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谱跋后

合集下载

王氏家谱大全,王姓人必看!(来源字辈祖训图腾)

王氏家谱大全,王姓人必看!(来源字辈祖训图腾)

王氏家谱大全,王姓人必看!(来源字辈祖训图腾)1王氏简介王姓中华姓氏之一,其始祖姬晋为黄帝后裔,王姓主要源于姬姓;2014年,根据国家官方数据统计显示人口为9468万人,其人口之多;(WángXìng):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

有的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陈厉公次子田完的第9世孙)后裔,以王族称谓为氏。

[1] 有的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

有的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4%。

2王氏祖训琅琊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

(摘自《琅琊王氏家谱》)太原一团结宗族,捍卫国家,不容有违背涣散之行为。

二服从祖训,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礼之行为。

三保护祠产,维护公益,不容有侵蚀欺诈之行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为。

五注意教养,勤求职业,不容有放弃贻误之行为。

六禁食鸦片,严禁嫖赌,不容有伤风败俗之行为。

七律己治家,忠信笃敬,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为。

八刻苦耐劳,节俭朴实,不容有奢侈游荡之行为。

九合敬同爱,排难解纷,不容有歧视推诿之行为。

十振作精神,见义勇为,不容有废弛敷衍之行为。

(摘自《太原王氏家谱》)3王氏起源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

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陈厉公次子田完第9世孙)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

有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

有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起源主要有五:1.出自姬姓,分为三支。

家谱跋的范文

家谱跋的范文

祠堂功德碑范文新建王氏宗祠碑文以“万世隆昌”为韵宗祠之由来远矣!孔子所入之太庙是其枝蔓。

然古唯天子而有, 百姓宗祠自宋始建。

祠者, 祭也。

祭先人之神主, 习宗族之规制。

怀先人之恩德, 勉宗族之苗裔。

三槐王姓, 瓜瓞丰隆。

姓源于周代姬姓王氏, 宗始于太子晋仙躬。

先人代有伟杰, 两晋犹多丰功。

植三槐为堂号, 肇自宋初晋公。

我族为三槐支脉, 明季于王九大郢筑宫。

世代唯桑唯农, 修德丰隆。

此支尝有宗祠, 遭文革毁屋拆墙。

所幸者, 始祖仲时公之冢尚在, 晋公铸像未伤。

族人相谋, 先续修家谱, 后重建祠堂。

所需资金, 扛其最重者, 则村长道刚。

余有某某等, 亦纷纷解囊。

族中长辈, 多所张罗, 荐道刚为族长, 俱竭力相匡。

今家谱成矣, 祠堂建矣, 我宗其祥!望族人恪守家训, 严遵族章。

忠恕仁厚, 扬先人之德, 建功立业, 弘先人之光。

煌煌王氏, 万世隆昌!作文集的跋应该怎么写?抒情成分较多的序, 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等。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 虽然一个是为自己的《八愚诗》作序, 一个是为某一人的诗作序, 但也属此类。

这种序的抒情, 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如《春夜宴桃李园序》。

从唐代起, 序又称为“引”, 刘禹锡所作的序, 都写作“引”, 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

苏洵也以引为序, 如《族谱引》之类。

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

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 绪、序同音, 苏洵的父亲叫苏序, 因为要避父名, 所以二人改序为引。

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规矩, 但由于刘、苏的影响, 后来也有人作起“引”来, 那就与避讳无关了。

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 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

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补充, 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 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作文集的跋应该怎么写?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

后来的“史序”便都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 例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中的《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

王氏宗祠碑记

王氏宗祠碑记

王氏宗祠碑记摘要:一、王氏宗祠简介二、王氏宗祠历史沿革三、王氏宗祠文化内涵四、王氏宗祠的意义与价值五、结语正文:一、王氏宗祠简介王氏宗祠,位于我国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家族祠堂。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至今仍保持着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王氏宗祠不仅是王氏家族的信仰中心,也是一处展示我国传统宗族文化的生动窗口。

二、王氏宗祠历史沿革王氏宗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王氏家族的先祖王祜在此地创建了宗祠。

在数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宗祠见证了王氏家族的荣辱兴衰。

历经明、清两代的扩建和修缮,宗祠逐渐形成了如今规模。

在抗日战争时期,宗祠曾遭受严重破坏,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家族后人积极筹备重修,使宗祠得以重现昔日辉煌。

三、王氏宗祠文化内涵王氏宗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祠内供奉着王氏先祖的牌位,彰显着家族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宗祠墙壁上镌刻着王氏家训、家规,传递着家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此外,宗祠还收藏了许多古代碑刻,为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

四、王氏宗祠的意义与价值王氏宗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

首先,它是王氏家族的精神家园,凝聚着家族成员的向心力。

其次,宗祠传承了王氏家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宗祠作为一处公共场所,为研究我国宗族制度、家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五、结语王氏宗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王氏家族的辉煌历史,承载着家族成员的信仰与情感。

汾水世德堂王氏宗谱

汾水世德堂王氏宗谱

宗谱前言:汾水世德堂王氏,始迁祖讳元字元之,生于山东琅琊(今临沂),为琅琊王氏三十世祖乙兆长子。

元末诰封千户职,定远将军,驻海州,镇守东海。

红巾起义,进攻东海。

双方大战于东海当路地区。

元军兵败溃散,始迁祖沙场脱险,单骑北至汾水岺,借宿于蔡氏。

蔡氏豪富乏嗣,唯有闺秀。

始迁祖相貌非凡,气宇轩昂。

蔡氏有意招赘而出言请之。

始迁祖心灰之际,自然应之。

自此,始迁祖隐姓埋名,后世以蔡姓繁衍。

据传二世讳清,三世讳端,四世相传五宗讳英,傑,俊,秀,连。

五世相传十三宗讳文,章,庠,序,显,珍,玉,钺,锦,铉,铭,龙,虎。

六世相传三十二宗。

至此宗广支繁,子孙繁衍,散居各地。

六世存仁祖曾创谱复姓续序谱牒。

但由于年湮日久,先祖已逝,复姓续谱艰难。

但存仁祖不畏困难,考据家传,神主,墓碑,墓志等文献记载,创建谱牒,书写成卷,并建立世德堂号,自八世后部分后裔易蔡复姓。

世德堂王氏谱牒成卷,以汾水始迁祖元为一世祖。

始迁祖由琅琊迁海州,由海州迁汾水,其后裔又迁至赣榆,日照,莒南等县。

三县后裔大部续序在谱,三县之外大多失考漏序。

四世长支英祖由汾水迁居赣榆县城南门里,后裔五世有四宗。

文祖居赣榆县城,章祖迁居木头沟,庠祖迁居城东大湾子,序祖迁居海东大板跳。

四世其他四支仍居汾水。

赣榆长支后裔繁衍旺盛,迅速分居全县。

存仁祖首次创谱复姓,因外访困难,唯续四世长支(英祖)和三支(俊祖)后裔。

二、四、五支后裔因外迁而漏续。

五世十三宗只续四宗,有九宗未续。

六世三十一宗,只续十六宗,有十五宗未续。

失考未续后裔仍以蔡氏为姓。

总而言之,源于汾水的蔡王二姓是同宗一祖。

历次修续宗谱情况:第一次创谱复姓,始于六世存仁祖。

自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4年),跨度一百七十六年。

存仁祖幼时随祖祭扫祖冢时,发现墓碑蔡公旁有王字。

而家中神主上王公旁有个蔡字。

疑问其祖。

其祖告之:吾先祖琅琊王氏也,讳元字元之。

因元末红巾之事,鼎革隐姓,埋名蔡氏。

存仁祖随曰:何不易蔡为王。

王氏家谱

王氏家谱

xx氏家谱家族文化的xxxx氏家谱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传记的家族发展史书,它产生于上古时代,完善与封建时代。

先秦时,有《周宫》、《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后有《帝王年谱》、《潜夫论。

志士姓》等谱牒著作。

至魏晋南北朝时,门阀盛行、谱学大兴,形成了一门研究姓氏、贵族门第的宗法修谱学说。

隋唐宋后则私家修谱盛行,遍布各家各族。

近四千年来家谱在不同世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岁月侵蚀,流传至今存世的,也至少有三万多种,是除国史、方志之后的又一种史书,其内容价值。

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研究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就王氏一族,现传世之家乘谱牒,也有几千部以上,进来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所载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就存有王氏家谱五百多部。

那么王氏最早的一部家谱是谁?于何时修撰的哪?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已不得而知了。

但王氏家谱是目前在历史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家谱。

目前我们所考证家谱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时刘孝标著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此书曾大量引用过《王氏家谱》,唐初李善的《文选注》也引用了,《王氏家谱》。

那么至少可以断言,王氏家谱必定形成于南北朝之前,东晋员外郎贾弼就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

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东海王氏都名列其中,由此看来自晋以来王氏修续家谱已在各地王氏族人中广泛发展开来。

宋元以来则私家修谱之风大兴,以至今日散布于全国乃至海外各地的王氏族人基本都有自己保存的王氏家谱。

就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收藏的王氏家谱。

就有一百一十而部之多,北京图书馆收藏的王氏家谱也有一百一十九种。

此外,近年来成立于山西太原的中国家谱资料中心,也藏有王姓家谱计二百六十余部,如把各地王氏家谱汇集一起,其版本之多流传之广,真可成世界家族史书之最。

在诸多存世的王氏家谱中,现在查到的存世最久、论述最详、最具文化特色、可称之为学术宝典的当为宋翰林学士汪藻撰修的《琅琊临沂王氏谱》。

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历微高二宗。

王氏宗谱

王氏宗谱

正史记载 《明史· 列传第七十三》 王鸿儒,字懋学,南阳人。少工书,家贫为府书佐。知府段坚爱其书,
留署中,亲教之。遣入学校为诸生,遂举乡试第一。成化末,登进士, 授南京户部主事。累迁郎中,擢山西佥事,进副使,俱督学政。居九年, 士风甚盛。孝宗尝语刘大夏曰:“藩臬中若王鸿儒,他日可大用也。” 正德改元,谢病归。刘瑾擅政,收召名流。四年夏,起为国子祭酒,以 父丧去。再起南京户部侍郎,历吏部右侍郎,寻转左。十四年迁南京户 部尚书。甫履任,宸濠反,命督军饷,疽发于背,遂卒,谥文庄。 鸿儒为学,务穷理致用,为世所推。左吏部,清正自持,门无私谒。 弟鸿渐,乡试亦第一。以进士累官山东右布政使,以廉静称。
人物年谱
天顺三年己卯(1459年)1岁 出生于南阳府(河南省)南阳县陆营乡孟家村 (今王宅村)。 成化二年丙戌(1466年)8岁 在本村义学教师的关心和资助下入学受教。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3年)14岁 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年)16岁 在参加知府段坚为选拔人材举办的由40多人 参赛的“才子宴”上考取第一名,荣获“南阳才子”之盛誉。并选录前8名,其 中7人留在府、州、县中当吏员,知府段坚唯将其送豫山(独山)书院深造,免 缴学费并以自己的俸禄予以资助。广交了包括3位王爷在内的一大批朋友。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18岁 学业完成,应段坚邀请到府衙当书佐,初出 茅庐即以优异的政绩受到知府段坚的青睐。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19岁 段坚提升为做提学副使,协助教授管理南阳 的教育文化事宜。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23岁 按段坚的计划辞去府衙职事,与吴萍成亲后 读书备考。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年)24岁 秋参加在开封举行的乡试。此乡试共录取40 名(举人),考取第一名,荣获“解元公”盛名。以上都是段坚为关心和培养 步入仕途而做的具体安排。时知府段坚病,乡试后回到南阳,料理知府段坚病 疾。长子王可恩出世。

兰溪王氏宗谱概述

兰溪王氏宗谱概述

兰溪王氏宗谱概述王氏为兰溪大姓之一。

根据兰溪现有宗谱考据,迁徙兰溪的王氏远祖为山西太原人氏。

太原王氏晋阳开国得姓之由,王氏本姬姓,黄帝之后长子是玄嚣,五代孙弃尧,举为农师,教民稼穑,种艺百谷,允成蒸民乃粒有功,封于邰,号曰后稷十五世而文王兴焉。

传及武王成康,下至灵王泄心太子晋,字子乔,以正谏,失意降为庶人,谪居太原郡晋阳县城都乡唐扳里,以其王者之后,称王氏,事见刘向列仙传。

王氏始祖晋,名廻,字子乔,周灵王之太子,生于简王己卯五月,因魏降和戎榖洛闻毁王宫,王欲壅之以直谏,被默妇吹笙游作凤鸣,伊洛闻浮世生接引嵩高山三十余年,后见桓良曰:告盛七月七日街于继氏山,至是乘仙鹤谢时人而去。

娶阳氏国夫人,生一子曰宗敬,再娶宓氏,亦国夫人,生一子宗寿。

周灵王太子晋谪居太原,时人因以王氏称之,此得姓之始祖也。

二十四世相渡江左徙居丹阳,此江左之始祖也。

自丹阳迁于新定者二十八世延荣始。

自新定迁于丰源者,四十一世拔武始。

从北宋开始,王氏族支分别自淳安、建德、浦江、金华、龙游及安徽歙县等地迁到兰溪境内生息繁衍,逐渐成为巨族,各族支迁徙情况简述如下:水亭畲族乡荷龙里村王氏:宋室南渡时,王绍为宋工部尚书王素后裔,因避乱,先居浙江瑞安三港之高楼,后迁居丽水;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王贤,王绍之孙,王世英之子,自丽水游学龙游,在衢江之北、回源之川山下定居;宋孝宗时,王贤次子王德熙的儿子王承祖,由龙游迁居兰溪瀫水之丹阳,即今水亭圣山,此后,其分支又迁往各地。

梅江镇王沙溪村王氏:宋代时,王起从江苏常熟迁徙浙江浦江;至明代时,王起后裔王庆从浦江迁居兰溪梅江白沙王沙溪村。

横溪镇外道王村王氏:元元贞二年(1296年),王曾二自淳安迁来兰溪外道王村居住,之后,该族分支又分迁白坑、塔山等地定居。

游埠镇西山王村王氏:宋南渡后,王应历由安徽歙县泽富王村迁来兰溪西山王村,后分派为八厅。

兰江街道王畈洋村王氏:汉代时,郡太守王泽,世居太原;王泽九世孙王通,自幼笃学,南北朝时教授于河汾;王通次子王福时,唐代时任雍州司功参军。

王氏宗祠碑记

王氏宗祠碑记

王氏宗祠碑记
《王氏宗祠碑记》是一块王氏宗祠的碑文,记载了王氏宗族的历史和家族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一段关于《王氏宗祠碑记》的简要介绍:
《王氏宗祠碑记》是中国古代家族宗庙的一种记载形式,用来记录家族的兴衰、祖训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这种碑文通常刻在宗庙内或附近,以表达家族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历史的纪念。

《王氏宗祠碑记》的内容多为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家族内重要人物的事迹和贡献等。

它记录了王氏宗族的兴起和繁荣,并提到了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和他们的事迹。

这些事迹包括家族成员的政治功绩、文化贡献和慈善事业等。

通过《王氏宗祠碑记》,人们可以了解王氏宗族的历史渊源和家族文化传统。

这些碑文不仅对于王氏家族成员来说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也是整个社会传承家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总的来说,《王氏宗祠碑记》是一种记载家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家族的价值观、传统和精神。

王姓家谱

王姓家谱
四川绵阳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经统纂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明)王友瑄等纂,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国王谢世家三十卷,(明)韩昌箕撰,明天启年间(公元16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振钧、王守恂等辑,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槐荫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北保定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明)王开纂修,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பைடு நூலகம்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滦县郎琊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启森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宗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存两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徵州市博物馆。
全国郎琊三槐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樑修,清道光年间槐清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国陇南王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国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廷诗等总领,王廷麟等主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珙县下罗乡五星村。
北京宛平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惺、王元凤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青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河北省通县宋家庄王氏族谱一卷,(民国)王舫、王凤苞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市通州区档案馆。

王氏家谱编纂后记

王氏家谱编纂后记

王氏家谱编纂后记
《王氏家谱编纂后记》是对王氏家族家谱编纂工作的总结和回顾。

这本后记旨在记录家谱编纂的全过程,包括动机、目标、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信息。

在这本后记中,首先介绍了家谱编纂的动机和目标。

家谱编纂是为了记录王氏家族的世系和历史,以便后人了解自己的根源、认识先辈的贡献和成就。

通过家谱,家族成员可以更好地传承家风家训,增强家族凝聚力和归属感。

接着,后记详细叙述了家谱编纂的过程。

主要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编写家谱等环节。

在收集资料阶段,编纂者不仅查阅了各种历史文献和档案,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采访。

在整理资料阶段,编纂者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筛选、整理和归类,为编写家谱做好准备。

在编写家谱阶段,编纂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世系顺序逐代递进地详细罗列了王氏家族的成员和相关信息。

最后,后记总结了家谱编纂的成果和价值。

通过家谱编纂,王氏家族的世族历史得以记录和传承,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得到增强。

家谱也成为了王氏家族的宝贵财富,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家族历史和了解祖先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这本《王氏家谱编纂后记》是家谱编纂工作的总结和回顾,是对编纂者的努力和付出的肯定,也是对家谱编纂的价值和意义的阐述。

希望这本后记能够为家族成员提供进一步
了解家谱编纂工作的背景和过程,增进对家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珍视。

王氏族谱——精选推荐

王氏族谱——精选推荐

王⽒族谱家谱⽬录王⽒家谱⽬录(据《中国家谱综合⽬录树》所载)1、【全国】太原王⽒会通谱⼗三卷⾸⼀卷(明)王友瑄等纂修明弘治⼗四年(1501)刻本北图2 、【全国】王谢世家三⼗卷(明)韩昌箕撰明天启天年(1622)刻本中央民院华东师⼤美国3、【全国】太原王⽒会通宗谱⼋卷⾸⼀卷明刻本安徽徵州地区博(存⼆卷)4、【全国】郎琊三槐王⽒宗谱(清)王樑修清道光间槐清堂刻本⼀册北图5 、【全国】陇南王⽒族谱钞本⼀册北图注:卷⾸有王育德清咸丰癸丑年修谱凡例。

该族散居陕西、⽢肃等地。

6、【全国】王⽒族谱不分卷(清)王廷诗等总领王廷麟等主修清光绪四年(1878)刊本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7 、【全国】王⽒通谱(清)王庸敬辑清光绪⼆⼗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中央民院上海图吉林⼤学美国⽇本8、【全国】王⽒宗谱(清)王国栋修清抄本、北图注:本书包括《太原王⽒宗谱》⼆⼗卷⾸⼀卷,存⼗⼆卷;《郎琊王⽒宗谱》⼗四卷⾸⼀卷,缺家乘⼗卷;《三槐王⽒宗谱》六卷⾸⼀卷。

9、【全国】王谢世表(民国)黄⼤华编民国⼆⼗三年(1934)铅印本⼀册江苏苏州市图河南图江西图陕西图美国10、【全国】锹溪王⽒宗谱⼗⼋卷⾸⼀卷(清)王⽒槐泉局重修清宣统⼆年(1910)听笙堂⽊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1)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1、【全国】郎琊王⽒宗谱七⼗卷⾸⼀卷(民国)王志周王彩国等续修民国元年(1912)⽊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卷4、6、11、13-16、19-24、26、27、29-31、33、34、36-39、43-46、48、49、60)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2、【全国】锹溪王⽒宗谱不分卷(民国)三槐局重修民国⼆⼗五年(1936)听笙堂⽊刻本四⼗册湖北黄罔县档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北京】宛平王⽒宗谱不分卷(清)王惺王元凤纂修清乾隆五⼗九年(1794)王⽒青箱堂刻本北图⼈民⼤学辽宁图吉林⼤学美国⽇本14、【北京通县】中华民国河北省通县宋家庄王⽒族谱⼀卷(民国)王舫王凤苞撰民国三⼗七年(1948)钞本北京市通县档15、【天津】王⽒宗谱不分卷(清)王振钧王守恂等辑清光绪⼆⼗年(1894)槐荫堂刻本四册南开⼤学16、【河北保定】清苑王⽒家谱九卷(明)王开纂修明万历⼗⼀年(1583)钞本四册北图17、【河北滦县】郎琊王⽒宗谱⼋卷(民国)王启森修民国⼋年(1919)铅印本北图科图吉林⼤学⽇本美国18、【河北】滦县王⽒续修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向荣续修民国⼆⼗四年(1935)铅印本河北唐⼭市档河北滦南县⽂管河北滦南县档19、【河北】新城王⽒谱⼋卷(清)王兆弘等纂修清乾隆⼆⼗五年(1760)刻本⼭东图20、【河北】新城王⽒世谱不分卷(清)王祖灅修清嘉庆⼗三年(1808)刻本⼀册⼭东济南市博21、【河北抚宁】王⽒家谱⼀卷清雍正六年(1728)稿本河宁抚宁县贲坨乡县村(⼆部)22、【河北抚宁】王⽒谱图⼀幅写本河北抚宁县西张庄乡约和庄村23、【河北沧县】王⽒家谱写本三册河北青县陈嘴乡吴⾟庄24、【河北临漳】王⽒家谱五卷(清)王⾟祚等修清乾隆四⼗三年(1778)刻本五册⼈民⼤学25、【河北宁晋】王⽒族谱⼗卷(清)王明经修清咸丰五年(1856)刊本⼗册科图26、【河北宁晋】王⽒族谱⼗卷(清)王淑修清交绪⼗三年(1887)债德堂刻本⼗册历史所27、【河北宁晋】王⽒族谱⼗卷(民国)王凤鸣王树海等续修民国六年(1917)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册科图河北⼤学28、【河北阳原】西宁王⽒家乘不分卷(民国)王僅纂修民国三⼗四年(1945)钞本⼗册历史所29、【河北】⽂安王⽒宗谱不分卷(民国)王祖绎王祖彝同修民国⼆⼗五年(1936)铅印本⼀册北图(⼆部)⾸都图天津图浙江图湖北图30、【河北枣强】王⽒家谱不分卷(清)王锡麟续修清道光⼗⼆年(1832)追达堂刊本四册⽇本美国31、【河北沧州】王⽒族谱不分卷(清)王国均述清道光⼆⼗年(1840)刊本,⼀册科图32、【⼭西灵⽯】王⽒族谱⼆⼗卷(清)王中辉王中极纂清乾隆三⼗九年(1744)纂乾隆五⼗五年(1790)存厚堂刻本辽宁图⼭西⼤学⽇本美国注:王攸宁⾸修于清康熙⼆⼗七年。

山东王氏族谱(共八册)

山东王氏族谱(共八册)
XP715-716
王氏家族志: 八编:[山东章丘]
王者隆等编
2000年, 电脑排印本
山东, 章丘
始迁祖:[明]王士良
始迁祖士良,原籍河北枣强县,王家洼子村,明洪二年奉命移民,落户于章丘县南王庄.第一篇各支世系图,第二篇革命烈士,第三篇支宛,第四篇部分编委及外地族人简介,第五篇书信,第六篇以下为修谱之有关文献。
王克贵主修
2001年, 电脑排印本
山东, 淄川
始迁祖:[明]王贵
始迁祖贵,明洪武初年奉朝廷迁发令,自原籍北直隶枣强县迁来淄川县丰泉乡杨家庄,即今大窵桥庄。谱载历代谱序、各支世系图、古今人物志、祖墓祭田碑记、墓志(明宁波知府王崇义、海州知州王载扬、户部侍郎王鳌永、清内阁侍读学士王敷政)。世系图录人口男女总计二万三千八百余。族谱初创于清康熙年间。
XP2188-89
王氏族谱: 五卷:[山东高密]
(清)王洞源纂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木活字本
山东, 高密
明:[始迁祖]王失讳
始迁祖失讳,明洪武二年自安徽凤阳府迁山东高密县,居东关数世,始祖以下世次已不可考。雍正五年丁未(1727)始纂谱,定明经为一世祖,后世居柏城。另一支灵芝社王氏胡传与柏城王氏同族。洪武初同迁山东高密,居东王家灵芝庄,始迁祖失讳,一世祖为伯恭。卷一墓志铭、行述、命名、茔图、明经世系,卷二至卷四明经世系,卷五伯恭世系,茔地。
955105-109
王氏世谱: 四卷:[山东恒台]
王方昇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 木活字本
山东, 恒台

始迁祖:[元]不详
始迁祖不详,元季由河北枣强居山东恒台。卷一谱序、凡例、传等,卷一至卷四世系。
975528-531
谱载历代谱序各支世系图古今人物志祖墓祭田碑记墓志明宁波知府王崇义海州知州王载扬户部侍郎王鳌永清内阁侍读学士王敷政

下王《王氏宗谱》

下王《王氏宗谱》

下王《王氏宗谱》
下王《王氏宗谱》
下王《王氏宗谱》主修:王乐三。

宗族堂名:槐荫堂。

民国己巳年(1929年)槐荫堂木活字本。

本谱始修于宋淳熙辛丑年(1181年),此为第九次修。

本谱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五世,排行字为:道。

共三卷,计四册,线装本。

卷目内容:卷一:岳飞书“家宝太原”,历代重修宗谱序、世系、像赞、村城图、下王八景诗、墓图;卷二至卷三:世系图。

始祖:周灵王之太子晋;王佑,世居太原晋阳,宋靖康之难随高宗南渡,宦居淳安清溪。

始迁祖:王爱,宋绍兴四年由兰溪芝堰上王茅溪迁居下王。

本支派排行字;富义宣宇永智贵宪良恢光振享泰福寿康宁荣美慈祥德仁道宗述先训学熊禧信贤
珍贵史料:孙调卿《下王八景诗》。

本谱分支:里王、都心、直坞。

王姓家族故事

王姓家族故事

王姓家族故事
王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关于王姓家族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
1. 王莽篡汉: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但不久后即被推翻,王姓家族重新掌权。

2.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实行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虽然遭到守旧派的反对,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 王阳明心学:明朝时期,王阳明创立了心学,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王氏家训:王氏家训是王氏家族传承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其内容包括孝顺、忠诚、勤俭、仁爱等方面,成为王姓后人遵循的家风。

总之,王姓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故事丰富多彩,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王氏宗谱引出一段尘封的历史

王氏宗谱引出一段尘封的历史

淹没人庐。君请于邑令周公,设法振恤, 修葺塘堤,使怒涛惊波之后,依然鸡犬桑 麻,相对无恙。此其慷慨好义,而不欲邀 誉于乡党邻里者。
辛丑(1841年)八月,城失守,有夷 舶突入嵩江,居民惊皇无措。君曰:‘兵 无济焉,众志成城,乃可恃耳。’于是募 乡之人,为守望计。又于嵩江出入之处, 用木石堵御。时各地未有社兵,而君实为 之倡也。乃请于郡令舒公,甚嘉许焉。及 复,邑郡令以君之才,与同事者,将请奖 于朝,而君相与力辞焉。是不特不邀誉于 乡党,更不求闻达于当世者,非有干济之 才,得古之君子遗意,其孰能此!
卷,但还是百般虔诚地邀请了他,—— 守,有英国侵略军兵舰突然入侵大嵩江,
《朱氏咸祥宗谱》郑重地这么说。
开始时居民们惊惶无措。王星墅说:别
咸祥士绅热心凑集兴办球山义塾的经 慌!现在我国士兵不顶用是铁铸的事实,
费,集资达4000余贯,把书塾建造得很具 洋人根本不会忌惮他们;只有咱老百姓
规模:前面有沼池(书院池),前进屋 众志成城,才是唯一可以依赖的力量。
余校课(校:考核,考查。课:凡定 有程式而试验稽核,都称为‘课’)之 暇,时相过从,益知君之至性,固有大 过于人者。君甫七龄,封翁见背,时君之 弟川至兄亦甫离襁褓,太孺人抚养成立, 训诫綦严。君自幼以孝友闻,至今伯壎、 仲篪一室雍容。苟非敦睦无间,则君为家 督,恐难免田家荆树,分栽庭偕,而何能 同炊者数十载,会食者数十人!入其门 者,觉谢傅家庭,秩然可观。君居地濒 海,向无义塾,乃与同志诸公议创,割己 田以为肄业(修习学业)者作膏火资。或 语以封殖,则曰:吾先训以耕读尚义为 务,多积金无益也。比年遭荒歉,呼庚者 道相望。君橐金为致粟计,亲赴苏北售 粮,献金活人,藉以全活者无算。然枫落 吴江,钟声夜半,旋程远涉,躬自劳焉。 乙未(1835年)秋,暴风雨潮溢外塘,

王氏宗谱序

王氏宗谱序

王氏宗谱序
王氏宗谱序
——叶梦鼎作(1275年)
宗法正,则人伦厚而风俗美;宗法废,则亲族离,而恩义疏。

自谱谍不明,族属疏远,虽同宗之親,贫富贵贱不相赒,恤戚忻庆吊不相及者,在在有之,此宗谱不可以不备也。

今丞相王公轮素与余善,一日,出宗谱以示予,请予展而读之,皆名公杰作,明夫世胄班班可考。

遂知先世居城都富平,汉建初间,讳衰者,调宦迁广西,至吉者谏议大夫,世家琅琊,任居长安,晋郡公导佑典午兴于江左,子孙遂鄞虑分支派别,推曾祖融之源流,将金、玉、宝、银为号,分作四大派。

夫金之一派,居新昌南明,又分高尤黄严等县;玉之一派,居奉化连山,又分金华、义乌、兰溪、长联;宝之一派,居关之武林,又分苏之奔牛;银之一派,原居山阴萧山,子孙散去,不可胜记。

吁盛哉,然谱之作也,所以明世系、明昭穆、辨亲疏、笃恩义,孝敬之道存焉。

故士大夫家尚之予常念,水木之有本,说其初一也以一祖,而视子孙。

有何亲疏之别,以子孙视宗祖,不无亲疏之别异矣。

人知敬宗尊祖,与族人子姓推源,同出于一本,则富贵贫贱之相接,自不容于无别;亲戚忻吊之相及,自不容于无恩故。

谱之作,有关于世教,岂浅浅哉。

此予王公论,不惟其志,而尤重其本,俾王氏子孙世引而弗替焉。

故序之于后云。

德祐元年正月上浣之
讲宦赐“紫金鱼袋”叶萝鼎撰。

中华姓氏通史之王姓源流第四章(中)——王氏文化

中华姓氏通史之王姓源流第四章(中)——王氏文化

中华姓氏通史之王姓源流第四章(中)——王氏文化在宋明时期的三槐王氏后裔中,江苏昆山王氏是较有名的一个分支。

这个家族虽未产生举世闻名的显赫人物但家族中世传书香、代出贤子,见于志传的人物也代不乏人,因而成为当地望族据《王氏世谱》,昆山王氏的肇基始損名口斗王玄,为三槐王氏显祖王祜之孙、王旭之子、王旦之侄。

王玄,字吉夫,于宋真司时跟随伯父王旦到苏州做官,后遂留居吴地,落籍江苏昆山,世称称昆山王氏。

昆山王氏开基祖王玄生二子:彝、制。

王制生一子申。

王申生二子:僖、亿。

自王制到王亿,昆山王氏的最初几代,均衰微不显,隐居不仕。

但王申、王亿父子,已有名于当时。

据《宋元学案补遗》卷二十五记载,王申当时读书好礼,以学行被乡里所看重。

其长子王僖,字康国,居太学有名声,乡人称为王学正;次子王亿,亦乐道好善之士,且教子有方,能成大器。

因而昆山王氏至第五代时,开始兴盛起来,王亿也因子贵,死后被追赠右中大夫荣衔。

王亿妻史氏,封令人,生三子:莒、葆、万。

其中,王万官宣议郎,而以王葆最有名。

王葆(1098一1167年),字彦光,事见《吴郡志》和《昆山郡志》。

史称王葆年仅弱冠,便深通诸经,宋宣和六年(1124年)中进士,南宋绍兴年间累官至监察御史。

时秦桧专权,百司莫敢可否,独王葆能伸滞直枉,不畏强权。

后出知广德军,移守汉、泸二州,皆政绩显著。

历官浙东提刑、左朝请大夫。

乾道三年(1167年)卒,年七十岁,谥文毅。

著有《春秋集传》、《备论》。

王葆娶妻许氏、张氏、庄氏,共生二子:长子王嘉言,右修职郎,生子王绍祥、王广孙;次子王嘉宾,右迪功郎兼监潭州南岳庙,生子绍科,绍科子名尚质。

王尚质的后代,又衰落不振,一直传到其六世孙即昆山王氏第十三代王逊时,家族才又复兴。

王逊、字谦伯,元末明初人。

史载,他自幼好学,超逸不群。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乙丑榜进士,初官江西上高县丞,后因镇压当地农民起义有功,升江西道监察御史,颇得明太祖朱元璋亲近重用。

王逊年少喜论,事至数强谏,朱元璋曾认为他轻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氏宗谱跋后
岳飞“皇宋受命,贤臣辈出,而相业炬赫、得君最厚者,无若魏国王文正公,而其子懿敏公素及孙太常公巩,皆以文章气节显名于时。

若余所交殿帅王君子高,固文正公曾孙也。

君以名家子,释铅颖、从戎马。

当靖康末造,斥金虏,拒叛臣,崎岖万状,辇从南行。

虽疆场宿将,无不闻名叹服。

每因公事宴集相与,论及世变,君则嘘唏,泣数行下。

盖其忠愤激烈,实有大过人者。

顾军旅旁午,契阔者久之。

兹奉朝命召还,休沐多暇,而君之仲子省郎吾护,捧君手书,谒余于临安私第,且出宗谱,索予为跋。

余既喜故人之有子,更深喜故人之子之贤,且才也。

乃受而读之,其溯源自子晋,得派自太原。

由晋及唐,迄昭代,文章甲第。

炳炳弈弈,世不乏人。

氏族之盛洵乎,蔑以加矣。

顾余武人也,无渊云严乐之文,而欲附王氏谱牒之后以垂不朽,不其难哉。

然窃尝横览当代高门右族,炫熠宗支汗漫卷帙,几于连帷压架,乃数传而虫蠹穿之矣,又数传而灰烬荡之矣。

求其如王氏之裒然完帙,阅历异代而光远有耀者几何耶?是真两序间之赤刀、天球、河图、大训也。

谨谢省郎为我寄语尊人曰,是可为王氏世宝矣,爰题四字于卷首而归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