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之欧阳光明创编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之欧阳光明创编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欧阳光明(2021.03.07)(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基本要求第一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
通过对其副作用的研究,又发现了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对高的磺胺药物是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PABA利用,PABA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
PABA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
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
由于磺胺类药物和PABA这种类似性,使得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代PABA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
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辅酶F。
辅酶F为DNA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
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四氢叶酸,因此,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四氢叶酸,一旦叶酸代谢受阻,生命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磺胺类药物都敏感。
本机理开辟了抗代谢学说,所谓代谢拮抗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Lethal Synthesis),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
抗生素分类表之欧阳与创编
1. 青霉素类:青霉素、青霉素v、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钠、氯唑西林、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哌拉西林、美洛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钠、美西林、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布西林钠、萘夫西林钠、双氯西林、匹氨西林、阿帕西林、阿扑西林、匹美西林、甲氧西林、仑氨西林、福米西林、氟氯西林2.青霉素类复方制剂:阿莫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3.青霉素类+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美洛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4.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硫脒、头孢乙氰、头孢替唑钠、头孢匹林钠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呋辛钠、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丙烯、头孢雷特、头孢尼西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泊肟、头孢甲肟、头孢地嗪、头孢磺啶、头孢唑喃、头孢唑肟、头孢咪唑、头孢他美酯、头孢特伦酯、头孢布坦、头孢地尼、头孢匹胺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克定、头孢匹罗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噻肟/舒巴坦、头孢曲松/舒巴坦 (头孢三代+酶抑制剂)5.碳青酶烯类硫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6.其他β-内酰胺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头孢米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拉宗、氨曲南7.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核糖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小诺米星、异帕米星、阿司米星、依替米星、大观霉素、地贝卡星、巴龙霉素、新霉素8.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金霉素、胍甲环素、地美环素、美他环素9.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地红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交沙霉素、麦白霉素、罗他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竹桃霉素、依托红霉素、氟红霉素10.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1.磺胺类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噁唑、柳氮磺砒啶、磺胺米隆、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异嘧啶、磺胺异唑、磺胺苯吡唑、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多辛、磺胺脒、酞磺醋胺、琥磺胺噻唑、磺胺林、甲氧苄啶12.喹诺酮类吡哌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芦氟沙星、司氟沙星、莫西沙星、萘啶酸、氟罗沙星、格帕沙星、曲伐沙星、淋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妥舒沙星、帕珠沙星、司帕沙星13.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14.林克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15.磷霉素类磷霉素16.酰胺醇类氯霉素、甲砜霉素17.其它类利奈唑胺、多粘菌素B、粘菌素、杆菌肽、夫西地酸钠、新生霉素18.抗真菌类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噻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氟胞嘧啶、特比萘芬、卡泊芬净、阿莫罗芬、萘替芬、环吡酮胺、托萘酯、美帕曲星。
抗菌药物考试1之欧阳光明创编
徐州市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专项培训试题(二)欧阳光明(2021.03.07)科室:姓名: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需由(B)医师开具处方后可使用。
A 任何级别B 高级专业技术资格C 初级专业技术资格D 中级专业技术资格2、根据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腹外疝手术可选用(A)。
A 第一代头孢菌素 B第二代头孢菌素C第三代头孢菌素 D第四代头孢菌素3、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A)。
A 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B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C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D 任何级别4、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情况,以下哪种药物是“特殊使用级”管理(A)。
A 头孢吡肟B 头孢唑啉C 头孢西丁D 头孢曲松5、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A)种。
A 50种B 35种C 40种6、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C)小时。
A 6 hB 12 hC 24 hD 48 h7、具有(B)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A 初级 B中级 C高级8、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A )以下。
A 40DDDsB 60DDDsC 80DDDsD 100DDDs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自( D )起施行A 2011年1月1日B 2012年1月1日C 2012年6月1日D 2012年8月1日10、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一年内不得超过( B )次A 3B 5C 7D 9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30分)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包括以下哪几种抗菌药物:(ABC)A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B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C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D 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2、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规定,医师出现下列情形(ABCD)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地,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 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B 使用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抗菌药物的C 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的品种、品规,造成严重后果的D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3 、医疗机构应当对以下哪些(ABCDE)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A 使用量异常增长的看菌药物B 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C 经常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D 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E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4、下列哪些I类切口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ABCDE) A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B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C颈动内剥脱手术D关节镜检查手术E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5、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哪些相应措施:(ABCD)A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B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C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D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抗生素 论文之欧阳与创编
抗生素的现状及发展摘要:抗生素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面,近几十年来抗生素飞速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工业。
抗生素类药物现在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所以,现在抗生素的滥用也越发严重。
抗生素的研究与发展正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但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人类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慎用。
关键词:抗生素,历史,作用机理,发展,种类,政策,滥用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一)抗生素的历史:1877年,Pasteur和Joubert率先观察了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
随着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其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
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80年,喹诺酮类药物出现。
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二)作用机理: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它高等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有4大类作用机理:一抑制核酸的合成:抗生素起模板功能的抑制剂作用、抑制转录的起始。
主要的抗生素放线菌素、丝裂霉素、利福霉素和利福平。
1.1核酸的功能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归和核糖核酸, 核酸具有调控蛋白质合成的功能。
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四章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欧阳光明(2021.03.07)第一节概述一、发展历史最初将抗生素用于饲喂畜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主要是将抗生素发酵残渣作营养物质用于饲喂猪,此时尚不能将其称为饲料添加剂。
随着这种应用的增多,人们发现这些抗生素菌渣具有促进畜禽生长的作用。
有的学者则开始对这种作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在抗生素发酵残渣中主要成分为抗生素产生菌发酵的菌体蛋白、未被微生物利用完的发酵培养基成分以及微生物的某些代谢产物,其中包括未被提取尽的残留的抗生素,它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人们开始时把研究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菌体蛋白的营养作用上,后来又考虑到菌渣中的那些初级代谢产物对动物生长代谢的刺激作用,甚至还考虑到了微生物发酵产物中的动物蛋白因子(ARF)。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是菌渣中残留的抗生素单位在起作用。
由此,人们开始刻意地在畜禽饲料中添加少量的抗生素,发现许多抗生素在低剂量情况下都有促进生长作用。
从此真正开始了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在这段历史中,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都曾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过。
至目前,被临床应用的大部分抗生素都曾被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过。
由于我国的抗生素工业起步较晚,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也较晚。
但我国对这一资源的利用随着抗生素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而迅速开展。
实际上几乎是与抗生素工业的发展同步进行。
自50年代起,国内即把抗生素生产发酵过程中的菌渣用作食用动物饲料。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较低,在畜禽饲料业寻找一切可利用的廉价饲料。
因此菌渣是作为饲料,而不是饲料添加剂在使用。
但在70年代中期,有目的地用低剂量抗生素饲养食用动物开始日趋流行。
到近年,我国平均每年已有约6000t的抗生素用作饲料添加剂。
二、功能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主要功能是在防病治病的同时,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的功效。
除此之外,还有提高动物产品的品质,减少动物的粪臭,从而改善饲养环境等功效。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用于饲料添加的剂量及所具有的促进生长效果不尽相同。
抗生素的分类和使用之欧阳歌谷创编
抗生素的分类欧阳歌谷(2021.02.01)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
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
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
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其分类有以下几种:(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链霉素是从链霉菌(灰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生素。
链霉素的硫酸盐是白色或微黄色的粉末或结晶,易溶于水,比较稳定,对某些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乃至杀菌作用。
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鼠疫、百日咳、细菌性痢疾和泌尿道感染等。
金霉素也叫做“氯四环素”,是从金霉菌(金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的一种抗生素。
金霉素的盐酸盐是金黄色的结晶,味苦,能溶于水中。
金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的细菌性感染,以及斑疹伤寒、异型肺炎、沙眼、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抗生素溶媒选择之欧阳光明创编
抗生素用生理盐水还是葡萄糖配的区别欧阳光明(2021.03.07)大部份用生理盐水好,但也有的要用葡萄糖.因为大多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下会分解,导致药物失效甚至是致敏源增多。
一: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1 )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3:配液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5: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二: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1: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
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2.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
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我在儿科临床中就有看到溶于500ml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
.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第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请教药学板块的战友.3.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不用250?其实这个就是习惯问题了,没有绝对要求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4: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之欧阳治创编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一、二、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一)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附表1)。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附表2)。
(三)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
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
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
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四)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其意义。
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
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五)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
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
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此外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药物有效性:包括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之欧阳育创编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之欧阳家百创编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一、欧阳家百(2021.03.07)二、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一)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附表1)。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附表2)。
(三)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
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
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
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四)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其意义。
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
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五)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
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
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此外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抗生素的用法用量欧阳引擎
1.头孢丙烯分散片欧阳引擎(2021.01.01)口服,成人(13岁或以上)上呼吸道感染,每次0.5g,每天1次;下呼吸道感染,每次0.5g,每天2次;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每天0.5g,分1次或2次,严重病例每次0.5g,每天2次。
2至12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按体重一次7.5mg/kg,每天2次;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按体重一次20mg/kg,每天1次。
6个月婴儿至12岁儿童中耳炎,按体重一次15mg/kg,每天2次;急性鼻窦炎,一般按体重一次7.5mg/kg,每天2次;严重病例,按体重一次15mg/kg体重,每天2次。
疗程一般7~14天,但(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的疗程至少10天。
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头孢丙烯应按下表调整剂量肌酐清除率(ml/min)剂量(mg)服药间隔30-120 常用量常规时间0-29* 50%常用量常规时间*血液透析可清除体内部分头孢丙烯,因此应在血透完毕后服用。
肝损伤肝功能受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2.头孢丙烯干混悬剂口服,成人(13岁或以上)上呼吸道感染,每次0.5g (20ml),每天1次;下呼吸道感染,每次0.5g(20ml),每天2次;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每天0.5g (20ml),分1次或2 次,严重病例每次0.5g(20ml),每天2次。
2至12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每次7.5mg/kg体重,每天2次;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每次20mg/kg体重,每天 1 次。
6个月婴儿至12岁儿童中耳炎,每次15mg/kg体重,每天2次;急性鼻窦炎,一般每次7.5mg/kg体重,每天2次;严重病例,每次15mg/kg体重,每天2次。
疗程一般7~14天,但(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的疗程至少10天。
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头孢丙烯应按下表调整剂量:肌酐清除率(ml/min)服药间隔30~120常用量常规时间0~29*50% 常用量常规时间* 血液透析可清除体内部分头孢丙烯,因此应在血透完毕后服用。
抗生素用药指南之欧阳法创编
抗生素使用指南摘要:1.能用窄谱不用广谱:查明病因(致病菌是什么)对症施(窄谱)药,查不出再用广谱。
2.能用低级不用高级:参见文中分级管理部分3.能用口服不用输液:口服效果差是谣言,只是达峰时间稍多一些。
静脉给药风险大,尤其对于儿童。
只有在昏迷、严重腹泻或其他一些非常情况下才考虑输液。
肌肉注射只适用于部分抗生素。
4.能用一种不用换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5.吃药不要见好就收,而是要斩尽杀绝:避免残留菌反弹并产生抗药性。
但要注意,不要连续使用超过一周。
6.病毒性疾病不要用抗生素:医院里查血,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指标都正常,说明不是细菌感染,不要服用抗生素。
7.不要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造成身体紊乱,并有其它副作用。
窄谱&广谱:抗菌范围不同抗生素有窄谱和广谱之分,它们各有长处和短处,所以,使用起来也很有讲究。
抗生素通常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一类物质,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感染。
在抗生素类药中,又分为窄谱和广谱两种。
引起我们人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的抗生素是只针对其中个别的细菌可以产生杀菌或抑制作用,而有的抗生素是可以针对比较多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抑制和杀灭。
针对的细菌越少,它的抗菌谱就越窄,反之,针对的细菌越多,抗菌谱就越广。
抗生素能够帮助我们将体内致使我们感染的细菌杀灭,但是,在消灭危害我们身体的细菌时,我们体内正常的菌群同样也会被抗生素杀灭或抑制。
正常菌群受抗生素影响的大小,和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有关系,也就是说,和抗菌谱的广与窄有关系。
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谱也越广,被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就越多。
实例:蔡先生说,老伴8年前因中风引起肺炎,抢救时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
之后,每次用抗生素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现在她患有尿路感染,一用抗生素就出现肠道紊乱。
蔡先生的问题实际上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主要有机体内部和外界影响两个方面。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之欧阳治创编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70年来,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从病魔手中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灵,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直到今天,抗生素仍然是人们抵抗各种病菌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由于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和滥用,使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时,又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而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
一、触目惊心耐药菌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三大病原微生物的威胁:耐多药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医院感染的耐药菌株,其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
二十年代,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
而到了九十年代,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真菌等多种耐药菌。
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已经达到60%—70%。
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
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
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1.85%-100%。
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滥用抗菌素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20世纪五十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形成世界大流行,有5000万人被感染,死亡达50多万。
人类与致病菌的较量从未休止,致病的病原菌与消灭病原菌的抗生素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某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就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
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
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之欧阳语创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刘小荣写在课前的话每一个医生都应该能够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是人体、药物和病原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部位的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不一样,院内与院外的致病菌耐药率均不一样,加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合并症都会影响经验性治疗时抗生素的选择。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出现了耐药菌株,而且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
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该根据不同的宿主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史,并且要结合季节、地域等因素,考虑病原体和耐药趋势,作出最佳的选择。
为了规范治疗,减少细菌耐药和治疗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4 年 10 月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必须掌握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和不良反应。
掌握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掌握不同感染的病原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来制订治疗方案,来选择不同的药品、不同的剂量、给药的途径、给药的频率,以及决定是否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南,对儿科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进行了分级管理制度,非限制性使用药物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级使用抗生素是指与非限制级使用抗生素相比较,这类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药品价格方面,处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的抗生素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而且这类药物价格昂贵。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有哪些?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一)青霉素类青霉素类药物主要用于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链球菌。
对于革兰氏阴性的脑膜炎敏感,对于厌氧的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也非常敏感。
但是由于青霉素对β - 内酰胺酶不稳定,葡萄球菌的产酶率很高,因此现在青霉素已经不再适用于葡萄球菌感染。
青霉素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
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之欧阳德创编
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下面简要介绍抗生素使用原则。
但是,由于小儿病情的多样性及多变性,孩子生病,还是应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病情作出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1、由医生来判断是否应用抗生素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儿患病应看医生,由医生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
通常,在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则不需使用抗生素。
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2、病原菌不同用药也不同儿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发病季节及当时流行疾病状况对临床诊断亦有很大作用。
通常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病原菌诊断不明,可选用广谱抗生素。
家长为病儿自选抗生素,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并有可能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
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好坏、高级低级是没有道理的。
3、不能盲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抗生素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
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
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
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4、药物剂量由医生来确定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顺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
抗生素管理制度之欧阳育创编
时间:2021.02.04 创作:欧阳育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UIYANG抗生素应用管理度内一科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为规范我科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医院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缩写之欧阳育创编
头孢呋新(CXM)、红霉素(E)、青霉素(P)、去甲氧万古霉素(NVA)头孢三嗪(CRO)、亚胺培南(IPM)、头孢哌酮(CFP)、头孢唑肟(CZ)、头孢噻肟(CTX)、头孢哌酮/舒巴坦(CFP/SU)、头孢吡肟(FEP)、头孢他啶(CAZ)、阿莫西林(AM)、阿莫西林/舒巴坦AM/SU、复方新诺明(SXT)、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A)、庆大霉素(GM)、哌拉西林(PIP)、环丙沙星(CIP)AM 氨节西林/安比西林/氨青霉素AMC 经氨节西林/奥格门丁/克拉维酸AMx 阿莫西林/轻氨节青霉素AN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AMK ATM 氨曲南/菌克单/唾肪单酞胺菌素AZ 阿洛西林/苯咪哩青霉素CAZ 头抱他吮/复达欣/头抱唾甲竣肘CB 卡比西林/梭节青霉素/CB - - PC CC 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克霉素CEC 头抱克罗/CCL /头抱氯氨CF 头抱唾吩/头抱霉素钠/先锋H CFM 头抱克肘/世福素/CFIX CFP 先锋必/头抱氧呱哇/CPZ /头抱呱酮CIP 环丙沙星/环丙氟呱嚓CMX 头抱甲肘/头抱氨唾肪哇/倍司特克CRO 头抱三嗓/CTRX /菌必治CTT 头抱替坦/头抱双硫哇甲氧CTX 头抱噬肪/凯福隆/头抱氨唾肪CXM 头抱吠辛/头抱吠肪/西力欣CZ 头抱哇琳/CEZ /先锋V D 脱氧土霉素/DOXY /强力霉素/多西环素DP 甲氧苯青霉素/甲氧西林/新青霉素n E 红霉素/EM FOX 头抱西丁/美福仙/CFX FM 吠喃妥因/吠喃坦陡G 磺胺异嗯哇/512 注:" / ”示前后同药不同名。
英国进口药敏纸片抗生素英文名全称中文名全称名称缩写浓度产品编号AAmikacin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 AK 30µg CT0107BAmoxycillin 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AML 2µg CT0060BAmoxycillin 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AML 10µg CT0161BAmoxycillin 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AML 25µg CT0061BAmoxycillin/clavulanic acid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棒酸)(2:1)(澳格门汀) AMC 3µg CT0538BAmoxycillin/clavulanic acid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棒酸)(2:1)(澳格门汀) AMC 30µg CT0223BAmpicillin 氨苄西林AMP 2µg CT0002B Ampicillin 氨苄西林AMP 10µg CT0003B Ampicillin 氨苄西林AMP 25µg CT0004BAmpicillin/sulbactam 1:1 氨苄西林/舒巴坦(1:1) SAM 20µg CT0520BAmpicillin/sulbactam 2:1 氨苄西林/舒巴坦(2:1) SAM 30µg CT1653BApramycin 阿泊拉霉素(安普霉素) APR 15µg CT0545BAzithromycin 阿齐霉素(阿奇霉素) AZM 15µg CT0906BAztreonam 安曲南ATM 30µg CT0264B BBacitracin 杆菌肽 B 10 units CT0005B CCarbenicillin 羧苄西林(羧苄青霉素) CAR 100µg CT0006BCefaclor 头孢克洛(头孢克罗) CEC 30µg CT0149BCefadroxil 头孢羟氨苄CFR 30µg CT0453B Cefamandole 头孢孟多MA 30µg CT0108B Cefepime 头孢吡肟(马斯平) FEP 30µg CT0771BCefixime 头孢克肟(世福素) CFM 5µg CT0653B Cefoperazone 头孢哌酮(先锋必) CFP 30µg CT0193B Cefoperazone 头孢哌酮(先锋必) CFP 75µg CT0249BCefoperazone/sulbactam 2:1 头孢哌酮/舒巴坦(2:1)(舒普深) SCF 105µg CT1727BCefotaxime 头孢噻肟(凯福隆) CTX 5µg CT0407B Cefotaxime 头孢噻肟(凯福隆) CTX 30µg CT0166B Cefotetan 头孢替坦CTT 30µg CT0665B Cefoxitin 头孢西丁(美福仙) FOX 30µg CT0119B Cefpirome 头孢匹罗CPO 30µg CT1412B Cefpodoxime 头孢泊肟CPD 10µg CT1612B Cefprozil 头孢丙烯CPR 30µg CT1647BCefsulodin 头孢磺胺(达克舒林) CFS 30µg CT0263BCeftazidime 头孢他啶CAZ 10µg CT1629B Ceftazidime 头孢他啶CAZ 30µg CT0412B Ceftibuten 头孢布烯CFT 30µg CT1662B Ceftiofur 头孢噻呋EFT 30µg CT1751BCeftizoxime 头孢唑肟(安保速灵) ZOX 30µg CT0477BCeftriaxone 头孢曲松(头孢三嗪) CRO 5µg CT1743BCeftriaxone 头孢曲松(头孢三嗪) CRO 30µg CT0417BCefuroxime sodium 头孢呋新钠CXM 5µg CT0406B Cefuroxime sodium 头孢呋新钠CXM 30µg CT0127BCephalexin 头孢氨苄(头孢力新,先锋IV) CL 30µg CT0007BCephalothin 头孢噻吩(头孢菌素,先锋I ) KF 30µg CT0010BCephazolin 头孢唑啉(先锋V) KZ 30µg CT0011BCephradine 头孢拉定(先锋VI) CE 30µg CT0063BChloramphenicol 氯霉素 C 10µg CT0012B Chloramphenicol 氯霉素 C 30µg CT0013B Chloramphenicol 氯霉素 C 50µg CT0014B Cinoxacin 西诺沙星CIN 100µg CT0162B Ciprofloxacin 环丙沙星(悉复欢) CIP 1µg CT0623B Ciprofloxacin 环丙沙星(悉复欢) CIP 5µg CT0425B Ciprofloxacin 环丙沙星(悉复欢) CIP 10µg CT1615B Clarithromycin 克拉霉素CLR 2µg CT1599B Clarithromycin 克拉霉素CLR 5µg CT1623B Clarithromycin 克拉霉素CLR 15µg CT0693B Clindamycin 克林霉素(氯林可DA 2µg CT0064B霉素,氯洁霉素)Clindamycin 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 DA 10µg CT0015BCloxacillin 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 OB 5µg CT0016BColistin sulphate 多粘菌素E(硫酸粘杆菌素) CT 10µg CT0017BColistin sulphate 多粘菌素E(硫酸粘杆菌素) CT 25µg CT0065BColistin sulphate 多粘菌素E(硫酸粘杆菌素) CT 50µg CT0664BCompound sulphonamides 磺胺复合物S3 300µg CT0059B DDoxycycline 强力霉素DO 30µg CT0018B EEnrofloxacin 恩诺沙星ENR 5µg CT0639B Ertapenem 厄他培南ETP 10µg CT1761B Erythromycin 红霉素 E 5µg CT0066B Erythromycin 红霉素 E 10µg CT0019B Erythromycin 红霉素 E 15µg CT0020B Erythromycin 红霉素 E 30µg CT0021B FFlorfenicol 氟苯尼考FFC 30µg CT1754B Fluconazole 氟康唑FCA 25µg CT1806B Flumequine 氟甲喹UB 30µg CT0666B Fosfomycin 磷霉素FOS 50µg CT0183BFosfomycin/trometamol 磷霉素/氨丁三醇(复安欣) FOT 200µg CT0758BFramycetin 新霉素B FY 100µg CT0071B Fusidic acid 褐霉素(夫西地酸) FD 5µg CT0493B Fusidic acid 褐霉素(夫西地酸) FD 10µg CT0023B Fusidic acid 褐霉素(夫西地酸) FD 50µg CT1617B GGentamicin 庆大霉素CN 10µg CT0024B Gentamicin 庆大霉素CN 30µg CT0072B Gentamicin 庆大霉素CN 120µg CT0794B Gentamicin 庆大霉素CN 200µg CT0695B IImipenem 亚胺培南(配能) IPM 10µg CT0455B KKanamycin 卡那霉素K 5µg CT0025B Kanamycin 卡那霉素K 30µg CT0026B LLatamoxef 拉氧头孢MOX 30µg CT0302BLevofloxacin 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 LEV 1µg CT1586BLevofloxacin 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 LEV 5µg CT1587BLincomycin 林可霉素(洁霉素) MY 2µg CT0027B Lincomycin 林可霉素(洁霉素) MY 10µg CT0123B Lincomycin 林可霉素(洁霉素) MY 15µg CT0028BLincomycin/neomycin 林可霉素(洁霉素)/新霉素LN 75µg CT1757BLincomycin/spectinomycin 林可霉素/壮观霉素LS 109µg CT1758BLinezolid 利奈唑胺LZD 10µg CT1649B Linezolid 利奈唑胺LZD 30µg CT1650B Lomefloxacin 洛美沙星LOM 10µg CT1661B MMecillinam 美西林MEL 10µg CT0096B Mecillinam 美西林MEL 25µg CT0091B Meropenem 美罗培南(美平) MEM 10µg CT0774B Metronidazole 甲硝唑(灭滴灵) MTZ 5µg CT0067B Metronidazole 甲硝唑(灭滴灵) MTZ 50µg CT0466B Mezlocillin 美洛西林MEZ 30µg CT0174B Mezlocillin 美洛西林MEZ 75µg CT0192BMinocycline 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 MH 30µg CT0030BMoxalactam 拉氧头孢MOX 30µg CT0302B Moxifloxacin 莫西沙星MXF 1µg CT1683B Moxifloxacin 莫西沙星MXF 5µg CT1633B Mupirocin 莫匹罗星MUP 5µg CT0522B Mupirocin 莫匹罗星MUP 20µg CT1826B Mupirocin 莫匹罗星MUP 200µg CT0523B NNalidixic acid 萘啶酸NA 30µg CT0031B Neomycin 新霉素N 10µg CT0032B Neomycin 新霉素N 30µg CT0033BNetilmicin 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 NET 10µg CT0424BNetilmicin 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 NET 30µg CT0225BNitrofurantoin 呋喃妥因(呋喃妥英) F 50µg CT0069BNitrofurantoin 呋喃妥因(呋喃妥英) F 100µg CT0034BNitrofurantoin 呋喃妥因(呋喃妥英) F 200µg CT0035BNitrofurantoin 呋喃妥因(呋喃妥英) F 300µg CT0036BNorfloxacin 诺氟沙星(氟哌酸) NOR 2µg CT0687B Norfloxacin 诺氟沙星(氟哌酸) NOR 5µg CT0668B Norfloxacin 诺氟沙星(氟哌酸) NOR 10µg CT0434B Novobiocin 新生霉素NV 5µg CT0037B Novobiocin 新生霉素NV 30µg CT0038B Nystatin 制霉菌素NS 100units CT0073B OOfloxacin 氧氟沙星(泰利必妥) OFX 5µg CT0446BOleandomycin 竹桃霉素OL 15µg CT0039B Oxacillin 苯唑西林OX 1µg CT0159B Oxacillin 苯唑西林OX 5µg CT0040B Oxolinic acid 奥索利酸(恶喹酸) OA 2µg CT0181BOxytetracycline 土霉素(氧四环素,地霉素) OT 30µg CT0041BPPefloxacin 培氟沙星(甲氟哌酸) PEF 5µg CT0661BPenicillin G 青霉素G P 1unit CT0152B Penicillin G 青霉素G P 1.5unit CT0042B Penicillin G 青霉素G P 2units CT0088B Penicillin G 青霉素G P 5units CT0124B Penicllin G 青霉素G P 10units CT0043B Penicillin/novobiocin 青霉素/新生霉素PNV 40 CT1755B Pipemidic acid 吡哌酸PIP 20µg CT0180BPiperacillin 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 PRL 30µg CT1619BPiperacillin 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 PRL 75µg CT0261BPiperacillin 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 PRL 100µg CT0199BPiperacillin/tazobactam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 TZP 36µg CT1616BPiperacillin/tazobactam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 TZP 40µg CT1628BPiperacillin/tazobactam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 TZP 85µg CT0720BPiperacillin/tazobactam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 TZP 110µg CT0725BPirlimycin 吡利霉素PIR 2µg CT1668B Polymyxin B 多粘菌素B PB 300units CT0044B QQuinupristin/dalfopristin 喹奴普汀/达福普汀 QD15µg CT1644BR Rifampicin 利福平 RD 2µg CT0078B Rifampicin 利福平 RD 5µg CT0207B Rifampicin 利福平 RD 30µg CT0104BSSpectinomycin 大观霉素(壮观霉素)SH 10µg CT0046B Spectinomycin 大观霉素(壮观霉素)SH25µg CT0411BSpectinomycin 大观霉素(壮观霉素) SH 100µg CT0823B Spiramycin 螺旋霉素 SP 100µg CT0232B Streptomycin 链霉素 S 10µg CT0047B Streptomycin 链霉素S 25µg CT0048B Sulbactam/ampicillin 1 : 1 舒巴坦/氨苄西林SAM 20µg CT0520B Sulbactam/ampicillin 1 : 2 舒巴坦/氨苄西林(优立新) SAM 30µg CT1653B Sulphafurazole 磺胺异恶唑SF 300µg CT0075B Sulphamethoxazole 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RL 25µg CT0051B Sulphamethoxazole 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RL100µg CT0074BSulphamethoxazole/trimethoprim 19 : 1 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甲氧苄氨嘧啶 SXT 25µg CT0052B Sulphonamides compound 磺胺复合物 S3 300µg CT0059B T Teicoplanin 替考拉宁(壁霉素) TEC 30µg CT0647B Telithromycin 泰利霉素 TEL 15µg CT1714B Tetracycline 四环素 TE 10µg CT0053B Tetracycline 四环素TE 30µg CT0054B Ticarcillin 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TIC 75µg CT0167B Ticarcillin/clavulanic acid 7.5 : 1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7.5:1) TIM 85µg CT0449B Tigecycline 替加环素 TGC 15µg CT1841B Tilmicosin 替米考星TIL 15µg CT1756B Tobramycin 妥布霉素(托普霉素)TOB10µg CT0056BTobramycin 妥布霉素(托普霉素) TOB 30µg CT1618B Trimethoprim 甲氧苄氨嘧啶W 1.25µg CT0057BTrimethoprim 甲氧苄氨嘧啶 W 2.5µg CT0070B Trimethoprim甲氧苄氨嘧啶 W 5µg CT0076B Trimethoprim/sulphamethoxazole 1:19 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 SXT 25µg CT0052B V Vancomycin 万古霉素(稳可信) VA 5µg CT0188B Vancomycin 万古霉素(稳可信) VA 30µg CT0058B Voriconazole 优立康唑 VOR 1µg CT1807B 注释: CLSI: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DIN: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德国标准化学会BSAC: British Society for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英国抗生素化疗协会SRGA: Swedish Reference Group for Antibiotics 瑞典抗生素委员会SFM: Société Française de M icrobiologie 法国微生物学会抗生素药敏纸片中英文对照一览表(中文顺序)(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408 次) 时间:2005/05/03 07:47am 来源:cell抗生素名称代码 阿米卡星AK 阿莫西林AML Apramycin APR Cefpirome CPO CefsulodinCFSCinoxacin CIN Enrofloxacin ENR Flumaquine UB Framycetin FY Moxifloxacin MOX Trovafloxacin TA 阿洛西林 AZL 阿莫西林/棒酸2:1 AMC 阿齐红霉素 AZM 氨苄西林 AMP 氨苄西林/舒巴坦1:1 SAM 氨曲南 ATM 奥索利酸 OA 苯唑西林 OX 吡哌酸 PIP 壁霉素 TEC 呋南妥因 F 呋喃唑酮 FR 复方新诺明 SXT 杆菌肽 B 褐霉素 FD 红霉素 E环丙沙星 CIP 磺胺复合药物 S3 磺胺甲基异恶唑 RL 磺胺异恶唑 SF 甲硝唑 MZT 甲氧苄啶 W 甲氧西林 MET 卡那霉素 K 克拉霉素 CLR 克林霉素 DA 拉氧头孢 MOX 利福平 RD 链霉素 S 两性霉素 B PB 林可霉素 MY 磷霉素 FOS 磷霉素/trometamol FOT 硫酸盐多粘菌素 CT 氯霉素 C 氯唑西林 OB 螺旋霉素 SP 美罗配能 MEM美洛西林 MEZ 美西林 MEL 米诺环素 MH 莫匹罗星 MUP 奈啶酸 NA 奈替米星 NET 诺氟沙星 NOR 哌拉西林 PRL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TZP 7.5:1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TZP 10:1 陪氟沙星 PEF 强力霉素 DO 青霉素 P 庆大霉素 CN 四环素 TE 羧苄西林 CAR 替卡西林 TIC 替卡西林/棒酸 TIM 头孢氨苄 CL 头孢吡肟 FEP 头孢泊肟 CPD 头孢呋新钠盐 CXM头孢克罗 CEC 头孢克肟 CFM 头孢拉定 CE 头孢孟多 MA 头孢哌酮 CFP 头孢羟氨苄 CFR 头孢曲松 CRO 头孢噻定 CR 头孢噻吩 KF 头孢噻肟 CTX 头孢他定 CAZ 头孢替坦 CTT 头孢西丁 FOX 头孢唑啉 KZ 头孢唑肟 ZOX 土霉素 OT 妥布霉素 TOB 万古霉素 VA 西索霉素 SIS 新霉素 N 新生霉素 NV 亚胺配能 IPM氧氟沙星 OFX 制霉菌素 NS 竹桃霉素 OL 壮观霉素 SH 左旋氧氟沙星 LEV。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之欧阳治创编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一)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
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
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
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
“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
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
消化科抗生素使用规范之欧阳家百创编
消化科抗生素临床应用规范与指南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部分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生素;(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一、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一)细菌性感染的抗生素应用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或经病原微生物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由真菌、衣原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指征应用抗生素。
如果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生素。
(二)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应用的原则是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或耐药程度而定,即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必须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以尽早明确病原微生物和药敏结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微生物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凭经验推断最可能的病原微生物,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调整给药方案。
(三)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选择抗生素各种抗生素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其临床适应证也不同。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生素的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生素。
(四)综合确定抗生素的应用方案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生素治疗方案。
1.抗生素选择: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生素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和抗生素不易达到部位的感染时。
抗生素剂量宜较大,即治疗剂量范围的高限。
3.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之欧阳音创编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有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达到杀灭致病菌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
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1.用药指征明确。
及早明确病原菌,然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针对性要强,最好选用一种药物。
3.剂量要足、疗程要够。
这样既保证疗效,也可防治病菌产生耐药或病情反复。
4.掌握既往用药反应。
主要了解以往有无对药物的过敏史。
5.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
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以口服为主,较重者宜肌肉注射给药,严重者可静脉输液。
6.按医嘱用药。
不能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能随便改药或加药。
7.有肝肾功能损坏者用药宜慎重。
有肾功能损害时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多肽类、万古霉毒等药物。
有肝功能损害时应慎用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药物。
8.有下列情况时不宜用抗生素:①病毒感染;②发热原因不明;③对休克、昏迷、心衰或外科手术前后预防感染。
联合使用抗生素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同时使用。
正确的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进康复。
但如果联合不当,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增加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有以下情况时可联合用药: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③单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④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⑤能够减少毒性较大药物剂量的。
老年人的使用由于老年人常有以下特点:①生理功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易患感染;②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③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防御致病菌的侵入易发生感染。
而且,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点为:①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②活动减少,局部血流量减少会影响注射药物的吸收;全身肌细胞内含水量和肌肉组织减少,脂肪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③肝组织缩小,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了药物在肝脏的代谢;④肾脏的滤过率降低,加之肾动脉硬化,药物的排泄功能减退。
所以,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坚持以下原则:①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使用抗生素;②选择毒性低且有效的抗生素;③尽量实行剂量个体化;④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老人易接受的剂型和简化的用药方案;⑤用药中,应注意提高老年人的免疫能力,特别注意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欧阳光明(2021.03.07)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一)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
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
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
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
“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
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
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
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
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2)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
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
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
各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4。
(3)大环内酯类本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快效抑菌剂,不宜与β—内酰胺类等繁殖期杀菌剂联用,以免发生拮抗作用。
(4)林可霉素类作用机制与大环内酯类相同,品种有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两药抗菌谱相同,细菌对二者间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临床上可用于金葡菌(包括产酶株)、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以及各种厌氧菌引起的感染。
本类抗生素在骨组织中的浓度很高;不良反应主要有伪膜性肠炎和心脏毒性(心电图变化、血压下降、心跳和呼吸停止)。
(5)四环素类本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增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属快效抑菌剂。
品种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米诺环素。
抗菌谱广,但近年来一些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很高,限制了本类药物的应用。
(6)氯霉素类本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 亚基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快效抑菌剂。
品种有氯霉素和甲砜霉素。
抗菌谱广但耐药性已很严重且毒副反应大(再障、灰婴综合征等),临床仅用细菌性眼科感染和伤寒、副伤寒以及其它沙门菌、脆弱拟杆菌的感染。
(7)其他类(见表6)。
2.临床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机制临床上预防或经验性治疗感染时,常常需要针对一种或少数几种最可能的致病菌,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或经验性治疗。
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充分了解本地区的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
现将临床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机制列表如下(表7):(二)抗生素的合理性预防应用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应用总量的30%~40%,有的地区或医疗单位甚至达到50%~60%。
合理的预防应用通常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不合理预防应用,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反而极有可能招致耐药菌的感染。
因此在预防性应用前,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1.预防用药的原则(1)预防用药指征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是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的唯一指标。
由此可以看出,预防用药仅适应于未感染的患者,同时该患者如果不预防用药极有可能发生感染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各促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出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为最终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提供依据。
促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①患者因素,如年龄、免疫状况、伴随疾病等;②病原体因素,如创伤污染程度和病原体的毒力等;③环境因素,如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和病房的卫生防疫状况等;④其他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等。
(2)针对性预防用药导致某一部位感染的往往是那些少数几种毒力较强的特殊细菌,如金葡菌、链球菌属等。
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针对性,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用几种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
(3)预防用药的疗程那些为求“保险”而采用多药、长疗程地预防用药,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相反极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优势生长和繁殖,产生难治性的严重感染。
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适宜的疗程。
(4)外科、妇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选用抗生素。
预防用药原则如下:①清洁手术大致可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原则上不用抗生素。
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
介入治疗术中有关抗生素应用亦可按此类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物的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生素为主,尽量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行介入治疗时可按此类处理。
②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清洁易污染手术,如胃、肠、肺、妇科、耳鼻喉科、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以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可延长。
如经阴道的子宫切除术,可预防用药2~3天。
③污染的手术对脓疡切除、化脓性胆管炎、腹部穿刺伤手术继发性腹膜炎等已污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生素原则用药。
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宜短一般于术前1小时静脉给药。
如所用药物半衰期短,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可于术中加用一次。
术后按常规方法用药,疗程一般3天。
2.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用抗生素。
(2)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最好是杀菌剂,同时应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生素,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3)必须重视无菌手术手术操作应细致,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及组织损伤。
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
同时考虑抗生素的预防应用。
(4)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可不用抗生素。
(5)消化道去污染选药条件口服不吸收、肠道内药物浓度高、肠内容物影响抗菌活性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等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制霉菌素等,也有用庆大霉素口服的。
3.临床预防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方案(1)临床常见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方案详见表8。
(2)外科、妇产科手术前(中)预防感染用药方案详见表9。
(三)抗生素的合理治疗性应用1.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只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所有抗生素仅用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生素。
虽然近十年来,许多学者报导了大量的大环内酯类非抗菌作用,如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神经源性运动障碍、胆囊结石等,但由于其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十分谨慎地对待这些新用途,原则上不予利用。
(2)尽早确立病原菌诊断病原菌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感染、不同的医疗单位,致病菌种类、构成、药物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为了找到敏感的抗生素,及时地控制感染,就应当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力争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针对性经验治疗在未获得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可进行针对性的经验治疗。
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生素;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致病菌及耐药情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
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生素应覆盖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真菌。
(4)结合临床评价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的意义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判断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以便参照“培养+药敏”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生素。
无感染表现的阳性结果多无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5)选用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抗生素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患者的疾病状况基础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况等。
②药物的有效性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③本地区、医疗机构、病区细菌耐药状况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④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⑤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⑥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
(6)要注意及时更换抗生素要根据临床疗效或(和)微生物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的抗生素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就可根据临床疗效来判断所用抗生素的有效性。
(7)要有合理的治疗终点或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就可终止抗感染治疗;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如结核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