽可爱的“捕鱼能手”-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