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学习迁移

第9讲-学习迁移
第9讲-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比如,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着对加法的重新理解;右手打乒乓球的技能也将促进左手相关技能的掌握;学会骑自行车会促进对于摩托车驾驶技术的掌握。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影响的性质,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干扰作用,即阻碍另一种学习的进行。如方程式的学习有利于不等式的学习,这是正迁移;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知识,会对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干扰,这是负迁移。(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如阅读报纸时能看懂课堂上学习过的词汇就是水平迁移;学习了水果这一上位概念,要学习橘子这一下位概念,如果告诉学习者橘子是一种水果,就很容易掌握橘子这一概念,这是垂直迁移。

(三)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当中去。这种迁移是相对特殊迁移而言,产生迁移的原因不太直观,常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特殊迁移又称具体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指概念或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

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迁移不重要,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四)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方向不同,迁移又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以及逆向迁移,其中,顺向迁移指的是先前的学习经验对于后续学习的影响,而逆向迁移则是新学习的经验对于先前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这是顺向迁移;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先前普通心理学的理解产生深化影响,这是逆向迁移。

知识拓展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需调整原有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概念,当这些概念不能解释“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时,就要在我们原有的经验系统中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媒体”来标志这一事物,这属于顺应性迁移。

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如对一些原有舞蹈或体操的动作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后,编排出新的舞蹈或体操动作,这属于重组性迁移。

近迁移和远迁移

根据新学习的经验情境和原先学习情境的相似程度,迁移也可以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比如学会解决汽车里程问题后学会解决火车里程问题属于近迁移,而

把里程问题拓展到抽象层次则属于远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是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动相互配合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而增加力量。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重要。知识的价值在于它是训练官能的材料。形式训练说的优点是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或者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而它的缺陷是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

(二)共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说主要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一种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共同要素说的观点是,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其优点是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原有教育的形式训练教学的改革有促进作用。缺点则是只看到学习情境的作用,忽视了主体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忽视了学习之间的干扰问题,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

(三)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桑代克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先期与后的学习活动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贾德的理论则不同,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共同原理。这就是概括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这种理论的优点是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一点比共同因素说有所进步,而其缺陷则在于概括化

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并不是迁移前提条件的全部。

知识拓展

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在这项实验中,贾德将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学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目标在水下的深度,结果发现,学过原理的那一组,他们在继续打靶时的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因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能很快做出调整和适应。

(四)关系转换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认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他们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理论优点是强调个体的作用,发现关系迁移才能发生。而缺点则是关系转换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知识拓展

苛勒的“小鸡觅食”实验,是关系转换理论的经典实验。在这项实验中,先让小鸡学会辨别一种浅灰色纸和一种深灰色纸,小鸡在深灰色纸上能啄到谷粒,在浅灰色纸上不能啄到谷粒,两种纸常常交换位置,经过40~60次的训练,小鸡学会了拣深灰色纸啄米。然后变换条件,把深灰色纸换成黑色纸,以观察小鸡对深灰色和黑色纸的反应,结果有70%的小鸡啄黑色纸,只有30%的小鸡仍啄原来的深灰色纸。苛勒从该实验结果中概括了产生迁移的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与顿悟。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是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都始终影响着新学习的获得与保持。奥苏贝尔提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就是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为此,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迁移的发生。

知识拓展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项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学习过程、态度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两种学习材料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有利于迁移。这说明不同学习材料之间具有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个体加工学习材料的过程是否相似也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个体加工过程往往受到学习目标的制约,因此学习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相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加工过程是否相似,进而决定能否产生迁移。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也会影响迁移的发生,它主要体现在学习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给学习提供一些与原有学习相关的线索,从而促进学习过程中迁移的发生。

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

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究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因此,教师要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僵化定势,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四、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一)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1.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新学习开始之前,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发生。2.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越概括,越能不受事物表面特点的制约,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3.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知识内容本身的掌握,还需要学生明白何时、何处、如何迁移某种经验,提高已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二)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首先,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其次,通过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达到更高的结构化和网络化,从而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再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努力体现迁移规律。

(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比掌握具体的学科知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结合学科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更广泛的迁移的产生。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精)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与言语信息及智慧技能相同,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有其独特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一内部条件 1. 原有知识背景。根据信息加工过程理论,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这就使得策略的应用与它所加工的信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 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的信息本身, 儿童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应用适当的加工策略。 研究发现, 当被试记忆熟悉动物的配对词组时, 能较好地利用生成表象策略, 记忆成绩也较好。而当他们记忆陌生动物的配对词组时, 策略应用明显存在困难, 记忆效果也较差。由此可见,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是策略学习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2. 反省认知发展水平。前面已经提到,认知策略中的反省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 也是影响策略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而反省认知成分的掌握情况则主要取决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 儿童先有对外部事物认识的发展, 然后才有自我意识的发展。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 对他们来说, 策略的应用达到反省水平相对比较困难,这也是低年级儿童使用策略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 反省认知能力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要经历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或经过几次教学就能达到反省认知能力的改进。据达菲等人的研究发现,他们在 10月份开始训练被试的阅读策略,直到次年 2月份被试才出现反省认知能力的提高。正是由于反省认知发展水平的这种限制, 使我们不可能随意对儿童进行策略训练。 3. 学生的动机水平。任何认知或学习策略都可以用一套规则来描述。早期研究学习技能的心理学家以为, 告诉学生某些有关学习方法的规则, 就可以使他们掌握该策略, 提高学习成绩。后来的研究表明, 学生仅记住论述学习策略的小册子中的

电动势测定与热力学函数测定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电池电动势测定与热力学函数测定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 实验指导老师林晓明老师实验评分 实验7:电池电动势测定与热力学函数测定【实验目的】 1、掌握电位差计的测定原理和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 2、加深对可逆电极、可逆电池、盐桥等概念的理解; 3、了解可逆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实验原理】 1在电池中,电极都具有一定的电极电势。当电池处于平衡态时,两个电极的电极电势之差就等于该可逆电池的电动势。规定电池的电动势等于正、负电极的电极电势之差,即: E = ?+-?- 待测电池: Hg|Hg2Cl2|KCl(饱和)||AgNO3(0.02mol?L-1)|Ag 负极反应:Hg+Cl-(饱和)→Hg2Cl2+e- 正极反应:Ag++e-→Ag 总反应:Hg+Cl-(饱和)+Ag+→Hg2Cl2+Ag

银电极的电极电势: ??- ?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 ? 饱和甘汞? 饱和甘汞 - ? 饱和甘汞 从上述电池的两个电极电位可算出电池的理论电动势,将测定值与之比较。 原电池电动势不能直接用伏特计来测量,因为电池与伏特计接通后有电流通过,在电池两极上会发生极化现象,使电极偏离平衡状态。另外,电池本身有内阻,伏特计所量得的仅是不可逆电池的端电压。 准确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只能在无电流(或极小电流)通过电池的情况下进行,需用对消法。 对消法测定原电池电动势 原理:是在待测电池上并联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外加电势差,这样待测电池中没有电流通过,外加电势差的大小即等于待测电池的电动势。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简答 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心理学家们将迁移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强调了迁移的不同方面。(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三种类型: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如何根据迁移的原理有效地组织教学? 【参考答案】(1)改善心智功能: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2)传授基本知识: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详细而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3)给予有效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指导,给他们最需要的帮助。(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教学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把握好难度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6)设计情境性教学:创造引人注意的情境,比如设想、举例或者换位思考等。 举例分析相似性对迁移的影响。 [参考答案]以学习材料的相似性为例,英语和法语这两种学习材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学习这两门外语时,在听、说、读、写以及记忆、思维等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方面也具有共同的要求,这些共同的成分决定了两种学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

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正迁移。由此说明,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而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共同成分较少,因此相对而言,不容易产生迁移。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006年)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项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外在的刺激与外在的反应的相似性对迁移的影响,现代的研究对迁移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特性的相似性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

7《微观经济学》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第一节 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 局部均衡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代表人物是马歇尔。 (二)一般均衡 前提:所有市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般均衡是指整个市场体系的一切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代表人物是瓦尔拉斯【法】。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瓦尔拉斯认识到 了一般均衡的重要性,并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但其证明是错误的。 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朴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 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由于调整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太长,在尚未完成调整时便可能发生错误的交易。实际交易可能发生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便很难成立。 瓦尔拉斯假定“拍卖人”报价,家庭和企业则申报自己的供给或需求,如果供求一致,则成交;如果不一致,则家庭和企业抽加申报,拍卖人修正报价,直到家庭和企业申报的供求相等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达到均衡的“试探过程”。 第二节 经济效率 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从“实证”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是什么? 为什么?是如何?

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相关政策问题。简言之,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1.帕累托标准 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资源配置状态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 2.帕累托改进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3、帕累托最优(经济效率)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做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三、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1、非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a点变为b点或c点,则有一人效用水平会提高,另一人不变;如变为d点,则两人效用水平都会提高。 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总

厦门大学物理化学近年真题考点归纳

表格中所写章节以傅献彩五版物理化学为准2007大题汇总 2008大题汇总

2009大题汇总 2010年大题汇总

2011年大题汇总

2012大题汇总 2013年大题汇总

以上列了近几年厦门大学物理化学考试科目大题的主要考点。厦门大学的物理化学不同于其他学校,他考察的题型比较单一。一般12~16分的选择题,然后剩下的大概十道左右的大题。 首先,复习过程中一般使用傅献彩的物理化学课本,据悉厦大本校上课也是使用这本教材。第一章气体的不用看,统计热力学一般就考一个选择,也可舍弃(明确说明只考概念),第十四章胶体近年来也只考选择,也可考虑舍弃。厦大的物化热力学考察并非重点,但热力学函数的关系、麦克斯韦关系要会熟练推导,并要求熟悉各个函数的意义,今年来有向热化学、能源方面考察的趋势。相图每年必考,且分值较大,考察的相图也较为常规,多进行几个典型相图的练习总结规律就行,步冷曲线也一般会要求绘制,杠杆规则的应用,并注意这部分可以和第四章结合考察。化学平衡也几乎年年考,这部分相对简单。电解质这一章本身就比较简单,一般是求电导率以及弱电解质平衡常数。第九十章电化学每年必考大题,能斯特方程要熟练运用,注意超电势的问题以及电解过程中离子浓度的改变。第十一十二章动力学每年考察的比重比较大,常用的反应级数求解、稳态近似平衡假设的使用及其使用条件、过渡态理论中热力学函数与活化能的关系、重要的关系式的推导。第十三章也年年考大题,开尔文公式、毛细现象,都很简单,但要注意浸润与不浸润时方程中R的正负(14年考的汞和玻璃,非常遗憾做错了) 最后,厦大物化最重要的参考书是孙世刚编写的物理化学的学习指导以及物理化学题库,历年真题很多出自上面。要将上面的习题反复练习。

心理学第五讲

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女性追求个性自由的趋势不可逆转,离婚率不断增加的问题正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离婚是否一定会伤害到孩子? 回答: 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离婚对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就每一个离婚个案来说,影响到孩子的程度却是最小。这关键在于无论孩子由谁来抚养,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来抚养这个孩子,都不应该把对对方的成见发泄到孩子身上。反之,会更加呵护这个只有单亲的孩子。现代文明社会,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和密切。无论一个孩子缺少父亲还是母亲,这个社会对其负起的责任往往比一个家长还要周详。这除了体现人类的文明,也体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所以,只有无助的、孤立的、与外界完全脱节的单亲子女才有可能在客观环境中备受伤害,以致身心上微小伤害难以得到修补。婚姻是一种结伴走完人生历程的人生方式。所以,无论是相交还是分离,都应该是一种相当自然的人生现象。这中间的相容,就是携手共进。相斥,就到了分手的时刻。而人生中往往还参杂着其他多种分手因素,比如:性格不和,习惯各异,志趣不同,观点相悖等等。两个人相聚是快乐的,分手也可以是平静的。在这类基点上,离婚对其子女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呀。如果因为怨恨与对方离婚,无论如何都不要把这个怨恨转移到孩子身上,这自然就会把离婚对其子女的影响降到最低点。离婚 肯定有影响,但是合理的沟通,有助于减轻对孩子的伤害以及减少其在成长过程中的阻碍。比如,在您和前夫离婚要离婚时不要隐瞒孩子,要与孩子有一个

良好的沟通,告诉孩子爸妈的分开并不是不爱他,也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父母之间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但是父母依然是最爱他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后尽量和现任的家人沟通好,定期也要约时间来陪伴孩子,让孩子度过一个健康的童年。

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会了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外一种外文;当学生在家里养成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学习或做作业时养成爱整洁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迁移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是可以迁移的。 对于迁移现象,我国古代就有相关的描述,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爱屋及乌”、“熟能生巧”等等。 迁移与学习息息相关。人们通常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相同要素说: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当前后两种学习存在着相同的要素时,前一种学习上的成功可以迁移到后一种学习上,使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相同要素即相同联结,学习迁移即相同要素的转移,因此,相同要素说实际上就是相同联结说。 他所谓的相同联结,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与经验上的基本事实4个方面的相同联结;他进而解释所谓的相同要素,就其物质方面来说乃是共同的脑神经的联结。“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实验笼内刺激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它和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观念联想概念不同,人与动物均具有联结现象。 因而,桑代克把学习的相同要素看成是相同的联结,含义是比较广泛的,他把联结概念推广到人类心理上,认为人和动物的联结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学习的迁移过程只不过是把已有的联结简单地转移于新情境的结果,这样就把学习问题引向简单化的一种机械主义观点上。 概括说:它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关键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从而使学习迁移的范围大为扩大。需要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会差异悬殊,迁移效应也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对学习者概括和掌握原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广泛概括,从而发现导致学习迁移发生的一般原理的原则。 概括化理论主张,不在于仅仅讲解概括化原理知识,而在于结合实际讲解原理。因此,教育内容和手段同样受到重视。 例子: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W.苛勒曾用母鸡和一个三岁孩子作实验,先使实验对象对深灰纸与浅灰纸形成分化性条件反射,即对深灰纸发生食物反射,对浅灰纸不发生食物反

心理学第三套复习题(教师招聘考试必看)

心理学练习题 (三) 第一讲练习题 1.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B )年。 A.1897 B.1879 C.1789 D.1798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A )。 A.个性心理 B.个性心理特征 C.个性倾向性 D.情感过程 3.认识、情感和意志统称为(C)。 A.个性心理 B.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个性倾向 4.创设并控制一定条件,从而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是(B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5.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C)。 A.感知 B.情绪 C.兴趣 D.气质 6.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D )。 A.思维 B.意志 C.兴趣 D.气质 7.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B )。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依德 D.马斯洛 8.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C)。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依德 D.马斯洛 9.下列选项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D)。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膝跳反射 D.谈虎色变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是(A )。 A.尝梅生津 B.望梅止渴 C.谈梅生津 D.谈虎色变 第二讲:注意与感知练习题 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D )。 A.需要与态度 B.观察与思考 C.分配与稳定 D.指向与集中 2.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B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注意 3.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注意 4."一目十行"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A )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精心整理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 【答案】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主要有: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即迁移越容易。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 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简 言之,即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从广义上看,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从狭义上看,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2、对认知结构变量的再认识

认知结构变量是指单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因此,要促进新知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奥苏贝尔指出良好的认知结构变量将促进新的学习。单从安排学习内容这个角度看,要注意三个方面:⑴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具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总之,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迁移的能力就越强。⑵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组织和安排训练活动。⑶新知识的学习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程度越高、巩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迁移并 的、 、对奥苏贝尔迁移理论基本内容的认识 迁移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迁移。奥苏贝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学校学习中的迁移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凡是已形成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时就存在着迁移。举例来说:⑴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今天,一般的课堂学习中,并不存在孤立的学习材料A 和学习材料B的学习,先前学习A是后继学习B的基础和前提(顺向迁移a);反之,后继学习B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第七讲社会态度 一、态度概述 1.定义与特点 ⑴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 准备状态。 ⑵态度的特点: ●态度是习得的,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形成后,不易改变(态度的抗变 性)。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可不等于行为本身。 ●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并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 ●态度具有感情色彩。 2.态度的心理成份: ⑴认知成份: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它是态 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⑵情感成份: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情绪。它是态 度的核心与关键。 ⑶行为倾向成份: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它会影响到 人们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不等于外显行为。 图7.1态度的心理成份及其关系 认知成份情感成份行为倾向成份 事实→评价→意向↘ 信念外显行为 观点情感倾向 知觉←←↙ 理解情绪偏好 (资料来源:侯玉波,《社会心理学》,P96,北大出版社,2002) 3.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⑴态度的功能:认知功能、动机功能、价值观表达功能、自我防御功能(时蓉华,《社 会心理学》,297-298,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⑵态度的作用: ●态度影响社会认知: 研究者将普林斯顿大学和达得毛斯大学两校队足球赛录像分别放给两校学生看,结果普林斯顿大学生发现达得毛斯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多两倍,而达得毛斯大学生则相反,则更多地指出普林斯顿球队犯规而未受罚的次数。显然,这是两校学生维护各自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Hastorf&Cantril,1954)。 ●态度影响耐力: https://www.360docs.net/doc/0c1164817.html,mbert等(1960)曾作过一个"会员群体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 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压器(在充气皮绑带上置一尖突起,绑在被试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痛感。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时松开绑带并测定充气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 实验前告诉被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初测时,仅仅是记录两教

学习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学习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1 前言 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与人类的生活中,包括技能,知识,态度等方面中,同时在这些众多方面这也包含并存在着迁移。我们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学习迁移,可以这么说吧,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只要我们谋求自身的更进一步发展,只要我们想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要有迁移,就离不开迁移。迁移和学习的关系很奇妙,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习迁移,而旧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离不开学习迁移。迁移是学习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和迁移不可分割。[1] 学习迁移的发展和研究向来都是学习理论研究的关键一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学习的情况,比如说,学习到底是什么东西?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学习是否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律等等。这一切一切,都可以通过对学习迁移的不断研究来追寻答案,尽管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复杂的,但是相信一定会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 2 学习迁移的早期研究理论 最早的对学习迁移现象进行解释,并解释其基础是以沃尔夫为代表的官能心理学的是形式训练说。这个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因为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提高的结果。这是因为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多种官能组成的,包括“意志”“记忆”“推理”等等。这些不同的官能是各自分开的,负责从事不同的活动的,并且它们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发展和增强。且在训练中发现,如果一种官能在训练中得到了发展和增强,会影响其它所有与这种官能有关的情境,并在这些情境中发挥曾庆和发展后的作用,从而产生了学习迁移。这种理论确实是最早的解释了学习迁移,但是其缺乏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在詹姆士于1890年所做的背诵实验中对该学说发起了挑战,在该实验中要求被试背诵《森林女神》,可在训练后,大多数人的记忆时间并没有减少,而背诵时间减少的少数群体是因为背诵方法的改善而减少,因此他来是收到了各种实证研究的挑战。 随后桑代克在1901年的实验中证实并提出了一种学习之所以会影响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因素。自此,相同要素说就诞生了。桑代克提出

艺术心理学 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 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 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四、认知派艺术心理

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 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 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 二、艺术的心理功能 1、文本功能 2、体认功能 3、仪式功能 4、“图像仓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 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四讲艺术家的人格与创作 一、人格概述 1 、概念内涵 2 、特点 3 、构成系统 二、艺术家的人格结构 1 、动力结构 2 、特征结构 3 、调节结构 三、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2第二章_热力学函数与普遍关系式

第二章 热力学函数与普遍关系式 在给出了热力系统的一段性描述之后,就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建立的解桥式,推导出热力学参数的各种微分关系式。这种推导过程只应用连续可微函数的数学性质,而不涉及系统的特殊情况,因此它们适用于状态连续变化的一切系统以及系统的全部状态,通常称之为热力学普遍关系式。热力学普遍关系式是非常有用的,利用有关的式子,可以由可测量决定非可测量,或对实例量进行热力学一致性检验。此外不论如何严密与细致的实验,所切得的数据总是有限的,在编制参数图表时,必须进行内插与外推,这时普遍关系式是导出有关公式的重要依据。 2-1 热力学一般关系式 1 一般关系式 热力学的普遍关系式 热力学一般关系据热力学基本定律导出,因此是任何工质都必然遵循的关系;是研究工质热力性质的理论基础,适于主要对象有约束作用的复杂系统对复杂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热力学分析的主要对象的限制包括以下几点: ● 化学成分均匀不变 ● 纯物质 ● 不存在运动、毛细、固体变形效应 ● 不存在电场、磁场效应,忽略重力效应。 简单可压缩系统 一种与外界只有热量及准静态容积变化的热力学系统,其中:简单表示只有一种可逆功方式、可压缩表示可逆过程中,以体积变化做功,p d v 确定系统状态所需的参数: 热力学关系式中参数的个数是确定的,它们与能量相互作用方式数有相关关系。一个系统平衡状态所需的独立参数个数,等于可能存在的可逆功方式数再加一。其中,加一是因为系统中的热作用。 两参数法则: 一个简单系统平衡状态可由二个独立状态参数表示,同时二个独立状态参数也确定了一个简单系统平衡状态,即 简单系统平衡状态 2独立状态参数 [例] U ,V 非相互独立。 D ,M 非相互独立。 纯物质:液体 + 蒸汽混合物, T, P 非相互独立

第五讲热力学函数法

第五讲热力学函数法 讲授内容:教科书§1.9-10 学时:6 教学方法:结合课件中的文字、画图、公式进行讲授;通过习题课使学生熟悉用热力学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悉热力学基本方程和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掌握热力学函数法的基本精神,会在典型热效应之间建立联系,会用热力学方法计算简单系统的热力学函数。 教学重点:热力学函数法的基本精神 教学难点:应用导数变换方法建立不同热效应之间的联系。本讲吸取国内对此内容的教学经验,将问题归纳为几种典型,通过较多的练习和习题课,使难点得以突破。 教学过程: 一热力学函数与典型过程(70分钟)(字幕) 引言: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在热力学定律和统计规律的基础上引进了两个基本的态函数——内能和熵。从原则上讲,利用这两个热力学函数再加上物态方程可以解决宏观热现象的一般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并不都很方便。例如在绝热过程中(字幕),外界对系统作的功等于系统内能的U A-U B=W (字幕)通过末态B与初态A内能之差可以直接得到功。根据熵增原理dS≥0(字幕)可以判断不可逆绝热过程的进行方向(字幕)。可是很多过程并不是绝热的,对于经常遇到的等温过程或等温等压过程就无法直接运用内能和熵解决上述问题。本节将引入几个新的热力学函数使问题得到简洁地处理。 1焓与等压过程:(字幕)

1.1等压过程中的功: (字幕)如果系统只有V 作为外参量,在等压过程中外界对系统的功W=-P 0(V B -V A )=-P 0ΔV (字幕) 1.2焓与等压过程中的热量: (字幕)ΔU=U B -U A =Q-P 0ΔV (字幕)移项得Δ(U+P 0V)=Q (字幕)不管等压过程是否可逆,只要初末态是平衡态,系统在初末态的压强P =P 0,引入新的热力学函数——焓H=U+PV (字幕)则ΔH=Q (字幕) 对于初末态为平衡态的无穷小过程则有dH=δQ (字幕)焓是广延量,具有和内能相同的量纲。焓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在没有非体变功的等压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焓的增加,系统放出的热量等于系统焓的减少。(字幕)通过末态与初态焓的差就可以算得系统在等压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1.3焓的全微分式: (字幕)在热力学基本方程两端加d(PV),即 d U P V T d S P d V d P V ()()+=-+ 于是有 d H T d S Vd P =+ (字幕) 上式是以熵S 和压强P 为独立变量时焓的全微分表达式。有时,使用它讨论等压过程的问题比使用基本方程更为方便。通常,H(S,P)的全微分为 dH H S dS H P dP P S =+(/)(/)???? 两式对照即有(/)??H S T P =, (/)??H P V S = 。(字幕) 1.4定压热容:(字幕)系统的定压热容 C li m H T )H T )P T P ==→???0(/(/?? 对于等压过程, dH T dS Q C dT P ===δ 定压热容又可以由下式算得C H T T S T P P P ==(/)(/)???? (字幕) 2自由能与等温过程:(字幕) 2.1自由能与等温过程的功:(字幕)对于等温过程,将热力学基本不等式移项可得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第七讲

第七讲 一、视觉和听觉的关系 二、正后象和负后象 三、机械感觉和化学感觉 四、对比现象 五、相对作用的一般定律 一 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关于视觉特性和听觉特性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了解 这两种感觉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是去探讨它们的两个基本差别。第一个差别是这样的:由于一种主观上简单的音调感觉(tone-sensation)只能由空气的运动而产生,因此在视觉情形中,任何一种以太(ether)的振动(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能产生一种简单的光觉(light-sensation)。第二个差别则存在于下述事实之中,简单的音质(tonal qualities)只能沿两个方向变化,以产生较高和较低的音调,而光觉则形成两个系列,色彩(chromatic)系列和非色彩(achromatic)系列,每一个系列均由若干基色和中间色构成,至于彩色系列,由于光谱终端颜色的主观关系,进一步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色调,它们回归到主观关系本身。因此,简单的音调 系统可以用一根直线表示;而光觉系统则需要一个三维图示加以表述。除了这些一 般的差异以外,还有一些依赖于各种特性的区别,这些特性专门依附于视觉,或者 比起任何其他感觉来更大程度地依附于视觉。 如果我们发出一种音调(例如,敲击琴弦或音又),然后又突然制止发音体的 振动,那么,音调感觉便立即停止。即便它实际上比刺激持续了更长时间,它的后 效(after-effect)之持续也是如此短促,以至于在正常情况下无法为我们所注意。不过,对于光和颜色的感觉来说,情况就颇为不同。你们都知道,如果将通红的火 把以适当的速度呈圆周形晃动,你们就会看到完整的火圈。这种现象表明,光的印 象在眼睛里至少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即从火把行程中的任何一个起点绕过一圈后再 回到同一起点位置所需的时间。我们可以用下述方法获得关于光刺激的后效的更确 切的知识,也即对一个发光体凝视一段时间,然后突然闭上眼睛。于是,我们可以 在黑暗的视野中看到一个后象(after-im-age),它与该发光体很相似,但是在发 光体的光和颜色特性上却逐渐经历了十分奇异的变化。开始时,后象与外部物体十 分相似,然后它的强度(intensity)有些减弱,再过一些时间以后,它的性质又起了变化,开始向原始性质的相反方向变化。如果被凝视的物体是白色的,后象便变 成黑色——也就是说,比起看到的黑暗视野来要更暗——如果被凝视的物体是黑色的,那么后象便变成白色,比视野周围还要亮。最后,如果印象是彩色的,那么后 象便呈补色(complementary colour),如果被凝视的物体是红色的,那么后象便 呈绿色,如果物体是绿色的,那么后象便呈红色。因此,在第一阶段,后象被称为 正的或同色的(positive or same-coloured);在以后的各阶段中,则称为负的或补色(negative or complementary)。如果被凝视的物体是极度明亮的话,这两种现象,尤其是更为持久的补色后象,是可以用睁开的眼睛观察到的。例如,如果你 瞥了一眼落日,然后注视道路或灰色的墙壁,你便可以在凝视点上看到太阳圆盘的 清晰的绿色后象。 后象现象表明:第一,视网膜中的刺激过程比外部刺激持续更长的时间,往往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2.1 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溯源 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迁移现象。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教学思想,他还要求学生“由此及彼”。但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人提出一个系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相对独立,各司其责。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能力。而且,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各种官能分别训练来实现的。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 James)开始了最早的迁移研究。他和他的四个助手以自己为被试,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一种学习是否影响后一种材料的学习。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启了迁移研究的先河。 1903年,桑代克(Thorndike)对注意、记忆和知觉辨别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相同元素说”。其主要思想为: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也就是有共同的刺激——反应联结。迁移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练习使这些联结得以加强。迁移也即相同联结的转移。相同元素说后来被吴伟士修改为共同要素说,意即只有两种学习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因素才能影响另一种因素。这一学说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观,只能解释机械的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人类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结果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他强调前后两种学习包含的共同原理原则及学习者对这种原理原则的概括是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因此,学习者对原理掌握得越好,越有可能在新的情境中产生迁移。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 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概括化理论,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关系转换说。他认为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其实质就是指两种学习情景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景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此外,鲁宾斯坦提出了分析概括说。他认为学习迁移在于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两个课题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从而产生对解决方法的概括,因而综合分析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是学习迁移产生的真正本质。 这些学说虽然强调的是迁移的各个侧面,但都离不开概括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早期的迁移理论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迁移的某些规律,对今天的迁移研究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表现在:1)学习情境因素方面。早期迁移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强调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迁移产生的条件。桑代克强调两种材料外显的、具体的、元素的相似。苛勒和贾德则强调两种材料内隐的、深层的、整体的相似,即原理、原则和关系的相似。形式训练说强调前后两种学习所要求参与的

3.2 迁移理论——学习材料

2、主要观点: (1)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 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2)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目越困难,官能得到 的训练就越多。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3、局限性: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对迁移的解释基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引起了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二)相同要素说 1、代表人物:桑代克、吴伟士 2、主要观点: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3、实验:判断图形面积 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4、局限性:桑代克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的认知活动,这是相同元素说的局限所在。 (三)概括化理论 1、代表人物:贾德 2、主要观点: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 3、实验:水下打靶

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小学生,射击水中靶子。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 结果:射击水下30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而至于水下10厘米时则甲组好于乙组。 结论: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作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4、局限性:概括受年龄限制,年龄越小,概括越难;对知识进行概括时,会出现 两类错误:过度概括化和错误概括化,造成学习定势,产生负迁移。 (四)关系理论 1、代表人物:柯勒 2、主要观点: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的,并进一 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 3、实验:线下觅食 被试:小鸡、黑猩猩、小孩

电动势法测定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的改变量

实验十一 电动势法测定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的改变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对消法测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与方法。 2、掌握UJ —25型电位差计的使用方法。 3、掌握电动势法测定化学反应热力学函数改变量的有关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可逆化学反应: 221 ()()()()2A g s H g C l s A gC l s H g l +=+ 热力学函数的改变量ΔG 、 ΔH 、ΔS 等的可通过测定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方法求得:即将上述反应设计成下列可逆电池: )()()()()(22l Hg s Cl Hg KCl s AgCl s Ag --饱和;该电池在等温、等压、可逆的 条件下工作时的电动势为E 。则 nFE G -=? n 为反应得失电子的物质的量,F 为法拉第常数。 由热力学可知:S T H G ?-?=? P P T E nF T G S ??? ????=??? ?????-=? P E H nFE TnF T ????=-+ ???? 式中P T E ??? ????称为电池的温度系数。可见只要测出电池的电动势E X 和电池温度系数P T E ??? ????即可。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不能直接用伏特计去测量,伏特计所测的则是端电压,而不是电动势, 应采用对消法,要求回路中没有电流通过。原理如下图所示: E X E N E X 待测电池; E N 标准电池; B 工作电池; ○检流计——检测回路中有无电流通过。 回路①——标准回路;回路②——工作回路; 回路③——测量回路;第一步:先将开关合到N 的位置,调节r 使○为零。N N R I E ?= ;N N R E I = 。第二步:开关合到X 位置,调节 R 使○为零。 X N N X X R R E R I E =?=

心理培训策划书

西南民族大学“我的课堂”学生素质拓展 免费培训班 ——之“解密心理学” 策 划 书 策划人:使用心理学1101班班委一、活动主题: 解密心理学 二、活动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变快,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中也不缺乏这类人,严重的有心理疾病,但更多的人则只是一些小问题,只要能够正确的认识 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就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和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学感兴趣,开始抛开曾经的一些旧观念想要接受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 三、活动目的: 用我们自己和老师的专业知识去帮助我们的同学们,让他们对心理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把我们的理论知识化作有实用性的知识教授给同学们 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处理自己的心理,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活动时间:(8课时) 四、活动对象:面向全校学生。 五、活动亮点:

1.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寓教于乐(电影视频分析,绘画分析等),课程互 动很多。 2.参和互动的学员都将获得小礼品一份。 3.讲授生活中的心理学,把心理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六、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和宣传: 1. 确定每堂课讲课同学或老师。 2. 制作宣传海报、横幅、宣传单、报名表等宣传用品,并在网上 络进行宣传。 3. 工作人员向各组织、班级发短信告知活动。 4. 在南、北区食堂门口中午、下午同时悬挂横幅摆摊设点进行宣 传和现场报名。(为时3天) 5. 进行报名名单整理,申请上课教室,短信通知报名同学上课的 时间和地点。 (二)活动开展: 1. 第一讲——解密心理学 ●提前短信提醒学员上课时间、地点。 ●工作人员提前到上课教室布置教室,播放暖场音乐,授课人、 签到人员和签到表到位。 ●学员进入教室,组织进行有序的签到。 ●课程正式开始,支持人致开场白后授课人进行第一次的讲课。 ●请同学分享或互动示范并给予小礼品。 ●第一节课结束并通知下一节课的时间、地点。 ●学员离开,工作人员清理现场。 2. 第二讲——画出心中的自我(树木人格) 流程基本同上。 3. 第三讲——在电影院遇上心理学(上) 4. 第四讲——在电影院遇上心理学(下) 5. 第五讲——爱情心理学之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