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2
教育学(吐血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最早把“教育”二字连成一词的是孟子—“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费斯泰洛奇——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教育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世家影响。
促使他们朝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的起源:人类生产活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而语言的形成又是另外一方面。
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模仿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特点:P002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教育有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非学校教育。
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和管理规则。
学制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西欧哪个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制度化教育:学校的制度化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基本形成,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人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现代教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P004英国把幼儿学校当做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是义务教育的开端。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
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
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
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
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教育学1-7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
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10、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教育是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的倡导者伊里奇:学校教育体系是“组织化”、“同质化”、“仪式化”,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破坏性”,妨碍真正学习和教育,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导致人们没有创造性,对出乎意料事物的惊奇和对事物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
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取代之“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洛克《教育漫话》在健全人格方面,学校教育无法取代,今日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传统的教育: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教育性,“国民性”由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塑造。
社会制度: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的塑造作用。
一个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发展和形成。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教育。
4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根本错误:非科学。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的目的的角度来论述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影响
该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改变十九世纪末二十 世纪初以赫尔巴特教学论为代表的以课堂、 世纪初以赫尔巴特教学论为代表的以课堂、 书本、 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理论在美 国学校的统治地位, 国学校的统治地位,是为了培养具有判断 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适应现代 社会的公民。 社会的公民。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
哲学王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 )、教育学的创立时期
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不是瞬间完成的, 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不是瞬间完成的,前后 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1623年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列为独立学科 年 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1592—1670): ): 年 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洛克:1693年 教育漫话》 (英)洛克:1693年《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思想 卢梭: (法)卢梭:1762年《爱弥儿》封建的资产阶级 年 爱弥儿》 教育思想 (瑞士)裴斯泰洛齐:1781-1787《林哈德与葛 瑞士)裴斯泰洛齐: 《 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教育要从最 笃德》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简单的要素开始直到最复杂的事物。 简单的要素开始直到最复杂的事物。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的萌芽 近代之前, 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 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认 识。
《学记》 学记》
《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 学记》 纪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 学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 育学著作 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 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 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等有关教育 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词源:西方:education由拉丁语引出我国:《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教育的形式化程度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广义上来讲,一切从事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人都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即使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内容上说: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形式上说: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4)三个要素的基本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教育者起主导因素。
四.教育的属性(质的规定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ps:动物界没有)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5.相对独立性2.历史性 6.生产性3.继承性 7.民族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教育功能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个体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等功能。
2.社会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功等。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1.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1.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
2. 隐形功能:伴随显性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是相对的,显性功能一旦被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为显性功能。
教育学重点归纳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二)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章节笔记归纳与试题&答案(课程代码0044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柏拉图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2
(3)微观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必修专业课程的教育 学):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 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作为课程和教科书的教育学 是“规范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应当是什么”、 “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这样的教育知识和学 校教育的实践规范问题。
苏联教育家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的、 有目的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 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他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 解为教育活动及其要素。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 《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35 年—96年)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由于认定学科形成的标准不同,人们对教育学作为一 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个标志,有的人认 为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有人认为是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的发表,也有人把他推迟到将智力测量等定 量研究手段运用到教育研究中的20世纪初期,甚至有人认为 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学的出现。我们认为,教 育学的学科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 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 纯粹的思辨概念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 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 A. Comenius,1592—1670)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 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 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 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 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2。
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初期)3。
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4.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孔子)5.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6。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7。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8。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其作者是(夸美纽斯)9。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说)10。
下列教育家中,属于实用主义代表的是(杜威)11.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12.以“教育的全民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生产力)2。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3.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本次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4。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5.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7.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说明(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8。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9.下列不属于教育独立性的表现的是(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过程)10.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11.不能凸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12。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⑴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经常以向别人
请教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声称:“我自 知无知”,只有把问题提出来请教。但是,当别人 做出回答时,他又对其他种种答案进行反驳、“讥 讽”,最后,终于引导对方把苏格拉底自己所主张
的观点说出来。人们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叫“助
产术”。也可以简单地称其为“问答法”。 ⑵柏拉图的《理想国》。
第一节 一、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
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㈠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㈡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理论
㈠内发论 1.基本理解:身心发展力量源于自身内在需要,人性本善或 善导论。 2.主要观点:“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的本性及有利于人类 发展的智慧与创造性;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了信心, 而且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例如:卢梭说“出 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3.代表人物: ⑴中国的孟子。 ⑵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⑶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 ⑷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并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㈡古代(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古代学校教育特点: ⑴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⑵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
性。 ⑶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
守性。
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 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的阶段 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的阶段 四、教育学理论深化的阶段
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课件
1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时间跨度: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代表人物与著作: 《学记》中国,公元前约403—221年战国后期; 《论演说家的教育》古罗马,昆体良(公元35—96);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朱熹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 发展特征: 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有关教育的思想 和言论。但从总体上讲,教育学还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 系里面,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ppt课件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 以及因材施教。
ppt课件
ppt课件 1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的阶段
康德 ( I.Kant,1724—1804)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 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从 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 哲学讲座中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并在晚年将自己 有关教育的讲演稿交给学生编纂发表。1803年,《康 德论教育》一书出版。
ppt课件 15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三、教育学蓬勃发展阶段
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 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 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代表性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 《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质的规定性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错误。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此观点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
三、教育的起源P6-7(一)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母鸭带雏鸭,母熊带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沛西·能: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三)心理起源说其代表是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孟禄。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二)古代的教育★ (1.中国)奴隶社会: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教育目的仅在于培养官吏、牧师或骑士。
2、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内容封闭开始脱离生产劳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教育具有阶级性。
西周:“国学”“乡学”★ 2.西方(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的特点(1)以人为本的教学主张,反对禁欲(2)教学内容的古典主义(3)教育导向上的世俗性(4)教育对象和目的的贵族性(1)学校班级授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综合化(3)教育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并存,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五、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 P16-17一、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中国有:西方有:《学记》柏拉图:《理想国》《大学》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论语》《孟子》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我国的《学记》。
它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还早300多年。
《教育学》章节梳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9、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育学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全)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1)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183l-1902) (2)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1870-1944) 内容: (1)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 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2)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 需要。
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动物之教育》 :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 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本质上和 动物界毫无两样。 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沛西·能: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 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
》
(一) 教育学的萌芽
1.基本特征
人类最早的教育认识活动 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 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
2.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 (1)美德即知识 (2)教学方法:产婆术 (3)教育目的则在于促使学生唤起意识,发现以潜在形式存在于 人心内的真理。 (4)评价:强调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和道德价值。他注重的是形式 和方法,而不是内容,从而为教育即训练这一观点植下了种子。 ‚如果我以眼睛看着事物,或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它们,我的 灵魂会完全变瞎了。我想我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 寻求存在的真理好些。‛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问题:教育从哪里起源? 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教育发展的现状怎样?
一 教育的起源
• 三个问题: (1)教育是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2)动物和人在可受教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 (3)人是否必需教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3.动力性: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4.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彻底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代表: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者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奴隶社会的教育:1.古代学校的浮现2.教育阶级性的浮现: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同样占领了学校,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管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材。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封建社会教育: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者骑士,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3.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之外,还包括适合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小学教育1. 小学教育: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 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3. 广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4. 狭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是指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的变化的过程。
2.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3.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4.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5.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 教师” 教材” 课堂”
2)杜威
[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美国] 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学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学科 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 习,提出“教育即生活” 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 教育即生长” 会”和“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 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 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 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 赫:教材 教师 课堂 杜:经验 儿童 活动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1)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 于1939年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 1939年出版 年出版。 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 学。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 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 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1)类比、归纳与演绎方法 (2)比较与分类方法 (3)分析与综合方法 (4)系统方法 (5)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2、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文献法 (3)调查法 (4)实验法 (5)比较法 (6)个案研究法
(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为形成自身 特色并指导相关子学科的发展。普通教育学基本 上可以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一)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 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 2、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 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3、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 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4、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 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2)法国思想家卢梭 :《爱弥儿》(1762) 爱弥儿》 3)英国哲学家洛克: 《教育漫话》(1693) 教育漫话》 英国哲学家洛克: 白板说” “白板说”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于
1806年出版的 普通教育学》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 年出版的《 被教育史第一部科学形态的 教育学, 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开始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西方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学思想应首推古希 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 思想。 1)苏格拉底 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分三 1)苏格拉底 步:①苏格拉底 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柏拉图 教育学思想散记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 2)柏拉图 教育学思想散记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 中 3)亚里士多德 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政 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 治学》 治学》中。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 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在初期阶段是跟政治、伦理、哲学、文学 乃至宗教思想混杂在一起的
(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学科的分化和综合 外部科学向教育学的渗透,引起教育学不 断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和融合 近代以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对于 教育学研究影响极大。最初,二者各执一 端,互不相让。随着教育学的发展,这两 种思潮走向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论语》 汇集了他关于哲学、政治和 )孔子,《论语》 教育方面的言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墨翟 认为“亲知”、 认为“亲知” 孔子 “闻知”、“说知”是获得知识理解的三种主要 闻知” 说知” 途径。 3)道家 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4)《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 学记》 育问题的著作。
(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要提高教育学的科学程度,必须利用现代知识体 要提高教育学的科学程度, 系的多学科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面的研究。 系的多学科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面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不应该当存在某一方法独尊, 在研究过程中,不应该当存在某一方法独尊,其 他方法附从或被排斥的局面,而应该博采众长, 他方法附从或被排斥的局面,而应该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为我所用。 但是在借鉴和引用其他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要注意 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和多元方法的互补性问题以及 方法的协调性问题。 方法的协调性问题。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学 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教育学从哲学知识体系 中分解出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 特的概念、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并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具有比较完整 的理论体系的教育论著。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被人们称为“教育学之父” 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写 成了《大教学论》一书。 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 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 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 思考,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 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联 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研究它的 遗产,对于学习和运用教育学,丰富和发展教育 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育的历史来看,教 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 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作出一定的 总结和概括,但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 古代的部分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在研究和阐 述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也涉及到教育现象 和教育问题。
(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二)教育学的实践运用 1、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 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 施的原则和方法 2、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 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 释。 另外,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杨贤江 (1895-1931)《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 1895-1931) 新教育大纲》 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3)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 的分类系统” 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 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 5)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的《教学 5)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的《 与发展》 与发展》; 6)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 6)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的“ 最优化” 最优化”思想; 7)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 7)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 和“学习化社会”的概念。 学习化社会” 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观点,发展了教育学, 深化了教育理论。