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是社会和文化娱乐的提供者。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工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具有强大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在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的分析。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及时了解把握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起“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包含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行为规范上有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的效果》课件

《大众传播的效果》课件
人工智能
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技术,实现自动化内容生成、个 性化推荐和智能客服等功能,提 高传播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大众传播与社交媒体的发展
社交媒体成为主流传播渠道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社交平台获取和分享信息,社交媒 体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平台。
实时互动与参与
社交媒体具有实时互动的特点,用户可以随时发表观点、评论和反馈,促进传 播者与受众的互动和参与。
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缺乏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导致信息传播的偏颇和 片面。
媒体商业化倾向
媒体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导致传播内容 的低俗化和功利化。
大众传播的法规问题
媒体侵权行为
01
媒体在报道中存在侵权行为,如侵犯隐私、名誉侵权等,给被
侵权人造成损害。
媒体不正当竞争
02
媒体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如虚假宣传、恶意诽谤等,扰乱市
远的宏观效果。
创新-扩散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新事物、新观念等的传播是一个创新扩散的过 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新事物、新观念等的传播是一个创新扩 散的过程,受到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该理论强调了受 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创新是否被接受和扩散取决于 其吸引力、可理解性、优越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等因 素。创新-扩散理论为大众传播效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03
大众传播的效果影响因素
媒介因素
媒介类型
不同媒介类型对传播效果有不同 影响,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媒介权威性
媒介的权威性越高,其传播效果越 强。

大众传播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效果

题目: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对传播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学院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摘要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佩恩基金会,火星人入侵,二战宣传,人民的选择,暴力与媒体等传播学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对传播效果的历史和发展进行研究,发现了魔弹论和有限效果论两者之间的演变和关系,并研究以上两个理论研究的过程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播,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佩恩基金会,火星人入侵,二战宣传,人民的选择,暴力与媒体大众传播的效果包括环境认知效应、价值形成与维持效应、社会行为示范效应。

[1]环境认知效果是指在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了解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大众媒体通过传递信息来报道事实,告诉观众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但它不一定将所有事情记录下来。

媒体在选择和报道事件时的偏见以及报道事件的角度都影响着我们对周围人和事件以及对社会的理解和印象。

这意味着大众传播限制着我们观察外界的视角;二是价值的形成与维护,大众传媒在信息的内容与传播上,往往包含着是非、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取向。

大众传媒倡导什么,反感厌恶什么,客观上都对社会规则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与维护有着非凡的影响。

这种效应是由于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了新规则和新价值观的形成,并通过控制舆论维护了现有的规则和价值观。

三是社会行为示范效应。

[2]大众传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认知领域和价值取向上,而且通过提供具体案例或建立模型和范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而且在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媒都具有上述三个方面的社会影响,不过由于它们发源基础的不同,向人们揭示的倡导的价值和行为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

从大众传播效果的分类来看,时间方面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大众传播主体意图的关系来看,时间方面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可以分为正面效果、负面效果、反面效果和某种中间形式效果。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子弹伦强调了媒介效果的强大,而后来的有限效果论又强调了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微弱的,那么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看到大众传播的效果的另一种影响,我们不仅从态度、行为层面上,而且从认知层面来考虑大众传播的效果。

大众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这些影响和效果是通过什么机制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许多传播学家致力于考察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重要理论观点。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每个人除了关心自己的事情,还在很大程度上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而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待于解决的课题,例如环境保护问题、控制人口问题、“下岗”再就业问题等等。

在众多的课题当中,哪些应该作为当务之急优先解决?这体现着我们对当前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解决的优先顺序的认识。

那么,这种判断和认识究竟来自何处?对此,“议程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传播媒介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从1986年到1989年,公众舆论的调查显示,美国公众越来越关注国内的毒品问题(图1)。

而在同一时期,非法使用毒品人数的比例却在稳步下降。

那么公众关于毒品的这一明显错觉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一期间,布什政府宣布发起“禁毒之战”。

在这段时间里,尤其是“禁毒之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报刊上的数量激增。

(图2)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倾向于把毒品看作眼下国内外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解释就是,这是出于媒介的议程设置。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第七讲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七讲 大众传播的效果

扩展研究:
• 夏洛特研究:议程设置的因果顺序 • 芬克豪泽关于60年代媒介报道与重大事件的对比 研究 • 相关的试验研究;显著性(salience) • 总统与媒介的议程设定 • 议题性质与时滞(time lag) • 议程设置的机制 • 谁设置了媒介的议程 • 新闻报道的框架与铺垫
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进一步追问
• • • • • • • 通过什么样的媒介? 传达信息给什么人? 信息的完整程度如何? 它在多大程度上被曲解? 人们依靠什么样的媒介来证实并解释所获得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怎样影响人们对真实的看法? 社会的新闻传播体系怎样才能设计建构地更好,以提 高新闻的质量和准确性?
霍夫兰小组说服研究
两级传播
• 伊里县调查:目的、方法、初步结论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政治既有倾向(political predispositions)
选择性接触
意见领袖和两级流动传播( opinion leader
and 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不够理论化对核心概念缺乏清楚的定义数据采集策略过于简单化狭窄地聚焦于个人而忽视了社会结构和结构中媒介的位置过分宣扬个人的自由选择由于媒介讯息只强调文化中的主导价值观观众难以避免媒介提供的偏向解读观众对媒介的接触并不总是目的明确的理智行为媒介使用中的仪式化或习惯性七十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培养分析对早期效果研究的批评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和忽视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而忽视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电视的普及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媒介效果在有限效果论的框架下不能得到说明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大众传播学第七讲

大众传播学第七讲

“共鸣”现象分析——有时,其他条件也会反过来
促进电视所“培养”的倾向,格伯纳等人称之为
“共鸣”。
17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知沟”理论
背景: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 条件,将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吗?
实 践 : 1969 年 美 国 制 作 了 一 部 名 为 《 芝 麻 街 》 (Sesame Street)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希 望通过普及率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 育机会的不平等。
它把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 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 的作用。
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了
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
力。
12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根据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 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 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媒介中议题与现实中的议题 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67以上。 3
“议程设置功能”示意图
现实中的 各种议题
X1 X2 X3 X4 X5 X6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
受众对议题 的认知
X1
X2
X3
X4
X5
X6
4第一,在效果的各个阶段——信息层次上的注意、认 知→态度层次上的变化→行为层次上的反应——之中, 最重视第一阶段。换言之,它不是引导人们“怎样思 考”,而是告知人们“思考什么”。这种效果虽发生 于最初的信息阶段,却有可能将影响延伸至后续的态 度和行为阶段,并造成累积的、长期的影响。
间的关系; 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库珀和贾戈达对连环画《比考特先 生》的研究
• 1947年,有关卡通片《比考特先生》的研 究。Copper和Jahoda(1947)考察了卡通 片效果。卡通片没有改变任何观众的态度, 而只是加强或坚定了观众先前抱有的态度, 而不管这个态度是否有偏见。
• 1948年,《人民的选择》。Lazarsfeld,Berelson和Gaudet(1948) 研究在1940年美国罗斯富(Franklin D.Roosevelt)和Wendell Wilkie 竞选活动期间,俄亥俄州的伊利县(Erie)选民的投票情况。他们发 现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大众传媒对选民的投票决策影响更大。大众传 媒信息到达一些被称之为信息交流的"两级传播"。 • 1954年,投票选举。Berelson,Lazarsfeld和McPhee(1954)发 起在1948年杜鲁门(HarryTruman)对Thomas E.Dewey竞选活动期 间,对纽约埃尔迈拉城(Elmira)选民的调查。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 选民的投票决策影响不大。个人影响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决定 人们投票决定的最重要因素。 • 1960年,Klapper的《大众传播效果》。纵览了数百个传媒效果研 究,而且得出结论:大众传播的影响是有限的。 •
• 1940年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研究者 从俄亥俄州伊里县的登记选民中挑出4个组进行 调查,在整个竞选活动中,研究者都定期对选民 进行访问,以试图确定哪些因素影响了选民的投 票决定。 • 结果却证明:在影响投票决定方面,大众传媒的 影响力似乎还不及人际传播更有效和普遍。 • 进一步研究后,拉扎斯费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 “两极传播”理论: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到达意 见领袖,然后通过意见领袖的人际传播到达其追 随者。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两极传播、多极传播和 意见领袖的一系列实验和研究。

大众传播宏观效果--任晓敏

大众传播宏观效果--任晓敏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 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 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 的趋势”
19
“知沟”假说示意图
Y
A

B
太 效
应 G
X
1、图中X、Y、A、B、G分别指什么?
2、A、B两条曲线有什么异同?
3、该示意图的中心内容?
20
“知沟”扩大的原因
15
思考 我们到底该相信谁?
16
第二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知沟”理论
大众传播 信息社会 阶层分化 一般观点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
17
一、“知沟”理 论 1、背景
60年代的美国 贫富儿童 《塞萨米大街》
18
2、基本内容
1970年 蒂奇诺等人 《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新事物的 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综合了大量的经验主义的调查方法和成 果,为人们认识信息规律提供了实际指导。
思考
如果你是一个创新产品的 发明者或是推销员,如何利用 “创新—扩散”相关知识,来 有效地达到说服你的客户?
①、革新者---具有冒险精神 尝试新东西 ②、早期采纳者---意见领袖 ③、早期众多跟进者 ④、后期众多跟进者 ⑤、滞后者---固守传统或与社会系统隔离
2)扩散的发生过程
几乎大部分新思想、新事物的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 是呈“S”形曲线
饱和点
临界大多数
0
时间
三、理论评价
该理论侧重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 生活的影响,并把”两极”传播模式扩展为 “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任晓敏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分析(受众观念的演变:从被动到主动、从大众到分众、受众即商品)一、受众的内涵及基本特征1. 受众的内涵:受众,英文对应audience,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即信宿。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它广泛包括书籍和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和电视的观众以及接受网络信息的网民等。

2.受众的分类(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2)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受众的特点: 1、多2、杂3、散4、匿二、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研究(一)使用-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1.兴起与发展(1)卡茨1974年,传播学者卡茨发表论文《个人对大众媒介的使用》,提出了“使用-满足”理论研究的基本逻辑:①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②需求,引起③期望,④即对大众媒介和其他信源的期望,它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导致了⑤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结果是⑥需求的满足或其它的大多是无意的结果。

(2)竹内郁郎竹内郁郎2.“使用与满足”的过程:(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获取信息娱乐消遣增长知识满足合群需要,实现心理健康三、受众选择的心理机制1.选择性注意2.选择性理解3.选择性记忆(1)选择性注意:个人倾向于注意消息中那些与其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非常一致的部分,而避免消息中那些违背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的现象。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

第二节 劝服传播效果研究
(三)“创新-扩散”模式(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必须 重视非媒介通常是个人的资讯来源) 1、注重以传播者立场来推广新事物和新思想、重视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网络关系 2、认识到异质性对传播的不利因素(努力寻找传受 双方在重要特征方面的“共同点”) 3、传播活动双方的情形、特征过于相同,就等于系 统完全封闭,会使新鲜的信息难以进入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内容提要 1、关于传播效果的几种理论 2、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 3、大众传播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 4、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传播效果”——是受众在接受了传播媒介传递的 信息后,在思想感情、立场态度、行为举止等方面 所发生的变化;是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传 播活动的中心。 认知层面效果 传播效果 心理和态度层面的效果 行为层面上的效果 14个典型的效果研究p214-215
第二节 劝服传播效果研究
(二)“魔弹论”的成效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1、必须有一个强权制度作为传播的后盾 2、受众除了一种信息来源别无其他信息来源 3、“讯息被看作是子弹,如果瞄准和开火使用得当, 将会击中目标,实现其目的”
第二节 劝服传播效果研究
二、有限效果理论与劝服效果研究 两大流派 哥伦比亚学派——应用社会学→衣阿华学者的“创 新、扩张”研究 耶鲁学派——实验心理学:传播与态度变化研究(霍夫 兰) “伊里县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美国总统大选;选伊里 县作为研究基地的原因;系统抽样的方法;小规模重访法;发 现各种因素起作用△ 有限效果理论:最早出现在20C40年代
第五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
二、涵化理论(培养理论、教养理论)-(20C60年 代末) 源于1967年格伯纳等对有关电视内容的研究,还发 展出“暴力指标”概念,电视的“浊化”效果,即 潜移默化的效果。由美“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 赞助。重要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大大 增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不安全感的 判断。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
睡眠者效应 Sleeper effect:信源的可 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有极为重要的 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 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7.1.2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
1.一面提示(One-Sided Message)与两面提
示(Two-Sides Message),观点:
(1)如果受众一开始就倾向于反对传播者的意 见,那么把正反两面的意见都提出来就比只谈一 面之词更为见效。
3. 接种免疫论(Inoculation Theory)
是指有意识地向受众灌输一些反面信 息,使他们的思想先对这些反面信息 产生抵抗性,一旦当他们面临反面信 息的大规模侵袭时,便不会轻易发生 动摇。
7.2 态度改变
(Attitude Change)
7.2.1 海 德 (Heider,Fritz) 的 平 衡 论 (Balance theory) 当涉及第三者出现时,两个人之间的 关系可能呈现出的状态以及可能产生 的变化。不平衡状态在向平衡状态转 化时,总伴随着某一方的态度改变; 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抗拒 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图7-4
大 众 媒 介 的 支常意见转到 支配意见的人数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与分析
1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持有异常意见的人对自己的信念的确信程度会 决定他是否容易受到主流意见的影响。
2 “支配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 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图7-2
ABX模式
X
A
B
注:A、B为个体,X为其共同关注的事物。
人际之间要求态度与关系一致的压力将会刺 激传播,在ABX三者关系处于不均衡的条件 下,传播交流活动会更加频繁。
人们总是注意与其现存立场相一致的信息源, 并寻求能支持和证实他们实际行为的信息。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概要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概要
响受众的判断。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理论
4.影响议程设置功能的基本因素:
(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 (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 (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 “强化”两种作用)。 (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对知识水平高、政治关心 程度高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如果受众原来就倾向于接受传播者的观点,那么只 讲正面就比正反两面都讲更好。
对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应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一 并陈述。
对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众,最好是只说一面之词。
前后之选
放在最前面的内容最容易引起受众注意——首因 效应。
放在最后面的内容最容易被受众记住——近因效 应。
明暗之选
1.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个人倾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己原有态 度一致的信息,而避免接触于己意不合的信息的本能倾向。
费希特:
你是哪种人
就会选择哪种哲学。
2.选择性注意(约·克拉伯)
选择性注意:个人倾向于注意消息中那些与其现有态度、 信仰或行为非常一致的部分,而避免消息中那些违背现 有态度、信仰或行为的现象。
二、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理论
1.子弹论 (枪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刺激—反应论)
背景: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势头迅猛,产生巨大社会 冲击;社会各界对传媒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本能心理学和大众 社会论盛行;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及其历史
核心观点: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 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 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 意见领袖的特征
① 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 ② 交际广泛,同公众联系密切,有较高的威望。 ③ 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④ 乐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者以贝雷尔森为代表,他在1945年6月30日,纽约8家 大报送报员的罢工行为研究中进行了一项“没有报纸会 怎样”的研究,通过对60位读者的面访,发现了报纸的 一些平时不被人所注意的功能。再早些时候,他还就“ 读书能带来什么”的课题做过研究调查(1940年),从 而得到一些结论。 概而言之,4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发现 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重要事实:受者是在多种多样的动机 支配下,接触大众媒介的。显然这也是对“枪弹论”的 极有力的批判和否定,它与前面的流程研究、劝服研究 一道,构筑了“有限效果论”的坚实基础。同时,它又 独树一帜,为促进效果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从传者 中心观向受者中心观的转变提供了理论视角,因而,有 重要的意义。
1、“议题设置功能”理论:正式提出这一 观点的研究者,是美国的麦考姆斯和唐纳 德· 肖。1968年总统选举期间,他们在北卡 罗莱纳州某个小镇进行了一项调查。首先, 向1000名尚未决定投票给谁的调查对象提 问:作为选民,心目中与选举有关的重要 议题是什么?接着,对当地媒介的政治报 道作内容分析;最后,比较两者的异同。 结果表明,被媒介反复强调的议题,与选 民们重视的议题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对应 关系。
6、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大多立足于传者,“枪弹论 ”与“有限效果论”都是如此。使用与满足理论 的最大特征就是以受者为立足点。于是,效果不 再是“媒介能使受者发生什么变化”,而被理解 为“受者能通过媒介得到什么满足”,正因为如 此,此理论才称之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其概要如 下: ①早期研究,40年代的“使用论”或称“满足论 ”,一是针对内容,一是针对媒介而展开。前者 以赫佐格为代表。她在两个调查研究中通过受众 接收广播的研究中发现受众的满足心理,而得出 受众在参与广播节目的目的。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传播的效果及其历史
心理动力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
• 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等人认为传播媒介 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心理动 力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来讨论。前者是 微观的,后者是宏观的,两者相辅相承, 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传播的效果 Communication Effect
第一阶段:枪弹论始末 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 第三阶段:新效果论的展开 第四阶段:强效果论
•☞按他们的说法,“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
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这 就是现代大众媒介最突出的作用--------“议题设置功能”。1972年, 他们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于世,发表了题为“大众媒介的议题设 置功能”的论文(载美国《舆论学》季刊)。 • 2、对议题设置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具体体现,要分正面和反面来 认识。如在我国,文革期间,这种功能就得到了负面发挥,起到 了负面作用。在现代社会,这种功能经常在媒体上得到应用,有 很大的表现。(如网上报道陆幼青与“死亡日记”,宁波现代金 报对王应麟事情的报道等等)。
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 2、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电视的主 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 两种媒介形式相配合: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 议程的基本框架;电视的新闻报道则挑选出 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意义与问题
• 1、揭示了传媒对大众认知的有力影响, 摆脱了有限效果论的束缚 • 2、强调媒介是从事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重新把媒介控制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 (媒体信息选择标准:把关人和新闻要 素的研究,但忽略了复杂的政治、经济、 文化因素)


②近期研究,6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再 次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进行了一 些深入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学 者麦奎尔等人的工作。他们采用实地调 查法,将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满足” 类型概括如下: ①消闷解愁; ②促进人际关系; ③确 认自我; ④监测环境。
第三阶段:新效果论的展开 (适度效果论)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 • • • 2、明暗之选(P202) 复杂场合 理解能力低者 问题简单,受教育程度高者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 1、听从性 • 2、恐惧性 • 3、免疫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 特点
• 美 麦库姆斯、肖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 能》1972 • 研究对象、方法 实证考察1968总统选举期 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 • 一、调查选民对美国社会主要课题及其重要 程度的认识 • 二、对8家媒体同期政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全体被调查者排序情况
• • • • • • • • • • 1· 香港回归 2· 中共十五大召开 3· 邓小平逝世 4·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 5· 江泽民访美 6· 昆明筹办世博会 7· 银行利率下调 8· 亚洲金融危机 9· 中国足球队落选98年世界杯 10· 戴安娜车祸死亡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 •
早期的效果观

1、定义:传者中心的立场:效果是大众传播能 使人们的态度、行为发生多大的变化。 受者中心的立场:效果是人们能从大众传播中得 到什么好处。 2、效果研究的兴起:20世纪初以来,政治家欲 通过宣传争取民心,企业家欲通过广告推销商品, 商业性媒介欲功过吸引受众而获利……等等,由 此,效果研究逐渐繁荣。
媒介客观中立的神话
• 谁是媒介议程的设置者?政府?公众?专家? 媒体拥有者?编辑?记者? • 议程设置的过程:争霸的过程。 • 公众议程和媒介议程:争霸。弱势群体的抗争。 • 新闻室的社会控制:新闻专业主义(journalist professionalism)的意识形态性质。 • 压迫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没有不受控制的新闻:政治控制和经济控制。 • 新媒体“民主化”“革命性”“个性解放”的 神话。


• 2、实例: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数据分析
• • • • • a、预存立场------即选民在接触宣传之前就持有的态度; b、选择性接触; c、人际影响的优势; d、意见领袖的作用。 3、由于个人影响、意见领袖的存在,使媒介的影响不能直 接到达一般受者,从而造成“媒介→意见领袖→受者” (而非媒介→受者)的局面。不久,拉扎斯费尔德等人将 以上见解付样出版,题名为《人民的选择》(1948年)。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 (一)、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 1、效果或知觉模式 报道或不报道某个 议题,会影响到受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 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 对少数议题的突 出强调,会引起受众对该议题的突出重 视 • 3、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 按一定优先顺 序的不同程度报道,会影响受众的判断
(二)不同类型的议题的深入研究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来自第二节 效果的形成和制约因素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 传播者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 休眠效应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 • • • • 1、正反之选(P200) 针对反对者如何实施 接受者 受教育程度高者 受教育程度低着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 2、前后之选(P201)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传播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
• 效果研究的变迁 • ①“枪弹论”阶 段 • ②有限效果论 阶段 • ③适度效果论 阶段 • ④强大效果论 阶段
第一阶段:枪弹论始末
• 1、枪弹论:也叫“魔弹论”、“皮下注射论”, 是关于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理论,也 是第一个阶段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初)。主 要是报纸、杂志、电影和声音广播。 2、主要观点:在一、二战的背景下,人们普遍 认为:这些媒介具有直接作用于大众的、巨大 无比的影响力。媒介发出的信息像“枪弹”, 受众就像“靶子”,一枪击中,应声而倒,即 媒介是直接与每一个受者接触,受众是被动、 分散、毫无抵抗力存在的,媒介好比是强有力 的枪弹,因而称“枪弹论”“靶子论”或“魔 弹论”“皮下注射论”等。
局限性
• 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 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媒介反映社会议题 的一面。 • 媒介对社会议题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 是社会议题一旦形成了,媒介也会选择 并反映这种社会议题。
调查:学生填写
• 2010年中国的十件大事。
• 1997年,在一次调查“岁末调查”中 “昆明人对97年十件大事的关注程度”, 结果是——

• 3、具体实例:希特勒政权在德国的确立 和其对外侵略战争的发动;美国罗斯福总 统的“炉边谈话”;“火星人入侵地球” 事件;“马拉松”鼓动事件。 • 4、评价:严格意义上说,“魔弹论”带 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笼统性,知识一种粗浅 的媒介观,远称不上理论。其主要缺点是: 一、片面性;二、笼统性。
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1940年初— 1960年初)
媒体
媒体
意见
领袖

4、对两级传播模式的批评
• 50年代以来,出现一些质疑:某些重大事件, 一经媒介报道,就立刻被大众接受了,几乎没 有意见领袖插足的余地,例如美国学者多伊奇 曼和达尼尔森选择了三条重大新闻,即前总统 艾森豪威尔心脏病发作(1957)、人造地球卫 星“电讯1号”上天、阿拉斯加州升格(1958 年),进行调查,结果,人们获知上述新闻的 第一信息源,媒介为88%,人际为12%。这和 拉扎斯费尔德等人的调查结果完全不同,即媒 介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情况十分明显。这样一来, “两级传播”的理论在这里就不适用了。
• 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受到传媒议题的影 响,但公众的议题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 型 • 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 • 个人议题和谈话议题始终一致 • 而公共议题与前两者并不总是一致的
(三)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 特点
• 韦弗
• 1、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 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报纸可以进一步对个
207
• 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 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 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 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 概括。 • 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 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 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