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简介
1977年,《社会学习理论》一书的 发表标志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
系的诞生。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背景: 1、电子工程学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技术发生了革 命性的变化。
2、行为主义的衰落为整个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 历史性的机遇。
(一)观察学习
1、概念:是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 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将具有的某些 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2、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复制过程 自我效能感 (4)动机过程 两种强化
小结: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2、班杜拉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
思考:
(二)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1、人类许多学习都是认知的 2、反应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 3、观察是学习的另一个主要来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呈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5、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三)示范疗法
程序: 1、真人示范程序(真人真事儿)
2、符号示范程序(视听、书面)
3、内隐示范程序(榜样)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
1、观察学习是班杜拉在大众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时 代,对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反思的结果。
2、社会学习理论虽然与行为主义的观点有许多共同 之处,但由于社会学习理论引入了认知过程,所以 它超出了行为主义的范畴,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 主义模式。
3、社会学习理论是建立在设计严密的实验研究基础 上的,其假设大多数有实验结果证明。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重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特别 重视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指导 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班杜拉

班杜拉

班杜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交互决定观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一)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

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观察什么。

(二)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三)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

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做一个任务。

(四)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行为再造过程:
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 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 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 的和行为的操作。

表象式表征和语言-概念式表征。

21
由内向外、从概念到行为的转换过程。
22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二、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起源于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 论,是继米勒和多拉德的社会学习发展起来。
这个体系的三大特点: (2)强调社会学习或模仿学习不一定必须要由强化, 它可以借助于个体主动的自我调节代替被动的强化而 得到学习。
� � �
是一种出身于行为主义,又超越行为主义的理论 。 这个体系的三大特点: (1)强调社会学习和模仿,认为个体的习得行为,不一 定事事都要经过亲身的直接体验才能学会。
外部强化 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
23
24
二、社会学习理论
2、交互决定论
� �
二、社会学习理论
2、交互决定论
� �
2.1 历史背景:关于行为的决定因素: (1)个人决定论:20世纪中期,人本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和人格理论的特质论,认为个 人的自由选择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人的行为 完全由个人动机决定。
示范活动的特征 示范活动的实用价值 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 联系网络
20

19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2)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 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 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 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真实榜样:学习者直接接触的人与事,包括家庭成员、朋友、 同事以及与个体有直接关系的其他人。
象征性榜样:指符号化的人与事、行为的图示表征。
观察学习的条件
2、强化
观察学习的条件
3、个人的信念
信念是人对自己和对外界的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认识。据班 杜拉分析,人的信念有四个来源: (1)亲生经历; (2)替代经验;
引起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
第一,榜样或范例要能引起观察者的注意, 也就是说刺激的本质决定注意的产生。 第二,是否复习所观察的行为,以增强记忆 。 第三,是否强化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行为。 第四,能否灵活地将观察到的行为用于自己 的行为之中。
导致思想和行为形成与改变的两类学习
2、亲历学习
社会认知论认为,观察学习是人们形成思想和行动的一种 途径,但也没有否认直接经验得到的学习。班杜拉将通过反应 结果获得的学习称为亲历学习。 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之所以能够引起学习,取决于人们 对反应结果功能性价值的认识。
观察学习的效应
3、反应促进效应
反应促进效应指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后加强原先习得的行 为。
4、刺激指向效应
刺激只想效应指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观察者将自己的注意指 向特定的刺激。
5、情绪唤醒效应
情绪唤醒效应指看到榜样表达的情感,在观察着身上容易唤 起类似的情感。
观察学习的条件
1、榜样人物及其行为后果
对个体来说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影响他的行为,而 其中榜样的影响值较大的。 班杜拉把被模仿的榜样人物或事件分为两类:
儿童观看一位女性成人榜样的四种攻击性行为的电影后,精确再现这四 种攻击是行为的情况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 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 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 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这一过程 受到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见下图)。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注意到其结果,从而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观察学习。

此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四个关键概念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 注意(Attention):个体会选择性地关注那些与自己当前需求和兴趣相关的行为。

2. 记忆(Retention):个体通过将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存储在记忆中,以便以后引用和复制。

3. 仿效(Reproduction):个体会试图模仿观察到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仿可以是直接的行为复制,也可以是尝试着从观察到的行为中提取某些关键要素。

4. 动机(Motivation):个体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激励,从而决定是否要模仿观察到的行为。

例如,如果观察到的行为获得了奖励,个体可能会更有动力去模仿。

综上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并通过注意、记忆、仿效和动机这四个过程来加深和巩固学习的效果。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一、基本概述于1977年提出得。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与自我调节在引发人得行为中得作用,重视人得行为与环境得相互作用。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

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

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

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二、基本观点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得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得观察学习现象。

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得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得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就是建立在奖励与惩罚之结果得基础上得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为了证明自己得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得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她得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得行为,特别就是人得复杂行为主要就是后天习得得。

行为得习得既受遗传因素与生理因素得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得影响。

生理因素得影响与后天经验得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得过程:一种就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得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得结果所进行得学习”,即我们所说得直接经验得学习;另一种就是通过观察示范者得行为而习得行为得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得学习”,即我们所说得间接经验得学习。

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得就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在观察学习得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得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得操作。

观察学习得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Bandura)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

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

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必须主动学习。

但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

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班杜拉(1965)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

在电影中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表现出踢、打等攻击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

将孩子分为三组,分别看到的是结尾不同的影片。

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

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

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

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

结果,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

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

(1)注意过程。

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2)示范行为的特征: ▲ 独特性与复杂性:独特而且简单易学的行为容易成 为观察者学习的对象; ▲ 流行性:榜样的行为越流行越容易被模仿,如各种 大众传媒中的榜样行为极易成为“时尚”; ▲ 功能性:被奖励的榜样行为比被惩罚的榜样行为更 容易被模仿。
2、榜样与观察者的关系特征:
榜样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 方面与观察者越相似,越容易引起观察者的模仿 学习。
• 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 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 。
• 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 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3、进一步又提出新问题:这结果是否意味着榜样 受奖组的儿童比榜样受罚组的儿童习得了更多的 攻击性行为?
• 实验中,在上述三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 ,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忆 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
• 自我强化:指人们能够自发的预测自己行 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 和调节。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把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着重观察外部行为、经 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着重交感神经系统的制约反应、认知行 为学习理论着重不合理思想的矫正工作等三种观点熔于一 炉,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的学习观,即以行 动、环境、个体(包括认知和动机)三者的交互决定论为 基本框架,试图解释人类动机、情绪和行为的起源。
• 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 会拳打脚踢。
• 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 ,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 得新行为。
2、实验做进一步延伸:想了解两个问题①榜样攻击性行
为的奖惩后果是否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②儿童是否 能不管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奖惩后果而习得攻击性行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一、基本概述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二、基本观点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

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非只是通过个人的个体经验。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观察学习”或者“建模学习”,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技能或者其他的知识。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强化。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首要的一步,因为要想学习某个新的行为,必须注意到别人正在执行这个行为。

在这个阶段中,观察者必须特别注意这个行为的特点以及这个行为是如何执行的。

保持是依次发生的步骤,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对于学到的内容的记忆。

如果在观察其他人的时候没有适当的记忆,那么在之后需要模仿时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复制是接下来的步骤,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成功的保持对于学习内容的记忆,那么就可以尝试重复要学的行为。

这个阶段最好是通过模仿其他人,因为观察者还没有完全掌握新的行为,但是慢慢地可以达到熟练地程度。

最后一个步骤是强化,也就是说,在成功地复制了其他人的行为后,需要得到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正确地强化这些行为,观察者可以越来越熟练地执行他人的行为,最终达到自己掌握这个行为的目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性质,并且拓宽了原先只侧重于内在体验的学习观念。

这个理论对于教育和心理治疗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和成人的学习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2.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也广泛应用了社会学习理论。治疗师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帮助患者 学习和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同时,他们也注重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和面对挑战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3. 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
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也受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更加重视社区和社 会的榜样作用,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来鼓励人们采取健康的行为模式。同时,他们也 注重提高公众的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和公共事务
理论三大支柱
理论三大支柱
3. 情绪和动机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动机在行为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个体对行为的情绪反应会影响他们 对该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同时,动机也调节着学习的过程,影响着学习的方向和结果
PART.3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1. 教育和教学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教育者和教师 们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观察学习和自我效 能。他们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新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仅仅通过直接的奖 励或惩罚。同时,他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 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
汇报人:x2 理论相关实验 3 理论优缺点 4 结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与价值
PART.1
理论提出者的简介
4 理论提出者的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年 12月4-2021年7月28日),男,新行为主义的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心理 学系约丹讲座教授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当道的现在 独树一帜,对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3)人格特征:缺乏自信的、低自尊的、依赖性强的 个体更容易模仿。 (4)先前经验:一般而言,先前获得强化经验的行为 在当前的观察学习情景中,将比较容易受到注意。
由于不同观察者在上述因素方面存在差异, 因而会产生不同水平的观察模仿。
2、个体模仿的四种方式:
(1)直接模仿:经由直接参与模仿的学习方式。如儿童学 习用笔写字
(2)综合模仿:综合多次所见而形成自己的行为。 (3)象征模仿:观察者所模仿的是其性格或其行为所代表
的意义。 (4)抽象模仿:观察者所获得的是行为背后蕴含的抽象规
则,而不是具体的行为方式。
由于模仿有不同的方式,因此即使身处同样的社 会环境,个体的行为表现也可能不同。
(三)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 替代强化:即使强化没有直接作用于观察 者,也能控制观察者的学习。
• 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 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 。
• 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 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3、进一步又提出新问题:这结果是否意味着榜样 受奖组的儿童比榜样受罚组的儿童习得了更多的 攻击性行为?
• 实验中,在上述三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 ,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忆 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
(2)示范行为的特征: ▲ 独特性与复杂性:独特而且简单易学的行为容易成 为观察者学习的对象; ▲ 流行性:榜样的行为越流行越容易被模仿,如各种 大众传媒中的榜样行为极易成为“时尚”; ▲ 功能性:被奖励的榜样行为比被惩罚的榜样行为更 容易被模仿。
2、榜样与观察者的关系特征:
榜样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 方面与观察者越相似,越容易引起观察者的模仿 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关于学习与模仿。

班杜拉认为,学习者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学习的,学习者不直接介入行动过程本身,不亲自接受强化,不直接作出反应,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

他将模仿分为两种类型:适应性模仿是指人为了积极地达到目的而观察学习别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是指人们经过思考有选择地选取模仿行为。

对榜样人物的观察、模仿是人们学习产生新的符合文化的适应性行为的重要手段。

第二,关于替代强化。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赞赏和惩罚得到强化的。

班杜拉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为替代强化。

第三,关于认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认为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

如果没有认知能力的支持,观察学习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必须细心注意被观察者的行为,同时还要积极地整理、吸收,然后将这些信息储存到我们的记忆中,以备我们将来对该行为的模仿。

第四,关于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创造了交互决定论的概念,他认为人及其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等诸多决定因素之间连续的、互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第一,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组员通过观察和模仿会学习和习得一些行为,其中有正面的行为和负面的行为,小组工作者要正确地利用奖励和惩罚,使得组员能观察和模仿到正确的行为,从而学习和习得良好的行为。

第二,小组组员之间分享经历、经验的材料,可以为每个组员提供学习的榜样或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Bandura)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

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

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必须主动学习。

但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

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班杜拉(1965)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

在电影中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表现出踢、打等攻击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

将孩子分为三组,分别看到的是结尾不同的影片。

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

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

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

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

结果,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

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

(1)注意过程。

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52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不同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行为主义多侧重于动物的学习研究,在推广到人类时,也只能说明人类一些简单的行为,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的是示范性和模仿性的行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无论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对认知学习理论都是必要而宝贵的补充,它是学习理论研究的成果更加丰富和充分。

一、观察学习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来进行的。

从学习的结果来看,主要是习得社会行为及行为方式;从学习的方式来看,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进行的。

因此,社会学习也称之为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

例如: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父母做家务而习得做家务的行为就是通过观察学习的一个例子。

社会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两种:1、参与性学习:通过直接动手体验行动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又称直接经验的学习。

2、替代学习(即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是受到奖励还是惩罚所获得的行为反应模式,而不必亲自动手做和体验行动结果,因此也称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由四个子过程构成:(1)注重过程:观察学习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的注意,如果人们对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加以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

(2)保持过程: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保持依存于两个储存系统:表象系统、言语编码系统。

(3)运动再生过程:也称动作再现过程,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4)动机过程:再现示范行为后,观察学习者因表现出示范行为而受到强化,从而影响后继行为产生的动机。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强化模式有三种,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的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满意而进行的自我奖励。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

它是在以霍尔和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下开始形成的。

20世纪30年代,米勒和多拉德根据霍尔的工具性条件学习理论着手研究模仿行为,认为各种学习包括四种基本因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奖赏。

根据这四种因素,就可以构成模仿学习的基本框架。

从实验角度来看,米勒的研究已超过斯金纳,即将动物实验提高到人的实验。

真正创立社会学习理论的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

他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心理学》一书,是社会学习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一本总结性的著作。

从这部著作中,不仅可以看到他的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研究成果,而且也可以看出其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概述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的复杂的行为模式。

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证资料。

他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二、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一)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经典的有两个:一是关于模仿学习的实验,二是比较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

这一系列实验研究为其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观察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实际上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模仿。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这四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行为学习理论,即个体通过社会交往中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新的行为,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基因和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详细的探讨,重点介绍该理论的特点、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概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起源于他对动物学习的研究。

他认为,动物的行为主要受到外部刺激和回报的影响,即刺激-反应机制。

然而,人类的行为是更加复杂和灵活的。

人类表现出一种更高级别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社交学习来获取新的行为和技能。

人类的社交学习主要依赖社会认知的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意图和动机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发生的。

也就是说,个体能够学习新的行为,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然后模仿他们的行为来实现的。

2. 学习不仅是基于明确的奖惩机制,而是基于内在的强化机制。

也就是说,个体内在地决定什么是正确和有价值的行为,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

3. 学习过程涉及很多认知过程,例如注意、记忆、评价和自我监控等,而这些过程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4. 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内部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意味着环境和社会因素可以对人类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5. 学习过程不仅依赖于个体内在的动机和目标,还依赖于个体对具体情境的理解和评价。

基于以上特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范式,强调了社会因素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为了证实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许多研究人员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一个典型的实验范例是博卡洛夫老鼠实验。

实验者将一群老鼠放在一个带有一定空间的圆形迷宫中,观察它们如何找到食物。

其中,每只老鼠都只有一次机会。

结果表明,当老鼠被放在一个新的迷宫中时,它们无法找到出路。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人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了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如果人们只通过第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就会非常缓慢而费力的,有时还要付出很大代价。

幸好,人类可以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实际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

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复杂的行为模式。

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地位就更为重要。

因此,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证资料。

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就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二、观察学习(一)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班杜拉以儿童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儿童的社会学习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

下面介绍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两个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

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了惩罚这个大孩子不好的行为,打了他一顿。

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054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会学着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玩具娃娃。

第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

第十三章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第十三章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第十三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一、交互决定论关于行为(B)、个体(P)和环境(E)之间的三种相互作用模式:单向的相互作用模式:B=f(P,E)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B=f(P E)三向的相互作用:PB E班杜拉把行为、个体和环境看做是相互影响地联结在一起的一个系统。

其中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因素。

把班杜拉的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这个理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人类行为理论,能完整解读人的行为。

(阅读P361图13-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

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和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

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代克试误说理论分析
根据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大纲要求,心理学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占教育综合知识总成绩的40%,是整个教育综合知识占分最大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备考阶段或是冲刺阶段,都需要引起广大考生们的重视。

其中,在学习理论这一部分涉及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等不同理论流派的理论观点,而行为主义更是通过了各种实验从而得出不同的学习规律。

由于大部分考生并非心理学专业毕业,在理解实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今天就结合相关实验,为大家重点讲解“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的试误说。

一、猫开笼取食实验
桑代克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

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

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

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

桑代克记下猫逃出迷箱所需时间后,即把猫再放回迷箱内,进行下一轮尝试。

猫仍然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可能会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跑出迷箱,获得食物。

二、学习定律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例如,我们不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告知学生的情况下,临时性地进行突击考试,就是因为没有遵循准备律。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置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例如,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就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去强化知识点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及时地给予反馈,让学生明白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师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例如,桑代克实验中的猫,因为得到了鱼这样的正强化,它开笼所需要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三、桑代克理论贡献和缺陷
桑代克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收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者的关注,但是其理论过于机械和简单化,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