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北京郊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
镇 的经 济 实力 、建 立和 完善 土地 流 转制度 、发展 教 育事 业等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关键 词 】城 市 化 ;小城 镇建 设 ;农村 发展 ;北京 郊 区 【 中图分类号】T 8 . 【 U94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22 (02 3 0 3 —0 6 1 7 5 20 )0 — 0 8 3
Vl . 6 No. 0 1 I 3 S p. 0 2 e 20
北京郊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
王尤贵 李 颖
( 京 农 业职 业 学 院 ,北 京 10 9 ) 北 0 0 3
【 摘
要 】北 京郊 区农 村城 市 化 已经进 入 了城 市化 中期 的快 速 发展 阶段 。推 进 农村 城 市 化要 科 学 规 划 、增 强 小城
无论 在 观 念 、感 情 、生 活 方 式 ,还 是 在 实 际 利 益 上 都 是 一 个 挑 战 。 ( 就 业 难 。截 止 到 2 0 2 ) 0 0年 1 2 月 ,全 市 2 2个 试 点 镇 完 成 财 政 收 入 8 0 . 1亿 元 , 地方财政收 入 43 . 1亿 元 ,而 且 各 试 点 镇 之 间 差
经 济 实 力 薄 弱 ,二 、三 产 业 不 发 达 ,致 使 小 城 镇 不 能 为 失 去 土 地 的 农 民提 供 充 足 的 就 业 岗位 。() 3
求 。一 是 基 础 设 施 不 配 套 、 不 完 善 。 据 统 计 ,
有 医疗 床位36 2 ,敬老 院床位 数 15 1 ,幼 3张 3 张
儿 园 2 8所 ,文 化 、体 育 、娱 乐 场 所 3 0个 ,数 6 2
量 不 多 ,档 次 、标 准 也 不 高 。 由于 目前 试 点 镇 的
郊区化下的北京旧城改造
郊区化下的北京旧城改造旧城改造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在大城市由内向外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它与“郊区城镇化(suburbanurbanization)”虽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淆。
通过对北京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北京的郊区化于1982年以后开始,但还没有进入普遍郊区化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人口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1、旧城改造对郊区化的影响北京的旧城改造的重点是危旧房改造。
大片危旧房主要集中在内城的原城墙根一带,即东二环路的西侧,西二环路东侧,前三门大街南侧(包括前门、大栅栏地区);外城的坛根附近,即天坛东侧和北侧的法华寺、金鱼池一带,先农坛北侧的天桥、虎坊桥、南横街一带;以及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朝阳门、广安门、永定门等城外关厢地区。
此外,在皇城内外及后三海地区也有一些危旧房片。
1990年北京市政府确定的北京危旧房改造的第一批危改片共37片,其中城市中心区22片,近郊区11片,远郊区4片,占地360余公顷,有危旧房160多万平方米,5万多户。
北京建委综合开发办公室确立的第二批立项危改项目共72片,其中城市中心区52片,近郊区17片,远郊区3片。
两次危改项目比较,城市中心区的危改项目不仅增加了近1.5倍,而且更深入城市中心了。
在危旧房改造过程中,许多居民搬迁到了郊区。
危改区中公建、基础设施的构成越高,外迁率越高;反之亦然。
充分说明了危旧房改造对人口郊区化的巨大作用。
而且政策对危旧房改造的外迁有优惠,而对回迁要求相对严格。
2、旧城改造对北京旧城保护的威胁北京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无疑给北京城市建设带来诸多好处,例如环境改善,住宅状况改善,交通设施改善等等。
由于旧城拆迁量大、地价高昂、建筑成本高等原因,土地及房屋开发便千方百计追求容积率,拼命增加楼高,造成突破高度限制。
不少高层楼房毁坏了众多的王府和古园林,并已逐步形成高层建筑包围四合院的态势。
有的高层建筑已深入到旧城中心部位或重要景观线上,造成了对城市景观的严重破坏。
城市经济问题研究——以北京为例
城市经济问题研究——以北京为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其城市经济问题尤为显著。
本文将探讨北京的城市经济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问题1.1 北京的人口压力随着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自然而然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然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压力。
人口过剩,无论对于就业还是生活质量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北京的人口都在攀升的状态,不但会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增加。
1.2 交通拥堵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交通状况自然是难以避免的问题。
然而,北京的城市规划并没有特别着重于发展交通网络。
这使得北京的交通状况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堪忍受的状况。
据交通部门的调查数据,北京的拥堵状况已经几乎达到了无法缓解的状态,不仅会影响民众的行车出行,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1.3 内生需求低与北京这个城市的高收入水平不相符的是,其内生需求却相对较低。
这使得北京的食品、服装、家居等市场需求有些萎靡。
相对应的,这也使得北京无法有效地进行国内市场品牌建设。
1.4 城市分布不均城市的分布是影响人们流动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北京的城市布局却依旧不够合理。
除了中心区域之外,很多地方的交通及其不便,导致人们对于城市其他区域的流动相对较少。
因此,这让北京的发展乏力,也限制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二、解决方案2.1 人口压力针对北京的人口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分区域治理的方法。
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也应该逐步学习探索其他地区的经验,形成符合北京的城市规划。
2.2 交通拥堵针对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政府应该在主干道建设公路桥梁,还应该优化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让交通的普及化得以提升。
2.3 内生需求低针对食品、服装、家居等市场需求低的问题,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促进当地的市场,让这些市场得到更好的发展。
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_王桂芝
*收稿日期:2014-03-03基金项目: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北京郊区城镇化调查研究”(13RDS002),北京市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北京实践研究”(13ZDA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桂芝(1971-),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
农村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现农村城镇化有助于彻底打破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三农”问题。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通道。
从全国来看,北京的城镇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本文拟从特色产业发展角度探讨北京郊区城镇化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推动我国农村城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特色产业发展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特色产业指的是那些有自己独特之处,在一定的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带动区域发展的产业。
特色产业发展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依据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理论,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的不断向前发展将取决于繁荣的主导产业及其派生出新产业的累积和循环[1]。
的确,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的聚集,更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做支撑。
只有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其他相关的配套产业发展,从而提供更广大的就业市场,吸引更多的人聚集居住、工作和生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国内外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农村城镇化的速度和水平往往与本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而能成为主导产业的往往是本地区的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凭借自身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带动更大规模、更高频率的人、财、物等经济要素流通。
因而,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的几率更高,给城镇化带来的发展空间更大,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更为显著。
具体来说,特色产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显著的聚集作用。
集约、高效是城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城镇化过程中既有劳动力的转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向城镇的聚集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来源:资源网作者:李争发布时间:2008.06.24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低于郊区,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离心化现象。
其实质是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逐步向城市性因素和农村性因素相互混杂的过渡地域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的外延扩张,位于城市边缘的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部分学者也提出了我国的郊区城市化问题,并指出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等。
我国的郊区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在郊区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实质目前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我国的郊区城市化的理解还存在着误区,产生了概念上的错误,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正确理解郊区城市化的形式和本质有助于我们对我国的郊区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
1.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与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广阔的郊区甚至小城镇或乡村迁移,引起城市郊区迅速发展成为新型城区,而老的中心城区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
郊区城市化首先出现在欧美等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以美国尤为突出。
与郊区城市化现象相联系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原有的中心城市功能衰退,环境恶劣,导致中心城区向郊区发展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如城市中心区企业外迁,郊区大型企业设施及住宅区与别墅区的建设等。
目前我国城市郊区化主要是城市人口与工业及部分商业的郊区化,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中心区集中。
2.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外部因素有:(1)技术进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繁荣是城市郊区化必要的经济条件。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郊区的治理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郊区的治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增长,城市化现象不断加剧,新型城镇化也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城市郊区的治理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城市郊区的现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郊区治理的问题入手,探讨城市郊区的现实困境和治理的解决方法。
一、城市郊区的现状城市郊区是指靠近城市中心的城市外围区域,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城市郊区目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城市过度扩张,城市郊区过度开发很多城市为了吸引人口和扩大规模,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但却忽略了环保因素和生态保护,导致原本优美的自然景观被破坏,城市郊区变得雾霾严重,空气污染严重。
2.城市郊区建设缺乏规划一些城市为了求快,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建设。
这种建设方式忽略了城市郊区的规划和设计,导致建筑间距过窄,环境布局不合理,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出现。
3.城市郊区交通不便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郊区只是承担着城市发展中的附加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人口逐渐增多,但在交通方面却没有相应的配套建设,使得城市郊区与城市中心的交通出现问题,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困扰。
以上问题在大部分城市都存在,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变得愈加突出。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正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新型城镇化就是指在保障城市化前提下,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国土空间合理布局的城镇化方式。
1.发展中和西部地区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工作重点将从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因为中西部地区是经济相对匮乏、资源相对贫瘠、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有助于解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2.城市郊区将成为城镇化的新发展空间城市郊区不仅是城市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区域。
因为城市郊区具备一定的人口和基础设施,尤其是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能够为区域竞争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增长点。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作者:张卓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2期内容摘要:北京市正处于高度城市化阶段,在因地制宜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进程中,已经进入了建设首善之区的重要历史转折期,如何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本文在探究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新型城镇化的阶段性特征,并针对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具有普遍性意义问题和作为发达的大都市区所存在的特殊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阶段性特征问题及对策北京市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北京市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涵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大都市区之一,北京市经历了完整的城镇化过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推进的背景下,北京市新型城镇化有其作为首善之区的特殊内涵,集包容性、扩散性、分区性、生态性于一体。
北京市的新型城镇化具有包容性。
在满足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约束条件限制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对于农村、本地对于外来、国内对于国际的包容增长。
城市对于农村的包容,是要在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本地对于外来的包容,是要在人口规模总量可控的前提下解决外来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促进非原住居民融入北京,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要素的优势。
国内对于国际的包容,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人才,加大重要领域的对外投资力度,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
北京市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扩散性。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优质公共资源、产业与人口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布局的空间特征非常明显。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实施,北京市的城镇化已经结束了向心集聚的阶段,进入了离心扩散的阶段。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点将向外围转移,相应地,新城、重要城镇组团、小城镇,乃至农村地区将更多地分担由中心城区疏解出来的城市功能。
通过离心扩散,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变中,缩小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发展差距,空间布局将更加均衡、更加有序,实现市域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北京郊区化的趋势
北京“郊区化”现状与趋势
北京城区人口将呈逐年平稳缓慢下降的趋 势。北京人口在2011年达到1449万人 万人,其中 年 万人 209万人居住在城区 城区,723万人 万人居住在近郊区 近郊区, 万 城区 万人 近郊区 517万人 万人住在远郊区 远郊区。 万人 远郊区 而到2020年时,全市人口预计达到1764万 人,城区人口将下降到193万人,只占未来总 人口数的10.94%;近郊区人口则是逐年增长, 到2020年上升到103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 58.56%,远郊人口上升到538万人,占30.5%。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很多特殊因 素存在,因而在郊区化进程中也要按照 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合北京发展的模式, 采取从产业郊区化→就业郊区化→通勤 郊区化→居住郊区化的模式。
北京“郊区化”现状与趋势
北京人口郊区化: 根据对人口普查资料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的分析,北京城市郊区化开始的时间为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近年来,北京城区人口正呈逐 年下降趋势,而远郊区已经成为北京人的新选 择。 在2011年举行的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上, 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只有十分之一的北 京人还住在城里,包括迁移和流动人口在内的 绝大部分北京人都将成为郊区居民。
北京郊区化现状与趋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很多特殊因素存在因而在郊区化进程中也要按照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合北京发展的模式采取从产业郊区化就业郊区化通勤郊区化居住郊区化的模式
北京郊区化的趋势分析
何为“郊区化”
“郊区化”的存在形式
产业的郊区化: 工业的郊区化,服务业的郊区化等; 就业的郊区化: 郊区各类产业就业人数规模和比重增大; 居住的郊区化: 郊区住宅数量和比重上升; 人口的郊区化: 郊区常住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
北京“郊区化”现状与趋势
北京郊区产业发展战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发展规划 > 前期研究“十五”期间北京郊区经济发展研究 一、关于郊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 经过建国以来50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20年来的改革开放,北京郊区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日趋协调,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人民生活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正在迈向宽裕型小康水平。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化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郊区经济中已占绝大比重,成为郊区经济的主导力量。
在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适应国内市场供求从长期短缺向相对过剩的转折而引起的一系列阶段性变化,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了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落实延长土地承包期政策,狠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动国营和集体畜牧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开展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乡镇企业重组转制,改革国营农场以场带乡体制,稳步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在宏观环境变化、经济发展遇到很大困难的条件下,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1998年同1995年相比,郊区国内生产总值从360.4亿元增加到446.6亿元,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从八五时期的77.4%上升到81.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24元增加到4029元,农村全面实现了小康标准。
在世纪之交,北京郊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人均GDP、产值结构、工农业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明制成品出口比重(%)④ > 5.1 10.9 ①工业化中期标准参考“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8期。
北京郊区小城镇住宅建设研究初探
[ 要] 摘
文 结合 北 京 郊 区小 城 镇 住宅 建 设 的调 研 , 分
随 着城市 规模 的不断 扩大 和人 1 的持续 增长 3
对充足 的土地 资源 可使规 划师和建筑 师在较宽 松
维普资讯
城市 建筑 =
u …
A D … N A
Ⅱ F R HM s ac RR s e c o srci f malo ni B i gS b r h e e rh e i neC n t t no S l w ei u ub O d u o T n j n
使卫 星城与市 区
北 京的 城市病 从根 本上缓解 北京域币 功能过度 之间、小城 镇与市 区之间以及小 城镇之 间往返更加 聚 集的问题 从 而提高城 市的运行效 率和综 合承载 便捷 。 能力 必须 将市区 内 口 产业和城 市功 能向郊 区 人
设计 符合现代 人需要 的高 带来 相对低 廉的
析 了北 京 小 城镇 住 宅 建设 的优 势 和 特点 ,指 出 区 城 、
镇住 宅 在 建 设过 程 中 出 现 的问 题 , 并提 出 了 相 应 的刊 策
和建 议
人们 对住 宅数 量 和质量 的需 求也 在 日益提 高。 由 的环境 下发挥聪 明才智
也 为远高温榆 河的
3 公共交通体 系优势
随着北 京环线公 路体系及放 射线公路体 系的不 轨 道交通 网的不断扩 张 郊区小城 镇和城 小城 而且也
积 却只居住 了 3 5% 的人 口 这就导致 了中心区 79
城币 建设 向高容量 高 密度发展 使 得城市 中心区 断完善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其中城市群的城镇化建设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镇化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针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域之一,其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地区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70%,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城镇化进程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口集聚、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这也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城镇化带来了人口聚集和资源利用的问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京津冀地区人口持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密集度不断加大。
人口的集聚不仅给城市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加剧了资源的竞争和利用难题。
城市建设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愈发凸显。
3. 城市规划和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在城镇化发展中,城市规划和治理体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城市群中多个城市之间相对独立和分散的规划和治理体系,导致了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
这些问题制约了整个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问题分析1. 城市间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城市发展不平衡是其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便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也面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城市间的发展差距不仅影响了城市群整体的竞争力,也为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 城市公共服务不足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并不匹配人口增长的速度。
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短缺导致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下降,甚至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3. 资源环境压力加剧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环境资源压力也不断加大。
城市建设所需的土地、水资源等资源短缺,加剧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北京郊区化的趋势及其对策
北京郊区化的趋势及其对策21世纪,北京城市化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即由向心集聚为主的城市化转向离心扩散为主的效区化。
在明晰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该文对北京郊区化进行了全面分析。
首先,论述了北京的人口、工业郊区化现象和有别于西方国家郊区化的趋势。
其次,剖析了北京郊区化的积极作用:人居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优化、环境质量提高,并同时分析了其消极影响:城区蔓延及绿化带遭蚕食、工业外迁的无序性、房地产开发过热、旧城保护受到威胁、外来人口恶性集聚。
最后,为了保证北京郊区化的有序发展,提出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编者新概念:郊区化释义世界城市化演绎模型表明,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等阶段以后必然会走向一种离心分散化的阶段,在该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的外迁,这一阶段被称为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郊区化的前兆表现为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在城市总人口中的相对比重下降,即相对分散。
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分散。
正确理解郊区化需要明确区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镇化”。
“城市郊区化”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在大城市由内向外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它与“郊区城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淆和替换。
“郊区城镇化”泛指城市郊区的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过程,这种郊区发展可以包括来自向心的、离心的以及本乡本土的各种力量;而郊区化的实质则是人口与经济等要素由城市中心向郊区的离心扩散,它构成郊区发展中来自城市内部的离心力量。
上述两种过程的立足点和重点也是不同的。
郊区化是立足于城市中心,考察由内向外的扩散力量;郊区城镇化是立足于郊区,考察各种力量在郊区集聚所导致的发展。
郊区化的扩散力量可以形成郊区城镇化的力量之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郊区城镇化的集聚力量都来自郊区化的扩散力量。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镇化”分别代表了离心扩散和向心集聚两种城镇化力量。
北京市小城镇发展现状
北京市小城镇发展现状、差距、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统计信息网内容提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难点在农村。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
1998年到2002年五年间,小城镇的聚集功能、经济带动、辐射功能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这三大功能得到一定发挥。
但小城镇发育程度低,规模小,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中心镇经济增长放缓,贡献率降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聚集程度低,经济实力较弱,产业层次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难点在农村。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这是在科学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
我们经常说,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要减少农民,出路只有一个,加快推进城镇化。
北京实现农村城市镇有两条可选择的途径,一条是依靠城区的外延扩大,逐步把郊区纳入城市;另一条是在中心区外围,发展一批卫星城和小城镇,形成分散组团式的城市体系。
显然,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即城市中心区—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建设要求,我们应该选择后者。
四级城镇体系中,农村涉及了两级,即中心镇、一般建制镇。
我们试图对这两级开展评价和实证分析。
北京郊区的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有教训。
1998年以来,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一)小城镇沿革及基本情况:北京的建制镇是1985年开始建立的,首批15个,基本为县城,到2002年发展到143个(县城已经发展为卫星城),如果扣除县城,小城镇为132个。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北京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考
业集 聚现象 , 将发 生根本性 的变革 , 由此影 响到城镇 法律 的框架约束下发 挥作用 , 做政府 应该 做的事 , 解 化空 间形态发展在未 来 的基本走 向。城镇发展 的整 决市场解 决不 了的事 , 而不是越俎代 庖 , 对经济发展
体 模 式不 再 仅局 限 于交 通 线路 而 呈 星状 的廊 道 特 产 生长期 的不利 影 响 。特别 在健 全社会 保 障体系 、
实践思考 i S h i J i a n S i K a o
新型城镇化“ 新’ ’ 在 哪里
北京 市走新 型城镇 化道 路 的思考
文 /郭光 磊
/ . 刻把握新 型城镇化道路 的深刻 内涵 , 探索解决 进 , 需要探索 一条新 型城镇化道路 , 为加快郊 区农 村 1 /I 当前城 镇 化进 程 中面 临 的若 干难 点 、 焦点 问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进行顶层设计 , 在 空间布局 、 产业 题, 明确 未来北 京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的战略和政策 , 布局 、 组织体 制机制建设等多个领域 , 正确 选择和科
时居 民生 活环境得 到改善 、 生 活条件 和生活质 量不 题 。
断提高 的过程 。随着北京郊 区城镇化进 程的快速推
“ 新” 在适应技术 创新要求 。随着信息化 革命 及
市场 的需 求 , 无法有效地配置资 源 、 实现供给与需求 承包 面积和耕 地证上面积差距 比较大 的情 况 。对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二章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强化练习
1.“住房痛苦指数”是指每平方米的商品房均价与城市职工月收入
之比。下表为我国某地区的商品房均价和城市职工月收入统计表。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年份
2000
2004
2007
商品房均价 元/m2
980
1 800
3 000
城市职工月收入/元
960
1 500
2 000
A.2007年“住房痛苦指数”高于2004年,原因是工资和房价同步上涨 B.控制城镇化速度是解决我国“住房痛苦指数”偏高的有效措施 C.提高职工工资标准,可降低“住房痛苦指数” D.控制房价上涨过快势头,可降低“住房痛苦指数”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1-
研究导引 1.通过案例分析,明确影响人们选择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综合思 维) 2.通过对住房发展趋势案例的分析,了解郊区城镇化带来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
材料研究
1.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 (1)自然环境:居住区的位置与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距城镇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程度、房价与收 入的对比、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小区治安环境、居住者的个人偏 好等。 2.人口居住郊区化形成条件 (1)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 高,同时城镇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 问题。 (2)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 (3)现代交通通信信息的发展,家庭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 等。
材料研究
方法技巧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的差异
项目 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高级居住区 高收入阶层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 院
普通居住区 低收入阶层
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走向
至 持续 快速 健康发 展 济
十五 ”以来 ,北京郊 区经济 、社 了深 刻的变化 。郊 区经济 已经
.
业化 中后期 的快 速 发展 时期 。 3 3 7 亿元增加 到9 0 8 .5 7 亿元 , 增
: 19 年相 比,郊 区国内生产 同
:
,
发展机遇 期。
一
) 乡统筹 力度加大 , 区 城 郊
( )郊 区城 市化和城 市郊区 二 化合流的趋势
在郊 区城市 化进程 加快 的同时 ,
北京的城市郊 区化进程 , 已经开始加 也 速 。特别是新 的 《 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 的修 订和实施 ,将进 一步加快 中心城 市 的功能和产业 向郊区的转移和扩散 , 并随之带动城 区人 口 ( 包括 中心城 区 外来常住人 口)向郊 区的转移 和扩散 。 郊区城市化和城 市郊 区化台流的 趋 势 已经显现 。城市 郊区化进 程的加 快 ,也将对郊 区城市 化和现 代化进程
随着北京市政府对山区生态屏障
林 建设补偿 机制的建立 ,市政府加大 对山 区基础 设施建设的投 入 ,实施小 态富民渠道 , 培育 山区特 色产业 , 重点 发展特色种 植 、绿色养殖 和休闲旅游 三大产业 ,强化 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产业支撑 。 然而 ,在北京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 程加快 的背 景下 ,城 乡之 间的差距反 而拉大 , 城乡反差 明显 , 区城市化进 郊 程面临着诸 多挑 战。一 是存在着郊 区
近年来 ,郊 区城市 化进程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 以下三个趋 势:
( )郊 区城 市化进程加快 的 一 趋势
1 9 年到 1 9 年 , 90 95 北京郊区农业 人 口开始减少 ,到 19 年减少到 3 34 95 7 . 万人 , 减少 了 17 . 万人 。 2 0 年 , 到 04 农
北京东杨坨村_近郊型乡村街巷空间韧性优化体系及更新策略
北京东杨坨村_近郊型乡村街巷空间韧性优化体系及更新策略北京东杨坨村:近郊型乡村街巷空间韧性优化体系及更新策略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对周边乡村的影响尤为显著,其中涉及到乡村街巷空间的规划和更新是一个关键议题。
本文以北京市近郊的东杨坨村为例,探讨近郊型乡村街巷空间韧性优化的体系及更新策略。
一、背景介绍东杨坨村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是一个典型的近郊型乡村。
过去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东杨坨村规模逐渐扩大,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建筑密度和交通压力逐渐加大,乡村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有效解决乡村更新问题,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东杨坨村开始探索近郊型乡村街巷空间韧性优化的体系及更新策略。
二、近郊型乡村街巷空间韧性优化体系近郊型乡村街巷空间韧性优化体系是一种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
东杨坨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韧性优化。
1. 自然生态保护: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韧性优化的首要任务。
东杨坨村制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禁止乱砍滥伐和乱排乱倒,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农庄等,以提高乡村的生态韧性。
2. 基础设施建设:东杨坨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
同时,还建设了一些公共设施,如乡村学校、健身广场等,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3. 文化传承与创新:东杨坨村注重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建设了文化广场、展览馆等设施,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同时,还鼓励居民创新创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近郊型乡村街巷空间更新策略1. 街巷整治:东杨坨村进行了街巷整治,对道路进行了宽度、绿化、硬质路面等方面的改造,使街巷更加整洁、通畅,提高了交通效率。
2. 建筑更新:为了提高乡村的建筑质量,东杨坨村进行了老旧房屋的更新。
通过改建、翻修等措施,使建筑更加美观、实用,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
村镇居住区规划模式探析——以北京郊区为例
坟 庄村 于房山 属 长沟镇 中 心 规划范 围 距 离 北京城 区 较远 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全国
1 5
是离市E最 的城 近 镇 其附属的扬庄子由于
重 点镇 由 于地块离城市较远 故月地相对宽松 设 计力 求将现代化设施 与 理念 引 人新小 区 0 用现有 的 水体 目 素 目地制宜 把小 建 成以^为本 生态 环 境优 美的 居住宅小 为^们提供居住 怵 闲 动 文化活动和老 年 文体 活动的 场所 。同 时 设 计为 现目 制宜 体 地 的生恋与人文理念 多层住宅布
鉴于此二期I程 拟建 小 高层住宅 【 1 图 ~图 4
发生了转移 产生不 同 的流 向. 基本形成的发 已
r s rc ] i a il a ayi te ̄sd ne0ro Ab ta t Ths rce n ls h t s ie c w- l
r c mu - t  ̄y a d s b h £ i t e t  ̄ c m0 c I hi o n u l h r s h h c d s s s e o f ̄s e t l p a n n n t e… l n i In Igi h d a lI I… ad vIae . il g
规划建设的 6 m 宽城市快速路——长韩 路将穿越 0 其问 故面临集体搬迁并另觅新址规划新村 通过调研 发 现 扬庄
齐 目此对新住宅的要求也大相径庭 此外也由于 村庄 临着 面 集体搬迁 加上对人口适当 增加的考虑 故此次规划有意 将近 5 0户居民组划分 出三种不 O 同 住宅类型的 组团 以示 别。同时
# l
…
…
…
EH T眦
村 镇居住 区规 划模 式探 析
— —
以北京郊 区 为例
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北京的经济主要依赖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他传统产业相对落后。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北京经济的脆弱性和对外部经济波动的敏感性。
2.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城镇化过程中,北京经济规模迅速增长,且资源集中,导致北京市区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资源紧张。
3.人口问题:北京人口规模庞大,增长速度快。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外流和内部迁徙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
4.产业分散:北京市的产业分散不均衡,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产业发展差距明显。
长时间以来,郊区产业发展迟缓,产业结构单一且低端,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要。
二、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加大知识型、技术型和创意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2.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郊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郊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强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合理引导人口和资源的分布,减少城市中心区的资源压力。
3.抑制人口增长:通过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落实居住证制度,调整住房供求关系,控制人口增长。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限制新建项目规模,降低城市建设密度,减少对资源的压力。
4.推动郊区产业发展:加强对郊区的经济支持政策,加大对外来投资的引导力度。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增加投资,鼓励外来企业在郊区设立总部或生产基地,推动郊区产业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扩大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结论:在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口压力大和郊区产业发展不足等。
北京郊区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与新理念——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宜居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 本文以大兴区为例 , 探讨首都北京郊区城市化 的背景 、 机遇 、 指导思想与
a & 及大都市带( ea pl ) l) ' e m gl o s 的形成仍是 目前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o i 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完成的 《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正在逐步实施 , , 并滚动修订和调整. 目前, 北京市与跨境水源地河北张家 口市 上下游的生态补偿、 口支援 、 对 协调协作联系正在深入 , 北京市与临港工业转移地唐 山曹妃甸 的联系协作
方式 和价值 观在农村 地域 的扩散过 程. 三个过 程是 可 见 的 、 前 实体 的 、 化 的过 程 , 物 后一 个 则是 抽象 的 、 精
神文 明的过程 .
根据诺瑟姆的城市化“ ” s 型曲线理论 , 城市化进程经 由缓慢增长 的初期 阶段 , 到快速发展的中期阶 段, 再到缓慢提高的后期阶段.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由快转慢 , 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 而我国整体 目 前仍
也 1益强 化. 3 环京 津贫 困带急需 大都 市 的辐 射带 动 , 变其增 长方式 , 转 扩大开 放 , 发展 经济 . 而 , 京市 内 然 北 部 , 中心 向郊 区及新 城的辐 射或扩散 仍然 任重 道远 , 市 也有待 强化.
北京 市城 乡和 区域 发展不 够协 调 , 中心 城 区的人 口和功能 过度集 中 , 区与郊 区之 间的基础设 施和社 城
收 稿 日期 : 0 80 —2 20 - 1 8
基金项 目: 北京市 自然科学 基金 资助项 目(0 20 9 7 02 ; 85 07; 3 1 ) 北京市哲 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6 a S0 ) 北京 市委组织 0 0 B C 09 ; 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D类项 目(0 5 I 5 10 ) 北京市属 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 , 20 1 0 0 9 1 ; ) 北京“ 带” 两 产 业集聚竞争力研究资助 (0 6 . 20 ) 作者简介 :张贵祥 (9 5 ) 男 , 16一 , 山西岢岚人 , 首都经济 贸易 大学 城市学 院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 区域经济及城市 与区域 可持续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t董夫超内容提要本文从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取得的成绩入手,分析了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郊区城镇化对策一、近年来北京郊区的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十五0计划的实施,北京郊区城镇得到了长足发展,郊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进程取得了积极进展。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郊区城镇体系初具雏形。
从城镇数量看,建制镇个数由1985年确定的15个发展到143个(其中12个县城已发展成卫星城),除县城外,小城镇还有132个;从城镇化率看,2003年北京城镇化率达到75.2% (按户籍人口计算为68.6%),郊区城镇化率达34%,其中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26.9%。
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郊区城镇的布局也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包括卫星城、中心镇、小城镇在内的覆盖全市的郊区城镇体系,在国务院最近原则批准同意的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中规划的/两轴、两带、多中心0的未来城市新格局中,都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建制镇。
二是城镇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对郊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大。
近几年来,以中心镇为代表的郊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中心镇平均人口规模达4.3万人,比2000年增加1.3万人。
随着城镇规模扩大,聚集效应不断显现,对郊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大。
尤其是33个中心镇,经济增长明显快于郊区平均增速,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
2003年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159.6亿元,比2000年增长82.2%,年均经济增长22.1%,比郊区经济年均增速快7.7个百分点,对郊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4%以上。
三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连接中心城区和郊区农村的纽带功能开始显现。
郊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郊区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投资环境显著改善。
到2003年底,北京市132个建制镇的3224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电、通公路和通电视,绝大多数行政村通自来水。
33个中心镇的情况则更好,2000)2003年累计基础设施投资近58亿元,2003年公路里程达5500公里,公路密度达1.7公里P平方公里,生活用供热面积占住宅面积的比重达36%。
随着城镇功能的不断提升,吸引了大批城区产业、城区和农村居民向郊区城镇转移。
目前,昌平工业园区回龙观镇的回龙观小区、东小口镇的天通苑小区、西红门的瑞海新城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工业园区和居住小区,已经有效地缓解中心城区污染、交通拥堵和)69)人口过密的压力。
二、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从一般规律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发展、非农人口的增加是大体一致的。
但北京郊区的城镇进程却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水平不相协调,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工业化率和土地的非农化水平。
2002年北京郊区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9.2%,而郊区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0.7%,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61.3%,都明显高于郊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
按照一般统计口径,2003年北京郊区城镇化水平也只有34%,不仅明显低于工业化率,与/十五0规划的目标也有较大的差距。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失衡,不仅影响到工业化的后劲,还直接影响到郊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城镇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城镇只有规划布局合理并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相应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
从城镇规划布局看,不仅宏观布局缺乏区域统筹,与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有差距,而且单个城镇的发展也缺乏科学规划。
许多镇不是根据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已有政策规划发展,而是先发展后规划,造成城镇规划无特色、建设无风格、产业无优势、城镇无形象、总体无品位等问题。
从城镇规模看,平均每个镇总人口仅2.5万人,镇区人口不足015万人,不仅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东部发达地区也有较大的差距。
2002年,城镇平均总人口上海为4.3万人、广东为5万人、浙江为3.7万人;镇区人口上海为1.8万人,广东为1.6万人,浙江为0192万人,城镇总人口、镇区人口和镇区人口占小城镇人口的比重都明显低于上述地区。
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一定的人口流、物流、信息流,形不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三)城镇产业缺乏特色、建设资金不足城镇经济是城镇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基础,发展城镇经济是搞好城镇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推进城镇化的内在根本动力。
近年来,北京郊区城镇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经济发展基础并不牢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支柱产业不发达,许多城镇缺乏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
尤其是中心镇和一些享受户籍优惠政策的小城镇,有条件和没条件的都在大搞房地产开发项目。
大多数城镇不是像大兴区那样通过组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利用市场化的/银企合作0打通/银政合作0之路,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拓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来源,而是把房地产开发作为投融资手段,最终资金没筹来,项目没拉来,浪费了来之不易的户籍政策、土地政策等优惠政策,错失了加快发展城镇经济的良机,造成推进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四)城镇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逐渐趋紧北京的自然资源先天不足,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浪费,导致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瓶颈。
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P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P25,而且地下水位还在不断下降,因水引发的问题不断增多。
虽然近几年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中心城区将污染项目迁往郊区后治污措施跟进不及时,污染源的转移扩散导致污染面加大,郊区环境总体状况仍然堪忧。
如果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起郊区的城镇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既要立足城镇化取得的积极进展,又要正视解决存在的问题,更要牢牢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
(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三农0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
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正得到越来)70 )越多的政策支持。
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4000美元,不论是从贯彻中央精神还是自身发展要求和具备的经济条件来看,都会进一步加大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力度。
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从郊区实际出发,制定了统筹城乡、加快郊区发展的新思路,明确提出将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对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支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
相应地,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政策环境自然会越来越优化。
(二)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前提,发达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来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和劳动力。
多年来,郊区农业在为北京这个特大城市提供副食品、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和服务的同时,还以北京这个巨大的市场为依托,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农业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已经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尤其是近几年北京市加大了对郊区在农业科技、教育、人才、信息、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郊区农业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向农工商全面发展、经济功能多样化以及生态功能不断加强的方向转变。
随着郊区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不仅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农产品,还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加快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三)工业化在较高水平上快速推进,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伴随工业化的推进而向前发展的,并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而加快。
实施工业化,必然带动城镇化。
随着北京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快速推进,带动了整个北京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许多在市内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向郊区不断扩散转移,形成郊区自上而下工业化的巨大推动力,促进郊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为郊区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产业支撑。
尤其是随着最近国务院已原则同意的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将重点向郊区扩展,郊区广阔的发展空间、较低的投资成本、丰富的发展资源,将成为首都工业化的重点。
(四)具有较为完善的现代交通等基础设施,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基本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纽带,是新时期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北京郊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在交通和通信方面更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郊区小城镇平均每镇公路里程和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数均居全国首位,比粤、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还要高。
与城镇发展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水平也较高,其中建制镇的自来水普及率2002年已达98%以上,千人拥有的教师数量在与粤、浙、沪比较中也居第一位,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也仅次于上海而高于浙江省和广东省。
这些都为在较高起点上持续快速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五)中心城区人口郊区化进程加速,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力助动国内外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大城市进入到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要解决中心城区房价超高、居住环境差、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0,必须减少中心城区人口,走人口郊区化的道路。
作为特大城市的北京,早已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在中心城区房价超高和交通越来越拥堵的巨大压力下,人口郊区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加快发展的阶段。
近年来,北京以建设国际政治、文化和重要地区经济中心为目标,中心城区的功能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其在产业结构上/退二进三0的调整,为加快工业向郊区的转移和集聚,为推进郊区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设施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新的机遇,使郊区的一些小城镇和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区。
昌平的回龙观和东小口、顺义的后沙峪等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就是充分抓住中心城区人口郊区化这一契机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典型代表。
)71)四、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一)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北京市要完成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这一目标,必须以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为途径,不断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