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效果
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
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 方式、技巧与能力 。 寻找魔力要素(万能钥匙) Magic keys
1、一面之词与两面之词
(one-side messages)(two-side messages)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单方面与正反两方面)
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
媒介越重视什么,受众就越关心什么 媒介议程决定受众议程
大众媒介是否具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
程的力量?
媒介议程一定要在信息选择中体现出一般的
“重要度”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 意义及启示
(1)理论意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继“子弹 论”之后,重新强调大众传媒强大效果的理论。 该理论满足了大众传播学者对于大众传媒强大 效果的期望,开启了大众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 新阶段。 (2)对信息源的现实意义。因为媒体议程决定 公众议程,某一事件要进入公众视野,为公众 所关注,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或者重点传播 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如:政府或者其它社会组织的记者会。
―休眠效果”
信息传播初期,可信度高的信源带来较强的说
服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受传者对信息来源 的印象与内容相比趋于淡漠,低可信度信源 传播的信息,其效果如同休眠后苏醒一般有 所提高。
(2)传播技巧 在说服性传播中能够有效改变受传 者态度的方式方法。 怎么传播?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子弹伦强调了媒介效果的强大,而后来的有限效果论又强调了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微弱的,那么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看到大众传播的效果的另一种影响,我们不仅从态度、行为层面上,而且从认知层面来考虑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这些影响和效果是通过什么机制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许多传播学家致力于考察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重要理论观点。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每个人除了关心自己的事情,还在很大程度上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而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待于解决的课题,例如环境保护问题、控制人口问题、“下岗”再就业问题等等。在众多的课题当中,哪些应该作为当务之急优先解决?这体现着我们对当前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解决的优先顺序的认识。那么,这种判断和认识究竟来自何处?对此,“议程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传播媒介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从1986年到1989年,公众舆论的调查显示,美国公众越来越关注国内的毒品问题(图1)。而在同一时期,非法使用毒品人数的比例却在稳步下降。那么公众关于毒品的这一明显错觉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一期间,布什政府宣布发起“禁毒之战”。在这段时间里,尤其是“禁毒之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报刊上的数量激增。(图2)

传播学(郭庆光

传播学(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赵建国第1篇概论

1 传播与信息、符号

1.1 传播活动与信息

1.2 信息传播符号及其功能

1.3 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2 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

2.1 传播过程模式

2.2 传播类型

第2篇大众传播

3 控制研究:传播者

3.1 控制观念与控制体制

3.2 宏观控制

3.3 微观控制

4 内容分析

4.1 控制的实质

4.2 传受错位关系下的传播内容

4.3 传播中的暴力内容

5 媒介研究

5.1 媒介及其比较研究

5.2 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5.3 媒介理论

5.4 媒介组织

5.5 媒介的经营理念

6 受众研究

6.1 受众和受众的地位

6.2 受众的基本权利

6.3 “使用与满足”理论

6.4 公众传媒素养教育

7 效果研究

7.1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和多种分类

7.2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7.3 传播致效因素研究

8 宏观效果研究

第3篇传播学史与传播学研究方法

9 传播学简史与主要流派

10 传播学研究方法

11 传播学在美国的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背景。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
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 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 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 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 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 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 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因此一 些学者也把它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
“培养分析”理论的产生背景
“培养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 专门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
3、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 “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提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 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 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社 会主义媒介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即传媒通 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 导到特定的方向。
文化指标研究
制度分析 讯息系统分析: 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媒介讯息

第十讲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十讲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对8家媒体同期政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研究结果:
议题的一致性:选民对当前重大问题的判断与
大众传媒反复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 致性。
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大
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议程设置功能的假说示意图
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
着眼于认知层面的效果。(想什么) 考察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暗示了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
三、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知沟理论
产生背景:
教育机会平等化的社会呼声高涨美国政府推出了补充
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改善贫困儿童的教育条 件 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芝麻街》 制作意图 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 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结果 接触和利用最多的富裕儿童,扩大了知识差距
来自百度文库
间的关系;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影 响。
研究发现:
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 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 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 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格伯纳认为:
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
知 识 量
时间
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
通过大众传播实现“知识平均化” 观点是幼稚的。
知沟理论应用研究

2014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

2014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

《2014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复习精编》

《复习精编》是文思华工精品考研专业课系列辅导材料中的核心产品。本书严格依据学校官方最新指定参考书目,并结合考研的精华笔记、题库和内部考研资讯进行编写,是文思华工老师的倾力之作。通过本书,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复习的深度广度,核心考点的联系区分,知识体系的重点难点,解题技巧的要点运用,从而高效复习、夺取高分。

考试分析——解析考题难度、考试题型、章节考点分布以及最新试题,做出考试展望等;复习之初即可对专业课有深度把握和宏观了解。

复习提示——揭示各章节复习要点、总结各章节常见考查题型、提示各章节复习重难点与方法。

知识框架图——构建章节主要考点框架、梳理全章主体内容与结构,可达到高屋建瓴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核心考点解析——去繁取精、高度浓缩初试参考书目各章节核心考点要点并进行详细展开解析、以星级多寡标注知识点重次要程度便于高效复习。

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反复研究近年真题,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次要章节,有效指明复习方向。

《复习精编》具有以下特点:

(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以指定教材为依据,全面梳理知识,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让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等学科基础知识有全面、扎实、系统的理解、把握。

(2)注重联系,强化记忆。复习指南分析各章节在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各章节的知识体系框架化、网络化,帮助考生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串联零散的知识点,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存储,提取和应用。

(3)深入研究,洞悉规律。深入考研专业课考试命题思路,破解考研密码,为考生点拨答题技巧。

06第11讲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06第11讲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知沟”理论的应用意义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新的、有效 的信息接收设备总是由高收入的富裕阶层开始, 意味着社会“知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 的不平衡。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开 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 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级分化和阶级矛盾的 尖锐化。 对策: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 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在“软件”方 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
“沉默的螺旋”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人是害怕孤独的。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 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 态,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 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 和。

对涵化理论的修订:增加了两个涵化效果产生过程的概念 – 主流化过程:收看电视多的人,尽管他们彼此的人口统计指标 不尽相同,通常会共享某种观念。换言之,多看电视使人们对 真实世界的看法趋于一致。Morgan & Signorielli (1990): 看大量 电视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主流的、同一的、标准化的意识形 态及世界观;因此,这些人之间的相似性应该大于那些同他们 类似但收看电视教少的人。 – 共鸣过程:当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情形同其日常生活的所见所 闻(甚至是对现实的信念)不谋而合时,两者的叠加会双倍强 化电视信息的作用,并显著提升涵化效果。 结论: (1)各种各样的暴力内容在美国电视节目中无处不在。 (2)看这种充斥着暴力的电视越多,就越容易涵化出“现实世界 充满了危险和恐惧”这一错误观念。(3)电视的“卑鄙世界”导 致人们产生互不信任的感觉。

大众传播宏观效果--任晓敏

大众传播宏观效果--任晓敏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任晓敏
1
第一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 :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的观点--“社会合意”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社会控制的机制
2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
→ “沉默的螺旋”理论
• 最早见于:1974 《传播学刊》 • 全面概括:1980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从而 出现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
其本质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信技术 在普及应用和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
③、可能造成的影响: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化技术层面的问题,它的存 在和程度影响到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关系到社 会的贫富悬殊、信息资源、劳动就业、生活质量等,已经成 为了信息时代的社会问题。
(3)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 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 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 ———舆论的诞生.
10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 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 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 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 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 程中的作用。
24
“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纽约时报》的报道1937年的 奥逊· 威尔斯
• We know now tha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world was being watched closely by intelligences greater than man’s and yet as mortal as his own. We know now that as human beings busied themselves about their various concerns they were scrutinized and studied, perhaps almost as narrowly as a man with a microscope might scrutinize the transient creatures that swarm and multiply in a drop of water. With infinite complacence people went to and fro over the earth about their little affairs, serene in the assurance of their dominion over this small spinning fragment of solar driftwood which by chance or design man has inherited out of the dark mystery of time and space. Yet across an immense ethereal gulf minds that are to our minds as ours are to the beasts in the jungle, intellects vast, cool, and unsympathetic regarded this earth with envious eyes and slowly and surely drew their plans against us. In the thirty-ninth yea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e the great disillusionment.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

第三节 适度效果论与受众中心的传 播效果研究
一、信息寻求范式(p227) 关键词:心理固有影像、现实的影响、寻求信息 焦点在个人对信息寻求的行为上,强调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积 极行为。 二、“使用-满足”模式(20C40-70年代末) 受众中心模式: ①心理与社会需求的满足 ②透过大众媒介的消费 个人需求与动机→对于媒介的期待或选择其他活动→适用类型 →满足→反馈 受到的抵制:①这个模式过度强调阅听受众的主动性,事实上 许多证据显示,收看电视行为往往是很少选择怕的 ②这个模 式无法反映内容本身的作用,因为它忽略了媒介内容的文本域 文化特性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内容提要 1、关于传播效果的几种理论 2、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 3、大众传播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 4、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传播效果”——是受众在接受了传播媒介传递的 信息后,在思想感情、立场态度、行为举止等方面 所发生的变化;是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传 播活动的中心。 认知层面效果 传播效果 心理和态度层面的效果 行为层面上的效果 14个典型的效果研究p214-215
第二节 劝服传播效果研究
(二)“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属于以拉扎斯菲尔德为 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实证研究) “两级传播理论”最早由凯兹等人引入,古典陈述:人际传播 影响比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大。信息→意见领袖→周围人→其他 人,包含以下假设: 1、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单位,而是与他人互动的团体成员 2、个人对一个媒介的反应不是直接、立即的,而是经由那些 社会关系传达,并受社会关系影响 3、流通中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接受和注意,另一个是反应 接 受中反应 4、在媒介面前,每个人不是完全相等的,有不同角色。分为: 主动接受和传递讯息者与被动依赖他人的指导者。 5、那些比较主动的角色(意见领袖)可能具有使用媒介较多, 合群性程度较高,自认对他人有影响力等特征,往往被认为是 消息的来源并扮演着指导的角色。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
2. 态度改变:当自我辩解不能消除认知
不协调时,态度改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唯 一选择。
7.2.4 阿西(Asch,Solomon)的从众研究
从众现象:就是随大流或叫遵从
群体的意见,屈从群体的压力。 从众的原因: 1.担心遭到来自群体的惩罚; 2. 想得到正确行事的指导。
图7-3
X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C
阿西的研究证明:人们宁愿追随群体的 意见而不大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自己 的判断是正确无疑而群体的意见是荒谬 透顶的。
3 “支配意见”的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 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 这个假说忽视了“中坚分子(Hard Core)”的 作用。
7.3.2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的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功能”假 说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 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 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 “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图7-2
ABX模式
X
A
B
注:A、B为个体,X为其共同关注的事物。
人际之间要求态度与关系一致的压力将会刺 激传播,在ABX三者关系处于不均衡的条件 下,传播交流活动会更加频繁。
人们总是注意与其现存立场相一致的信息源, 并寻求能支持和证实他们实际行为的信息。
7.2.3 费斯廷格(Festinger,Leon)的认知不 协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传播学与新媒体概论》考试大纲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传播学与新媒体概论》考试大纲

广州华商学院2023年普通专升本

《传播学与新媒体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传播学与新媒体概论》

二、考试方式:闭卷

三、考试时间:150分钟

四、卷面总分:总共200分,包括《传播学教程》和《新媒体概论》两部分(各约10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45(15×3)分,名词解释题35(5×7)分,问答题60(4×15)分,材料分析题60(2×30)分。

第一部分:传播学教程考试大纲

一、总体要求

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传播效果研究等内容。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重点掌握:

基本概念: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重点掌握:

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3.象征性社会互动

重点掌握:

1.基本概念:象征性社会互动

2.基本问题: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种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的基本过程

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重点掌握:

1.基本概念: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基本问题: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分别是什么?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统一)社会信息 ← 开放性 子系统 自我创造 自完 双重偶然性 传播障碍 ↓ 结构 功能 ↓ 制度 渠道
传播 ↓
→ 特点 人内 人际 群体 组织 大众(5个特点)
特点 ← 系统性 → 类型
传播隔阂 ↓ 无意误解 有意曲解
马克思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传播观) 决定 ↓ 起源于 受制约 反映着 (能动性)反作用(独立性) ↓ 推动 主矛盾 特殊规律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构成两个方面 ← 双重含义
传播主体与~ 传播技巧与~ 传播对象与~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
传播效果
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
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
→ 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戈尔丁)
大众传播的效果和 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影响的三个理论 ↓ (麦奎尔) 20世纪初-30年代末 40年代-60年代 ↓ ↓ 传播流 子弹论/魔弹论 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 ↓ “使用与满足” 核心观点 缺陷 理论背景 评价 政治即有倾向假说 选择性接触假说 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 ↓
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 “使用与满足” → 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 ↓ ↓ ↓ 广播 印刷 电视 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 评价 ↓ ↓ ↓ ↓ ↓ 1喜欢知识 1读书动机 麦奎尔的满 竹内郁郎的补充 1 、意义 竞赛的心 2报纸使用 足四种类型 ↓ 2 、局限性 ↓ 理需求 形态 目的 条件 印象 结果 修正 心绪转换 2收听肥皂 人际关系 剧的动机 自我确认 环境监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二节组织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第二节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传播学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传播学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事件是“人人都看 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纽约太阳报》和 《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
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 大众传播的特点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了解)、社会协调功能(沟通)、
属性(包括思想、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 5、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较难)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返回
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1901— 1976)是奥地利籍犹太人,20年代在维也纳大 学获得博士学位,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1944年出 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提出了“政治 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机 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等, 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也开创了 “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积累、保存)。 2.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提示行动)、社会化功
能(规范教育)、提供娱乐。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知名度)、社会规范强制功
能(舆论)、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接触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大众 传播提供的不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 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 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7
• 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 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 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 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 概括。 • 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 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 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后者以贝雷尔森为代表,他在1945年6月30日,纽约8家 大报送报员的罢工行为研究中进行了一项“没有报纸会 怎样”的研究,通过对60位读者的面访,发现了报纸的 一些平时不被人所注意的功能。再早些时候,他还就“ 读书能带来什么”的课题做过研究调查(1940年),从 而得到一些结论。 概而言之,4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发现 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重要事实:受者是在多种多样的动机 支配下,接触大众媒介的。显然这也是对“枪弹论”的 极有力的批判和否定,它与前面的流程研究、劝服研究 一道,构筑了“有限效果论”的坚实基础。同时,它又 独树一帜,为促进效果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从传者 中心观向受者中心观的转变提供了理论视角,因而,有 重要的意义。
1、“议题设置功能”理论:正式提出这一 观点的研究者,是美国的麦考姆斯和唐纳 德· 肖。1968年总统选举期间,他们在北卡 罗莱纳州某个小镇进行了一项调查。首先, 向1000名尚未决定投票给谁的调查对象提 问:作为选民,心目中与选举有关的重要 议题是什么?接着,对当地媒介的政治报 道作内容分析;最后,比较两者的异同。 结果表明,被媒介反复强调的议题,与选 民们重视的议题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对应 关系。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二节 效果的形成和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 传播者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 休眠效应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 • • • • 1、正反之选(P200) 针对反对者如何实施 接受者 受教育程度高者 受教育程度低着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 2、前后之选(P201)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全体被调查者排序情况
• • • • • • • • • • 1· 香港回归 2· 中共十五大召开 3· 邓小平逝世 4·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 5· 江泽民访美 6· 昆明筹办世博会 7· 银行利率下调 8· 亚洲金融危机 9· 中国足球队落选98年世界杯 10· 戴安娜车祸死亡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②近期研究,6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再 次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进行了一 些深入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学 者麦奎尔等人的工作。他们采用实地调 查法,将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满足” 类型概括如下: ①消闷解愁; ②促进人际关系; ③确 认自我; ④监测环境。
第三阶段:新效果论的展开 (适度效果论)

• •
早期的效果观

1、定义:传者中心的立场:效果是大众传播能 使人们的态度、行为发生多大的变化。 受者中心的立场:效果是人们能从大众传播中得 到什么好处。 2、效果研究的兴起:20世纪初以来,政治家欲 通过宣传争取民心,企业家欲通过广告推销商品, 商业性媒介欲功过吸引受众而获利……等等,由 此,效果研究逐渐繁荣。
•☞按他们的说法,“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
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这 就是现代大众媒介最突出的作用--------“议题设置功能”。1972年, 他们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于世,发表了题为“大众媒介的议题设 置功能”的论文(载美国《舆论学》季刊)。 • 2、对议题设置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具体体现,要分正面和反面来 认识。如在我国,文革期间,这种功能就得到了负面发挥,起到 了负面作用。在现代社会,这种功能经常在媒体上得到应用,有 很大的表现。(如网上报道陆幼青与“死亡日记”,宁波现代金 报对王应麟事情的报道等等)。
研究结果
• 议题的一致性:选民对当前重大问题的 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强调的问题之间, 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 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传媒给予的强调越 多,大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
• 1、议程设计功能假说着眼于认知层面的 效果。(想什么) • 2、考察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 果。 • 3、暗示了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 业”。 (拟态环境,把关人) 相似观点理论(拟态环境、环境监测功能)
Baidu Nhomakorabea
局限性
• 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 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媒介反映社会议题 的一面。 • 媒介对社会议题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 是社会议题一旦形成了,媒介也会选择 并反映这种社会议题。
调查:学生填写
• 2010年中国的十件大事。
• 1997年,在一次调查“岁末调查”中 “昆明人对97年十件大事的关注程度”, 结果是——


• 2、实例: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数据分析
• • • • • a、预存立场------即选民在接触宣传之前就持有的态度; b、选择性接触; c、人际影响的优势; d、意见领袖的作用。 3、由于个人影响、意见领袖的存在,使媒介的影响不能直 接到达一般受者,从而造成“媒介→意见领袖→受者” (而非媒介→受者)的局面。不久,拉扎斯费尔德等人将 以上见解付样出版,题名为《人民的选择》(1948年)。
媒体
媒体
意见
领袖

4、对两级传播模式的批评
• 50年代以来,出现一些质疑:某些重大事件, 一经媒介报道,就立刻被大众接受了,几乎没 有意见领袖插足的余地,例如美国学者多伊奇 曼和达尼尔森选择了三条重大新闻,即前总统 艾森豪威尔心脏病发作(1957)、人造地球卫 星“电讯1号”上天、阿拉斯加州升格(1958 年),进行调查,结果,人们获知上述新闻的 第一信息源,媒介为88%,人际为12%。这和 拉扎斯费尔德等人的调查结果完全不同,即媒 介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情况十分明显。这样一来, “两级传播”的理论在这里就不适用了。

• 3、具体实例:希特勒政权在德国的确立 和其对外侵略战争的发动;美国罗斯福总 统的“炉边谈话”;“火星人入侵地球” 事件;“马拉松”鼓动事件。 • 4、评价:严格意义上说,“魔弹论”带 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笼统性,知识一种粗浅 的媒介观,远称不上理论。其主要缺点是: 一、片面性;二、笼统性。
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1940年初— 1960年初)
陆幼青与《死亡日记》
• 2000年8月3日在“榕树下”网站 (www.rongshu.com)刊出陆幼青的第一篇日记。8 月9日《北京晨报》记者偶然上网看到这一篇日 记,于11日在“晨报要闻”中发表了题为《记录 生命最后的尊严》的报道,从此引起了全国媒体 的关注,继而全面展开了一场争夺报道话语权的 媒介大战,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国最主要城市 的主要媒体都在短短三天之内以较大的篇幅进行 了集中的报道,至此,议程设置的雏形已初露端 倪。陆幼青的“死亡直播”带有很强的新闻价值, 促使媒体站在评判者的角度,不仅报道,甚而发 掘足够的情节迎合公众的关注、同情甚至猎奇, 加以展开这一蕴涵巨大市场潜力的新闻事件。中 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和《实话实说》这两个在 全国拥有庞大观众群和巨大影响力的栏目对《死 亡日记》的采访和参与,终于奠定了其在公众视 野中的显著地位。随着越来越多媒体的加入,该 事件开始呈现出不同于刚开始媒体介入时的单一 色彩,陆幼青“死亡直播”道德争议、《死亡日 记》出版悬念、是商业策划还是濒死体验等等问 题逐步成为媒介关注的内容。同时,针对媒介在 该事件上进行“炒作“的道德非议成为讨论的热 点。
6、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大多立足于传者,“枪弹论 ”与“有限效果论”都是如此。使用与满足理论 的最大特征就是以受者为立足点。于是,效果不 再是“媒介能使受者发生什么变化”,而被理解 为“受者能通过媒介得到什么满足”,正因为如 此,此理论才称之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其概要如 下: ①早期研究,40年代的“使用论”或称“满足论 ”,一是针对内容,一是针对媒介而展开。前者 以赫佐格为代表。她在两个调查研究中通过受众 接收广播的研究中发现受众的满足心理,而得出 受众在参与广播节目的目的。
• 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受到传媒议题的影 响,但公众的议题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 型 • 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 • 个人议题和谈话议题始终一致 • 而公共议题与前两者并不总是一致的
(三)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 特点
• 韦弗
• 1、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 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报纸可以进一步对个
传播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
• 效果研究的变迁 • ①“枪弹论”阶 段 • ②有限效果论 阶段 • ③适度效果论 阶段 • ④强大效果论 阶段
第一阶段:枪弹论始末
• 1、枪弹论:也叫“魔弹论”、“皮下注射论”, 是关于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理论,也 是第一个阶段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初)。主 要是报纸、杂志、电影和声音广播。 2、主要观点:在一、二战的背景下,人们普遍 认为:这些媒介具有直接作用于大众的、巨大 无比的影响力。媒介发出的信息像“枪弹”, 受众就像“靶子”,一枪击中,应声而倒,即 媒介是直接与每一个受者接触,受众是被动、 分散、毫无抵抗力存在的,媒介好比是强有力 的枪弹,因而称“枪弹论”“靶子论”或“魔 弹论”“皮下注射论”等。
传播流程,也叫信息流程,指信息从传到受的流动过程,即 信息流动的状态、特征、方向、作用等。 1、两级传播模式的发现:拉扎斯费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在美 国俄亥俄州伊里县开展一项有关总统选举的“投票行为研究” 时发现的,他们本来的目的是了解大众传播的作用,结果却 表明,人际传播的作用更大,因为,受众中有两种人,一种 人频繁接触媒介、关心政治、已决定把选票投给谁,还有一 种人则相反,于是,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前者叫意见领 袖(opinion leader),后者叫追随者(follower),这就是有 名的两级传播模式。
媒介客观中立的神话
• 谁是媒介议程的设置者?政府?公众?专家? 媒体拥有者?编辑?记者? • 议程设置的过程:争霸的过程。 • 公众议程和媒介议程:争霸。弱势群体的抗争。 • 新闻室的社会控制:新闻专业主义(journalist professionalism)的意识形态性质。 • 压迫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没有不受控制的新闻:政治控制和经济控制。 • 新媒体“民主化”“革命性”“个性解放”的 神话。
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 2、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电视的主 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 两种媒介形式相配合: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 议程的基本框架;电视的新闻报道则挑选出 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意义与问题
• 1、揭示了传媒对大众认知的有力影响, 摆脱了有限效果论的束缚 • 2、强调媒介是从事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重新把媒介控制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 (媒体信息选择标准:把关人和新闻要 素的研究,但忽略了复杂的政治、经济、 文化因素)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 (一)、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 1、效果或知觉模式 报道或不报道某个 议题,会影响到受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 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 对少数议题的突 出强调,会引起受众对该议题的突出重 视 • 3、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 按一定优先顺 序的不同程度报道,会影响受众的判断
(二)不同类型的议题的深入研究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传播的效果及其历史
心理动力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
• 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等人认为传播媒介 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心理动 力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来讨论。前者是 微观的,后者是宏观的,两者相辅相承, 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传播的效果 Communication Effect
第一阶段:枪弹论始末 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 第三阶段:新效果论的展开 第四阶段:强效果论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 • • • 2、明暗之选(P202) 复杂场合 理解能力低者 问题简单,受教育程度高者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 1、听从性 • 2、恐惧性 • 3、免疫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 特点
• 美 麦库姆斯、肖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 能》1972 • 研究对象、方法 实证考察1968总统选举期 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 • 一、调查选民对美国社会主要课题及其重要 程度的认识 • 二、对8家媒体同期政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