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强县扩权”
抢抓扩权强县试点机遇 力促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抢抓扩权强县试点机遇力促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抢抓扩权强县试点机遇力促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抢抓扩权强县试点机遇力促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兴文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平实行扩权强县试点县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试点的目的是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提供更好的政策平台。
201*年3月,省政府正式把我县纳入扩权强县试点县,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按照“依法合规、责权统一、扩权放活、富民强县”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试点工作。
一、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级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扩权强县工作的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计划上报、财政审计、税收管理、项目申报、用地报批、资质认证、价格管理、统计监测等9个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工作部署、组织协调、建章立制、发文办会等事宜及日常工作。
同时,抽调一批业务素质精、协调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到扩权强县办公室工作,负责收集省委、省政府改革发展的第一手信息,协调与省级部门的关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沟通汇报。
201*年3月25日,全省深化和扩大扩权强县试点工作会议以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研究工作措施。
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时带领县级相关部门到省级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做好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汇报,重点做好扩权强县试点改革实施过程中涉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衔接,及时了解省级部门放权的要求和操作办法。
认真分解、细化扩权强县的目标任务,做好中长期规划,制定明晰的工作流程图,建立例会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力量,调整和理顺相关县级部门的工作体制、工作机制、人员组织等内部机构,实现与省级部门的对接。
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将县情概况、县领导名单、部门通讯录印制成册,送交省级相关部门,确保工作不断挡、不缺位,有效缩短试点实施的适应期。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扩权强县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精品范文】.doc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扩权强县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目录第一篇: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扩权强县工作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扩权强县工作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关于我省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情况的调研报告第四篇:2014年市政府扩权强县试点改革工作情况报告第五篇:扩权强县工作第二次督查情况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扩权强县工作的调研报告省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全省三次扩权强县座谈会精神,按照冀政办传[2014]94号文件要求,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人事厅、省卫生厅等十一个省直部门组成的五个扩权强县工作督查组,于2014年8月16日—26日,对扩权强县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
这是继今年3月和7月面上和系统督查之后进行的第三次督查。
从各设区市及扩权县(市)反映的情况看,经过全省上下半年多的努力工作,扩权强县的主要政策基本到位,上下关系基本理顺,放权效应开始显现,扩权强县工作取得了阶段效果。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各设区市加强协调,及时调度,扩权政策基本到位按照省政府三次扩权强县工作座谈会的要求,省进一步完善了扩权政策,对扩权县(市)反映的问题作了明确答复。
各设区市及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放权工作推进力度,对70项扩权政策逐项进行了认真研究,有的转发了省直部门的实施意见,有的制定了本部门具体的操作办法,各项放权措施基本得到落实。
石家庄市近期召开了全市扩权强县工作汇报会,听取33个市直部门和两个扩权县(市)的工作汇报,并对梳理出的项目配套资金比例、证照发放等9个方面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市长和分管副市长还分别到辛集市和平山县调研,帮助协调解决放权中的具体问题。
唐山市再次召开了全市贯彻落实扩权强县政策调度会,听取了11个放权任务相对较大的市直部门工作汇报,对扩权强县工作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协调,同时,对于该由设区市统筹规划和统筹管理的交通、社会保险等事项,继续加强了统一规划管理,做到有序放权、放而不乱。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和扩大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9]12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和扩大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的通知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和扩大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9]12号二○○九年四月十一日)扩权强县试点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自2007年7月实施以来,经过不断完善,试点工作总体运行正常,体制机制得到创新,试点效果逐步显现。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试点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为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扩权强县试点主要是通过扩大试点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等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创造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和条件。
扩权强县试点遵循“依法合规、责权统一、扩权放活、富民强县”的原则,现有行政区划保持不变,试点县(市)与所在市的行政隶属关系、行政管理职责、行政管理权限维持不变。
扩权强县试点的核心在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目的是进一步确立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减少审批环节,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优化发展环境。
各市和各扩权试点县(市)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扩权强县试点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抓住机遇,增添措施,真正把扩权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要在社会事业运行机制、市县两级政府衔接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和优化,确保扩权试点县(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主要指标明显高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发展任务。
二、适度扩大扩权强县试点范围本着“发挥特色优势,鼓励做大做强”的原则,将全省粮、油生产和生猪调出大县中发展较快的县、新增百万人口大县、省辖市代管的县级市、2008年县域经济激励考核先进县新增为扩权试点县(市)。
关于我省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情况的调研报告省政府确定对户县、韩城等15个县(市)实施扩权强县(市)改革试点三年来,效果究竟如何,围绕这一问题,最近我们深入省级有关部门,以及华县、凤翔等试点县进行了跟踪调研。
一、扩权强县(市)改革效果良好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我省扩权强县(市)改革试点,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行政效能。
调查发现,扩权改革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减少了项目审批的层次和环节,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行政效能,有效避免了管理效率递减。
三年多来,15个扩权县(市)直接办理的审批、核准、备案类项目逐年大幅增加。
比如,华县金钼集团移民新村项目,从2009年提出立项到开工,仅仅用了10天时间,而此前这类项目一般需要8个月到一年时间。
与老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证照,在县(市)可直接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随着权限的逐步扩大,扩权县(市)政府,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工作作风、服务质量,以及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此外,省级职能部门与扩权县(市)之间的业务对接关系渐趋理顺,扩权县(市)从省上获得项目信息的机会、以及申报项目成功率也有了一定提高,一批事关扩权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好项目,如华县丁二醇项目,凤翔县污水处理厂及排污主管网建设项目等,被列入全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对推动扩权县(市)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县域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7年15个扩权县(市)GDP平均增幅达17%,2008—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及深度影响下,平均增幅仍高达18.5 %和1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和1.2个百分点,其中凤翔、韩城等4县(市)去年增幅在16%以上,高陵县增幅高达27.1%。
2009年,扩权县(市)GDP超过100亿元的,由2007年的3个增加到2009年的5 个。
华县县域经济总量由扩权前的37.2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扩权前的2006年2.67亿元,提升到2009年的4.88亿元,年均递增25%。
扩权强县试点的现状与建议
扩权强县试点的现状与建议一、起源为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避免地级市对县域经济的不合理干预,四川省自2007年实行了“扩权强县”试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更好地促进扩权强县改革,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007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四个跨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决定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工作。
省政府赋予扩权试点县与市相同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直接上报、财政审计直接管理、税收管理权部分调整、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资质直接认证、部分价格管理权限下放、统计直接监测发布等八个领域。
二、现状(一)利好1.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2012年,泸县按照“攻坚突围、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强县,文化旅游兴城,产业新村富民”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5.55亿元,增长15.0%,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7.2、2.4、0.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6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115.75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41.16亿元,增长11.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76.3%、17.4%。
一是突出工业上项目。
精心组织实施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型、高新技术型工业项目。
三年来,共实施工业投资项目275个,完成投资54.37亿元。
二是围绕基础建项目。
对接泸州市大交通战略,主动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全力完善县内骨干公路网络,构建经济加快发展的快速通道,三年累计投资2亿元,建设水泥路618.03公里,成功实现水泥路“村村通。
全力抓好能源保障,开工建设2条110KV输变电工程和Φ219mm天然气管线及配气站工程。
三是全力招商引项目。
充分利用扩权强县政策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大力实施亲情感召,发展“归雁经济”,实现引资数量和质量的两大突破。
“强县扩权”
摘要:强县扩权一直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措施。
将某些经济性、管理性权力下放到更具主动性与灵活性的地方政府手中是实现市场体制完善、民生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着眼于中国县制的历史沿革,发现“强县扩权”并非是一时的权益之策,而是中国社会前行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强县扩权”;县制;传统文化“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是矛盾本身,而是矛盾的解决”――杨英法。
近年来,完善行政体系构造,合理配置行政权力成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并且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强县扩权”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项举措。
“强县扩权”主要指为了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本地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避免地级市对县域经济的不合理干预,根据“均质型”地区“市管县”功能的衰竭;以及行政组织扁平化的改革需求,赋予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行政管理能力较强的县(市)更多的行政权力,并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改变传统上下层阶关系而直接置于省级政府管辖之下[1]。
即由省、市、县、镇四级地方机构层层上报的议事模式转而向高效、灵活的“自主型行政体制”转变,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权力分配方式。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是我国“置县”制度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
一、“强县扩权”――旧制度下的改革追本溯源,最早在东汉年间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对“县”做出了解释:“县,蘩也。
从系持县”,即指县乃行政区划之意[2]。
历史上县,作为一级行政建制,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期,当时国君已经无法驾驭不断崛起的贵族、王侯,传统的“采邑制”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获得土地的采邑贵族不服国家的调遣,国家权力形同虚设。
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吸取了教训,在歼灭弱小的国家之后,对那些新征服的地区采取由国家直接控制的郡县制。
直至春秋末年,设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到秦朝统一之后,郡县制度作为一种地方政权组织体系最终确立起来,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变革[3]。
扩权强县工作情况汇报
扩权强县工作情况汇报一、引言扩权强县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了推动扩权强县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市扩权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并组织相关部门全力配合。
本次汇报将重点介绍扩权强县工作的进展情况,包括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取得的成绩等。
二、工作目标我市扩权强县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县级经济实力,提升扩权强县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 全面提升县级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2.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县级经济实力;3. 优化县级投资环境,吸引各类优质资源向县级集聚;4. 推动县级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品质;5. 健全县级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工作重点1.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1)加快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整合各部门的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的政务服务;(2)推行“最多跑一次”政务办理制度,提高行政效能;(3)加强政务服务的公开透明,提供便民利民的线上线下服务。
2. 培育新兴产业(1)制定并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重点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文创等新兴产业;(2)加强科技创新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3)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改善投资环境(1)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快审批进度,提高办事效率;(2)加大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3)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4. 推进经济和城市化发展(1)加快实施县域内重点项目,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优化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3)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医疗水平;(2)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居民就业增收;(3)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县政改革的职能定位与权力配置——省管县的视角
f 改革。
关键词 : 省管县 ; 困境 ; 选择 理性
作者简介: 吴红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 学系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  ̄a 事地  ̄- V
方政府 治理研 究。贵州 ( 都 匀 58 0 ) 5 0 0
定具有管县 ( 资格的市只限于较大的市 , 区) 但现行的行政 层级体制和资源配置模式已经将地级市政府的权力机构和 利益结构制度化甚至法律化 , 如很多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
件都 明确 规定 了地 级市 的权 限职 责 , 政府 已经 很难在 省级
大和党的纪律部门的监督一直以来都是象征性的, 制度外
“ 强县扩权”‘ 强县” I 、 极 与‘ 省管县’ 辨析 镯隐
以省、 ( ) 市 县 两级为主 : 从各层级政府间职责权限看 , 由改革
“ 强县扩权 ”“ 、扩权强 县 ” “ 管县 ” 一般意 义上所 与 省 在
前的“ 职责同构” 转变为“ 职责同构” 为主、职责异构” “ 为辅 从财权与事权匹配看 , 省与市( 两级政府应该有各 自固 县) 定的税种, 共享税的分成 比例也应重新划分, 并进一步完善 省级转移支付制度 , 充分发挥转移支付制度的平衡和激励
第一, 传统行政体制的路径依赖导致省、 县政府间 市、
职 能定位 同质 、 限划分模糊 。在我 国 , 统行政体 制 中上 权 传
下级政府“ 职责同构” 和机构的“ 对口设置” 的特征并没有因
为经 济体 制 的转 轨 而有 大 的改 观。 对于 各 级地 方政 府来
说, 政府职 能的定位 , 大意义上并 不是一个理 论认知 问 在很 题 , 是政府 行 为偏 好 与约 束条件 相互作 用 的产物 。形成 而 地 方政府职 能配置和权 限划分 的约束条件就是体 现上级政
扩权强县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
扩权强县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扩权强县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一、引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县级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实施了“扩权强县”的政策。
然而,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扩权强县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本文将围绕扩权强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政策提供参考。
二、问题分析1. 权力过度集中问题在扩权强县政策下,一些县级地方政府在权力集中方面存在过度倾向。
过多的权力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决策效率不高、容易愈发贪腐和滥用职权。
2. 资金分配不公问题扩权强县政策赋予县级地方政府更大的财政自主权,但有些地方政府在资金分配上没有公平合理进行,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腹地城市,边远地区面临发展困境。
3. 城乡发展差异问题扩权强县政策在加强县级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责任的同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导致城乡发展差异加大,农村地区长期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流失等问题。
4. 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扩权强县政策要求县级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但相关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缺乏完善。
一些地方政府在法规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上存在不足,导致扩权强县政策执行困难。
5. 缺乏绩效评估问题在扩权强县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县级地方政府绩效的全面评估,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承担责任时不够积极主动,无法形成有效的动力和推动力。
三、建议1. 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建议建立健全权力制衡机制,将决策权、审批权、监督权等进行分权,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 资金分配要公平合理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资金分配公平合理。
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协调,合理划分地方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确保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3. 优化城乡发展政策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和指导,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的投入力度。
扩权强县工作情况汇报
扩权强县工作情况汇报正文:一、背景介绍作为市委明确的扩权强县战略的一部分,我县在过去一年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扩大了县域内的权力,加强了县级行政机构的能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对我县的扩权强县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并介绍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二、政府机构改革为了更好地发挥县级政府的作用,我县深化了政府机构改革。
首先,我们加强了政府职能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注重落实“放管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其次,我们完善了制度机制,建立了协调推进机制,提高了政府决策执行效率。
最后,我们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选拔任用优秀干部,提高了政府机构的执行力和专业水平。
三、经济发展我县在扩权强县战略指导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和民众就业。
首先,我们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产能、创新发展。
其次,我们加强了与外部市场的对接,拓宽了经济发展的渠道,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
最后,我们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提高了我县的产业竞争力。
四、城乡建设城乡建设是扩权强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县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注重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首先,我们推动城市形象提升计划,加大对市中心区域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
其次,我们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乡交通、水电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能力。
最后,我们注重农村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社会事业作为扩权强县工作的重要一环,我县注重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改善民生福祉。
首先,我们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硬件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我们注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设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资源供给能力。
最后,我们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了低保、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六、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在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扩权强县战略,努力推进各项工作。
扩权强县存在的问题建议
扩权强县存在的问题建议一、引言随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现代化,扩权强县政策逐渐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通过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行政权力和财政资源,扩权强县旨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正视扩权强县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问题分析1. 权限倾斜问题在扩权强县政策下,部分地方政府将更多的权限和资源倾斜给了县级市,而对区域内其他乡镇进行权限削减。
这种现象导致一些乡镇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滞后,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此,如何平衡中心地区与边远地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资金管理问题扩权强县意味着地方财政将面临更大压力和责任。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财政收入不够稳定、开支审计制度缺失以及对项目资金的监督不力等问题都存在。
这些现象可能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甚至引发腐败行为。
3. 地方政府能力不足问题扩权强县要求地方政府能够承担更多的职责和权力,并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
然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管理和服务能力上存在不足,表现为执行能力差、协调能力弱、创新意识淡薄等。
这些问题限制了扩权强县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解决建议1. 加强区域均衡发展为解决权限倾斜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
可以通过设立发展基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跨区域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乡镇建设规划,在经济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2. 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在资金管理方面,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同时,加强财务审计,对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此外,还需要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
3. 提高地方政府能力为提升地方政府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鼓励地方政府推行科学决策和创新管理方法,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抓住扩权试点机遇 建设区域经济强县
抓住扩权试点机遇建设区域经济强县南溪县政府县长李学焦扩权强县试点是省委、省政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
省政府把南溪县列入扩权强县试点范围,必将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加优良的体制机制环境和条件。
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谋划长远,以更高的目标、更高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区域经济强县。
一、对接扩权政策,坚持项目推动扩权强县为项目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宽松的发展平台。
要突出项目建设这条主线,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南溪科学发展最为关键的工作,强化项目管理理念,以项目推动发展,以项目确保增长。
(一)吃透精神争取项目。
要积极研究、对接扩权所赋予的项目直接申报等政策,创新项目运作模式,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力求项目争取实现新突破。
在项目谋划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以及地区和行业规划,超前做好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超前谋划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
在项目论证上,聘请专家论证,精心筛选项目,科学规划项目,把项目库丰富起来,探索与大企业、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做项目。
在项目的储备上,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做好项目启动和储备工作,争取有更多更好的项目进入国家、省的盘子。
(二)立足长远优化项目。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
要着眼长远,抓住国家经济发展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着力优化项目和投资结构。
一要围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善和优化项目结构,立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着眼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开发项目。
二要围绕工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改善和优化项目结构,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应对金融危机,储备一批后备项目。
三要围绕扩大消费需求改善和优化项目结构,着眼于激活新的消费热点找项目,着眼于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促项目。
(三)协调要素服务项目。
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要素保障。
要创新思维模式,超常举措运作,协调好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土地等要素,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扩权强县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扩权强县的通知》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xx]58号二○○七年七月十日为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四个跨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工作。
一、扩权强县试点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通过扩大试点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等政策措施,旨在为近期能迅速腾飞成长为经济强县或目前的经济强县能发展得更好更快更强提供广阔空间,探索不同类区县(市)更好更快发展的经验,为人口大县加快发展创造条件,通过调整经济管理权限,使试点县(市)具备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以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利于理顺县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关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增强县(市)自主发展能力;利于省、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减少同构化、提升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统筹城乡,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题,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利于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增强全省综合实力,推进四川新跨越。
扩大县(市)管理权限遵循“依法合规、责权统一、扩权放活、富民强县”的原则,在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扩大试点县(市)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原需经市审批或管理的经济事项,原则上改为由扩权试点县(市)自行审批、管理,报市备案;原需经市审核、报省审批的,原则上改为由扩权试点县(市)直接审核、报省审批,报市备案。
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文件规定须经市审核、审批的事项,采取省、市政府委托和授权等办法放权。
扩权试点县(市)取得相应的管理权限后,同时承担与管理权限相应的责任。
二、扩权试点县(市)的确定范围省委、省政府确定试点县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近期内经济能够腾飞、经济实力较强、在不同类区县有明显的带动辐射作用”。
本着这一原则,在统筹考虑各县(市)经济总量、财政状况、工业基础、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发展潜力并对各主要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的试点县(市)共计27个,分布在15个市,其中:平原县5个、丘陵县20个、盆周山区县2个。
扩权强县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扩权强县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建议材料扩权强县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建议材料近几年,全国部分地区,如: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福建、湖南、辽宁等省先后根据本省实际,将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限直接赋予经济强县(市)或带动能力强的县市,在财政体制等方面实行了“省直管县”,这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海南省和几个直辖市已经实行“市县分置”的省管县体制。
“强县扩权”已逐渐成为县市政府比较一致的呼声。
一、“强县扩权”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强县扩权”,河南、浙江、山东、江苏等省份把能放的权力和利益直接下放到县市,极大的调动了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浙江、山东、江苏三省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率先开始“强县扩权”的浙江更是独领风骚,百强县数量最多、比例最大,且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参加评价的58个县(市)中有25个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县域平均值的2.38倍。
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前十强中江苏占到7席,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中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市区之冠。
笔者所在的新乡市共有8县市,其中4个县市先后进入河南扩权县行列。
8县市实现生产总值434.83亿元,增长17.4。
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68.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县市6个(扩权县市4个),其中超过3亿元的3个,全部为第一批的3个扩权县市。
8县市预计完成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26,占全市的60。
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增长36,占全市的74。
农民人均纯收入3708元,比上年增长18,增幅连续三年超过两位数。
第一批扩权的长垣县没有交通、资源优势,靠积极闯市场、开拓市场形成了防腐、建筑、起重机械、医疗器械等七大支柱产业。
,起重机械销售收入48亿元,医疗器械销售收入20亿元,均占有全国市场的70左右,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到全省33位。
强县扩权
扩权强县—新形势下行政组织改革的尝试案例提示:地区发展问题不仅与相应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与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转变等重大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区域科学发展的问题既属于经济学的范畴、管理学的范畴,而且也应当纳入行政学的范畴,将其作为一个交叉领域的问题探讨,有利于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的拓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当前,通过省直管县的方式缩减行政层级、调整行政管辖幅度,减少地方政府的行政成本,将现有的行政资源进行充分高效的利用,是继续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区域综合发展的主要路径。
因此,对涉及省县府际关系的扩权强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能、有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区行政管理体制对于当前不断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作用。
“扩权强县”改革作为现行政府间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必将引起各方关注。
背景透视:“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
以浙江省县政扩权的发展为样本,实证对比分析“扩权强县”改革对扩权和未扩权以及扩权内部强、弱县之间的县域经济和财政收入的不同影响。
结果表明: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扩权县的县域经济和财政收入;改革对强县的促进作用比弱县更为显著;强县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支出;二、三产业则更有助于弱县的发展。
基于浙江省的扩权强县的案例研究,中央对各省下一阶段推行“扩权强县”改革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省市政府应实现从“扩权强县”到“扩权强县”的跨越;强县政府应摆脱对“投资型”增长方式的过度依赖;弱县政府则应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案例描述:早在1992年,为“在经济上和上海接轨”,浙江对13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扩权,扩大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但在当时阻力很大。
实际执行中,由于“地市和省级部门意见不一致”,一些权力放不下来。
实施过程中,一些项目按规定可以直接向省上报批,但地区一级却无法得到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商论坛“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尽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的这一表述仅指财政管理体制,但“省管县”的话题,还是吸引了许多人对于新时期制度建设探讨的强烈兴趣。
浙江是“省管县”这一体制的成功实践者。
事实上,在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后,多个省份先后跟进,纷纷规划出台了以省管县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强县扩权”举措。
今年年初,多家媒体关注到了同一条新闻:经历了一些前期研讨与舆论铺垫后,“强县扩权”的提法已经出现在江苏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这个省明确表示,将在“十一五”期间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强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此前从2003年到2005年,山东、福建、湖北、广东、河南、河北、吉林等众多省份出台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文件中,“强县扩权”成了制定相关政策的主基调,有的地方还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抢抓扩权强县机遇”的口号。
省管县的浙江试验,对周边省份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这种“诱惑”表现为:浙江作为我国陆域面积偏小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占据着全国“百强县”近1/3的席位,创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1年排名各省区榜首的记录。
发达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省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
这之中,难道政府真的像有些人认为那样,仅仅是无为而治?“浙江县域经济发达与省管县财政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甚至被一些研究者称为浙江的‘秘密武器’”,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对此如是说。
“省管县”作为一个有效的制度框架,其推动县域经济向内寻求发展动力,促成了内生性民营经济的生长和繁荣,也带动了县和县以下农村经济的发展。
“省管县”源自对省情的尊重省管县财政体制并非浙江创造。
综观我国财政体制的变迁,可以说“省管县”是自新中国成立后就一直实行的财政管理模式。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各地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确定了省管市、市管县的财政模式,而独有浙江把“省管县”延续了下来。
按照浙江省财政厅专家的表述,“省管县”的本意,就是在财政收支划分、专项拨款、预算资金调度、财政年终结算等方面,由省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市,县(市)财政和市(地)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与省财政挂钩。
当时,分税制确定的是中央和省一级的财政关系,省以下的制度设计省里还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当时的财政部领导曾说过,1994年的分税制“基本理顺了中央与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的分配关系,但是省(区、市)与县市的分配关系尚未规范。
因为全国的情况太复杂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省与县市如果分配体制不够协调,就会影响县市的积极性”。
不过,那时浙江的做法是有不少异议的。
不仅是因为浙江“省管县”的做法在其他省份中绝无仅有,而且它与我国行政管理层级体系也有不符之处,最明显的是有不少人认为它“侵犯”了市(地)一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所属区县)财政工作的管理权限,阻碍了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浙江省决策层坚持认为,“省管县”更有利于基层发展。
中国区域广阔,人口众多,与国际上通行的三级政府不同,中国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为:中央-省-地级市-县、区-乡镇,共有5级。
但是,如果财政也必须这样设置,首先就要考虑支出成本会增大,分配到基层的实际利益会有一定的损耗。
这里有决策者的一份清醒。
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周日星认为,强调“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并非没有矛盾。
他说,“市管县”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即市县争利,市甚至还要依靠县的“贡献”来投入市区建设,因而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开辟新的生产项目等方面市里常常优先考虑市区。
二是行政管理的矛盾,在市的“全方位”领导下,县的自主权受限很多。
三是城乡关系的矛盾,市政府的工作重心一般都放在城区而不会是农村。
金华市财政局副局长徐德良也坦陈:如果不实行“省管县”,而是省与市、市与县(市)逐层分成的话,市里肯定会“截留”县里应得的那一部分,以用于市政府所在的中心城区建设,落到县里的“实惠”就会少一些。
重要的是省怎么管县武义——一个曾戴“贫困帽”的浙南山区小县,继2004年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后,去年又创下新高,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2亿元。
对比多年前全县发不出工资的窘境,县财政局副局长程云庆一脸轻松,“从1995年的8043万元增长到今天这个数目,十年间武义县财政总收入增长了9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武义县是浙江省8个省级贫困县之一,到年代中期,这个县还有3万元的财政赤字。
程云庆说,县财政打□林楠胡作华关注『强县扩权』观察协商论坛“翻身仗”靠的就是省管县财政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针对贫困地区的“两保两挂”政策。
这个被称为“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是:在确保完成中央“两税”和县财政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实行省补助、奖励与地方收入挂钩的办法,地方收入增长越多,省财政的补助奖励也就越多。
该政策实行初期,省财政给武义县的机动财力补助为500万元,到2004年,这类补助已增加到6600万元。
以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每当年终发不出工资时,去省里“讨钱”是时任县长的“必修课”。
有的县一年到头就琢磨着怎么想名目、打报告,找省里要钱。
程云庆说,新体制让转移支付变得公开透明了,用足用活政策成为基层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
随后几年,当地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断明确,在财力分配导向上大力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并压缩办公经费,以安排资金用于技改、中小企业孵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等。
“省管县”不过是一个制度框架,更为重要的是“怎么管”。
省财政采取哪种办法实施向下的转移支付,要真正解决县一级的财政问题,还有要具体设计制度细节并逐步完善。
实际上,就在1994年,浙江省还有17个贫困县及欠发达县。
据省财政提供的数字,1994年浙江省财政对17个贫困和次贫困县的补助总额为5500万元,换来的却是1.2亿元赤字。
1995年“两保两挂”开始实施。
当年对这17个县的补助额度是5095万元。
由于补助与财政增收相挂钩,增得越多补得越多,大大调动了这些县自我创收的积极性,17个县当年居然全部收支平衡。
到1997年,省对17个县的转移支付补助比1994年增加了近1.4亿元,17个县的财政收入增长达4.52亿元。
到2001年年底,原先的贫困县已有14个进入了财政“亿元县”行列。
同时推出的还有“亿元县上台阶”奖励政策。
这是一项针对经济强县的激励政策。
1997年推出“两保两联”新政策,目的在于促进经济较发达县增收节支,保持财政平衡;1999年又推出“两保两挂”的技改贴息补助政策……可喜的是县级财政也学会了类似的巧用杠杆办法:一些县财政用贴息的办法扶持急需帮助的企业。
武义县经贸局副局长罗晓林对那一过程印象深刻:1999年武义县出台政策,对每出口1美元补贴3分钱,当年财政支出6.6万元,外贸出口的税收增长却达55万元,“这一下就更加坚定了县里的决心,全县工业也开始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用有限的省级财政补助来激发市县增收的积极性,而市县政府在组织收入、做大蛋糕的同时,也必须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确保地方财政收支平衡。
因此,某些省份出现的贫困县不愿脱掉“穷帽子”的做法,在浙江则完全不存在。
此外,省与县市还实行增量“二八”分成,增收带来的大部分收入留归市县。
这样,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到2004年年末,全省财政总收入上亿元的县达57个(含宁波);地方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有55个(含宁波),占县(市)一级的94.8%。
各市、县(市)自我积累、自保平衡、自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有水泽天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富民。
到2005年,浙江省已连续13年保证了教师、公务员工资,离退休人员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
市、县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有的还可拿出部分资金搞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保、低保、生态环境等投入,基本保证了改革、发展、稳定所需,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活水开源,在市县可用财力增加的同时,省里集中的财力也有较大增加,省财政也就更有作为。
省里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增强,转移支付力度增大,特别是在专项资金补助、预算资金调度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反过来又推动了市县尤其是欠发达市县经济发展与财政状况的改善,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
2004年,省对市县的“两保两挂”补助和奖励达34.90亿元,“两保一挂”补助和奖励7.13亿元。
近年来,浙江省财政通过实施专项转移支付,积极引导县域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
2003年省财政一般预算内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7.72亿元,2004年59.10亿元,增幅达23.84%。
与此同时,省财政进一步优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结构,向“三农”、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公共支出倾斜,年安排用于支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共计31.15亿元,比2003年增长49.95%。
这些年来,浙江不但地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农村医疗和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困难家庭儿童上学等问题,这些无不与财力增加后加大了公共财政支出力度有关。
理性务实,重在制度设计浙江“省管县”的成功实践,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些专家指出,在社会转轨的开始,对旧有制度的冲击往往比较重要,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框架的确立,对新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则变得更为关键。
而所谓好的有效的制度,大多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省管县”不是全新的设计,更不是拍脑袋设计出来的东西。
它本身就有一种延续性、现实性。
中国历史上实行过2000多年的郡县制,原本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直至今天,县域经济县级财政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在中国仍然不言而喻,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尽管今天在浙江省内,“省管县”体制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包括当年坚决反对的一些人,今天回过头来也觉得它的利大于弊。
但是,平心而论,“省管县”不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制度,它只是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正像一些专家分析的,浙江的中心城市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如江苏等地,这是大家都看到的。
但是,它的县域经济发展得确实比较好,从而带动了整个省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浙江试验启示我们,有了好的制度框架,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制度的设计和完善要一步一步走,关键部位甚至还要考虑得十分细致周到。
很难想像,如果浙江在“省管县”实践中,没有“两保两挂”等具体设计,还能否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中国的改革到了今天,制度的变革和进步很可能不会再表现为轰轰烈烈、疾风暴雨。
新制度的建立更多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理性务实的分析和利弊权衡,乃至对关键部位细节安排的周全考虑。
尽管摸着石头过河常常难免,但若在制度建设上“大翻个”,今天全盘否定昨天,明天又轻易否定今天,则一定很难成功。
(原载总5期《瞭望新闻周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